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威震豫西的女土匪张寡妇,最后的结局如何?

张寡妇,原名贺贞,河南省洛宁县人。十余岁嫁给了同村一个叫张友的人,之后相濡以沫数年的时间,相继生了3个儿子,即老大张振升、老二张明升、老三张先升。



本来,张友家虽是贫穷如洗,但胜在他很疼贺贞,对她无微不至,所以两人的生活虽穷苦,但却很幸福。只是天有不测之风云,正当贺贞与张友为了日后的幸福生活而奋斗着的时候,张友却因病不治身亡,可谓是英年早逝。

但是无论如何,日子都还得照过,自己的丈夫走了,可3个孩子还小,他们还需要贺贞的照顾,如此贺贞一个女人就只得一人含辛茹苦的抚养他们长大。不过好在贺贞还是个能吃苦,能劳作的女人,所以3个孩子终于是平安的被其抚养长大。



可是不知老天是不是故意跟贺贞过不去,还是贺贞老辈子做了什么坏事。正当老大张振升被抚养成人后,贺贞眼看能稍微过些舒心的生活,张振升因受不了地主的欺凌,索性就做了一个绿林好汉,不过好景不长,张振升因损害了地方地主恶霸的利益,不久他就被一个恶霸所收买的杀手给暗杀了。

之后贺贞眼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杀,她的血性被激发了出来,作为母亲她是痛心疾首,更是气愤至极。为了替自己的儿子报仇,她变卖家产,用所得之银两购买了数支枪支,然后带着自己的次子张明升进山了当了土匪。



在入山为匪期间,因贺贞处事果断,且公平公正,同时她做事也有勇有谋,当时好几次行动就因她的决断而收获甚厚,亦或是幸免于难,所以很快就得到大家的爱戴和信赖,被推为驾杆,也就是头领。之后因贺贞在做头领期间,奉行“只准抢有钱人,不准祸害穷人”的规矩,所以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拥戴她,甚至是投靠她,如此贺贞的势力开始越来越大。

两年后,贺贞手下人马已达千余人,更有千余条枪,这等势力在当时周边的县足可称王称霸。如此,当时贺贞的人马经常活动在洛宁、宜阳、嵩县一带,昼伏夜出,攻村破寨,对那些富商恶霸,或劫财物,或绑人票,总之就是使劲的敲诈他们,将他们的财产一抢而空。



但是土匪始终是一个朝不保夕的行当,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变成什么样,对于他们来说,能活着就已经很不错了。而贺贞也深知这点,她也不想一辈子都这样过下去了,凭借着之前所抢夺的财宝,她已经可以舒舒服服的过完下辈子了,之后再加上镇嵩军张治公部想要招安于她,所以在1925年,贺贞就率领着麾下数千土匪接受了镇嵩军的招抚。

可是没等贺贞安定几个月,她的次子张明升就被那些仇恨于她的当地乡绅设宴诱杀。贺贞听闻后瞬间发疯,她接受不了自己的儿子被人所杀的命运,于是率领着麾下的土匪包围了头峪街,将当地乡绅全部诛杀,同时因贺贞丧子过于心痛,她还纵容手下土地对该村进行烧杀抢掠,最终导致近百名百姓被误杀。



之后报完仇的贺贞自知已经被镇嵩军所不容,所以就主动脱离军队,重新回到了上山,拉起大旗,继续做那土匪行当。再之后因贺贞继承是下山去抢夺那些富商大户,所以那些地霸豪绅对她可是恨之入骨,恨不得吃其肉,喝其血,可是碍于她的势力,他们不敢对她干嘛。

可是他们虽对贺贞不能干嘛,但对她的三子张先升确是有办法的。因为贺贞的三子并未跟她入草为匪,而是安心的在家务农,如此为了报复贺贞,他们就将其在家务农的三子先升枪杀。后贺贞得知,再次率领着人马从宜阳杀回洛宁报仇,将那个村庄的所有的地霸豪绅全部杀光,同时近33位无辜百姓也因此被杀。



三个儿子全部离自己而去,其中两子因自己而死,一夜间贺贞的头发悉数掉光,而后心灰意冷的贺贞,在1933年弃杆从商,做起了走私的生意,她经常到临汝、郏县、许昌一带贩卖枪支、毒品。次年,因贩卖毒品,经龙门时,被国民党军武庭麟部查获,枪杀于洛阳东关大桥下,自此走完了传奇,但又充满血腥的一生。

总得说贺贞并不是一个好人,她为祸一方,虽奉行“只准抢有钱人,不准祸害穷人”的规矩,但是在这期间还是有很多的平民百姓深受其害。此外,当时她的两个儿子被人所害时,她因丧子之痛,为了报仇,她对所在的村里落实行大屠杀,多少的无辜百姓被她所杀。而后,她弃杆从商时,贩卖毒品的行为也让人所不齿。



但是又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贺贞的坏完全就是被逼出来的,她本是一个善良的农家妇女,安心的相夫教子,与世无争,即使是她丈夫去世后,她也是无怨无悔的在家养育着张友留下的三个儿子。可是世道就是这样,她不惹别人,不代表别人不惹她,她的长子被恶霸所害,最终让她走上一条不归路。




张寡妇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纵横豫西的一个女土匪,她的一生极为悲苦,早年丧夫守寡,长子被迫闯荡绿林,结果被当地豪绅买凶所杀,为了替长子报仇而落草为寇,之后纵横于豫西一代,但她仅剩的两个儿子此后也先后被杀。张寡妇后来弃杆从商,从事毒品枪支买卖,最终被国民党捕获枪杀。

张寡妇本名贺贞,1880年生于河南省洛宁县,成年后嫁给张有,两人共育有三子,分别为长子张振升,次子张明升和幼子张先升。后来,丈夫张有去世,贺贞逐守寡,独自抚养三个儿子艰难度日。

随着三个儿子的长大,张家生活负担逐渐加重,长子张振升成年之后又屡受当地地主欺凌(另说该地主为本家张更山),张振升无奈之下被迫闯荡绿林,但却被当地豪绅雇佣杀手暗杀(另说被张更山买凶杀害)。

民国十一年(1922年)秋,为了替长子报仇,贺贞逐倾家变产,购买枪支,与次子张明升一起上山入伙。因处事果断、有勇有谋贺贞很快取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拥戴,被推为驾杆,人称“张寡妇”。引起有胆有识、行事仗义,人马很快便兴旺了起来。

民国十三年(1924年),张寡妇的人枪已经达到1000多,经常活动在洛宁、宜阳、嵩县一带,昼伏夜出,攻村破寨。对那些殷实富户,或劫财物,或绑人票,尽管她本人很少出马,但作案者都打“张寡妇”旗号,由此张寡妇名闻数百里。

