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了,啥事都干不了,除了等死,还有什么有意义的事可做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人家,学一学陶翁在景中辩识人生的真正意义。现在的70后,不知多羡慕你现在的悠闲,知足吧。

人生70古来稀,现在生活好,医疗跟得上。活个90多,100岁很正常。来世上走一遭不容易,心情要放开。该吃吃,该喝喝,闲来在家的周围转一转。

看看花开草长,季节更替,儿孙欢颜,邻居闲聊。那也是生活,也是快乐。好好活着吧,珍惜这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你已尽完你养家糊口的责任。正是如幼儿时期一般,万事不需忧不需管。只管怎么过得舒服一点,开心一点就好。难得的悠闲时光啊,且行且珍惜。

我的幺公公,八十多岁,退休了。孩子们要接他去城里,他不愿意,和老伴留在老家老房子里。

行动和常人也没有太大差异,也就是走路稍微慢一点。不多,就一点点。

每天早上拎着录音机,到院子后面竹林里。按开播放键,跟着打太极。

锻炼回来和老伴一起吃早餐,上午去院子里串串门。老人家们聚一起,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唏嘘不已。

然后去地里摘青菜。老两口种了一小块地,有青菜,番茄,豆角,土豆和番薯。孩子们都叫他们不要种了,年纪大了好好休息。

幺公公瞪着眼睛:“老了又不是残废了,有啥不能做。种点自己想吃的多好,又有菜吃,又有情趣,还锻炼身体。没事你们回来一起种,周末采了拿回去。”

中午习惯了睡午觉,醒来就去伺弄他的菜地。觉得不过瘾,干脆在菜地院子周围种了不少刺玫瑰,月季花。他也不管珍不珍贵,花开得大朵就很开心。总拉着人去看他的成果,很有成就感。

大家都很喜欢他。大人也好,孩子也罢,没事就喜欢往他院子里跑。拎着一把花,一把时令小菜,孩子寄过来的稀罕物,人还没有进门。声音就来了:“叔,快出来,看看你喜欢不喜欢。”

“幺公公,看我给你采的花。”

“伯,新的茄子长大了,给你摘了几条。”

他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快乐。忙得很,想要和他唠嗑,得先预约。

这样的日子多美好,他说巴不得活到天长地久,还没有活够,活得多滋润啊。

你这老人家,调整好心态,好好活着吧。




父亲今年83岁了,除了行动迟缓、走路慢吞吞的以外,别的一切都还算好。一天三餐,中午和晚上是一定要喝点小酒的,有菜也好,没菜也罢,总是要自酌自饮的,确实也别有一番老年人生活的味道。

早段时间回去,老父亲告诉我说,自己养了十来只鸡,都很大了,至少都有四五斤重一只了。准备我们在家这几天杀几只,剩下那几只等我们离开的时候叫我们都带走。

另外,家里还养着两只看家门的狗,其中一只是母狗,刚生了六只小狗,一只只小狗崽都养肥肥胖胖的,甚是可爱。老父亲说,等两个月满月了,就可以拿到市场去卖,一只小狗可卖200块来块钱呢。

院子里的四块菜地,老人种满了葱蒜、辣椒、生姜,以及茄子、萝卜、白菜等,都绿油油的,别说这些菜都可以吃了,就算不能吃,满院子的绿色,看着也让人舒服。

对面的山坡上,老父亲年年都种玉米、花生和红薯。今年红薯大丰收,就在上周,他开始收红薯,收了有五六百斤呢,说是要留下一两百斤,等春节我们回家时带走。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说的是80岁了,啥也干不了,就只有等死了。这话未免也太消极、太没有人生意义了。我之所以在这里说自己家老父亲的事,就是想告诉题主,人生无论在什么年纪,都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的。

其实,除了躺身医院弥留之际的等待,人生的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存在“等死”这个概念。






能活到80岁的老年人,都一定是享祖上阴德护佑的有福之人。若身体仍然硬朗健康,可一边保养身体,一边享用生活的乐趣,快乐渡过晚年。若身体健康状况不好,那就要多多注意生活饮食起居,尽量减少健康和生活方面的麻烦和痛苦,看开点,想好点,从容点,快乐过好每一天。能看到如今的社会美景,享用如今的幸福生活,走到尽头也值了。










