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电视台走向没落的原因是手机还是电视台本身?

  • 谢谢诚邀!作为一名电视人。十几年的从业生涯告诉我,电视台的“没落说”暂时还不太准确。但这几年的电视收视率的确在一路下跌。电视广告投放逐渐减少。特别是市级台和县级台。有些已经进入到零收入的现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有以下几点:
  • 1.手机移动端的兴起,让电视行业越来越不受欢迎。这不仅仅是电视台,电视生产商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 2.一家独大的思想不转变。以前电视台领导层出去会前呼后拥。觉得他们就是手拿曝光率的生死大权。这种思想没有及时扭转,让电视转型不能成功。
  • 3.电视被称之为党的喉舌。很多地方台虽然转变成融媒体中心,但不变的是服务政府,服务领导。民生新闻少之又少,抓不住观众眼球,也就少了观众。
  • 4.换汤不换药。虽然改制成了融媒体中心,但领导层不换,体制不换,运作模式不换。导致如今局面。




现在谈这个问题我想首先要面对现实,实事求是,高谈阔论没有用,唱点高调更会引起众怒或反感:一是解决人浮于事,唱高调,喊口号问题;二是在解决“聚焦点,解凝点,找难点,答惑点”上狠下功夫,努力开拓老百姓喜欢收看电视栏目;三是不要千篇一律的“领导开会,领导讲话,领导強调,领导做了什么什么,实现了什么什么,等,有的老百姓听后很厌恶(不实事求是)”;四是选播连续节目或电视剧,广告时间比剧情还长,并且大部分是卖药、治病,专家,教授,云云众众,不厌其烦,大部超出人们心理承受能力,收视率会高吗?甚至会有吗?五是收费,不收你的费,你就看不见,你交了费看后心还烦……。六是吃财政,稳收入,愿出力,能出力,会出力的人员有几何?不说了,没啥用,纯属一点看法而一……




这个问题我应该比较适合回答,我在某省级媒体单位工作过几年,对于电视台的没落可以说是亲身经历,而且相当深刻,这个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电视台本身体制存在的问题。我所在的电视台,以新闻内容居多,并且在全国范围应该是排名较靠前的。回顾20年前,那时候的新闻记者可以说是“香饽饽”,每天各个部门的车子排着队到台门口来接,到了单位大楼可以说是一楼一楼的钻,并且每到一个部门都会有“签到”,一天下来收获不少。到了今天,上一代的新闻人几乎都晋升成了领导,而“无冕之王”这个称号让他们高高在上了几十年。在这种体制环境下,他们几近目中无人。几年前今日头条还没有流行的时候,没有哪个电视台看的上这些企业,他们以“正统”自居,拿着巨额的广告费生活在温室里,丝毫感受不到危机。所以现在全国的电视台纷纷改制,电视台变为传媒公司,为的就是激发电视台的活力。

第二,人才的流失。近些年来,媒体单位的人才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有能力者都往外面的世界发展,许多知名的网络综艺都是传统的媒体人转型而来,包括现在流行的短视频领域。现在留在电视台的,无非两种人:一种是不愿意放弃这“铁饭碗”的,另一种就是上了年纪害怕转型失败的。这两种人对于一个单位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一种是混吃等死,一种是畏手畏脚因循守旧。这样下来,生产的内容几乎没有创新。仔细想想,你现在看的新闻和你十年前看的有什么区别吗?我自己不时在想,每天发生的新闻无非就是换了角色的旧闻,稿件内容相差无几。所以一旦有新渠道接触到新内容,谁还愿意看“旧闻”?