民国十四年(1925年)春,张寡妇被镇嵩军张治公部收抚。但后来因为次子张明升被当地乡绅设宴诱杀,张寡妇逐率重兵包围头峪街,误杀很多无辜百姓。报仇之后,张寡妇随即脱离镇嵩军,重返家乡拉起了杆子,不久便再度达到1000多人。

民国十八年(1929年),张寡妇被万选才收编,不过这次收编的仅仅是张寡妇手下之人,她本人再度回乡拉杆,继续过着劫富济贫的日子,被当地乡绅豪强所恨。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张寡妇在家务农的幼子张先升被人枪杀,张寡妇随后率领人马从宜阳杀回洛宁为子报仇,又误杀村民33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先后失去丈夫和三个儿子的张寡妇心灰意冷,加上年龄逐渐增大,逐弃杆从商,经常往返于临汝、郏县、许昌一带,贩卖枪支、毒品。同年,她从许昌返家,在经过龙门时,被当地国民党军武庭麟部查获,随后被枪杀于洛阳东关大桥下。

张寡妇的生平大致如此,至于网上流传的详细版本,本人没有考证,不知真假。




有人说张寡妇在土匪的道路上越走越黑,也有人说她是在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里反抗的标杆。而她所做的一切皆因生活所迫,重担所压,于她而言,为子报仇,终身不悔

张寡妇名贺贞,上山前活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18岁嫁人生子,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每天夫妻俩为柴米油盐而艰苦奋斗,虽家徒四壁,但却也苦中有乐。第2年,他为丈夫张有为生了第1个儿子取名为张振升。

生活多磨难,本来就贫苦的家庭,还要照顾生病的婆婆。夫妻俩每日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粗糙的手像是枯老的树皮一样。

之后公公婆婆相继离世,为了埋葬公公婆婆,向当地地主借了银两,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生活。但是债务还没还清,另外两个儿子又相继出世。

生活的重担把自己的丈夫腰都压弯了,可是地主阶级以及西方列强共同剥削下,他们依旧是负债累累。

俗话说祸不单行,在贺珍26岁那年,丈夫与世长辞,她从此成了寡妇。一个女人在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里,将三个孩子拉扯大比登天还难,但贺贞硬是坚持了下来。

当地的恶霸与地主见他们孤儿寡母,更是仗势欺人,而他们也就一直过着忍辱负重的生活。直到十几年之后,孩子们都长大了,本以为生活有所好转。

但是在大儿子21岁,二儿子19岁,小儿子也17岁之时,一场灾难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那年为了养家糊口,大儿子张振升不得已想向地主张更山租了几亩地。但是作为伯父的张更山不仅将他拒绝了,还让他羞辱了一番,最后将地租给了别人。

张振升咽不下这口气,与张更山理论,没想到被暴打一顿。张振升怀恨在心,但却无可奈何。看着家里米粒全无,他只好辞别母亲,上山为匪,另寻生路。

张振升为人有勇有谋,深得土匪首领的喜爱,很快就当上了二当家的位置。为了报仇雪恨,张振升带着几个弟兄下山找张更山算账,但是没想到自己却遭了暗算。

张更山得知张振升上山当土匪,并且当上了二当家的位置时,早就买通了张振升的一名手下。他私底下给张更山通风报信,害得张振升空手而归。可是谁也没有预料到张振升的这次行动却招来了杀身之祸。

张更山怕张振升再次来扰乱,于是再次用重金收买那个叛徒,直至那个叛徒在张振升背后打了黑枪,让张振升成了他乡的冤魂。张寡妇听闻,恨由心生,毅然带着二儿子“上了梁山”。

由于张振升声誉非常好,所以张寡妇备受尊重,最后原来的老大死了,张寡妇做到了老大的位置。而她也给手下制定了规矩,只抢富不劫民,不欺负良家妇,抢来的财富必须要留一半买枪支弹药,扩充队伍。

后张寡妇的队伍又被送到部队训练,而张寡妇的报仇之心从未停止过。可是大儿子的仇还没有报,二儿子张明升又被当地乡绅所打死。

这一次,张寡妇再也忍不住了,带人血洗了整个村子,从此她土匪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可是张根更山歹毒如蛇蝎,偷偷把张寡妇留在家的小儿子拉到河边活活打死。

张寡妇听闻,悲痛欲绝,带人攻打。然而张更山早已与地方势力勾结,根本打不下来,只能撤兵。为了替子报仇,张寡妇寻找到当地军阀吴佩孚,让他收编了自己的队伍。

自己的队伍被送去编制后,手下已经没有多少人。而此时,国民党政府加大对豫西的整顿力度,一步步把张寡妇逼上了绝境。

1933年,张寡妇从郑州坐车去洛阳,在洛阳一家旅馆被识破,没过多久就被洛阳司令部包围。

在刑场上,她大喊:“就算是死了,我也要报仇。”而张寡妇也就结束了她悲惨而壮烈的一生。




“蛇蝎心毒,寡妇心狠,犯她手下,挖苗断根。”这句话是豫西富户给张寡妇编的顺口溜,在当时豫西几百公里范围内,只要提起张寡妇的大名,足以让小儿止啼,可见其威慑力。

这张寡妇一介农妇,为了给儿子报仇年逾四十上山为匪,她有何德何能拉起数千人、就连吴佩孚也不得不重视的队伍?她为儿子报仇为何却一再酿下对平民的血案?两受招安三次为匪又是为了什么?

纵观张寡妇为匪的后半生,其主旨就是为儿子报仇,以至于屡屡酿下惊天血案,成为人人弃之的土匪,所以说她是一个悲情的可恨人物也不为过,那么她的结局如何呢?


张寡妇对大儿子说:人穷骨头不能软,宁可去抢,不能去求

张寡妇(1880-1933),原名贺贞,河南省洛宁县人,出生于世代务农的贫困家庭,18岁成年后嫁给德里北村农民张有为妻。夫妻二人家境虽然贫寒,但八辈子也跟土匪沾不上关系,如果按照一般剧情发展下去,这一对贫寒夫妻辛苦劳作过完此生也就结束了他们的人生,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自然也有旦夕祸福。

就在贺贞嫁到张家的第二年,她给张家添了一个儿子,这本来是一件令全家上下高兴的事。但随着这一年清廷任命裕长为巡抚,强推“昭信股票”,张家所剩无几的土地被官府强卖了数亩,贺贞婆婆一气之下病发身亡,而公公张洛山也因挨了官府的“杀威棒”而病倒。为了给公公治病,贺贞与丈夫借了大笔外债,但仅仅三年后,张洛山再也坚持不下去,因病吐血而亡。

债务没有还清,家中又添了明升、先升两个儿子,尽管贺贞与丈夫日夜操劳,但日子还是过的苦巴巴的,但总算有了盼头,只要坚持过了这几年,等孩子们一长大就是好劳力,不愁这日子过不好,贺贞时长这样安慰自己。

