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权力自然是比李世民大,只不过敢于发动政变的人,要么成功要么就是死,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就想好了要逼李渊下台,对于李世民来说,如果父亲李渊不合作,他肯定会叫手下“不小心”的弄死李渊,在李世民掌控皇宫的时候,李渊也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交权要么被杀。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帝王,大唐帝国在他的管理下,成了当时世界第一强国,对内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对外能够开疆拓土,并且实行恩威并施的策略,使周边各国臣服于大唐,唐太宗李世民被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可以说李世民的光芒把开国皇帝李渊掩盖住了,很多人会觉得李世民才是大唐的开国皇帝。

李世民对中国的贡献自然不用多说,只不过他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却也是绕不开的话题,在那场政变中,他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都杀死后,还下令将李建成的5个儿子和李元吉的5个儿子全部杀死,杀红了眼的李世民下令大规模搜捕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属,在将大哥和四弟进行灭门屠杀后,李世民还想接着对太子东宫和齐王府臣僚们进行屠杀,这时候亲手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头颅的尉迟敬德却站出来拼命阻止,李世民这才停止了大规模杀戮。

李渊一生中共有22个儿子,而他和窦皇后就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三子李玄霸早逝,李渊对自己嫡传的这三个儿子都非常爱护,而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都是不世出的英才,这既是唐高祖李渊的骄傲,也是李渊头疼的地方。

唐高祖李渊是大唐开国皇帝,在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第二年五月就建立了大唐坐上了皇帝宝座,在起兵造反的过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唐建立后,嫡长子李建成就被立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李渊建立唐朝后,当时中国还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军阀鼎立,唐王朝处于强敌环伺当中,然而出身贵族世家的李渊挺贪玩,经常到陕西华阴、终南山去狩猎,李建成身为太子就担起“监国”的重任,李世民则四处征伐各地军阀,因此变成了大唐江山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局面,这也使得李世民军功不断,威望日隆。

特别是在虎牢之战后受到了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李渊对于这位立下诸多战功的儿子在封赏方面也颇为头疼,最后将李世民封为天策上将,还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署,这也使得李世民明目张胆的培养自己的势力,俨然一个小政府机构,李世民认为自己奠下了唐朝开国基业,并认为李建成是坐享其成,所以一直蓄谋夺权。

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

对于李世民的锋芒,李渊也心知肚明,不过仁慈的李渊面对几个儿子势成水火的局面却是痛苦犹豫,不知如何是好,对于他来说,李建成是嫡长子,而且也立下了很多功劳,所以没想过换太子,而李世民想要夺得皇位,只有通过政变一途,李渊对李世民的野心也有所察觉,只不过他和李建成仍然从亲情的角度出发,没有预料到事情最后会发展为严重的后果。

所以李世民在诬陷李建成和李元吉秽乱后宫的时候,李渊也没想到是李世民要发动政变了,“愕然”的李渊从震撼中回过魂来,让他们三个兄弟明天早上到宫里当面对质,全然没想到是李世民为了血腥政变埋下的一着恶毒狠招。

可以说李世民是有心算李渊和李建成的无心,第二天一早,李渊召集了裴寂、萧瑀、陈叔达等重臣在太极宫里泛舟湖上,悠哉悠哉的等着几个儿子来当面对质,等到尉迟敬德浑身是血、穿着盔甲手握长矛来到李渊面前时,一切都已经掌握在李世民手里了,皇宫已经被李世民手下包围,李渊就算是想下命令也送不出去,何况面前还站着一个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

随后李渊在尉迟敬德的胁迫下写了一道手谕,要求所有军队全部接受秦王李世民的指挥,李渊在当时的内心绝对是震撼和恐惧的,自己的儿子杀了另外两个儿子,还将自己的十个孙子都杀了,李渊没有理由不怀疑李世民会趁机杀了自己。

在政治面前,亲情显的多么苍白,当李世民出现在李渊面前时,已经掌握了长安城内外的绝对军权和政权,随后李世民扑到李渊怀里“吮乳而哭”,李渊此时心里才算稍微安定下来,面对无可挽回的局势,李渊也只能顺势而为,跟李世民说几次都有想“投抒”的感觉,算是认命了,随后下诏斥责李建成和李元吉罪行累累,死有余辜,另外又下了一道立秦王为皇太子的诏书。

李世民敢于逼李渊下台,是经过了周密的布署,再加上他是大唐帝国军功卓越的皇子,是唐王朝第三号人物,威望很高,他的部下跟着他也是死心塌地,只有李世民登上帝位,这些跟着李世民出生入死的人才可以更进一步加官进爵。

在这些文臣武将的支持下,李世民发动政变,封锁消息,李渊完全不知情,自然不可能下什么命令,等到李世民政变成功,李渊已经被软禁,更没有办法下命令了,再说李建成都已经死了,李渊毕竟心善,为自己也为了大唐江山,只能交权给李世民,将大小国事交由新太子管理,被架空的李渊两个月后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去当太上皇了!




皇帝确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并不代表权力长在了皇帝身上,在某一特殊情况下,皇帝的权力也会处于真空状态。这种特殊情况通常就是受到一种武力胁迫,历史上这样的例了并不少见。比如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是何等的雄才伟略,当时他把一个积贫积弱的赵国变为一个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大国家,甚至一度都有消灭秦国的实力和雄心壮志。但是晚年陷入子嗣之争,被困于沙丘宫,最后吃光了老鼠、掏光了鸟窝而活活饿死。惨不忍睹,让人唏嘘。
(唐太宗李世民)

同样,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皇帝仓慌出逃,当走到马嵬驿时,部将陈玄礼发动了兵变,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并且逼杀了玄宗皇帝的爱妃杨玉环。当时玄宗皇帝老泪纵横,心如刀绞,但是如果他不同意,士兵很可能出现过激行为,为了自己的安危,玄宗皇帝只能妥协退步。所以,并不权力大小的问题,在特定的条件下,平时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也会受制于人,反而变得与常人没什么两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一个极端,从入另一个极端。
(李渊剧照)

李世民逼李渊下台,完全是有预谋的、一步一步实施了自己的计划。

唐朝统一之后,浴血奋战7年、立下赫赫战功的李世民不甘心屈尊人后,处处坦露出想当太子的心思,所以引起了大哥的李建成的警觉。早在唐朝建立之初,李渊就立了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如果不出意外,未来的皇帝继承人只能是李建成。此时的李建成已经为继皇帝位也“彩排”多年,完全进入了坐皇帝位的状态,如果让位于兄弟,实在是心有不甘。因此,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双方明争暗斗、互不让步,最终兄弟俩矛盾还越来越深。

