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讲启海话的祖籍都是哪里的?有人还有家谱吗?

说启海话的人主要就是,崇明,海门,启东,其它少数的都是开垦搬过去的,那既然都是移民我们的最早的老主宗是哪里来的呢,从方言上说话习惯上就能判断原来是江南一代的吴语系人,大家都猜测是浙江或苏州,其实不是,我们的祖辈是来自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县下面的几个乡镇语言和我们完全相同,那怎么会搬到三个县这里生活的呢,我来慢慢细说下,在一千多年前,还根本没有崇明、海门、启东,那时最早出现了崇明的雏形,地理位置在镇江的长江中出现一块沙洲,沙洲哪里来的大家都知道是长江上游泥沙冲击堆积而来,镇江市句容县的人为了开拓新地增加收入登陆沙洲开垦,所以在一千年前最古老的崇明地理位置不在上海边上而是在镇江边上,随着地球的演变崇明岛就漂移到了上海边上,后来又出现了海门崇明的人搬上去了开拓,再后来出现了启东市崇明和海门的人搬上去了开拓,所以按照顺序最先有崇明后来是海门再后来是启东。




南通市的通启海地区属长江冲击平原,人来之四面八方,但主要是江南及沿江地区,过去是农耕社会,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是天生的,随着陆地生成,人们就迁移过来了。通启海地区的吴方言主要有两种,最多的一种是启海话,因先有崇明,故启海话源自崇明,分布地域除启东海门南部地区外,还有现在的通州区东南姜灶川港张芝山和崇川区东南(二者过去称通东地区),离南通市区最近的先锋小海新开竹行多数是启海话,再向东有通州三余,如东掘东地区的丁店兵房大同等,海安李堡镇向阳村也讲启海话。百年前随着张謇沿海垦植,启海人一直移民到东台大丰射阳滨海一线。南通县明清时围垦沙洲时,还有一部分启海人去了沙洲北沿江即今天的张家港北沿江。

第二种吴语是通东话,主要分布通州海门启东通吕运河附近一线。有人考证通东话是古常州话,也是有来源的。南通古代曾属兰陵(常州),兰陵先民较早就移民到货隆四甲吕四一线,将其语言与南通原地语言结合,形成了今天的通东话。其实,两种语言交界区,语言是有相互影响的,如通州西部的新联赵甸,其南通话中有不少如皋话原素。




启海沙地方言人的祖先是一百多年前来自于四面八方的拓荒者,他们在长江冲击沙滩上开垦、耕耘,把茫茫沙滩建设成了鱼米之仓。今天他们的后人继承了先辈这种优良的品德,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敢于踏浪、努力争先。把垦荒精神用在了建筑之乡、纺织之乡、电动之乡、教育之乡的建设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愿启海人民的家乡建设的更美好、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满!




启海话确切的说是沙地话,而沙地话也确是吴语的一种方言,沙地话在吴语当中又和崇明话基本是一样的,这就告诉我们,沙地人大多来自崇明和太仓沿江往上到长阴沙一线也有少数讲崇明话的居民。沙地话在通吕公路形成一个自然的方界线,南是沙地话北是通东话。再一个情况是三余掘港以致往北到大丰都有讲沙地话的,那边人大多是从启海或通海区这边再往试迁移过去的,我认识三余的亲戚朋友很多祖上由川港三星南兴一等地迁移过去的。但他们的祖先大多来自崇明,这一点应该是可以肯定的。我小时候就听一个为我家做活的老木匠徐师傅说,他们的老祖从崇明过来到他那一代已经是苐十八代了。

所以我认为启海人早先主要是从崇明来更为准确些。至于其它地方当然也有,但不是主流。




启海话指的就是启东和海门地区的主要方言,是吴语中苏沪嘉小片,和崇明话相同。

祖籍主要是崇明岛,还有从浙江北部到苏南的移民。我的祖先是从通东吕四迁移过来的。当时家族里人丁多,土地少。有一些专门买卖土地的人到埭上宣传,说东南即将围垦,有土地可以买,称作“水沥滩”。我的祖辈买了,等到围垦后,拖家带口移民到下沙。当时启东没有建县,启东南部属于崇明管辖,称作“外沙”。

当时移民后,祖辈说的是通东话,但是到下一代都学会了崇明话。

启海地区都是移民后代,没有一个姓一个村庄的,一个村里有十几个姓,和全国其他地方差异很大。

启海风俗有点淡,过年不贴对联和福字,我是到了南通定居才养成过年贴对联和福字的习惯。

启海人由于是移民后代,祖辈筚路蓝缕开垦土地,非常艰辛。所以养成了勤劳、开拓的精神。张謇本身就是海门人,种植棉花时候,大量启海人跟着他到了盐城很多地方开垦土地,形成启海方言岛。

启海方言和上海市区方言相通,没有交流障碍,这是启海人在上海工作较多的一个原因。




我祖上是从崇明移居海门启东的,姓沈,有家谱,十年豪屈,家谱未能保存下来,现筹划重修之事。




我也是海门人,虽没有家谱,但祖上一直相傳,最早是上海浦东川沙高桥沿海地区,后因海塌失地,迁移到崇明,再次塌方,就迁移到离江较远的三星镇附近,至今已经有五代了,启海话就是崇明话基本上一样口音,很难区分。因为启海是沉沙形成的沙滩,所以俗称沙上,与南通县交界处的河道,称海界。启海地区遍布明沟,可能当时迁移的居民将二沟之间的土地作为私有领地。因为一姓一条,以沟相隔。




启海话是古吴语"活伦吞枣”的真传,和三国东吴有”千丝爬腾"的缘源,语境与生活贴切又幽默,生动又形象:似水流情般慢吞吞,红通通,多来嗨里……













以前看过民国时期的统计,祖上基本上是江南地区的贫苦人家,没钱没地地主家又不要的那种,历史上江南富庶,但土地也高度集中,人口又多,很多贫民又做不了地主家长工,在清一代启东海门一带的沙洲开始能够长久浮出水面,吸引了江南一带的穷人来定居谋生,开荒垦地,但刚开始是沙地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有限,所以沙地人早出晚归辛勤劳作,他们早上多做一些早饭,带到地里当做中午的午饭,就是为了节约中午回去的时间用来开荒垦地,所以他们管吃午饭叫吃点心,因为真的很少量。等土地经过百年的垦殖之后,已经是肥沃的良田了,江南一带的地主又开始过来圈地霸占良田,到民国时期终于激起民变,启海一代的沙地人纷纷要求脱离苏州府和松江府的管制,加入南通,后来民国也同意了,这就是南通两种方言差距这么大的原因




长江入海口北侧由于常年累月泥沙沉积形成大片肥沃的土地,在漫长的过程中陆续有浙北,苏州吴江等地的移民迁徙过来从事垦荒或渔业生产,在启海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了五百年左右,其间屡遭江海大潮的侵袭,在与大风大浪的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美篇章,这里的人勤劳,勇敢,善良,质朴讲启海话,属吴语方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三星   南通   海地   启东   海门   崇明   吴语   祖上   家谱   沙地   祖辈   江南   祖籍   江苏   方言   沙洲   移民   土地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