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的杨慎所写的《临江仙》,会出现在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词?

这是罗本《三国》与毛批《三国》的区别而产生的差异。具体情况说明如下:

一, 罗贯中原著叫《三国志通俗演义》,而不叫《三国演义》。

罗贯中是元末人,最终是死于元末还是明初,还不能完全确定。

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和当时市面上流行的宋元评话,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基本可以确定,成书时间是在元末,没到明初。

所以罗贯中是不可能把明朝中期诗人杨慎的《临江仙》写进《三国志通俗演义》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结构上分为24卷,每卷十个章节,没有注明“回”,我们就权当作“回”吧。

每一个回是七个字的标题,如“卷之一”第一回的标题是:《祭天地桃园结义》;第二回的标题是《刘玄德斩寇立功》;第三回的标题是《安喜张飞鞭督邮》……

我第一次完整看的《三国》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那还是初中,从同学家借的。初中以前看的是《三国演义》连环画。

《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有不少版本,目前能看到的是刊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壬午版。

这个版本应该最接近于罗贯中原著了,可以称为原汁原味的罗本《三国》了。

二,现在流行的《三国演义》是毛纶、毛宗岗父子在罗本的基础上批注并修改的版本。

明末清初,包括李卓吾、金圣叹在内的一批文人,对他们以前市面上流行的小说、戏曲进行评选,评出了《十大才子》书,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居首,称为第一才子书。而金圣叹最钟爱的《水浒传》只排在第五。

评出来以后,文人们又拿起笔对这十大才子书进行批注,并适当修改,通过修改把自己的观点掺杂进去。金圣叹就批注了《水浒》,并把70回以后册去,成为腰斩版《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有不少人进行批注,有余象斗、李贽、以及托名李贽的叶昼,其中叶昼托名李贽批注的《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最有名。

清初,受金圣叹批注水浒的影响,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贽评三国的基础上,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了重新评注。并且,对章节、回目、诗词、以及文字表述等进行了修改,最后形成了现在流行的《三国演义》:

首先,章节回目修订。罗贯中原著是24卷,每卷10回,共240回。毛本的《三国演义》将罗本的240回每两回合并为一回,最终确定为120回。并且对回目的名称按照对称的修辞手法进行了加工润色,在基本保留原来情节的基础上,回目更符合大众化的评书演义需求,对仗也更工整。

比如罗本原著第一回和第二回分别是:《祭天地桃园结义》、《刘玄德斩寇立功》,这两个独立回目单独列出没毛病,合并在一起,就不对仗,“祭天地”是动宾词组、“刘玄德”是纯名词,词性对不上;“桃园”是纯名词,“斩寇”是动宾词组,也对不上。

毛本第一回进行调整,《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就完全对仗了。

其次,增删诗词对联。清初的时候,杨慎的《临江仙》早已流行于世,二毛直接引用,非常贴切,浑然天成,毫无违和感。

刘备二顾茅庐时,罗本原著中没有写到草庐中对联,毛本三国中增加了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高远!也没有违和感。

刘备二顾茅庐不遇孔明,罗本中有两首诗,赞颂刘备风雪访孔明。毛本三国删掉一首,删除的诗内容是:

《三国志通俗演义》:见说南阳隐士贤,相邀不见又空还。野猿怯冷号林麓,塞雁惊寒下水湾。着地乱云迷草径,摇天杀气撼柴关。萧萧鞍马归来处,一望弥漫雪满山。

其三,删去了许多表章。罗本原著中有许多表章都是从《三国志》等史料中直接搬过来的,由于太冗长枯燥,影响阅读,毛本三国把一些不重要的表章都删了,而代之以概述。

如罗本原著中第一回蔡邕的奏章:

《三国志通俗演义》:臣伏思诸异,皆亡国之怪也。天于大汉,殷勤不已,故屡出妖变,以当谴责,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蜺坠鸡化,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前者乳母赵娆(音饶),贵重天下;永乐门史霍玉,又为奸邪。察其赵、霍,将为国患。张颢 、伟璋(伟姓,璋名。)赵玹、盖升(盖,音合,姓也)。并叨时幸,宜念小人在位之咎。伏见郭禧、桥玄、刘宠皆忠实老成,宜为谋主。夫宰相大臣,君之四体,不宜听纳小吏,雕琢大臣也。且选举请托,众莫敢言,臣愿陛下忍而绝之。左右近臣,亦宜从化。人自抑损,以塞咎戒,则天道亏满,鬼神福谦矣。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祸。愿寝臣表,无使尽忠之吏,受怨奸仇。谨奏。

