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退休前一个月查看职工档案有什么好处?

临退休前一个月查看职工档案,对于适龄退休人员来说,好处是非常大的,提前认定职工档案存放处。把职工档案里的缺件,留出补齐时间和补救措施。

一、查找职工档案存放处

1、用人单位缴纳社保的在职职工,职工档案在用人单位存放。

人力资源专管员统一编号,专门管理,集中存放在档案柜里。

2、企业下岗职工职工档案在社保局统一编号存放在档案室。

a、企业下岗职工(包括未触犯法律,被用人单位开除的员工)领取失业金,职工档案在社保局失业保险科统一编号,在档案室存放,不收取档案保管费。

b、自动辞职而没有再就业职工,职工档案存放在社保局再就业科档案室代保管,按年收取档案保管费。

二、怎样查阅职工档案

1、企业在岗职工,临退休前,通过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专管员查阅职工档案;

2、下企业岗职工,持身份证、失业证(失业证上标注了职工档案存放处和职工档案存放编号)到户籍所在地社保局,通过社保局退休窗口退休专办员查阅职工档案。

三、查阅职工档案里与办理退休手续和计算退休金有关的要件

1、查阅职工档案里最早登记表,确定退休年龄。退休年龄以此表为准。不以身份证登记的出生年月日为准。

2、查阅职工档案里历年调资表,确定特殊工种身份;

3、查阅职工档案里的最早招工登记表、上山下乡登记表、入伍登记表等,确定参加工作起始日期;

4、查阅职工档案里历年调资表,确定连续工作年限;

5、查阅职工档案里是否有“工龄确认表”。以确定视同缴费年限。

6、查阅职工档案里的各个时期的登记表填写的姓名是否与身份证标明的姓名是否一致。

四、职工档案里与办理退休手续和计算退休金有关的缺失要件的处理方法

1、职工档案里历年调资表上工种填写为工人,没有显示特殊工种,不能按特殊工种提前退休。

补救措施:

查找原单位的符合特殊工种条件的历年工资发放表,工资表上标注了甲、乙、丙类保健。将历年工资发放表送到社保局办理特殊工种窗口专办员进行特殊工种确认。

2、职工档案里没有“工龄确认表”,通过社保局进行视同缴费年限确认。

补救措施:

通过社保局办理退休窗口专管员指导,调取最早招工登记表、上山下乡登记表、入伍登记表等确认参加工作的起始日期。

查找历年调资表,确认工作的连续性。

如果没有历年调资表,可以到原单位查找历年工资发放表,作为连续工作的辅助证明。

社保局会根据职工档案里的基本要件和辅助证明资料,对你的视同缴费年限进行确认,符合要求,填写“工龄确认表”,加盖社保局公章。放入职工档案里。

3、职工档案里各个时期的登记表姓名与身份证上标明的姓名不一致

补救措施:

持户口本、身份证、职工登记表的复印件,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由派出所户口员在你的户口本上填上曾用名,盖章即可。




提前查询档案,是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因为个别职工档案,确实有存在问题的情况,有的是职工本人填写登记表时,本人填写的错误,也有的是单位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工作疏忽造成的错误。

但不管是谁造成的错误,如果不能提前发现,就有可能会影响参保者办理退休。

所以,参保者如果能在退休前一个月查看自己的档案,就会提前发现档案中存在的问题,也好提前解决,这也就是提前查看档案的好处和重要性。

近两年接触的办理退休的参保者中,确实出现过类似的现象。

有的参保者在正式办理退休时才发现,自己档案中的名字与身份证上名字不符,自己档案中的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丢失,自己档案中没有认定视同缴费年限的招工调配令和招工登记表等等。

类似这样的问题,出现的真的不少,档案中的这些错误资料和丢失的资料,都会影响参保者办理退休,都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去寻找正确资料代替错误资料后,才可以办理退休。

如果能提前一个月查看自己的档案,提前发现这些资料的错误,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寻找正确的资料代替错误资料,就不至于影响按时办理退休。

这就是退休前一个月查看职工档案的好处。

图片来自今日头条图片搜索,侵权必删!




据说都得提前半年准备相关手续,以防有些资料不齐全,有的因为太晚办理造成延迟一个月领取退休金,损失较大




按照相关规定,一般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一个月向社保局养老服务窗口递交相关资料,办理退休手续,之后进入审核程序,各地审核时间有快有慢,短则半个月就可以审核完成,生日月的次月便可以领取养老金待遇。

相关资料递交上去之后,审核人员会结合职工档案认定年龄,从而确定退休时间;再就是确定职工身份,比如是否属于提前退休的特殊工种;最重要的是确定参加工作的时间,认定工龄年限,从而确定养老金待遇。

可以这么说,无论你是下岗职工、在岗职工,抑或是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临退休时社保局相关人员都会打开个人档案依据档案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待遇核定。

那么在临退之前、在待遇核定人员确定待遇之前,职工有必要先自行查看一下职工档案吗?又有哪些好处呢?

