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突然去世,遗诏找不到的情况之下,道光是怎样成为皇帝的?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京师皇宫皇子们的居所南三所,在乾隆帝第十五子永琰所居住的撷芳殿内,永琰的嫡福晋(正妻)喜塔腊氏为他诞育了第二个儿子,这也是永琰的嫡长子(永琰庶长子生于乾隆四十四年末,只活了两个月就夭折了,其生母刘佳氏也只是永琰的侍妾,因此永琰这个次子不光在地位出身上、在排行上也是他真真正正的嫡长子)。婴儿满百日后,按照皇室命名的规则,乾隆帝给这个孙儿赐名为“绵宁”。

绵宁出生时,其父永琰当时已经被皇祖乾隆帝秘密立为皇储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第二次秘密立储,皇十五子、十三岁的永琰被立为储君,名字写入密诏、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内),但既然是秘密立储,所以永琰的公开身份还只是一个普通皇子而已,连封爵都还没有,在参与朝会大典及奉皇命办理各种差事的时候,使用的名号还是“皇十五子”,因此,绵宁在幼年时和其他皇孙的待遇并无不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父亲永琰被皇祖乾隆帝晋封为和硕嘉亲王后,八岁的绵宁和父母依旧住在南三所,并没有出宫分府。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乾隆帝在木兰围场举行一年一度的“秋狝”,诸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都随驾出行;当年才十岁(虚岁)的绵宁也跟随皇祖乾隆帝、父亲永琰一同出猎,并在威逊格尔(围场地名)亲自发箭射中一头鹿;见到皇孙英气勃勃的勇武之姿后,八十二岁的乾隆帝欣喜不已,又想起七十年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同样的一个秋天,自己也曾经和皇祖康熙帝一起“秋狝、行猎”,祖孙协力共同猎获一熊的往事,心里更加对这个小皇孙充满了喜爱之情,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乾隆帝当即下旨,赐绵宁黄马褂、双眼花翎,以壮其声色、嘉其果勇。

不但给“骑射勇武”的皇孙绵宁赐马褂、花翎以示嘉奖,乾隆帝还特别作诗赞誉绵宁:

“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 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

在诗句中,乾隆帝大赞绵宁少年英武、比自己当年随皇祖出巡猎熊时的年纪还要小两岁(乾隆帝随皇祖康熙帝猎熊时十二岁,比绵宁获鹿时的年纪大两岁),因此“所喜争先早二龄”。又隐隐含有告诫儿子永琰“你的儿子比我当年还有出息,假如你以后承继皇位的话,希望也将皇位传给他。”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已经在位六十年之久的乾隆帝遵循登基时许下的诺言,宣布将“内禅、退位”,并公开了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二十二年的传位密诏,将当了二十多年秘密皇储的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的皇太子身份公布于众,让他改名为“颙琰”,从撷芳殿搬到皇太子才有资格居住的毓庆宫中,准备承袭大统,同时改明年为“嘉庆元年”。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嘉庆帝颙琰从八十六岁的皇父乾隆帝手中接过了传国玉玺,正式继位称帝。乾隆帝自称“太上皇帝”,名义上退居后宫颐养天年,其实依旧住在养心殿中,和以往一样紧握国政、丝毫没有放松权柄。嘉庆帝还是住在皇太子的寝宫——毓庆宫,不过虚居皇帝名号而已。

不过嘉庆帝在登基之后的第三天,就奏明太上皇乾隆帝,将嫡福晋喜塔腊氏册封为皇后,成为新一任后宫之主(乾隆帝的两任皇后早就去世多年,所以嘉庆帝登基后,皇后喜塔腊氏从身份上来说,要高于乾隆帝现有的所有嫔妃,是后宫中最尊贵的女性)。

嘉庆元年(1796年)十一月,父亲登基后自动获得皇子身份的绵宁举行了大婚,在皇祖、太上皇乾隆帝的安排下,十六岁的绵宁迎娶了开国功臣额亦都的五世孙女、武备院卿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为嫡福晋,于皇宫内的皇子居所——南三所内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当时,太上皇乾隆帝、皇帝嘉庆帝、皇后喜塔腊氏都亲自前来观礼,这也是清朝唯一一次有太上皇、皇帝、皇后亲自出席的皇子婚礼。太上皇还宣布,皇子绵宁成婚后,不必分府出宫,可以继续留在皇宫内生活,这也是莫大的恩典。

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皇后喜塔腊氏不幸薨逝,年仅三十八岁,只当了一年皇后。当时太上皇乾隆帝尚在世,而且已经八十七岁高龄,所以为了图吉利,皇后的葬礼被大大压缩了规格和等级,以免刺激到太上皇(否则在太上皇眼前将皇宫中搞得一片丧幡、大作白事,置太上皇于何地,岂不是咒太上皇早死么?)

葬礼结束后,在太上皇的题准下,嘉庆帝给原配赐谥号为“孝淑皇后”,灵柩暂厝静安庄(嘉庆八年,孝淑皇后梓宫奉安于清西陵中的昌陵,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驾崩后,孝淑皇后祔帝谥,称‘孝淑睿皇后’,以后累加谥‘孝淑端和仁庄慈懿敦裕昭肃光天佑圣睿皇后’)。

孝淑皇后去世后,太上皇命嘉庆帝立贵妃钮钴禄氏(皇次子绵宁嫡福晋钮钴禄氏已经出了五服的远房族姑祖母;是嘉庆帝为皇子时的侧福晋,此时已为嘉庆帝诞育了皇三子绵恺)继位中宫,但因为还在孝淑皇后服丧期内,所以没有立即封后,而是先册立为皇贵妃,并摄六宫事。同时,太上皇和嘉庆帝都嘱咐皇贵妃,要她照看好孝淑皇后所生的皇次子绵宁的起居生活,以宽慰刚刚失去生母的绵宁。从此,只比绵宁大六岁的钮钴禄氏就承担起了照顾、抚育绵宁的重担、视绵宁为己出,和亲子绵恺一视同仁,倍加爱护、关照。所以,绵宁从青少年时期就和继母关系融洽,很是亲近。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当了三年“实习皇帝”的嘉庆帝在皇父乾隆帝去世后迅速清除了权臣和珅及其同党,终于得以真正地掌握了实权。统治基础稳固后,嘉庆帝后按照密建皇储的祖制,在嘉庆四年四月亲书传位密诏,将皇次子绵宁的名字写在诏书上,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鐍匣内。被立为皇储这一年,绵宁十八岁。

原本皇贵妃钮钴禄氏是要在孝淑皇后丧期满二十七个月后,就应该被正式立为皇后,但孝淑皇后的丧期还没满,太上皇乾隆帝又驾崩了,所以还得继续为太上皇服二十七个月的孝期;因此,嘉庆帝只是在嘉庆四年下诏命皇贵妃进位为皇后,并没有行册立礼及授予册、宝,直到嘉庆六年(1801年)四月,乾隆帝丧期已过,钮钴禄氏才正式被册立为皇后,并举行了隆重的典礼,授皇后册宝。

嘉庆十年(1805年),皇后为嘉庆帝诞育了他登基以来的第一个子嗣:皇四子绵忻;嘉庆帝因为登基后忙于操持国事,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国丧,使得十年的时间里,居然没有生出一个儿女。虽然他本人嘴上不说,但内心确实也不太高兴(皇室多子多福是大统传承的保证)。而绵忻的出生打破了这个尴尬局面,尤其绵忻又是皇后(在位时)所出,相当于嫡子(之前皇后为贵妃时诞育了皇三子绵恺,不算嫡子),更是让嘉庆帝欣慰不已;原本对臣子们逢庆典大喜时进献如意的行为不甚喜欢的嘉庆帝,这次对群臣恭贺皇后诞子而进献如意的举动居然坦然接受,还兴高采烈地说:“四阿哥系朕登极后所诞之第一子,又系皇后所出,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在嘉庆帝的潜意识里,已经把这个小婴儿和原先的嫡子:皇次子绵宁放在同一个位置了。

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月二十一,皇次子绵宁的嫡福晋钮祜禄氏薨逝,没有留下子嗣;当年十二月,在嘉庆帝的谕旨安排下,绵宁迎娶康熙帝外祖父佟图赖的七世孙女、盛京副都统舒明阿之女佟佳氏为继福晋。而在这之前的四月二十一,绵宁的侍妾那拉氏给他诞育了长子,这是嘉庆帝的第一个皇孙。子嗣单薄的嘉庆帝喜得皇长孙后高兴万分,于皇孙出生第二天就急不可耐地给孙子赐名为“奕纬”,又对皇次子、那拉氏二人厚加赏赐,以示对他们为自己诞育皇长孙的奖励和表彰。

皇次子绵宁,早在还是皇孙的时候就被皇祖乾隆帝所喜爱和重视,专门写诗鼓励嘉奖,其中还隐藏有大统传承的意思,因此嘉庆帝对次子也相当重看重。尤其绵宁是嘉庆帝的原配孝淑皇后所出,是身份贵重的嫡长子,因此嘉庆帝在权力稳固之后,就按照祖制秘立其为储君(当时嘉庆帝也只有两个在世的儿子,皇三子绵恺又是皇贵妃所生,所以只有绵宁一个嫡子,这也是立绵宁为储君的原因之一)。