毛本就简单概括一带而过:

《三国演义》: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

另外,还有许多引经据典的枯燥内容也被删改,不一一列举。

总之,毛本《三国演义》通过精心批注、调整回目、删增诗词等加工手段,让《三国演义》更加少一点“史书”性质,更多一点文学化味道,更适合读者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这是毛本三国的进步之处,也是毛本三国之所以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三,毛本三国和罗本三国在思想上的区别:

首先,尊刘抑曹的倾向更明显。罗贯中本来就有点尊刘抑曹的倾向,但对曹操优点和长处还是相对客观描述,尽量符合历史原貌。毛本三国为了抑曹,把罗本原著中客观赞美曹操的一些表述都做了删改,让曹操脸谱化为一个赤裸裸的奸雄。

其次,更加突出歌颂忠义。对各阵营的忠义之士进行了美化,不仅神化了关羽的忠义,而且还描写庞德的忠义,刘璋手下张任忠义,孙权手下江东众将的忠义,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三,强调蜀汉正统,暗喻满清得国不正。这个思想不仅在小说正文的文字表述倾向明显,在批注中更是明显的进行了表达。

《毛宗冈批注<三国演义>》:百忙中忽入刘、曹二小传:一则自幼便大,一则自幼便奸;一则中山靖王之后,一则中常侍之养孙:低昂已判矣。后人犹有以魏为正统,而书“蜀兵入寇”者,何哉?

批“蜀兵入寇”不对,隐身满清入主中原才不对!

毛本三国由于传播广泛,使得后人经常会把毛氏的思想等于罗贯中的思想,这个在读三国时需要引起注意!




问题:为什么明朝的杨慎所写的《临江仙》,会出现在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词?


前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是明朝才子杨慎的作品,杨慎出生在1488年 ,去世于1559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比杨慎早生了150年。 他的作品中怎么会出现后人的诗词呢?

这一点不奇怪,因为不是罗贯中放进去的。

一、杨慎 与《二十一史弹词》

杨慎是书香世家、贵胄子弟,他的父亲是首辅杨廷和,杨慎在正德6年(1511年)24岁时,考中状元。但是他因为"大礼议"之争,被贬出京城,老死滇南。

他曾经写过一组曲子词, 使用了几种词牌:西江月、南乡子、临江仙、清平乐、点绛唇、定风波、蝶恋花等。这组词写了历史上的21个朝代,被称为《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即《二十一史弹词》。

其中第四段用两首西江月“说三分两晋”:

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耕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西江月
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乌飞兔走疾如梭,眨眼风惊雨过。
妙笔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争名夺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结果。

但是这两首并没有被当作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而是采用了第三段,说秦汉: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西江月
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二、清朝人把临江仙放入《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原本没有杨慎的这首词,这也很正常,罗贯中写三国的时候,杨慎的爸爸杨廷和可能刚刚出生。

把这首临江仙放入三国演义的是清朝人:清初的毛伦、毛宗岗父子 。除了增加以外,毛宗岗父子还删除了不少俗本三国中的诗词。

《醉畊堂第一才子书三国志》中曾经说,古本三国中,常常出现书中的人物写七言律,所以“殊为识者所笑”。

七言律诗起于唐人,若汉则未闻七言律也。俗本往往捏造古人诗句,如钟繇、王朗颂铜雀台,蔡瑁题馆驿屋壁,皆伪作七言律体,殊为识者所笑。今悉依古本削去,以存其真。《醉畊堂第一才子书三国志》

经过修改后,现在的三国中常常看到”后人有诗云“,而不是书中的某个角色有诗云。

我们看《封神演义》时就能看见,商周时的姜子牙动不动吟出一首五律来,商纣王题壁也是一首标准的七言律诗,确实有点违和。

结束语

杨慎的21史弹词中,说三国的这首《西江月》虽然没有被选入三国演义。但是常常被说书先生用于评书的开场词。我记得好像郭德纲就用过: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耕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老街味道




谢邀。

为什么明朝的杨慎所写的《临江仙》,会出现在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词?

这是版本问题。

比如咱们的翻译家翻译了一本外国的小说,译书的过程中觉得这书写得实在太好了,又不愿意像批注本一样去乱七八糟批注,破坏原书的整体性,在没有写前言、后记的情况下,找到一首或者自己写了一首诗抒发心情,左看右看觉得和这书翻译之后非常相配,翻译家就把这首诗放在了翻译本的前面,类似于导言或者总结。

而以后的重印版本就都根据翻译家的版本,将这首诗印在了书的前面。那读者会不会有怀疑,为什么一本老外写的书前面会有一首古诗?

