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陵就摆在那里,为什么600年来却无人能盗?

朱元璋的陵墓之所以能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并非历史上无人敢盗墓,而是那些盗墓者根本就没有盗掘的机会。

在我国历代上百个帝王陵墓中,有三个人的陵墓可以称得上是“里程碑”,一是秦始皇陵墓;二是李世民墓;三是历时32年,耗银100万两,动用民工数十万人的朱元璋墓。

朱元璋墓就是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

据说,壮年时期的朱元璋坐上皇位不久,就开始为自己选择安葬地。

有一天,他与徐达、刘伯温和汤和一行4人到紫金山选择陵址,他们约定各自将所选择的最佳陵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

谁知,君臣4人不谋而合,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

朱元璋看后,龙颜大悦,当即就把自己的陵址定在了独龙阜玩珠峰。

可是,不巧的是,三国时期的孙权正好埋在不远处的梅花山上。

从地理位置上看,孙权的墓正好挡在了朱元璋墓的前面,按照古人的思维,这是需要迁走的。

可是,朱元璋满不在乎,他大度地说道:“孙权是个英雄,权当他给我做个侍卫吧。”

于是,他没有下令搬迁孙权的墓穴。

1376年,明孝陵开始筹建,到1382年,第一期工程基本完工。

就在这一年,深得朱元璋宠爱的马皇后因病去世,朱元璋痛心不已,他为马皇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把马皇后安葬在了自己的陵园中,封她为“孝慈皇后”,这也是明孝陵的由来。

1398年,71岁的朱元璋病逝,七天后,他的孙子朱允炆将他与马皇后合葬与明孝陵。

据记载,明孝陵东起太子朱标的东陵,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以说,规模非常恢弘,而且,在32年的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

就是这么一座帝王陵,为什么历时600余年没有被盗呢?

我们要知道晚晴时期,慈禧的定东陵,仅隔20年,就被孙殿英洗劫一空了。

在回答这道问题之前,我们先聊一下从古至今为什么总有人从事盗墓活动。

第一类,就是“政治性报复”。

比如,项羽带兵声势浩荡地攻入秦王朝的咸阳城后,他不仅腰斩了秦始皇的儿子子婴,还让士兵践踏了秦始皇陵,将秦始皇陵地表的宏伟建筑全部摧毁了。

好在,秦始皇的地宫和陪葬用的兵马俑,因为深深地埋在了地底下,而躲过了一劫,这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秦皇兵马俑。

项羽坚信“亡秦必楚”,他让士兵破坏秦始皇陵,就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性报复。

再比如,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他来到南京一代巡视,一眼望去,感觉南京一代很有帝王气,于是,他令人挖断了紫金山的龙脉。

所以,有的人说,但凡在南京定都的王朝都不会太长久,诸如东吴、宋齐梁陈,还有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

这些王朝都如白驹过隙,一闪而过,根源就在秦始皇身上。

还有,邻国日本也比较迷信这种做法,据说,他们为了能让自己世世代代统治半岛,竟然让阴阳师在青瓦台的后山上钉进了365根钢钎,彻底镇住朝鲜的龙脉。

所以,现在很多韩国人猜测,他们的总统大多数在位很短,而且不能善终,就是与日本人在青瓦台后山上插入的365根钢钎有关。

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不足为信。

可是,不能忽略地是,盗掘别人的陵墓是一种“政治性”报复。

第二类,贪图古墓里陪葬的金银珠宝。

最典型的就是东汉末年的曹操,他为了筹集军饷,竟然专门设立了“摸金校尉”。

不管前方战线怎么吃紧,曹操从来不会让“摸金校尉”去打仗,而是让他们盗墓挖宝。

除此之外,民国时期的孙殿英,为了贪图钱财,不惜动用部队,利用炸药炸开了慈禧的陵墓,搬走了陵墓中大量的陪葬品。

以上这些,都是古今军阀明目张胆地盗墓,至于民间的小股盗墓团伙,更是数不胜数。

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的陵墓竟然没有被盗墓贼“光临”,细细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历代王朝派专人为朱元璋守陵,不给盗墓贼可乘之机

朱元璋去世一个月后,他的孙子建文帝就调拨5000多名官兵前往明孝陵护陵。

这5000多名护陵军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优秀士兵,他们终身领取朝廷俸禄,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不能胜任的,可以由家中的男丁接班,继续守陵;如果家中没有男丁,这部分护陵军退休后,也可以继续享用退休金。

当然,朝廷对他们也采取严格的考核制度,每五年考核一次,实行末尾淘汰制。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护陵军及其后代都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加守护明孝陵,直至明朝灭亡。

