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范疆,张飞要你三天凑齐十万件白旗白甲,否则就杀头。你会怎么做?

我要是范疆,我也杀张飞。(范疆本名叫范强)。这范疆本是张飞手下一名勇将,跟着张飞也是风风雨雨几十年。最后怎么就做出了把张飞给谋杀了这种凶残之事?原因只有一个,张飞想杀他。,而且是借助军令的方式光明正大的杀他。

但大家一定不要认为:因为张飞给范疆下达了军令,范疆完不成就杀人这个原因是唯一的因素。毕竟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是张飞真的想杀人,借刀杀人。

我们先看看三国演义中的记载:张飞下达了,三日之内要凑齐10万白旗白甲等命令后,范前返疆和张达先是苦苦哀求要求宽限时日(他们并不是首先拒绝了这个命令),在哀求无果后被张飞打了50鞭子。并留下话:三天内完不成就剁你的首级。返疆张达二人这才起了杀张飞的心。

1.你先看看,被打50鞭子会咋样?

目前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还存在鞭刑的国家。

他们对于严重违反狱规的犯人,可判处藤鞭最高12鞭,或由来狱的法官判处藤鞭最高24 鞭;我截取了一段记录中犯人被打4遍的描写(这还是打屁股的情况下):

第一鞭,屁股会出现一道深紫色的鞭痕,

第二鞭,屁股重叠的地方会皮开肉裂,

第三鞭,屁股将彻底被抽的稀巴烂,

第四鞭,屁股被打烂,被打烂的旁边的一圈是淤紫色的,流着血,皮开肉绽。


上面的两个细节:

1.最高打12下(由专业人员行刑),最高达24下(有狱中法官行刑)

2.情形所用的鞭子是藤鞭。

三国演义中返疆和张达是被打了50皮鞭,鞭打的部位是后背。所以他们当时也算是奄奄一息了。

2.打完之后张飞下了军令。

打了这50鞭子之后,张飞依旧下令来日完不成任务就杀头。这是范疆张达二人坚定了杀张飞之心的直接原因。因为张飞真的会杀人。

这不是把人往死里去逼吗?10万面白旗还有可能完成10万副铠甲,打死也完不成。

一副铠甲打造一个熟练工匠,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不用说打造10万副白色盔甲,就算打造10万副盔甲。没有一年半载都完不成。

所以等待范疆的结局就是完不成军令被张飞杀了。与其被杀还不如先下手为强。

3.张飞之死的疑点

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准备带全国之兵打东吴。全国上下除了张飞之外,没有一个人同意的。

但张飞手里当时只有1万人马,他为什么死活非要准备10万副白旗白甲呢?他也用不了这么多。

深层次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张飞想借这个事杀了范疆。因为范疆是当时蜀国益州的本土势力。张飞借此事可以杀鸡儆猴。

关羽马超死后,刘备的荆州势力里只剩下张飞和诸葛亮。诸葛亮又是坚决反对出兵的。所以只剩下了一个张飞支持刘备的出兵。

那如果张飞死后,刘备的心腹可就真剩了几个人了。那这次出征会不会被停止?

所以谋杀张飞,也变成了一种很有可能的做法。当然了,这也都只是猜测。





这是一个好问题,但有些难度,豹眼需要认真思考一下,才清楚究竟咋做比较好。


把张飞杀掉或者被张飞所杀都不是好结果,一走了之也不理想,因为能不能逃走也是个未知数。


豹眼小时候也有英雄情结,但大多数时候喜欢诸葛亮,对猛张飞不太喜欢,感觉太粗鲁。就豹眼这个小身板,如此行事的话,很可能被别人打死。

由于这个恐惧心理,不敢按照张飞的套路做事,也就不喜欢他了。


到了现在这个年纪,看了一点史书,总体感觉张飞就是一个欺男霸女的酒鬼,凭借一身蛮肉,到处耍横。豹眼依然培养不出与三爷的感情,一直不太欣赏猛张飞。


有些资料说,张飞能书会画,并不是演义里那个粗鲁的家伙。

但这都不是最关键的。

题主的意思非常明确,范疆(范强)、张达的选择是被迫无奈的,但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呢?

且不管刘备是不是最好的老板,就把他看作是,但除了老板之外,还有这样一个直接的领导,而且这个领导与老板关系不一般、脾气还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生存下去,的确需要智慧。


既然是老罗这么说,那就先看一下张飞究竟如何霸道才逼迫范疆、张达做出如此激烈的行为吧。






演义中张飞被杀的过程


演义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中说道:


刘备称帝后,张飞得知群臣不提替关羽报仇,就跑到成都,请求出兵讨伐孙吴。

刘备说:“我同你一起去,你率领本部人马从阆州出发,在江州汇合,共同讨伐东吴。”

张飞临行前,刘备再三叮嘱不要喝酒,不要鞭挞士卒,更说不要让他们在自己左右,否则就是自取其祸。

但张飞回到阆中,就下达了三日内置办十万白旗白甲的任务。部将范疆、张达感到难度太大,只想宽限几日,就被张飞命武士打了个皮开肉绽。

鞭毕,以手指之曰:“来日 俱要完备!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


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范疆就与张达商议:

张达 曰:“比如他杀我,不如我杀他。”


豹眼多次说过,聪明人是不把自己陷入两难境地。同样,聪明的人也不要把别人逼入两难境地。

谁都清楚,与其被别人所杀不如把别人杀掉。

从这里来看,再听到曹操那句“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时,似乎不再那么刺耳了吧!