后来,李建成还拉拢了四弟李元吉加入自己阵营,一起对抗李世民。李世民针锋相对,暗中积蓄武力。

武德九年,突厥人入侵,原本带兵出征的是李世民,李建成却奏请李渊让四弟李元吉出征,并且要求把李世民手下的悍将全将带上战场。其实,李建成就是想借出征之名,将李世民及同党一网打尽。就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太子还让太史令奕傅向李渊凑请“太白经天,秦王当有天下”,用意就是说秦王李世民要造反,为自己将来诛杀李世民做铺垫、找说辞。
(李世民与李建成剧照)

李世民通过眼线,获知了李建成的这一险恶用心,于是开始制定自己的计划。

一、李世民借父亲质问其“太白经天”一事的时候,反告李建成和李元吉行为放纵,淫乱后宫。做为父亲的李渊怎么能允许自己的儿子如此的大逆不道,于是传命两儿子第二天朝堂对质。李世民不动声色,实施了引蛇出洞之计,因为他早就想好了玄武门设埋,诛杀大哥和四弟。

二、李世民连夜策划,第二天一早,就等候在上朝的必经之路玄武门。当李建成出现的一刹那,李世民出奇不竟,一箭射死李建成。李元吉见势不妙,连发三箭做掩护,拨马便跑。尉迟敬德拍马上前,结过了李元吉的性命,然后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登上城楼,向闻风而来的东宫兵马出示人头,并大声喊话。东宫兵马见太子已死,吓得如鸟兽散。
(李世民剧照)

三、李世民为了防止局势有变,派尉迟敬德武力挟持李渊。当时李渊正和大臣等候三个儿子前来对质,手持长矛、浑身是血的尉迟敬德突然闯入。李渊忙问:“外面何人作乱?”尉迟敬德回答:“作乱谋反者太子与齐王,已被秦王诛杀,并派臣前来护驾”。李渊马上就什么都明白了,于是问左右大臣如何是好。于是有人建议让李世民当太子,李渊只能顺梯子往下爬,说:“这也是我长久的心愿啊!”

四、尉迟敬德还不罢休,要求李渊交出军权,让东宫兵马听命于李世民指挥,李渊一一应允。于是李世民很快控制了局势,将太子党骨干一一抓获,并派兵将太府及齐王府围困,然后将10个侄子控制。第二天,李世民下令处死10个侄子,李渊无可奈何,眼见无辜的亲孙子落难,因为他已经缴械投降,没有了权力。

五,两个月之后,玄武门之变善后工作结束,李渊也没有心思在这个有名无实的皇位上呆下去了。有可能他也担心夜长梦多,说不准李世民对他也会下狠手,于是李渊很识相的做了一个顺水人情,将皇位让了出来。从此李渊成了太上皇,去安享晚年,大唐皇帝成为了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

总结:李渊身为皇帝,权力是比李世民大,但是被李世民控制后,他就成了任由摆布的无用之人。所以,李世民之所以能将父亲赶下台,就是他出奇制胜,杀了大哥和四弟,然后将李渊控制,逼迫父亲交出权力。既然大权在握,李渊下台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只有早,没有晚。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虽然说李世民是李渊的二儿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李渊打江山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也可以这么说,李家的江山过半数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他在军中的威望可谓是无人能及,即便是李渊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那些能够在战场上打硬仗、打胜仗的将领有几个不是李世民一系的人?

实际上,玄武门之变的惨剧早在621年,也即武德四年,李渊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的时候便已经注定了。

当时,李世民率军在虎牢打败并俘虏了窦建德,王世充也在走投无路之下向李世民请降,于是李世民押着窦、王二人回到长安,献俘于太庙。

李世民可谓是意气风发,他身披金甲,一万铁骑和三万甲胄之士为他列队开道,浩浩荡荡地开入长安,他很得意,也很高调。

可是,这事落到了李渊的眼中,心中却不由得咯噔一下,老二的功劳也太大了,他在军中又素有威望,我所不能及也,可是又不能让他当太子,这下难办了,应该怎么封赏他呢?

对于李渊而言,如何封赏李世民和他手底下的一众将领,确实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难题,此时的李世民可以说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境地。

最终,李渊想出了一个不算坏也不算好的办法——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允许他在洛阳开府!

李世民能够独立开府意味着什么?他能够名正言顺地组建自己的势力集团了!

所以,李建成一直将李世民视为自己的威胁,没办法呀,老二这么能耐,手底下能人这么多,功劳这么卓著,将来即便是老二对皇位没有想法,他手底下的人能允许他没有想法吗?

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将来必有一争!

那么,李世民仅仅是一个秦王,手上的私兵也不过800余人,为什么却敢发动玄武门之变呢?

实际上,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已经打算对李世民下手,如果真等到他们下手的话,李世民可以说几乎没有胜算可言,所以他只能率先出手,打李建成和李元吉一个措手不及,如此才能多得一分胜算。

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步步紧逼之外,李世民之所以发动玄武门之变争夺皇位,原因还在于他自己也有这个野心,李家江山过半数是他打下来的,凭什么却让一个躲在后方的李建成坐享其成?

当然,也少不了他的部将的推动,他的部将辛辛苦苦陪他打江山为的是什么?不正是封侯拜相?可如果李世民当不了皇帝,甚至是被李建成和李元吉杀了的话,他们的结局能好到哪儿去?所以,他们必须要让李世民当皇帝,即便强行“黄袍加身”也得让他当皇帝。

对于此时的李世民,不外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不出手,要么出手。

不出手,李世民和他的部将都没有活路可言。

出手,或许能用他们在战场上的经验和狠劲打出一线生机。

所以,他们只能抢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出手之前率先出手,并且只能胜,不能败。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敢迫使李渊禅位下台呢?

当时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只有三个,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宣武门被尉迟恭给杀了,李渊还能选择谁?