因此,在明朝时期,想盗掘明孝陵,简直是天方夜谭。

明朝灭亡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

作为朱元璋的后代,他自然要把明孝陵当做祖宗根本之地,所以,他竭尽全力保护明孝陵。

如果说朱元璋的后代保护明孝陵是情理之中的分内之事,那么,到了清朝时期,从多尔衮、多铎、到康熙、乾隆,一直到清朝末期,清廷也在保护明孝陵,这就有一些不可思议了。

清代早期,全国局势未稳,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民心,加强自身的统治力,摄政王多尔衮曾派大学士冯铨祭拜明孝陵以及明代的其他皇陵。

后来,清军攻入南京,豫亲王多铎又派遣两名内官,率领40名士兵专门守护明孝陵。

此举标志着清廷对明孝陵的正式接管。

到了1684年,康熙首次南巡,当他到达金陵时,竟然亲自前往明孝陵拜祭,值得注意的是,他率领群臣从明孝陵的大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之礼。

其态度之恭敬,礼数之尊崇,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将数万名父老乡亲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之后,康熙又陆续5次拜祭明孝陵,而且,还在明孝陵石碑上题了“治隆唐宋”四个大字。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六次下江南,每次都会祭拜明孝陵,而且,每次都会行三跪九叩之礼。

可是,到了咸丰年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洪秀全攻入南京后,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拜祭明孝陵。

他以“不肖子孙”自责,延续了清廷对明孝陵的保护政策。

后来,南京被清军攻陷,无情的战火几乎将明孝陵的地表建筑毁于一旦,甚至,康熙亲笔书写的御碑也轰然倒塌,摔得七零八落。

到了1864年,清廷责令两江总督曾国藩祭拜明孝陵,并着手修复。

曾国藩派专人到达现场勘探,维修费用预估为20万两白银,可是,清廷财政拮据,结果只用了740两银子做了一些小修缮。

到了民国时期,孙中山、黄兴、蔡元培等人亲自来到南京拜祭明孝陵,继续做好保护工作。

由此看来,明孝陵600余年来,一直处于保护之中,期间,没有出现真空期,所以,也就没有给盗墓贼留下可乘之机。

2. 依山而建,盗掘难度太大

明孝陵的地宫依山而建,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土丘,下方由巨石砌成,上部为1米左右厚度的砖墙,四周也是砌着砖墙。

而地宫上方的独龙埠山是一座石头山,明孝陵的地宫在这座石头山中横向切入。

这种挖掘的方式,工程量很大,施工非常困难,但是,好处也不言而喻,那就是极为坚固。

试想,在无法找到地宫入口的情况下,从山顶垂直向下进入地宫可谓是白日做梦,除非采用炸药,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3. 设计独特,盗墓贼的技术有限

通常情况下,帝王陵墓的墓道位于陵寝和地宫中心轴的宝城之下,但是,明孝陵不是这样的,它的墓道偏在一边,仅凭肉眼、罗盘等是看不见、找不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12月,考古专家利用磁测仪对明孝陵进行了细致的探测。

这种磁测仪最深可探测至地下50米,纵然如此,这种精密的磁测仪在明孝陵使用的过程中也颇有难度。

最后,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密探测,才找到了朱元璋的埋葬位置。

除此之外,根据探测结果,明孝陵的地宫面积高达4000多平方米,几乎是明定陵地宫面积的3倍。

偌大的地宫全部采用大型的石材构筑而成,而且,在地宫的宝顶上还铺了一层厚厚的鹅卵石。一是为了快速排水,二是为了防盗。

这种奇特的设计,除非像孙殿英那样采用炸药才能打开地宫,像那些小规模的盗墓贼根本没有盗掘明孝陵的技术和设备。

4. 从13个城门出殡,不好找到朱元璋的埋葬区域

朱元璋临死之前,虽然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

也就是说朱元璋要求在他死后,无需用贵重的物品陪葬,如此,看来他的墓穴里没有值得盗墓贼想要的东西。

但是,他出殡之时,他的孙子朱允炆依然令人分别从13个城门同时出殡,目的就是混肴视听,让人找不到朱元璋的埋葬位置,以免有朝一日被人盗掘。

总之,明孝陵之所以能完整地保存至今没被盗取,并不是没有人敢挖,而是,以上4个原因,让盗墓贼望而却步,不由自主地放弃盗掘的打算。




朱元璋和马秀英的合葬墓明孝陵位于南京市(明朝称应天)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它没有被盗挖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点:归功于当地特殊的地质坏境。历史上很多帝王的地宫墓道大都修筑的非常笔直,而明孝陵的墓道在仪器探查中,呈现的是曲折的相像。明孝陵地下有两种不同的岩层,一种是非常坚硬的砾岩,另一种则是相对松软的石英岩。专家们推测,可能在施工时,发现地下存在砾岩岩层,难以开凿,便调整墓道的开凿方案,向便于开凿的石英岩二次开凿墓道。这样的地质环境一般的盗墓贼是打不开的,必须是大规模的,组团的,用炸药炸才能打开。这样的条件很多盗墓贼不具备的。像孙殿英那种军阀才能完成。

