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时候特别不喜欢戏曲,但到了中年就不自觉的开始喜欢了?

别说中年了,我这近老年了,也喜欢上戏曲曲艺了!为什么呢?因为知道喜欢了张云雷呀!因为喜欢他,把扔下几十年的小时候学过的戏曲知识又拣起来!开始一字一句学习京剧程派唱腔,后来又学习梅派丶张派唱段,因为有那点可怜的戏校半年学戏的底子,学的挺快!梅、尚丶程荀都会点了!又跟云雷学京韵大鼓、小曲小调,学的有模有样‼感谢云雷,让我爱上了传统曲艺戏曲,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使之丰富多彩!我会继续喜欢学下去!为弘扬传统艺能贡献绵薄之力!






由于戏曲的节奏、唱腔、情节发展等慢悠悠的,或许人到了中年及其以后的性格也变得沉稳了,所以人到了中年及其以后也不自觉地开始喜欢戏曲了。




小时候看戏是跟着凑热闹的,那时文化娱乐方式特别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样贫穷。台上唱戏没有文字显示,听不懂意思,只看见慢悠悠的动作急死人。唯一让孩子高兴的是借助看戏,可以向大人要钱,吃点零食。平时由于生活拮据吝啬的家长,在戏场对孩子能够大方一两次。随着年龄增长,生活节奏变慢,知识面变宽,对戏曲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有所了解。戏曲表演方式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完善,文字内容搭上屏幕,知道内容,看懂了就有意思了。而且戏曲的语言介于词和散文之间,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越看有有意思。




人到中年最明显的标志是什么?所有的生活工作节奏开始放慢——无论事业是否有成,家庭是否幸福美满,反正有一条,你的热血不再如同年轻人那样沸腾,心脏的悸动也不如年轻人那般频繁;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换句话说就是“回归生命的本源”,即“慢生活”。

年轻的生活如同一首劲歌;人到中年“曲终人散”,换一个频道就是戏曲,而戏曲的特点那就是一个字“慢”!

人们往往称“听戏”而不是“看戏”;这又是为什么呢?就是在寻找、品味着生活中的“慢节奏”。

一个唱段咿咿呀呀,无论是老生还是青衣都是那么“拖拖拉拉”、一板一眼 ,从来不会偷工减料而荒腔走板——

放上一张唱片,嘴里喝着茶,手上合着“板眼”,无需睁开眼睛细细的品味着唱腔,回忆着过去的时光;

不同年龄段的人,兴趣爱好有所不同;年轻时候喜欢足球、篮球、网球;年龄大了,慢慢就会喜欢上斯诺克台球;

年轻时也许热衷于流行歌曲,只知道开头;人到中年,更喜欢戏曲因为一段折子戏就是一个故事;故事的结尾就是人生!

人到中年开始“怀旧”;戏曲正好为你讲述一个个历史故事——

一杯茶,一段折子戏,就是中年“慢生活”的开始。




其实戏曲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百听不厌的文化底蕴,只不过没有生活历练的人不怎么会欣赏,当你阅尽千山万水之后,方知山水之美,不在俊山秀水,而在一种韵味,这就是戏剧的精妙之处。




我小时候就爱看戏,不过那时候看戏,听不懂,看热闹,尤其是爱看猴戏,孙悟空就是我心目中的偶像,平时没事拿个木棍模仿孙悟空耍耍。后来文革时期样板戏诞生了,那个时候已经是年轻人了,对样板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唱腔通俗易懂又好听由此对京剧結下了情缘。乃至于改革开放后传统戏复出京剧午台古今精彩分呈百花齐放,丰富了我的精神食粮。我现在有一个影碟机茶余饭后放一下光盘欣赏老艺术家的经典佳作,品味京剧国粹给我带来的美的享受。




应"二人"邀答!

1⃣️因为小时候知识浅,没有多少语言,当然听不懂戏曲中的唱腔及道白,地方戏曲放到全国去听不懂的人太多。就拿京剧来说,特别是道白有种吟唱的拖腔,很是让人觉得不知表白的什么意思。其实京剧也是釆自昆腔、秦腔的精华,虽然是囯粹,他也不是纯普通语,比如道白中的"读书"说成"读须"、已经"三更半夜"说成"三今半夜"⋯、为此,对于一个人生阅历不深的青少年一定是因为一知半解而对戏曲缺乏兴趣了。

2⃣️传统戏曲的内容都是以历史题材为主,歌颂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很大程度上脱离现实生活,后来,京剧通过样板珑的改革,歌颂的是现代工农商学兵,戏曲内容贴近生活,这叫艺术来源于生活经艺术夸张又高于生活。因为现代舞台戏吸收各地方戏曲,歌剧,电影逼真的念唱做打,又采用野外实景的投影效果,听多见多了地方戏,对于那些戏曲中让人们易懂的普通话,戏中的故事情节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老百姓就是爱看贴近生活的样板戏。

3⃣️人到中年有了一定的阅历,经历的人和事多了,知识水平提高了,理解能力就不同,自然而然地就想汲取各类知识,在劳作休闲时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感到是一种消遣减压的精神食粮。






谢谢!




不是到了中年就不自觉开始喜欢了,我是喜欢了德云社,喜欢了张云雷,听了他们才喜欢的。偏偏越听越喜欢,还有那些德云女孩们可不是中年人,她们也喜欢。




对于题目中设定的什么时候喜欢戏曲,我则恰恰相反。从小(也就是十几岁的光景)特别喜欢看戏,每到公社集市上的物资交流大会上,便少不了随着大人赶往大会中心搭建的戏曲舞台,因为兜里没钱,也不关注街上卡7众多杂耍的和卖小吃的,一头钻进拥挤的人群,抢站有利位置,就等着锣鼓家伙一响,看那饰着粉脸,花枝招展、阿娜多姿的小姐丫环出来,看得津津有味,具体情节内容一慨不懂。看戏的中间免不了会有几次骚动,人山人海的听众把小孩挤得鬼哭狼嚎的,不小心真有踩死人的。我有一个次倒下去差一点就起不来了。一场戏下来,有挤掉鞋的,有挤掉帽子的。进入七十年代就看样板戏了,看露天电影,兴致极高。

自从古装戏的盛行,我就厌倦了看戏,老调重弹,毫无新意。弄个袖子甩来甩去的,讨厌!




1戏曲是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沉淀,即便只从徽班进京算,也是有年头了,2戏曲中的词句可说是千锤百炼,人到了一定岁数欣赏水平和格局提高了,就倾向于戏曲了,3但并不是说年轻的时候喜欢的东西就不好,小的是时候喜欢漫画手办,中年仍可以继续喜欢,是好玩意都有长久的生命力....4再说点实在的,有的人年轻的时候喜欢组合家具,觉得电镀椅子好,他到了一定岁数还是更喜欢红木家具觉得官帽椅圈椅交椅更好....5人在小朋友 青少年的时候喜欢 卡通电子表,又酷绚又功能多,还能拍照打电话,等上了岁数有了品位,亲看他还带电子表么.....6再有小女生带的电子手环也是这个意思,等她大了就喜欢手串了,戏曲也是这个意思,是需要有一定的阅历和文化内涵来欣赏的东西,这是一人一个样的,一花一世界,有缘分再给亲多讲点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戏曲   中年   小时候   样板戏   喜欢   道白   人到中年   唱腔   岁数   京剧   阅历   节奏   自觉   传统   年轻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