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推珍妃投井的大太监崔玉贵,后来结局如何?

崔玉贵在珍妃死后活了二十六年,出宫后还做了件大好事,但最后却突然得病死了。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紫荆城东华门,慈禧太后大为惶恐,便开始打包行李准备逃走。

第二天,慈禧太后换上了老百姓的衣服,一行人聚集在宁寿宫后殿的乐寿堂,就准备要出发了,慈禧太后突然想起珍妃,便让太监二总管崔玉贵把珍妃从景祺阁带来。

不一会儿,珍妃就来了,她穿着一身淡蓝色的旗袍,头发只是用妃子旗头板简单地盘了起来,脚上穿着花盆鞋,整个人虽然看起来十分朴素,但因为她只有二十三岁,所以看起来还是有几分姿色的。


珍妃见到慈禧太后就说了句老佛爷吉祥,慈禧太后却气不打一处来,说,洋人来了,还吉祥什么,你年轻漂亮,要是留下来肯定会丢人现眼,你说怎么办吧。珍妃知道慈禧太后这是要他去死,就说,要不咱娘们都跳井吧

慈禧也是老江湖,她怎么可能陪珍妃跳井,就对她说,死是肯定的了,你先下去,我跟着跳。慈禧太后说完,就喊崔玉贵和宫女王德环把乐寿堂前一口井的井盖打开,然后拉着珍妃往井边走。

珍妃挣扎不开,就对崔玉贵说,你放了我吧,你也逼我死吗?崔玉贵接到的是慈禧太后的旨意,他不敢违背,就对珍妃说,你要是不下去,我就得下去,对不住了。珍妃大骂崔玉贵说,你也配?!崔玉贵有点生气,便拿来一个踏脚毡子蒙住珍妃的脑袋,然后将她倒着塞进了井中。

随着扑通一声,珍妃整个人淹入水中,不一会儿就一点动静都没有了。

珍妃死后,慈禧太后对外的说法是“珍妃年轻美貌,恐遭洋人侮辱,愧对列祖列宗”,她还曾对人强词夺理说,带走珍妃不便,留下来又惹出是非。当时很多人都觉得珍妃死得很冤枉,这是慈禧太后的报复。


事实上,根据现代学者研究,慈禧太后杀死珍妃的原因大致有三个:

第一,珍妃支持光绪皇帝变法,还推荐维新人才,对慈禧太后构成威胁;第二,珍妃受到光绪皇帝宠爱,致使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皇后失宠;第三,珍妃违背祖宗家法,干预政治,还卖官鬻爵,收受贿赂。

但不管怎么说,珍妃即使有错,但罪不至死,慈禧太后只许官兵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是难以服人的。

那么,崔玉贵是个怎样的人,他的最终结局又如何?

崔玉贵出生于1860年,原名崔治世,直隶河间县人士,12岁的时候自我阉割,后来去到北京闯荡。

崔玉贵之所以对自己这么狠,其实是因为家里穷,又听说只有当太监才能出人头地,所以这才走这一步险棋。


崔玉贵来到北京之后,先是在庆王府当差,后来听说慈禧太后喜欢看戏,于是暗自苦练武功,颇有成效。在庆亲王奕劻的推荐下,小德张得以进入升平署学习京剧,因为技艺精湛,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喜爱。

说来也是巧合,后来小德张也是通过这个手段来获取慈禧太后欢心的,也许他就是跟崔玉贵学的。

不过崔玉贵可不那么简单,据说他跟李莲英是老乡,而且还带点亲戚关系,而且辈分上还比李莲英高,算起来他还是李莲英的表叔。而且后来崔玉贵还认了奕劻当干爹,所以他的背景还是挺硬的。

因为那时候李莲英是太监大总管,所以还算是照顾崔玉贵,在他20岁的时候将他带到宫中成为慈禧太后身边的内侍,因为表现出色,后来升任太监二总管,三品顶戴,权势很大,仅次于李莲英。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后,崔玉贵在将珍妃投井之后,就跟着慈禧太后逃到西安,期间小德张因为频繁给慈禧太后献殷情,赢得了慈禧太后的好感,而崔玉贵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勉强保住自己二把手的位置。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慈禧太后不放心立马回到北京,就派遣崔玉贵先回去打个前站。崔玉贵回到北京之后,看到四处秩序井然,而且留在宫中的嫔妃并没有遭到洋人的侮辱,便觉得当初慈禧太后让自己杀死珍妃也许是个错误。