李建成活着的时候,因为他已经当了很多年的太子,李渊有时也会有意地让他挂个职到军中捡一捡便宜战功,所以也积攒了不少的威望,是李渊的儿子当中唯一一个能够和李世民较量的人。

这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已成定局,李渊难道还能和李世民干一架?见到了兄弟相残的惨剧,他可不想亲手上演父子相残的惨剧。

更何况,即便李渊想抛开李世民,再立一个小一点的儿子为皇太子,李世民能放过他?弄不好又是一场玄武门之变。

所以,李渊只能禅位给李世民。

此外,玄武门之变发生得太过突然,李渊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

李渊虽然也知道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明争暗斗,但是他从来没想过让李世民继承皇位,所以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帮助李建成打压李世民,可他也没有想到李世民竟然会铤而走险地发动兵变。

李建成想对李世民下手,不会告诉李渊。

李世民像抢先对李建成下手,当然更不会告诉李渊。

所以,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候,李渊在李建成、李世民双方的“默契配合”之下几乎没有受到一点风声,还悠哉悠哉地泛舟湖上。

等到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持马槊出现在李渊的面前时,李渊才惊觉,糟糕,老二搞事了!

尉迟恭能够身披铠甲、手持马槊地出现在李渊的面前,说明皇宫此时已经落到了李世民的手里,李渊虽然是皇帝,可是毕竟已经成了瓮中之鳖,除了乖乖听话禅位,他还能怎样?

李世民虽然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到了皇位,可是他一生始终对玄武门之变讳莫如深,不许史书细写此事,所以史书对此也不过添了寥寥一笔。




李世民并没有逼李渊下台。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为太子,并下令诛杀10个侄儿。李渊痛心疾首,撂下一句狠话,然后宣布退位。谁也没想到,数年后,李渊的这句狠话居然应验了。

事实上,李世民能发动玄武门之变,最应该怪罪的人,就是李渊。

在民间的传说中,李渊一直平庸无能,而李世民在隋末群雄逐鹿中立下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太子”人选。但事实上,李建成的功劳也不小,否则也当不上太子。

而唐高祖李渊,同样是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

隋末时局动荡,战乱不休,各地军阀拥兵自重,但最终却是李渊笑到了最后。

而从晋阳起兵到开辟大唐江山,李渊只用了1年时间。

这是什么概念?

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秦始皇从登上皇位到一统天下,用了10年;刘邦从见到秦始皇南巡到开辟汉朝,用了10年;刘备扎根西蜀,用了33年;朱元璋开辟明朝,用了16年。

而李渊,只用了1年。

李渊的低调沉稳、含蓄内敛,并非胆小怕事。

在当时动乱的时局下,越早举兵反而容易被针对,而李渊从举兵之日开始,就锋芒毕露,占据长安城,成为最后的赢家,你敢说这是个庸碌无为的人?

李渊称帝以后,全国还没统一,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主要负责学习治国理政,而李世民则被派出去打仗,彻底铲除了唐王朝的威胁。

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的兵权开始日益膨胀。

李渊是个好父亲,但不是个好皇帝。

李世民打完仗以后,他论功行赏,不仅给了李世民和太子一样的待遇,还封他为“天策上将”,准许他建立自己的权力体系,而且还给了他很多铸钱炉,允许他自己印钱。

这是什么概念?

常年在外打仗,李世民身边本就聚集一大批开国功臣,自从被封“天策上将”以后,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人都归顺秦王府。

自此以后,李世民成了太子最大的威胁。

一个有才华的人,既有兵权,又有名将,还有财权,如果是你,你反不反?

反正,李世民是反了,而且大获全胜。

玄武门之变时,李渊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当时,李渊召集李世民3兄弟进宫,是为了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然而,他没等来自己的儿子,只等来外面杀声一片。此后,尉迟恭身穿铠甲,手持长矛,满身血污地冲了进来……

按照道理,古代大臣见到皇帝,别说身穿铠甲了,就是手拿武器也不行。

尉迟恭美其名曰“护驾”,但李渊又不是傻子,自然什么都明白了。

而尉迟恭的话,也说得很明白:为了陛下的安全,请把兵权全部交给秦王。

(《资治通鉴》记载:“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

自此以后,李渊手里彻底没了兵权,而拿了兵权的李世民,倒也没逼父亲让位,他只让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于是乎,3天以后,李世民就成了大唐名正言顺的太子。

此后,李渊下旨“赦免”李世民的“罪”,并对外宣称:所有事情,先向太子汇报,再向自己汇报。

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李世民已经成了实际上的皇帝。(当然,他并没有逼李渊下台。)

为了彻底去除隐患,李世民下令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儿子,一共10人,分别是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和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

此时的李渊,痛失2子,不愿再失去10个孙儿,便苦苦哀求李世民。

李世民心软了,都答应了,结果旁边一个谋士突然说:“殿下岂不闻淮南王刘安故事乎?”

此话一出,李世民顿时如临大敌,不顾父亲哀求,直接下令赶尽杀绝。

淮南王刘安

淮南王刘安的故事,发生在汉文帝时期。

当时,汉文帝刘恒即位,但他的亲弟弟刘长不服气,多次僭越。

刘恒对这个弟弟很忍让,但是,他没想到,刘长居然想要谋反。

在古代,谋反是大罪,株连九族都不算过分,但是刘恒心软,不忍心杀死弟弟,只判了个流放。然而,养尊处优的刘长在路上就死了,据说是绝食而死。

刘长去世后,刘恒很难过,便立了刘长8岁的儿子刘安为淮南王。

这个刘安,一直把刘恒视为杀父凶手,处心积虑想要谋反,最终被汉武帝赐死。

谋士提到淮南王刘安,其实就是提醒李世民,他和这些孩子有杀父之仇,如果不处理掉,日后必然有大隐患。

从皇帝的角度来看,李世民的做法并没有问题,虽然有些残忍,可是李渊根本接受不了。

他对着李世民怒吼:“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

此后,李渊心灰意冷,将皇位主动让给李世民,自己当起了养尊处优但不问世事的太上皇。

当然,此时的他也走投无路,毕竟孙子全死了,自己这一脉就只剩下李世民了。

李渊可能自己都没想到,一时气话,数年后,却真的应验了。

或者说,李渊给唐王朝开了个不好的头,此后唐王朝的皇帝更迭,都鲜血淋漓。

李世民一共生了14个儿子,善终的只有2个,剩下的,除了3个夭折外,9个人都死于非命:皇位争夺里死了4个,谋反死了2个,武则天杀了3个。

总结

其实,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就已经成了实际上的皇帝,而李渊也根本没有了反抗的余地。

对于李渊而言,李世民已经成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就算他不退位,也无法掌权,还不如自己识趣一点,当个不问世事的太上皇,免得有性命之忧。

对于李世民而言,杀兄的名声已经很不好听了,不如和父亲一起上演一场“父子情深”,反正实际权力已经到手,也无需逼迫父亲退位。

回到问题本身,李世民并没有逼李渊下台。玄武门之变后,他被立为了太子,开始掌管朝政。2个月后,李渊主动退位,李世民才成了大唐的皇帝。

至于李世民为何敢发动玄武门之变,可以概括为8个字:军权在手,将士归心!