第二点是朱元璋的陵寝,一直都有专人守卫。在明代时,有守护陵寝的卫兵。清代时为了笼络人心也委任专人,拨发专款修缮管理陵园。民国之后,孙文也派专人管理明孝陵。

第三 明孝陵位置靠近南京城,很难有胆大妄为者敢潜入此地,大张旗鼓的公然夺宝。如果真这样公然去盗墓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朱元璋的墓无人能盗,个人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朱元璋的皇位得位最正。朱元璋的皇位既不是篡权得来的,也不是靠父母继承下来的。是朱元璋实实在在打下来的江山,从这一点上很多人都是非常佩服的。

二、朱元璋是千年一帝。朱元璋完全的是从社会的最底层当上皇帝的。他给地主放过牛,要过饭当过和尚社会最底层的人,他深知到最底层人的不容易。他当皇上之后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在朱元璋继位时间里,他不知道杀了多少贪官,而且对贪官用的刑剧都是绝无仅有的。从这一点上,他赢得了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拥护。

三、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以后,满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对朱元璋也是多次的敬拜。不管是康熙皇帝还是乾隆皇帝都曾经对朱元璋的陵墓敬拜过。其目的就是满人笼络汉人之心,更好的巩固清朝的帝国。所以在清朝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人敢去盗墓。

四、朱元璋的墓到底在什么地方?民间有很多的说法墓是在安徽凤阳县,还是在南京,事实上朱元璋的墓到底在哪个地方呢?连盗墓贼自己都不清楚,一个不清楚朱元璋墓在什么地方的盗墓贼他是不会轻易去下手干的。

所以历经600多年,朱元璋的墓一直没有人盗掘。个人看法不对之处,请指正。




朱元璋墓叫独龙阜。前几年经过超声探测,已知朱墓就在明楼后面小山包里面。朱墓要盗太容易了,为什么没盗?原来朱墓不靠机关靠守卫!明清五百多年始终有守卫。民国空阙只日据八年,但日本鬼子似乎无暇盗墓。从当时历史照片看,日寇只把中山陵明孝陵当作散步的地方,没有破坏。解放后,如果不是定陵文物腐朽事件,我估计明孝陵肯定会开发!当然现在不会挖了。




朱元璋的明孝陵坐落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紫金山自古以来就有“虎踞龙盘”之说,明孝陵建筑规模宏伟、气度非凡,布局独特,作为明朝帝陵之首的明孝陵,也直接影响了明清两朝皇帝陵的建筑格局,后来的帝王陵基本都是仿照它的规制和模式进行修建。明孝陵应该是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在2003年6月,明孝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所以明孝陵保存的日常完好,与加强保护和管理严格有关,当然,也有一些机缘巧合的原因。

明孝陵的修建及各种传说

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和刘基、徐达、汤和等人在巡视时,在钟山脚下玩珠峰一带,看上了独龙阜这块宝地。明朝张岱在《陶庵梦忆.钟山》中说:“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相间,人言王气,龙蜕寝焉。明太祖与大臣们提出个选一个陵址藏在袖口,打开以后,结果是英雄所见略同,选择的都是独龙阜作为明太祖的万年吉地。”

在朱元璋选定了独龙阜作为其陵寝之地后,这个区域就成为了禁地,不允许其他人在那里待了。但是,早在800年前的梁朝时,高僧宝志在圆寂后,梁武帝萧衍按照其遗言将其安葬在独龙阜,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捐资为宝志和尚建造了一座五层墓塔,第二年,梁武帝又在墓塔前为宝志建造了一座开善寺,让人们供奉香火纪念高僧宝志。

随着朝代的更迭,到了元末明初,开善寺更名为蒋山寺,在朱元璋选定独龙阜修建陵寝后,将蒋山寺迁到钟山之阳的紫霞洞南边,在新寺还没有建成的时候,有风水先生在踏勘独龙阜时,认为,新寺与皇陵靠得太近,有碍“气脉”,朱元璋就让丞相李善长再为寺院重新选择一处寺址,于是,蒋山寺再次东移到今天的灵谷寺所在地。

据说,在拆除宝公塔和挖出宝志高僧的遗骨时,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宝志高僧的真身完好如初,他如参禅打坐一般,屈膝盘坐在两只对合的缸内,容貌如生。在参与施工的士兵想将他抬起来时,却始终纹丝不动。朱元璋听后大为惊奇,他亲自到宝公塔卜筮,以求神灵明示。朱元璋求得一签:“世间万物各有主,一厘一毫君莫取。英雄豪杰自天生,也须步步循规矩。”

