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刘知远?

刘知远执政时期严刑治国,聘用大量的酷吏草营臣民,在五代十国历史中称之为最严酷的帝王。

后汉高祖刘知远,沙陀人,儿童时期,家境贫寒,以放马为谋生。刘知远在少年时期,就到李嗣源的帐下做了一名军士,后来由于作战勇猛而升为偏将,与石敬瑭一同谋事。

石敬瑭出任北京【太原】留守时,就奏请宗庄李嗣源,调任刘知远到其麾下,视为亲信。清泰三年,石敬瑭与后唐决裂,刘知远主张石敬瑭起兵反唐,成霸业于晋阳就是现在的太原。石敬瑭由于被后唐大军围困,于是求援于契丹排兵支持。刘知远也赞成他的决定。石敬瑭在称帝之后,对众将论功行赏,加封刘知远为忠武军节度使、归德节度使。在后晋天福六年,又任命刘知远为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执政晋阳军事地区的管理大权。

石敬瑭病死。石重贵即位,对日益强大的刘知远非常顾虑,但因为对辽用兵关键时期,他深知还需要借助刘知远镇守北方重镇,所以则用怀柔之策拉拢刘知远,封他为太原王、拜中书令等有名无权的虚职。刘知远权利和势力越发强大,建立了晋阳为革命根据地,在河东地区大范围招兵买马、扩充军事实力。同一时期,后晋政权和契丹政权傀儡关系走向破裂,两国之间的亡国战争一触即发,刘知远虽驻守在河东地区,但是对契丹兵的屡屡入侵不管不问,石重贵几次催促让他出兵制约契丹,他均置之不理,趁着乱世浑水摸鱼,短短数年就在晋阳根据地壮大了一支五万余人的队伍,河东的军政实力超过了各藩镇的军阀实力。在开运四年,契丹攻陷大梁,后晋政权走向灭亡,中原地区处于一片水深火热之中。

刘知远执政的成绩基本来说是建立了后汉,打败契丹入侵。后晋政党建立之后,中原地区并不是很太平,反而是刘知远与国君之间的嫌隙在加深,石敬瑭去世之后,他就开始筹备自己的统一大志,在河东修养身息,上面调派他去攻打进犯的契丹部落,他也不受命,只是观战,同时他也时刻注意局势的变化,寻找合适的时机,坐收胜利果实。为了减少自己的伤亡,增加成功几率,刘知远眼睁睁看着契丹入主中原建立辽国,并且假意投诚,在时机成熟时叛变,建立后汉,利用契丹的残酷统治带给百姓的不幸,刘知远巧妙设计,收归民心,趁势打击契丹,将其赶出中原,只是他建立王朝一年后便去世了,后汉朝也只有短短的两年。

站在女性的观点追忆历史、了解历史,感受截然不同的一种历史解读情怀。

每天和你分享有价值的历史观点!请你留步给予关注,点赞,点评,转发,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原始动力!爱你们……




后汉高祖刘知远,虽然是一个开国皇帝,但却称不上什么杰出人物,更像是一个投机而短视的军阀。



与后唐、后晋的开国者一样,刘知远也是沙陀族人。后唐时期,他与石敬瑭一同在李嗣源(后来的唐明宗)麾下从军。期间,他多次在危急时刻救了石敬瑭的性命,逐渐成为对方的心腹。

由于这层关系,刘知远几乎参与了石敬瑭的所有重大行动,比如诛杀后唐闵帝李从厚、确定寻求契丹作为外援对抗后唐......当后晋建立后,他也水到渠成地成为重要开国功臣,官至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封北平王。

不过,身处五代,任何有实力、有资源的将领都不会甘心当个臣子。作为后唐代梁、后晋代唐等朝代更迭事件的亲历者,刘知远对“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这一当时的真理感同身受;同时,由于手下掌握了河东这一沙陀军事集团的大本营,他的野心随之被刺激、滋长。

而相较前代,刘知远创业的模式极为特殊:投机。



当初,石敬瑭在桑维翰的建议下决定联络契丹时,刘知远为了自己的利益(升级为开国元勋),对此表示赞同;不过,他只主张送钱、反对割让燕云十六州,说明其心中还有知轻重。

到了石重贵担任后晋皇帝时,与契丹人撕破脸,双方大打出手。作为朝廷重臣,当契丹军队南下、晋军形势紧张时,镇守河东要地的刘知远却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可耻态度,他甚至告诫部下:“未有他变,岂可轻动哉!且观其所利止于货财,货财既足,必将北去。况冰雪已消,势难久留,宜待其去,然后取之,可以万全。”