果然,不管什么朝代,“枪杆子里出政权”总是没错的。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李渊病殁,享年71岁。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庙号“高祖” 。

值得一提的是,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才23岁。

你23岁的时候在干什么?




自古以来,被历代帝王都一致高度肯定与褒扬军事能力者,只有李世民一人!就连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也这样评价李世民:“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话的意思就是说,自古以来,没有人打仗比李世民更厉害!自春秋战国起,2000多年的战争史,军事能人层出不穷,可是李世民能得到毛主席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其军事能力有多强悍!

毛主席也是世界近代史上顶尖的军事家

在如此强悍的军事能力下,李世民对大唐王朝的建立可谓是立下了赫赫战功!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下李世民为何走上了逼迫父亲李渊让出皇位的道路!

一、从隋朝战将到大唐王朝的开国功臣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与隋炀帝是表亲关系,李家当时是陇西的豪门家族。李世民在幼年时期,就聪明机智、见解深远,行事刚毅果断、不拘小节。

隋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包围,李世民响应招募,跟随屯卫将军云定兴前去救援。大军将要出发之际,李世民便跟云定兴说到:“突厥敢以举国之力围困天子,必定是认为仓促之间,我们无法集合大军救援。只要我们多带旗鼓、张大军容,让旌旗连绵数十里、鼓声相应。让突厥以为我们集合了大军。那时,突厥必定退兵!”云定兴听从了李世民的建议,结果正如李世民所料,突厥首领始毕可汗以为大隋援军已到,立马撤兵!

此时的李世民崭露头角,充分显示出了他超常的军事判断力和观察力!而这时,他不过才17岁而已!

终于,真正属于他的历史,从公元617年开始到来了!这一年,大隋已到命运的终结点上,李渊已有起义之心,广交豪杰、遍养门客。然而,李渊却始终在起义这件事上没有下定决心。同年,李世民终于鼓动父亲李渊于晋阳起义。李世民攻下西河后,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

但是,起义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当起义军继续向西攻打贾胡堡时,隋将宋老生率领精兵两万人屯扎在霍邑以抗拒义军。当时,恰值粮草快耗尽,同时又连连下雨,久久不见天晴,于是李渊与裴寂议论,觉得继续西进的话,损失太大,胜算太小。于是,意图先退回太原,以后再图谋举事。

以今人的眼光去看这件事,我们知道,起义造反者,必须一鼓作气。凡中途退却、半路固守者,均以失败告终。无论是吴三桂还是太平天国,都证明了这个道理。

可见,当时如果李渊退回太原,就算不会被消灭,但是想再次起兵就难了,因为跟随你的门客豪杰已经对你失去了信心!

不过,历史没有走这一步,因为有个人叫李世民!

李世民找到李渊,对父亲说:“我们出太原,于晋阳起义本就是为了挽救天下苍生百姓,应当一鼓作气攻下咸阳,号令天下;如遇到小小敌军就退军,恐怕今天跟从我们起义的人将会一哄而散。另外,我们已经起义,如此时撤军守卫太原一个城池,贼必反扑过来,那时拿什么来自我保全!”李世民言之有理,可李渊当时并未采纳,催促命令引军出发。李世民于是在外大声嚎泣,哭声传到李渊帐中。李渊召见他问哭的缘故,李世民再次陈明利害,李渊此刻方才醒悟过来,命令停止撤军!

到八月一日这一天,雨停。李渊率军奔赴霍邑,李世民怕宋老生不出战,于是率领几个骑兵先奔到城下,举鞭指挥,作出好像要围城的样子,以此来激怒宋老生。宋老生果然中计,开门出兵,背靠城池扎阵。李渊与李建成在城东会合扎阵,李世民及柴绍在城南扎阵。宋老生指挥军队猛冲,首先直逼李渊,致使李建成坠落马下,宋老生以为形势大好,便乘势攻击,李渊与李建成故意退军。李世民从南面率领两千骑兵冲下高坡,冲断了宋老生的军队,率领军队奋力攻击,宋军大败。此时霍邑的城门已经悬挂起来,宋老生拉住绳子想要爬上城,李世民趁势斩了他,平定了霍邑。

霍邑一站后,李渊起义军声名大起,到河东后,关内豪杰争相投奔。此后的时间,李世民如同天将下凡,战无不利、攻无不克!同时,李世民的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对民众主动送来的物品,李世民招待后,如数归还。从此处也能看出,李世民不仅军事能力惊人,政治能力也是一流!

直到618年5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加授雍州牧。这样的地位和荣誉,已经是常人所不能及!然而,这还远远不够,随后的军事生涯中,李世民又为唐王朝多次立下赫赫战功,李渊认为,现有的官阶与封号已经不能形容李世民的功劳,于是,公园621年10月,独创封号,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列王公之上。此时的李世民,地位等同于副皇帝了!

二、开牙建府,政治势力雄厚

战争的岁月里,李世民手下已经聚集了整个大唐王朝最顶尖的军事人才,其中较为出名的有李勣(即徐茂公),李靖,尉迟敬德(尉迟恭),程知节(程咬金),长孙无忌,屈突通,段志玄,长孙顺德,侯君集,张公瑾,秦叔宝等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武将。同时,在当时,李世民已经可以独自开牙建府,也就是说他可以自己组建属于自己的政府机构来办公!这样以来,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他的实力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三、来自李建成的压力

就连李渊都认为没有什么封号能给李世民了,可想而知,李建成的心里怎么可能对这位兄弟没有顾忌和忌惮!世人皆知李世民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可是,谁又能保证,李建成一旦上台,他不会杀掉这个对自己威胁很大的弟弟呢!同时,李世民也要对自己手下出生入死的人有个交代,所以,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自己登上皇位,成了唯一的一条路!

当李世民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李渊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了。让位李世民是别无选择的一件事了,因为所有的势力都在李世民这里!

但无论怎么样,皇位是让给了自己的儿子,不是被外人夺去了。这样想想,李渊让位也就能接受了!