朱元璋恍然大悟,原来是迁移宝公塔“得罪”了神灵,于是,朱元璋在塔前许诺建一座更大的寺院,并赐庄田三百六十顷,以奉香火。这样,才算请走了高僧的真身。朱元璋也兑现诺言,为宝志和尚修建了寺院和墓塔,将寺院赐名为“灵谷禅寺”,并亲自题写了“天下第一禅林”悬挂在寺门之上。

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的陵寝正式开始动工兴建,动用了十万兵丁,还从各地征调了大批的工匠和民夫以及狱囚。在修建陵墓神道时,要经过三国时孙权的墓地,有人建议将孙权墓迁走,朱元璋说:“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于是,孙权的墓得以保留。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朱元璋的马皇后因病去世,由于孝陵还在建设中,在停灵一个半月后,马皇后先葬入了孝陵。第二个葬入明孝陵陵区的是太子朱标,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标奉命到陕西巡视,在返回京城后不久疾病缠身,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去世,朱元璋将其安葬在孝陵陵区,也称为孝东陵。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在应天皇宫驾崩,在停灵七天后就安葬于孝陵,其停灵时间之短,在帝王的葬礼中是非常罕见的。明太祖朱元璋在临死前,害怕孤单寂寞,竟然下令重启了前朝早已禁绝的“活人殉葬”,要其40名嫔妃为他殉葬,也开启了明代惨无人道的恶行,直到明英宗时,才下令再次禁止了用活人殉葬的制度。

明孝陵的修建,在经过洪武、建文、永乐三代才全面竣工。之所以叫“孝陵”,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来自马皇后的谥号“孝慈皇后”,也有人认为是来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提倡的“以孝治天下”,至今没有定论,但是,我认为,其实两个原因都是一个意思。

严格的保护使明孝陵得以保存完好

在朱元璋葬入孝陵后,建文帝就特设了“孝陵卫”,大约有5600余人,也就是孝陵的守墓军队,专门保护、管理和维修孝陵,主要负责孝陵的保卫工作,可见明朝政府对孝陵保护的重视程度。不仅如此,在《大明律》等法律中,还有明确的规定,对损害皇陵将进行非常严格的惩罚。比如,在距离皇墙20里范围内,不允许开山取石、烧窑、开路、葬坟等;对擅入孝陵陵门者棍击一百,有毁陵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并株连其族人、亲属、乡邻等。

有重兵看守,又有严厉的律法,当然没有人敢于盗掘孝陵了。虽然,在后来,孝陵卫的人数有所削减,但仍然是作为相对独立的陵寝保卫机构,不许裁撤,并保证充足的供养,而且,卫所职官允许子孙世袭,也确保了守卫人员的稳定。所以,在明朝时,明孝陵保护的是非常好的。

孝陵在明朝保存得非常完好,在改朝换代后,又怎么保护呢?在清朝建立以后,清政府为了赢得汉族人的拥护,巩固其统治的需要,也对明朝的皇陵进行了保护。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的统帅多铎在南下江陵的时候,就亲自到孝陵进行拜谒,并在不久又派太监2人,陵户40人在孝陵看护。

在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南巡的时候,曾多次到孝陵进行拜谒,康熙皇帝还曾为孝陵立碑进行保护,禁止在孝陵区域砍柴放牧,可见清朝政府对孝陵的管理还是非常重视的。有了朝廷的重视,即使有人想盗掘孝陵,也不敢付诸行动了。

在清朝末年,由于战乱四起,特别是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与太平军在南京附近多年激战,对孝陵的地面建筑造成了不小的损坏,后来,担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曾主持对孝陵进行了整修。在宣统元年(1909年)江宁知府还曾在孝陵树了一块保护孝陵的告示牌,上面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书写,意思是禁止任何损坏孝陵建筑的行为,这块碑应该是专门给八国联军看的。

在民国成立后,南京成为临时首府,孝陵距南京近在咫尺,所以,也没有人敢在首府附近对明皇陵进行盗掘。不久,孙中山在到钟山狩猎的时候,认为其山势壮观,非常喜欢,就对胡汉民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1929年6月,在孙中山葬入中山陵后,明孝陵也一并划入中山陵园区进行保护,这也是明孝陵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

明孝陵之所以在长达600年的时间里得以保存完好,一个原因是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都非常重视它的保护和管理;另外,即便是在战乱年代,也因为孝陵距南京较近,盗墓者也不敢进行大规模的盗掘;再一个,由于明孝陵地形和地质的原因,使孝陵的地宫非常坚固,这也使一些盗墓者知难而退。正是这些原因和机缘巧合,才使明孝陵得以在经历数百年后,依然保存的如此完好。




