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名一年级小学生称「老师讲的我都会,她没讲的我也会」,幼小衔接是否有必要?孩子是否应该提前起跑?

我认为这不是上不上学幼小衔接的问题,而是如何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的问题。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儿童的智力发育存在巨大的个体的差异。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完全忽视了这一客观客观存在。整齐划一的年级设置和教学内容设置,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家长想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因为这些家长担心他们的孩子跟不上整齐划一的小学教学内容。


现在的小学、初中又不允许留级,没有留给孩子犯错误后改正的机会。这正是引起现在很多家长焦虑的症结所在。这也是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现在推行的整齐划一的教育,完全扼杀了智力超前的孩子发展空间,同时也伤害了智力发育滞后孩子的自尊心!


两千多年前,中国儒学创始人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一教学理念经过几千年的实践验证是正确的,但是现在中国的教育完全抛弃了因材施教。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口号,宣告教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因此孔子也应该算是现代公平教育理念的鼻祖。


“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理念,使孔子门下的人越来越多。这么多的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可能千人一面,个人的素质、爱好都不一样。聪慧的孔子没有采取一刀切,而是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采用个性化教育,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两千多年的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理念来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让受教育权不再成为贵族的专利。然后又提出因材施教的理念,让不同类型的人都能得到知识,学到本领,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相同的年龄,不同的智力,不同的基础。坐在同一所教室里,让老师怎么能兼顾的到呢?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孩子十分钟就学会了,有些孩子20分钟能学会,有些孩子30分钟才能学会,甚至有一部分孩子根本就学不会。


可是学校的管理者又向教师要成绩。教师该怎么办呢?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讲这些知识,想让更多的孩子学会。老师还会留更多的作业,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通过多练达到熟能生巧,以此来取得好的成绩。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下,那些智力发育早的孩子被泡在大量的、相同的、相似的题海中,早已对知识失去了兴趣。而那些智商发育延迟的孩子早已“淹死”在大量的题海中,他们早已麻木了,百无聊赖地听着不知所云的课,然后胡写乱画着所谓的基础巩固和能力提升练习题。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以爬树的本领来判断一条鱼的能力,那它终其一生都会以为自己是个笨蛋。”人们智力水平表现的早晚是不同的,有的人很早就表现出某些方面的优异智力,而有的表现智力却很迟缓。孩子智力水平与其实际年龄一致的仅占总数的36.75%,而7岁孩子智力水平达到9岁的有7.8%,只有5岁或5岁以下的达到4.51%。人的智力在孩子时期就表现十分出众的叫做才华早露,亦可称“早慧”。早慧的孩子都是超常孩子。古今中外有许多早慧的孩子,我国唐初的王勃10岁就能作赋;明末的夏浣淳9岁善诗文;奥地利的莫扎特5岁时即表演钢琴,8岁举办独奏音乐会;近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4岁开始大量阅读,14岁大学毕业;美国的“迈克尔”2岁3个月时智商就达到180,4岁半时智商达到220,具有18岁青年的阅读能力。

但也有不少在年轻时并未显示出众才能的人,是在进入中年甚至老年时才表现出惊人的才能,这种情况叫“大器晚成”。我国现代大画家齐白石年轻时是位普通的木匠,40多岁时才显露其雕刻、绘画方面的卓越才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小学时期都曾被斥责为笨蛋、糊涂虫和没有希望的孩子,但他们在成年以后都做出了巨大成就。

我们的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咋千篇一律的选拔人才方式真的需要改变!教育是立国之本,只有中国的教育搞好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敞!




幼小衔接确实是有必要的!像这位少年可能是智力超群,这是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父母,长辈的教育有关!天才少年是有的,为数不多,前几天中央台也播放一条天才少年的事例,智力出众,十二岁就考入重点大学,但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结果40多岁就英年早逝!这就是典型的智商巨人,生活中的矮子!我们现在社会不要这样的人才!所以教育要德智体,生活自理,社会实践等综合素质培养!即要适合可之幼教衍接,也要因人制宜!不能超前教育,拔苗助长!以上这个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赞][赞]




我曾有过一亇学生,其父母都是工程师,她上课时很少认真听课,总是在下面玩自己的小玩艺儿;考试成绩很一般;发现她对所学东西似懂非懂。多次谈话后才得知,每天放学回家,她父母都要把当天的课程重新给她讲一遍。以此,她完全丧失了玩耍的时间,她便在课堂上玩。问她为什么不好好听课,她说,反正回去爸妈还要讲;爸妈讲的时候,她又觉得老师都讲过了,听得不耐烦。所以,学得似懂非懂,成绩当然不好。