李渊是皇帝,权力无边。李世民不过是个皇子。就算他发动玄武门政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照理说,李渊毕竟是皇帝,他要对抗李世民,也是很容易的。可是,李渊却一直认怂,当时他就交出军政大权给李世民。接着,三天后,他又把李世民立为太子。再接着两个月后,又把李世民扶上皇位。李渊怎么会是这样的表现呢?

(李渊剧照)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回到当时的现场,具体来分析一下。

一、李渊不想吃眼前亏。

本来,玄武门政变那天,李渊是召集李世民三兄弟到临湖殿来,想当着一帮大臣的面,化解他们三兄弟矛盾的。没想到只一会儿,外面就杀声震天。接着尉迟恭就身穿铠甲,手持长矛,满身血污地冲了进来,说来保护李渊。

要知道,古代大臣见皇帝,手拿武器也可能有,但身穿铠甲,则是坚决不允许的。因为这就意味着,你这个大臣会对皇帝进行防范。当年汉文帝的使者去见周勃,周勃因为害怕,穿上铠甲见使者,就被汉文帝严肃处理了。现在尉迟恭居然“擐甲持矛”,可见,已经完全不把李渊当成皇帝了。

也就是说,尉迟恭当时的作为,就是逼迫。既然是逼迫,那么李渊如果不答应,他肯定就会有生命危险。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李渊显然是不想冒这个险的。

(尉迟恭剧照)

二、李渊已经交出权力。

尉迟恭进去找李渊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李渊给控制起来了。李渊没有了人身自由,他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在李世民的人的监督之下。而且,当时尉迟恭还对李渊说,为了保护他的安全,防止李建成、李元吉的“余党”对李渊不利,请求把兵权交给李世民。(《资治通鉴》记载:“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

也就是在当天,李渊宣布把军政大权交给李世民,三天后立李世民为太子,并说,所有事情,都先向太子汇报后,再向他汇报。

当李渊已经被控制起来,手中没有了权力的时候,他又还能做什么呢?

三、李渊害怕杀戮扩大。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政变后,他的兵将随即冲进太子府和齐王府,想对太子府和齐王府的人斩尽杀绝。是因为尉迟恭说,最好只杀首犯,不要滥杀无辜,因此,李世民才觉得只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杀掉。

正因为没有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人斩尽杀绝,这便意味着,如果自己继续在皇位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党”,一定会希望他为这两个儿子平反,一定会利用他,继续生发事端。这样一来,杀戮将变得无休无止,没有结束。在这种情况下,李渊还会面临着无尽的烦恼。

而且,只要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想报仇,李世民绝对不会善罢甘休。这样,冲突还会延续,战争会因此持续不断,亲人的血还会流。李渊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

(李世民剧照)

四、李渊无法善后处理。

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和弟弟。如果李渊继续在位上,他该怎么来处理这件事呢?总不能说,这件事杀得好吧?

如果他站出来说,李世民杀得好。毕竟那是他的亲儿子啊,这样的话,他怎么说得出口呢?而且,就算他说得出口,别人又该如何评价他呢?历史又该怎么评价他呢?

但他也不敢说李世民杀得不对啊。说李世民不对,李世民对待兄弟尚且心狠手辣,对待他这个当爹的,能饶过他吗?还有,李渊已经死掉两个儿子了,他可不愿意再死一个啊。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权力让出去,把皇位让出去。让出去了,李世民当皇帝了,就该由他来对这段历史做评价。不管他怎么评价,别人也不会说他李渊的不是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因为李世民真的非常强,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甚至仅有的战神级别皇子,也是唐军的主要缔造者,这就是李世民为何敢玄武门逼李渊下台的原因。

很多人讨论李世民的军事能力会忽略一点,那就是李世民率领军队的组织能力和组织强度近乎达到了近现代军队的水平,这也是后来初唐军队超强战斗能力的一个缩影,这一点上李世民大概属于隋末唐初与李靖同一级别的T0级别将领。

有人说过,李世民的军事能力被吹的非常厉害,因为李世民就会一招,那就是“铁锤抡铁砧”,也就是前面摆一堆士兵抗住敌人的冲击,自己(有时候是其他人,尉迟敬德什么的)再带一堆人绕到敌人背后抄后路,然后就赢了。

你看史料的时候,确实就是这么记载的,没有战前的神机妙算,没有作战中的神奇阵法,也没有最后的各路伏兵,基本就是李世民来了、李世民打了、李世民赢了,如同清水煮白菜一样,看着没有一丝的让人兴奋的荤腥,也难怪从古至今好多人都觉得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是吹出来的。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恰恰相反,这简单记载背后正是李世民军事能力的重要表现,那就是顶级的军队组织能力,顶级的战场时机把握能力,带来了李世民的军队作战就像是热刀切黄油一样,敌人还来不及玩各种弯弯绕就已经被击败了。

人是非常非常难以组织的,尤其是在古代,尤其是在战场上。因为领兵作战除了最后战场抢各种战利品,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反人性的,所以在近代我军出现以前,各路军队,不管是北洋军阀还是国民党,几乎没人能解决开小差、做逃兵这些问题,更别说古代时候了。古代有一种“炸营”的说法,就是军营之中毫无征兆的突然又士兵呼啸或乱动,进而引发了全军营大混乱。这种事古代发生的数不胜数,近代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发生在淮海战役,当时孙元良率领16兵团从陈官庄突围时基本全身而退,撤退到萧县宿营,心力憔悴的数万国民党军队,几乎同时倒下酣睡,但当晚突遭我军小股部队骚扰,结果神经高度紧张的国军全军惊叫而起,甚至自相残杀,几万人的大军就此溃散,最后就剩下了几百人。

这还是上个世纪的事情,更别说古代的时候,所以古代著名的十七条军令第十四条就是:出越行伍,搀前越后,言语喧哗,不遵禁训,此谓乱军,犯者斩之。在军营之中,尤其是晚上高声喧哗或者随意走动基本上就是死罪,因为很容易就引起炸营,这就是古代军队组织力水平的典型表现。这种情况下,光是把人从这里带到另一个地点就已经是个技术活了。

所以,现在再来看看李世民打的仗,这里面的一举一动,真的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寥寥数笔之中体现的正是李世民出色的军事实力,尤其是高强度的组织能力。这里面最典型的一战是李世民与宋金刚的柏壁之战,从李世民在最危机的时刻请命率军进入河东屯军柏壁开始,先是武德二年11月到武德三年4月近6个月的长时间对峙消耗,然后就是超短时间超高强度的追击战(武德三年4月21日开始追寻相到23日追到介休城下一共才3天),最后则是介休城下一战击溃宋金刚部主力,彻底解除刘武周、宋金刚对唐军河东之地的威胁,这三个环节其实都体现了李世民的军事能力。

