广西崇左农村有什么丧葬习俗?

在广西崇左农村丧葬基本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土葬,另外一种是洞葬(顾名思义就是葬在山洞中)。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火葬已经成为了主流,但那毕竟都是城里人才采用的丧葬方式。火葬的好处就是节省用地,也节省了时间。

不仅仅是广西农村,相信全国的农村,尤其是汉族地区基本都是采用土葬的方式,毕竟自古以来土葬一直都是汉族人民采用的古老丧葬方式。广阔的农村土地给土葬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用地条件。同样的道理,在广西崇左农村大部分都是采用土葬的方式,只有极少部分少数民族采用的是山葬或者洞葬的方式。

就拿我亲身经历来说吧,我们村有汉族也有壮族,汉族普遍采用土葬。亲人去世的时候,都会准备一口棺材,同时要几个人去野外去选一个位置不错地方挖好土坑。一般出殡的时候,基本都是由族里的十来个年轻力壮的人一起扛棺材,亲人身穿白色丧服,外人基本都要在手臂上绑上白条,男人扛棺材,女人手拿着用于丧葬用的纸马、纸屋,发现到现在连电脑手机都有,然后组成丧葬队伍。

在沿路过程中,专门有人在路两边撒百色粉末,丧葬队伍前面领路的是一两个老人,一路上都是哭着的,具体的意义就不得而知。现在貌似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有仪式感了,到丧葬的地点后,一般亲属都会在挖好的坑旁边下跪。旁边的人都会现在挖好的坑里,烧纸钱纸质的马、房子、电脑等等,差不多的时候才开始把棺材放进去,然后填土;并在坟头上放一张老凳子,具体的含义,当时比较年轻也没真正问过长辈,这样基本的仪式就走完了。

那时候感觉葬礼根本不像葬礼,而且请了一大堆人还吃大鱼大肉,葬礼期间难道不是吃素的吗?过世的人下葬满三个星期后,族里的人又开始聚在一起吃饭,当地俗称过三七。对于小孩子来说,那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以吃大鱼大肉,才不管其他的呢。

除了土葬,当地的少数民族还流行一种叫洞葬,不过现在已经很少了,只有才比较偏僻的山区才有的丧葬方式。就拿我们村来说吧,我们村有一支少数民族,虽然谁=说是一个村的,但是汉族普遍沿河分布,居住平原地带,而少数民族基本都是住在山区。既然是山区,那么多山少地是最大的自然条件现状。为了节约耕地,很多少数民族的葬礼就选择在山洞中,人死后放在棺材中,然后把棺材统一抬到一座山洞中,也不需要掩埋,就这样常年存放着,这就是所谓的洞葬。

其实不管是洞葬或者土葬,甚至是天葬、海葬、火葬,都跟周边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有什么样的物质条件就决定当地存在什么样的丧葬方式,存在即合理。




广西壮族丧葬习俗与汉族有很大不同,壮族人死后,家里人首先放三声炮,表示家里有人死了,意在向村里人报丧。同时,主家会派人向亲戚报丧,请道公(相当于和尚)做道场,为死者超度亡魂,着手办理丧事。

村里人听到三声炮响后,都会主动到主家帮忙办理丧事。这时,孝男孝女及族人会披麻戴孝,带上竹筒或小水桶,到河边或池塘边放声大哭,向水中仍几枚硬币,并汲水回来浴尸,俗称“洗礼”。男的要戴上新帽,女的则裹上头巾,接着给死者穿上新衣新鞋,并往死者口中放入一枚硬币,意思是让死者干净体面的到另一个世界去。

一切完毕后,由道公选择吉日入殓。入殓前,先往棺中撒一层草木灰,再铺上一层白布,将死者抬入棺中,然后用白布罩上,并使布角露于关外,最后,用大钉将棺材钉死钉牢。这时候,儿女和族中的晚辈要放声痛哭,以示与死者的生死诀别。入殓后,要将棺椁放入正屋中 ,棺前设一方桌,放上死者牌位,点燃香烛,由子女日夜轮流守灵 ,停丧一般是三到五天。

出殡的日子由道公决定,多在下午进行 。由亲属中一人手提装满纸钱和爆竹的篮子走在前面,一边走,一边燃放爆竹、撒纸钱。道公紧随其后,一面敲锣打鼓,一面手持利剑开路。孝男孝女则扶着灵柩跟在后面嚎啕大哭。行进途中,棺材绝不能落地。