二人趁着张飞酒醉,就把他杀死。当时就把张飞的首级割了,引领数十人投奔孙吴去了。

次日,军士发觉张飞没有了首级,派人追赶已经来不及了。


张飞被杀,的确是很奇葩的存在。这事值得仔细品味一下,对后世很有借鉴的意义。





张飞的历史地位及演义之外张飞的形象


三国志·张飞传:初,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


张飞在当时就被时人称作万人敌,其勇猛雄壮是毫无争议的,后世对张飞也是推崇有加。

唐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六十四人,其中就包括“蜀车骑将军西乡侯张飞”。

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三国名将还有关羽、张辽、周瑜、吕蒙、陆逊、邓艾、陆抗等人。

从这个名单看,更像是三国六十四名将图,张飞位列其中也在常理。


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朝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张飞也位列七十二名将。

这足以说明张飞还是具备相当影响力的。


张飞的能力是木有问题的,但他是不是一个好老板或者是一个好领导呢?


就张飞这德性不可能成为老板,他也不愿意去做老板,但却喜欢以老板自居。


张飞传: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陈寿对于关羽、张飞的评价是:关羽善待士卒但瞧不起士大夫;但张飞敬爱君子而不体恤下人。

关羽、张飞情同兄弟,却两个套路。张飞是个上瞟眼,只看得见当官的,而不体谅其部属。不要以为君子就是有德行的人,更多时候指的是有身份的人。也就是官做大了,有了身份也就是君子了。


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


先主刘备清楚张飞这个臭脾气,就经常告诫他:“不要刑杀过度,不要鞭挞士卒,更不要让他们呆在身边,否则就是自取其祸。”

但张飞却毫不在意,自以为我是流氓我怕谁啊。

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


张飞被范强、张达杀死后,张飞的营都督飞报刘备,刘备只淡淡地说:“噫!飞死矣。”

刘备的意思就是:“唉,张飞死了。”

不能就此说刘备寡情少义,更多的是出于意料之中的无奈。刘备早就预料到这个结果,而且反复提醒张飞,但张飞听不进去,刘备也只能是无可奈何。

刘备与蜀汉正是用人之际,张飞却出现这个情况,不仅使刘备实力大损,而且很伤士气。

大军还没有出发,就出现这样的事情,让刘备说啥呢?


张飞的能力及历史地位,已经对他做出了评价,但刘备这个态度,很值得对张飞的为人和行为进行反思。

一代名将就这么窝囊的死去,仅仅得到刘备“噫,飞死矣”一言,实在是不应该。


先主传记载: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

不管刘备讨伐孙吴是为关羽还是为荆州,起码关羽在面子上还好看些。张飞之死,令刘备很尴尬哦。


但张飞这个结局又是必然的结果。






杀掉张飞并不是必然的选择


到了张飞下令三天之内置办十万白旗白甲的时候,矛盾已经非常尖锐,范强二人被逼到了悬崖边。

但豹眼认为,杀死张飞依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范疆(范强)、张达除了杀死张飞这点史迹外,再无任何史料记载。他们杀死张飞后投靠孙吴,可能有两方面的考虑:

其一,孙吴杀死了关羽,而张飞与关羽是铁哥们。刘备要讨伐孙吴,杀死张飞就是解除孙吴的压力,可以说间接地为孙吴抵御刘备立下了功劳。

其二,张飞的部属很可能是入川时带去的荆州派子弟兵,范、张二人的祖籍在荆州。在外打工不顺心,就想回到老家去。


既然是张飞的部将,那就是说跟随张飞的时间也不短了,而且累积军功成为了将领。


那么,张三爷这个臭脾气不是一天两天了,范、张二人为何不早离开呢?

其一,张三爷的脾气不好,但老板刘备还行,很会收买人心。说不定哪时立了功,得到提拔,像魏延那样可以离开张飞去单飞。毕竟替人打工,想要工作环境完全适合自己不太现实。

其二,忍耐是有限度的,但在这个限度还没有达到之前,依然可以忍受。

关羽被杀,致使张飞性格更加暴躁,导致了矛盾的激化。其部下到了不能忍受的时候,就不再忍耐。


从史料记载来看,范、张杀掉张飞之后,再也没有了踪影。可能的结局有二:

其一,走到半道突然感悟,不敢再去投奔孙吴。因为没有人引荐,万一被孙吴当作与刘备求和的筹码,那可就惨了。

第二,被孙吴雪藏。但这种可能较小。

没有了二人最后的消息,就说明他们的选择不是最理想的。


豹眼认为,张飞这样的直接领导,是很难伺候的。尽管本事很大,但不体恤下属,跟着他混永无出头之日,没有任何出路可言。最好的选择是提前离开,早做打算,寻找后路,而不应该存在幻想。

特别是在三国争霸的时候,机会是很多的,都是拿命换前程,为啥一定要吊死在张飞这棵歪脖子树下呢?


最后回答题主的问题,如果是豹眼一定会提前离开,就算到了完不成任务就被杀的时候,还是选择偷偷地离开。


因为杀了张飞毫无利益可言,但很可能会给自己留下更大的隐患。

刘备及张飞的铁粉不会放过他们,出于政治或者利益的考虑,孙权也很可能不会接纳他们。刘备因为关羽之事已经大动肝火,范强、张达的行为,岂不是火上浇油吗?

接纳二人,可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孙权不会做这种折本的买卖。


孙权为了讨好曹丕而把于禁等降将送还曹魏,那么,孙权为了与刘备求和,难道就不能把范强、张达送还刘备吗?

再说,完不成任务就把领导给杀了,这样的人谁还敢安排他工作哦,又有多少人能够尊重他们呢?

人在江湖,就不可把事做绝,该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张飞做事不留后路,招致了被杀,范强二人不留后路,最后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毕竟张飞是牛皮哄哄的大领导,杀了他,不仅没有实际的利益,反而遭受千古骂名。

可能是出了一口恶气,但与提心吊胆相比,这买卖不合算。





要做出最优选择,先要搞明白领导意图。那么,张飞三天时间要十万件白甲,到底是何用意?