比如前期对峙的时期。在李世民出击之前李渊曾经安排裴寂率军救援河东,但是裴寂率军到介休和宋金刚对峙不久,就因为军营中的水源被断,贸贸然离开坚固的营地而被击败,裴寂本人跑了一日一夜跑了300里。而到了当年年底李世民率军过龙门进驻柏壁的时候又变成了什么场景呢?入住柏壁之后李世民足足和宋金刚对峙了近6个月,6个月里面李世民解决了军队粮草问题,并且不断派出小股部队骚扰宋金刚部,结果就是宋金刚部在对峙中气势逐渐被压了下去(原文是秦王世民引兵自龙门乘冰坚渡河,屯柏壁,与宋金刚相持...军中乏食,世民发教谕民,民闻世民为帅而来,莫不归附...渐收其粮食,乃休兵秣马,唯令偏裨乘间抄掠,大军坚壁不战,由是贼势日衰)。

再看第二个环节,也就是第二年李世民发起的对宋金刚部的追击。这次追击从开始发起追击到追到介休城下只有不到3天,但强度极大,唐军一昼夜追击宋金刚部将寻相两百里,逼的刘弘基抓住李世民的缰绳劝他说:“现在大破宋金刚军功劳很大了,如今深入敌境,大王难道不爱惜自己的身子吗?而且士兵都很疲惫了,咱们还是就地扎营,等待粮草,补给了之后再追击吧!”(原文是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这其实也是刘弘基担心士兵饿着肚子战斗力不强,甚至可能会有哗变。

但李世民并不担心,反而还在给大家画大饼,说:“现在正是精忠报国的时候,怎么能顾惜自己的身体呢?说完继续骑马朝前奔去,手下士兵不敢再说又累又饿,也只好跟着李世民追去”(原文是竭忠徇国,岂顾身乎!遂策马而进,将士不敢复言饥)。结果,在唐军饥渴难耐的时候,李世民竟然“画大饼”把唐军画的一愣一愣的,饿着肚子又跟着他往死里追宋金刚。更夸张的是,唐军在河东著名险隘雀鼠谷追到了宋金刚部,一天打了八仗全胜了,俘虏斩首了上万人,当夜唐军在雀鼠谷露宿,军中只有一头羊,李世民和士兵们煮了羊汤吃了一点(原文是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数万人。夜,宿于雀鼠谷西原,世民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矣,军中止有一羊,世民与将士分而食之)。

最后就是“铁锤抡铁砧”的介休城之战。当时宋金刚带着两万人出介休城背城布陈,南北足足有七里,李世民让总管李勣在正面应对,结果被宋金刚占了优势,这也不是李勣能力不行,因为这铁砧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人都是怕死的,看到众多敌人朝你重来,下意识一定是逃跑。危急时刻李世民率军绕到敌军战阵背后,大败宋金刚斩首三千级,最终解除了刘武周对河东之地的威胁。

这里面不管是前期对峙,还是中间追击,以及最后的介休城大战,每个环节都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其他将领根本达不到对军队的如此控制程度和对时机的精准把握,也许就在对峙中因为支撑不住而失败,或者就在刘弘基拉住缰绳之时士卒没人愿意继续追随就放弃了追击,又或者追击了几百里之后被宋金刚以逸待劳击败,但李世民全都完成了,而这正是李世民最恐怖的地方。

李世民打的几仗,平薛仁杲、平刘武周、击败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无不是由长时间对峙消耗、高强度正面对决、远距离艰苦追击等各种需要极强组织能力和时机把握能力的军事行动组成的,而他都赢了,这就是李世民的军事能力的体现,也是李世民敢于或者能够玄武门胜利的原因。

另外多说一句,也就是李世民为何没杀功臣,因为很简单,李世民自己就是李唐建立的天字第一号功臣,他的上位已经是功臣集团的胜利了。而剩下的那些人,少数几个或许能在军事能力或对军队影响力方面和他掰掰手腕的,比如李靖李孝恭,但没李世民年轻,剩下的和李世民打不太够看。所以除了侯君集自己作,剩下的多少还算是君臣相知,对于功臣集团或军事将领的清洗要到李唐第三代第四代统治者了,也就是李治武则天时期了。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在历代开国皇帝中,唐高祖李渊是一个出类拔萃、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并不是民间传说的那样,是一个非常平庸之辈。隋朝末期,天下战乱不断,地方军阀拥兵自重,各种起义势力也顺应历史潮流,高举反暴大旗而蠢蠢欲动。在众多势力中,唯有李渊起步较晚,但是李渊其人低调沉稳,含蓄而不张扬。以至于李渊在短时间内锋芒毕露,力克长安城,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

在古代历史上,众所周知的汉高祖刘邦开辟汉朝,足足用了七年的时间。而三国时期的刘备扎根西蜀之地,确整整用了三十三年的时间。在看后赵政权石勒立足中原,花费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得以复兴故国,用了十一年的时间。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图霸草原,用了十年的时间。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开辟西北大业,用了六年的时间。元太祖铁木真北方崛起,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而明太祖朱元璋,横扫天下,开辟明朝,前后用了十六年的时间。在看唐高祖李渊自晋阳起兵,到开辟大唐帝国,登基称帝,仅仅也就用了一年的时间。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兵变,当上了皇帝,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可以说,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未来是个未知数。后世人在说到玄武门之变,都会对李世民篡位杀兄弟这段历史真相一窥究竟。也有人会质疑,作为当时唐朝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李渊为什么不阻止这场手足相残的历史悲剧呢?而是最终选择了默认的方式,让位于李世民。因为,李渊年迈还患有老年忧郁症,无法掌控事态的发生。

众所周知,李渊其人十是一位颇有能力的帝国君王。李渊既有政治手腕,又有军事谋略。为什么面对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兵变,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呢?一句话来说,李渊已年老体迈,已经无法驾驭文臣武将,已经无法掌控政局的发展了。

李世民公然发动玄武门兵变,堂而皇之逼迫李渊下台。因为李世民知道,李渊的权利基本已经被架空了。我们都知道唐朝的这段历史,大唐开辟之后,由于局势不稳,各地还有大小军阀拥兵自重,伺机叛乱。怎么办呢?