嘉庆帝一生,总共才五个皇子,其中长子不满百日就夭折了,名字都没来得及起,“穆郡王”的封号还是弟弟绵宁日后登基时追赠的;第五子绵愉嘉庆十九年(1814年)才出生,嘉庆帝驾崩时不过六岁而已,所以基本上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绵愉在兄长绵宁继位后才封惠郡王,侄子咸丰帝登基后晋惠亲王);皇三子绵恺虽然年纪较大,但从小行事就不是很稳重,做事也欠缺考虑,为人不拘小节,甚至有些骄纵,待人处事比较无礼,多次因办事不严谨而被皇父嘉庆帝责罚申饬,总体来说属于“不着四六”、“颟顸庸碌”之类的庸才,太平时节当个悠闲王爷倒是没事,但承继江山社稷、治理万民,嘉庆帝想都没想过会考虑他(还有,绵恺是皇后为贵妃时所生,虽然是绵忻的同母兄,但从宗法上来说不属于嫡子,因此先天上就有劣势)。

而在嘉庆四年(1799年)秘密立储时,皇四子绵恺还没出生,所以嘉庆帝只能选择立皇次子绵宁为储君(当然,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宗法上来说,绵宁当时都是第一人选)。对于这个选择,嘉庆帝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动摇过。

嘉庆十年(1805年),皇四子绵忻出生后,自幼就表现出了机敏聪慧的品性,让嘉庆帝对这个嫡幼子钟爱无比(当时皇五子绵愉还没出生,绵忻是实际上的幼子),多次当众赞誉皇四子“深肖朕躬”。不过这个时候绵忻还小,除了聪慧之外,暂时还看不出什么才华和能力,因此嘉庆帝没有往“易储”的方面想。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时,天理教(白莲教分支)教众趁皇宫护卫大多随皇帝前往热河、守卫空虚的时候,以宫内太监作为内应,作乱攻打皇宫,居然让他们真的从东华门、西华门攻进了皇宫;当时,正在宫内上书房读书的皇次子绵宁在大变来临时镇定自若、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地组织侍卫、太监、随从们抵抗;并身先士卒,在养心殿台阶上以鸟枪击杀两名攀爬宫墙想要进入内宫的天理教徒,震慑其他天理教徒不敢再越墙入皇宫,为王公大臣们组织援军进宫消灭乱党赢得了宝贵时间。

此后,绵宁又以皇子的身份,连续下达命令:火速向尚在从承德回京路上的嘉庆帝告急变;关闭皇宫四门、令官军入宫“捕贼”;命三弟绵恺守护在储秀宫居住的母后钮祜禄氏、不离半步;以侍卫及随从在皇宫内四处巡查、“灭贼”。然后亲自率兵丁出宫至皇宫外的西长街一带巡视、查访、安定京城人心。

在绵宁的居中指挥下,天理教的起义迅速被扑灭,皇宫内的秩序也恢复平静,至嘉庆帝于四天后回到京师时,暴乱已经彻底平息。对于绵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乱中所表现出的镇静自若、有勇有谋、果决坚毅的反应,嘉庆帝极为满意,盛赞次子“忠孝皆备,岂容少勒恩施”,当即加封绵宁为“和硕智亲王”,加岁禄一万二千两,并以远超普通亲王的规格,给绵宁单独赐予了重达二百五十五两的“智亲王宝”金印(约合如今的9.9公斤左右);另外,绵宁用来击杀乱党的那杆鸟枪,也被嘉庆帝赐名为“威烈”,以赞誉绵宁的勇气和果断。经过此事,嘉庆帝对于绵宁更加重视,如果不出意外,绵宁的皇储地位将稳固而不可更替了。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皇四子绵忻年满十二岁,嘉庆帝开始尝试让他出外办差、历练办事能力。原本嘉庆帝对于绵忻办差的结果并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就当是稍加锻炼罢了,但绵忻的表现却让嘉庆帝惊喜不已,他以不符合年龄的老成、以及对各种事务驾轻就熟的练达,将嘉庆帝交待的差使办理得妥当流畅无比,嘉庆帝因此对这个嫡幼子(嘉庆帝第五子绵愉的生母只是普通嫔妃,所以嘉庆帝具有嫡子身份的儿子,仅绵宁、绵忻二人而已;绵恺因为之前所说的原因,虽然是绵忻同母兄,但不具有嫡子身份),越来越喜爱,除了欣赏他机敏聪慧的品性之外,更增添了“才具练达、行事端重、心思缜密”等深刻评价。

当时,皇次子绵宁虽然已经被秘立为皇储十多年,但一来其为人处世虽中正平和、老成持重,也有过“平定天理教”的大功,但总是稍显沉闷、平凡了一点,办差行事也中规中矩、少有亮点。因此嘉庆帝对这个已经确立了多年的皇储,在心中多少有些犹豫、斟酌,思考这个选择是否真的正确。二来绵宁虽然是原配孝淑皇后所生,天然的嫡长子,但孝淑皇后已经去世近二十年,现任皇后钮钴禄氏正位中宫以来十五年,颇得宠爱,也为自己诞育了皇三子、皇四子,皇四子还是名正言顺的嫡子。爱母及子,皇四子绵忻本来就聪慧练达、才具过人,也同时具有嫡子的身份。

因此,在这个时候,嘉庆帝内心隐隐约约就有了更换皇储的想法。不过,当时绵忻再怎么说也才十二岁,过于年轻,就此更换皇储的话,不但对绵忻的将来成长不是很有利,就是对当了十多年皇储的绵宁也不公平,所以,嘉庆帝踌躇再三,没有做出易储举动。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十万寿,大宴藩国使者及文武群臣,内外诸臣都有赏赐。而在皇子们中,除了皇次子绵宁已经赐封“智亲王”外,皇三子绵恺此次被封为“惇郡王”,皇四子绵忻则晋封“瑞亲王”(皇五子绵愉年幼,尚未到封爵年龄)。从嘉庆帝对诸皇子的封爵可以看出,同为皇后亲子的绵恺、绵忻,同时受封时的王爵却有高低,身为弟弟的绵忻却比三哥绵恺的爵位还要高,与二哥绵宁同级;这清楚地表明了,嘉庆帝十分看重绵忻,将他的地位和皇次子绵宁持平,升到了同样的待遇。

至于嘉庆帝此时有没有易储的念头,因为没有实据,所以不敢乱下结论。不过当时朝鲜赴大清出使的“冬至使”曾有文字记录,记叙了在京师时的听闻和所见:皇帝......长子则面貌凉薄,人且凡庸;......第三子则最为颖悟,有文艺,年少而颇练达事务,皇帝深爱之也!这里的长子,就是指皇次子绵宁(嘉庆帝长子夭折,外人一般不知道),而第三子,实际就是皇四子绵忻。通过当时人们的记录内容,大致可以得知,嘉庆帝对于这两个儿子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了。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按照多年来的祖制,嘉庆帝如同往常一样,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准备举行“木兰秋狝”,除了文武官员随扈以外,皇次子智亲王绵宁、皇四子瑞亲王绵忻也一同随圣驾出行。经过一周的舟车劳顿后,嘉庆帝于七月二十四抵达避暑山庄。

嘉庆帝当年已经年过六十,再加上身体肥胖、天气炎热,所以长途跋涉之下精力和体力都损耗过大。而为了效法先祖的“尚武”之风,嘉庆帝在赴避暑山庄途中还多次策马疾驰,颠簸劳顿,使得本来就肥胖发福的嘉庆帝的身体更加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嘉庆帝在抵达避暑山庄的当天就突然发病,勉强支撑了一天后,于七月二十五早上病情加重,并迅速陷入昏迷状态(典型脑溢血症状)。

皇帝居然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就病危了,这使得随侍的大臣们一时间六神无主、不知该如何应对;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等在慌乱中紧急召御医为皇帝诊病,另外马上封闭了行宫所有进出要道,以封锁消息。不过御医的药也没能奏效,七月二十五晚戌正(晚上八点),嘉庆帝在避暑山庄行宫中驾崩,年六十一。

按照雍正帝当年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皇帝驾崩后,要立即开启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鐍匣,取出传位诏书,按照诏书中的内容确定皇太子究竟是哪一位皇子,然后奉皇太子登基,作为大行皇帝的继承人,并主持之后的一应葬礼典仪。当年乾隆帝承袭皇位,就是走的这一流程(嘉庆帝本人是接受乾隆帝内禅,但一样先开启鐍匣,确认是皇太子无误,然后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而不是以嘉亲王的身份继位),因此,嘉庆帝突然驾崩后,依照祖制,嗣皇帝(皇太子)同样也要走这个继位程序。