夷陵之战,季汉政权出动的兵力在5-7万;其中属于张三爷的部众不过万余。

十万件白旗白甲,足以把刘备势力装裹两遍了。再说了,张飞有权利干涉其他人的部众穿什么衣服吗?

插手旁人军务,这可是军中大忌,想必三爷不会犯这样的错误。那么,要十万件装备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更别说,以当时的生产力来说的话,这压根就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是不是颇有一股演义里,周瑜让诸葛亮造箭的感觉?所以,张飞的意思很明了,就是要杀人!

这种行为,现代人看来很不可思议,但在古代却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大军出征,需要杀人祭旗来立威。

打仗是急活,容不得你去慢慢讲道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出一些违抗军令的家伙砍掉脑袋。士兵在害怕的同时,就会更加严格遵守军纪。

就拿隋朝的杨素来说吧:作为《隋唐》中靠山王杨林的原型,打仗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这爷们每逢出征,必定寻出一批怠慢军纪的士卒,当众历数罪过之后再斩首示众。人数少则十余,多则数百。

虽然跟着他,有被寻衅杀掉的风险,但由于其奖赏起来也毫不手软,所以照样士卒尽效死命!终究军队是个讲究赏罚分明的地方。

别说这是在拿“后事证前事”,更早的尉缭子的思想也是如此。只不过事迹没杨素这么典型罢了。

显然,张飞的治军思路也是如出一辙,从史书上“鞭挞健儿”的记载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用什么样的脑袋,祭旗的效果好?要么数量多;要么地位高!这样才能让害怕的情绪维持的久一些。

张飞显然是在考虑后者,所以预备两个部将来预备祭旗。可能是由于急着替关羽报仇吧,张飞此举的意图实在是太过明显了。

三天准备十万件白旗白甲,分明是在直接告诉二人:三天后,我要砍你们脑袋了。

如果范疆、张达不想死的话,势必会做出一些应对措施,结果就是张三爷被反杀。

平心而论,反杀张飞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终究天下虽大,却没几个人敢重用弑主之徒。二人的下场史书无载,但想必也好不到哪去。

最佳的选择,就是跑!大战在即,没人会对两个部将的失踪太过关心。三天的时间,足够自己转移家眷或是收拾细软了。

只要逃出去,就能活下来。身在乱世,只有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至于张飞,失去这两颗精心准备的祭品之后,会拿谁的脑袋来代替?

那我就管不着喽~




我有上、中、下四策可保范疆度过此劫,甚至可以有一场大富贵。

事情的本质,以及范疆的下下策

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弄清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一切都要从樊城之战说起,当属蜀汉攻魏,关羽先是水淹七军,斩庞德抓于禁好不威风。

然而世事难料,东吴竟然插了一手,导致关羽大意失荆州,接着又败走麦城,最后力战而亡,可惜可叹。

因为关羽的死,刘备失去了左膀右臂,又丢了战略要地荆州,于是不顾群臣的反对,点起大军要和东吴决一死战。

也正是这个时候,作为唯一坚定支持刘备出兵的人,张飞率领手下士卒启程,准备和刘备汇合,一起出兵征讨东吴。

而就在启程之际,张飞向手下将领范疆和张达交代了一个任务:为了哀悼关羽的死,要他们准备10万白旗、白甲,期限只有三日。

这剧情是不是很眼熟?当年周瑜就这么玩过,不过周瑜智商比张飞高明不少,他只说军中缺箭矢,让诸葛亮自己提出去筹备箭矢。

而且诸葛亮还立下军令状,到时候凑不出箭矢,按军法处置诸葛亮,谁也怪不得周瑜。

当年周瑜这么做,是想杀诸葛亮,张飞这么做也一样。

当时刘备提出伐吴,蜀汉大臣纷纷反对,就连刘备的心腹诸葛亮都不支持此事。

这还只是朝堂上,军中必然也有很多将领和士兵对这一战持反对意见,很可能出工不出力。

那么该如何震慑这些人,让他们打仗能卖力呢?当然是杀人立威了。

一般来说,要么杀的人够多,要么杀的人分量够大,才能起到效果。

张飞不傻,他知道杀人太多容易造成哗变,自然选择杀几个大将来立威,于是可怜的范疆和张达被选中了。

选择他们俩,也是有讲究的,他们不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而是益州集团的人,虽然他们投效刘备手下,但是并未得到信任。

而且在失去关羽的情况下,适当削弱益州集团的实力也是有必要的,所以张飞此举非常正确。

不过他具体做起来的手法就太粗糙了,强行交代一个对方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管事出于什么目的,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在整人,这样会出乱子的。

这和很多公司领导一样,项目做不好,认为是员工执行不到位。问题是他要别人一天干两三天的活,这计划本身就是错误的。

遇到点有个性的员工,直接走人不干了,最后倒霉的还是领导自己。

而张飞也确实为此付出了代价,自己被范疆和张达这样的无名之辈给杀了,然后二人拿着张飞的首级投奔东吴了。

此二人的行为看似聪明,实则乃下下策。

首先,千不该万不该,最不该杀张飞。

刘备为了关羽,就能率举国之兵和东吴拼命。现在他们杀了张飞,刘备会善罢甘休?那还不是追杀他们到天涯海角?

所以,他们杀了张飞,就置自己于死地了,此乃一大错。

其次,他们既然杀了张飞,就不该投奔东吴。

当时的形势是曹魏一家独大,蜀汉和东吴勉强支撑,别看此时蜀汉和东吴因为关羽还有荆州闹得很僵,一旦曹魏打过来,双方还是要合作的。

东吴只是想要荆州,并非想要和蜀汉结怨,所以刘备准备出兵的时候,东吴还不断派人讲和。

现在范疆和张达杀了张飞,还跑到东吴去,你说孙权会怎么做?