于是,李渊就将兵权下派了。以至于,李世民等人的权利越来越大。所以,唐朝出现了两个山头,一个是秦王李世民为首的实力派,一派是李建成、李元吉为首的太子党。所以说这个期间,李渊年老体迈,长期贪欲享乐,不理政务。导致唐朝的文臣武将都分分自主站队,而不在听从李渊的支配。

还有一点,就是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的时候,李渊即使事先知道了,调动不了军队的话,他也就无能为了。

再有,玄武门兵变的计划,事先仅有秦王派几个核心重要人物知道,李渊并不知情。再有,由于李渊优柔寡断的性格【加上经常犯糊涂,用当下医学名词来说,李渊可能是“患有老年痴呆或者老年忧郁症”,】以至于在太子人选问题是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人之间飘忽不定。在玄武门兵变发生之后,经历丧子之痛的李渊不想在失去李世民,所以也就不想再追究了,于是自然而然地就让位于李世民了。




“玄武门事变”爆发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李世民、尉迟敬德射杀。消息很快传到东宫(太子府)和齐王府,建成、元吉麾下猛将薛万彻、冯立 、谢叔方等人立即率军前来援救。

见东宫人马大举袭来,秦王部下登上城头,准备迎战。幸亏秦王府将领张公瑾膂力惊人,奋力将玄武宫门关上。东宫、齐王府兵将攻打玄武门,却久攻不克,薛万彻便率领他们转攻秦王府。此时秦王府的兵将大都在玄武门,府里只有几位文职官员留守,情况万分紧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献计,将建成、元吉的脑袋割下,火速送到秦王府外悬梁示众。薛万彻等人见太子、齐王血淋淋的首级,登时没了斗志,谢叔方、冯立率众归降了李世民。东宫悍将薛万彻却单骑冲出城门,奔泰山方向而去(后来也依附了李世民)。

李世民派尉迟敬德闯入宫中面见唐高祖李渊 。《旧唐书》记载,尉迟敬德全身披挂,手持钢矛直入宫内,李渊见他全副武装,杀气腾腾,身上血迹斑斑,不由得大吃一惊,疾问:“今日乱者谁耶?卿来此为何”?尉迟敬德答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李渊按捺住恐慌对左右大臣说:“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等大臣早就暗中投靠了李世民,是铁杆“拥秦派”,于是劝说道:“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 嫉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这已是在赤裸裸地逼宫了。事已至此,李渊亦束手无策,只得说:“善!此吾之夙心也”。于是违心地依言颁下一道圣旨。

尉迟敬德宣读圣旨后,太子、齐王二府的部兵更是人心涣散,已无法收拾,最后逃散的逃散,归降的归降。

史载,李世民屠兄弒弟,事后仍不善罢干休,待高祖李渊下旨“赦免”其罪后 ,他又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李承道、李承德、承训、承明、承义和李元吉的五子承业、承鸾、承将、承裕、承度全部处死。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亲侄儿。

唐高祖李渊亲眼看见十个爱孙全被诛杀,吓得是魂飞魄丧,哪里敢出面劝阻,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声。他自知处境危险,儿子李世民不仅雄才大略,而且心狠手辣,指不定哪天就会将锋利的屠刀架到自己的脖子上,于是急忙在“玄武门之变” 发生后的第三天(武德九年六月七日)匆匆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没过几天又宣布要退位作“太上皇”;两个月后,高祖李渊正式退位,李世民继位为帝。是为赫赫有名的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唐高祖李渊虽然仍端坐在龙椅上,名义上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心里明白,李世民麾下武将若云,谋臣似雨,人才济济,且大唐最能征善战的精锐基本被他掌控,全国的局势也被他所控制,加上两个儿子、十个孙子被杀,那血淋淋的一幕对他刺激很大, “光杆皇帝”李渊无奈,只得主动表示愿意早些退位。李世民即位后,李渊徙居泰安宫,过着养尊处优的太上皇生活。

李渊禅位后,自知大权旁落,心灰意冷,也就彻底不干预政事了,李世民表面上也对老爹执礼甚恭,他大兴土木修筑大明宫,以做老爹的养老与享乐之所。李渊深谙其意,也就知趣的当起了太上皇。李渊的这种做法,虽为自保,但也有利于减少宫廷矛盾,为李世民心无旁骛地施展其雄才大略创造了良好环境。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李渊病殁,享年71岁。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庙号“高祖” 。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祖 李渊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搬运】





公元626年七月,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诛杀当时的皇太子李建成。而李渊在得知自己的大儿子被杀出,也是在群臣的建议下,很爽快的把皇位让给了李世民,很潇洒的去做太上皇。直到公元635年去世。

这件事本身就透着一种诡异。因为我们知道,皇帝是不会轻易的让出自己的位置的。而比较聪明的权臣也不会轻易逼皇帝退位。比如曹操,司马懿,甚者完全掌控了大局,都不肯逼皇帝退位。可见皇位非常难做。甚者曹操就做了个魏王,还逼死了自己最得力的手下荀彧。皇位的难做可见一斑。

而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很轻易的就从李渊那里得到了皇位,其中有什么玄机?肯定不是李渊好说话,心疼自己的儿子,所以才把皇位让给李世民。如果李渊这么不珍惜自己手里的权力,那么李世民也就不用精心部署,发动“玄武门兵变”了。

既然不是李渊大度,那么李世民是怎么样让李渊心甘情愿的交出大权,安安静静的去做自己的太上皇的呢?

1)李世民的权力之路,军功至上。

历史上的权臣,那些能威胁到皇权的人,基本上都是立过战功的人。三国时代的曹操,整个北方都是他自己打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泰,高欢。都是军中掌握实权的人物。隋文帝杨坚,也是在与北齐的战斗中逐渐积累了自己的威望。

作为权臣,只要手里握有军权,手里有忠于自己的军队,想做皇帝易如反掌。而李世民掌握的就是军权。在这一点上不但李建成不占便宜,连李渊也比不上。

李世民第一战是灭了西秦的薛举,第二战是灭掉了刘武周和宋金刚,第三战是灭掉了中原双雄王世充和窦建德,第四战是灭掉了最后的残余势力刘黑闼。

也就是说,李世民在建立了无上军功的同时,也带出来一批大唐的铁血将军,侯君集,李勣,秦叔宝,尉迟敬德等,大唐能征惯战的将领几乎都是李世民的部下。



从公元617年晋阳起兵,一直到公元624年李世民和颉利可汗在幽州短兵相接。李世民一直在执掌大唐的兵权。李世民是秦王,又是天策上将,最后还是十二卫的大将军。一手统领了大唐的所有军队。坐拥天下兵权,几乎所有的大唐开国名将都是他的手下,这样的人,除非他自己不想反,否则天下无人能制衡。