崔玉贵将消息报告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这才收拾行李,发兵数万人保护自己,还带着三千车的行李,浩浩荡荡地返回北京。

让崔玉贵没想到的是,他的祸事也因为慈禧太后回到北京而开始。

据说,慈禧太后在返回北京前后,常常做噩梦梦到珍妃找他索命,慈禧太后因此经常失眠,所以她在回到北京之后不久,便叫人把珍妃的尸体打捞起来,埋葬在恩济庄太监公墓附近的宫女墓地,以求心安。

既然死了人,总得有个说法,更何况死的还是光绪皇帝的宠妃。慈禧太后便说珍妃是自己投井身亡的,还把她塑造成“贞烈殉节”的人物,并还大张旗鼓地追封珍妃为珍贵妃,试图以此洗脱自己的罪名。


后来,慈禧太后遭受到很大的政治压力,便开始实施新政,以洗脱人们对他守旧和无能的形象。而在珍妃之死这个问题上,也有一些大臣一直耿耿于怀,因为他们认为就是慈禧太后所为。

慈禧太后为了平息外界的猜疑,就让载沣将珍妃的死因由“投井自杀”改为“被崔玉贵投入井中淹死”。按道理来说,这个罪是死罪,但是慈禧太后不忍心杀死他,便让他再次回到庆王府当差。

等外界风声稍微平息之后,慈禧太后又让崔玉贵回到宫中。

当然了,这一切肯定是有李莲英的功劳的,毕竟亲戚一场,李莲英在慈禧太后身边吹吹风还是办得到的。就这样,崔玉贵重新获得了慈禧太后的重用,一直到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


慈禧太后去世之后不久,李莲英和崔玉贵先后离开皇宫,而时任御膳房掌案的小德张因为受到隆裕太后的赏识,被提拔为太监大总管。

李莲英出宫之后行踪十分神秘,日子过得也还不错,但是不到三年就莫名死亡了。而崔玉贵在出宫之后,虽然有点钱,但是比较平淡,做了一些好事,活了十几年才去世。

也许是因为崔玉贵家里没什么人,所以崔玉贵出宫之后,没有回家去,而是花钱买了680亩地捐给立马关帝庙,自己则带着徒弟居住在庙中,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

其实崔玉贵之所以这么做,跟他的为人有关。崔玉贵虽然长期是太监二把手,许多人都很怕他,但是他这个人跟很多会武功的人一样,很豪爽,不阴人,所以大家虽然怕他但是却不防着他,这也使得他在宫中的人缘还算是不错,很多人对他很忠心,就比如说那几个出宫服侍他的徒弟。

那时候当太监的都是苦命人,出宫之后大多数就无家可回。就拿恩济庄来说吧,那边不但是太监宫女的墓地,其实还住着很多无家可归的太监,他们靠庙里的香火钱和地租银子养活着,但生活依然还是很艰苦的。


崔玉贵出宫的时候不是一个人,都是一些对他很孝顺的徒子徒孙,所以他要考虑的不仅仅只是自己,还得考虑跟着他的人的身前身后事

立马关帝庙虽然也是太监出宫生活的地方,但跟恩济庄不一样。恩济庄那儿埋葬的可都是有头有脸的大太监和大宫女,珍妃能够埋在那儿,就说明那儿的规格并不低。李莲英死后也是埋在恩济庄,按级别来说,崔玉贵也是够格的。