自然是用此二人向蜀汉换一些好处了,刘备能退兵最好,最差也能用来拖延些时日,这样东吴也好有更多时间布防,应对来犯之敌。

从他们二人投奔东吴后再无下文来看,八成是被咔嚓了,至于是东吴干的,还是东吴将他们送到刘备面前,让刘备咔嚓的,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他们为自己错误的决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下策:去刘备那告状,将此事闹大

既然张飞的首发如此粗劣,那么也就给了范疆很大的可操作空间。

即使是在蜀汉内部诸多限制下,范疆依然有机会摆脱困境。

既然张飞不讲理,那就告到刘备那里去,当时蜀汉这边已经属于战时状态,刘备身在军营中,范疆打着禀报军情的理由,应该能见到刘备。

如果刘备不见他们,那就在军营外闹事,把张飞的所作所为都抖出来,反正最后也要这么做的。

3天10万白旗、白甲,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

而且张飞手里才一万人,刘备整个夷陵之战才动员8万大军。航飞张口就来10万,这什么意思?

他张飞是要整人,还是要拿这些铠甲做些别的事情?比如反叛,或者投奔曹魏、东吴?

不要担心猜测离谱,怎么离谱怎么说,张飞要是敢杀范疆,那就是做贼心虚。

而且这事闹大了,军中士兵的不满情绪会爆发,刘备为了安抚士兵,必须严惩张飞,还要给范疆升官。

当然,是明升暗降那种,不过至少范疆的小命保住了。

但是这么做,也就等于惹恼了张飞和刘备,后续很可能遭到他们的打压、报复,这点不得不防。

因此此乃下策,只能解决一时之需。

中策:携带军中财物逃跑

这中策,则可以保范疆一生平安,大富大贵不太可能,但是也能小富小贵。

而且此策风险最小,符合中庸之道。

大军出征,军中必然有很多粮草辎重,还有很多军需物资,甚至作为军费的金银、铜钱。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那些金银、铜钱。

这中策,有两种实现方式。

方式一,单干。

这么做风险最小,但是以后的日子相对难过多了。

作为军中将领,范疆自然有机会接触这些财物。

进存放财物的地方转一圈,顺手带走一些财物还是没问题的。

张飞不是给了范疆3天时间凑集物资嘛,范疆就以外出凑集白旗、白甲的名义跑路,3日之后,张飞想找到他可就困难了。

到时候范疆找个偏远山村定居,靠手里的钱做点小生意,问题不大,足够过一辈子了。

方式二,拉上一群亲信士卒一起干。

范疆好歹是军中将领,中下层军官、甚至士卒中肯定有些亲信、亲兵之类的存在。范疆可以拉上他们入伙一起干。

张飞既然要范疆筹备那么多物资,最后自然要派大队人马去搬运,范疆可以以此为借口带上这些人出门。

当然,在出门钱先把辎重、财物用车捎带一部分出去,只要他够快,比如选择夜间做这事,张飞是发现不了的。

等到三日后,范疆已经带着人躲进偏远地区了。

凭借着手下的人和大把财物,范疆完全可以当个大地主,或者做个山大王,小富小贵是没问题的。

而且此招妙在,根本不用担心蜀汉朝廷大肆抓捕他们。

这其中的道理,其实早被算命先生们掌握并运用了。

你只要去算到底该不该做一件事情,算命先生绝对说不要做。

道理很简单,你不做,就不会出问题,那么他是对的。如果你做了,出问题不怪他,没出问题,你还有心思去找他理论?早开心得忘了。

同样的道理,张飞正忙着打仗,如果打输了,根本没空去管范疆,蜀汉要忙着防一波东吴的反击和曹魏的偷袭,根本没空搭理范疆。

如果打赢了,张飞要忙着巩固胜利成果,还要抽空偷着乐,一样没空搭理范疆。

所以,范疆根本不用担心蜀汉朝廷会抓捕他们,他们可以安心度过余生。

此策最多小富小贵,因此为中策。

上策:两个选择

没错,上策有两条,皆可让范疆大富大贵。

上策一:杀了张飞,率部分士卒投奔曹魏。

说实话,张飞带兵打仗是把好手,但是对待手下真的不得人心。

范疆、张达因为没法完成张飞的任务,遭受重刑,完事后还要对方继续准备白旗、白甲,这也太过分了。

士可杀不可辱,范疆想杀张飞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要杀张飞这种主帅,就要先想好退路,以应对来自刘备的怒火。

前面分析过,东吴是不能去的,留在蜀汉更是自寻死路,那么剩下的选择只有曹魏了。

既然要去曹魏,就要带上足够的见面礼,一个是张飞的首级,这个简单,另一个则是手下的士卒。

这些士卒将会是范疆在曹魏立足的基本盘,也是范疆换取高官厚禄的筹码。范疆带走的士兵越多,越能说明他在蜀汉的实力,自然越会受到重用。

杀张飞简单,范疆已经做过,主要问题还是如何忽悠士卒跟着他一起跑,毕竟士卒的家人都在蜀汉。

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军中对张飞的不满情绪,怂恿士卒一起人手一刀砍了张飞。

不愿动手的,在那种环境下也会被裹挟着动手,只要动手砍了张飞,那就是死罪。

想要活命吗?想要富贵吗?跟着范疆去曹魏吧,凭借这招,拉上几千人问题不大。

接下来就是带着人逃到曹魏去了,以曹操的性格,自然双手欢迎,高官厚禄是少不了。这可比范疆的下下策的结局好多了。

上策二:怂恿张达杀了张飞,然后再以讨逆的名义干掉张达。

当时,张飞选择了杀两个人,除了范疆,还有张达。

虽然范疆对张飞很不满,想杀他,但是也不一定要自己动手,不是还有张达嘛。

二人一起偷偷喝酒抱怨张飞,然后范疆趁机怂恿张达杀了张飞,范疆则去替张达把风,避免有人撞见。

只要成功忽悠张达,事情就成功了一大半。

等到张达杀了张飞,范疆立刻在营帐外大喊:张达杀了主帅张飞,然后立刻带人堵住张达的去路。

众目睽睽之下,张达拿着带血的刀,张飞已死,谁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接着范疆一刀下去,结果了张达,杀人灭口,这事情就完美了。记住,绝对不能让张达活下来,否则后患无穷。

到了这一步,只需将事情上报刘备即可,到时候,张飞的位置很可能让范疆暂代。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谁想得到夷陵之战刘备败成那样?

