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制作冰块的?

第一种方法:藏冰

早在先秦时代,古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

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

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

古人藏冰图↑↑↑

把冬天的冰藏到夏天,再拿出来用,在没有冰箱的当时,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答案:冰窖

古代的藏冰条件当然没有现代人好,方法也比较简单。

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

《水经注》记录,建安十五年,曹操在河南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的事情。

要说藏冰的规模,那得数清代,《大清会典》说当时紫禁城内有5口窖,藏冰25000块;景山西门有6口窖,藏冰54000块;德胜门外3口窖,藏冰26700块。有学者根据这些记载推算,5000块藏冰窖的容积,相当于现在一幢五层四单元的住宅楼的体积。


可是,在炎热的南方地区,常年气温都在零度以上,就是不结冰,那是怎么有冰的呢?

第二种方法:制冰

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尔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将温直至结冰。

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开始制冰。

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硝石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颜色如霜。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


民以食为天,制冷市场的繁荣,必然带来夏季饮食的新突破

冰饮

当夏天制造冰块成为可能后,市场中也出现了“冰鲜”,人们打捞的海产品,通过冰的冷冻运输的更远、保存的更久,古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再后来,人民开始在制冰时向罐子里放入糖、各种水果等,逐步将冷食产品日益丰富起来。

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就多起来了,南宋时期,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饮料。

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在大夏天,冰容易化掉,那怎么办

冰镇

不用担心,智慧的古人还拥有一样神奇的法宝:冰鉴!

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具体方法是将冰块放在一个木制或青铜制作的箱子里。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除了。

冰鉴最先是陶制的,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

冰鉴可以看做是一种原始冰柜,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楚辞·招魂》中的这两句话就是说,夏天饮酒,捞净糟沫后进行冰镇,喝起来清凉味甘,煞是舒服。

《楚辞·大招》中也说"清馨冻饮",清澄醇酽之酒冰镇之后宜于夏季饮用。楚国地处南方,盛夏时饮冰镇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早期1号墓出土的“曾侯乙铜冰鉴”,就是其代表物。

就是它,我国的冰箱之祖↓↓↓

冰鉴的外形其实很有特点,铜制的外壁和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若将上面的盖子拿开,俯视它的形状如同一个“回”字。

这好比今天的暖水壶,有个外壳,还有个内胆。不同的是暖水壶的外壳和内胆之间距离很小,冰鉴的外壳和方壶之间则是个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温酒的双重功能。
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啊!




这是个涨姿势的问题。

古代贵族夏天家里用的冰块从哪里来的呢?

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首先是最原始的方法。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人们会趁冬天最寒冷的时候,从河里取冰,然后将这些冰块运回到冰窖之中进行储存。

但是随着夏季温度的升高,下层土壤的温度也会提升,冰窖里的冰也会开始融化。

为了满足夏季用冰的需求,人们通常会储存比实际需求量多3、4倍的量。

运冰块的清朝人。
故宫内的冰窖(资料图)

后来,人们在开采矿山时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物质:硝石。它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钙。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当它溶于水的时候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可以让水凝固成冰。而且硝酸钙无毒,溶于水后又很容易再次提取。

硝石的发现对古代人而言简直就像发现了宝贝。从此,古代人的制冰技术产生了飞跃式的进步。

为了更好在夏天享用冰块,古人还发明了“冰箱”,并称之为冰鉴。就是将冰块放在里边,然后用以冰镇水果、海鲜等。

后来,元代的商人还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做出了古人版本的冰淇淋。

为了吃块冰,祖宗们不容易!

用心写回答!让难懂的科学变有趣,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欢迎关注“科学重口味”!




古人制冰的方法不知道,但老北京是利用储存天然冰的方法用来夏季降温的,一般冰源取自城内的湖泊,如什刹海。在冰层最厚的季节,工人们将冰切成大块,运到德胜门外的冰窖存起来。现在德外还有冰窖口这个地名。珠市口东也有个冰窖胡同,据说也是过去存冰的地方。

记忆中50年代有走胡同串街的卖冰车,一般百姓家没有冰箱,少数有钱人家里有冰箱,其实只是一个隔热层的柜子,不能制冷。冰箱分上下两层,因冷气往下走,买回的天然冰放在上层,下层放些冷藏食物,最下有个接水设备。等冰化完再买。穷人没钱也不需要置冰箱。




修筑冰窖,把冬天的冰存放进去






其实中国早在宋代,夏天就已经出现了“冰激凌”这种消夏食品,你能相信吗?

制冰

最早冰制冷饮起源于中国。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

后来有人从这里发现商机,他们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藏冰

窖冰旧时传统岁时风俗。亦称“藏冰”。我国北方夏日暑热,冬日结冰,故有于冬季藏纳冰块于冰窖以供来夏使用的风习。

此俗起源甚早。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纪原》云:“《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清代冰窖分三种: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例如北京就有专门制冰的场所,京西玉泉山水每到入冬前即放水冲泉道,只后待水冻结,切冰存之。选冬季闲劳力拉进北京城中,存于三处,较出名者叫做冰窖口胡同。方法即简单的挖窖储存,夏季取出。

各地官员俸禄中即有冰耗,中央官员还有地方官孝敬的冰敬,以获得夏窖藏之冰。冰块使用也是按等级的,好冰留与上层,可直食用;劣等者往往只做冰镇之用,百姓可享。各地均有窖冰之所,乃至大村中也有冰窖。由此看来,冰在中国古代的夏天,并不是什么稀罕之物。





中国古代周朝时,就开始在冬季采冰,储藏在冰窖里,以供夏天使用,在炎夏享受冰及冰镇食品、冷饮的乐趣。

冰窖

当然,这仅限于北方冬季结冰的地区,南方冬季不结冰的地区,还是无法在炎热的夏季享受冰及冰镇食品、冷饮的。


大约在唐朝,如同汉代人们在炼丹术中,无意中发现生产豆腐技术一样,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发现硝石可以使水温降低、乃至结冰,于是发明了人工制冰技术。

人工制冰,大容器水中置放盛水的小容器,向大容器水中投放硝石即可使小容器中的水结冰。

如小量的,可以在缸水中放置盛水的瓦罐,投放硝石于缸水中,使瓦罐中的水结冰。

大量的,在水池中置放盛水的缸,投放硝石于池水中,可以获得较大量的冰,从而在炎炎夏日享受冰及冰镇食品,冷饮乃至冰激凌。

于是乎,夏季享受冰及冰镇食品,冷饮以及冰激凌,不再是北方人的专利,南方人同样的有口福了!

仅供参考。




古人无法制冰,只能储冰




应该是水泥池,木头缸桶盆[我想静静][捂脸]




古代是没有制冷(制冷)技术设备的,一般都是在冬季把冰块凿下来,放在专门的地窖或山洞中“封藏”起来,到夏季时候再分取使用。




据我所知,古代人是不会做冰块的。但是夏天皇宫里确实是有冰块的。为什么呢?所以说我们的老祖宗都是非常聪明的,夏天没有,冬天有啊!于是我们的老祖宗们就找到了很多保存冬天的冰到夏天用的方法。当然这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民间搞不动这个,一般都是皇宫里出资保存,给宫里人用。听说故宫就是这样的。清朝皇帝最滋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冰块   古人   硝酸钙   硝石   冰窖   冷饮   容器   夏季   冰箱   冬季   冬天   夏天   古代   发现   美食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