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做一个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难吗?待遇怎么样?

当然难。我从64年做耕小教师,69年部队退伍后做初中民办教师,74年起离开家住地学校到十里外学校做七年制学校革委会主任,8O年起做农村初中校长,85年转正。算是本地民办教师中的皎皎者,根据亲身体会,有如下难处。

一难社会地位不高,民办教师比不上大队书记主任。更比不上供销社职工。在教师队伍中,与公办教师总差一截。

二难负担重,在学校当骨干用,在生产队要争工分,分田后要种田。而当时是常住校,早学习,晚办公,星期日有轮流补课,假日还有进修培训函授学习开会等。个中辛苦可想而知。

三难收入低,家庭负担重,口粮少。我当时是全公社第二高工资的人。做初中班民办一开始就每月26元,以后1元2元,加到我转正,才33元丨月。而家中3个小孩,仅爱人1人劳动,虽然我吃生产队平均口粮,但劳动粮少。我还要从家中带粮食到学校食堂吃饭。幸好爱人养个母猪,下猪仔卖钱纯收入比我全年工资少不了多少。当时烧草、煤炭、灯油、食糖都紧张,全家难处可想而知。

四难文化水平起点低,教学水平不高。应该承认,民办教师总体学历不高,没经过专业训练,当时又值文革时期,连专业书籍报刊也不多。比如我,初中毕业,种二年田又当五年兵,开始去做民办教师主任不想要。公办教师帮我的不少,但看不起我,给我出难题的也有。管人育人我不承认差,但初中毕业是实,教学是新手也事实,要合格要胜任,需虚心好学,刻苦钻研。还有多次民师考试考核整顿,这难可想而知。

以上四难,你看难不难。

不过,事在人为,我不仅坚持下来,而且我在历次民师考核考试中,成绩全公社数一数二。我74年开始做学校负责人,学校和我个人教学成绩起码在同类校中全县先进。我84年高函市优毕业,加之我学校和个人表现,评高函市优学员,本人转正,全家"农转非",妻子安排正式工作。也算苦尽甘来。

但有部分民办教师不仅没我这样幸运,还没能定编转正,中途辞退。目前健在的,国家虽有关心,但补助很少,这些老人该提高待遇。




六七十年代想做个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由于没有待遇,靠生产队每天记十分工分,很多人都不愿意当民办教师,只要自己认为自己能胜任,就可以争取了。但要坚持下来就有点难了。




六七十年代,虽然民办教师和农民一样依然是由生产队来记工计酬,但至少不用整日劳作,另外民办教师每月还有几块钱的补贴,所以还是有很多人盯着这个职位的,那时候想成为一个乡村民办教师并不容易。

在作家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件事,上面给了双水村一个教师名额,孙家想让孙少平当,田家想让田润生当。如果单论孙少平和田润生的实力(学习成绩),明显孙少平要比田润生强,可事实是田润生选择去当兵,孙少平才捡的了一个民办教师的职位。



六七十年代,想当一个民办教师需要哪些条件?

1.教师教书育人,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在六七十年代,大学生是很少的,大部分教师差不多都是高中文化水平,甚至是初中文化水平。但不管怎么说,想当一个教师起码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毕竟是教书,没有文化知识也教不了什么。

2.所在地缺教师,要有教师名额

举个例子,比如张三高中毕业后想在家乡当一个民办教师,那需要所在地有学校且缺教师,也就是有教师名额,如果没有名额那就当不了了。

说道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此地不缺可以到其它公社缺教师的地方去啊?

不可以!那时候是与户口挂钩的,去别的地方就是盲流了。

3.要出身好(贫下中农),要有一定的家庭背景或人际关系

教师不比其它职业,那时候想当教师需要出身好,并且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

还是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举例,孙少平因田润生去当兵才当成了教师。我相信顶着这个教师职位的在双水村肯定还有别人,为什么最后落在了孙少平头上了呢?



除了孙少平本身很出色外,与他的出身和家庭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他哥哥孙少安是双水村的“能人”,18岁就当了生产队长;他二叔孙玉亭有着高涨的革命热情,是双水村的队委;他二婶是大队妇女主任。




六七十年代,乡村民办教师待遇怎么样?

六七十年代,乡村民办教师的待遇与农民比起来算是非常不错的了,教师依然由生产队来记工计酬,每日工分都是满值10工分,一年下来就是3600工分。再就是,当时的民办教师有补贴,一个月3—8元不等。



不要小看每月补贴的那几元钱,要知道一个农民壮劳力干一天是10工分,折合人民币大约是0.2-0.5元。

其次,教师不用起早贪黑,还可以帮家里干些活。最后,教师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受人尊敬。民办教师




六七十年代,做一个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首先要有文化知识,经群众评选(社员)后,推荐给大队(村委会)批准后方可进校。根据学校证明生产队记工分,每月上面补贴5元(后来涨到l5元),每个工值2角钱。因为每月有几块钱花,并且每天不下地干活(只有假期到生产队劳动),较轻松,所以在农村还是比较吃香的,得到年青人的向往,那时有文化的不多,国家正在发展建设中,缺少有文化知识的专业人才,为了少花钱多办事民办教师成了农村教育的主力军。