第三,信息技术的冲击。我们时常碰到一些突发事件,一些惨剧或者是奇闻异事,我们可能过几分钟就会在微信群中发现,这就是社交媒体的便利性。而传统媒体则需要采编人员现场拍摄记录,回到单位剪辑加工,再经过一审二审三审,最后必须是到固定的时间段播出。而通过手机,可能已经呈指数传播了,新闻讲究及时性,“正统”新闻单位恰恰又输在了及时性。好在现在电视台都在各个新媒体平台注册账号,也可较为迅速的发布,但是程序还是得三审制,始终不及“随手拍”。

第四,人民群众获取信息量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媒体输出的“正统”内容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人们需要看到一些新鲜事物,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这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许多自媒体纷纷发力,微信公众号、头条等工具应运而生,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并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也纳入囊中,让用户产生粘性,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了转移。

第五,广告收入。目前省级、地市媒体的广告收入不容乐观,每年制定的广告营收任务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而电视台机构庞大,如何维持生计都成了问题,所以媒体单位冒着风险为一些企业站台、宣传,堂而皇之的搬上银幕。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为原本惨淡的收视率重重一锤,收视率一低广告投放少、价格低,由此恶性循环。

总结一下,我认为由于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电视台的没落是必然趋势。虽然传播方式的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但危机不了媒体的权威性。与其说是手机打败了电视台,不如说是电视台自费武功,自己先击败了自己。

以上拙见,谢谢!





表象是手机的原因。电视能干的事情,手机都能干,电视不能干的事情,手机也能干。

客观原因是技术发展的结果。电视就如纸媒一样会被渐渐淘汰。

电视有些缺点是致命的。

一是电视只能在固定地点收看固定栏目,手机可随时随地看想看的节目。

二是电视节目是顺序编排的,观众只能被动接受节目;手机是互动的,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节目,可以随时暂停、重播、收录、终止,可对节目进行评论、留言。

三是实时性,手机可及时了解资讯,电视做不到。




电视的发展是反人类的,别人要无线,它本来无线却变有线,别人一个手指操作,它从一个遥控器发展成两个。别人免费,它本来免费变收费。电视一意孤行,可电视机想活,怎么办?变成网络电视,这样一来,有线电视就更没人看了。不作不死,这么作再不死,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作为在省台工作了十年的老记者,我想说说心里话!

在我看来,其实并不是一部分电视台在走向没落,而是整个电视媒体行业整体在走向没落,唯一的区别在于快慢而已,哪怕是所谓的头部一线电视台,如芒果台,荔枝台等,不管是营收还是影响力都在下滑,只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家都在没落,人家家大业大,哪怕是在下滑,但是给外界的感觉并不明显,并不像一些二三线。

说到整体下滑的原因,其实有很多方面,一个方面在于,从最早的爱奇艺等视频平台的兴起,从电视媒体身上抢走了一大部分蛋糕,再到后面的全民手机互联,电视媒体的广告已经所剩无几,就本人所在的省级强势地面频道来说,几年前,我们每年的广告收入还有两个多亿,而到了现在,广告收入已经微乎其微了,电视台没钱,不管是在节目创新还是人才的引进方面,都将出现问题,进入恶性循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电视媒体的没落。

而另一个方面,还是电视台自身的原因,一直以来,电视台长期存在着机制僵化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就用人来说,坐在同一个办公室里的几个人,有的可能是事业编制人员,有的可能是台聘人员,有的可能是频道聘人员,有的可能是公司聘用人员,这样的用人方式,在电视台风光无限的时候,问题总是会被掩盖起来,而一旦走了下坡路,问题就会暴露出来,这些年来,电视媒体人员出走到移动互联媒体的屡见不鲜,就我们单位来说就有很多,但是无一例外,没有一个是正式的事业编制人员,都是台聘及台聘以下的临时工!

除了用工方面,不管是创新活力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制约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曾几何时,电视媒体还是处于风口的时候,问题自然不是问题,而现在,我们正遭受这些问题带来的恶果。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电视台终有一日会走向死亡,只能说,电视台会越来越少,像县市的电视台现在都在走融媒体的道路,而各个省台也都在自救,有的关掉了部分长期亏损的频道,有的将频道合并,但是不管怎么说,电视台始终还是会存在。

虽然说电视台的问题不少,但是相比互联网,还是有着一些自有的优势的,比如公信力,再比如新闻生产能力,这些都是移动互联终端难以匹敌的,关键是我们要改革各方面机制,增强创新活力,主动拥抱互联网,而不应对立,电视台还是有发展潜力的!




