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雄信怎么不投李世民?

不是不投,是人家鄙其为人不要。大哥翟让、二哥单雄信、三哥徐茂公创立瓦岗寨,李密夺位时,徐茂公虽然没有成功,但反抗了,而单雄信跪在地上磕头作揖求饶。王世充击败李密后,单雄信立即投降,因受重用没有和秦琼他们一起走。注意,单雄信和秦琼程咬金等关系一般。被俘后李世民鄙其为人,不顾徐茂公苦苦哀求杀了他。




单雄信倒是想投降李世民,奈何李世民看不上他,为什么李世民看不上英勇无敌的单雄信呢?还要从单雄信的历史说起。

其实之所以有这样的提问,主要大家受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如果想要了解古代真实的事情,还是要看正史。

虽然很多人吐槽正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是古代的史官还是挺正直的,所以正史肯定要比野史记录的真实一些。

先说一下,小说中为什么单雄信不投李世民。

很多人认为这个很简单,小说中的单雄信不投降李世民的原因主要是:李渊杀了他兄长,这样单雄信就和李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他宁死不投李世民。

而实际上小说中的单雄信并没有那么简单,单雄信的形象经历过了数次的变迁。

因为单雄信是唐朝的人,所以从唐朝开始就有他的各种传说,单雄信的形象也从义薄云天到奸诈小人再到义薄云天。

唐朝时期,单雄信一直被定位为英雄人物,并且武功高强。

比如,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载单雄信故事则富有传奇色彩,《酉阳杂俎》是唐代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在这里面描写的单雄信是:

“单雄信幼时,学堂前植一枣树。年至十八,伐为枪。长丈七尺,拱围不合,刃重七十斤,号为寒骨白。”

可见当时单雄信是作为英雄人物形象,其事迹为人们传诵,并传奇化。所以唐朝时期单雄信的定位比较中性话,是位英雄人物,但是只限为好汉,毕竟这时间的单雄信还没有被“神化”。

宋朝时期,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又把单雄信尊为神灵,民众为他立庙,并祭祀他。从那以后,民间单雄信的事迹慢慢的开始产生。

元朝时期,单雄信又被丑化,单雄信追杀李世民的桥段,称单雄信为了立功追杀李世民,不顾与徐茂公的结义之情,割袍断义。

这里把单雄信描写成了利欲熏心,急功近利的小人,而历史上并不是这样,当时两军对战,自然“擒贼先擒王”,徐茂公(李勣)出来后,单雄信惊惧之下,放了李世民回了营寨。

元朝的杂剧比较出名,所以在元朝戏剧当中,单雄信一直就是被丑化的形象。

《大唐秦王词话》中的单雄信

等到明朝时期,小说兴起,慢慢的开始有人写隋唐时期的小说。比如《大唐秦王词话》这部小说就是明朝诸圣邻写的,发表于万历年间。

作者这时候的思想是希望天下有李世民这样的英主,所以在这部小说中李世民被描写成建功立业的有志青年,歌颂了他征战四方的丰功伟绩,所以这里面凡是忠于李世民的,都被描写成正面人物。

而由于历史上单雄信差点杀了秦王李世民,因此,反唐的单雄信理所当然地被写成反面人物。

这本小说中单雄信一开始是魏王李密手下的战将,曾替魏王李密到王世充处催讨借给王世充的粮食。王世充设计了美人计,把单雄信招为驸马,单雄信面对王世充的利诱,背叛朋友,和王世充里应外合打败了李密。

小说中这样写到:

“领了家兵,拥进皇宫,把皇后、太子、缤妃尽行斩杀不留。”

所以,作者用民间俗语“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来形容单雄信的阴险狠毒。

王世充被李世民战败后,单雄信也跟着王世充投降李世民,李渊要杀了单雄信,单雄信竟然卑躬屈膝的求徐茂公为自己求情,结果徐茂公说:“你不是和我割袍断义了吗?谁给你求情,下刀!”

