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到底是教育孩子,还是教育父母?

其实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孩子看。

如果父母都不能做到一个好的示范和榜样的话,那么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

在美国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中,小丑鱼爸爸和小丑鱼儿子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小丑鱼的爸爸是一个胆小,不勇敢,做事畏首畏尾,害怕未知的变化的父亲,他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海洋世界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送小尼莫去上学的时候,爸爸生怕尼莫第一次离开自己,会遇到困难,于是千叮咛万嘱咐, 让孩子如何注意自己的安全,而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出海畅游,观赏学习的时候,尼莫的爸爸还是不放心,跟了过去,不让小尼莫碰一切未知的东西。这让尼莫非常郁闷,一气之下,它游向了一支大船,刚刚碰到船,就被人类下来捕捞走了,尼莫的爸爸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

后来尼莫的爸爸开始了寻找儿子的探险之旅,它不断地克服自己的弱点,迎接未知,学会关心别人,自己的故事传到了身在人类鱼缸里的尼莫耳边,尼莫深受感动,在第一次尝试失败之后,终于也突破自己,完成了鱼缸里的动物们的逃跑计划,最终见到了自己的父亲。

这个故事非常简单,也非常感动。

父亲因为自己的胆小,也不敢让孩子去尝试很多未知的东西,孩子渐渐也深受感染,变得胆小,害怕,在执行计划时败下阵来,但是,后来父亲突破了自己的弱点,成为了海洋动物们口口相传的英雄,尼莫也效仿自己的父亲,完成了艰巨的任务,拯救了自己和伙伴们。


这个就是教育孩子,和父母提升自己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我们把教育孩子换一种说法,那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做好自己。




孩子是一张白纸,需要父母精雕细琢,但是对于初为父母的人来说,孩子也在教育你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

互为人师我觉得是最好的状态,你是如何教育自家孩子的呢?

我说下我对孩子教育方面的一点看法:

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种被人们记在骨子里的话,却道出了人们几千年来的心声和真谛。对于青少年教育的话题,一直是人们的热议,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爸爸妈妈参与的教育,那么在这场家庭团体中,到底是谁应该被教育哪?



个人而言,在家庭教育中,更需要被教育的应该是父母。

我很喜欢“潜移默化”这个词,正所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变化,仪式感的家庭带不出懒惰的孩子。

为人父母以后,我会更加的关注教育的事例,在身边,有太多的家庭教育的例子,虽说不上完全正确与否,但是总能辨证的批判一二。

对于教育,父母要更大的格局。

父母以身作则,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大家都说,郭麒麟在众人面前说话非常的谦虚谨慎,虽然顶着富二代的光环,但是依然没有”富二代“的架子。

记得在某节目中,有一次是郭德纲讲述他们家的教育门风,郭家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家庭,对于“礼义廉耻,忠孝,,,,,"也是领悟的比较深刻,郭德纲一直强调,对于郭麒麟的教育,他没有过多的管教,反而都是在日常自身行动中言传身教。



郭德纲强调,到目前为止,接父亲的电话,从来没有坐着的时候,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因为特殊情况郭麒麟没有完成学业,而且处在纷繁复杂的娱乐圈里,没有沾染像很多“富二代“星二代”的恶习,反而规规矩矩表演工作。

不难看出,好的“家风”对孩子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深远的,如此懂的“规矩”的孩子,还需要父母继续约束吗?

关于孩子的教育”其实你并不需要说太多“。

儿子出生后,我和孩子妈妈每天休闲时刻都是看书学习,而不是“抱起手机”,慢慢的他会模仿你的样子。

儿子两岁半,每当我希望他早点睡觉的时候,就会提前带他去床上,陪他看两本书,然后讲一个睡前故事,等他无聊了,那也就距离睡觉不远了,前两天,依照惯例,讲完了睡前故事,我就安静的等着,他突然提出来,要给我讲一个故事,我欣喜的答应了,他就开始了他的故事之旅“从前有一个森林。。。。。。然后哪。。。。。。最后哪。。。。。就这样故事讲完了”。

其实故事的内容很常态,就是他看过动画片和早教读本上七拼八凑的,但是这几个连接词却是让我对于自己的日常言行有一丝慰藉的地方。



平时在家庭交流中,我们夫妻二人习惯会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楚,“戒骄戒躁”是我们默认的行为方式,因此儿子有这个表现,也算是我们的努力没有徒劳。

父母是孩子的根,孩子是父母的果,果子长势如何,主要是看根的能源供给。

愿我们学习孩子的天真烂漫,愿孩子学习我们的豁达开朗,我们互为人师,互相学习。

我是上善李老师,专注于青少年成长教育问题,欢迎您的评论关注转发,谢谢。




家庭教育,是现在很热的一个词语,也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一种教育,但是被大众广为热谈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尤其是在越来越重视孩子成长和学习的今天,更是被大家推崇备至。

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呢?家庭教育是对孩子的呢还是对家长的呢?