到墓地后,道公会将带去的一只公鸡捧在手中转上几圈,放入墓坑内,以卜吉凶,还会把带去谷物抛向空中,祈求死者到另一个世界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随即把棺椁放入墓坑中,子女会象征性往墓坑中撒入一些泥土 ,俗称“圆坟”。接着帮忙的乡亲会把墓坑填平,筑成一个坟堆。回来的路上 道公不再敲锣打鼓,孝男孝女不能再哭不能回头。回来后,大家会用装满桃叶的水盆里洗手,以示辟邪。主家会给帮忙乡亲准备丰盛的酒席,吃完饭后就各自回家。

与汉族不同是:壮族人在死后三年,要选择良辰吉日,重新开棺拾骨,按照从脚到头的顺序,装入陶罐中,俗称拾骨葬。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先人的灵魂从地下回到地面 ,以便逢年过节时能回家与亲人团聚。拾骨完毕后,会请风水先生,选择一块面南背北的宝地,再次隆重的安葬逝者。

尽管壮族与汉族的丧葬习俗有着很大不同,但殊途同归,无不表示对生命的敬畏对逝者尊重与哀思。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火葬的推行,壮族的丧葬习俗也趋于简化 。只有在偏远的山区,还能看到原汁原味的丧葬习俗。




据了解,在广西崇左农村丧葬基本大致分为土葬和洞葬(顾名思义就是葬在山洞中)等两种丧葬习俗。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火葬已经成为了主流,但那毕竟那都是城里人才采用的丧葬方式,目的就是为了节省用地和时间。而广西崇左农村大部分跟广西其它地方一样,都是采用土葬的方式,只有极少部分少数民族采用的是山葬或者洞葬的方式。

在广西比较大的民族主要是汉族和壮族,汉族普遍是采用土葬。亲人去世的时候,都会准备一口棺材,同时要几个人去野外去选一个位置不错地方开山挖好土坑。一般出殡的时候,基本都是由族里的十来个年轻力壮的人一起扛棺材,亲人身穿白色丧服,外人基本都要在手臂上绑上白条,男人扛棺材,女人和儿童手拿着用于丧葬用的纸马、纸屋,花圈等,而且到现在发现就连纸扎的电脑手机都有,然后组成丧葬队伍送死者还山。在沿路过程中,专门有人在路两边撒百色粉末,丧葬队伍前面领路的是一两个老人,一路上都是哭着的。现在貌似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有仪式感了,到丧葬的地点后,一般亲属都会在挖好的坑旁边下跪。旁边的人都会在挖好的坑里,焚烧纸钱纸质的马、房子、电脑等等,差不多的时候才开始把棺材放进去,然后填土拢堆成坟,就这样基本的仪式就走完了。但出殡下葬都是要选择黄道吉日的,都比较注意讲究个时辰。

除了土葬,当地的少数民族还流行一种叫洞葬,不过现在已经很少了,只有比较偏僻的山区才有的丧葬方式。由于少数民族基本都住在山区。既然是山区,那么多山少地是最大的自然现状。为了节约耕地,很多少数民族的葬礼就选择在山洞中,人死后放在棺材中,然后把棺材统一抬到一座山洞中,也不需要掩埋,就这样常年存放着,这就是所谓的洞葬。其实不管是洞葬或者土葬,甚至是天葬、海葬、火葬,都跟周边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有什么样的物质条件就决定当地存在什么样的丧葬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存在即为合理。







首先说下在广西崇左市居住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都是壮族人,在社会高速发展下,好多地方都实行了火葬,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习俗,只有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一些习俗,人都会生老病死,在崇左丧葬习俗至今还有两种一种是土葬相信大家都知道,还有一种就是洞葬(顾名思义就是葬在洞穴里)不过这个基本很少用了,因为现在好多地方都开发了,很少有无人踏进的山林了,首先讲一下习俗的流程

第一点:报丧

壮族人在人死后家里会首先放三声炮,表示家里有人去世了,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家里报丧,

第二点:洗礼

死者主家报丧后,族内男女自动的到主家里帮忙,族人披麻戴孝,带斗笠,携带竹筒式的小水桶到河边哭,然后扔几枚钱于水中,在取点水回来浴尸,有亲属给死者擦拭身体,俗称洗礼,死者是男的给他剃头发,是女的给她梳理头发,然后穿上新衣服和鞋子,男的带上新帽子,女的包好头巾,其实大致和汉族的差不多同样都是,给死者修面,整理妆容,换上新衣新裤新鞋子,这样走的更体面

第三点:入殓

在主事者到来后,一般都是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此项,然后儿女到齐后,有主事者选吉时把尸体放入准备好的棺材中,现在也简化了很多繁琐的程序,最后到入土为安




广西崇左农村我家那边的话都是土葬的!亲人陪着失去的人守孝三天三夜,每天晚上都是煎熬啊!又哭声一片,睡觉也不得啊!还要准备好多菜给来悼念的亲朋好友!反正都是泪(累)。。。