但是仅仅又过了五年,丈夫因为操劳过度,患上了肺病,就在贺贞26岁那年,张有竟一病不起,不久便丢下贺贞和三个孩子去世了,贺贞就此成为了“张寡妇”。

要知道,在清末的那个黑暗年代,弱肉强食是简单的生存道理,所以张寡妇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更是生活的异常艰难,尤其她作为一个年轻漂亮的寡妇,门前是非自然远胜一般人,就连自己公公张洛山的兄长张更山也想让她给自己儿子做小妾。

但性格刚烈的张寡妇并没有屈服,她拉扯着三个孩子像个男人一样的生存,将围绕在自己身边的是非一一处理的干干净净,不惜与亲戚翻脸,更不惜与地痞无赖动手,慢慢地,张寡妇豪强的名声渐渐传了出去,村里这才有了她们娘四个的立锥之地。

但是,张寡妇一家四口人在村里的生存环境还不是太好。在她40岁的时候,自己丈夫的亲大伯张更山已经成为本村最大的地主,由于张寡妇之前拒绝过给他儿子做小妾,所以张更山对她一家四口从没有好脸色,尤其在最初张寡妇最苦的时候差点要卖儿子求生存,村里有人劝张更山帮帮侄媳妇,他竟然冷冷说道:“穷富都是命中注定的,常言说救急不救穷,她这个穷坑我填不满!”此话传到张寡妇耳中时,她表态道:“冻死、饿死也不去求他。”自此,她一家与伯父一家彻底决裂,再无修复关系的可能。

1920年秋,张更山村南有四亩地收成不太好,便打算租出去。张寡妇的大儿子张振升听说后便想着大爷爷租给谁也是租,自己是他的亲侄孙,应该大爷爷会优先租给自己,所以便去找张更山请求道:“大爷爷,听说您村南四亩地要出租,你看租给俺弟兄们可好?租子只会比别人多,不会比别人少!

张更山一听这话,想都没想就直接回绝了他:“我那几亩地留着要自己种,不出租!”张振升失望地走了,张更山看着他的背影,“呸,一家子穷鬼,你们哪里有钱交租,想在我的头上找食,没门儿!

张振升回家郁郁寡欢,张寡妇见他神色不对遂问其缘由,张振升无奈只好将这件事说了出来。张寡妇气的一跺脚道:“我以前说过,饿死也不去求他!咱们人穷骨头不能软,宁可去抢,不能去求!

第二天,村里便有了消息:张更山村南的四亩地被张清溪家租去了。

张振升气不过,次日一早仗着侄孙的身份便去犁那块地,想让张更山改变心意。但张清溪家听说后,便一起跑到地头里同他理论,后来因口角逐渐发展成殴斗,张更山听说后问也不问,直接指挥下人将张振升胖揍一顿。

张振升被揍得鼻青脸肿回到家中后,突然对张寡妇说:“妈,我想出去闯一闯!闯不出个人样子我不回来!

张寡妇沉默了好一会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出去要有出息点,不要忘记是谁把你逼出去的!

张振升点点头道:“您放心,我忘不了张更山,也忘不了张清溪,有朝一日我非宰了他们不可!

张寡妇摇摇头说:“逼咱走绝路的是张更山,张清溪打你是不对,可他和咱们一样都是穷人,都为了活下去,不能一样看待!

母子二人聊了大半夜,张寡妇给他简单收拾了行囊,到了后半夜让他出了门,二弟张明升把他送到村口,分手时问他:“哥,你准备去哪里?投靠谁?”张振升看着黑漆漆的夜色,狠声道:“谁能帮我报仇,我就替谁卖命!”然后将行囊挎在肩上,踏入了浓浓夜色中。


张寡妇对二儿子说:人家逼得咱走投无路了,只能拼命跟他们干,走,上山。

清末民初时期,社会动荡土匪横行,当时百姓谈匪色变,在某种意义上,当土匪反而成了当时一种畸形出路,张振升走的就是这条路。他走出自幼长大的村子后,就直奔宜阳、洛宁交界的洪崖而去,这里也是附近百十里最大的土匪窝,有着各种大小土匪、刀客组织,他就奔着“入伙”而去。

张振升投奔的是本地最为出名的“刀客”组织“半山高”,在这个匪帮中,由于他厚重、老实,讲义气,又对“半山高”颇为忠心,所以很快就得到众匪的信任,两年后居然升任匪帮二把手,在洪崖一带说话颇具分量。

有了刀枪人马,张振升那压抑了许久的复仇怒火终于爆发出来。

1922年秋天的一个晚上,他带着“半山高”匪帮杀回村中,他声称要“杀死张更山,财产抢个干;抓住张清溪,套上去拉犁”。但这次张振升的行动过于高调,等他带着手执刀枪的土匪们杀到张更山家中时,老奸巨猾的张更山听到风声早就逃之夭夭,根本没给张振升任何机会。

张振升没找到仇人,但也约束的土匪们没有抢掠穷苦百姓,他对围观的乡亲们说:“你们不要惊慌,我恨的是我那为富不仁,见死不救的大爷爷,与你们无关。他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我还要回来找他算账,搬不倒他,我就不回来安居乐业。”说完带着人马撤出了北村。

随着张振升的出现,张更山几乎被吓破胆子,他再也不能承受这样的报复了,于是便想出一条毒计。张更山老奸巨猾,知道土匪大多是乌合之众,见利忘义之辈众多,他找人打听了一番,得知邻村另一名叫韦聚臣的土匪与张振升不睦,于是便花重金雇其打张振升的黑枪,此人果然允诺下来。

11月底的一天,张振升从高湾回洪崖的途中,遭遇韦聚臣的伏击,被打中数枪不治身亡,尽管在第一时间凶手被逮住枪杀,但张更山的目的总算是达到了,他现在谋划着如何对付张寡妇剩下的一家三口人。

张寡妇得知山上传来的消息后,对二儿子张明升道:“你兄长遭暗算不幸亡故,张更山老匹夫不会放过我们,人家逼得我们走投无路了,只能拼上性命和他们干,走,上山!”说完,张寡妇让年龄尚小的三儿子先升看家,她和二儿子连夜奔向高湾投身匪帮,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传奇生涯。

张寡妇年逾四十上山为匪,这不仅仅是勇气的事情,更因为她是张振升的母亲,所以众匪皆将她当做长辈来看待,慢慢的,匪帮中的大小事也经常找她来商谈。由于张寡妇刚毅果决,有勇有谋,公私分明,很快便取得了土匪们的一致信任,就连原来的“大档头”也退位让贤,主动要求张寡妇来执掌匪帮,众匪皆以“干娘”称之。

张寡妇也不客气,在执掌匪帮之后对土匪们说:“孩子们,以前我拿针拿线,现在我拿刀拿枪,这都是人家逼得,这要从头学,跟你们学。大家抬举我当这个大档头,推不掉就一起干吧!