家庭教育的简称就是家教。以前我们会这样评价一个孩子:“这孩子真有家教!”或者“这孩子真没家教!”

百度给出的定义是:

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

这样分析:家长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子女是教育活动的对象。

不过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如此分裂地看待。

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思考,对家庭教育有大致几点看法:

1,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学习和成长

这是家长教育好子女的前提。如果家长自己不懂礼,如何告诉孩子礼节?

就如下面的小故事:

螃蟹妈妈告诉小螃蟹要直着先前走,还给小螃蟹做示范,小螃蟹横着走,螃蟹妈妈说不对,要直着走,可小螃蟹高诉妈妈:“我是和您学的呀?”

所以家长在为人处世的方面一定要自己力求做到,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这是身体力行的最好的教育。

2,家庭教育是一个泛泛的概念。

具体到家庭教育的内容来说,没有明确的具体内容,只有原则,是成人的教育。几乎所有为人处世的内容都包括在家庭教育的内容里,几乎孩子的点滴细节到志向和成就都有家庭教育的影子,

比如孩子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比如吃饭的礼仪,比如孩子敬业的精神等。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家长如何和老师沟通与相处都会在孩子身上有所反应。

比如家长责问老师,孩子作业有问题,迁怒于老师,这就无形中给孩子一种可以不尊敬老师的暗示,家长如果和老师相处很是有理有节,那么孩子也会感受到做事就要有理有节,不可肆意妄为。

4,家庭教育不仅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彼此互动对彼此的影响。

比如孩子做错了,做家长的似乎都有权力责罚孩子,可自己做错了呢?大多数家长会说:谁没有错的时候呀,你就记得这一点了!其实我们这种态度如果没有孩子可能我们不自知,但是我们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如果他错了事,受责罚时,他也会如此辩解,善于反思学习的家长会从中认识到自己以往的错误,就会自我改正。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对于家庭教育方面我就大致说这些,欢迎朋友们补充更多内容!

图片来自网络




谢邀!

家庭教育中,孩子受教育和父母受教育是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相得益彰的过程,他们不是非此即彼的独立存在。

孩子自受精卵以来,父母不仅要学习孕期的有关知识,并就不同阶段施与胎教。孩子出生后,父母更要在不同年龄段,在自己受教育的同时,引导孩子有正确言行,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也应不同成长阶段中,不断交流,不断创新。所以。隔代教育和留守儿童的托管教育往往会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一些留守儿童的不健全人格。

中小学时期的家庭教育,不能简单地认为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父母要重视,如何培养孩子的养成教育的问题,并逐步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父母与孩子的受教育,更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也是个不断拓开视野,全面提高素质的过程。不能一味封闭,也不能全面开放,两者相互配合尤为重要。即使是文化教育,也可借助互联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哪怕父母对更深的知识不能互动,阅读、陪伴也是家庭教育的应有之要义。





谢谢邀请!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教育。在家庭教育这对矛盾中,孩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体。说说我家的情况吧。

(1)在孩子岀生前,我先生利用业余时阅读了大量的育儿书籍。他说,养育孩子是一生中的头等大事,没有其它任何事比这更重要。

(2)孩子岀生时,请了外公外婆来帮忙。把孩子从医院带回到家的晚上,我先生给家人开会,解释了为什么要科学养育,并说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全家人都要听他的,包括外公外婆。

(3)孩子出生后,我有三个月产假在家带孩子,加上外公外婆带。我先生上班,公司里再忙晚上他都要回家。

(4)关于孩子的饮食、营养搭配、按摩、肢体运动,如何引导孩子偏头、翻身、爬、滾、走,如何培养孩子味觉等等,我们都按我先生的方法做。甚至孩子辅食食谱他都做了安排,按周更换。他说孩子的身体发育是最重要的。