首先,职工提前查看个人档案的好处

个人提前查看职工档案其实是“查漏补缺”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并提前制定解决措施的一个过程,是十分有必要的。

首先就是对出生年月进行一个印证;

出生年月决定退休时间,现实中,档案中记载的出生年月与身份证上所记载的出生年月不符是较为常见的问题,而按照相关规定,当本人身份证与档案中所记载的出生年月不一致时,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除非户籍机关能出具原始资料。

拿我所经手的一个临退人员举例,去年她办理退休时,身份证上记载的出生年月是1970年5月份,于是3月份就跟我们提前打了招呼,提醒我们给她办理退休手续。但是事与愿违,当我们去社保局为其办理退休手续时,其入团申请书中记载的年龄却是1973年5月份,也就是说她2023年才能办理退休手续。

回来后我们跟她说了这件事,如果想要如期退休,那就要户籍机关出具1970年5月份出生的原始凭证。她马上请假赶回老家,幸好找到了当年出生时的原始出生证明,紧赶慢赶才没耽误退休。

像这位员工遇到的身份证年龄和档案记载年龄不一致的情况还有很多,如果职工能提前查看一下档案,就能留出足够的纠错时间,不至于耽误退休。

第二,审核特殊工种的需要;

按照规定,从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种的生产、工勤服务人员可以提前5年退休,即男性职工55岁退休、女性职工45岁退休。

但是,之前没有电子档案,电子系统中没有能证明从事特殊工种的有效资料,大多都是纸质手写的工资晋档表、特殊工种从业证明。既然是手写的,那么很容易出现错误,有时候一字之差就不能认定为特殊工种,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存在资料破损、字迹消退、资料缺失、不完整等情况,此时就需要临退人员到原单位开出相关证明予以佐证,否则就不能按照特殊工种提前退休了。

第三,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

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一样重要,都是提高养老金待遇的重要一项,在相同条件下,缴费年限越长则养老金待遇相对越高。

但是视同缴费年限在认定时也必须有相关资料予以佐证,比如上山下乡的相关证明、入伍退伍的相关证明、在集体经济企业的出勤证明或工资发放证明等等,只要在资料的佐证下才能认定视同缴费年限。

而我国大部分地区,职工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是1991年的工龄,那时候都是纸质档案,很容易出现缺失,如果资料缺失,那么也会对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产生损失。

总之,提前查看职工档案就是“查漏补缺”、留出纠错时间的一个过程,针对具体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及时补齐资料,这才不会耽误退休时间、不耽误退休资料的审核和待遇的认定,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二,个人可以查看职工档案吗?

虽说临退前查看个人职工档案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个人可以查看职工档案吗?

个人档案是对个人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个人奖惩的最完善记载,一般是不允许个人查看的,且有相关的规定,比如:

《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规定: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亲属(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及兄弟姐妹等)的档案

从这一规定来看,个人查看职工档案的路算是被堵住了。

但是有些用人单位的档案是由本单位自行保管,有些是在社保局档案室管理,下岗职工的档案由社保局失业保险科编号管理,不同的保管方式还是给临退人员留有了一定的查阅权限的,比如:

比如,如果是企业在岗职工,档案在本单位档案室保管,临退前可以在人资专管员的监督下,通过人资专管员的权限进行档案查看;

再比如,如果是下岗职工,临退前带上身份证及失业证,到户籍社保局通过退休专办员的权限,在他的监督下也是可以查阅的。

当然,具体到能否查阅的问题,各地有相关的规定,具体是视各地规定执行,实在不能查阅也没办法,即便能查阅,也仅限于“查阅”,不得增删任何资料,且必须是在相关权限人员的监督下当面查阅,不可自行单独查阅。

写在最后:

综上,临退前,临退人员查看职工档案实际上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有利于留出足够的时间递交相关资料及证明材料,不至于真正到了退休审核时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

但是,一般情况下职工档案是不被允许自行查阅的,这就需要借助相关工作人员的相关权限在他的监督下共同查阅。当然,即便如此,有些地区也是严禁职工查阅个人档案的,如果有这样的规定,那就只能放弃了。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职工   档案   专管   档案室   工龄   工种   登记表   户籍   年限   历年   身份证   待遇   人员   时间   社会   资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