到时候,范疆能逃回蜀汉就逃回去,逃不回去就归附东吴好了,无论如何,结局都不会太差。

总结

很多人面对这个问题,总纠结于杀或者不杀张飞,其实这就是把自己的思路限制在一个小范围里了。

既然想通了张飞想要杀范疆立威,那么何去何从就简单了。想要呆在蜀国,就别杀张飞,想要投奔他国就杀了张飞当见面礼。

只是想活命就把事情闹大,让张飞杀不了范疆,反正又不是必须杀范疆,张飞换个人就好了。

想要小富小贵就卷走财物逃跑,做点小生意好了。

至于想要大富大贵,自然要冒些风险,风险越大,收益越大。

这只是个思路,其实范疆的选择不止于此,如果你还有其他想法,欢迎留言,我们一起分析分析。




如果以演义来说,身处范疆的境遇,最好的选择,不是杀张飞,而是一个字:跑!如果以历史来论,那就必杀张飞,方可保命。


演义中,张飞在得知关羽被东吴所害之后,精神有点失常。

张飞在驻地阆中,是“旦夕号泣,血湿衣襟”。桃园三结义,张飞的义绝不比义薄云天的关羽相差一分一毫。

可惜的是,张飞脾气暴躁,一喝酒就爱鞭挞士卒。而张飞身边的将领也是自己找虐,偏偏“以酒解劝”。结果,张飞每次醉酒,都会怒不可遏的鞭挞帐前将士,而且打的极其凶狠,“多有鞭死者”。

出征之前,张飞去见了刘备。


刘备对于张飞的所作所为,也有所耳闻,还劝过张飞:“鞭挞健儿,还将他们留在左右,这会招致祸患。今后务宜宽容,不可如前。”

可是,张飞根本不理会。

张飞回到阆中之后,下了一道命令,限全军三日内制办好白旗白甲,挂孝伐吴。

白旗好理解,直接用白布做旗帜。白甲,其实并非是白色盔甲,而是在原有的盔甲之外,套上一层白布做的罩袍,只需要缝制罩袍就行了。如果真是“亮银色”的盔甲,那打造起来,可就费工费时了,也没那个必要。

如果白旗和白罩袍的数量较少还好办,上万大军的白旗、白甲,光采买到足够的白布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要说三天之内还要完成量衣、裁剪和缝制了。

张飞所下的军令,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无奈之下,张飞账下的两员末将范疆、张达,才在第二天找到张飞,请求宽限时日。

这里要注意,《三国演义》原著中,命令并非只是下达给范疆和张达两人,而是全军将士。所以,张飞的命令,并非针对二人。

只不过,其他将领都没说什么,只有范疆、张达找到了张飞诉苦,结果,撞到了枪口上。

替关羽报仇心切的张飞,急于出征,听闻要求宽限时日,立刻火冒三丈,下令将范、张二人绑到树上,各鞭背五十下。

在背部重打五十鞭,恐怕早已皮开肉绽,下不了床了。很多人被打死,也就可以理解了。张飞的确够狠。

打完之后,张飞还不解气,指着范疆、张达说:“来日俱要完备!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


张飞犯了当年关羽一样的错误,要杀便杀,不必威胁。当年关羽威胁要杀了糜芳、傅士仁,导致二人叛变降吴。这次,张飞威胁范疆、张达,导致两人当晚便将酒醉不醒的张飞杀死,带着首级投奔东吴而去。

范疆、张达的选择对么?

演义中明显错了,怎么能杀桃园三结义,带着正义光环的张飞呢!


范疆、张达投降了在演义中被写的有点“猥琐”的孙权之后,又被“胆小怕事”的孙权,连同张飞的首级,一同送回了蜀汉。最终,两人被张飞之子张苞,万剐凌迟,祭了张飞之灵。惨吧!

演义中,范疆、张达两人如果真想保命,根本不用找张飞诉苦,带着金银细软,逃就行了。两个末将叛逃,蜀汉君臣,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等两人到了东吴,孙权也没必要将他们送回蜀汉。


如果是按照真实的历史来决定,孙权绝不像演义中所说的那样“胆小怕事”,他根本不惧跟蜀汉作战。所以,范疆、张达杀了张飞,带着首级投奔东吴,反而是立了一功,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因为,即使孙权不会重用二人,也绝不会杀了二人。

毕竟,范疆、张达两个杀了张飞,虽然不忠不义,但是,如果敌营中经常有这样的人杀掉主将来投,岂不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大大削弱了敌方实力,何乐而不为。如果杀了二人,那以后谁还会做类似的事情,助东吴一臂之力呢。

如果我们真处于了范疆的境地,只能根据不同的境况,不同的人物,随机应变,而不能墨守成规。毕竟,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化。




我有三策,可保范疆平安无事。

原因无他,只有一点,张飞给的命令本身就是个死结。

如果只纠结于解决这件事情的话,三年两年的功夫是解决不了的,那既然如此,不妨跳开这个死结,直接指出问题的本质来,并且在问题本质上迎头痛击给予张飞一个大闷棍。

张飞提出的要求,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大家能明白什么是死循环吗?