刽子手要杀单雄信,单雄信临死前跪地求饶,但是徐茂公依然杀了他。

所以在《大唐秦王词话》,单雄信想要投降唐朝,但是人家看不上他,因为他太阴险了,最后被徐茂公斩杀。

单雄信形象由丑化变成歌颂

晚明时期的小说家袁于令,也写了一部隋唐时期的小说,就是《隋史遗文》,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义”,所以从这部小说后,单雄信变成了正面人物。

并且这个小说首次把单雄信的出身定为绿林好汉,山西潞州八里二贤庄庄主,大隋九省绿林总瓢把子,绰号“赤发灵官”。这部小说重点写了秦琼的故事,秦琼卖马就是出自这里,当然和秦琼是好朋友的单雄信被描写成拔刀相助的英雄好汉。

这里面有很多单雄信和秦琼的故事,就是为了突出义字,单雄信被李世民俘虏,秦琼和徐茂公等人向秦王求情,可是李世民坚持要杀了单雄信,没有办法,秦琼等人只能为他送行。

秦琼等人把肉割下来给单雄信吃,并且告诉单雄信会照顾他的家人,于是单雄信吃了肉甘心赴死。秦琼也遵守诺言,照顾他的家人。

所以,这里也是单雄信想投降,可是李世民不接纳他。

然后就是《隋唐演义》,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创作的一部具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这本小说的人物事迹更加全面,其中加了很多传说和野史,使内容更加丰满,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这部小说内容和前面的《隋史遗文》差不多,单雄信依然是正面人物,并且结局也是众人为单雄信求情,李世民依然不允许。

直到等到清朝著名小说《说唐全传》出现,才有了大家熟悉的单雄信宁死不投唐的故事。

这部小说主要突出的是英雄好汉蔑视皇权的中心思想,所以重点写了单雄信等人的英雄形象。里面还加入了众英雄为秦琼母亲祝寿,贾家楼结义的内容,单雄信的兄长被李渊误杀,所以单雄信就和李家结下了仇恨。

说唐中最后的结局,并不是单雄信兵败被俘,而是写成单雄信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独踹唐营,更加的悲壮。

单雄信手拿枣陽槊杀入唐营,秦王李世民不让伤他性命,以至于单雄信如入无人之境。眼看单雄信马上就要杀到李世民的军营,并且单雄信还大骂李世民,说要取李世民的首级。

后来还是徐茂公劝说李世民,先把单雄信拿住,然后再看他降不降,李世民应允。当时李世民手下大将都是当初和单雄信贾家楼结义的朋友,都不愿意出手,所以徐茂公派尉迟恭前去拿下单雄信,尉迟恭得令前去捉拿单雄信。

没过多久单雄信就被拿下,主要是因为尉迟恭确实武艺高过单雄信(尉迟恭排第十七,单雄信第十八),再一个单雄信也是人困马乏,所以很快被擒。

李世民再次劝降,可是单雄信依然不降,还想趁着李世民为他解开绳子时偷袭李世民,徐茂公偷偷的劝李世民,劝降不成,那就只能斩首。最后李世民只能斩了他。

所以从这时候才有单雄信宁死不投唐,李世民都给他下跪了,让他放下仇恨,可是单雄信依然没有投降,英勇无畏。

秦王出帐,亲自上前道:“单王兄,从前楂树岗之事,实系无心,你在御果园追我一番,亦可消却前仇。孤家今日情愿下你一个全礼,劝你降了吧。”秦王即跪下去。雄信道:“唐童,你若要俺降顺,除非西方日出。”秦王再三哀求,雄信只是不睬。茂公道:“若是不从,只得斩首。”秦王依允,把雄信绑出营门,就差尉迟恭监斩。《说唐全传》

后面的《兴唐传》基本上也是单雄信宁死不投唐,李世民低声下气的求单雄信投降大唐,单雄信都不为所动,但是李世民也不忍心杀他,就放了单雄信。

出了城门的单雄信觉得无处可去,也不能报兄长的仇,于是自刎而死!所以《兴唐传》也是单雄信因为杀兄之仇不投降唐军的。

以后的评书或者戏曲,都采用了这一说法,单雄信宁死不投唐的原因就是和李家有杀兄之仇!单雄信的形象也成了义薄云天的大丈夫,他对秦琼、罗成、徐茂公等人都肝胆相照,可是到头来好兄弟都背叛了他,只有秦琼一个真兄弟,可惜的是单雄信被杀时,秦琼被支走,据说是徐茂公的意思。