但和雍正帝、乾隆帝所不同的是,嘉庆帝是清朝第一个不在京师(北京)驾崩的皇帝(入关后),他突然在避暑山庄行宫驾崩后,随驾的大臣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赶回京师,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出传位诏书,宣示天下,确定嗣皇帝人选。于是,大臣们火速派出信使赶往京师,奏报留京的皇后钮钴禄氏及诸王公大臣,请求立即开启鐍匣,公布新君人选。

可在京师的皇后和大臣们先搜寻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没有找到传位鐍匣,又在圆明园嘉庆帝生前长期居住的地方寻找,一样找不到传位诏书,这一下众人大惊失色、惊慌不已。因为如果没有传位诏书的话,那就无法确认到底该由谁来继位,而嗣皇帝久久不能确认、皇位空虚、社稷无主,就有可能引起动乱甚至兵祸之灾,清朝的统治基础也会动摇。

这里,就要揣摩嘉庆二十四年时,嘉庆帝举行六十万寿宴会,并晋封皇四子绵忻为瑞亲王的往事了。虽然历史上没有明证,但之前嘉庆帝早就秘立皇次子绵宁为皇储,还按照祖制将传位鐍匣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表示传位鐍匣是存在的。但嘉庆帝驾崩后,正大光明匾后却没有发现传位鐍匣以及里面的诏书,这只能说有人把他拿下来了。而在当时,能够将传位鐍匣从匾额后拿下来并不引起其他人关注的人,只有嘉庆帝自己一人。

再结合嘉庆帝晚年对皇次子和皇四子的态度、以及世人的评价,很有可能是嘉庆帝决心更换皇储,想重写传位诏书,并择吉日重新安放传位鐍匣,将皇储的名字从绵宁改为绵忻。但事情还没有办好,嘉庆帝就突然在避暑山庄驾崩了,传位鐍匣也没来得及放上去。所以,就造成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空空如也,并没有传位鐍匣的情况。

当时,在避暑山庄内,诸臣们也在嘉庆帝身边仔细搜寻,却怎么也找不到有表明传位内容的密诏,虽然两个最有希望的皇子:皇次子绵宁、皇四子绵忻都在避暑山庄,但大臣们在没有凭据的前提下,都不敢开口主动提出哪一位皇子继位,生怕自己背上“谋逆”的罪名。

最后,还是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凭借自己是宗室(睿亲王淳颖次子)身份,首先开口,提出皇次子智亲王绵宁是嫡长子、有平乱有功(指平定天理教叛乱)、还深得高宗(乾隆帝)、大行皇帝(嘉庆帝)的喜爱,承袭大统是众望所归,请迎立智亲王。而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等军机大臣对于禧恩的话都表现出很犹豫的态度,不说可行,也不说不行,总之倾向于拖延,以等待京师中的消息。

据《清史稿》中各大臣的传记记载,在这紧要关头,嘉庆帝身边的另一份“传位密诏”被找到了!至于是谁找到的,却记载不详,而且《戴均元传》、《托津传》、《禧恩传》的记载还有自相矛盾处(《仁宗实录》、《宣宗实录》还记载是嘉庆帝临终前宣召所有大臣,开启鐍匣,公布传位密诏,因此绵宁才得以继位。这个就完全是后人粉饰的了)。但过程不重要,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总之,传位密诏被找到后,绵宁以此为依据,在诸臣的拥戴下(包括在避暑山庄的四弟绵忻),于七月二十六克承大统、正式即皇帝位,成为清朝第六代皇帝(入关后)——道光帝。当年的绵宁,已满三十八岁。道光帝也是清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入承大统的嗣皇帝。

七月二十七,道光帝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下诏,传谕在京师的内阁、军机处、各部院留守大臣,向他们宣布传位诏书已经找到,自己也凭借诏书继承了皇位:“朕已承继大统,尊皇后为皇太后,著令诸臣工按制度办理国丧事宜。”

在道光帝发出第一道诏书的同时,皇后钮钴禄氏在情况不明的紧急时刻,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并冒着违反“后宫不得干政”祖制的危险,毅然召集留守诸臣,对他们说:“皇次子智亲王绵宁,在皇子中年岁居长、且为孝淑皇后之子,乃是大行皇帝嫡长子,伦序当立。皇次子当年平定天理教作乱,临危不惧,立下大功,大行皇帝生前就属意皇次子,立其为储君的意愿众所周知,我意也是如此。”

于是,皇后立即颁发懿旨,紧急送往避暑山庄:

“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

懿旨发出的时候,道光帝已经继位,但消息还没有传到京师。

道光帝在七月二十七发出登基诏书后不久,皇后令皇次子继位的懿旨也抵达避暑山庄,面对继母兼养母的这份“大公无私、社稷为先”的胸襟,道光帝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对养母的公心钦佩得五体投地。此后终道光帝一生,对养母都是恭敬有加,如同对待亲生母亲一样,荣养太后于寿康宫,三十年恪守人子本分,从不有敢违半分(而钮钴禄皇太后,只比道光帝大六岁而已)。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二十二,道光帝奉大行皇帝灵柩返京,举行国丧,为皇考上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八月二十七,道光帝在皇宫举行登基大典,改明年为道光元年,尊皇后钮钴禄氏为恭慈皇太后。为使天下臣民免于避讳,道光帝将自己的名讳改为“旻宁”。

道光帝登基后不过十天,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皆因“办事不利”的原因被赶出军机、降四级任用,军机处行走卢荫溥、文孚则各降五级,留任军机,以观后续。而在嘉庆帝驾崩后、情况不明时第一个出头、据理力争要求迎立皇次子继位的内务府大臣禧恩,则被晋升为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此后累封理藩院尚书、不入八分辅国公,并特赐三眼花翎(整个清朝,除了有资格配戴三眼花翎的宗室贝子、固伦额驸之外,被额外特赐三眼花翎的臣子只有七个人,禧恩就是其中之一)。

在嘉庆帝驾崩、道光帝继位前后,钮钴禄皇后顾全大局,不徇私情,为使社稷稳定、大统传承有序,在传位诏书尚未明确具体内容时,就力排众议,毅然下懿旨,以不是亲子的皇次子绵宁为嗣皇帝,放弃了自己的亲儿子绵忻(绵恺),使得因皇帝突然驾崩而可能发生的中枢权力争斗消弭于无形中,清代中期的最大一次政治危机,还没有爆发就平稳、安宁的解决,这都是钮钴禄氏皇后“大局为先”的公心所致,道光帝后半生对养母钮钴禄皇太后衷诚敬服、恪守孝道的原因,皆由此所生。




清代算是疑案最多的王朝了,别的不说,单就继位一事,清十二帝中有问题的至少就有顺治、康熙、雍正、道光四位。

其中道光帝继位的疑惑,主要就在于当时的嘉庆皇帝遗诏,突然找不到了。

公元1820年,嘉庆皇帝病逝于热河,遗诏却不见了

嘉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中病逝,国不可一日无主,事发突然,皇位继承人就成为了当时朝廷的头等大事。而大家都看好的智亲王旻宁,却在继位一事上疑窦丛生。

“秘密立储制”是雍正首创,乾隆、嘉庆沿用,而乾隆在雍正去世后,是当着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人,当面打开阅览的,也就是“皇帝公开宣读遗诏内容,大臣作证”。而嘉庆因为是由乾隆禅让的,有没有遗诏其实也无所谓。不过“秘密立储制”也还是保留了下来,并用到了嘉庆之子旻宁身上。

按理说,嘉庆病逝,本应该派大臣去北京,从乾清宫正大光明殿后取出秘密立储御书,并当着众人的面宣读才对。可当时并没这样安排,而是由军机大臣托津、太子太保戴均元等人宣称在嘉庆皇帝近侍身上的一个小金盒里找到了诏书,并说诏书里的内容就是让旻宁继位。

乾隆说过:“传位诏书”备有两份,一份放于正大光明殿后,一份由皇帝保管。等到皇帝病逝后,需要两份诏书当着众人的面一起开启,方能生效。可宣读旻宁继位时,却只有托津手上的一份诏书,以及没当着众人的面宣读,特别是最该在场的旻宁,当时也不在现场听讲诏书。

道光继位有惊无险,主要靠了三方之力

第一就是上面所说的托津、戴均元等重臣的支持。也就是这几位重臣督促太监,翻箱倒柜地找,才最后在近身太监的小金盒里找到了传位诏书。

第二就是宗室禧恩的支持。禧恩之父淳颖是清初睿亲王多尔衮的继嗣者,也是嘉庆帝解决和珅的得力助手。子以父荣,禧恩最后升任内务府大臣,执掌宫廷事务,又因为是宗室的身份,禧恩的话对当时疑惑不决的众人是一颗定心丸。

禧恩以旻宁有定乱之功,是继位的最佳人选,建议立旻宁。

第三就是当时的太后,也就是嘉庆的皇后钮钴禄氏的支持。她虽然有两个亲生儿子:老三绵恺和老四绵忻,但她也对旻宁十分照顾,两人的关系不是母子,胜似母子。加上旻宁曾在天理教乱时,亲去储秀宫保护钮钴禄氏,这一点也是她决意让旻宁继位的原因之一。

