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中国哪个省的教育水平最好?

既然说是从古到今,当然得先看一下古代的情况了,最直观的就是各朝各代科举考试的状元和进士数量了。

首先是状元:

嗯,江苏第一,浙江第二,福建第三,然后是江西和山东。这个结果其实和现在的情况蛮接近的,例如亲爱的广东不管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敬陪末座……

其次是进士数:

总算下来,依旧还是江、浙、闽的天下,山东和江西陪跑。河北的话,从清朝开始坚挺起来,一直到现在的北京和天津……

所以说江、浙、闽三省在古代教育水平最高应该没什么异议了吧。

然后看看高考的状况:

这个数据比较颠覆,但是正常情况下,像排名前3位的北京、天津和上海应该属于剔除范围,道理大家懂的……

而之后的宁夏和青海也是类似情况,毕竟国家有所照顾,那里的考试数量也不多,还有不少其他省市过去蹭的……

除去这5个以及之后的内蒙古和新疆,排前三的是山东,福建和浙江,这个情况和之前古代的状况略有差距,但是变化也不算太大,毕竟山东在古代科举方面的表现也一直都是稳定前5的,好歹也是孔圣故乡。

倒是江苏的名次下跌的厉害。如果对这个结果还有怀疑的话,下面这个是2017年的录取率,我特别贴出的是与江苏一样同属自主命题的省市。很遗憾,江苏在其中的排名还是不高……

这样算下来,在古代,江苏明显是一支独秀,不过最近几年,有明显的下滑,倒是福建、浙江和山东的表现始终稳定,江西则是明显掉队了。




谢谢邀请回答如下:

这些问题比较容易回答,因为历史上人们最容易说的就是“天下才子数三江”。这里的三江主要是指江苏、浙江和江西。

如果三省人才比较,我们也可以看出江苏省最多,浙江省第二,江西省第三。只是到了近代,江西浙江落后于江苏省,特别是江西恐怕居于全国平均水平左右了。最近报道江西省玉山县就是全国的博士县,一个县域就有6000名硕士,600名博士。

但是从教育来说,人才都是教育培养的,浙江省历来教育发达,在明清量大的进士考试中,如果没有省份限制,浙江省的人数可以包揽很多名次,所以为了体现公平性,照顾各个省际的学子,所以把指标分到省里。这样不论哪里的人晋升官员队伍,最大的愿望就是招聘绍兴师爷。因为浙江绍兴的人才特别多,能舞文弄墨者帮助官员队伍出谋划策的人太多太多了。

从现在的高考来看,浙江省的学子高考成就特别高,毕业后从文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人员特别多。即便不从事如前所说的工作,但是在全国创办企业而且干出成绩的相比较其他省份也很多。但是与江苏相比起来,顶尖级别的科学家相对较少。人们说江苏省宜兴市(县级市)大学副校长以上1千多人,大学老师1万多人。



例如2009年有个统计,两院院士江苏省最多达到306人,而居于第二位的是浙江省达到258人,居于第三位的广东省则103人。其他省份都在100人以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苏省人才密度特别高,成才成大才的数量居于全国之冠。

由此看来,从古至今中国教育水平最高的省份应该是江苏省。




我认为,从古到今,中国湖南省的教育水平最好。湖南省现在还残存着大量的书院,这些书院,无论在在风雨飘摇的乱世,还是在繁花似锦的盛世,为中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特别是从康熙王朝,湖南建省以后,湖南人才井喷,为中国的反抗外来侵略,人民的自由幸福,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湖南教育迎来春天。可是,在十年动乱中,湖南是中国教育的重灾区,湖南教育哀鸿一片。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湖南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现在,湖南是中国的教育强省,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唯楚有才,于斯为盛!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因为不存在从古到今就一直清清楚楚始终如一的所谓的省,行省制度从元朝才开始。另外,从古到今,中国各地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变化,比如早期中国核心地带是中原、关中、山东三个区域,但到了唐以后,江南地区变成核心区域,福建两广地区则到了明代以后才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在此之前则一直都是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另外,教育水平怎么才算好?仅仅比较科举考试吗?那标准似乎也太单一了,晚近湖湘文化的强势又岂是科举人数可以衡量的?