历史上的单雄信

而历史上的单雄信却没有这样精彩的人生,他也不是什么绿林好汉,而单雄信唯一的朋友就是徐茂公,历史上叫徐世勣(因为立功改名为李勣),字懋功。

单雄信与徐世勣是同乡,两人一起投靠瓦岗寨的翟让,李密起兵失败后投奔了瓦岗寨。

徐世勣和王伯当觉得李密有才能,于是劝翟让把瓦岗之主让给李密,这样能够提升影响力,于是李密称魏王,统领瓦岗寨。

翟让的手下劝说翟让除掉李密,翟让不许,没想到这件事被李密知道,于是李密先下手为强,宴请翟让,趁机除掉翟让。翟让不知道情况欣然赴会,李密拿一张好弓给翟让,派人趁翟让看弓时将翟让砍杀。徐世勣被乱兵砍伤,单雄信无奈,向李密叩头求饶。

李密手下以单雄信轻易屈服,建议李密杀了单雄信,可是李密觉得单雄信是位猛将,不光没有杀他,还重用他。

后来李密失败后,瓦岗寨的旧将基本上都投奔了王世充,单雄信也投降了王世充,但是秦琼和程咬金都不耻王世充的为人,陆续的投降大唐李世民,只有单雄信还跟着王世充。

公元620年,王世充和李世民大战时,单雄信持枪纵马直取李世民,李世民差点被杀,幸亏徐世勣赶到,制止了单雄信。

王世充被李世民击败后,投降大唐,李世民下令将单雄信等一干将领全部处死(旧唐书是李渊处死了单雄信),徐世勣向李世民求情,希望可以免单雄信一死,但遭到拒绝。

李世勣与单雄信友善,誓同生死。及洛阳平,世勣言雄信骁健绝伦,请尽输己之官爵以赎之,世民不许。《资治通鉴》

单雄信安慰徐世勣说,没关系,我知道自己必定会死。徐世勣说,忠义难两全,并表示会在单雄信死后照顾单雄信的家人。徐世勣割下自己一块肉给单雄信吃下,说自己没有忘记当初的誓言,单雄信吃下后,甘心赴死!

正史中单雄信比较普通,秦琼和他关系也一般,都是瓦岗寨的旧将,两人没有过多的交情,所以单雄信被杀时,秦琼也没有给他求情,只有徐茂公一个人求情。

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李世民非要杀了单雄信,其实我觉得主要有三点:

第一,单雄信是王世充的手下战将,并且投靠王世充后,一直为王世充效力,算是忠于王世充。李世民为了防止王世充再次叛乱,所以杀了王世充手下的一干将领,这样就不怕王世充再次叛乱,单雄信是王世充的主要战将,当然必须除掉。

第二,单雄信为人比较容易屈服,没有忠心,李密杀了翟让,单雄信立马下跪投降,这样的墙头草李世民不喜欢。

第三,李世民差点死在单雄信手里,如果不是徐茂公,李世民很危险,有这样的经历,李世民很难接受他。

不管怎么样,反正历史上单雄信是个没有气节的人,李世民看不上他,根本不存在宁死不投李世民的情况。

综上所述,单雄信宁死不投唐是小说中的桥段,并且也是《说唐全传》以后的小说,之前的小说里李世民根本就看不上单雄信。单雄信从说唐以后,就变成了义薄云天的好汉,瓦岗寨的兄弟们都辜负了他,所以才有“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炷香”的谚语!

单雄信在小说中是个悲情英雄,他的兄长被李渊误杀,所以他根本就不可能投降李世民,可是无奈身边的好兄弟都投降了李世民,他却只能跟着王世充,或许他知道王世充不是明主,但是为了报仇他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如果单雄信投降了李世民,那么他就不是义薄云天的单二哥了!