可以看出,旻宁是得到了宗室、重臣、中宫各方面的一致认可,才能最终登上帝位的(能得到如此多的支持,旻宁算是有清以来,最“众望所归”的皇帝了)。

至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殿后面,嘉庆亲手写的那份诏书到底立的是谁?我想也没人会去计较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嘉庆帝去世时,只是底下人暂时找不到他自己带在身边的那份秘密立储诏书,并不是诏书真的丢了。而且,彼时在北京的紫禁城里还有一份一模一样的!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式两份”,紫禁城里一份存档,放在乾清宫里;另一份由嘉庆帝自己随身携带。当然,嘉庆帝也不是贴身放,否则不可能找不到,但这份诏书具体放在哪里,只有嘉庆帝自己知道,所以情急之下才出现了找不到诏书的情况。别说是嘉庆帝随身携带的那份秘密立储诏书后来又找到了,就算真的找不到了,依然还有一份具备同等法律效力的诏书放在北京紫禁城里,派人取来就是了……

▲清仁宗嘉庆帝画像

嘉庆帝的传位风波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在避暑山庄暴毙。因为事起突然,众人没有丝毫心理准备,以至于连嘉庆帝随身携带的秘密立储诏书都找不着了。这下可麻烦了,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但所谓“遗诏”、也就是嘉庆帝的秘密立储诏书却找不着了,该由谁来继承皇位?要知道,清朝在雍正之后虽然依旧还立皇太子,但都是秘密立储,密立的皇太子在诏书公开之前都不算正式皇太子,没有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权。新皇帝在即位时,是先公布其皇太子身份、再以皇太子身份继承皇位,而不是一些人想象的那样,以皇子身份直接继承皇位。虽然结局相同,但二者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道光帝亲笔书写的秘密立储诏书

当年嘉庆帝自己就是这样继承皇位的,乾隆帝先公开了秘密立储诏书,继而正式册立时为嘉亲王的嘉庆帝为皇太子。然后,乾隆帝才举行了禅位仪式、将皇位“禅让”给了嘉庆帝。换句话说,嘉庆帝是以皇太子身份接受“禅让”、继承皇位的,而不是以嘉亲王的身份。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清朝除了胤礽之外还有一位明立皇太子的原因所在,因为嘉庆帝在即位之前曾经被短暂公开册立为皇太子。不过,其他几位皇帝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基本都是在皇帝老子死后才公开秘密立储诏书,也就无所谓明立不明立了。

▲清高宗乾隆帝画像

其实,在找不到嘉庆帝随身携带的那份秘密立储诏书的当时就有人提到了北京紫禁城里的那份诏书。但那会儿可不是现在,有飞机、有高铁,从承德骑马去北京、然后再从北京赶回承德,这一来一回起码得好几天!在这几天里,清王朝等于是完全处于最高权力真空状态,万一发生什么大事,究竟该由谁来做主?谁做主也名不正、言不顺,不是吗?所以,在派人去北京取那份诏书的同时,就有宗室和大臣提出,请嘉庆帝的继后、也就是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做主、确立皇位继承人。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画像

孝和睿皇后为何不选择自己的亲儿子

彼时,嘉庆帝远不止道光帝一位嫡子在世。道光帝是嘉庆帝与原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的嫡子、而且是嫡长子,但孝和睿皇后与嘉庆帝也生了两个嫡子!大臣们为何敢让孝和睿皇后做主?难道不怕她选择自己的亲儿子吗?不怕,因为有北京的那份诏书在,如果孝和睿皇后立自己的亲儿子,那份诏书一到,她立马就是“谋逆”!等待她的结局将是什么,不言而喻……

更重要的是,嘉庆帝生前对几个儿子的态度已经让群臣知晓了那位密立皇太子到底是谁。嘉庆帝生前,除了对道光帝这个儿子相对比较重用之外,对其他儿子基本都采取了刻意压制的态度。所有儿子当中,只有道光帝早在嘉庆十八年便被封为了智亲王,这还不是态度吗?绵忻的瑞亲王是嘉庆帝在临死前一年才刚刚册封的,与道光帝的智亲王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至于绵恺,彼时甚至连亲王爵位都没有,嘉庆二十四年绵恺才刚刚被册封为惇郡王。换言之,道光帝是密立皇太子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在下任皇帝基本明确的前提下,谁会跟着孝和睿皇后去趟浑水?没有了宗室、大臣,尤其是军队的支持,一个女人和她两个无权无势的儿子,能翻起什么浪花?

▲清宣宗道光帝画像

伴随着智亲王密立皇太子的身份成为“公开的秘密”,在潜邸时期的道光帝身边早就聚集了一帮他自己的势力,而这股势力足以碾压孝和睿皇后和她的两个儿子!换句话说,就算孝和睿皇后真的选择了自己的亲儿子,彼时的道光帝也有实力通过武力夺取皇位。真要是那样,孝和睿皇后再想当皇太后,恐怕就没希望了……就算道光帝碍于“孝道”不要她的命,变相软禁几乎是必然的,她的两个儿子想要保全性命,恐怕就很难了!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剧照)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是个聪明人,明知道自己无力改变什么,又何必要强行逆天呢?所以,她趁着承德的诏书还没有找到、北京的诏书还没有取来的空挡,果断放弃了自己的亲儿子、选择了智亲王绵宁,向后来的道光帝递上了一纸“投名状”。

▲清宣宗道光帝画像

对此,道光帝也是相当受用的。刚刚即位,便违背清朝封王的时限,给孝和睿皇后还没有亲王爵位的儿子绵恺晋封了亲王!就在此前一年,绵恺才刚刚晋封郡王,按照清朝晋爵的相关时限规定,这么短的时间绵恺是不能晋封亲王的。比如晚清时末代皇帝溥仪的两位亲叔叔——载洵和载涛,都没有直接晋封郡王、而是先加的郡王衔,就是因为这个时限问题。只可惜,这二位命不好,没等到“转正”,清王朝就没了……

孝和睿皇后的两个儿子后来都获得了善终,与她这一次的抉择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道光帝对孝和睿皇后这位只比自己大了几岁的继母也是给足了脸面,在表面上基本都是当亲妈来对待的!而这一切,都是孝和睿皇后用放弃亲儿子换来的,不是吗?试想,如果她当时选择了自己的亲儿子,道光帝即位之后会如何对待她和她的两个儿子?所以,并不是孝和睿皇后不想立自己的亲儿子,而是根本不可能。说白了,彼时群臣请她来确定皇位继承人,只是想通过她的口将道光帝即位在法理上进行合法化而已,并不是真的让她来做决定!这一点孝和睿皇后自己其实也是心知肚明。

▲惇恪亲王绵恺(剧照)




道光在这件事上撒了谎。

他登基之后,对外公开的说法是,嘉庆帝在弥留之际,召集群臣。

当着大家伙儿的面,打开了保存传位密诏的鐍(jué)盒,当众宣布,传位给他这位嫡长子。

鐍(jué)盒就是带锁的小盒子。

然后,嘉庆驾崩,几个时辰后,道光在灵前继位。

以上是记录嘉庆帝言行起居的《清仁宗实录》里的说法。当然,这是道光让这么写的。


当时在场的,有一位军机大臣叫戴均元,江西人,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说的就是他。

这人高寿,活到了95岁,亡故于道光二十五年。

他的学生,名臣包世臣给他写的墓志铭里又是另外一种说法。

说嘉庆帝突然患重病,没来得及交代谁继位就驾崩了。众臣赶紧找传说中的那个秘密立储的密诏。结果从一个小太监那里找到了那个盒子。

盒子只有锁,没钥匙,大臣托津直接扭断了锁,拿出了传位诏书。

一看,是嘉庆四年,秘密立道光为皇储的。


这就有意思了。

这是咸丰的,道光的没有

道光的说法,是他父皇嘉庆帝召集群臣打开了盒子,而同样在场的军机大臣戴均元却说嘉庆皇帝根本就没来得及交代后事。

他俩到底谁说得对?

《清史稿·禧恩传》的说法,似乎是支持包世臣所写戴均元墓志铭的记载。

嘉庆帝突然驾崩,变起仓促,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而跟着嘉庆到热河的内务府大臣睿恭亲王第二子爱新觉罗·禧恩强烈建议,为了稳定朝局,请在嘉庆十八年剿灭天理教叛乱中有功的道光赶紧登基继位。

而吏部尚书富察·托津和戴均元认为没有找到立储的密诏,名不正言不顺。

禧恩和他们吵了起来。

戏剧性一幕出现,有个小太监拿出了那个小盒子,有了密诏,大家才统一了意见。道光得以在灵前继位。


从这份记载,我们至少可以知道,道光在《仁宗实录》里,关于他父皇弥留之际召集群臣这件事上,是撒了谎的。


既然嘉庆帝在弥留之际开口说话都是假的,那么传位诏书呢?有没有疑点?