电视台(television station)指的是通过无线电信号、卫星信号、有线网络或互联网播放电视节目的媒体机构。是制作电视节目并通过电视或网络播放的媒体机构。它由国家或商业机构创办的媒体运作组织,传播视频和音频同步的资讯信息,这些资讯信息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为公众提供付费或免费的视频节目。 其播出时间固定,节目内容一部分为其自己制作,也有相当部分为外购。

近几年,曾经辉煌一时的电视台渐渐地没落了,归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手机日新月异,升级换代速度很快,而价格却不断下跌;使得很多人都拥有了手机。

2随着各种先进的传媒出现,互联网的兴起,相比电视节目,互联网的节目更加丰富多彩,可选择的越来越多,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获取相关信息。

3电视内容单一 电视节目的内容相对单一,除了偶尔能有一些热播剧,吸引人的节目少了。

4现在电视台卖广告时间很长,而且,很多都是带有欺骗性的;很多节目都是孤燥无味的,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5现在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被碎片化了。很多年轻人生活压力比较大,晚上各种加班,回家之后刷刷朋友圈,就该洗洗睡觉了,很难有多余的时间看电视了。








电视台没落的原因有许多,我这里讲三点。第一:信息更新慢。在如此发达的信息化时代,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变化,而电视台的信息往往滞后。加上人们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多了,所以会选择不看电视台的新闻。而改向移动便捷的模式。这就是第二:不适应现代人的节奏。由于电视的播出流程很复杂,播出内容陈旧,加上中间夹杂着各种广告,让人烦不胜烦。同时经济的因原因,导致节目粗制滥造。第三:广告大客户不待见。经济的起起伏伏,加剧了恶性循环。现在电视台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已经开始与新媒体合作,努力寻求更好的前景。以免被淹没的下场。




地方台盲目扩张,比如陕西电视台,资源有限,弄了10个频道,养了一大群闲人,很多频道门可罗雀,根本就没有收视率。




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看到此题目如梗在喉、感慨万千,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得不承认没落二字已经成为电视人内心难以启齿的伤疤!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手机正在改变整合世界

如果说电视台备受手机冲击的话,倒不如说是手机改变了整个世界。一位人体学专家称手机已经成为人体的外挂器官,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手机强大的功能几乎无所不能,一机在手别无所求。

二、手机媒体与电视媒体的优劣比较

电视台的诞生,按照时间的划分,是继报纸、广播两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三大媒体,因电视媒体声情(图像、伴音)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倍受青睐而一度跃居为媒体中“老大”。

电视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等专业成为最热门行业。尽管如此,电视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如:单向传播互动性差,线性传输选择性较差,转瞬即逝缺少重复率等。手机移动终端的出现,使简单的通话和短信功能得到全面升级,电视存在的不足几乎完全被手机取代,超强大的智能移动终端,标志着人类生活的智能时代的到来,手机与电视相比,除屏幕过小远不如电视机大屏适合观看以外,手机完全可以取代电视。

三、电视有限的专业团队在与人人都是自媒体PK

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每天播出的节目栏目必须具备专业属性,播出的每一档音视频必须具备专业水准,由于电视生产工艺比较复杂,相对而言凤毛麟角的电视工作者与庞大人人都是自媒体的自媒体大军相比,在内容的涵盖面和数量上无法相比,在习惯于回归自然,真实反映大众生活的点点滴滴上,专业团队的作品越加小众化,越来越变成了很少有人问津的“冷饭”!

四、机制体制成为电视媒体致命弱点

手机新媒体是按照市场自然规律的发展而发展,用户是“上帝”,一切皆为“上帝”而打造。电视台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几乎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所属事业性单位,常年形成的机制体制很难改变,加之电视媒体人队伍年龄偏大,适应新媒体的从业者少之又少,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等诸多不足和短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电视台   原因   手机   收视率   说是   观众   走向   收入   节目   单位   人员   媒体   内容   广告   电视   科技   新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