国家身处危难之际,一位手握重兵的将领却想着保证自己“万全”、见风使舵,由此可见刘知远是多么的不忠不义、自私自利、忘恩负义。



而当契丹军队攻进汴梁、覆灭后晋后,耶律德光雄心万丈地作势在中原称帝,刘知远丝毫没有羞辱感,反而“识时务”地派部将王峻前去祝贺。对于刘知远,耶律德光也像当初称呼石敬瑭一样,叫他为“儿”,并且赏赐了在契丹只有极为卓越大臣才配享有的木拐。

话说回来,对于耶律德光而言,刘知远确实是一大功臣,如果没有他的鼠首两端、按兵不动,契丹想要灭掉后晋哪有那么容易。

然而,刘知远之所以如此没节操,就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实力,随后等待另一个机会。

不久后,契丹人在中原激发众怒、不得不撤回草原,刘知远抓住权力真空的时机,在河东建国称帝,随后轻轻松松地攻取中原。

由于他姓刘,所以国名也叫“汉”,史称后汉,这就是五代中的第三个沙陀王朝。讽刺的是,后来刘知远死后,庙号也是“汉高祖”,刘邦若泉下有知,估计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不过,刘知远的王朝仅仅存在了四年,国祚之短,在五代中拔得头筹。“得国而速亡,未有如沙陀刘氏者也;反者一起,兵未血刃,众即溃,君即死,国即亡,易如吹槁,亦未有如沙陀刘氏者也。”

后汉之所以如此不堪一击,就像司马光评论的那样,根源在于刘知远的失仁、失信、失刑。

刘知远虽然贵为开国者,但只能证明他比较无耻,跟能力高下关系不大。就本性上来说,他不仅不忠不义,而且愚昧昏聩、头脑简单,压根不具备治国能力,从头至尾都像一个纯粹的军阀。

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大多都会采取与民休息、恢复生产、轻徭薄赋等举措,尽量安定人心、团结军民。

而在后汉建国时,更加需要上述政策。毕竟在契丹回撤后,中原饱经摧残、亟需有人站出来收拾残局,这也是刘知远能够轻松开国的根本原因。在这个时候,他最需要做的,就是对内安定百姓、恢复生产、积蓄力量,对外联络盟友以对抗北方强敌的威胁,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政权的生存都会存在问题,更别提统一天下的大业了。



然而,刘知远后汉政权的所作所为,与上述思路几乎完全相反。

吐浑部族不堪契丹欺凌,于是诚恳地向中原王朝归降;但刘知远贵为皇帝,竟然见财起意,悍然杀害其部族首领,“取其赀巨万,良马数千”。为了一点财物就失去了一大外援,并且断绝了其他力量投靠的念想,刘知远不仅毫不为意,甚至还洋洋得意;

面对饱受战火摧残、人心思安的中原百姓,刘知远的极度迷信严刑峻法,据称他曾下诏:“天下,凡关贼盗,不计赃物多少,案验不虚,并处死”,即:凡是偷盗者,无论赃物价值多少、一律处死。

后汉的刑罚之严酷,由此可见一斑。若非生存所迫,绝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偷盗,刘知远不解决源头、却简单地以暴制暴,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藩镇军阀思维。

因此,当刘知远当了一年皇帝去世后,他的后汉王朝仅仅撑了不到三年就因内乱崩盘,被后周灭亡,也算是咎由自取。




刘知远(895-948年),是五代时期的后汉开国皇帝。他出生于太原,属于沙陀族。刘知远早年曾经在李嗣源(后唐明宗)部下担任军官,当李嗣源登上后唐皇帝位后,刘知远在石敬瑭帐下任牙门都校。934年,他曾经因为与后唐闵帝不和,而将后者的随从斩尽杀绝。936年,刘知远又怂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叛后唐。石敬瑭消灭后唐、建立后晋以后,刘知远先后担任忠武军节度使、大名府留守兼河东节度使。943年,刘知远又先升任中书令,并被封为北平王。