根据记录道光起居的《宣宗实录》上的记载,至少在京中的正大光明匾后面,没找到这份传位诏书。


我们都知道,自从雍正皇帝开始,秘密立储的传位诏书,都是分作两份。

一份是皇帝带着,另一份是放在正大光明匾后。

这样,一旦皇帝驾崩,无论找到哪一份,都能起到作用。

而雍正立乾隆为皇储的那份传位诏书,就是从正大光明匾后面找到的。

接着咱们再看看《宣宗实录》比《仁宗实录》多出来的那一条关键记载。

皇太后在七月二十九日发来懿旨,支持道光继位!

这太不寻常了。

我们看看时间线。

嘉庆皇帝七月二十五日驾崩,二十六日,派人到圆明园那边传回噩耗。

二十七日,

又派人把道光继位的消息传回京中。

精彩的部分来了。

二十九日,皇后,当然现在应该叫皇太后的懿旨传到热河,意思就一个,让道光继位!

皇太后是没有这个资格确定皇位继承人的。

那就一定是在宫中的正大光明匾后面没有找到传位诏书!

深明大义的皇太后并没有因为道光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就借机生乱。

在热河传回的道光继位的消息还没到京的情况下,

皇太后害怕道光拿不定主意而耽误了大事,所以才冒着承担“后宫干政”恶名的风险,以太后懿旨的方式让道光继位!


如果习惯上一式两份的立储密诏在正大光明匾后面没有找到的话。那么,究竟有没有这份立储密诏,真的可以存疑了!

那么道光皇帝在一没有嘉庆帝交代后事,二没有立储密诏的情况下,能够顺利继位,并且得到了皇太后的支持,事后也没有任何人质疑他继位的是否合法,这就太难得了。

我们恐怕只能用众望所归这个词来解释这件事了。

最明显的是他的身份,他是清朝十二帝里,唯一一位嫡长子继承帝位的皇帝。

本来还有位康熙的儿子太子胤礽,他也是嫡长子,但是他不争气,被废了。

嘉庆帝一共四个儿子,长子早亡,剩下的三个儿子里,按大排行算,道光也是老大。

嘉庆帝还释放过一个明显的信号。嘉庆二十四年的时候,派旻宁,也就是道光帝代替他去太庙祭祖!

这事雍正帝也干过,虽然他是秘密立储的首倡者。但是他也曾经让乾隆皇帝替自己到太庙祭祖。

道光帝在兄弟三人中的爵位最高。

旻宁在嘉庆十八年被封为和硕智亲王,这次封赏,旻宁实至名归。

当年白莲教的分支天理教进攻紫禁城。

恰巧当时嘉庆帝也是去承德木兰秋狝去了。

说起来天理教这次行动也挺有意思的。教主林清竟然没有亲自前往,而只是在家里等消息。

人数吗,也只有近百人。

还分成两拨,一波打东华门,一波进攻西华门。

更好笑的是紫禁城的防守。

东华门很及时地关闭了,只冲进来五个人,很轻松就被抓住了。

西华门竟然被那五十多个人打进去了!

幸亏进入内廷的重要门户隆宗门及时地关闭了。

天理教们撞门撞不开,就有教众开始翻墙。

还真有个人翻上了墙头,

就在这危急时刻,只听嘭的一声枪响,那个教徒应声而落。

开枪的,就是爱新觉罗·旻宁!


接着,旻宁因为一时找不到弹丸,直接把自己衣服上的金纽扣摘下来塞进枪里,

又击中了拿着白旗指挥的一个头目。

这下子教众们散了架。

正好支援的官兵来了,一时万箭齐发,教众们束手就擒。

有一支箭还射到了隆宗门的匾额上,至今箭头还在。

大家到故宫博物院游玩的时候,可以找一找隆宗门上的那个箭头。


这件事让嘉庆觉得挺丢人的。所以,还下了罪己诏。

而道光帝旻宁在当时宫内也只有百十来护卫,忙乱不知所以的情况下,集中了防卫力量,又及时通知援军来就。表现非常突出。

所以,嘉庆帝封他为和硕智亲王,所有人都交口称赞,没一个不服气的。

多说一句,那个呆在家等消息的林清,最后被抓了。

旻宁被封和硕智亲王赶紧上折子谢恩:

事在仓促,又无御贼之人,事不由己,事后愈思愈恐!

有担当,又知进退,懂谦让。确实让内外臣工心服口服。

道光还是被乾隆皇帝“金手指”点过的人。

旻宁出生于乾隆四十七年。

而早在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已经秘密立旻宁的父亲颙琰为继承人。

而颙琰的第一个儿子夭折。

这让乾隆非常担心皇权的延续问题。

所以,当旻宁出生的时候,乾隆虽然孙子已经有一百多位了,但是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

所以,也特别宠爱旻宁,当然,要求也更严格。

旻宁六岁开蒙,早晨四点就得去书房读书。

到了十岁,跟着爷爷乾隆到威逊格尔(承德)打猎。

竟然射中了一头鹿。

乾隆非常高兴,赏穿黄马褂,赐花翎。

这就有点像康熙当年看中了乾隆,所以亲自把年幼的乾隆带在身边教导一样,算是“好圣孙”的又一个例子。

综上所述,虽然根据咱们推理,道光帝是在既没有嘉庆帝交代后事,有没有传位遗诏的情况下被随侍热河的大臣们拥戴登基为帝。但是由于他的嫡长子身份,及嘉庆帝多次的暗示,所以,他的登基继位,可以说是众望所归,顺理成章。




公元1820年7月19日,嘉庆皇帝暴死于热河行宫,因为是暴死,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嘉庆生前也没立太子,照理说他应该按照宫廷的秘密立储制度,把接班人的名字写在密折上,藏在乾清宫的大匾后面。可事儿蹊跷了,所有正史都没有大臣取密折的这段记载,野史里说,取了,但是正大光明匾后面匣子里是空的。

嘉庆皇后钮祜禄氏支持异子道光继位,得道光信服,太后生活非常美满,活74岁。

嘉庆当时有4个儿子,3个成年皇子,其中爱新觉罗·旻宁是顺位长子,但就在没有遗嘱和遗旨的情况下,3天后旻宁就在嘉庆的灵前顺利继位了,朝中没有乱局,没有争夺,甚至没有非议,接班非常顺利。但民间有很多议论,接班密旨哪去了?当时嘉庆的皇后怎么无动于衷,皇后钮祜禄氏可是有3个皇子,在皇帝去世情况下,皇后对于皇位继承有很重要的表态权力,为什么不替自己儿子去争?

1813年旻宁剿灭天理教之乱,被嘉庆封为和硕智亲王,并赐大印名为赑屃,重20斤,纯金。

其实当时的情况是,嘉庆去世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皇后钮祜禄氏就立马下了道懿旨,大意是皇二子旻宁不错,建议他继皇帝位。钮祜禄氏真是的举贤不举亲吗?蹊跷的是,因为她发出懿旨后,就有一些大臣站出来反对,说皇后公开支持谁当皇帝,这叫后宫干政,懿旨无效,这事就有点玩味了。

图为道光皇帝旻宁,读书画像。

但不久,军机大臣托津和戴均元向朝廷宣告,嘉庆的密旨找到了,是在承德避暑山庄一个御前太监身边找到个小金盒,因为没有钥匙被强行打开,里面就是先皇的密旨,内容显示旻宁作为储君是在嘉庆四年就确定了,那时候旻宁的母亲皇后喜塔腊氏才去世没2年。于是众大臣商议就按先皇意思办,在1820年7月21日旻宁在嘉庆灵前继位,丧事办完后正式登基,为道光。事就是这么个事,他继位用众望所归四个字概括即可,首先嘉庆早就重点培养旻宁,皇后钮祜禄氏对这位没妈的孩子非常好,当自己孩子一样没有异心,以内务府大臣禧恩为首的宗室公开建议旻宁,以军机大臣为首的朝廷重臣用实际行动推举旻宁,所以道光继位没有什么曲折。




1820年7月 ,61岁的嘉庆,前往行宫避暑。刚到行宫,一直身体不错的他,突然有些不舒服,第二天就骤然离世。他的离世,至今仍是清宫谜案。嘉庆去世前,曾秘密立储,可一直到道光稳坐皇位,遗诏都没有出现过。

嘉庆,是乾隆和令妃的儿子。

他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刚登基时,处置了大贪官和珅,丰盈国库。

此后,他在位20多年,并没有什么功绩,只是依葫芦画瓢,无功无过,是“康乾盛世”到“道咸衰世”过度。

后人的赞扬,嘉庆沾不上边,后人的责骂,嘉庆也很少承受。

但嘉庆生命中,有一件事,至今都被史学家们津津乐道。

这件事,就是他的骤然离世,还有那份遗失的传位诏书

嘉庆离世的谜团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61岁的嘉庆身体还很硬朗,史书描述他为“身体丰腴,精神强固”

七月二十四日,嘉庆前往承德避暑,到达行宫后,突然身体欠安,“圣躬不豫”

第二天,他的病情加重,晚上直接崩逝

根据《清仁宗实录》的记载,嘉庆离世的原因,是中暑

“此次跸图,偶感暍暑。”(《清仁宗实录》)