80岁了,啥事都干不了,也不能等死。老人也有老人的生活方式,谁都会老谁都会死,不能说老了就是等死。老了还要寻找自己的生活乐趣,健身琴棋书画,唱歌跳舞不都是老年人的生活圈子吗,老还童就是要老人过得象孩童有朝气有稚气有可爱的任慈面容,虽然是行动迟缓老纳,但有久经沙场历尽沧桑的钢毅形象。谁家有老人都是一宝贵财富,年轻的智慧不都是从老人家树起来的。所以任何环境下的老人都要寻找适合的生活情趣,不要悲观的想法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心快乐的过好每一天,最美不过夕阳红。







80岁了,啥事都干不了,除等死,还有什么有意义的事可做吗?

提问题的人,看样子并非老年人,而且更不会到仗朝之年,因此才以“自己”之腹,度“他人”之心?。难到人至80岁“啥事都干不了”,“除了等死,”就无事可做了吗?。一个问题,两个方面。既说到“死”,也说到“做事”。在此笔者虽同意,题主所提“80岁”等死一说。但却反对“80岁”“啥都干不了,无事可做”。

“死”并非“80岁”才去等,“死”也不是“80岁”老人的专利。人自出生,哪个又不是在等死?至于说人自出生、命运好,长大后可大富大贵并不可信,唯有死亡却是真实的,只不过有早有晚而已。所以人人都在等,死亡只不过是人类个体最终的归宿。单纯说到死亡,所有人终极目标、大方向一致,不仅“80”,所有人包括在内。

死,任何人都难逃脱,早去晚去都得去,先来后来全得来,黄泉路上无老少,阴曹地府有男女,不分官民贫富,勿管身分地位,既与死亡抗争,又在時刻等死。今天过后,明天和意外,岂不各占百分之五十。

面对死亡,是消极等待,还是积极“做事”,人人都有选择权利,当然也会有错有对?。 世界观、认识论不同,面对死亡亦不同,在此不去争辩是非。但勿忘,古代的女士李清照认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今天又有无数英雄好汉“好男儿五尺生能全死,做雄鬼千秋永不还家”。这种生死观,难道不值得新時代的人人效仿学习?。

至于“做事”有轻有重,有大有小,并不分什么年纪。既然能“活到老,学到老”,“做事”又何尝不是?。“80岁了,啥事都干不了,还有什么有意义的事可做吗?”岂不是片面认识。

人生总有老時,老夫今年恰“80”,而且天天做我能做的事,上头条,玩对联;买菜,做饭我全会,子孙高兴,老伴满意。需知“夕阳无限好”并非“只是近黄昏”,毕竟也有余晖,温暖照亮大地。人老了,大多也在发挥余热。说什么“80岁了,啥事都干不了,还有什么有意义的事可做?,”,显然不对,难道要做“寄生虫”可笑,可悲?。




80岁己进入了人生的晚年,就如夕阳西钭,虽然接近黄昏,但晚霞依然美丽。

人生进入80岁并不是你想像的那样悲伤和凄涼。人生其实就是一埸旅遊,各个年令段有各个年令段不同的风景,每一段都有不同的精彩。

能够平安的进入人生的80岁,应该是一种满足和庆幸,80岁应该把生死看淡,把心情放宽,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并不是你说的那样,除了等死就无其它事可干。

现在的社会进步了,医学发达了,人民富裕了,人活到80岁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甚至活过100岁的人大有人在。

钟南山院士已经85岁了还活跃在医疗战线上,为中国的抗击疫情在奋力的拚博着。我国署名的肝胆之父吴孟超院士在96岁的高令还在手术台上为患者做手术…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自行车队的前任队长,在87岁的时候,带领着18名队员,骑着普通的自行车,从大同骑到北京,现在100多了,依然健在。和我们在一块参加长途骑行的80多岁老人在骑行中并不比别人差。

随着国家对老年人的关怀和关爱,




医学的发达,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高寿老人,80岁只是长寿老人中的一个"小"字辈,关健是你要把心态放开,看开,加强锻炼,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80岁的岁月依然精彩。