而李渊这个时候又给了他一个职务,中书令,也就是宰相。李世民在公元625年,除了天策上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还是秦王。这样的人已经是天下无人能制衡了。而皇太子李建成也就是一个太子职位而已。

再说李渊身边的得力大臣,裴寂,李纲,封德彝,萧瑀等人。裴寂早在晋阳起兵的时候就是李世民的朋友,李纲是一直看好李世民,封德彝是两边都交好,而萧瑀本身就是李世民的铁杆。而李世民现在又是宰相,可以自己任命官吏,客观的讲,李渊就是一个摆设而已。

我们现在都知道,李世民是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兵变”,也就是李世民成为宰相的第二年。我们在再看李世民参加政变的人员,据《旧唐书》中的《高士廉长孙无忌传》中记载,跟李世民到玄武门伏击的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当李世民落马的时候是尉迟敬德率70个士兵来救。

但在秦王府密谋的时候,有房玄龄,杜如晦,程知节,秦叔宝等,这些人并没有去玄武门,那么他们去了哪里。

另外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其中一个就是亲李世民的李靖,还有一个李世民的下属李勣。李世民和李靖就可以代表大唐所有的军队。而李靖和李勣在玄武门兵变时历史对他们的动向没有任何记录。

而在玄武门兵变时,仅仅是太子的亲军,薛万彻和冯立领两千人去为太子李建成报仇,其他大唐的军队没有出一兵一卒。就看着他们之间的争斗。

最后是冯立和薛万彻的两千人败了。在玄武门伏击之后,尉迟敬德浑身是血的直接走到李渊面前,告诉李渊,李建成和李元吉谋反,已经被秦王诛杀。这时候李渊的卫队没有一个人出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李渊的皇宫已经被控制。而完全悄无声息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无疑是背后操控局面的人。



这时候李渊身边有几个得力的大臣,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本来是想让李建成和李世民对质的,没想到来的是尉迟敬德,这时候我们来看这几个宰相的反应。

裴寂还没有来得及说话,萧瑀和陈叔达就先说了,他们认为建成与元吉本来就没有参与举义兵反抗隋朝的谋略,在征服天下的过程中没有立功。

但他们现在还嫉妒秦王功劳大,威望高,在一起策划奸邪的阴谋。这样的人压根就不应该活着,

现在,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虽然说萧瑀和陈叔达这时候有站队嫌疑,但也说出了一个客观事实,就是秦王是人心所向。这也是李世民最大的底气。

事到如今,李渊也没有好说的了,就很冠冕堂皇的答应了。

2)李世民没有公开逼李渊退位,是李渊主动退位的。

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李世民逼李渊退位的话。因为如果有任何逼李渊退位的话说出来,史官都会记载,不管是不是李世民说的。那怕是尉迟敬德说的,都会有记载。

因为后来的“神龙政变”中,政变方明确的要求武则天退位,史书有记载。而“玄武门之变”从头到尾都没有让李渊退位的只言片语。也就是说,是李渊最后主动退位的。



李渊如果没有主动退位,李世民也不可能杀李渊。曹操没有做皇帝,他一样可以掌管大权。所以李世民在政变结束后已经掌管了大权,李渊没有对他形成威胁,他没有必要在对李渊下手。曹操都不敢对汉献帝下手,更何况李渊是他的父亲。

什么情况下太子会对皇帝下手?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隋炀帝杨广的登基事件来分析。

杨广靠着投其所好,两面三刀的优良表现于公元600年成为太子。但隋文帝还是权力的绝对掌控者。公元604年,隋文帝到了距离长安有320里的仁寿宫避暑。这时候突然就生病了。这时候问题就来了。

隋文帝杨坚这一病就是好几个月,太子杨广就起了歪心思,就写了一封密信给越王杨素,他的同盟军。告诉杨素要做好准备,他有可能要登基了。但没想到这封信还是落到了杨坚的手里,杨坚看了之后心里非常不舒服。但也没有大动干戈。

但这时候杨广有点心急了,他早就看上了文帝身边的陈夫人,就趁陈夫人上厕所的时候就霸王硬上弓,但没有得逞。但这件事还是被文帝知道了。就非常气愤,想废掉杨广,重立杨勇。

越王杨素是隋文帝最亲近的大臣,肯定会找来商量,没想到杨素早就把身家性命压到了杨广这里,这时候杨广要是被废的话,杨素的所有投资都会泡汤。因此杨素把这事告诉了杨广。这时候杨广和杨素就一不做二不休,趁杨坚病重,就偷偷谋害了杨坚。

从杨广和杨素联手谋害杨坚我们可以看出,杨广要杀杨坚,是因为掌控不了局面。如果杨坚在长安,杨广没有一点机会。因为长安的护卫都是杨坚的人。而在远离长安的仁寿宫,这里就是杨素的天下。

仁寿宫是杨坚让杨素造的,里面的人让杨素选的。因为杨素是杨坚非常信任的人,所以仁寿宫的一切都由杨素来安排。但没想到,杨广已经把杨素绑上战船。

就这样,一代英豪隋文帝就这样被儿子在病重的时候弄死了。

而李世民的情况和杨广完全不一样,李世民已经完全掌控了局面。而杨广只掌控一个杨素而已。必须老皇帝死,他才能真正的掌握大权。



综上所述:李世民正是在隋末的群雄逐鹿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大唐得天下的四场大战都是他打下来,在这些战争中,李世民不但掌握了军方的绝对权力,并且还培养出来无数能征惯战的属下。

而正是由于李世民功劳太大,他的个人职位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高的地方,他是秦王,又是天策上将,还是十二卫的大将军,最后还作上了中书令,成为宰相。掌管着文武群臣命运。这时候的李世民其实就是皇帝下的第一人。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才很容易的就靠一个“玄武门兵变”,靠七十多人打了一个小伏击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成为太子。而李渊看李世民非常得人心,大势已去的时候很潇洒的把帝位传给了李世民。而李世民也并没有遭到后世的谴责。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唐的天下其实就是他打下来的。

军权在手,将士归心,这也是他最大的底气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介休   秦王   太上皇   大唐   王朝   兵权   兵变   皇位   太子   尉迟   军队   皇帝   权力   儿子   能力   美食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