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浒传》来浅谈,为何宋朝百姓们如此钟意“肥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156条回答

嘿嘿,其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八十年代生活过的人,对此都能领悟。

毛泽东时代,城市市民可以根据配给每月买少量的猪肉。

每人每月一斤猪肉,五两菜油,二十五斤大米(各地略有不同)。

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每人每月半斤肉就很不错了。

大家算算看,半斤肉分为30天,试问能干什么?

最多也就做成肉丝、肉丁,大块吃肉是不可能了。

萨沙很喜欢吃徐州的把子肉。

有意思的是,徐州一个大哥说,他儿童和少年时代,从没有吃过把子肉。因为把子肉是大块的肥猪肉,在他儿童的毛时代,这种肉很难买到,徐州只有大饭店才有把子肉,普通地方确实吃不到。

毛时代大家去买肉,如果卖肉的师傅认识你,会故意切肥一些的肉给你。如果你们不认识,对不起,卖肉师傅直接切精瘦肉给你。

今天我们看来,买到精瘦肉岂不是很好?

在那个年代,买到这种肉的人,脸上都不好看,他们宁可买到肥肉。

那么,大家为什么这么热衷吃肥肉呢?也要买肥肉呢?

很简单,当时家里吃饭的油水不足。

那个时代副食很差,基本就是主食搭配蔬菜,买豆腐都困难。

更重要的是,菜油每月才几两,人人都没有油水。

人如果每天吃饭没油水,一大特点就是特别能吃。

毛时代,很多体力劳动者的食量惊人。

萨沙有亲戚被公社选择去县里送公粮,根据传统,这个人可以在县里免费大吃一顿,想吃多少都行。

结果,他竟然吃了一小脸盆的面条。

这还不算夸张,当时这么吃饭还不算什么。那个年代,一人吃一锅稀饭也是正常,没什么稀奇。

水浒也是一样。

九纹龙史进给少华山上三个寨主送礼,“拣肥羊煮了三个”。注意是肥羊。

阮氏三雄请智多星吴用吃饭,来到一家小酒馆,问店小二有什么下酒菜,小二说:“新宰得一头黄牛,花糕也相似好肥肉。”

全都是肥肉。

在宋代,很瘦的肉属于档次较低的,只有比较肥的肉才受欢迎。




施耐庵写《水浒传》,非常乐意写吃喝,梁山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百十号人一齐开吃,简直就是胡吃海喝,山摇地动。梁山好汉如此吃喝,民间也不遑多让,城里酒肆遍布,乡下也到处可以吃喝。武松前去打蒋门神,十几里地竟然吃了十几家村店,几乎是一里路便有一个酒望。

这个时期的酒店业非常发达,农村的酒店远远比现在的农家乐还要多。城里则有樊楼、琵琶亭、浔阳楼、狮子楼、潘家楼等等豪华酒店。酒店业如此发达,说明北宋时期的经济状况是非常不错的。那么,宋朝的老百姓是否钟意“肥肉”呢?

宋朝的老百姓都吃些什么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经常喝酒吃肉,而且,最爱吃牛肉。除了牛肉外,具体还写过鲁智深吃狗肉,郑屠卖猪肉。晁盖上梁山时,王伦宰了两头黄牛,还宰了十个羊,五个猪。甚至,开黑店的李俊、孙二娘还蒙人吃人肉。

吴用到东溪村找人入伙抢劫生辰纲,给了三阮一两银子,买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施恩送武松去充军,以一只熟鹅相赠。解珍解宝经常打猎,想必山上的野味也是当时餐桌上的一道佳肴,甚至,时不常的还有老虎肉吃。武松在景阳冈打死的那只老虎,后来一定是要被吃掉的。

宋江也是一个顶级吃货,江州的两座大酒楼不知埋了多少单。因结识了浪里白条张顺,浔阳江中的鲤鱼成了押司哥哥每餐必有的美味。

鲁达逃到雁门县,被金老带到了赵员外的外宅。为感谢鲁达相救之恩,金老忙不迭的上街,买了些鲜鱼、嫩鸡、酿鹅、肥鲊、时新果子之类归来。这些食物大概也能代表当时的日常生活食谱了,跟现在也差不多,并没有肥肉。