然而,中暑这个理由,其实站不住脚。

嘉庆是皇帝,拥有着最强的医疗团队,而中暑很难致人死亡,更何况,嘉庆的身体还一直都很好。

从身体不适,到骤然离世,中间时间不过1天

不少史学家猜测,若嘉庆是正常死亡,唯一能站得住的理由,是:舟车劳顿,年岁大且身体肥胖,最终诱发心血管疾病,导致猝死。

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嘉庆骤然离世,是改变不了的史实

此时,最重要的,是皇位的传承。

自雍正、乾隆开始,清朝已经建立了秘密立储的制度。

皇帝会将传位诏书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的匾额之后,等到皇帝去世后,大臣们会取出牌匾后的遗诏,拥立“新皇”上位。

据《清史稿》记载,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就已经按照旧历,定好了继承人。

《清史稿·卷十七·本纪十七》:四年四月戊戌,仁宗遵建储家法,亲书上名,缄藏鐍匣。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嘉庆选定的继承人,就是二皇子旻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

但史书都是后来修订的,所以,这里的继承人,可能需要打个问号

此外,最让人困惑的,是群臣的反应。

按照道理,嘉庆突然离世,大臣们应当立刻前往乾清宫,寻找遗诏。

可事实上,大家都力挺道光登基,却没有一个人“正大光明”牌匾后面寻找遗诏。

道光的上位之路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道光能当上皇帝,不是因为遗诏,而是有一大帮人的力挺

第一批力挺,宗室贵族。

嘉庆去世后,首先站出来力挺旻宁的,是内务府大臣禧恩

禧恩袭爵睿亲王总管内务府大臣

他当即表态,二皇子旻宁有平定叛乱的功勋,应当继承皇位。

中枢大臣们,听完这话,都犹豫不决,没人表态

《清史稿·宗室禧恩传》: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出仓猝,禧恩以内廷扈从,建议宣宗有定乱勋,当继位。枢臣托津、戴均元等犹豫。禧恩抗论,众不能夺。

禧恩的态度,很值得琢磨。

他是多铎的直系后人,后来被过继给了无子的多尔衮,乾隆为多尔衮平反后,禧恩就承继睿亲王爵位。

  • 论血缘亲疏,禧恩算宗亲,但与嘉庆、道光隔着好几代,并不能算亲近;

  • 论职位,内务府大臣主要负责管杂事,也没有资格讨论继位人选。

  • 此外,古代皇位继承,看的,从来不是功勋,而是皇帝心意。

由此可知,禧恩当时的表态,算得上僭越

既违背了国法、家法,也起不到任何实质性作用。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第二批力挺,太后懿旨。

嘉庆去世后,第二批站出来的,就是后宫女眷

当时孝和睿皇后专门从北京皇宫发来懿旨,称二皇子旻宁“秉性谦冲”,可当皇帝之位。

“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

孝和睿皇后,是嘉庆的正妻。

她育有2个皇子,分别是皇三子绵恺与皇四子绵忻。

但嘉庆去世后,她却直接发了懿旨,肯定庶出的旻宁,堪当大任。

这道懿旨,意义重大。

一方面,这代表着正宫太后对旻宁的认可;另一方面,这也暗示着,妻子,对丈夫心意的理解。

比起宗亲贵族,太后的话,肯定更能够让朝臣信服

毕竟,雍正即位时,拿着名正言顺的诏书,可因为母亲死活不肯当皇太后,便被后人疑心篡位,至今仍旧被人们津津乐道。

但需要指出的是,孝和睿皇后颁布的懿旨,存在很大的问题。


  • 首先,她是以自己名义颁布的“懿旨”,而不是以嘉庆的名义颁布“诏书”。

  • 其次,从内容上看,她表达的是自己对继位人选的理解,而不是她所了解的嘉庆对继位人选的理解。

说白了,孝和睿皇后的懿旨,表达的意思就是“我认为旻宁不错,他应该当皇帝”,而不是“嘉庆认为旻宁,一直认为旻宁应该继位”。

然而,皇位继承,又怎么可能由太后说了算?

当年,孝庄扶持年幼的康熙继位,虽然也是她颁旨意,但用的是顺治遗诏的名义,属于“正统”;

《甄嬛传》中,甄嬛想让四阿哥继位,面对质疑,她说的也是:这是先帝的意思

尽管孝和睿皇后大公无私,没选自己的儿子当皇帝。但这道懿旨,从根本上看,并不符合清朝的祖制、家法。

第三批力挺,朝臣态度与神秘的宝盒。

根据《清史稿·托津传》与《清史稿·戴均元传》记载,嘉庆崩逝后,大臣托津和戴均元,拿着宝盒,在行宫当众宣布旻宁是太子人选。

随后,旻宁继位,开始为嘉庆发丧。

这一系列过程,都得到了在场朝臣的支持。

《清史稿·托津传》:“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山仓猝,托津偕大学士戴均元,手启宝盒,奉宣宗即位。”

《清史稿·戴均元传》:“扈从热河,甫驻跸,帝不豫,向夕大渐。戴均元,乾隆进士,官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均元与大学士托津督内侍检御箧,得小金盒,启,宣示御书立宣宗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后发丧。”

有朝臣的支持,旻宁的皇位基本也就稳了,而且还有宝盒中的诏书为证。

但是,这样的记载存在两个问题:


  • 第一, 嘉庆为何会随身携带传位盒子?

据《清史稿·宗室禧恩传》、《戴公(均元)墓碑》的记载,当时,嘉庆奄奄一息时,托津、戴均元二人催促太监,四处翻箱倒柜,寻找鐍匣,最后,一个近侍把盒子找了出来。

找盒子的景象,史书记载基本相同

但问题是,记载了储君人选的传位金盒,为什么会被嘉庆随身携带?

要知道,嘉庆虽然已经61岁了,但一直身体康健。

他前往承德,也不是为了逃难,而是避暑,自然不可能预料到自己猝死。

既然不会料到自己猝死,为何会随身携带传位金盒?


  • 第二,群臣的态度,和史书记载不一致。

前文提到,禧恩提议旻宁继位时,中枢大臣都犹豫不决,其中托津、戴均元也在列。

这件事,在《清史稿·宗室禧恩传》《戴公(均元)墓碑》中,均有记载。

但是,表现,是《清史稿·托津传》与《清史稿·戴均元传》里,却没有相应记载。

同一本书中不同章节,在这样的大事上,记载却出现了不同。

这样的情况,足以让人心生疑窦。

此外,道光(旻宁)所修的《清仁宗实录》、咸丰(道光之子)所修的《清宣宗实录》,和前面的史书记载,又非常不一致。

在这两本书里,旻宁继位,是名正言顺的过程有遗诏,还当众宣读。

“仁宗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鐍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戌刻,仁宗崩……扈从诸臣,遵奉朱笔遗旨,请上即正尊位。上号恸仆地,良久方起。”

由此可见,史书也不可尽信,毕竟清朝皇帝想要改个史书,想必还是很容易的。

不过,就算没有遗诏,道光当皇帝,也算得上众望所归

虽然,他的继位,不怎么符合清朝旧例,但嫡母挺他宗亲贵族挺他群臣没人反对,这也就够了。

更可贵的,是他活着的3个兄弟们,也都表示不会争夺皇位

旻宁虽然是庶出,但他的爷爷乾隆,一直都很喜欢他。

10岁时,乾隆还赏赐了黄马褂、花翎给他。

《清史稿·卷十七·本纪十七》: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行围威逊格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

父亲嘉庆,也非常器重旻宁,曾称赞他“忠孝兼备”,并封他为和硕智亲王,其御枪也被赐名为“威烈”。

《清史稿·卷十七·本纪十七》:仁宗欣慰,封上为智亲王,号所御枪曰“威烈”。

相比“九子夺嫡”的惨烈,旻宁的上位之路,实在是顺风顺水

只是,这样一个被大家都看好的皇帝,却开启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之旅

他割了香港岛,签了中英《南京条约》,还签了《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这些力挺旻宁的人,若知道他是这样的君王,会不会后悔呢?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明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可以说传位过程相当稳。可是到了清朝,这一套行不通了,甭说嫡长子,就算是正儿八经的太子,也能给你办下去。那该咋整呢?

康熙的太子胤礽被办下去两次以后,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从此以后清朝的皇帝们就学乖了,开始采用秘密立储的制度。

也就是说,在册立储君的时候,不告诉大家,而是准备两份传位诏书。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不排除还有其他备用版本。这么一来就能彻底保证皇位传承的稳定性了。

哪怕是皇帝突然猝死,只要把传位诏书拿出来瞅一眼,接班人就顺理成章登基了。雍正、乾隆都是采用这种方式传位的。

到了嘉庆皇帝的时候,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嘉庆是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的,结果大家慌乱之中,居然没找到嘉庆的传位诏书,这可咋整?道光皇帝又是如何顺利上台的呢?


一、咱不是有备份的嘛!