死循环就是无论你怎样去做,拼了命地去做,最终也没有办法完成张飞给出来的任务条件。

张飞的这个任务条件相当于让这一个人不吃不喝不拉不撒,工作整整几天之后再咔嚓一刀给剁了。

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发泄自己的心头之愤,这也是张飞作为自己情绪管理最大的失败之处。

在早些年,张飞遇到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就曾经隐晦地表示过这一点,但是张飞没听进去,如果张飞能够听进去的话,那张飞也就不叫张飞了。

但无论如何,这个任务已经安排下来了,作为手底下的员工必须得给自己老板把这件事情给做完美了。

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了,能做完美吗?答案是否定的,压根就不能做完美,不能做完美怎么办?我在这里提出三条计谋。

去找诸葛亮

那有人就说了,为什么这个时候不去找刘备呢?

这属于第三条计谋,咱们暂且不讲。

要明白刘备在否与对关羽报仇这个问题上已经急红了眼,急红了眼之后的刘备根本听不进任何人说的话,包括诸葛亮。

这个时候的刘备和诸葛亮已经闹矛盾了,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两个人处在一种怎样的角逐状态之下?

在刘备的心目当中必须得为关羽报仇,但凡是不让自己给关羽报仇的,要么是你有问题,要么就是你全家有问题,反正我就是不相信你了。

而对于诸葛亮来说,吴蜀两个国家联盟才是最牢靠的根基,如果不根据这个根基去制衡曹魏的话,那么蜀汉之将永无出头之日。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诸葛亮虽然秉持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根本没有办法劝说刘备分毫,主要是没有合理的借口。

但是只要给诸葛亮一个小小的借口或者一个小小的由头,诸葛亮就能够直接借杆往上爬,那这种情况之下,刘备能否进攻东吴就已经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范疆直接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第一时间必然会找到刘备,然后告诉刘备你的三弟在兵营里面正在做什么。

这些事情已经导致士兵们无法信服张飞,张飞都无法信服了,关羽也去世了,凭你一己之力能够击败东吴吗?

这个时候的刘备即便再激动、再冲动,他也会暗暗思忖一下,因为张飞做的这件事情的确不地道。

说得再不济一些,即便诸葛亮根本无法劝说刘备停止讨伐东吴,最起码给范疆等人指一条活路还是没有问题的。

再不济,走最后一条路,由诸葛亮出面保证两个人问题也不大,但是如果诸葛亮压根不愿意出面或者被刘备整伤了,那就另说了。

但以诸葛亮的忠臣身份来看,让诸葛亮出面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只要诸葛亮一出面,什么事情都没有。

让同伙带着张飞的头颅往东吴去,自己跑向曹魏那边

要明白,无论谁带着张飞的头往东吴去跑,最终只有死路一条,既然是死路一条,为什么两个人还一块送死?

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是因为两个人当时都没有动过脑筋来,当时这两个人认为东吴杀掉了关羽那一定要和蜀汉开战,既然要和蜀汉开战,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我的敌人是张飞,张飞的敌人是东吴,那么我和东吴就是朋友是吗?

并不是,而且完全不是,为什么?

因为东吴压根不想跟蜀汉开战,好家伙,灭了一个关羽就已经够头疼的了,整个蜀汉都想要灭自己,那如果再把张飞杀掉,那东吴从道德角度出发,就处在一个绝对意义上的落差上。

所以东吴也绝对不敢或者不愿意去杀害张飞,人家还没想着伤害张飞呢,你就把人家的头颅给送过去了,你让东吴的人怎么想?无论如何你是死定了。

那既然如此,还不如坑一把同伙呢,偷偷地告诉同伙,东吴和蜀汉两边是死对头,你带着张飞的头颅往东吴去跑就行,我来给你垫后不用管。

自己的同伙跑到东吴那边去了,自己再抓紧时间跑到曹魏那边,然后告诉曹魏,这是自己的 离间之计,自己通过同伙杀张飞跑动吴,引起吴蜀两个国家的战乱,给曹魏带来一统天下的机会。

虽然这个借口比较蹩脚,但是后期的发展状态来看,蜀汉两个国家的确是开战了,无论如何,你对于曹魏来说都是忠臣,曹魏即便不会重用你,也绝对不会轻易地杀你,安享晚年,问题不大。

毕竟从你的话术当中很明显能够看得出来,自己是一心一意为了曹魏的发展再冒险,虽然这个冒险当中有一点点个人想要活命的机会,但是问题不大。

把自己绑了,直接走到刘备面前跪下就行了

这一招有点听天由命,刘备毕竟是个君子,一些人就说了:刘备其实不是君子,他只是个伪君子。

在这里我再说一遍,刘备就算是伪君子,他也当了几十年的伪君子,能当几十年的伪君子就是君子,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从出发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有点区别。

但是问题不大,刘备相对而言肯定能够明白这个工程的有多么巨大,就凭手下的千八百人根本完成不了,完成不了还让人家完成,这不就是为了杀人性命吗?

而且在战前总动员当中,这样的一条命令对于军心会起了很大的动摇,既然如此,刘备也不敢冒险,大概率刘备和诸葛亮或者其他人商量一下,看看这件事情最终怎么办?