当然,书中类似的几处日常菜谱描写,穷人家是办不起的。李逵杀了李鬼,肚中饥饿,恰好饭熟了,但却没有菜蔬下饭。李鬼虽然可恨,但生活确实窘迫,菜蔬都没有,哪来的肥肉?李逵家也一样,老娘的吃饭问题都没解决,更谈不上钟意于肥肉或者精肉了。

何况,书中所写,大都是来客了才这么吃一回,并不是经常这么吃。

所以,从《水浒传》来浅谈,宋朝老百姓也是大吃货,鸡鹅鱼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圈里养的,无所不吃。因为吃得精,吃得好,肯定是要挑肥拣瘦的,怎么会钟意“肥肉”呢?不过,书中倒是有一个情节,讲到了与肥肉相关的事情。

这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时候,鲁达为撩拨郑屠,要他剁十斤净肥肉,上面不准带一点精肉。郑屠很不理解,问道:“却才精的,怕府里要裹馄饨,肥的臊子何用?”

实际上,静精肉裹馄饨根本没办法吃,需要参进去三分之一的肥肉才好。但是,切十斤精肉郑屠没有疑问,切十斤肥肉就不对劲了。郑屠是一个手艺高超的屠户,非常了解市民吃肉的需求,从他的话中可以得知,老百姓是不太喜欢肥肉的,尤其是不带一点精肉的肥肉。

记得小时候,猪肉凭票供应,肉行里的肥肉与精肉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条件差一点的,基本上会请求屠户多砍点肥肉,能熬点油,又能很快把人吃腻了,比精肉更解馋。

《水浒传》中的老百姓并不钟意肥肉,或是老百姓连肉都很难吃上,也没有能力去挑肥拣瘦了。而书中所写到的大小宴席、喝酒吃肉,确实没写到有谁专吃肥肉的。至于肥牛肉、肥鹅之类的表述都不多,三阮买来的鸡一定很肥,施耐庵都说成是“大鸡”。

梁山好汉吃牛肉的争议

很多读者专家认为,施耐庵写梁山好汉吃牛肉很不合理。因为,作为农耕时代,牛是很宝贵的,绝对没人能轻易的把牛杀了做菜吃。尤其是乡间酒店,动辄切几斤熟牛肉,武松竟然一次要吃掉三四斤。按照这种吃法,田里便没有牛耕地了。

这个说法很正确,北宋初期的时候,就曾经立法保护耕牛。《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杀一头牛,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要判一年半监禁,谁还敢如此吃牛肉?

因而,便有人分析,吃牛肉一般都是在乡间小店,官府抓不到他们。但是,县城里的告示都贴到景阳冈上了,“三碗不过冈”仍然在大卖牛肉。更何况,乡村视牛为宝,怎么肯轻易让不良商家买去杀了赚钱?

施耐庵写得不合理,但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有人便又猜测了,这是因为朝廷有法令禁止杀牛,梁山好汉就是造反的,偏偏要吃牛肉。但是,武松吃牛肉、史进吃牛肉饼,难道都是他们自己杀的牛?大家都不杀牛,梁山好汉又怎么靠吃牛肉反抗朝廷?这个说法还有一个致命硬伤,就是梁山是“农民起义”,既然是农民造反,杀牛则是在绝自己的生路,造的是哪门子反?

有一种观点比较讲得过去,说《水浒传》的作者并非汉人,而是蒙古人。这个观点若成立,便能解释梁山好汉为何总是要切几斤熟牛肉了。整个《水浒传》只有杀牛宰羊、屠猪逮鱼的描写,却从来就没有杀过马。马,才是蒙古民族的宝贝,跟中原地区的牛差不多。

但是,把《水浒传》的著作权从施耐庵这里夺走,则又说不通了。以我的观点,《水浒传》就是施耐庵写的,之所以大吃牛肉,是因为施耐庵在书中是反元的。元人到了中原,对农耕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对中原文化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老百姓没办法活了。

既然是吃牛肉,那么,在这个吃法上便不存在挑肥拣瘦了,宋朝百姓钟意肥肉的说法便不攻自破。

鲁智深吃了一回狗肉

同样,狗肉也不存在肥瘦之说,狗越肥肉便越好吃。《水浒传》中,鲁智深便吃了一回狗肉。

这一天,鲁智深下山来到集镇上。先叫待诏打一口戒刀,然后,跟待诏商议,预定了一条六十二斤重的水磨禅杖。这条禅杖为何是六十二斤呢?书中交代,放走妖魔的时候是宋仁宗嘉佑三年,六十二年后,便到了宋徽宗宣和二年。也就是说,鲁智深吃狗肉这件事就发生在宣和年间。

鲁智深从铁匠铺出来,便满大街找酒喝。但是,店家一听说是五台山来的和尚,都不肯卖与鲁智深酒肉。五台山文殊院发了话,禁止向寺里的僧人出售酒肉,这些店家都靠着五台山的本钱做生意,怎敢违背寺里的禁令?