张寡妇还立下了几条规矩:第一、眼前要抢富户,拉“肥票”,购买枪支弹药,招兵买马,但不得抢穷人;第二、拉票不伤人,女票不欺辱,没出嫁、快嫁人的“快票”谁也不能近身;第三、自家兄弟莫相残;第四、立功者受奖受封,无功者受罚……

就这样,张寡妇凭借着严明的纪律,居然使得张寡妇匪帮成为当地土匪中的一支清流,其行事公允仗义,追随者日众,就连当时出名的杨德廉、金老十这样的匪首也心甘情愿投身到张寡妇麾下听命,其声望日隆,成为左右当地政治格局的一股武装力量。


张寡妇对张治公说:我当土匪是为了报仇,不是想当官

截止到1925年初,张寡妇匪帮已经发展到2000余人,1400余支长短枪,实力堪称豫西最雄。但她还是经常教育土匪们:“逼我们造反的是地主老财,他们的倚仗是官府的贪官污吏,咱们不光要杀有钱有势的财主,还要攻城劫狱,杀那些贪官污吏。

张寡妇匪帮经常出入洛宁、宜阳、嵩县等地,视官府为无物,坐镇洛阳的吴佩孚惧怕张寡妇匪帮攻打洛宁,不仅从自己的部队中调集精锐驻防,更让各区成立民团协防。但除了洛宁外,其他地方还是防不住张寡妇匪帮的袭击,一时间告急信纷纷发往洛阳吴佩孚府上。

憨胡战争”爆发后,镇嵩军第二师师长张治公利用“红枪会”和国民二军的矛盾夺取了洛阳,为了扩充势力,他将目光盯上了张寡妇匪帮,决定要收编这支战斗力不菲的队伍。

张治公派出了专员来做张寡妇的工作,但开始张寡妇并不同意,他她对来者说:“我当土匪是为了报仇,不是想当官,更何况,我一个小脚女人,也不能带兵当官呀!”但张治公使者却对她说:“仇早晚都能报,但土匪不能当一辈子啊!你不为自己想,你也得替他们年轻人想想,不要耽搁他们的前程呀!”这几句话说到了张寡妇的心上,她开始动摇了。

使者走后,张寡妇召集部下们征求大家的意见,除了少数人不想当兵打仗外,剩下绝大部分都愿意接受招抚,主要原因是“当兵有军饷,不用担惊受怕被围剿”。张寡妇看到事已如此,就同意了张治公的收编,但她还是为了她的“孩子们”提出了最好的收编方式:一、按实有人数收编,不能挑肥拣瘦;二、原班人马不得遣散;三、收编后,军官需由张寡妇来任命。

1926年春,张寡妇匪帮一千多号人浩浩荡荡下了山,接受了镇嵩军的改编,独自编为一个团,张寡妇指派杨德廉当了团长,二儿子杨明升则当了连长。张寡妇见交接完毕后,单身匹马又回到了洛宁南山架子岭,继续招兵买马当土匪去了。

张寡妇在当地土匪中的号召力是无与伦比的,正当山中的小股土匪们惧怕官府剿匪而瑟瑟不安时,张寡妇再次立起了大旗,群龙无首的土匪们很快前来投奔,人马越聚越多,大有超过以前之势。

而远在老家德里北村,张更山将张寡妇在家务农的三子张先升拉到河滩上打死,此事让张寡妇悲痛不已,发誓要血洗北村为三儿子报仇。

到了1929年,张寡妇匪帮人数再次上千,但鉴于洛宁县常年有国民军大军驻守,张寡妇也只能望德里而悲叹,有报仇的实力却始终无法报仇,这难道是天注定的吗?

1929年秋,蒋介石任命万选才为洛阳警备司令,由于其手下6万兵马几乎全被冯玉祥收编,他急于扩充实力,于是将目光再次盯在了大名鼎鼎的张寡妇匪帮身上。对于万选才的招抚,这次的张寡妇没有犹豫,为了给“孩子们”求一个前程,她命令土匪们再次接受万选才的收编去当兵当官,而自己则再次孤身一人回到洛宁继续招兵买马。

1931年,张寡妇在镇嵩军中的二儿子张明升也死了。他是在陕县头峪执行公务时,因打骂地方士绅,被当地一士绅借请客之名,将其打死在酒席上的。张寡妇闻讯后痛彻心扉,她的三个儿子没有一个正常死亡,全部是被谋杀,她岂能不痛?

于是,张寡妇亲自带队,将头峪村血洗,这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头峪血案”,这次的屠村血案中,幸存者寥寥,就连房屋也焚烧殆尽,张寡妇匪帮的名声就此开始臭名昭著。

在血洗了头峪村后,张寡妇决定回老家为大儿子和三儿子报仇,却不料自己的部下阴差阳错走到了另一个“北村”,土匪们见到男人就杀,等张寡妇赶到后才发现找错了地方,杀错了人,33条人命就因为张寡妇的复仇执念而烟消云散。

等到再想继续去德里时,各村已经开始严阵以待,张寡妇匪帮错过了奔袭德里北村的最佳时机,看到复仇已经难以实现,张寡妇面相德里大哭一场之后,带着队伍回到山中。

似乎老天故意和张寡妇作对,凡是她想复仇时,却老是出差错,曾经统领几千土匪的时候,是有政府的大军为张更山作保,就剩为数不多的土匪时,却是阴差阳错杀错了人。

1932年,由嵩县爆发的一场霍乱席卷了大半个河南地区,张寡妇的匪帮也死绝大半,这场霍乱带来的后果反而是好的,豫西的社会秩序因此渐趋稳定,再加上冯玉祥在该地区的通知被民国政府瓦解,土匪们在当局剿抚兼施的政策下逐渐消失,就连威震豫西的张寡妇也成了孤家寡人,她常独自登上山顶望着不远处的德里老家喃喃自语:“这个仇就没办法报了吗?


张寡妇之死:报仇执念空余恨

报仇已经成了张寡妇的执念!她为了给大儿子报仇,又搭进去了两个儿子,以至于身边孤苦无依,这十几年的土匪生涯,这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已经像个男人一样成了秃顶,即便这样她也心心念念想在有生之年找到张更山为两个儿子报仇。

1933年,张寡妇在贩卖烟土从许昌经郑州回到洛阳,本来想尽快赶回洛宁的,但由于当时天色已晚,她便打算在这里住一晚上。

不料,张寡妇在这里一住却住出了麻烦。有一个原来洛宁县的百姓认出了她,由于她一直没有向政府投降,当时民国政府对她的悬赏高达1200大洋,于是这个百姓在盯着她进入西关旅社之后,便马上报告了洛阳警备司令部,结局则也不出所料,张寡妇被擒获。

对张寡妇的审问很快就展开,主要就“头峪村血案”和“北村血案”展开调查,审讯时间很短,因为张寡妇承认了自己所做的一切,洛阳警备司令部企图让她交代出当时的其他同党,张寡妇给他们的只是一个蔑视的笑容……