而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极有可能是一拍两散,既敲打敲打张飞,同时也对范疆敲打敲打,你们抓紧时间回去做,诉苦的话,我就不想听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自己再定个小目标,比如三天的时间里面做1000个或者做1万个,一定要抓紧时间做完。

张飞那边认个怂,范疆这边也能够活下去,不过以张飞这种瑕眦必报的性格,如果不能够在 吴蜀之战当中死掉的话,那么也就有可能会被报复。

但是报复归报复,在刘备的掌控之下,充其量被罢官免职,想要把自己干掉,那还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可以说范疆杀掉张飞既糊涂又愚蠢,而且丝毫不顾及大局,只为了图一时之快,毕竟在这两个小人心目当中投奔了东吴就能够万事大吉,可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当时的形势是什么样子的,既不懂政治也不懂民心,更重要的是还杀掉了自己的老大。

试问就算东吴敢要,又有哪个人敢重用你?

一个轻轻易易就能够杀掉老大的人,还能够被别的国家所信任吗?

这一点就算是东吴不点破,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含义,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灭掉一个关羽就已经够东吴头疼的了,好家伙,你还来一个买一送一,把张飞也带了过来。

张飞来了,那刘备还能远吗?保不齐刘备就已经磨刀霍霍向猪羊了。

其实这一点也能够看得出来,张飞本身是有着性格缺陷的,三国当中桃园结义如雷贯耳,可是在真正的桃园结义当中,关羽也好刘备也好,对于大局方面的掌控意识那都没得说,关羽虽然趾高气傲,但是无论是从大局还是对战争的敏锐程度来看,那都是能够排得高高的。

包括但不限于关羽和曹魏以及东吴之间的战争,有人就说了,关羽败走麦城,败走麦城是有多方面因素牵扯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因素就是孤立无援且被东吴捅了刀子,而不远处的刘封也没有派兵来救援自己。

在多方面的历史条件之下,自己不得不引恨而死。

但是关羽的战争意识和大局意识绝对没得说,应该是仅次于自己大哥的,可张飞就差远了,早些年的时候,刘备有一座城池想着去行军作战,把城池交给了自己的三弟。

刘备临走之前说了很多的话,无非就是要求他不许喝酒,结果刘备刚走,张飞就喝酒了,喝酒不说,把城池丢了。城池丢了不说,把嫂嫂也给丢了。

张飞的这种无大局、无是非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给自己日后的走向埋下了伏笔。简而有之,很难有一个好的下场,但是这样说可能就有点玄学了,我们仔细看一下张飞的一生,如果不是时刻有大哥二哥的前后保护,可能根本都走不到这一步。

原本蜀汉需要同仇敌忾地对待东吴,可是张飞的一纸命令,反而让自己的手下把矛头对准了自己,不可谓不称之为昏招。




十万件白旗白甲,是个什么概念?

白旗直接裁出一块,把挂到旗杆的那部分缝一下子;白甲不是白色的甲,大多是在头盔上裹上白布条;身上简单点儿就是在围着脖子挂上那么一条白布,复杂点儿就是在甲外穿上件白坎肩。

乍一看并不是十分复杂,问题是时间只有三天啊!先不说那时的生产水平,就是搜集到足够数量的白布恐怕时间也不够吧!

诸葛亮可以用“草船借箭”,三天时间凑足十万支箭。可是张达、范强不是诸葛亮啊,就是我这个事后诸葛亮也想不出办法来。

看来肯定是死定了。如果不杀张飞的话儿怎么办?要想活命恐怕只有逃跑了。

当时正处在刘备准备和孙权开战的前夕。这时候忽然当了逃兵跑了,那么肯定会遭到严厉的惩罚。即使没有抓到张达、范强,那么他俩儿的家族也肯定会全部遭殃。

那么张达、范强他俩儿去找刘备行不行?

当时刘备想要攻打孙权,但是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这时候的刘备也是正处在焦躁的状态,谁能保证刘备就能替你做主?

如果换做是我,也还是会选择杀掉张飞。不过我和张达、范强俩儿人有点儿不一样,我不会拿着张飞的首级去投孙权。

这不是因为我知道了以后的结果,而是有着自己的判断和想法。

张达、范强往东吴跑很容易被人猜到。所以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演义中,这都是最不安全的一个路线。如果不是因为发现得较晚,张达、范强很有可能就会被抓住。

后来被孙权当做谈判的筹码送回了,然后被张苞给杀了。这种事情其实是一种经常发生的事情。

张达、范强并不是蜀汉方面有实力的人物。所以即使拿着张飞的首级投到曹魏那里,曹魏方面也不会太过重视这俩儿人。等到有一天曹魏为了和蜀汉达成一项协议的时候,张达、范强还是会被做为筹码送回到蜀汉。

张达、范强显然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或许是过于急躁地利用这件事儿谋取点儿富贵。

所以杀掉张飞之后,往曹魏方向逃跑。到了曹魏之后,改换名姓再继续从军。反正以前也不是什么多大的官儿,说白了也没有太大的损失。

有时候步子不要迈得太大!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我的选择与范疆张达估计会一模一样,因为这已经是当时最优的选择了,当然,如果我未卜先知的话,我不会选择杀张飞。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张飞的部队人数绝对远远不够十万,他只有一万多人的军队,算上民夫都不够十万半数。

也就是说,他要10万白盔白甲根本没用,用不着。这显然属于一道乱命,乱命是不能服众的,哪怕在封建时代也一样。

偏偏张飞坚持了如此做,甚至不惜痛打手下,留下“三日不能凑齐,便要二人性命”的严酷军令,这无异于逼着手下送死,因为三天是无论如何凑不够10万白盔白甲的,你让现代小工厂3天做10万件白T恤衫都难。

最终范疆、张达二人不得已出了下策,恶向胆边生,半夜潜进张飞卧房,割了他的头颅后逃亡,一代悍将就此了帐,可以说死得毫无价值。

把盔甲变百简单,几个布条,一层白漆,再不行拿石灰硬涂,反正蒙混过眼前这关就可以。问题是,哪里去变十万盔甲?张飞部队就1万人,难道现在找人打甲去?3天做不出人头就没了?