朱元璋的陵墓600年来无人能盗,只要有以下原因:

1.有专人保护。朱元璋下葬一月后,建文帝便在孝陵设置了五千多人的孝陵卫和神宫监驻守。专门负责守护朱元璋陵墓,后来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对于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持保护的态度,甚至康熙还三拜九叩的祭拜朱元璋陵墓,责令南京官员严加保护。自然而然也没有人刚盗朱元璋的墓了。

2.盗墓难度极大。朱元璋的陵墓是一个直径约四百米的圆形土丘,四周砌有砖墙。整个墓是依山而建,下方由巨石砌成,上部为一米左右厚度的砖墙。地宫上方是一座石头山,孝陵地宫独辟蹊径的横向凿入山体,将内部掏空而成。这种横向挖掘的缺点是,工程量大,难度大,而优点是地宫极为坚固。在无法找到地宫入口的情况下,从山顶垂直向下进入地宫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如果没有炸药,那可能性就是零。




朱元璋的王陵能完好保存到现在,并不是历史上无人敢盗,而是没有办法盗,根本连盗掘的机会都没有。而且明孝陵依山为托还有鹅卵石防盗机关,它的牢固程度让盗墓者望而生畏。

明孝陵的传说和修建

1374年,有一天,朱元璋带着刘伯温、汤和、徐达一行人外出给王陵选址,当他们到独龙玩珠峰,竟然不约而同的看上了这块宝地,英雄所见略同都选择这里作为未来王陵所在地。朱元璋龙颜大悦当即就下旨,把自己的陵墓定在这里。


可是山上还有一座前梁朝的五层墓塔,早在800年前,梁武帝在里面安放南北朝著名高僧宝志和尚的遗骨,朱元璋觉得寺庙在王陵旁边会影响风水,应该要迁走。

迁寺庙的时候竟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高僧宝志的肉身竟然完好如初,容貌还很清晰,盘膝而坐,好像只是在参禅打坐。朱元璋听说这件事后很是吃惊,立马跑到墓塔前祭拜,他觉得自己好像惊动了神灵,所以建立一座更大的寺庙。


1381年,皇陵准备要动工了,可是孙权的墓挡住了皇陵的神道,按照当时的风俗应该是要迁走的,可是朱元璋摆摆手示意算了,孙权好歹也是个英雄好汉,就留着给自己守门吧

孝陵修建的第二年,朱元璋最爱的马皇后却因病去世了,朱元璋把皇后安葬入陵中,并封为“孝慈皇后”,孝陵也因此而得名。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停灵七天后,进入孝陵与马皇后合葬。直到朱元璋下葬,孝陵还是处于未完工状态,耗时24年才修建完成,皇陵的规模之大,耗费的财物之多可想而知。

明孝陵为什么历经600多年没有被盗呢?

专人守陵没有盗掘机会

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就调拨了5000多人组成“孝陵卫”前往明孝陵保护。这几千人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代代相传后世家族也会成为守陵人。当然想做守陵人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每五年就要进行一次考核,不合格就要被淘汰。

而且明朝还有法律规定,破坏皇陵的,不管是什么原因都要受罚,造成损坏家人、亲戚甚至邻居都连累受罚,20公里范围内,不允许开山挖石、烧窑造灰。

因此,在明朝,想盗孝陵简直天方夜谭,也根本不会有盗墓贼敢去盗掘明孝陵。

明朝灭亡后,清代早期,清朝统治者为了尽快稳定局势,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摄政王多尔衮主动派人对孝陵进行保护。


康熙帝在位期间,每次南巡都要亲自到孝陵祭拜,行跪九叩大礼。康熙帝还在孝陵石碑上提了“治隆唐宋”四个大字,希望通过这个行动笼络民心。康熙帝还下令禁止在孝陵附近放牧砍柴,法律严格程度和前朝无异。


到了咸丰年间,天下大乱,天平天国运动爆发,洪秀全进入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明孝陵,并对明孝陵保护了起来。

太平天国后,两江总督对明孝陵进行了修整。江宁知府还在孝陵门前用日、德、英、法等6过语言竖立告示碑。

到了民国时期,1929年孙中山先生也葬在附近,所以孝陵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明孝陵一种被处于被保护的状态,所以盗墓贼根本就没有机会下手。

设计独特挖掘难度很大

明孝陵沿用了唐宋的依山为陵的做法,明孝陵的建筑非常特殊,地宫是一个约400多米的圆形土丘,下方用巨石砌成,四周也用砖墙砌着,上部为一米左右厚度的砖墙,也就是说它是一座石头山。