947年,契丹灭亡后晋之后,在其部下的怂恿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沿用后晋的“天福”年号,并改国名为“汉”,这就是历史上的后汉。建立后汉不久,刘知远便进入汴京、并改名为“刘暠”。不过刘知远的统治只持续了一年,他在称帝次年(948年)就病逝了。后汉政权也仅仅持续了四年,951年就被郭威建立的后周所取代。

至于刘知远的历史评价,基本也是以批评居多,他颁行严刑峻法,又残暴好杀,曾经背信弃义杀死归降的契丹和吐谷浑民众。史家认为,他实际上没有治国才能、也缺少人格魅力,并非一个称职的君主。我们可以看看《后五代史》对他的评价

“在昔皇天降禍,諸夏無君。漢高祖肇起並、汾,遄臨汴、洛,乘虛而取神器,因亂而有帝圖,雖曰人謀,諒由天啟。然帝昔蒞戎藩,素虧物望,洎登宸極,未厭人心,徒矜拯溺之功,莫契來蘇之望。良以急於止殺,不暇崇仁。燕薊降師,既連營而受戮;鄴臺叛帥,因閉壘以偷生。蓋撫禦以乖方,俾征伐之不息。及回鑾輅,尋墮烏號,故雖有應運之名,而未睹為君之德也。




时势造奸雄: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

原创2020-05-30 18:29·燕赵节度使

水浒传》引言中有一首诗: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说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之一五代十国的历史。

梁唐晋汉周5个朝代共53年(公元907~公元960年),其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是后梁(907~923)共16年,存在时间最短的后汉(947~950)只有3年。

后唐、后晋、后汉建立者都是河东沙陀集团武人,被称为“沙陀三朝”,再加上后周、北宋,后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都是前一个王朝的臣子,都是以谋反登基称帝。

在五代的开国皇帝中,以后汉高祖刘知远最为昏聩无道,残忍嗜杀,纵观他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乱世奸雄。

河东猛将

刘知远,生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沙陀族人。


他的父亲刘琠,是晋王李克用的列校。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河东(今山西)沙陀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兵。

沙陀人是唐末五代的战斗民族,李克用曾率沙陀骑兵帮助唐朝剿灭黄巢起义。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更是勇猛,败契丹,灭桀燕,打的后梁军大败。

连后梁太祖朱温都惊叹: “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

生子当如李存勖,李克用虽死犹生啊。我的儿子们跟他一比,简直如同猪狗一般。

后来李存勖更是灭后梁,成为后唐的开国皇帝。

世世代代的尚武之风让每一个沙陀人都精通骑射,悍勇善战。

长大后,刘知远就在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即后来的后唐明宗)手下为军卒。由于作战勇敢,被升为偏将,

一次,晋军与后梁军队在黄河岸边的德胜军(今河南濮阳)激战,晋军战事不利,被迫撤退。

石敬瑭的马甲突然断裂,无法骑乘,而后梁军眼看就要追上。在这危急时刻,刘知远将自己的马让给石敬瑭,自己则骑上石敬瑭的马,在后面掩护,石敬瑭顺利脱险。事后,石敬瑭非常感激他舍命相救。

在李嗣源继位称帝并任命他担任河东节度使后,石敬瑭就将刘知远调到自己手下任职,做了一名牙门都校,成为他的亲信。

后唐闵帝时期,李从珂作乱,闵帝出逃。

在卫州(治今河南卫辉)城东数里处,闵帝遇到了率军入朝的石敬瑭。

石敬瑭将李从厚安置在驿馆中,李从厚召石敬瑭到屋内密谈。刘知远为防万一,派勇士石敢贴身保护。

李从厚的随从觉得石敬瑭没有忠心保护李从厚,欲杀石敬瑭。石敢掩护着石敬瑭躲进旁边的一个屋子里,用巨木将门挡住。

刘知远率人赶到,将李从厚的所有随从全部杀死,把李从厚囚禁起来。后来李从厚被李从珂派人杀死。

后晋重臣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后唐末帝李从珂讨伐盘踞在太原的石敬瑭。石敬瑭得助于刘知远等人谋划,假借契丹军的力量,消灭后唐,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晋,是为晋高祖。

为了报答契丹的帮助,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称比他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

刘知远认为条件太屈辱,而且后患无穷,说:“对契丹称臣即可,当儿子则太过分,多送些金帛使辽兵援助而不必以割地相许,割地会造成将来后患无穷啊!”

