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营业员超级牛逼,是真的吗?

如果当年的营业员不牛逼,八、九十年代,国家就不会开办“供销学校”?学生为了能报考供销学校,不知有多少高考生被涮了下来!

因为就读供销学校的学生,一毕业就可以分配到大大小小的供销社上班。那年头,凡有公社的地方,都设有供销社。

由于八、九十年代的学子,听了老人的话,他们说供销社里的营业员,工作轻松,又有权利。由于当年的物资紧俏,人们需要的时候,必须经过营业员的手,才能得到享用。

比如:最常用的就有煤油、盐巴、烟酒、以及各种布匹等等。写到这里,也许会有年轻人问,买这些普通的东西非得去供销社买吗?还去求营业员干啥?我不如上街买!

那我就告诉你,当年县、区、公社这三个级别的供销社,才能有资格卖这些必须品。其它部门、包括任何人,都不能卖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的。

所以说,当年的供销学校是热门学校,还有的就是粮食学校和邮电学校。毫无夸张地说,我提到的这三所学校,在八十年代,是最受家长和学生们向往的。这三所学校,就相当于今天的985和211大学。八十年代末,我的几个高中同学,高考落榜后脑筋失灵,就是为报考这几所学校引起的。

由此,你说供销学校牛逼不牛逼?营业员牛逼不牛逼?

我还听老人说,在六、七年代,当地公社的一位武装部长,他自认为自己可以掌管几十个民兵、几十条步枪;甚至还配有一把转盘机枪,随身都是手枪佩戴,自己又是部长;平时对营业员不屑一顾、自高自大的样子。

有一次,这位部长想喝酒,就硬着头皮的去供销社买酒。部长一进店,就大声武气的叫嚷:“小伙子,给我拿瓶茅台酒来。”在这里提到茅台酒,也许有人会惊诧,告诉你不用大惊小怪。因为,当年供销社卖的茅台酒,价位才是7块多钱一瓶。

刚才提到武装部长对营业员嚷了一声“小伙子”;可是,营业员没有因为他是部长而点头哈腰。并且反问部长:“人有姓名,狗分颜色,哪个是你的小伙子?”

由于部长和营业员,你一言我一语的叫板;结果,一所公社的武装部长,居然没有买到酒。你说营业员牛逼不牛逼?如果换成现在,营业员哪敢顶撞武装部长?弄不好见了部长,点头哈腰都嫌自己慢了。

时过境迁,六、七十年代的营业员虽然牛逼;但是,随着物资一年比一年充足、一年比一年多样,当年营业员的这只“铁饭碗”,早已被时代的潮流洗刷掉了。

如今,营业员满地都是,每一个角落里都有营业员。可是,地位却没有六、七年代营业员的地位高。过去的营业员是爷爷;现在的营业员是孙子。

因此,你说六、七年代的营业员,牛逼不牛逼?




五十年前营业员,职业吃香又体面。当时物资很短缺,凭票供应购买难。近水楼台先得月,紧俏商品可优先。工资待遇比较高,劳逸适度有空闲。柜台后面傲然站,社会地位令人羡。


















虽说行行出状元,商贸行业排在前。听诊器,方向盘,商业供销营业员。若能当上营业员,好像端上金饭碗。




上世纪六七十年营业员超级牛逼,这是真的,实实在在的!

因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紧缺,买任何东西都要钱要票,没有钱拿不走东西,有了钱没有票买不到东西,所以象工人家属、干部家属有钱无票买不到东西,这些人自然要勾通营业员买到东西了,他们给营业员一点好处的,营业员确实在当时是超级牛逼的,一点不假!




在计划经济时代,吃商品粮的营业员,是相当傲慢的。

为了说明这件事儿,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刚刚开始教书的时候,实行的是商品粮供应,每个月都会去粮站称粮食。粮站的营业员是个小伙子,他是接他的爸的班的。他爸以前也在粮站工作,后来退休以后,就让他儿子顶替他到粮站当营业员。他儿子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以前在学校里调皮捣蛋,坏事做尽,经常被老师批评罚站,他的成绩更是一塌糊涂。

我和他不一样。我的学习成绩是很好的,因为成绩好,最后考上了师范学校。后来回到这个乡,当了一名中学教师,也吃上了商品粮。因此,才会每个月都到粮站去称粮食。

不过,虽然我那个时候是通过努力拼搏,最后当上老师的,但是由于自己是出生于农村的,所以粮站的那小伙子,对我们这类人根本就看不上眼。每次去称粮食的时候,往往都会看见他在那里打牌。我们告诉他,我们要称粮食。他说,好,等一会儿。

但这话说完后,你就不知道要等到多久。他一圈打完了,接着又打一圈。打完了后,又再打一圈。如此一圈一圈打下去,就是不去给我们称粮食。有时候,我们甚至要在粮站里等一下午,他才不情不愿站起来,去把粮食称给我们。

从这里可以看出,那时候本身并没有什么知识文化的营业员,却能够傲慢到这一种程度。那么,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傲慢呢?