在建造的时候横向凿入山体,将宫殿内部掏空,工程量非常浩大,不过也有它的好处,非常坚固。要是找不到入口,不带炸药来根本没办法进入。

孝陵的墓道还是反常规设计的,通常情况下,帝王陵墓的墓道位于陵寝和地宫中心轴的宝城之下,而孝陵是偏在一旁的。这样的设计盗墓贼根本就没办法进入。

除此之外,在峰途中还有一层厚厚的鹅卵石,如果出现盗洞,鹅卵石就会将洞填满,和流沙防盗差不多,让人无法下手。


明孝陵可以防住普通的盗墓贼,要是遇上像孙殿英这样的盗贼,明孝陵也可能被盗了。幸好明孝陵的地理位置特殊,所以不管在哪个时期都被保护得很好,明孝陵也成了几百年不被盗掘的存在。

总之,明孝陵几百年来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不是没人敢挖,而是没有出现过可以盗取的机会。再加上明孝陵复杂的地宫结构,各种原因机缘巧合下,明孝陵依然保存完好。




说句公道话,朱元璋的墓能够完好无损,清朝的功劳是不小的,当然也和明孝陵固若金汤的设计有关。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朱元璋也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大一统皇帝,他是开局一个碗,从一个叫花子打怪升级最后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能够成功当然和他的能力是分不开的,但是他的成功离不开一个人的支持,那就是马皇后。

想当年朱元璋参加义军,被郭子兴重用还把义女马大脚嫁给朱元璋,但是郭子兴听信别人的谗言猜忌朱元璋,数次想要朱元璋的命,都是马大脚帮助朱元璋脱离了困境。

所以朱元璋一生虽然嫔妃无数,但是他一直只把马皇后当成自己的妻子,马皇后在洪武十五年病逝,朱元璋就没有再立皇后,可见夫妻二人的感情很深。

明孝陵里面与朱元璋合葬的当然只有马皇后,其余的嫔妃都是殉葬,并且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完成。

至于为什么叫“明孝陵”?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显示朱元璋以孝治天下理念,二是马皇后的谥号是“孝慈高皇后”,所以取名为孝陵。

明孝陵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明孝陵在中国皇陵史上有超高的地位,它可以和秦始皇的陵墓、李世民的陵墓相提并论。三位皇帝的陵墓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秦始皇的陵墓据说最多时动用了70多万人,而当时的秦国劳动力才400万,相当于耗费了全国六分之一的劳力,怪不得人们要造反。

并且秦始皇的陵墓采用的是垒土为陵,这是早期帝王陵墓的标配,所谓垒土就是从陵墓上方一层一层地垒土,最后形成了一个上窄下宽的方椎体,像一个斗倒着扣在陵墓上。并且椎体上面并不是尖的,而是一个平的正方形,所以这种叫“方上”,也称“覆斗”。

秦始皇陵它高115米,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顶部东西长24米,南北长10米,看上去像一座小山。所以秦始皇陵工程巨大,有专家计算秦始皇陵的封土体积达11241375立方米,需要天文数字的工时完成,最后修建了38年才完成。

正是由于秦始皇陵的规模宏大,盗墓贼数次盗掘都无功而返,专家评估现在仍然没有人进入地宫。

秦汉时期,皇帝的陵墓封土为正方形或长方形覆斗式,但是也有例外,汉朝时期已经有以山为陵的先例了,比如刘恒的霸陵,还有中山靖王刘胜的陵墓,都是把山体掏空,修建陵墓。

等到唐朝时,唐朝的皇帝认为“方上式封土”要想达到帝王的霸气就要规模宏大,比如秦始皇陵,但是这样的工程巨大,不是一般皇帝敢做的。并且“方上氏式封土”容易被风化侵蚀,还不能防盗。

唐太宗李世民就以山为陵,因为大山有一种非人工建造的气势,并且由于山体是石头的,这样防盗等级也加强了,可是李世民的陵墓仍然没有逃过唐末军阀温韬的魔爪。


宋朝时候的皇陵,又恢复了秦汉时期地方上式封土,不过封土规模比较小。金国入侵北宋后,宋朝皇陵被盗掘严重,并且元朝时期宋陵地面建筑损坏严重。元朝吸取了历代皇陵被盗的教训,直接采用有墓没坟的方式,所以元代帝王陵墓只知记载在起辇谷,确切位置没有找到。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开创了一个盛世,使汉人王朝再次达到唐朝时期的荣耀,所以他的陵墓要采用前人没有的形式,以达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明孝陵采用的是宝城、宝顶的封土形式,所谓宝城宝顶就是在陵墓上方修建一个高大的砖城,然后在砖城内填土,使土高出城墙形成一个圆顶,在城墙上面设置垛口和女墙,宛如一座小城,这种城墙就叫作“宝城”,高出城墙的圆顶叫作“宝顶”。

宝城前面修建一个城台,城台上面再修建明楼,这样明楼和宝城、宝顶连为一体,使陵墓结构更加复杂,显示帝王的气派,可以说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使古代皇陵的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有朱元璋的明孝陵引导,明清以后的三十多位皇帝以及嫔妃都采用的这种形式,而明孝陵作为第一个,意义和地位更加超然。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明孝陵的宝顶是个直径为400米的大土丘,像个小山一样,专家探测地宫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

明孝陵到现在历经了六百多年,除了地面建筑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其地宫基本上是完好无损的。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的墓就摆在那里,六百年来无人能盗呢?