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不得不说,刘知远在战略眼光上远超石敬瑭。

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让中原门户大开,无险可守,给后世王朝造成了百余年的边患。


后晋建立后,刘知远以军功历任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今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封疆大吏。因在忻口大破契丹军队而受封北平郡王、太尉。

刘知远手握重兵,权势熏天,连石敬瑭都怕他三分。

石敬瑭卑躬屈膝以事契丹,但继承后晋皇位的后晋出帝石重贵是个有志青年,不肯向契丹国称臣,惹怒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契丹发兵攻打后晋。

结果大将杜重威在前线临阵投敌,致使十万大军被俘,另一将领张彦泽引兵南下,攻入汴梁,俘虏石重贵。

耶律德光派大将伟王领兵进入雁门关,意图占领河东。刘知远在忻口大破伟王,又在朔州阳武关再破契丹。两败契丹,让刘知远保住了他的河东地盘,也为他日后南下占领中原称帝,奠定了基础。

后晋开运四年(947年)正月一日,契丹进犯汴梁,后晋灭亡。

耶律德光在汴梁崇元殿接受朝拜,诏令改晋国为大辽国,大赦天下。

刘知远遣牙将王峻向契丹奉表投降,耶律德光诏令褒扬嘉奖,称刘知远为儿子,并赐给一根木拐。按契丹的礼法,贵重的大臣才能得到这种赏赐,就像按汉族礼仪赐给假节一样。

王峻回来后,对刘知远说契丹政治混乱,一定不能占领中原,于是便商议如何南下中原。

契丹人在中原到处以“打草谷”的名义掠夺财物、杀害无辜百姓,中原人民怒不可遏,纷纷起义,四处打击契丹。

耶律德光在中原待不住,被迫被返,途中病逝于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被制成“帝羓”(木乃伊)带回辽国。

刘知远见中原无主,于是众将的拥戴下,在太原称帝,但却没改国号。不久,他采纳了部将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进而图天下”的建议,举兵南下,很快拿下了洛阳和汴京。

他自称东汉明帝八子淮阳王刘昞之后,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是为后汉高祖。



一如石敬瑭的老套路,沙陀武人都很熟。

《旧五代史》评价他:“乘虚而取神器,因乱而有帝图”

登基后,刘知远颁布了诏令,将境内契丹人全部处死,从而获得了后晋旧臣的人心,文臣武将纷纷归降。

奸雄昏君

刘知远虽然是登基为帝,但他和李存勖、石敬瑭一样都是河东沙陀武人,毫无治国才能,只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他仅仅做了半年的皇帝,而他的后汉小朝廷仅仅存在了3年就被推翻了。


后汉的统治是五代十国中最残暴的时代,皇帝昏庸无道,贪官酷吏横行,百姓困苦难活。

刘知远的恶政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苛政滥刑

在河东时,为了制造军备,所以刘知远下令他的辖区所有的牛皮必须由官府收购,严禁民间私自买卖,否则处死。

但后汉建立后,刘知远依然保留着这条苛政。

当时上党有人犯了牛皮罪,依法要被处死。但昭义判官张璨觉得这个法律实在荒唐,便向刘知远进谏:“主上在河东,大聚甲兵,须藉牛皮,严禁可也;今为天下君,何少牛皮,立法至于此乎?”

刘知远大怒,要处死张璨。

他的倒行逆施胡作非为,连官场老油条冯道都看不下去了。


本来一直对城头变化大王旗作壁上观的“老臣”冯道,此时却正义感爆棚,挺身而出,冒死向刘知远进谏,说张璨言之有理,这条牛皮令早就过时该废除了,对张璨应该奖赏而不是治罪。

刘知远自知理亏,又深知自己要治理国家还要靠冯道这一干文臣,所以才赦免了上党人的死罪,但却仍然将张璨罢官。

经过长期的战乱,中原的社会秩序很乱,人民生活困苦,衣食无着,到处都是“流寇”抢劫。后汉初建本应该招募流亡,开垦荒地,恢复生产,以安定社会秩序,这样会使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下来,流寇自然也消失了。

但刘知远却采用严酷的手段,残杀“流寇”。他“诏天下凡关贼盗,不计赃物多少,案验不虚,并处死”。还规定“民有犯盐、矾、酒曲者,无论多少皆抵死。”

