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为何在中国基本消失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绝对不是万事通,音乐我就是外行。我年轻的时候,音乐课就是走过场,也没有正经考试,所以对音乐了解不多。

不过要说起手风琴,我还是懂一些。

几周前,萨沙去家附近公园散步,看到一群叔叔阿姨演奏手风琴。阿姨们人手一个,一共有四五个手风琴,叔叔们则负责唱歌,顿时有了几十年前的感觉。

不过,这种场面现在极少见了,一般也就有老年人会玩这个。

萨沙的女儿学乐器的时候,看到很多乐器培训班,却没有看到过手风琴。当时还好奇的问了问,回答是:现在谁还学这个?



我在俄罗斯的时候,看到过手风琴,还端起来过。出乎预料的是,手风琴并不是轻飘飘的,颇为沉重,真的需要有把子力气才能玩。当时我就明白了,为什么手风琴手大多数是男人。

手风琴为什么会在苏联流行呢?

其实就是一个原因,一个手风琴可以抵得上一个乐队。

手风琴是从风琴演变而来。

所谓风琴,就是我们看到电影里面,教堂里面的那种大风琴。


资料中这么写:德国人德里克·布斯曼在1821年制造了用口吹的奥拉琴,1822年又在琴上增加了手控风箱和键钮,后来,奥地利人西里勒斯·德米安在布斯曼的基础上,集当时手风琴的各种前身乐器之大成,成功地改良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被定名为accordion的手风琴。

简而言之,手风琴可以看做迷你版、便携版的风琴。

有意思的是,手风琴发源地德国和奥利地并不是很流行,却在苏联大红大紫起来。

其实,早在19世纪的俄罗斯,就开始喜欢手风琴。

俄罗斯农民和中国农民不同,他们很喜欢女人、喝酒和娱乐。


俄罗斯诗人说过:女人和跳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很多时候,他们喜欢跟着隐约跳舞,这也是男女社交的一种方式。

在田间地头,小酒馆内,大街上都可以跳舞和社交,那就必须有隐约。

欧洲主流的音乐基本都是一个乐队,至少也要有一个钢琴。

但在俄罗斯,钢琴是贵族的东西,农民哪里能有这玩意。

况且,钢琴独自无法组成乐队,而俄罗斯农民的歌舞往往需要一个乐队。

于是,可以独自起到一个乐队作用的手风琴,就在俄罗斯盛行起来。

资料中写道:苏联能生产专供手风琴乐队使用的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手琴,也生产专供管弦乐队使用的手风琴,还有大管、大号、低音大号、圆号、小号、单簧管等特种音色的手风琴。

看看,一个手风琴就是一个简易乐队呢!

大家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知道,主角保尔就是一个优秀的手风琴演奏者。他一个人就相当于一个乐队,可以给唱歌的提供伴奏,也可以给跳舞的做乐队。



那么,中国手风琴为什么突然强盛,突然又不行了呢?

很简单。

中国本来压根没有手风琴的根基,之前要么就是学西洋乐器,钢琴、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等,要么就是学习中国民乐,古筝、二胡、竹笛等等。

中国一度流行手风琴,完全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当时因为中苏关系很好,中国人把苏联当作亲密的朋友,才会学习他们流行的手风琴。


现在看来,手风琴除了便于携带以外,没有任何优势。

同时,手风琴当年最大的优势,就成为今天最大的问题。

它一个人可以顶一支乐队,这么古怪的声音又如何融合到西洋乐队中呢?

当年中国很少有人学习西洋乐器,今天就遍地开花。


试问,到处都是西洋乐器,手风琴又融入不了乐队,你学了干嘛呢?

如果你以音乐为职业,手风琴就不能学,不然进不了乐队,学会了就失业,还不如学钢琴。

如果你只是自娱自乐,对不起,你可以学习得太多了。比如钢琴来说,大城市任意三条街,绝对有一个琴行可以教。但整个城市恐怕也没有几个能够教手风琴的,你学习都很困难。

其实再说通俗点,当年五六十年代,想学习西洋乐器是很难的,还可能背负上崇洋媚外,甚至崇拜西洋鬼子的骂名。


但今天正好相反,反而是被西洋音乐排斥在外的手风琴,没人学了。学了第一是没用,第二是找不到什么人教,第三是最重要的,考试想要加分很困难,试问谁还学呢?