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超强的防御等级。

明孝陵虽然是宝塔宝顶封土方式,但是它依然借鉴了唐朝的以山为陵的旧制,陵墓所在的独龙阜原本就是一座坚固的石头山。

明清时期有些皇陵是直接从山上往下挖,建好陵墓然后进行封土,而明孝陵采用的是横向凿入山体,从内部掏空建玄宫。

这种横向把山体掏空的方法虽然工程浩大,但是好处就是防盗,由于山体非常坚硬,建好陵墓上面再封上土,盗墓贼想要从上面打盗洞越过金刚墙进入墓道是不可能的。

清朝的皇陵很多就是被盗墓贼用打盗洞的方法盗掘的,比如光绪皇帝的墓,在金刚墙里面的上方就有一个盗洞,我们现在到光绪皇帝的陵墓参观还可以看到。

由于明孝陵横向掏空山体而建,并且据专家数次用仪器探测发现明孝陵的地宫深度达到七十米,这样的深度,靠打盗洞根本不可能完成。清朝的皇陵虽然模仿的明朝的,但是深度上面完全比不过明朝的,很多陵墓只在地下十米左右,很容易挖掘。

即使打盗洞不行,那么要想进入地宫只能从金刚墙过去,但是明孝陵的金刚墙和别的皇陵不一样,金刚墙的位置根本不是正中间,而是偏向一边,这些都是专家用精密的仪器发现的,而古代盗墓贼没有仪器,很难发现墓道的入口,很难发现金刚墙。

另外考古专家在宝顶封土下面还发现了一层鹅卵石,按照道理来讲鹅卵石是不可能出现在宝顶上面的,很可能是明朝工匠们为了防盗后来运送上去的,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一旦有人从上面打洞,鹅卵石就会像流沙一样把盗洞堵死,所以我们现在在明孝陵宝顶上面找不到盗洞,也可能盗洞被鹅卵石堵死了。


第二点,那就是特定的历史机缘保护了明孝陵。

虽然明孝陵有着超强的防御等级,但是如果碰到像唐朝末年温韬这样的大军阀,发动十几万人挖掘明孝陵,明孝陵一样难逃被盗的命运,再如果碰到民国时期孙殿英一样使用炸药的军阀,孝陵还是难逃一劫。

可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保护了这座明朝第一帝的陵墓,明朝时期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自然没有人敢打明孝陵的主意。

明朝灭亡后,清朝政府马上打了过来,豫亲王多铎平定江南进驻南京城第一件事就是拜祭明孝陵,并且派出了军队对明孝陵进行保护。

“谒明陵,命灵谷寺僧修理”。七月,又“遣内官正副二员,陵户四十名,守明陵”。

当然清朝这样做也是为了拉拢和安定汉族人心,康熙皇帝亲自拜谒明孝陵,还为明孝陵题词“治隆唐宋”,并且立碑于碑亭。清朝对明朝皇陵的重视基本上保证了在整个清朝明孝陵没有被盗掘的记载。

只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由于战争对明孝陵的地面建筑损坏严重,曾国藩攻克南京后,上书要修缮明孝陵,但是清政府根本没有钱维修,只花了几百两白银进行了简单的小修。

虽然太平天国时期对明孝陵地面建筑损坏严重,但是并没有人打明孝陵地宫的主意,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也是拜谒明孝陵。

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民国大总统,第一件事情就拜谒明孝陵,所以在明朝以后的政权都很敬畏明孝陵,朱元璋恢复了汉人江山,他在人民的心中地位是很高的,即使后世文人经常摸黑他,依然不能改变他的历史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更是把明孝陵保护起来,还进行了多次维修,才让明孝陵成为现在的样子,并且由于挖掘万历皇帝的定陵造成了很大的文物损失,所以国家的原则是不主动挖掘古代皇陵。

从上面这些可以知道,明孝陵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使得明孝陵躲过一劫又一劫,这其中政府的保护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第三,明孝陵的位置离南京城比较近,有任何风吹草动,南京城都可以第一时间知道。

关于明孝陵的位置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带着刘伯温、汤和、徐达等人外出巡视,发现钟山的玩珠峰有“虎踞龙盘”的气势,是个不错的地方,于是就选为自己未来的陵墓所在地。

后来修建陵墓的大臣发现孙权的陵墓在孝陵旁边离得很近,于是修建陵墓的大臣请示朱元璋,是否把它迁移走,朱元璋很高兴的说:“英雄所见略同,我和东吴大帝都看中了这个地方,既然孙权也算英雄,那么就不动他的陵墓了,让他给咱当侍卫,永远给咱看门!”