(5)语言培养,他说利用孩醒来吃奶、洗澡的机会,尽量多地同孩子说话。同孩子说话不能讲儿语(像鱼摆摆之类的),避免讲土话,只能叫孩子的小名,不要一会儿叫宝宝,一会叫宝贝儿,一会叫娃娃,一会又叫大名。他说3岁前培养孩子语言能力是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

(6)神奇的很,孩子哭闹只要他接过手,很快他就把孩子安抚平静,并很快把孩子哄高兴。孩子不睡觉,他接过手不一会儿他就会让孩子睡觉并放在床上。孩子在他手里总是快乐的。

(7)他说:孩子的天性是玩,一切的培养都寓于玩耍之中。前3岁培养好了,以后就没那么操心。孩子3岁以后,父母逐渐逐渐往后退,让孩子往前走,父母只是时而引导孩子就行了。

他关心孩子的学习,但分数从来不是他的评价标准。我们两个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不用我们操心。没上过一分钱的补习课。也不用陪作业。他注重培养孩子的教养,培养孩子的独主能力、做家务的能力等等。

谢谢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教育的定义是什么。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这个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一些教育学者以及学生曾分享过他们的一些看法,这里可以参考一下:

“教育是我们抵御煽动者、假新闻的唯一防御措施,逐渐将我们推向反乌托邦的现实”

“教育为我们提供必要的知识来更好地了解周围环境并在当今世界取得成功,帮助我们拓宽视野。”

“教育是一个过程,其目的是发展个人自主权。它通过发展能力、知识、对世界的理解来实现这一点,帮助你独立行动,让你区分好主意和坏主意,给你一个空间来争论或玩弄想法。”

“教育在现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微观层面,有学者认为,个体的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是对自身追求的理解、欣赏和实现,对个体具有内在价值。在宏观层面,教育在社区、文化、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就是生命——你从出生开始,直到你死,它才真正停止。这就是你如何使用你学到的一切,塑造你和你的道路,并决定你一路上想要的生活。”

可以看出,大家无不承认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大家的想法中窥见出:教育是为个人以及社会发展以及拓展发展道路而服务的。所以可以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而学习只是受教育的一种形式,而学知识是学习的一种形式,学习能力中也包含了学知识的能力。

实际上, 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教育的形式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出国留学接受国际教育。

这里就中国教育和西式的代表-英国教育进行一个对比分析:

中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而英国是西方教育的典型代表,拥有较为先进的教育体系。

由于学校教育的目的都是育人,英国和中国的教育有一些相似之处。

1. 在英国和中国,学校教育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

2.重视学生教育理念的培养。

3.在教师培训中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

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实力不同,中英两国的教育方式不同,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上。

1.思维不同:中国重视知识教育,英国重视能力教育。

中国老师教给学生任何课本上的东西;考试不能脱离教科书。而英国教师则注重能力教育,他们强调学生能够熟悉自己想知道的事物和现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正确的答案,发现新的知识。英国老师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

2、方式不同:两国实现教育目标的方式不同,英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学的科目多,而中国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更长;中国班级一般由50-60多名学生组成,是英国人班级人数的两倍。

3.差异也体现在班级的中心。中国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希望老师能教授一个学科的所有知识,但不愿意被老师提问。英国的教学班以学生为中心,有丰富的讲座和讨论,教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决定的。

可以说,其实不同的教育都有自己优势和劣势的地方,好的教育能结合孩子的兴趣点,特点等来帮孩子拓宽发展道路,给孩子未来足够的选择。受到好的教育,能够改变孩子的一生,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学习,可以说广阔的学习就是学如何获得更好的教育,而实际每个人的目标和定位不同,学习的内容都会因人而异。


而对于学习,最重要的是制定学习计划,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学习,帮助孩子找对努力的方向~然后由浅入深,慢慢提高难度,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才能更好帮助学生取得成功~

以学英语为例,学习英语的方法很多,每个人都会有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不一定适合别人。另外学习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学生的英文学习,一个长期在国外生活的人和一个在国内的人,学习到的英语都会不同,也会影响到学习方法。

所以英语的能力提升,不是一套书或是一个教程就能解决的,更多的是不断的进行语言输入和输出,并针对自己的目标进行合理规划。每个人都是从没基础到有基础的,所以也要对自己学好英语有信心。

英语学习是一个过程,会根据目标而改变,期限是根据您目标和情况来设定的哦,比如你目标设定为认识200个高频词,那么你可以每天认识20个,学习10天,10天后检验学习成果,然后能够在不同阶段达到自己的目标。

当您对英语产生兴趣后,想要更多地去学习,并能够不断每天学习一些内容,其实自然而然就能学好英语了。这里可以给您一些学习的建议:

  1. 英语学习是要语言输入和输出相结合,如果能够保证每天一定量的英文视听(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学习都很有用),并不断培养对学习语言的兴趣,英语学习会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2. 如果能有外国朋友或教师进行英语的语言输入和输出陪练,更是可以帮您提升英语。


如果想了解我们的课程,做学习规划或是了解英文水平,可以告诉我们~

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留言告诉我们哦!