嘉庆去世的时候才61岁,属实年轻了一些,大概率是中暑去世的。在避暑山庄中暑去世,这可真够讽刺的。

由于嘉庆去世的事情太突然了,大家在慌乱中,就没找到嘉庆身边的传位诏书。那咋办呢?事情传到了京城,大家决定把正大光明匾上的传位诏书弄下来,这才稳住了道光的继位资格。

据记载,当时皇子旻宁跟着嘉庆帝还在热河,大家找不到传位诏书。于是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禧恩、和世泰等人一合计,就打算当着大家伙的面打开乾清宫的鐍匣。

原来早在嘉庆四年,嘉庆皇帝就已经安排好了一切。这份诏书上的皇太子就是他的儿子旻宁,也就是后来的道光帝。所以就算找不到嘉庆身边的那一个版本,其实有了这个版本就已经可以稳住大局了。


二、道光深受乾隆、嘉庆两帝的喜爱。

道光的身份不简单,他是嘉庆皇帝的嫡长子,在整个清朝,嫡长子继承大位的情况真不多,所以道光算是独一份。

由于是乾隆的嫡孙,所以乾隆对这个孙子格外关照。在道光10岁那年,曾经跟着爷爷乾隆出去打猎,他小小年纪,居然射中一只鹿。这可把乾隆给高兴坏了,赏了道光一堆好东西。

嘉庆刚登基的时候,乾隆作为太上皇,依旧手握实权。在乾隆的安排下,道光这个嫡孙完成了婚礼。其实乾隆早就默认了道光作为嘉庆的接班人,他就是想看看自己的嫡曾孙出生罢了。

嘉庆皇帝对道光的喜爱自然更别提了,早在嘉庆四年,就把这孩子立为了储君,这份疼爱也没谁了!

嘉庆十八年,当时嘉庆在外地,天理教的100多号人居然跑来攻打紫禁城,而且在太监们的策应下,还成功杀了进来。


好家伙,要是嘉庆在皇宫,说不定还真的要被这帮人给砍了。这个时候道光出色地体现了自己的才能。他镇定自若,亲自指挥战斗,不仅击败了天理教的人,而且还亲手击毙了两个,实在是英勇果敢的人物。

十八年九月,从幸秋狝木兰,上先还京师,而教匪林清党犯阙之变作。是月,戊寅,贼入内右门,至养心殿南,欲北窜。上御枪毙二贼,馀贼溃散,乱始平。飞章上闻。仁宗欣慰,封上为智亲王,号所御枪曰“威烈”。---《清史稿》

嘉庆得知以后,别提多高兴了。他知道自己的才能有限,比不上康雍乾三位帝王,可是他有一个好儿子啊!嘉庆认为清朝的未来有指望了。从此以后,嘉庆对道光格外照顾,显然打算重点开始培养这个好儿子。

甚至在嘉庆二十四年,嘉庆曾经派遣道光代替他前去太庙祭祖。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蕴藏着深厚的意味。毕竟康熙曾让雍正这么干过,雍正也曾让乾隆这么干过。

有乾隆和嘉庆两代帝王格外照料,即使当时暂时找不到传位诏书,其实大家心目中也都会默认道光继承大统。


三、关于道光继位,有这么几种惊险的说法。

因为嘉庆皇帝是暴毙,压根就没来得及安排后事。当时一堆大臣围在热河,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个时候道光即位的过程,就比较惊险了。

说法一,嘉庆临终有安排。

这件事在《清仁宗实录》中有记载,也就是说这种说法是道光本人认可的。当时嘉庆并不是暴毙,而是在弥留之际做出了安排。

他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当着大家伙把传位诏书给读了出来,接班人就是道光。没多久嘉庆就去世了。

说法二,找到了传位诏书。

这事儿就有点儿蹊跷了,在军机大臣戴均元的墓志铭中,出现了另外一种说法。当时嘉庆压根没来得及交代后事就去世了。

二十五年秋七年,仁宗秋狝热河,上随扈。戊寅,仁宗不豫,己卯,大渐,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禧恩、和世泰公启鐍匣,宣示嘉庆四年御书,立上为皇太子。仁宗崩,即日奉大行皇帝梓宫回京。---《清史稿》

因此大家匆忙寻找传位诏书,最后找到了一个盒子,可盒子上只有锁没有钥匙。大臣托津索性把锁给拧断了,这才得到了传位诏书。依旧还是传位给道光。

如果这种说法正确,那么这就说明道光老爷子忽悠了大家。虽然结局相同,可故意更改事实,未免会引起大家的怀疑。


说法三,《清史稿,禧恩传》里有不同意见。

在《清史稿,禧恩传》中就有另外一个记载,讲的是嘉庆帝突然去世,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这可把大家给急坏了。

这个时候禧恩以宗室的身份主张让道光继位,为啥?因为道光在嘉庆十八年平定天理教事件中立下大功,属于众望所归。

这事儿却遭到了礼部尚书托津和军机大臣戴均元的反对,因为没有找到诏书,所以道光继位不合法。就在他们争吵的过程中,一个小太监找到了传位诏书,这才让道光顺利继位。

这事儿我觉得不靠谱,理由有三:

  1. 第一,《清史稿》的写作本来就很混乱,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很多,毕竟只写了一遍,没有系统审核删改。
  2. 第二,戴均元这帮人是不想混了吗?明知道道光众望所归,还要当面顶撞?事后证明道光也没有清算他们啊!
  3. 第三,这么重要的东西,大家找了一圈都没找到,结果被一个小太监拿了出来,具有合法性吗?万一是有人捏造的呢?

所以第三种说法过于戏剧化,而第二种说法也只是个人说法,不具备公正性。由此可见,还是道光自己说的这种说法比较靠谱。毕竟《清实录》的权威性要远高于《清史稿》和民间说法。


总结:道光也算是实至名归的接班人。

嘉庆活着的几个儿子里,就属道光最有才能,其他几个平平无奇。此外道光还是嘉庆的嫡长子,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嫡长子继承大位更名正言顺。

而且道光还受到了乾隆、嘉庆两代帝王的重视,在乾隆看来,道光就是他的好圣孙。由此可见,这皇位不是道光的,又该是谁的呢?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




鉴于康熙年间皇子们争夺皇位的血腥场景,雍正帝吸取了惨烈的教训,为保子孙平安,他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建立“秘密立储制度”。

所谓“秘密立储制度”,就是皇帝生前不告诉任何人谁会是皇太子,而是将写有皇太子的名字的密诏放在一个盒子中,然后将盒子放置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后。等到老皇帝一死,军机大臣、御前大臣等人便打开盒子来确定帝国新的继承者。该项制度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8月17日建立,他曾下诏称:

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于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

然而等到道光帝旻宁即位时,这个盒子的去向却成了一个谜。

显赫的出身

旻宁是清代十二个皇帝中唯一一位嫡皇后所生的嫡子,他的母亲是嘉庆的第一个皇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这也让嘉庆帝对他格外重视,从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使他文武双全。

此外,他的爷爷乾隆皇帝也对他非常重视。旻宁6岁时就入住乾隆帝年少时所住的毓庆宫,8岁时与乾隆出去打猎,因成绩优异,乾隆当即宣布赏赐黄马褂。

10岁时,他又随乾隆皇帝外出打猎,射中了一只小鹿。乾隆皇帝见后大喜,便作了一首叫做《威逊格尔行围志事》的诗:

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

旻宁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胆识和身手,足以使他爷爷感到欣慰,一首诗也能感受到乾隆也对他很看好,并给予了厚望。但真正让旻宁在众皇子中展露头角的其实是日后的“癸酉之变”,他在此次危机中的突出表现奠定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

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为癸酉年,故为“癸酉之变”)秋季,嘉庆帝离开紫禁城去木兰围场打猎,天理教教徒林清就带人趁此机会在宫中内应的帮助下进入了紫禁城,见人就砍。一时间,亲王贝勒哀嚎不止,有个翰林院的编修看到大内侍卫都抵挡不住,便要逃跑,还跑不快,仆人替他挨了一刀,他找了个地方躲了起来,3天后才被人找到。

当时31岁的旻宁正在和其他皇子们在上书房读书,听闻宫中有变,急命人取自己的鸟铳,身手不凡的他当场击毙了两个教徒。然后他又开始施展自己的指挥才能,他一边下令关闭紫禁城所有城门,同时又派人去慰问后宫各嫔妃,并召集起侍卫共同御敌。在他的领导下,天理教徒很快被打败了。

当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向还在木兰围场的嘉庆帝报功。嘉庆帝听说后非常高兴,当即封旻宁为智亲王,他也成为了嘉庆在位时第一个被封为亲王的皇子,并加俸禄12000两,要知道清代亲王每年的俸禄也就一万两。不仅如此,连旻宁用的鸟铳都有了自己的封号,叫做“威烈”。

至此,旻宁凭借大功在满朝文武中威信大增,再加上他的显赫出身,而且他又是现存皇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可以说旻宁占据了所有优势,当时几乎所有大臣都以为嘉庆帝已经将旻宁“秘密立储”了。然而他在继承皇位时还是遇到了风波。