鲁智深没办法,便来到市稍的僻静处,在一家酒店里坐了下来。店家问他是哪里来的僧人,花和尚这回学狡猾了,说是行脚僧人路过这里。庄家这才敢卖酒肉与鲁智深。花和尚照例要吃牛肉,但庄家告诉他,牛肉卖完了,只剩下一条狗在锅里烹煮。鲁智深便向庄家买了半只狗,蘸着蒜泥吃,还喝了十几碗酒。不大一会功夫,半只狗只吃剩下一条腿。庄家见了这么一副吃相,感到很惊讶。

花和尚吃得过瘾,把那条狗腿包了起来,揣进僧袍里,付完账说:“多的银子,明日又来吃。”这就话把庄家吓得呆住了,此时,才知道这和尚一定就是五台山的。果然,庄家看见他早望五台山上去了。

庄家为何被吓得口瞪目呆呢?首先,当然是害怕五台山来问他的罪,倘若追回本钱就开不成酒店了。令庄家更担忧的,却是把狗肉卖给了五台山的和尚,这是罪上加罪的事情。宋徽宗时,曾经下过诏书,在全国范围内禁止食用狗肉。难道宋徽宗也是一个爱狗人士?

宋朝没有爱狗协会之类的勾当,宋徽宗之所以不准吃狗肉,是因为他生于1082年,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属狗。因而,施耐庵借用鲁智深吃狗肉故事,来反映梁山好汉与宋徽宗作对。

从这些肉类食品来看,《水浒传》中是没有人爱吃肥肉的。武松杀潘金莲之前,邀请了街坊四邻,就叫两个土兵,买了个猪首,一只鹅,一只鸡,一担酒,和些果品之类,安排在家里。这个食谱跟金老接待鲁智深的差不多,同样没有肥肉。

北宋老百姓很讲究,宴席中都含水果。水果也是帮助消化的,吃肥肉对身体不好,这点健康常识,宋朝人早就知道了。




话说九纹龙史进放了朱武、陈达、杨春三个人后,三人为了报答史进,先是派人送来三十根蒜条金,后又送过抢来的大珠一串。于是,史进寻思道:“也难得这三个敬重我,我也备些礼物回奉他。”次日,叫庄客寻个裁缝,自去县里买了三匹红戏锦,裁成三领锦袄子;又拣肥羊煮了三个,将大盒子盛了,委两个庄客去送。看到这大家请记住:这是《水浒传》中第一次提到吃肥肉,且是肥羊,而不是肥猪。

为了劫取生辰纲,吴用来到了石碣村诱引阮氏三雄入伙。吴用同三人来到了酒店水亭上,四个人坐定了,叫酒保打一桶酒来。店小二把四只大盏子摆开,铺下四双箸,放下四般菜蔬,打一桶酒放在桌子上。阮小七道:“有甚么下口?”小二哥道:“新宰得一头黄牛,花糕也相似好肥肉。”这里所说的花糕,本掌柜认为就是我们平时吃过的切糕。您想想,瘦肉如同切糕上面的枣、红小豆、山楂糕条等,下面则是像厚厚的糯米糕一样的肥肉,够肥吧!够肥是够肥,但又是牛肉,仍不是猪肉。

在书中后来的描写中,也只是提到过肥鹅、嫩鸡,鲜鱼、肥鮓。提到猪的地方虽有过几次,但都没提到“肥”字。唯有到了第七十三回,李逵闹了东京后,同燕青回梁山路过四柳村时,听太公说他的女儿遇见了鬼,要李逵帮助捉鬼那段,说了个“肥”字,原文如下:逵道:“太公,我是蓟州罗真人的徒弟,会得腾云驾雾,专能捉鬼。你若舍得东西,我与你今夜捉鬼。如今先要一猪一羊,祭祀神将。”太公道:“猪羊我家尽有,酒自不必得说。” 李逵道:“你拣得膘肥的宰了,烂煮将来。好酒更要几瓶,便可安排。今夜三更,与你捉鬼。”