同时,他还重用酷吏。

如苏逢吉是个“贪诈无行”、“喜为杀戮”的人,居然被任命为宰相。

一次,刘知远为了庆祝生日,命苏逢吉“静狱”,其实是想大赦。但苏逢吉却把囚犯全部杀光,号曰“净狱”。

苏逢吉曾草诏要将为盗者的本家和四邻、保人全族处斩,有人抗议说:“为盗者族诛,已不合王法,何况邻保,这样做不是太过分了吗?”苏逢吉自知理亏,才删去“全族”二字。

另一个酷吏刘铢,更是心狠手辣,“民有过者,问其年几何,对曰若干,即随其数杖之,谓之‘随年杖’;每杖一人,两杖俱下,谓之‘合欢杖’” 《新五代史·汉臣传·刘铢》。

对于这些残忍嗜杀的酷吏,刘知远既不罢免,也不惩处,反而让他们身居高位,残害百姓,上行下效,使得后汉朝政更加腐败混乱。

2.言而无信

在刘知远初入汴京时,有曾投降契丹的燕军1500人归顺了他。

这支燕军曾与契丹大战,后不敌投降。

刘知远在招降后,却言而无信,以谋反为由,将燕军在汴京附近的一个叫繁台的地方全部杀死。

后汉建立后,杜重威占据邺城反叛。

杜重威在后晋时,奉命领兵抵御契丹,但却在阵前投敌,可谓后晋灭亡的第一罪人,后汉建立又反叛,可谓罪上加罪,罪不可赦。

因为他也曾投降契丹,所以据邺城死守,誓死不降,刘知远亲征,但屡攻不克。

刘知远被迫“累令宣谕,许以不死”,但叛军不为所动。叛军将领幽州指挥使张琏因怨恨刘知远尽杀燕兵:“繁台之卒,何罪而戮?” 拼死守城。

但粮草用尽,城中叛军多逾城逃亡,杜重威无奈,只好请降。

张琏为了活命,“邀朝廷信誓”。刘知远答应了。

但当张琏等人离开邺城后,立即派人将包括张琏在内的数十名将官全部诛杀。

刘知远却赦免杜重威,封检校太尉。

但刘知远在临死前,以杜重威反复无常,下令将他处死。宰相苏逢吉诱杀杜重威,尸体弃于市。汴梁人憎恨他卖国,纷纷践踏他的尸体。

刘知远不守信用,以前后晋归顺他的将士非常疑虑,唯恐被杀,以至于叛乱四起,让后汉到处用兵,财政枯竭,这也是后汉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永兴节度使赵思绾接到调令,心怀疑虑,唯恐遭到不测,于是夺取永兴城反叛,与官军大战一年有余,结果十万人口的永兴城收复后只剩下一万多人。

在后唐末年,后唐雄义节度使安元信率领亲兵投降石敬瑭。

石敬瑭很惊讶,为安元信为何归降?

安元信说:“夫帝王者,出语行令,示人以信。尝闻主上许令公(指石敬瑭)河东一生,今遽改之,是自欺也。且令公国之密亲,亲尚不能保,肯保天下之心乎!以斯而言,见其亡也,何得为强也。”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作为人君,要言而有信,取信于天下,才能人心归附,长治久安。

但刘知远却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导致人心尽失。

====================================

刘知远并没有治世之才,只是因为契丹入侵,灭亡后晋,中原空虚无主。他身居河东,握有重兵,趁机南下,占领了中原,称帝建国。

他不过是一个时势造就的枭雄而已。

所以,他建立的后汉仅仅存在了3年就覆灭了。

《旧五代史》评论刘知远:

“在昔皇天降祸,诸夏无君。汉高祖肇起并、汾,遄临汴、洛,乘虚而取神器,因乱而有帝图,虽曰人谋,谅由天启。然帝昔莅戎藩,素亏物望,洎登宸极,未厌人心,徒矜拯溺之功,莫契来苏之望。良以急于止杀,不暇崇仁。燕蓟降师,既连营而受戮;邺台叛帅,因闭垒以偷生。盖抚御以乖方,俾征伐之不息。及回銮辂,寻堕乌号,故虽有应运之名,而未睹为君之德也。”。

《新五代史》评论刘知远:

“至汉高祖建国,黜晋出 帝开运四年,复称天福十二年者,何哉?盖以其爱憎之私尔。方出帝时,汉高祖居 太原,常愤愤下视晋,而晋亦阳优礼之,幸而未见其隙。及契丹灭晋,汉未尝有赴 难之意。出帝已北迁,方阳以兵声言追之,至土门而还。及其即位改元,而黜开运 之号,则其用心可知矣。盖其于出帝无复君臣之义,而幸祸以为利者,其素志也, 可胜叹哉!夫所谓有诸中必形于外者,其见于是乎!”’