所以,提问者的前提就是错的,因为并没有什么从古到今,需要具体到各个时代来讨论问题,而且不可能以省份来讨论问题,只能以当时的区域或大致相当于现代省份的区域来讨论。

从先秦时代到隋唐,最为发达的地区当然是今天的关中、河南、山西、山东、河北这些地方,然后才是江南和巴蜀地区;唐宋以后直至明清以至现在,则是明显苏浙皖地区占有优势。同时需要说明的是,两湖和闽粤两省也是在较后的时期,成为经济和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中国整体的文化发展从古到今是有个由北向南的大致过程。

说到底,教育水准是跟经济发展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信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会出现多个有地域特点的文化发达地区,比如江南、京津、广东、两湖、巴蜀、齐鲁等。




当然是江苏了。

从古至今,江苏经济发达,教育教学质量水涨船高,人才辈出,精英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明代南北贡院,南贡院就在南京夫子庙,教育家朱永新,成功教育等各种教育新实践、新模式,都在江苏遍地开花。

十几年前,我去扬州邗江中学采访“办有道德的课堂”,触动很大。提出这个理念的是徐金才,他的理念思路非常清晰。其次,他不但是校长,也是高中集团董事长,教育产业化在该校开展的红红火火,而这样的局面,在当时的河南闻所未闻。

另一个我采访的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他改变了填鸭式教学,提出每节课只讲五分钟,一下子为全国教育界所熟知。为此,每天从全国来参观的大巴车挤满了学校,学校因为卖门票,从而增加了一大笔收入。

综合而言,江苏因地处富庶之地,无温饱之优,少困顿之苦,加上视野开阔,见多识广,少小多读书学习,人才辈出也是情理之中了。

下面的回答是关于古代的人才选拔模式,仅做参考

在过去,朝廷选拔任用人才,一般通过科举考试。唐武周时期,由于江南出现大量人才,导致南北人才局面失衡,朝廷才不得不按区域选拔人才,即从各州各府每年必须录取多少人。

清华大学是美国用庚子赔款为中国建立起来的大学,在学生录取上起先也是无章可循,可最终也是采取了按片录取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招到江南的大量人才,同时,也保障了落后地区人才输出数量。

时过境迁,这一传统一直沿用到今天。虽然每年高考来临之际,这样一种选拔人才都会遭到人口大省如河南,山东等省的口诛笔伐,但依然因为没有更好的代替方式而被束之高阁。




考试,在中国是上千年的传统了。自从隋唐时期把科举制度建立完善之后,科举考试就在那之后1000多年的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科举考试的难度,也远远大于今天的高考。毕竟当年几十万考生里面真正被录取的只有几百人。

科举考试诞生的“状元”“榜眼”“探花”也是被人们熟悉且羡慕的。而每一年考试反应的,也包括各个省份的教育水平了。那么历史上哪个省份的教育水平最高呢?


哪个省的教育水平最高,其实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时代的教育水平都有所不同的变化。比如在唐朝,教育水平最高的应该要数四川。作为一个著名的“天府之国”四川的发展在唐代可以说发展到了顶峰,经济发达,文化教育水平也极高。很多文人墨客从四川走出来,如李白、三苏这样名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到了宋元时期,因为连年的战乱,中国北方民不聊生,南方却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在这一时期,从四川走出的人才逐渐减少,而改以浙江为主,像大家都知道的陆游,就是浙江人。

进入明朝后,教育水平发生过一阵剧烈的变化。因为浙江地区曾经连年征战,人丁稀少,而且朱元璋对浙江地区高收税,导致百姓逃离浙江,使得浙江人才迅速凋零。而在这一时期,曾长期作为朱元璋根据地的江西异军突起,而江西在明朝完全压制了浙江、山东、福建三省。江西的状元也是明代历史上最多的。而被称为“明代三大才子”的解缙、杨慎、徐渭三人中,解缙和杨慎就都是江西人。

其中解缙主持编著了《永乐大典》,杨慎的《临江仙》被后人选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三席独占两位,也足以见到江西省教育水平之高。


到了清代,江苏省接过了江西省的接力棒,成为了新的教育界“霸主”,清代江苏省的状元几乎占到总数的半成以上。这之中苏州又是最为突出。江苏的状元又大多出自这个鱼米之乡。

进入近代以来,浙江再次霸占了宝座。鲁迅、朱自清、矛盾、王国维等等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编织了中国近代的文化世界。还有前不久刚刚去世的金庸先生,更是用自己的笔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江湖。可以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文化界半壁江山都是浙江省哺育的孩子们撑起的。他们在那个时代为迷茫的中国人找到了方向。


而进入当代之后,教育水平高低很难比较清楚了。前有浙江、江苏、山东这些老牌文化大省,后有以衡水、黄冈闻名的河北、湖北。在如今,到底谁的教育水平更高,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不用说太多,上两个图说明问题了


另外关于高考,我觉得如果你们知道葛军葛大爷是什么人物,哈哈哈,是不是该庆幸没遇到他。

举个栗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中国   水平   江苏省   科举   江西   江苏   山东   浙江   院士   状元   省份   地区   人才   考试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