由于张寡妇有许多“干儿子”已经在国民政府军界担任基层军官,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洛阳警备司令部仅仅抓获张寡妇两天便对其执行了枪决,临死前她还在高喊:“我死了也要报……”但老天一直和她故意作对,就连最后一个仇字没喊出来,就被枪声取而代之……

参考资料:《民国土匪实录》等




张寡妇是民国时期河南洛阳一带令富家大户闻之色变的女土匪,她一生命运坎坷,先后经历丧夫丧子之痛,落草为寇也是情势所迫下的无奈之举。

张寡妇名叫贺贞,是河南洛阳洛宁县人,18岁时嫁给了当地村民张友。张家是老实本份的庄稼人,虽不富裕但日子也过得下去,贺贞嫁给张友之后,接连生下3个大胖小子,一家人过着有滋有味的生活。不料,好日子没过几年,张友因病去世,26岁的贺贞转眼间成为寡妇,人称张寡妇。张寡妇带着三个儿子受尽欺凌、艰难度日,好不容易把三个儿子抚养成人。大儿子张振升因小时候时常遭地主恶霸的欺负,于是上山落草为匪,想借土匪的势力报仇雪恨。依靠敢打敢拼敢闯的精神很快成为了山寨的二当家,率领土匪回村找地主报仇,却没想到地主居然花大价钱收买打手把张振升害死了。1922年,43岁的张寡妇决心替儿子报仇,她变卖家产,购买枪支弹药,上山落草。由于她办事干练、为人仗义,很快受到土匪们的信赖,被推举为大当家的,山上人马在她的带领下逐渐兴旺起来。

1924年,张寡妇手下拥有1000多人马,在洛宁、宜阳、嵩县一带劫富济贫,攻城破寨,令当地富家大户闻风丧胆,她的名号一时间响彻方圆数百里。她对山寨土匪立下规矩“只准抢有钱人,不能祸害穷人”。张寡妇很有远见,抢来的钱都用来购买枪支弹药,扩充队伍,很快队伍发展到2000多人。1925年,为了手下们的前途考虑,张寡妇率部接受了镇嵩军张治公的招安。没过多久,二儿子张明升被头峪村乡绅设宴诱杀,张寡妇率部血洗了这个村庄,许多无辜百姓惨遭杀害。报仇雪恨之后,张寡妇回到家乡继续当土匪,很快又拉起了一支1000多人的队伍。

1929年,镇嵩军万选才部招安了这支人马,张寡妇把人枪交了出去,自己带着亲随继续回乡招兵买马。1932年,在家务农的三儿子张先升被地主恶霸枪杀,张寡妇率部从宜阳杀回洛宁,将行凶的地主一家老小全部杀死,其中误杀村民33人。

1933年,已经54岁的张寡妇金盆洗手,弃匪从商,在临汝、许昌等地贩卖枪支、鸦片等,在从许昌回乡路上,经过龙门,被国军剿匪部队查获,在洛阳东关大桥下被执行枪决!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位张寡妇虽然让人痛恨,但其实也一个可怜人。

张寡妇,原名贺贞,出生于河南洛宁的一户穷苦人家。18岁时在父母的撮合下,嫁给了同村的小伙子张有为。婚后夫妻恩爱,贺贞也为张有为生下三个儿子,老大张振升,老二张明升和老三张先升。一家人靠着祖上留下来的几分薄田,虽然幸苦,但也勉强能度日。

但老天似乎不给好人活路。在张寡妇26岁时,她的丈夫积劳成疾而去世,公公婆婆也因为承受不住老年丧子的打击而先后去世,只留下张寡妇他们孤儿寡母,独自面对生活的艰难。

后来,张寡妇含辛茹苦,终于把三个儿子抚养长大,但同样家里的开销也是越来越大,日子愈发捉襟见肘,更过分的是,老大张振升还经常受到同村地主张更山的欺凌,这位张更山甚至还要强行收回他们的田地,张振升前去找张更山理论,却换来了一顿毒打。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也为了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张振升毅然辞别母亲,上山成为了一名土匪。成为土匪的张振升由于敢做敢为,颇得匪首赏识,很快做到了二当家的位置。于是,他便寻思下山找张更夫报仇。

但是,张更夫在得知张振升成为土匪二当家后,就花重金买通了张振升的一名手下韦聚臣,有了这名手下的通风报信,张更夫连续好几次都躲过了张振升的暗杀。再后来,张更夫再次重金收买这名手下,在后来的一次绑票行动中,这名手下在张振升的背后打黑枪,将其杀死。

张寡妇在得知消息后,悲愤欲绝。一怒之下,她倾家变产,购买枪支,与次子张明升一起上山也加入土匪,她要为大儿子报仇。随后,她又因处事果断、有勇有谋,很快取得大家的信任和拥戴,被推为首领,人称“张寡妇”。

两年后,张寡妇就已经拥有1000多人,800余条枪,她经常活动在洛宁、宜阳、嵩县一带,昼伏夜出,攻村破寨。对那些殷实富户,或劫财物,或绑人票,尽管她本人很少出马,但作案者都打“张寡妇”旗号,由此张寡妇名闻数百里,老百姓中更是流行一句歌谣:“蛇蝎心毒,寡妇心狠;犯她手下,挖苗断根。”



后来,洛阳军阀刘镇华为扩充自己的实力,有意招抚张寡妇。张寡妇为让这些土匪有个好前程,便率领手下1000多号人接受改编,成为了刘镇华的一个团,并让老二张明升出任团长。

但是,因为张寡妇多年的劫富济贫,让当地的地主乡绅们非常不满,再加上张明升自恃手中有人有枪,背后又有军阀的支持,也是骄横跋扈。

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地主乡绅便以设宴为由,诱杀了张明升。张寡妇得知消息后,逐率重兵血洗了头峪街,全村百姓几乎被杀光。这在当时轰动一时,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报仇之后,张寡妇随即脱离了刘镇华的军对,重返家乡拉起了杆子,不久便再度达到1000多人。不久张寡妇又被军阀万选才收编,不过这次收编的仅仅是张寡妇手下之人,她本人再度回乡拉杆,继续过着劫富济贫的日子,因而被当地乡绅豪强所恨。

于是这些乡绅豪强便派人将张寡妇在家务农的幼子张先升被人枪杀,张寡妇随后率领人马从宜阳杀回洛宁为子报仇,将这些乡绅豪强全部杀死,但也造成当地33名无辜村民被杀。

由于三个儿子的先后去世,张寡妇也开始变得心灰意冷,再加上她年龄逐渐增大,于是便弃杆从商,经常往返于临汝、郏县、许昌一带,贩卖枪支、毒品。1933年10月,张寡妇从许昌返家,在经过龙门时,被以前的手下认出并报官。