家庭教育,就是孩子在家庭中受父母言行举止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实是润物细无声的。

无论父母处于什么阶段,什么位置,都要保持一个学习的态度,其实根本是为你自己,而父母学习的最大附加价值就是孩子受益。

我本科有一个文学老师,他教我们的时候已经快60了,形象非常朴素。他说他家最大的财富就是有一房间书。他说工作和自身成长都需要阅读,不断学习,慢慢这样的习惯也影响了女儿。他说他对女儿最大的教育就是一起看书。最终他的女儿也考上了北大的中文系。

有一句老话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套用这句话,“不爱学习的父母也很难教育出爱学习的孩子”。

上周去听孩子美术班的第一节公开课,一个新进来的孩子在课上特别的淘气,要么接老师话,打岔;要么就跟左边右边的同学说话;要么举手说要喝水、上厕所,总之没法坐下来听课,还严重扰乱了课堂秩序。老师在课中提示:“***,你这样不认真上课,我会让你爸妈来教训你哟。”孩子朝外面一看,嬉皮笑脸的说,“你告诉他们呀,你看,他们正在打“王者荣耀”呢,才不会管我呢。”我才发现孩子的父母没有进来听公开课,而是坐在门口的长凳上,双双低头玩着手机呢。第二节课这个孩子也被请走了。

在孩子的另一个思维能力班上,家长要求坐在后排看孩子上课,我看见很多父母都带着电脑、或书籍同步学习,有一次看到一个家长为了孩子学数学,自己在研究“数独”题目。

实际上,教育好孩子,父母可学的东西很多,比如:

1、最重要的是自我成长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如果父母有很好的修养,积极上进,过得很充实,感到生活有意义,对孩子是最大的财富。

2、需要与时俱进的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知识

比如可以学习一些心理学,了解孩子不同阶段可能有的心理状态

学习一些育儿技能,比如情绪管理技能、时间管理技能、有效沟通技能、专注力培养或者习惯养成等等,这些不仅对孩子有好处,对父母自己的工作生活也都有好处。

所以,我们说家庭教育,孩子不是用语言“说教”孩子,而是用父母活出的生活状态去“影响”孩子。

当你觉得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时候,你的孩子也会吸收内化你的品质、行为方式,成为一个类似的人。

父母们,学习吧,和孩子共同成长!


欢迎关注"嘉妈Jane说":中国人民大学管理硕士,北师大心理硕士,美国正面管教讲师,两个孩子妈妈,专注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首先是教育家长,家长再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需要被教育,不懂家庭教育规律的父母是瞎教育。家庭教育往往走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分溺爱,一个是过于严苛。两种方式的家庭教育都是不懂教育。

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培养的是任性的低能儿。这种孩子不能理智的处理事情,遇到困难就没有办法。总爱任性发脾气。如果孩子从小的所有事情都是家长包办的,比如穿衣,吃饭,洗脸等等。孩子长大后就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在害孩子。

严苛型的家庭教育让孩子胆小没有主见。这种家庭的父母唯我独尊,不善于跟孩子沟通,总是自以为是,有的要求过于严格,超出了孩子承受能力。孩子做事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便大发雷霆。轻则批评,重则打骂。这样就造成了孩子做事胆小,犹豫不决,生怕犯错,因为犯错就要受批评。

良好的家庭教育应该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的家庭氛围。孩子有自己的话语权,能够跟父母好好沟通。好的家庭教育不是溺爱,不是训斥。而是鼓励和帮助。要要以身示范,耐心地帮助孩子,指导孩子。父母要放下自己的权威,多学一些家庭教育知识。




家长按照《弟子规》的要求,身教在前,率先垂范,成为子女仿效的楷模。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家庭教育   父母   英国   英语   中国   教育孩子   爸爸   家长   目标   能力   老师   方式   孩子   故事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