由此可见,超前教学、重复教学都是不可取的,往往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




我认为我们要思考的是幼小衔接应该要让孩子做好哪些准备?而不是幼小衔接是否必要。

幼小衔接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去学加减、学拼音、学汉字、学英语……这些本该是小学老师授课的内容。孩子都学完了,到了小学低年级就很容易会出现如题这种自满的现象。孩子就不会认真去听老师授课。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能养成很好的听课习惯,从而影响她的长期发展。

那么幼小衔接到底是要做些什么准备?

其实最最关键的就是对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一种准备。让孩子学会专注持久地学习,愿意主动思考和探究,会认真倾听,会清楚地表达,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有直面困难的勇气,能够很好地准备和整理自己的物品……凡此种种,都是在孩子迈入小学校门前必须做好准备的事




幼小衔接有必要要吗?孩子是否应该提前起跑?

答案是了肯定的,幼小衔接很有必要,但是衔接的内容大家误解了,衔接也不是为了让孩子提前起跑,不是知识的衔接而是能力的衔接。

‬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顾名思义是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一个衔接。看孩子能否在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生活,完全适应小学的生活,而这个适应需要很多能力而不是知识(拼音,100以内的加减)。处在同一个阶段的孩子,他们之间存在的能力差异是巨大的,而不是紧紧是因为提前学了。

‬为什么要做有效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是完全两个不一样的环境,一个是以知识学习为主,一个是以游戏环境为主比较轻松。

在环境上幼儿园是轻松的,童趣的,而小学则是简洁,注重严谨和规范;

在学习上上,幼儿园是游戏为主,而小学是以知识技能为主;

在学习形式上,幼儿园是以观察操作为主,培养兴趣,没有考试,而小学是记忆读写,系统知识有作业与考试的压力;

在师生关系上,幼儿园保育老师,小学教学老师;

时间方面,可8点后入园吃早饭,早餐后玩半小时,小学7:45必须到校,无早餐午睡;

行为规范上,幼儿园比较自由,鼓励自由发展,小学规范,规章制度严格。

…………

如果没有做个幼小衔接,一个刚从幼儿园马上步入小学生活的孩子一时是很难适应小学的生活,这就出现了很多的让父母头疼的问题,孩子坐不住,不会听课,专注力差,不会学习,自然老师讲的也会听不懂,所以幼小衔接是很必要的。

‬幼小衔接≠知识的衔接

看一个孩子能否适合上小学,要看她的能力是否能够达到,而不是知识的储备,把一年级所有课都提前学习了。

钱志亮在《入学早知道》这本书中有提到入学成熟水平的一个测试,他认为孩子如果达到了“入学水平”,在学习与掌握知识,理解老师的语言,眼神及动作暗示等方面十分迅速,被老师表扬的机会多些,而老师的积极评价又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评价,孩子的定位就会积极向上的发展,反之则会陷入消极循环中。

入学水平包括八种能力:视知觉、听知觉、动作协调、知觉转换、数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学习品质.

孩子在进入小学后会遇到很多让家长头疼的问题比如从拼音到汉字书写左右不分,颠倒的现象心就是空间知觉障碍,阅读速度慢,读写能力不好与视觉辨别是关键……

这些都是孩子的八大能力,在做幼小衔接时应该关注的,幼小衔接是综合能力的衔接和测评而不是直接把孩子放在教室里学习拼音会计算100以内的加减。

孩子的能力大于知识的获取,有的孩子即使可能慢点不能靠100分,但并不代表他就一定会很差,常说“三年级”效应,其实更多地体现出了孩子综合能力和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性,这是终生的而不是那短暂的100分的轻松。




这就证明教育出问题了。小孩子初始成长都是一张白纸,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而却有学生说老师讲的他都会,可见有超前学了的。"超前学"对孩子成长不利。人脑有生长期成熟期,过早接受知识记忆对大脑有损伤。该让孩子玩就好好玩。还有,超前学了后再学就没有新鲜感,兴趣减弱,对学习不利。这样的家长是害了孩子。




作为一名十几年教龄的专门教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想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比较有针对性。