随后,洛阳警备司令部出动大批军警,将张寡妇的住地团团围住。张寡妇明白自己这次插翅难飞后,主动缴械投降。在对张寡妇进行审讯时,她非常爽快的承认了自己这十多年的所有罪行,最终被洛阳警局判处她死刑。

行刑当日,张寡妇被押到洛阳东关大桥下,当时整个洛阳城万人空巷,老百姓争相目睹女匪首张寡妇的真面目,随着行刑警察的一声枪响,53岁的张寡妇结束了她传奇而罪恶的一生。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南经过多次战事以后,破败不堪,这土匪多如牛毛,当时河南不少县城都被土匪攻克过,有些县长都被土匪架走成了肉票。而在这众多的匪首中,张寡妇之所以出名,一是因为她是匪首里少见的女人,二是她与众不同,常绑快票。

张寡妇其实姓贺,她丈夫才姓张,不过那时候嫁出去都随夫姓,所以丈夫死后,别人都叫她张寡妇。张寡妇本来带着三个孩子是想老老实实做农民的,不过孤儿寡母常被人欺负。张寡妇的大儿子不堪受辱,后来一怒上上山当了土匪,还混成了二当家,回村杀了仇人报了仇。

不过仇人里有一个漏网之鱼,他买通其他土匪打了张寡妇的大儿子的黑枪。大儿子死后,张寡妇更加没法立足,于是带着其他两个儿子也上山投奔土匪了。因为张寡妇的大儿子原来是二当家,所以大家都把她当长辈,后来发现张寡妇做事有主张,就推了她当老大,成了少见的女匪首。

女匪首一个意外的好处,就是做快票生意好做多了。所谓快票,就是指绑女人的票。因为女人落入土匪之手过了夜赎回去名声也坏了,讲究要快点赎票,一般上午绑票,下午就得赎人,所以叫快票。

可普通人家凑点赎身银子不容易,快不起来,一旦过了夜,大多觉得被土匪糟蹋过了,所以不肯来赎人,所以这快票生意不好做,很难变现,一般的土匪很少做快票。

张寡妇就不一样,她是女人,张寡妇声明不准手下碰快票,自己会亲自保护,这对于绑来的快票来说起码贞节有了保证,这家里人就愿意来赎人。所以这别的匪帮不能做的快票生意,张寡妇做的火热,也算是差异化经营吧。

生意做的红火,张寡妇的队伍就日益壮大,军阀张治公看上了她的部队,就招安她做了官军。因为女人不方便做官面上的人物,所以张寡妇让自己二儿子出面当了团长。可是没多久,张寡妇的二儿子被人摆鸿门宴暗算了,张寡妇一怒之下血洗了村子,再次上山当了土匪。

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不久她第三个儿子也被人杀死,而张寡妇也落入了官府的手里,被枪毙处死。可以说张寡妇悲剧的一生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吧。




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民国年间,也是“匪乱丛起”的一个时期,“兵匪难分”更是尤为突出的一个特殊现象。

1922年,复任民国总统的黎元洪曾说:“几乎没有一支正规军中没有土匪出身的兵士和军官……许多土匪就是溃散的军队,许多军队就是招抚改编的土匪……”

因此,河南民间流传有一句话:“闹得越大,得官越大”。看到这句话,不由想起了水泊梁山的宋江。

据当初的报纸数据显示,仅河南省各地的武装土匪总数就高达10万多人,直到1951年才被基本肃清。

期间,由于豫西和豫西南一带,山多林密、土地贫瘠、天灾人祸等诸多原因,成为土匪盘踞活动的天堂。因为,山多林密有利于土匪躲藏,土地贫瘠、天灾人祸有利于土匪壮大队伍。

不过,河南西部洛阳、三门峡、平顶山等的百姓并不叫土匪为土匪,而是叫“刀客”。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张寡妇成为了驰名豫西的民国女土匪。

但是,张寡妇却是当时少有的“义匪”。因为,张寡妇带土匪有个规矩:只抢富户,不准欺负穷人;有了钱,买枪支弹药,招兵买马;绑了女票,尤其是黄花大姑娘,不得非礼……

虽说,张寡妇是个“义匪”,可毕竟是土匪,自然被人厌恶,更是政府打击的对象,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但她,并没有像其他土匪那样,借机寻求“招安”,而是继续土匪的营生,其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说到张寡妇当土匪,颇有点“逼上梁山”的味道。张寡妇,本名贺贞,1880年出生于河南省洛宁县的一户穷苦人家,18岁嫁给了老实巴交的农民张有。

婚后不到5年,贺贞和张有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起名张振升。同时,婆婆和公公因病相继离世,不但没有给她们留下任何财产,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外债。

不久,贺贞和张有又有了次子张明升和三子张先升,使夫妻二人背上的外债更加沉重。

26岁那年,贺贞的丈夫张有又因病离世,抚养三个年幼儿子的重担一下全压在了贺贞柔弱的肩头。此后,周围乡邻皆称其为“张寡妇”。

40岁那年,吃尽苦头的张寡妇终于将三个儿子拉扯长大,长子21岁、次子19岁、三子17岁。

就在这一年,长子张振升想要租既是地主又是亲大爷的张更山(张寡妇大伯)家的4亩地。结果,张更山不但不认他这个亲侄孙,反而将他这个亲侄孙狠狠羞辱了一顿,最后还将想要论理的亲侄孙打了一顿。

于是,张振升一气之下当了土匪,打算借助土匪的力量报复张更山。毕竟,张更山有钱有势,根本就不是他这个普通农民能够对付的。

不久,张振升还真在土匪窝里混出了点名堂,并带着一帮队伍去找张更山算账。哪知,张更山早已收到消息,提前躲了起来。所以,张更山扑了个空,反而在返回时,被人打了黑枪。

其实,之所以他报仇时扑了个空,很可能自己的队伍里出了叛徒,而向他开黑枪的也很有可能就是这个被张更山收买的叛徒所为。

张寡妇得知噩耗后,虽然悲痛欲绝,但她强忍伤痛,毅然带着次子张明升接过了张振升的土匪队伍。由于张寡妇有勇有谋,性格坚韧,颇爱土匪们的敬重。所以,土匪们都尊称她“干娘”,而她则叫这些土匪们“孩子”。

45岁那年,张寡妇的名头已响彻豫西方圆几百里的范围,队伍更是扩展到近2000人。

就在这时,她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机遇。驻扎在洛阳的镇嵩军第二师师长张治公派人来找她,意图“招安”她的土匪队伍。

然而,不知张寡妇出于什么想法,非常支持手下的土匪们加入国军队伍。于是,她的队伍被改编成了一个团,而他的次子张明升也被任命为连长。

但是,张寡妇和水浒传里的宋江恰恰向反,自己似乎并没有要当国军军官的想法。所以,当她看到手下这些“孩子们”都有了好的归宿时,自己则独自一人回到了洛宁南山架子岭老巢,再次拉起了一帮土匪队伍。