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把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混为一谈。

六十年代初,乡村有文化的人极少,极为稀缺。所谓有文化,不是光识字就行了。经过五十年代的大规模扫盲运动,乡村识字的人渐多,所谓识字,就是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认识1500个汉字以上。1968年我下乡插队的时候,我们生产队和生产大队的主要干部,公社大多数干部都是识字的。但是,这些干部大多数是五十年代扫盲班识的字,少数的在旧社会上过私塾。但这些干部中,较系统地学习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基础性知识的人太少了。这就是当时社会上把我们这些正规初中毕业生称作知识青年的原因。我在当时的农村,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个大知识分子,那些公社干部,甚至有些县里下来的干部,都没有我的知识多。在我们到农村之前,村里往往找不到一个能看懂农药说明书的人,因此,农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公社办拖拉机手培训班,生产大队也往往派不出人。

我插队的那个生产大队,原来有一个小学。小学里有四、五十名学生,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但整个小学只有一名老师。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上课时,老师喊道:一年级、二年级抄生字;四年级、五年级做算术作业;三年级跟着我学新的课文。我经常跟这位老师聊天,说实话,他的文化知识我真不敢恭维。

至少对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文化的种子。很多农村地区,就是因为来了下乡知青或回乡知青,村里才有了合适的民办老师、赤脚医生,许多生产大队才办起了农业科技试验小组、农民文艺宣传队。虽然后来绝大多数下乡知青都返城了,但我听说还有少数担任乡村老师的知青,放弃了返城机会,留在偏僻落后的农村继续教孩子们文化,我对他(她)们特别敬佩!

到了七十年代,从公社中学、镇中学,乃至县高中,毕业回乡的知识青年越来越多,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越来越多,乡村的民办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大大加强。我在网上了解到,有些条件好的生产大队,在七十年代甚至有了中学,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要说的待遇,我觉得那时候没有什么特殊待遇。乡村教师比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区在地里干活的农民来,在劳动环境上可能好一些,在体力上可能轻一些,但教学工作中那种操心,那种天天晚上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的辛苦,又是农民比不上的。

在我们那里,村办小学的老师是拿工分的。跟赤脚医生差不多,每年的工分补贴,加上几个假期(除暑假和寒假外,还有麦收期间的农忙假)参加生产队劳动所挣的工分,加起来要比青壮年男社员一年所挣工分略多一点。

在公社中、小学和镇中、小学工作的民办教师,是拿工资的,每个月的工资不高,也就是30元到40元。同一个学校、同样的工作,民办教师身份的老师,比起公办教师身份的老师来,各方面的待遇都要差不少。这类民办教师的妻子和子女、其他的家庭成员,往往在农村生产队。如果这样的民办教师生的子女较多,如果这样的民办教师家中还有父母,那么,这样的民办教师家庭很可能成为生产队的超支户。因为他的妻子可能因为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很少能在生产队出工挣工分。这类老师还往往坚持自己的子女一直念书,不让子女过早地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所以,每年生产队年终决算时,这样的家庭所挣工分太少,按工分值折算成的金额相应很小,不足以抵偿这类家庭按人头从生产队分得的基本囗粮和其他农副产品的折价款,从而成为超支户,即不仅不能从生产队分到钱,还需要倒找给生产队钱。不过,由于这类老师每月能拿工资,偿还生产队的超支款倒也不是什么难事。

总的来说,那时候的乡村民办教师家庭都相当清贫,多子女、有老人的家庭,其生活条件可能还不如同村较好的农民家庭。我在网上看到,现如今,当年的乡村民办教师都按教龄拿到了退休金,现在的生活条件不错,很是为他们高兴。




不难,前提是你得有文化,最少得是初中毕业,待遇是和社员一样都是挣工分,而且是一般劳动力工分,不是壮劳力的十分,只有八分。

我父亲就是干了一辈子民办教师,最后通过考试转正的。父亲是59年考上大学,读的是郑州建筑工程学院。但是他的运气实在不好,恰逢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时期,国家要求各行各业下放支持农业建设,全国停办了24所大学,就有他们学校,因此父亲只上了一年大学便肄学回家了。在家随生产队干活劳动,呆了二年后村小学一名民办教师因工厂招工去当工人了,村里便让我父亲顶上去当民办教师。八五年时原来的大学给父亲补了一张中专毕业证,但没有什么用,转公办教师得要大专毕业证。

民办教师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期全国公办老师甚少,特别是广大农村基本没有,为补充农村教师力量而实施的。但是这个时有文化的农民不多,很多不识字,只是解放后上了扫盲班,有高小文化的也不多,有初中以上文化的更少,所以民办教师必须得是初中毕业。初中毕业的可以教小学,高中毕业的就可以教初中,有的村实在没有初中毕业生,就用高小毕业的。象电视剧《老农民》中冯仁礼、乔月,两人虽然出身都不好,但是农民好多连字都不识,因此公社让他俩当民办教师。