手风琴是键盘乐器中最有优势的乐器,没有之一。第一,较之于钢琴可以随身携带;第二,较之于电子琴等电声乐器外出使用不用电;第三,较之于吹奏乐及弦乐类,贝斯有低音和丰富的和弦,而且低音、和弦键钮与键盘可同时发声,音量大、音色美;第四,贝斯还可单独奏旋律。以上这些优势是很多乐器所不具备的,但是很多人尚不了解,因此目前手风琴这难以普及。




我想音乐学院应该是不开设手风琴专业,从制高点来说已经输了,现在教育子女动不动就是钢琴、小提琴,从音乐表现来说钢琴和功能越来越多的电子琴就泰山压顶。只能说它比较小众,但从全国来说还是比较多的(携带方便,表演力活泼),但不能说它基本消失。




作为一名曾经演奏过手风琴的师范生,它留给我太多的美好回忆,也是我们八十年代文艺青年的标志性物件之一。

手风琴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风靡一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手风琴是各级文工团的标配,也是业余文艺爱好者趋之若鹜的乐器,当时也是价值不菲,学习难度也不低,但是仍然挡不住人们拥有它的热情。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电子乐器的推广和普及,手风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归结起来,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不符合当代音乐会伴奏的需要了。当代音乐追求摇滚、爵士,伴奏乐器基本已经电子化,电子琴、吉他、贝斯、架子鼓等等不一而足,大型音乐会上再难有手风琴的一席之地了。

其次是其音质难以达到现在音乐的录制要求了。现代音乐讲究高亢、浑厚、悠长,大多使用和声来表达,需要各种乐器合奏来完成。而手风琴音质清脆嘹亮,节奏感强,在和声表达中略显突兀,因此逐步退出录制伴奏乐器的行列。

再次是其学习难度较大,使人们望而却步。手风琴左手演奏时与右手配合需要长期学习才能熟练,如果想要演奏出高水平,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学好的,这就让急功近利的年轻人所不能容忍,也是它逐渐销声匿迹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手风琴在当代逐渐消失也不是坏事,而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形式之一,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永葆青春,手风琴也不例外。




手风琴偶然还见有人玩,真正基本消失的是以前幼儿园的标配,脚踏座地风琴。




要不是当年苏俄文化入侵太厉害,手风琴根本不会在中国流行,现在基本消失才是正常的。




手风琴是崇拜苏俄思潮在中国的表现之一,如布拉吉、水兵舞等,当两国交恶及以后的平等交往,就不再流行,剩下的只有哈尔滨红肠了。




简单说就是艺术在中国消失了,所以手风琴、小号、黑管,都消失了。学会不容易,学来没有用处,没有演出机会,没有人欣赏。现在艺术没了,只剩娱乐,抱着吉他上下扫个节奏就行了。




五十年代是手风琴流行的年代,我对此印象深刻。我是喜欢手风琴大于钢琴,手风琴带给人们欢快的节奏,气氛是钢琴代替不了的。

手风琴是群众性自娱自乐的伴奏为主的乐器,而现在小型音响的普及消弱了手风琴,吉它这类乐队中不占地位的乐器的失落就可理解了。

囗琴,风琴,笛子,吉它之类乐器在人们生活中还是应该有一席之地的。




我不懂音乐,但可以从普通人角度谈这个问题。

打小时候,听到学校老师演奏手风琴,就感觉到不好听,不喜欢,不像笛子二胡,那时候虽小,虽然不懂,但一听就喜欢,感觉好。

说1000道一万,我觉得吧,这根本的问题就是这个乐器的音色不讨人喜欢,如果讨人喜欢呀,那早就流行了。

记得第一次听到电吉他的声音的时候,感觉那家伙,贼好听!这也可以作为手风琴被淘汰的一个解释吧!

说白啦!手风琴就是凑合着用的东西,伴奏什么的,功能全面,但个性特点不突出,关键是不出彩,所以被淘汰也就势在必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手风琴   苏俄   中国   键钮   苏联   西洋   风琴   俄罗斯   电子琴   音色   低音   乐器   钢琴   乐队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