49岁那年,张寡妇再次拉起了1000多人的队伍,从而又一次吸引了地方国军势力的目光。

原本,这又是张寡妇人生中的一次难得机遇,但她面对官方的“招安”,再次果断交出队伍,等安顿好“孩子们”后,她又一次踏上了“拉杆子”,组建新土匪队伍的道路。

51岁那年,对于张寡妇来说,应该是她人生中受打击最大的一次。先是次子张明升被陕县头峪村一个土豪暗中开枪打死,接着在家务农的三子张先升又被张更山等地主劣绅打死。

自此,张寡妇的三个最亲的人全部惨死于地主劣绅之手。

于是,张寡妇大为愤怒,当即带着队伍血洗了头峪村,并有许多无故百姓冤死。这应该是张寡妇当土匪期间造下的最大杀孽。

52岁那年,张寡妇又一次带着队伍,打算找张更山报仇,却因县保安团干涉,无功而返。

53岁那年,为解决队伍的生存问题,张寡妇继续干起了贩卖枪支、毒品等营生。一天,她押着货物打算从许昌返回老巢,却在经过龙门时,被国军武庭麟部查获,自己也被官兵抓捕。

几天后,长着“一头灰发,有点秃头”的张寡妇留下一句“我的仇还没有报完,为什么就成了现在的样子?我不甘心啊!”的遗憾声中,被枪杀于洛阳东关大桥下。

其实,从张寡妇选择土匪这条路开始,到选择一条路走到黑的那一刻起,她的悲惨命运就已决定。毕竟,土匪的这条路本就是一条不归路,既不容于社会,更不容于国家。所以,大多土匪都想通过“招安”的形式,转向一条“光明大道”,但张寡妇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结局又岂能落个好。

图片来源网络




临刑前还喊着报仇,说真的,整个民国土匪里,最无奈、最惨的的恐怕也就是张寡妇了。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各地土匪多如牛毛,这些土匪们或啸聚山林,或称霸一方,频频袭扰当地政府、民众的生活,成为了民国时期的一大顽疾。

不过在这些土匪当中,也有一些人,最初是因为被逼无奈,才最终走上这条不归之路的,期间波折经历,更是令人读之不由感慨叹息。

比如说驰名豫西的女匪——张寡妇,她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家妇女,之所以后来成为名震一方的土匪,背后有着一段令人惋惜、感叹的故事。

寡妇门前是非多

张寡妇,原名贺贞。光绪六年,出生于河南省洛宁县洛河南岸曹庄村的一户贫苦人家家中,幼年时期的贺贞,像许多贫苦人家的女孩儿一样,从小就开始帮助家庭劳作,练就了一把农活的好把式。

贺贞18岁那年,嫁给了附近德里村贫农张洛山的儿子——张有,过门之后,贤良勤快的贺贞深得公婆、丈夫的喜爱,人们都夸赞,张家这次,算是娶了一个好媳妇。

嫁到张家,虽然没有过上衣食富足的生活,但胜在舒心,丈夫对自己也很体贴,当时的贺贞觉得,日子虽苦,但总算能过得下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嫁到张家三年的时间里,贺贞的公婆便相继离世。小两口当初为了给公婆治病,欠了一屁股的债,如今公婆走了,外面有债务,家里还有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这让张有夫妇顿时有些发愁。

张有宽慰妻子贺贞说:

“别愁了,咱们还年轻,总是能还清的,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贺贞听了丈夫的话,稍稍宽了些心,然而她却没有料到,张家的厄运,并没有到此为止。

五年后,贺贞的丈夫张有一病不起,几个月后,26岁的贺贞站在张有的病床前,拉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泪眼婆娑地送走了自己的丈夫。

自此,贺贞这个名字便很少再有人提起,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口中提及的“张寡妇”。

自古以来,寡妇门前是非多,家中没有个顶梁柱,一个女人想要将家庭支撑起来,很难。

但贺贞就是不服输,她觉得,老天爷都已经对自己这么残酷了,还能再苦到哪儿去,这个要强的女人,随后咬着牙,拉扯着三个孩子长大。

那些年,张寡妇既要面对债主的催讨,又要面对繁重的农活,还要面对亲朋好友们的凉薄、冷眼。有时候,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孩子们饿得哇哇直哭,旁人看不下去,曾劝她卖掉孩子们,但张寡妇却执拗着:

“俺们娘四个儿,要死都死一块,谁都不分开。”

就这样,等到贺贞熬到四十岁那年,家里的三个孩子都已成人,老大张振升21岁,老二张明升19岁,老三张连升17岁。

家里的孩子们如今都已成长为劳力,按说张家的日子应该会好转些,然而,不久后,张家的命运,却再次发生了急转。

被逼死的大儿子

因为家中劳力多,土地不够,因此,一家四口的生活常常在温饱线上挣扎。为了吃饱肚子,大儿子张振升跑去求自己的大伯公——张更山(张寡妇的公公张洛山的亲哥),希望他能看着亲戚的份儿上,租四亩地给自家耕种。

但张更山是个刻薄、为富不仁的地主,以前他不顾亲情,也从来也没有照顾过张寡妇一家,如今张振升亲自来找自己租地,他很怕这家穷鬼后来交不起租金,到时候赖账。

因此,张更山不仅没有答应,还骗对方自己不租地,然而转过头,却将地租给了别人。

张振升气愤不过,去找大伯公理论,反被对方一顿暴打,打得鼻青脸肿。

回到家中,张振升对母亲说道:

“咱们如今走投无路,我再蹲下去,非要憋死,我想出去闯一闯,闯不出个名堂,就不回来了。”

张寡妇沉默了许久,对儿子说:

“你出去,妈不拦着,但你要是有出息了,别忘了是谁逼你走的,给咱们穷人争口气。”

随后,张振升便投身到宜阳、洛宁交界处的“刀客”窝内,入伙当了一名土匪。不久,讲义气、好朋友的张振升便凭借着能力,混得风生水起,最终当上了二驾车,成为了土匪当中的小头目。

有了势力的张振升,随后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准备复仇。

然而,等他领着人马,气势汹汹地赶回德里村报仇之时,大伯公张更山却因为提前得知消息,跑路了,最终张振升当天没能找到仇人,报得冤仇。

原本,张振升准备暂时退却,秋后再来找张更山算账,然而就在他回去的路上,却被张更山雇的枪手,埋伏在半路,打了黑枪,当场毙命。

失去大儿子的张寡妇痛不欲生,为了给儿子报仇,1922年,她拉着二儿子张明升一起,连夜赶到了高湾,投奔土匪入伙。

当时的她做了一个令其悔恨终身的决定,她将老实巴交的三儿子留在了村里,想让他操持农活,做个清白之人,不要掺乎土匪这趟浑水。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让张寡妇最终,追悔莫及。