《三国演义》前面有《临江仙》也就是这么回事。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而杨慎的这首《临江仙》的问世至少在罗贯中后一百年。所以肯定不是罗贯中自己加在前面的。

也不是杨慎加在前面的。按照常理来推断,肯定是在明清的《三国演义》版本整理中,后来的编者加上去的。

罗贯中的三国小说,也不叫《三国演义》,而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比较明确地指出了小说脱胎于《三国志》历史文献。但是小说在流传过程中肯定有各色增减,在宋元明的时候因为格律诗的完善,作者在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加入大量格律体的创作。

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格律体放到三国时期,就不那么对味了。我们学习诗歌史的时候就知道,音韵学到南北朝才成熟,而平仄格律的出现要到唐朝了。所以三国中的人物要是口吐七律,那是非常荒谬的事情。就好像《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上古神仙说普通话一样,虽然是文艺创作的需要,但是却脱离文学逻辑。

清初的毛伦、毛宗岗父子就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了整理、删改,将一些不合理的诗词去掉,或者加上“后人云”的说明,不让小说中的人物跳脱出历史情境。这个版本就是正式命名为《三国演义》的版本。

而杨慎的这首《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因为非常契合三国故事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故事梗概,让人生出沧海桑田的荒凉意味来。毛氏父子就将这首词放在了他们这个版本的三国故事的开篇,也算是他们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情感认同。

我们现在流行的就是这个版本,所以这个问题只要理顺了主体,就搞清楚了。

我们应该这样说,清初毛氏父子的《三国演义》引用了明朝杨慎的《临江仙》。

这不就合理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我们现在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也是央视版《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它的原作者明朝大才子杨慎在饱受挫折与磨难后看穿世事的人生感慨!

但是等我们稍微了解一点历史后开始发现这其中好像哪里不对,也就是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大概去世于1400年,而杨慎则是明朝中期人,出生于1488年,也就是说罗贯中去世80多年以后,杨慎才出生,那么罗贯中又怎么可能引用杨慎的词作为他的作品《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呢?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就是因为我们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混为一谈了!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现在大多所看到的《三国演义》已经不再是当初罗贯中所写成的原版了,而更多的是由清代康熙年间由毛纶、毛宗岗父子点评版的《三国演义》!而杨慎的《临江仙》正是由毛氏父子加进去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最终也造就了《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三国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三国志通俗演义》与《三国演义》

罗贯中原版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作品成书后有多个版本流传于世,仅现存的版本来说就有明代30多种,清代70多种,但是最为广为流传的版本就是毛氏父子修订点评版,而我们大多数人阅读的也正是这一版。

(罗贯中画像)

相对于原版,毛氏父子的版本主要有三方面的改动,即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整顿回目

罗贯中原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240回,毛氏父子将其整合后改为120回,而且章回题目前后对仗,也显得更加有文采了!

修正文辞

罗贯中在写成《三国演义》和其他书籍以后已经60多岁了,他希望他的书籍能够刊印出版,于是他来到了当时的福建建阳(当时的出版业中心之一),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他的目的并未达成。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壬午本,这和原版成书时间已经相隔了100多年,按照当时的信息技术,其中必然有缺失和改变。

事实也确实如此,原版《三国》经过数百年在民间流传,也逐渐形成了很多版本。这些民间版本与原版相比已经是面目全非、不伦不类了。而毛氏父子正是在这些流传的民间版本上进行修改的,即修正文辞、润色文字,补全流失的典故,又删除了一些讹传的事件,再加上父子俩的点评,最终成书毛氏《三国演义》!

改换诗文

毛氏父子还对诗文进行了改换,最为著名的就是将杨慎的《临江仙》加入到了《三国演义》中,并且将其作为开篇词,这一举动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自此,一首借叙述历史抒发人生感慨的优秀诗词和以三国故事为背景的鸿篇巨制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临江仙》也变得为世人传颂,三国故事如今更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杨慎画像)

还有比如在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文中写道刘备抬头看见中门上有一幅对联,即为“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但是事实上对联最早起源于五代时期的后蜀主孟昶,三国的时候是没有对联的。虽说有违事实,但是这幅对联却在诸葛亮尚未出场之前就将他的处世态度、俭朴的生活以及远大的抱负显露无疑!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在公元1400年前后仙逝。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并不是罗贯中所做,而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所做。但是,杨慎在1488年才出生。



▲罗贯中雕像

那么问题来了,《临江仙》写出时,罗贯中早已去世多年,它为何会成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呢?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其实,《三国演义》并非单纯的是罗贯中一人所写,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也不是罗贯中的原版。