当时瓦岗军有前后两任首领,与翟让关系密切的有单雄信、邴元真、徐茂公等,与李密关系密切的有秦琼(战场上救过李密的命)、程咬金、罗士信(罗成)、裴行俨(裴元庆)、王伯当等,在与王世充的邙山大战中,王世充绑了一个假李密在马上,号称已俘获了李密,邴元真、单雄信首先投降,秦琼、程咬金、裴行俨等也随后投降,后来得知李密没有被俘,而是投靠了李渊,所以秦琼、程咬金、罗士信等人先后投靠李渊,徐茂公也带领人马地盘追随李密投靠了李渊,裴行俨被王世充处死,单雄信不愿再跟随李密,所以就没有投靠李唐。




在《隋唐英雄传》中,单雄信作为瓦岗寨的一员虎将,却在众兄弟都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投到了王世充的阵营,最后兵败被俘。李世民虽有爱才之心,希望他投靠麾下,却屡次被拒,最终身死。

很多朋友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都会有疑惑,明明身边的兄弟都在唐王手下做事,自己投靠也是合情合理,为什么非要坚持到最后身死人手?

真实原因是,历史上的单雄信非常想要投降,但是李世民不接受,因为李世民认为他不忠不义,日后必反,所以坚持要杀了他。而《隋唐演义》中的单雄信,是经过文学美化处理的,之所以不让他投降,只不过是为了维护演义中的“小关羽”人设。

而真实历史上的单雄信,其实是一个吕布式的人物,虽然勇武无双,但却是一个墙头草式人物,谁人得势就效忠谁。他最早的一个主公是翟让。

隋末天下大乱的时候,翟让亡命瓦岗寨,并带领一批信徒揭竿起义。当时单雄信和徐茂公都参加了起义,两人情同手足,在翟让将寨主之位让给李密之后,两人分别做了左武侯大将军和右武侯大将军。

虽然已经是瓦岗寨主,但是心胸狭隘的李密一直对翟让心存忌惮,担心他随时会要回寨主的位置,因此他虽然表面上封翟让做了司徒,暗中却一直处心积虑地要除之而后快。终于,他的机会来了。

在一场宴会上,李密事先埋伏下刀斧手,趁瞿让放松警惕的时候一声令下,将翟让砍死于大堂之上。因为念及旧主之情,徐茂公在混乱中为了保护翟让受了重伤;而单雄信见势不妙,当即对李密叩首长拜,力表忠心。

事后,李密手下就这件事认为单雄信没有底线,向李密建议除掉单雄信,以绝后患。可能是因为他们两个都是同一类人吧,当时李密认为这事没有大碍,以爱才为由拒绝了手下的提议。甚至把慰问瞿让旧部的任务交给了单雄信。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趁着李密进攻宇文化及之际,王世充黄雀在后地打败了李密。见主公落败,单雄信又十分识时务地投降了王世充。

三年之后,李世民率军进攻王世充大胜,单雄信被俘。为了活命,单雄信跪在地上希望能够投降李世民。当时已经在李世民手下做事的徐茂公为了昔日情分,也出来为单雄信说话,并提出只要能够饶单雄信一命,自己哪怕丢了官爵也十分愿意。

只是,单雄信已经背叛了太多次,这一次无论如何都再难以得到别人的信任了。根据《资治通鉴》的说法,是李世民坚持要杀他,而《旧唐书》则说是李渊不同意单雄信投降。但无论怎样,单雄信的生命都已经走到了尽头。

最终,单雄信被判斩首。为了履行曾经一起许下的承诺,徐茂公在刑场上割下了自己的一块肉给单雄信吃,告诉他“生死永诀,此肉同归尘矣”,并表示自己会尽全力抚养他的儿女。而徐茂公也因为重情重义而深得李世民信任,不仅赐姓“李”,甚至在去世后还将太子交于其辅佐。

单雄信和徐茂公两人出身相同,却走向了完全相反的结局,也是值得深思。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射死了单雄信的大哥,两家有仇,所以单雄信坚决不降李世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秦王   正面人物   大唐   寨主   义薄云天   词话   正史   隋唐   兄长   唐朝   手下   尉迟   时期   形象   美食   小说   李世民   单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