女匪首——张寡妇

因为张寡妇是张振升的母亲,所以在土匪里面,大家都将她当做长辈看待。刚开始人们对她的尊敬,多是出于同情和义气,然而后来,随着张寡妇渐渐融入土匪生活之后,她的一言一行,行事风度,很快便得到了大家的爱戴和尊敬。

人们随后共同推举张寡妇为总驾杆,并称她为“干娘”。

张寡妇的行事利落干脆,有胆有谋,因此,四方的土匪、绿林好汉们便纷纷投奔她的麾下,很快,张寡妇便聚集了一支实力强大的绿林队伍。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张寡妇却收到了三子张先升被虐杀的消息。

原来,当初张寡妇上山,留下三子,想让三子安分在家,不要掺乎这个打打杀杀的复仇。

然而,留在村里的三子张先升却成了张更山等人的眼中钉,随后,一天夜里,张更山联合一些富户,将在家安居的张先升拉出门外,活活地打死了。

闻讯的张寡妇,悲痛欲绝,她决定立即杀回德里村,为三子报仇,然而,这个时候坐镇洛阳的吴佩孚却下达了围剿张寡妇的命令。

在军阀大军的进逼之下,张寡妇为了手下兄弟们前途考虑,最终下令接受诏抚,而自己的二儿子张明升,也随后在镇嵩军内当了一个连长。

原本以为儿子这次进入军队,总算有个好的出路了,然而,军阀混战时期,军人的命运其实更是难以预料。

1931年,老二张明升奉命到陕县头峪村催办“日行兵差”,结果因为性情暴躁,得罪了地方乡绅,引起了当地公愤,被地方乡绅以请客名义,暗杀在酒席之上。

原本已经准备洗手不干的张寡妇,随后召集旧部,气势汹汹地杀到了头峪村,在张明升的部队配合之下,血洗了整个村庄,并将村内的房屋,焚烧殆尽。

血洗了头峪村之后,张寡妇一不做二不休,领着大队人马继续向北,朝着德里村而去,准备继续为大儿子、三儿子报仇。

出发前,张寡妇声泪俱下地将张更山的恶行对大家说了一遍,交待大家到了德里村之后,一定要杀他个鸡犬不留。

随后,大队人马快速前进向前急行,张寡妇因为小脚,坐在轿子里面,走得比较缓慢。

不久,前面的队伍误入了王召峪村,人们以为这里便是德里村,便开始大开杀戒,等到张寡妇赶到制止之时,土匪们已经杀了三十多人。

随后,张寡妇等人赶往德里村,但得到 消息的沿途各村全部严阵以待,不少村落民团更是朝张寡妇等人放枪袭击,县保安团大队也闻讯迅速赶来。

眼瞅着德里村就在眼前,仇人近在迟尺,可这大仇却阴差阳错,无法得报,张寡妇最后只得对着德里村,痛哭一场之后,领着大队人马最终恨恨离开。

临死前依然思报仇

1932年,国民党对豫西土匪进行围剿,许多土匪在国民党政府的招抚、进剿之下,最终被分化、瓦解、消灭,曾经统领数千人的张寡妇,后来也变成了光杆司令。

五十多岁的张寡妇,虽然鬓发苍苍,却始终惦记着为子报仇。这一年,她决定,在自己有生之年,一定要手刃仇人。

1933年秋,张寡妇独自一人,拿着枪,踏上了前去德里村复仇之路。

这些年在外,与德里村的消息闭塞,她甚至不知道,张更山这个老贼是否已经死去,但在她心里,父债子偿,即便张更山死了,还有他的儿子们。

这笔血债,一定要偿还。

走在路上,张寡妇心里想着,然而她却没有料到,自己最终还是难以报得大仇。

当张寡妇坐在郑州到洛阳的火车上之时,被洛宁王范的一个回民认了出来,当时张寡妇这种匪首,在各地警备司令部内都有悬赏备案。

此人悄悄跟在张寡妇身后,看着她住进西关一个旅店之内后,立马跑到周公庙警备司令部内,汇报了张寡妇的行踪。

很快,警备司令部便派出重兵包围了旅馆,并用机枪对准了张寡妇的房门:

“张寡妇,你被包围了,赶快出来缴枪投降!”

等了片刻,门帘一闪,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便走了出来,她看了看面前的一众手持武器的军人,很平静地将两支盒子枪扔到了地上,然后坦然自若地说道:

“何必做这种阵势,老娘又不是孬种,不会逃跑。”

随后,张寡妇伸出双手,慨然受绑。当天张寡妇被军法官提审,简单询问之后,便判处其死刑,两天后执行。

两天后,洛阳城内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人群,人们争相目睹名噪一时的张寡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有人传言她是蛇精变身,专门迷惑世人,然而当张寡妇站在卡车之上游街示众之时,人们才发现,这位也就是一个普通老太太。

当车走到井胡同口时,张寡妇高声喊道:

“乡亲们,我张寡妇是被逼当刀客的,我杀过人、放过火,可我的仇还没有报呀,我的仇还没有报呀……”

这声音里充满了不甘和凄凉,直到刑场之上依然没有断绝,随着一声枪响,才最终平息下来……




张寡妇其实算是一个时代的能人了,但却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纵观其一生,基本上就是在复仇杀人与被杀中度过的,张寡妇人生的改变还得从她的老公去世说起,在晚清民国乱世,死了男人难免有爬窗户的老王。(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这些队长寡妇来说还不是罪严重的,由于家中没了男人,张寡妇和她的三个儿子基本上就是在别人的白眼和欺辱中长大的,因此张寡妇的心狠命硬,是有依据的,对于恶人,张寡妇的反击措施就是“以恶制恶!”

长期被人欺侮,张寡妇已经有了落草为寇杀富济贫的心,事不凑巧,她的大儿子先她一步落草为寇,江湖经验不足,被当地的村民土豪劣绅诓骗诱杀,这成为了张寡妇最终进入山林,落草为寇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常说打仗亲兄弟,打仗父子兵,张寡妇则是带着剩下的俩儿子变卖家产,买枪置弹,一起上了山,张寡妇虽然出身贫苦,但在被欺负的过程中也练就了一身自保的本领,这些条件反而使得她在目光短浅经常要钱不要命的土匪里面脱颖而出。

人马枪都有较大的发展,为了给大儿子报仇,杀仇人及村子里无辜百姓数十人。但悲剧还没结束,张寡妇的二儿子,让人以同样的方式再次杀害,张寡妇一不做二不休再次来了一个屠村,女人狠起来,也真是吓人。

民国的套路,土匪实力太大的话不适合剿,而适合于收编,张寡妇也曾一度投靠官军,但1野性惯了,便几次三番的扯虎皮拉大旗占山为王自立,这使得官方极为恼火,后来张寡妇贩毒走私枪支被抓,当局也没客气,直接就枪毙了张寡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洛宁   宜阳   寡妇   土匪   德里   人马   匪帮   乡绅   洛阳   大儿子   枪支   地主   手下   队伍   结局   儿子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