好啦,有关《水浒传》中吃肥肉的内容“考证”完毕。其中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宋朝人都钟爱肥肉。

肥肉,并非宋朝人爱吃,现在的人也爱吃。几十年前,人们普遍都穷,肚子里没油水,那会买肉虽然买的少,但也多会说上一句“要肥的”。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认为肥胖、血压高、胆固醇高都是肥肉惹的祸。所以,便开始“挑肥拣瘦”了。但是,肥肉仍然会得到很多人的钟爱,比如:红烧肉、东坡肉、米粉肉、蒜泥白肉等等,基本上都是用的五花肉,都比较“肥”!

要我说,只要你想吃,馋,就说明你身体里还缺它,那就要补、就要吃。假如天天吃萝卜青菜可以活八十岁,而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只能活七十岁,我看还是选择七十的好……




可别说宋代,1970年代都是如此。

为何?

上点硬菜:




一、过去老百姓很少吃肉

哪怕唐代明代,老百姓吃饭都很难,又哪里有机会吃到肉?

何况宋代以前,不流行吃猪肉。贵族肉食以羊鸡鱼为主,富裕庶民才偶尔吃猪鱼。

整体上说,也就宋代稍微好一点,因为国家政权不蔑视商人,工商娱乐行业极其发达,北宋经济号称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7成(个人认为没有这么多,但3成多还是有的),所以北宋老百姓也相对富裕,民间吃猪肉形成风气。

二、肥肉更有饱腹感。

哪怕宋代,也是肥肉更被追捧。



肥肉自带油啊,煮熟就可以直接吃了,炒回锅肉,都能吃得津津有味。



瘦肉则需要用油炒,不划算。

所以,大多数时候,百姓吃肉都是以买肥肉为主。毕竟还可以熬油做菜油。




《水浒传》里的好汉,从来没有说过自己喜欢吃“肥肉”,所以说宋朝百姓钟爱肥肉更是无从谈起

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都会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记忆犹新,那时候由于经济不发达、国家比较贫困,许多人在买肉时不要瘦肉,只喜欢肥肉。

因为肥肉可以炼猪油,用于炒菜,不但味道香、菜肴滑腻,而且剩下的油渣用来炖白菜、包饺子,也是美味佳肴。

宋朝的老百姓,生活水平未必高到哪里去,当然也是很缺油水的,但是梁山好汉们口中的“肥”,和老百姓口中的“肥肉”完全是两回事。

一、好汉们所说的肥,不是指肥肉

水浒传中第一次出现“肥肉”是史进在史家庄时: 史进归到厅前,寻思“这厮们大弄,必要来薅恼村坊。既然如此“便叫庄客拣两头肥水牛来杀了……

第二次出现“肥肉”是少华山一段:……叫庄客寻个裁缝,自去县里买了三匹红戏锦,裁成三领锦袄子;又拣肥羊煮了三个,将大盒子盛了,委两个庄客去送……

第一次,是肥牛,第二次,是肥羊,这两次都和史进有关。史进是史家庄的少庄主,他家里是大地主,根本不缺肉吃。

而他要款待客人、答谢朋友,之所以选肥牛、肥羊,当然不是请大家专门吃肥肉,而是因为牛羊肉,带肥肉的更好吃!

凡是吃过牛肉、羊肉的都知道,纯瘦牛肉、羊肉,远远没有带肥肉的滑腻美味,反而有些发干,最上品的牛羊,都是肥中带瘦的,俗称雪花牛肉才是上品!

所以水浒传中的肥羊肥牛,不是指专指肥肉,是形容其肥瘦相间、滑腻美味!