即位风波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7月18日,嘉庆皇帝从紫禁城出发,带领旻宁等皇室宗亲还有许多大臣去木兰围场打猎。可7月24日刚到承德避暑山庄,嘉庆帝就感觉身体不太舒服,他没过多在意,还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谁知7月25日下午他就突然死了。

面对父亲的暴毙,旻宁根本没空伤心,因为他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权力交接的时候,最容易出变故,于是旻宁在父亲死后几个小时就即位了。

先前说过,旻宁一直是群臣心中默认的皇太子,但是想要继承皇位必须要按照正当的程序,那就是旻宁必须要找到“秘密立储”的木匣才行。可是他却没这么做,也没让紫禁城里的大臣们帮自己在“正大光明”的匾额后去找,这让后世对他即位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不过据《清史稿·戴均元传》记载:

均元与大学士托津督内侍检御箧,得小金盒,启,宣示御书立宣宗(旻宁)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后发丧。

也就是说遗诏找到了,但是没有说是在哪儿找到的。后来,包世臣为戴均元写墓碑时提到,嘉庆帝死后,托津和戴均元便在避暑山庄里找盒子,最后在嘉庆帝的一个贴身太监身上找到了。

装有遗诏的盒子为什么不在“正大光明”匾额后,而是在嘉庆帝身边,这很值得怀疑。其实雍正帝当年写了两份遗诏,一份在匾额后,另一份放在了圆明园,所以嘉庆帝想要随身携带此物也就变得合理了。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雍正死后,还是乾隆退位的时候,当装有遗诏的盒子被开启时,皇太子都是在场的,据乾隆皇帝在《御制文集》中回忆道:

逮皇考传位朕躬,宣示密缄,仓促之际,朕不敢自行启封,召同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当年展缄敬阅。

到了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9月初三,他在圆明园准备退位时,也是召集了所有的皇子皇孙还有许多王公大臣,当着他们的面打开了装有皇太子名字的盒子。

可是嘉庆帝的盒子被找到后,并没有当着旻宁的面被打开,这不符合历代皇室的规矩。所以后世有学者认为当时嘉庆帝并没有把盒子带到避暑山庄,戴均元等人找到的盒子很有可能是被旻宁等人伪造的,这样一来,也就没有打开的必要了。

当初旻宁在承德即位时还发生了另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远在紫禁城的嘉庆帝第二位皇后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得知丈夫去世后,立马派人400里加急给旻宁送了一份懿旨,这份懿旨大意就是,嘉庆皇帝刚去世,旻宁有才能,我要让他继承皇位。

旻宁的生母喜塔腊氏在旻宁16岁时就去世了,此后钮祜禄氏就承担起了母亲的责任,所以两人关系很好,钮祜禄氏想让旻宁继承皇位也是在清理之中,但问题是明清两代都规定了“后宫不得干政”,再说要是以后找到了装有遗诏的盒子,然后发现皇太子另有他人,那不就打了钮祜禄氏的脸了吗?

所以皇后这么做很有可能就是旻宁授意的,因为嘉庆帝一死,她‬就是皇太后,地位尊贵无比,她说的话别人不敢反驳。况且旻宁先斩后奏继承了皇位,钮祜禄氏也不好在说什么,还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人情,再说为了社稷稳固,这个时候不能出乱子,所以她是支持旻宁的。

此外,钮祜禄氏的亲儿子皇三子绵忻、宗室大臣禧恩还有军机大臣等都很拥护旻宁,也让旻宁的即位之路变得顺利了很多,并避免了许多纠纷。同年8月,旻宁将嘉庆帝的灵柩带回了京城,8月27日,他在太和殿正式即位,并昭告天下。

结语

旻宁的即位之路虽然风波不断,但是最终还是成功了,这离不开他多年的努力以及在群臣中树立的威信,可见打好群众基础是多么的重要。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成为了皇帝后的旻宁再也不像年轻时那样有雄才大略了,他开始变得守旧和循规蹈矩。碌碌无为的他无力抵抗外敌,所以他在位时便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并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当然,他接手的帝国早已腐朽,“康乾盛世”早已不在,而旻宁也无能力改变,以至于后世对他最大的印象就只剩下了“节俭”。




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共经历了12位皇帝,数百年的王朝延续曾经创造过很多辉煌。但是在皇位传承方面从一开始就没有形成一个定制,导致每一次的皇位更替显得那么的凌乱甚至是充满了血腥。要说道光帝为何在没有找到传位诏书的情况下,能够顺利继位,我们必须从康熙帝说起。

从满清入关建立王朝起,在皇帝继承方面没有制定相关的制度,顺治皇帝驾崩之后,在各方势力争斗和妥协下,8岁的康熙帝最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他这一坐可就是61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九大武功”还把一个准备接班的太子从黑发熬到了白发,最后差点疯掉。但是,就算康熙的体力再好,也总有干不动的一天,当他终于想起来自己真的到了该传位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儿子太多了,多的康熙自己都有点乱,而且一个个都恶狠狠的盯着皇帝的位子,随着太子的一次次被废和康熙的身体越来越弱,各方势力争夺也逐渐进入了白热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的故事。最后,是当时的四皇子胤禛手段高明技高一筹坐上了皇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皇帝是一个勤勉的皇帝,经历过“九子夺嫡”整个过程的他,对于皇位传承有了自己新的认识,为了防止悲剧重演,他创立了立遗储的方法,把传位诏书置于“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甚至为了顺利把皇帝传给后面的乾隆,不惜亲手赐死了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弘时”。就这样乾隆皇帝在波澜不惊中顺利继位,并且更加顺利的传到了嘉庆帝的手中,而嘉庆皇帝之后的道光帝继位的过程却并不一帆风顺,甚至危机重重险象环生。

据史料记载,嘉庆皇帝的死非常突然,也非常奇异,据说他是被天上的雷击中而死的。更为离奇的是在他死后,当时的二皇子绵宁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赶紧派人去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面取传位诏书,但是居然没有找到,这让他非常的焦急。在这里必须提一下,道光帝和乾隆皇帝有一点相似,就是他从小聪明伶俐,而且勇武过人,乾隆非常喜欢他,就像当年康熙喜欢乾隆一样。所以,他早就是嘉庆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选,但是,就算嘉庆有意把皇位传给他,也得有一个手续或者是证明不是?现在最有说服力的传位诏书找不到,他能不着急吗?因为,在当时嘉庆帝的第二个皇后钮祜禄氏在主持朝廷大局,她自己有两个儿子,是自己强大的对手。按照祖制,如果找不到传位诏书,只能听皇后的懿旨,这对于自己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又不甘心这么轻易就范,他就私底下秘密安排人手,调动军队准备在必要的时候放手一搏。但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钮祜禄氏居然居然主动下旨把皇位传他他,并说这是嘉庆皇帝在世时候早就定下的事情。事情发展到这个时候,嘉庆皇帝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如愿以偿的坐上了皇帝的宝座,避免了一场血腥争斗,从此以后,他对皇后钮祜禄氏一家厚待有加,并尊她为皇太后。

至此,皇位的传承得到了顺利解决,据说在道光继位三天后,传位诏书被找到了,有人说这也许是道光自导自演的一个故事,是为了更加明确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至于钮祜禄氏为何要把皇位拱手让于道光,一说是钮祜禄氏有自知之明,觉得按照当时的政治形势,道光是嘉庆帝在世时十分喜欢的第一皇位继承人选,早就写入传位诏书只是诏书找不到而已,自己本身就不占优势,如果硬抢,最后可能自己得不到什么好处,还会吃亏,不如送个人情明哲保身。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也是完全成立的。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清朝皇帝的即位不像汉朝皇帝那样干脆,清朝自康熙之后实际上并没有立太子的行为,皇帝即位,凭借的既不是储君的身份,更不是皇帝的遗诏,而是正大光明匾额后边的那块小盒子。

这就是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

秘密立储制度是雍正帝的发明,因为雍正帝经历过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事件,深知道皇位对于皇子的诱惑力,为了防止自己的子孙后代为了皇位手足相残,雍正想出来一个法子,就是将皇位的继承权封入一个小小的盒子里面,命令自己死后,众大臣一起开启盒子,取出皇帝自己亲手书写的皇位继承人立为新皇。

但是道光帝的即位并非如此

因为当年的嘉庆帝虽然年近六旬,但是很有活力,谁也没有想到一个普通的狩猎能够要了他的命,也许是没有想到,所以这一次正大光明匾额后面没有盒子,基于此,孝和睿皇后在嘉庆崩驾后传懿旨令嫡长子道光帝继位的。原文是这么写的:“大行皇帝龙驭上宾,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威武端醇,见随行在,自当上膺付讬,抚驭黎元。但恐仓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品性谦冲,予所深知。为降谕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道光   热河   避暑山庄   嘉庆   乾隆   懿旨   皇帝   遗诏   诏书   皇位   次子   皇太子   皇子   亲王   大臣   皇后   情况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