祝愿天下所有的老年人健康,长寿,笑口常开。




__不是吓唬人__

80岁,除了等死,为什么啥事都干不了?其实,80岁不是人生上限,生命在于运动,只要有一口气在,四肢健全,五官能用,能吃能睡能动,只要心胸放宽,虽然年事已高,能力大不如前,外面的亊可能做不了,可家里的事也不少,在农村家中,可以看看书,用手机用电脑上头条玩一玩,养养花,打扫打扫环境卫生,养猪,养鸡,养鸭,养鹅(圈养),做饭,那么多事,都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身体适合的事做做,既锻炼了身体,有益于身心健康,又给自己在老年生活道路上添一情趣,岂不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假如认为自己己经80岁了,倚老卖老,不想动了,只有等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你躺在床上三个月,一动不动,那你就已经离死期不远。







题主所提这话题很沉重!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任何人都回避不了。从题中透露给大家的信息,80岁了,什么事都干不了,除了等死……这似乎是隐喻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现在我国尚末有安乐死的这种法律条文规定,处在这种生不如死的状态,人还有什么有意义的事可做?个人认为:1,尽量不要再给亲属增添烦脑与麻烦,让他们都和自已都坦然面对这现实。2,不作无谓的,浪费钱财与医疗资源的无回天之力的治疗。3,在思维尚属正常,语言表达能力能真实反映个人意愿情况下,留下自已最后的话(遗言)。4,若能真正能看破,放下,洒脱,身后将自已身上可用的器官,奉献给医疗上需要的人。我想这就是题主所涉问题,人到80岁啥事都干不了,除了等死,还有什么有意义事可以做的答案吧!




八十岁,已经是高龄了。活到这个岁数的人,应该感到幸福、满足。随着我国经济形势越来越好,人民的幸福感日益增强,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相信人们的寿命也会越来越长,能活到八、九十岁,乃至百岁,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八十岁,是不是啥都干不了呢?我看未必。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很大的,老年人的潜能开发是很可观的。生理学家坦言:一个人大脑所能记忆的信息与全世界图书馆的藏书(大约近八亿册)所包含的信息量大致相同,脑子的大部分细胞都是“未开发的处女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北省当代老龄科学研究院院长卫衍翔,一改孔子提出的“三十而立"的人生分段标准,他率先提出了“六十而立"的崭新论断,重新阐释了新的人生阶段论,升华了老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老子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古今中外,许多人到了耄耋之年,仍然奋斗不止,工作不休,作出了令人惊叹的成绩。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八十多岁撰写了专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德国文学家歌德八十二岁时写完了文学巨著《浮士德》;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百岁高龄写出了医学名著《千金翼方》;现代科学家竺可桢八十三岁时撰写了专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著名学者、教授季羡林九十岁时还组织编写了14卷本的《中国佛教史》。

以上说的都是大学者、大科学家。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些普通老人,年至高龄也照样在默默地工作着、奋斗着。我认识的一位老人,今年八十七岁了。他每天除了散步外,就是伏案写作。他一生硕果累累,但仍不满足,还计划到九十岁时再完成一本专为老年人写的著述。我还和一位乡村老人交谈过。他今年八十二岁了,多次谢绝己在城里安家的两个儿子的邀请,依然和老伴在农村老家种八亩田,养一头牛,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当然了,耄耋老人中如上面所说的活出风采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如我一样的无一技之长的平庸之辈。但平庸不等于等死,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依然可以坚持自我锻练,与人聊天交流,还可以上网学习,写点头条,让残年的风烛发出一丝微弱光芒,给周边的人留下老尔弥坚的形象。




年过80岁,是人生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在接受生老病死这个人生过程的必然之外,要完全抛弃物欲外求,把观注内心做为生活中的主课。这个阶段要注意心平神静,气和安详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有疾带病延年,大限来时也安然接受。能自理就不给别人添麻烦,遇重疾不过度医疗。五福最后一福乃善终,是人生最好的收场,可遇不可求。我们能做到,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身带重疾,还不断依赖现代科技继续延年,实不可取,人生的意义也被耗尽了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无事   长寿   菜地   老伴   红薯   公公   老年人   老人   事情   意义   身体   阶段   医学   医疗   人生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