二、宋朝的猪肉

宋代的养殖业异常发达,尤其是在开封等大城市,每日宰杀的牛、羊数以百计,以满足鳞次栉比的酒楼饭店所需。

然而,牛羊由于其特殊的肌肉结构,宰杀之后很难剔出肥肉,就算是剔出来了,也是零零碎碎的肥肉、板油,卖相极差。

真正意义上能够有单独的肥肉的,还是猪肉!但是,古代养猪更大的作用是积肥,而并不是只是为了吃肉。在古代吃猪肉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所以郑屠能够靠肉铺成为渭城的小康之家。

生活贫困、缺肉食的老百姓,无论瘦肉肥肉都喜欢,这是很容易判断出来的事,但是在水浒传中,并没有相关情节和描述体现出老百姓爱吃肥肉。

三、吃肉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人类最早接触的食物就是肉类,早在几十万年前,人类学会用火开始就开始吃肉了。但是,几十万年过去了,科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养殖业、畜牧业也异常兴旺,但吃肉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

以我们这儿为例,牛肉40多元一斤,猪肉20多元一斤、羊肉也是40元一斤,这三种常见的肉类,身价越来越高,普通人的工资,吃倒是吃得起,却不能吃得尽兴。

大多数情况下,买肉是给老人和小孩吃的,或者是有客人来了才能够多买一点,哪敢敞开吃啊?平时只要买点肉,随便都是一百多块没了。过年要做卤菜啥的,一千多块都买不了多少肉!

为什么吃肉难的问题,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旧无法解决呢?还是需要扩大养殖规模!

结语:不提牛羊肉,单说猪肉,如果全是肥肉的话,哪怕再缺油水的人,吃了几顿之后,保准吃不下去!

要说真正好吃的,还是肥瘦相间的肉,纯粹的瘦肉,远远不如肥瘦搭配好吃。

例如红烧肉,如果用纯瘦肉来做,肉质发柴,一点都不好吃,精华就在带皮的肥肉上!再比如作包子饺子馅,总要剁些肥肉进去,馅子才美味滑腻!

除了缺少油水的人,没有人喜欢肥肉!




来二毛钱的猪肉!

您没看错,真的是买二毛钱的。那时候,买二毛钱的猪肉给好大一块呢。并且,还得一个劲的要求,多拉上点肥的。为啥?肥的香,为了解馋。

可别小瞧这两毛钱,它来之不易。当年一个壮劳力在生产队里干一天活才挣几分钱。


那年我父亲闹痢疾 ,他拖着病后初愈的身子步行了5里地去集市上特意买了二毛钱的猪肉,给自己补身体。那是咬着后槽牙买的。母亲一再央求他买,怕他身体恢复不了。

买两毛钱的,要肥的,自然是又解馋又能补充能量。当时的人们都吃不上,所以喜欢吃肥的。

回到问题,水浒转里宋朝的百姓为何都钟意肥肉?这和生产队时期是一样的。嘴里缺。

一年到头很难吃上肉,当然喜欢肥的,因为肥的香,特别解馋。


水浒传里的好汉们也喜欢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不仅仅是豪爽,也是生理和心理需求。缺衣少肉的年代,自然是欢迎肥肉的。平日里不吃,有机会吃当然吃的下。

如今,生活富裕了,想吃就买,人们不缺肉了。肥肉不稀罕,又稀罕瘦肉了。都怕自己血脂高了。


我想,如果现代人穿越到宋代,会不会也钟爱肥肉?估计饿上一年不吃肉,也会喜欢肥肉的。




这个问题没有一定的依据!但既然是邀请回答,作者试着回答之。

在巜水浒传》中,梁山人总是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楼主便引伸到北宋百姓爱吃肥肉。这里有个问题,谁又能证明他们吃的一定是肥肉呢?也可能是牛肉,马肉,免子肉等等。

《水浒传》中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作者为了表达梁山众人的胆气和豪气,和老百姓钟意“肥肉”没有任何关系。

北宋时期,餐饮业已是空前的发展。酒楼文化就是这个时候兴起的。南食、北食和川饭得到长足的发展。北宋的都城汴梁(今海南开封

)大街小巷,饭店林立,各种各样的美食应有尽有!

久负盛名的开封小吃至今仍是国人急欲品尝的美味佳肴。开封灌汤包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说北宋老百姓钟意“肥肉”没有历史依据!




我小时候不吃肉除了吃一点鱼肉其它的都不喜欢吃,工作后什么肉都吃包括一些后来成了保护动物的肉。我发现不是小时候不喜欢肉而是家里太穷了很少做肉而且不会做味道也不好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水浒传   宋朝   肥肉   李逵   梁山   肥羊   狗肉   庄家   北宋   瘦肉   宋代   好汉   猪肉   牛肉   老百姓   百姓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