六七十年代民办教师完全是社员一样挣工分,但是在评工分时不是壮劳力工分,只能按八分评,原因就是群众认为教师活轻松,不出力。麦假和秋假等农忙时节是要参加队里劳动的,寒假和暑假参加公社组织的教师提升学习(提升民办教师文化知识水平),或者协助公社到各村开展社教运动,总之不会让你歇着,否群众有意见。

七十年代文革结束以后除了队里挣工分外开始有现金补帖,刚开始是每月补帖一元,后来是两元,再后来是三元。父亲教了几年小学后担任的初中教师,初中教师需要在公社的各初中进行轮调,于是经常去外村教学,去外村教学有的学校有伙房,有的是到各家各户轮饭吃。

八一年分地后家里有了责任田,但是父亲在学校,所以很多活只能星期天干,因此我们兄弟记忆中越是星期天越是得干地里活。那个时候父亲每月只有五元钱工资补帖。

1984年河南省开始第一次民师整顿,对民师进行考核登记,因此1984年以前在职的才算正式民办教师,1984年以后又入职的不算正式民师,只能是乡聘代课教师,后来转民师转公办时没有乡聘代课教师的份。

1985年父亲被调到乡中教学,这时每月只有十五元,后来涨到二十元。当民师允许考试转正时父亲的年龄又超了,那时候规定45岁以下让考试转公办,45岁以不让考试。一直到了1993年又允许教龄30年以上的老民办教师考试,每年县里只给很少的名额,父亲连续考了两年才考上。谁知到了1996年,深山区的民办教师全部转正,2000年所有民办教师全部转正。

八十年代开始,经济搞活,农民在农闲时可以外出打工搞副业,因此有年轻民办教师受不了工资低,便辞职不干出去打工挣大钱。所以到九十年代这些人见到当初坚持下来的都转了公办,能领上退休金,因此而后悔不己。但其实没啥后悔的,你辞职后挣的比民办教师多的多。而那些乡聘代课教师最亏,有的干了十几年,每月乡里只给开六十元,最后都清退了。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民办教师,在农村是非常令人向往的工作,得需要 生产队、大队社员大会层层推荐,选拔那些有文化思想进步青年人去,最后经学校领导批准才能去工作。民办老师的待遇我下乡的那个大队是挣大队平均工分,学校每个月补贴6元钱,享受寒暑假。




六十年代,文化人很少。一般高小毕业(不及初中)就可当民办教师。因为教师不是别的职业,你得教孩子读书写字、计算,所以这事不能糊弄。有人说起那时有个大队书记的外甥通过关系当了民办教师,连乘法口诀也不会,算盘不会打,生字写错笔画。气得家长不让孩子上学了。支书没办法只好让外甥回生产队劳动。所以,六十年代中期以前的民办教师我觉得还是蛮有文化的。

六十年代后期以致七十年代,由于"文革"影响,停课闹革命,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比如说我们这里,七十年代取消中考,贫下中农子弟直升高中。所以那时的高中生根本没有质量保证。让谁干民办教师,全靠大队干部一句活。只要有关系当个民办教师一点也不难。

民办教师待遇各地差不多,就是工分制。由生产队分粮食。每月由大队给三至五元补贴,比社员强得多。




我亲身经历过,讲讲做一个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情况。

1.1972年8月下旬,村联合中学校长请我去教学,教初中毕业班的老师去生小孩了,物理化学课没人教,请我去教。

9月1日开学,老师先到几天,校长把课本交给我,早备课去上课。教学辛苦,待遇好,我每月领工资35.50元,工资中20元上交生产队记工分,其余交给母亲。

2.教小学的民办教师,生产队记工分,每月领工资6元。教初中的民办教师,生产队记工分,每月领工资15元。

教小学的民办教师凭关系,教初中的民办教师凭本事。




六七十年代做一个乡村学校的民办代课很难,你得有严格的自律能力,各种表现都要尽量做学生的表率;其次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思想意识要先进,能给学生讲道理、讲政治、讲文明;再次必须要精通文、理、艺、体、美及各种动手操作能力,要是一名综合能力强的教学能手。当时的一个老师那个年级的课都得代,什么课都得上,既要能文还要能武。最后还得遵守学校纪律,按时到校,坚守岗位,和公办老师的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任务都是一样的。为当地乡村培养了很多人才,解决了当时乡村缺校少教的困难。

但报酬待遇就不一样了,每月拿15元钱工资,还得给村上交5元,自己每月挣10钱工资。后来在八十年代,多数民办代课老师都因计划生育被当地政府解聘回家务农。现在一部分人已经去世,剩下的都年龄很大了,他们的生活都很拮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民办教师   乡村   生产大队   待遇   学校   生产队   工分   大队   公社   父亲   工资   初中   老师   教师   社会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