强大的求生欲告诉我,既然张飞肯定要杀我,那还客气什么?当然杀了他逃跑呀?

有人可能要问了:逃就逃呗,为什么要把张飞杀了再逃呢?这不平白摊上件大案子么?

没错,杀张飞是要担很大风险的,但人都是逼出来的,范疆张达有必杀张飞的理由。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不杀张飞就一定能活吗?

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从三天完不成军令开始,范疆张达就已经注定了是死罪难逃,他们哪怕逃了,被抓到一样是死。

但是杀了张飞再逃,好处却比直接逃亡多得多。

直接逃亡,属于普通的畏罪潜逃,落下死罪不说,这辈子估计都得重新开始了,还很难翻身,就算逃到别的王国地盘,也只能做个底层人,甚至根本找不到容身之处,谁都不会善待逃兵,更不会信任这种人。

如果我是范疆张达,我绝对不甘心过这样的生活,好歹也是蜀国五虎将手下的军官,地位不算低了,突然一朝为什么白盔白甲荣华尽毁,情愿吗?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逃亡的性质,将单纯的“违反军令逃亡”变成“纳投名状”,如此不仅可以摆脱逃兵的尴尬地位,还能换个地方继续享受花花世界,没准还能官升三级,荣华富贵。

可以说,有张飞的这颗人头在,逃亡时连收拾细软都不用做了,它就是前程似锦,它就是金山银山。

更重要的是,杀掉张飞可以最大限度的给蜀国及军队制造混乱,一方大将被杀不是小事,此事又处于刘备攻吴的节骨眼上,混乱之下谁还有心思追查两个逃将?

我们可以参考正史记载看看,《三国志-关张赵马黄传》写道: 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三国志-先主传》写道: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

这是关于张飞被杀的两个最可靠记载,范疆张达(正史为范强,一般认为是小说笔误写成范疆)杀了张飞,顺江而下,坐着船蹭蹭蹭的就跑去投孙权了,他们做出了当时最优化的选择。

只是二人的急中生智还是没躲过政治形势的变化,蜀吴战争过后,没讨到好的蜀国重回理性,而同样遭到重创,又急着见好就收消化荆州的孙吴则更不愿意多生事端,因此,范强张达不仅没能逃得性命安享荣华,反倒被当做和事礼又送了回去,最终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摆在当事人的角度,无论哪个当事者都不是历史的先知,范强张达哪怕机关算尽,也挡不住命运的一刀,这正是小人物的可悲之处。

如果能抵御住贪婪,不杀张飞,去东吴好好找个地方埋头做个农民,也许还能获得一线生机。

可话说回来,机会摆在人面前,谁人又能放弃搏一把的机会呢?二人能命在旦夕之间敢做出一番险事,也算是颇有一副豪胆,入帐杀大将,提头千里奔逃,这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吗?




是这样的‬,如果三天‬不能‬籌齐‬,估计‬也‬得‬要‬反‬,不‬反‬也‬得‬死‬,张飞‬脾气‬暴躁‬,




不能‬完成‬估计‬也‬得‬死‬,那么‬还不如‬反了‬,说不定‬还有‬活路‬。所谓‬物极必反‬,事务‬到了‬极点‬,可能就会‬发生‬了‬相反的‬作用‬。

如果‬张飞‬不对‬范‬疆‬逼迫‬,范‬胆子‬再大‬也不会‬趁‬张飞‬醉后‬杀‬了‬张飞‬,这一点‬范‬疆‬还不至于‬。

这个‬事情‬说明‬张飞‬虽然‬有勇有谋‬,但是‬在‬处理‬这个事情上‬缺乏‬理智‬,所以‬导致‬底下‬的‬兵将‬趁机‬作乱‬杀了‬他‬,也‬是‬他‬英年‬早逝的‬一大‬死亡因素‬。我想‬如果‬是谁‬,都不‬大会‬不反抗‬,因为不‬反抗就是‬死路一条‬。^_^

张飞‬这样做‬,激化‬了‬底下‬兵士‬的‬反抗‬情绪‬,所以‬趁‬他‬酒后‬大醉‬,割‬下‬头颅‬,献‬于‬敌方‬。张飞‬死的‬窝囊‬。

今天‬就回答到‬这里‬,下次‬再聊‬。谢谢‬大家‬。

(图来自网络,侵删)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真实历史,范彊、张达并没有逼迫制作白盔白甲。

范彊、张达刺杀张飞的原因,可能是两个。

其一,张飞对于部下严厉,一旦犯错就进行体罚。

而张飞为人直爽,对于被他重责的部下仍然留在身边。

可能范彊、张达都被张飞曾经打过,记恨在心。

以往刘备常劝张飞这样会惹祸上身,但张飞不听从。

之前范彊、张达不敢怎么样,此次东吴和刘备开战,他们就趁机刺杀张飞报仇,还可以逃到东吴躲避。



其二,范彊、张达根本就是东吴的内鬼。

范彊、张达的行为很是怪异。

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张飞对他们体罚。

而章武元年秋七月,刘备讨伐东吴之时,张飞率军从阆中出发,准备前往江州。在出发前,部下张达、范彊杀死了张飞,并带着张飞的首级投奔孙权。

这个刺杀非常突兀,感觉范彊、张达就是东吴的内鬼。

他们将张飞部队进攻的消息告诉孙权后,奉命刺杀敌人大将,以瓦解敌人的攻势。



史书并没有记载范彊、张达的下场,应该是被东吴保护起来了。

至于张飞,无论什么原因被杀,他其实死于自己的大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白旗   蜀汉   中策   阆中   东吴   荆州   孙吴   士卒   首级   军令   军中   演义   手下   事情   两个   美食   张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