▲三国形势图

在宋朝时,便出现了以三国历史为故事背景的“评话”,有点类似今天的电影。古人们在茶楼酒肆,用说唱的方式,将三国故事娓娓道来。不过,当时多是零碎的片段,并不成体系。

等到老罗出生的年代时,通俗易懂的民间文学小说成为时尚,他便结合《三国志》,与当时茶馆中听来的各种故事,再加上自己的喜好,写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临江仙》

《三国志通俗演义》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出入很大。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后来引起轰动,出现过多个刊印版本。学界多认为嘉靖年间的壬午版是比较接近于罗贯中的原版。

而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则是清初毛伦、毛宗岗父子修改的版本,也是他们将《临江仙》作为了《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他们对《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改动很大。

《三国志通俗演义》更偏向于历史,与《三国志》比较接近。而改动后的《三国演义》,更偏向于文学性,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人物特色分明,说白了就是更有意思。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对刘备和曹操的描写都是有褒有贬,略偏向于刘备。



但是在毛版的《三国演义》中,则是完全将刘备写成了正义的一方,反而正统的曹魏彻底“失去了人心”。

同时,毛版的《三国演义》还删减了大量的不必要情节,因为罗贯中在书中照搬了很多《三国志》的内容,罗列很多史实。这样“瘦身”之后,节奏紧凑,越看越爽。



综上,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的版本,是毛伦、毛宗岗父子修改版,开篇词《临江仙》也是他们加上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临江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首词,杨慎生于公元1488年卒于1559年,从历史上来看,罗贯中大概的生卒年月已经很难考证,目前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其生于公元1330卒于1400年。毫无疑问,绝对不可能是罗贯中将《临江仙》作为《三国通俗演义》(《三国演义》的命名是清朝开始的)的开篇词,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是清朝的文学评论家毛伦、毛宗岗父子在对《三国通俗演义》修改后新增的开篇词,并且将原书名修改为《三国演义》。




罗贯中说他没有把《临江仙》放进去;因为他都没见过、也不知道有这首词。

网络配图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而杨慎的《临江仙》作于1524年左右,也就是嘉靖年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在前,杨慎作《临江仙》在后,罗贯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临江仙》作为开篇词的。


这个杨慎,就是杨廷和之子。而杨廷和是明武宗时期的首辅,是新旧皇帝更迭之际的辅政大臣,就是“大礼仪之争”的主要人物。能把嘉靖帝逼哭的也就是这位杨廷和。杨慎也是因为大礼仪之争被梃杖,发配云南途中所作。

网络配图 《临江仙》

而杨慎的《临江仙》被当做《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是明末清初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为什么是这对父子?!因为他们写了本专门对《三国演义》的评析本。也就是更方便大家理解《三国演义》里面的情节的。毛家父子可能觉得合适吧,就把《临江仙》放到《三国演义》里面了。


杨慎的《临江仙》他本人其实不是感叹东汉末年英雄人物所作,而是说的秦汉时期的人物;为三国两晋时期杨慎作的词,叫《西江月》。毛氏父子没用《西江月》,却用了《临江仙》,可能《临江仙》更应景吧。




既然是三囯演义在前,杨慎在后,那为何就不能是杨慎抄了罗贯中?

[捂脸][捂脸][捂脸]




为什么明朝的杨慎所写的《临江仙》,会出现在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词?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当是元末明初人,而《临江仙》作者杨慎,是明朝中叶人,后人的作品出现在前人的作品中,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嘛,被后人强行添加上去的。

这里有个版本问题。



《三国志通俗演义》

注意这七个字的题目,才是最初的、罗贯中版本的“三国演义”。

但是,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也不是说他一生下来就注定了要写这部书,而是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之后,那一段波澜壮阔的英雄故事,就不断在人们口中流传、歌颂,唐朝杜甫赞叹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宋朝苏轼赞美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元朝更是把这些故事搬上了戏剧、评话舞台,更加贴近了老百姓的生活。

罗贯中老师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在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加工整理,最后联系起来,成就了这部巨著。



《临江仙》

《临江仙》是杨慎创作《廿一史弹词》中的一首,啥叫“廿一史弹词”呢?

是杨慎取材于正史,从三代至元明这一段历史时期,所创作的咏史词,后人又续了明、清等,跟杨慎的创作统称“二十五史弹词”。

其中这首《临江仙》,实际是歌咏的秦汉历史,讲的是楚汉争霸的英雄事迹,那他怎么成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呢?