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287》中所言:

“汉高祖(刘知远)杀幽州无辜千五百人,非仁也;诱张琏而诛之,非信也;杜重威罪大而赦之,非刑也。仁以合众,信以行令,刑以惩奸;失此三者,何以守国!其祚运之不延也,宜哉!”

司马光这一段精辟史论,可谓对刘知远做了盖棺论定。




刘知远(895年-948年),即位后改名刘暠,太原府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后汉开国皇帝(947年-948年)。

刘知远年轻时厚重寡言,面有特象,雄武过人,勇猛善战,跟随唐明宗李嗣源及晋高祖石敬瑭时,颇得战功,反对称臣于契丹。开运四年(947年),刘知远称帝即位。统治期间,各地割据成势而朝廷难控,并且手下贪婪之辈,日益形成弊政,一时敛赋成灾。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病逝于万岁殿,享年五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葬于睿陵。



关于“如何评价刘知远”,我们可以从古代后人对刘知远的评价来看。下面请看看以下几点

《旧五代史》:“在昔皇天降祸,诸夏无君。汉高祖肇起并汾,遄临汴洛,乘虚而取神器,因乱而有帝图,虽曰人谋,谅由天启。然帝昔莅戎藩,素亏物望,洎登宸极,未厌人心,徒矜拯溺之功,莫契来苏之望。良以急于止杀,不暇崇仁。燕蓟降师,既连营而受戮;邺台叛帅,因闭垒以偷生。盖抚御以乖方,俾征伐之不息。及回銮辂,寻堕乌号,故虽有应运之名,而未睹为君之德也。”

耶律德光支援石敬瑭打退后唐的进攻后,对石敬瑭推荐刘知远:“这个大将很勇猛,以后不要随意舍弃。”



公元947年(开元四年),契丹进犯京师,刘知远带着少帝北出,遣牙将王峻向契丹奉表投降,晋朝灭亡。王峻回来后,对刘知远说契丹政治混乱一定不能攻占中原,于是便商议建国。

刘知远生逢乱世,在其主要政治和军事活动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对契丹的态度。契丹是鲜卑族的一支,唐后期逐渐成为北方强悍的势力,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太原举兵叛唐,在契丹帮助下建立了后晋。为了报答契丹的帮助,不惜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并称比他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从此中原门户大开,无险可守。在这方面,刘知远比石敬瑭要看得远些,做法上也有所区别。虽然他和石敬瑭同被契丹呼“儿”,但刘知远则认为:称臣即可,当儿子则太过分,多送些金帛使辽兵援助而不必以割地相许,割地会造成将来后患无穷。可见他对契丹更多的是主张笼络、利用以图中原,况且他还曾两次大破契丹,直至称帝后也没有中断同契丹的战事。还应提及的是,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秋,位居邺都留守的杜重威打了败仗后,在契丹引诱下遣使送表,屈膝投降。刘知远称帝后不惜率军亲征讨伐,兵临城下逼其归顺。对这一反复无常、生性难驯的邺台叛帅,刘知远在临终前还不时提醒左右“善防重威”,并授意将其诛杀。



历代史学家们对刘知远的评价,多为批评。各种看法不无道理。但要知道五代十国是一个纷扰割裂的时期,是唐朝后期方镇割据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人民不但备受封建军阀残暴统治的痛苦,而且还受到契丹进扰的祸害。刘知远作为这一动荡时期的封建帝王,在战乱中利用军事实力和政治权术获得了统治地位,自然给中原人民带来了许多灾难,但他努力遏制契丹的南侵,对恢复和发展中原地区的生产起到某种积极的作用。当然,同其他的封建军阀一样,处于战乱之中的争斗与割据,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汴梁   契丹   河东   后晋   酷吏   后唐   王朝   后汉   节度使   中原   太原   汉高祖   人心   高祖   皇帝   评价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