我们现在来看,明孝陵的位置确实靠近城里,离市中心才七八里路,其实通过现在南京皇宫的位置来看,明孝陵在古代离城也很近。

明孝陵离南京城这样近,本身就防盗,因为一旦有人盗墓,南京城很快就会得知,进而采取行动。而清朝的皇陵离城就比较远,比如清东陵离北京得一百多公里,这样远的地方,盗墓贼用炸药北京城都不知道,假如清东陵离北京城也和明孝陵一样近,孙殿英绝对不敢下手。

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让明孝陵幸免于难。


第四,就是人们对于洪武大帝的敬畏。

朱元璋是汉族人的骄傲,他恢复汉人江山,建立大明王朝,使我们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是汉族人的荣耀。

很多盗墓贼都对朱元璋有种敬畏之情,而对于清朝的皇陵则没有任何负罪感,所以很多盗墓贼都选择盗掘清朝皇陵,吸引了盗墓贼的“火力”,这也使明孝陵得以保存。

小结:明孝陵能够屹立六百年不倒,关键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盗措施、特殊的历史机缘以及绝佳的地理位置共同决定的。当然人们对于洪武大帝的敬畏之情,也让很多盗墓贼望而却步。




紫金山有个地名叫孝陵卫,就是守护陵墓的部队。清兵入关后,为了笼络人心,还是保持了这个编制,人员裁到500,清朝皇帝也来拜过。民国的时候,因为孙中山也埋在这山里,加上宋美龄喜欢住在紫金山里,里面也是驻扎了守护部队。解放后,紫金山里一直有驻扎部队,你沿着明孝陵外围向山顶上走,不出200米,就有当兵的叫你离开。所以盗墓这个事,比较难。




翻遍历史,发现历朝历代当中,明朝帝王的陵墓保护的是最好的,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虽然不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但它却位于虎踞龙盘的南京,距离南京故宫只有1.3公里的距离,盗墓贼想要在距离统治核心如此近的地方动手怕是很难。前前后后六百年,没有人敢盗掘朱元璋的墓穴,并不是像坊间流传的所谓朱元璋杀气太深,如果有盗墓贼盗了他的陵墓,朱元璋的亡魂定会找此人算账,这种说法只是一种迷信罢了,经不起考究。

实际上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修建规模浩大,占地面积超过了17万平方米,据说地宫就多达4000平米,修筑时间长达25年之久,动用军工十几万人。明孝陵的地下建筑全部用巨石建造,普通人要想攻破这样厚实粗壮的巨石阵,没有几年是不可能的,哪怕用炸药也得时日,南京腹地想要用炸药来盗墓实乃想象力爆表,这可不是地处荒郊野外的清东陵。即便让东陵大盗孙殿英动用军队用炸药炸,估计也得费好长时间,因为朱元璋的地宫在独龙阜下几十米深的地方。该陵墓盗掘难度极大是使其免于盗墓贼光顾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对其精心的保护。

无论是明朝、清朝,还是民国,历朝历代都对明孝陵这一南京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了非常严密的保护。清朝虽然取代了明朝,但是清朝历任的皇帝都对明太祖朱元璋敬爱有加,康熙皇帝曾5次拜谒朱元璋的陵墓,行的是三跪九叩大礼,为的就是能够更好巩固其对汉人的统治。太平天国战争灾难极大地波及了南京地区,对朱元璋陵墓的地面建筑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但地下建筑可以说是毫发无伤,曾国藩又捐钱对其地面建筑进行了修缮。

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陵墓自然要建的高大上,尤其注重安全防盗方面的设计。朱元璋的地宫有非常严密的防盗措施,用鹅卵石铺地垒成了迷宫,即便盗墓贼进入地宫之内也很难走出来。明朝皇帝的地宫墓道口是非常隐蔽的,郭沫若在建国以后想要发掘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但工作人员费劲心思连墓道口都没找到。可想而知,朱元璋的明孝陵设计更为精密,盗墓贼恐怕连门都摸不到就挂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紫金山   太平天国   封土   独龙   墓道   明朝   陵寝   地宫   皇陵   陵墓   南京   清朝   帝王   皇后   皇帝   年来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