这要从小说批评说起。

明清小说批评

明朝小说风靡一时,也随之诞生了许多小说批评,就像前人对《诗经》、《尚书》进行评注一样,小说批评,就是对小说进行评论、评判。

四大名著里面最著名的批评本是《脂砚斋批评红楼梦》、《李卓吾批评西游记》、《金圣叹批评水浒传》以及《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

不光批评,他们还评选出了什么“十才子书”、“六才子书”云云。

说起来,读这些古典文学时,我是建议读批评本的,因为可以读到许多你自己理解不到的东西,像脂砚斋评红楼,有传说脂砚斋是曹雪芹的朋友,是见证曹雪芹著书过程的人,他对《红楼梦》的理解,是最接近原作者的;又如金圣叹评西游,这位老哥有才有趣,评注起来妙语连珠,而且十分任性,他认为《水浒传》七十回之后完全是后人伪作,他压根就不认可宋江招安,所以“腰斩”水浒,只剩下七十回,到大聚义就完事儿了。

这些小说批评者,让我们看到了故事更深的内涵,也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毛批《三国演义》

毛批《三国演义》是指毛纶、毛宗岗二人共同批评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说真的,四大名著其他三部,我都建议读批评本,唯独毛批三国,不建议读,对,这就是我的个人偏见。

因为毛宗岗父子二人在文学批评中,完全忘记了什么叫客观,完美演绎了什么叫双标,“尊刘贬曹”我没意见,历史上对曹刘二人的评价本就如此,但是你知道,一个人是多面的,曹操奸诈,也有柔情时,刘备仁义,偶尔也腹黑。

罗贯中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虽然大体上也是遵照了历史上的评价“尊刘贬曹”,但对于曹操的优点,并没有一味抹杀,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而毛批里面,凡是有一丁点赞美曹操的地方,都被删掉了。

举个例子,望梅止渴,毛批根本不管曹操为什么要“望梅止渴”,也不顾实际环境是怎样的,就一句话“奸雄面目”。

你这不是有病吗?

读者为什么要看你点评,是为了看到你对“望梅止渴”这件事本身的评论,而不是看你带着刻板印象告诉我曹操是奸雄。

罗贯中的“三国”,是非常生动丰富的英雄故事,毛批的“三国”,是戴着面具的英雄人物;曹操阵营的人,天生脸上写着“奸诈”二字,刘备阵营的人则天生“憨厚仁义”。最可笑的是,像张辽这种跟刘备阵营交情比较好的,又是偏正面评价。

像我这样从小长到大的蜀粉,读毛氏父子的评价,都能引起明显的生理不适感。

另外我diss毛批的原因是,这父子二人除了不客观以外,真是把下流文人的猥琐恶趣味发挥到了极致,七擒孟获评祝融夫人那一段,真是令人恶心,扑面而来的都是“下流”二字,看图:

总之,如果你是《三国演义》的初读者,不建议读毛批版本,虽然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都是毛宗岗父子增改过的,但是不要读带有批评的本子,有条件最好读嘉靖本,是目前最接近罗贯中原著的版本。


毛批《三国》与《临江仙》

前面吐槽了这么多毛批本,是不是毛批就一无是处呢,也不是。

比如,毛批删减了许多原著中的“表”,这些表全文言文写作,是史料中记载的真实内容,读起来实在无聊无趣,也不易读懂,毛父子就进行了删除或简化,读起来更流畅,如果你想读原表,大课翻阅史料,而不是在小说中读历史。



毛宗岗父子另一大贡献就是,把《临江仙》放在了《三国演义》开篇,作为开篇词。

前面说了,虽然《临江仙》原本是歌咏秦汉的词,但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里,很显然三国比楚汉更具有国民度,而《临江仙》中的英雄迟暮、历史兴衰之感,放在普及度更高的故事中,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这一点上来说,无论是对《三国演义》的流传,还是《临江仙》的传颂,毛氏父子都功不可没。

《临江仙》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实在是点睛之笔,也由此可见,毛氏父子确实有一双慧眼,有丰富的学识,只是限于时代,他们缺少了更大的格局、更开阔的视野,把一部巨作,改得过于脸谱化。






若题主所说无误,应当是罗贯中引用的吧。那个时候没有”知识产权”这档子事。相反,经罗这么一引用,这首词红遍了天。对于″知识产权″,有的人很开通。比如方军《我所认识的鬼子兵》一书曾广为盜版。作者却很开通,″由他去,帮我扬名了,还不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明朝   开篇   演义   忠义   夕阳红   弹词   国故   回目   原著   后人   通俗   父子   批评   版本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