幼小衔接有必要。

幼小衔接学习识字、拼音、算术、写字,这些都是一进小学就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

因为现在大家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从胎教开始就已经下了大功夫。一到小学,孩子因为家庭教育背景不一样,孩子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不一样。

在上小学之前先进行幼小衔接,对小学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对她将来进入小学是很有好处的。

有家长会担心,她学过了到了学校就不学了。怎么办?其实完全没有这个担心。学校常规的课程和幼小衔接还是不一样的。每个老师的教法也不一样,所以孩子在上学的时候不是把她幼小衔接的课程再上一遍,而是她已经有了基础,她在课上可以变得很有成就感。

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有些从小就父母很注重学前教育的宝贝,不去幼小衔接班也完全没有问题。只要宝贝爱学习,能识字,爱阅读,就万事大吉了。

最后呢,要请各位爸爸妈妈们放宽心。孩子进入小学,不要太紧张。一、二年级宝贝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即使作业做的慢,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爸爸妈妈们都不要太在意。

你要相信,只要始终保持一颗爱学习的心,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她们都会努力跨越的。

孩子们加油!爸爸妈妈们加油!!!




像你家孩子这样聪明的孩子不需要上幼小衔接班,很多孩子还是需要上的。孩子小时候这样并不是好事,还是应该正确引导孩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我也遇到过小时候不学习就会的孩子,高中后并不比别人有优势,引导孩子多看书,读书,扩大知识面。




小学生是专才!偏才!他会老师不会!老师会他全不会!他攻其一点!不会其他!″偏工易就,尽善难求!”《书谱》孙过庭(唐)!这样去上少年班!(当年’少年班出人才也毁人才……)




幼儿园—小学迁移与衔接的必要性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如何正确理解幼小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幼儿园里,幼儿的主导活动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游戏中接受社会规范,与人为善和平相处,适应社会环境,而小学的主导活动则是学习。但是两者之间仍有许多内在的联系,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必须挖掘和利用两者的内在联系,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保证幼儿胜利地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

儿童进入小学后,在社会角色,生活内容,生活场所以及与教师的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心理发展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因此,有人把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称为是儿童的第二次社会性断奶。(第一次社会性是断奶,是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对于幼儿来说,不啻为一大挑战,幼儿正是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

首先 ,我们所说的幼小衔接,并不是幼儿园小学化,把小学的课程搬到幼儿园去上。

其次,幼小衔接,绝不是等到幼儿园大班才开始进行,更不是专门教育机构进行突击性训练所能完成的。而是从幼儿一入园就必须开始的长期工作。如幼儿学习兴趣、注意力、意志力、自理能力的培养等等。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而是德、智、体、美、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幼小学衔接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幼儿身体和动作的发展

促进身体和动作的发展,是儿童进入小学学习和生活所必备的条件。

首先 幼儿应该遵守幼儿园生活作息制度,以养成良好的进餐、睡眠、入厕、盥洗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幼儿动作技能的培养,使幼儿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比如正确使用剪子、铲子、抹布等劳动工具,既可增强幼儿体质,又可训练幼儿大小肌肉的协调。培养幼儿的意志力,自制力等。

2、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教师要有目的的将幼儿的好奇心,转变为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幼儿有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并能从学习中得到的满足和快乐,以适应小学的学习需要。

3、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家长及幼儿园要教育培养幼儿具备一定的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要特别注意从小培养幼儿具有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学会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幼儿只有具备一定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与小学的转变,

4、培养幼儿对小学的情感和入学的欲望,家长切记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学校或老师的坏话 ,比如,有的家长孩子还没有上学,就喜欢拿老师或学习吓唬孩子,一次在公交车上,我看见一个四五岁孩子的家长,一直在教孩子口算,突然对面马路走过一位衣衫褴褛的乞讨者,家长用手一指对孩子说:“你要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像他一样去要饭”,孩子一脸的茫然。家长这样说的多了,孩子自然就会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在孩子孤独、不解的时候,总能满含期待地对孩子说:“等你上了学就好了,你会有许多小朋友和你共同学习 ,共同玩耍。有什么不懂的东西可以尽情去问老师,老师真好,什么都会!”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会对学校产生强烈地欲望,希望自己快快长大,背起书包去上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幼小   孔子   老师   孩子   都会   因材施教   社会性   天津   超前   小学生   智力   幼儿园   幼儿   家长   能力   小学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