一、他们手中端着的是铁饭碗,怎么摔也摔不坏。

这些人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不像我们是寒窗苦读走出来的。但是他们却可以凭借他们父母手里有铁饭碗这个优势,通过接班的方式,根本不用努力就能获得工作。

他们会接班这种情况,他们很小就明白,很小就知道不需要认真读书,就可以端上铁饭碗。而且这个铁饭碗是非常牢固的,是怎么摔也摔不坏。这个铁饭碗还是他们家的祖传,可以一直传下去。

他们仿佛是天然的贵族,而这就是他们傲慢的资本。

二、轻松愉快的工作,躺平式的生活方式。

那时候的营业员,工作是相当轻松的,完全是不费心不费力的。如果用“躺平”这个词来表达他们的生活,当时是十分恰如其分的。

比如我前面讲到的那个粮站的营业员。他的所有工作,大约也就是把粮食称给大家镇上那些吃商品粮的人。除此以外,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那里打牌。如果不打牌,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日子该如何打发。

因为大部分时间坐在那里打牌,他甚至变得肥头大耳,连走路都有些喘。长久地过这种生活,他因此养成了慵懒的作风,以及十分缓慢的生活节奏。同时,由于从小就没有认真读书,所以也没吃过苦,没有什么时间观念。他也不会觉得别人的时间有多么宝贵,因此就随意糟蹋。

悲哀的是,就算他随意糟蹋我们的时间,我们也不敢得罪他。因为他掌握着我们的口粮。粮店里面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粮食,如果我们把他得罪了,他可能就称不好的粮食给我们,甚至会缺斤少两。

曾经就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称粮食的时候缺斤少两。别人拿回去一称,发现数量不对,然后去找他理论。但是他并不承认,他说你已经把粮食拿回去了,拿回去,现在又拿了,肯定是你自己做过假。

其实,这个人是因为多次被缺斤少两,逼到万不得已,他才这样做的。但就算是这样做了,最终也没有什么用。可见,那时候的营业员,有多么蛮横傲慢。

三、旱涝保收的分配格局,干多干少一个样。

那时候的营业员,不是卖多少就能得多少,不是干得越多获得越多,他的工资与劳动是不挂钩的。这样一来,就使得这些营业员们,没有任何工作的积极性,反正干多干少都一样,为什么要多干呢。

不但不会多干,而且还会少干。毕竟他们是领工资吃饭的,是商品粮户口,他们是有地位有派头的,所以他们必须要彰显他们的地位,彰显他们的派头。只有在为别人服务的过程中,把架子摆得十足,他们的派头才会彰显出来。

就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那个粮站营业员,他为什么一定要让我们在那儿等他?就是要摆那个架子!

真正改变营业员的这种态度,是在改革开放,逐渐打破铁饭碗,把分配和劳动输出紧密结合起来以后。从那时候起,那些营业员才横不起来了。

比如之前的那个营业员,后来粮站垮了,需要他自己谋生了。后来我看他整天摆着一个小地摊,在那儿奔忙。他也没像之前那么胖,腰也没有之前挺得那样直,而且跑来跑去,非常勤快,之前的慵懒,就这样消失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营业员超级牛逼,这是真的。

40年前,我大学读的是师范类,大学老师曾在课堂上戏言:老师社会地位低,以后出去,你们这些男生恐怕找老婆都难。

于是,老师说了一个笑话:公社书记某日到一中学视察、指导工作。有一老师工作刻苦、成绩突出,校长把该老师叫过来,向书记介绍了一番。书记听后,笑笑拍着该老师的肩膀,说:小伙子好好干,以后提拔你到供销社当营业员。

我们听后懵然,继而释然。因为当时教师的地位的确很低,由此反观出当时的营业员是多么吃香,受人追捧。

毕业后,我在学校教书。一次回老家,村中一位父辈好心地对我说:你怎么不想办法去商店里当营业员哦,你看他们坐在柜台内,多舒服。天天有人来求你买紧俏的东西,多有面子,多风光啊!我只然恓惶一笑。我没办法啊,如果有路子,我早就找门路当营业员去了。

话说我一个同事的夫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是靠当副县长的父亲,从学校调到供销社去的。当时,让我们这些教师匠艳羡不已,都恨自己为什么没有一个当官的亲戚。

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后来企业改制,商业部门的职工买断工龄,都成了下岗职工,要自找活路了。于是,营业员的身段才降下来,地位也大不如从前。

我同事的夫人也后悔不迭,因为在她下岗时,老父亲早已退下来了,她再也回不了学校了。

所以,世事无常,风水有时是轮流转的。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哪时营业员确实非常的吃香,态度也有点傲慢,哪个年代是计划经济,物资紧俏,营业员地位自然就高,都还是铁饭碗。

哪个年代,最好单位是(百货、五金、食品、粮站),最紧缺的是:烟酒茶、猪肉、缝纫机、自行车、百货,这些当时很难买到。商品都是平价,都还算便宜。要想买到这些商品,得找熟人才能买到,我买缝纫机就是找熟人,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

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亲身经历的,八十年代初,居民吃粮油凭粮本供应,当时粮站有位营业员态度极差,脸难看,办完手续,看都不看顾客一眼,粮本直接扔在柜台上,一点都不夸张,那种嫌弃让人十分生气。

每个年代都有吃香的职业,都有牛逼的人。随着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各行各业都有了新的变化。现在是商品经济社会,有的生意难做,营业员的态度很好,服务热情,顾客却成了上帝!




为什么营业员吃香呢?因我国由于受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干扰,经济发展迟滞,长期处于卖方市场。当上营业员不但工作体面,风刮不着雨洒不着,还能买来紧俏商品。记得在七十年代,身上穿的的确良、的卡布料颇为紧俏,就连许昌产的黑布鞋都难买到。每当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营业员   商品粮   粮站   铁饭碗   紧俏   供销社   傲慢   供销   粮食   部长   物资   地位   年代   学校   汽车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