我们崇左一般都是土葬跟火葬




每个习俗不一样,都是老一代传下来的。




这里要把背景说明一下:2003年1月2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撤销南宁地区,设立地级崇左市并调整南宁市行政区域,将原来的崇左县改称江州区,管辖扶绥、大新、天等、龙州、宁明县和江州区,代管县级凭祥市。我们这里所说的广西崇左,指的是崇左市,而不是2003年之前的崇左县。

现在的崇左市,包括1区1市4县。崇左市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回族、水族、土族、藏族、彝族、仫佬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佤族、畲族、羌族、毛南族、仡佬族、怒族、京族、塔塔尔族等25个民族,他们的丧葬习俗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壮族、汉族等大体上的丧葬习俗是一样的,有以下几个习俗:

  1. 父母病危时,子女要守护在父母身边为他们送终。断气后,把尸体移到地上,在地上铺设床铺。 屋顶揭开一块瓦为天窗,让阴魂飞上天。丧家放纸炮3响报丧,让村里人知道。全村人都来帮忙,有的去报丧,有的去采买,有的去要棺材,有的去请师公、道公等。
  2. 全家亲人痛哭一阵,孝子为死者洗身,更换新衣、鞋、袜,死者右手握新手巾,左手握糕饼,全身盖上白布,不露头脚, 这叫“大殓”。大殓后,由孝子和家人将尸体放入棺材。棺材底铺有白布、硬币等。盖棺时,再放纸炮3响。
  3. 棺材上下点小油灯3盏,棺材前面设有灵台,上面摆有灵屋、灵牌、香炉、果品、三牲和纸做灵帐, 帐上写有“孝思堂”3字。要择吉日下葬。停柩时间,快则三、七天,迟则二十一天(现在多数二、三天)。在停棺期间, 孝子睡地铺矮床守灵,不得娱乐,每天早、晚两餐由孝子、孝媳向灵牌上饭举哀。
  4. 即日择吉成服,门外挂纸钱,贴讣告,把家祭、发丧、安葬时间通知亲友前来吊唁。由成服之日起,孝子、孝媳、女婿和家人按丧制分别穿上白色孝服,披 麻布、包白头巾、穿草鞋、戴篾扎的白纸帽,孝子、孝媳手执用白纸绕成的孝棍。亲友来祭奠时,孝子和家人匍匐在棺两旁答礼举哀。亲友送来輓帐、赙仪,丧家答给白布一条 (送葬 时包头用) 。
  5. 安葬前一 天,举行家祭,富有之家杀猪宰羊祭奠,贫者祭以三牲酒肉。行礼时,全家举哀,读祭文。
  6. 出殡这一天,请道公超度,亲友先奠酒,后孝子家人祭,每人奠酒3杯,倒入装有米饭的瓦罐里(俗名“粮食罐”)。奠酒后,亲友将棺材抬出门。
  7. 抬灵柩习惯用8员,烧纸炮3响,所有棺材、灵台、供品、輓帐等都由亲友帮助料理。出殡时,火把在前,为死者开路,孝子手 捧灵牌前行,女婿跟随,次是挽帐和送殡的亲友,棺材后面是孝媳和女亲友等。
  8. 沿途放纸 炮、 撒纸钱, 一般戚友送到半路返回,孝子和直系亲属送到葬地。棺材人冢前,先由道公 (现改由亲友)以铜元7枚在冢内摆成七星形,然后念词把公鸡抛到冢里去,待公鸡跳出后, 才把棺材和“粮食罐”放入冢里。这时孝子全家每人掏泥土抛入冢内,然后垒盖土堆成墓, 摆三牲,即告埋葬完成。烧炮竹行礼后,把灵牌抬回,叫做“回灵”。即日由丧主备办酒席, 酬谢亲友。
  9. 出殡后,孝男孝女并不能马上除服(也叫“脱孝”,即脱去孝服的意思)。有的过3朝脱孝,有的7日“除服”,有的1、3年。除服那天, 具三牲酒醴对亡者灵牌祭祀,将灵屋、灵帐焚化,灵牌移到祖先堂上安放。由除服这天起, 孝子和家人脱孝服,改穿常服。
  10. 解放后,群众对丧葬仪式中过于繁琐、浪费和带有封建迷信 等陋习,自觉地进行改革,简化葬礼。对革命烈士和国家干部、工人死者则举行追悼会,寄托哀思。现在也有对死者改土葬为火葬,治丧从简。




这是历史遗留,

还有民间风俗文化,

对逝者尊重。

对生者鼓励,积极生活,

生老病死,这是大自然规律,法则,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不太清楚的习俗,各方面的地方习俗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崇左   丧葬   广西   习俗   壮族   汉族   灵牌   土葬   都会   孝子   棺材   死者   少数民族   亲友   农村   方式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