但前面说了,崔玉贵要考虑徒子徒孙的归宿,因为他们是不能埋在恩济庄的,所以崔玉贵就选择把地捐给关帝庙,让徒子徒孙们可以安度晚年,死后还能有个葬身之所。

在这种情况下,崔玉贵也不打算去恩济庄凑热闹也是可以理解的,跟徒子徒孙生活在立马关帝庙也挺好。当然了,崔玉贵之所以不去恩济庄,也可能因为珍妃也埋在那儿。

不过从这一点来说,崔玉贵虽然算有钱,但是跟李莲英和小德张这些当过太监大总管的人来说,那就差远了,所以他只能买点地捐给关帝庙,然后住在庙里安度晚年。


要知道李莲英光住宅就有好多处,小德张更不得了,在天津产业巨大,算得上是巨富和大地主了。崔玉贵要有那么多钱,也不至于住关帝庙了。

在住进立马关帝庙之后,崔玉贵就跟徒弟们以种植水稻为生,生活虽然贫苦一点,但是因为得罪的人少,所以活得安心,不像李莲英和小德张那样活得提心吊胆。据说,小德张在天津就差点被人给结果了,这显然是有仇家的。

崔玉贵在关帝庙安安静静地生活了十几年,我们不知道在此期间他有没有因为将珍妃投入井中而良心不安,但我们凭良心说,杀死珍妃这件事,即使崔玉贵不动手,自然有其他人动手,这是不可避免的

1926年,崔玉贵因为发背病而去,享年66岁。根据医学书籍所述,疽发背者,多发于诸脏俞也,五脏不调则发疽。发背病这个病不好治疗,因为古代没有抗生素,时间长了会引起严重的败血症,死亡率很高。

所以说,崔玉贵很有可能就是病死的,不会是有人想害他。这么看来,崔玉贵的结局要比李莲英要好,因为坊间盛传李莲英是被人害死的。


值得一提的是,小德张曾经娶崔玉贵的养女为妻,虽然此女后来去世了,但崔玉贵在名义上毕竟是小德张的岳父。小德张自己发了大财,在北京也有很多产业,但却没有去拉崔玉贵一把,这个就有些不够意思了。

个中缘由,也许是因为小德张并不喜欢崔玉贵吧,毕竟他在宫中的时候,一二把手长期被李莲英和崔玉贵把持,小德张只能靠边站,直到慈禧太后去世之后他才上位。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崔玉贵?这么说吧,但凡知道慈禧的,就没有不知道这主的。当年他和李莲英堪称慈禧的哼哈二将。

慈禧走那,这二位就跟那门柱子似的杵在哪里听差伺候着。咋说呢?崔玉贵在慈禧的眼跟前那就是万年第二的角色,李莲英老大,他第二。

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踩李莲英一下,就这愿望死了都没达成,弄的比较尴尬。

估计有小伙伴要问:“这又是怎么说的呢?”

这事俺给大家伙解释一下。

这事他俩死了之后没有埋到一块地皮上,就很能说明这问题。

话说清朝的太监下葬,他不是随随便便的找一地,挖一坑,一埋这就完事了,人家是有公共墓地的。

这地叫恩济庄,雍正年间专门划拉了这么一块几百亩的地皮给太监当墓地,就这地不仅盖了关帝庙,还有人世代居住,就是为了看护这些个墓穴。

关帝庙居中,把这恩济庄一分为二,这南边属于那没名没分的,搁过去归内务府管理。其他的太监被家里边的人拉走埋了的就不在这里边。这里边都是一些没人认领的。

没钱的挖这么一个穴位,六块板子这么一拼,弄一土堆,埋了就完事了。有钱的呢?占那么两三个穴位,就为了睡的宽敞一点,上边还能弄点石碑石桌啥的。也就那样。

那么恩济庄的北边,这就有讲究了,这都有身份,有名字的大太监。

而李莲英和崔玉贵这都有资格埋这。但埋这里边的只有李莲英,没有崔玉贵。

就李莲英那墓地老大一片,不仅有石头墙,还有院子,立着石牌坊,什么神道啦,甬路啦,这都有。

而崔玉贵瞅着就来气,就是因为这块地皮是慈禧钦赐的,他崔玉贵就没有享受到这荣誉,那石头牌坊刻的钦赐李大总管之墓就是证明。

崔玉贵心说,俺服侍你快一辈子,连个钦赐都没有,不陪你们玩了,他自己个买了六顷八十亩的地皮,做了墓地,死了之后就没打算埋到恩济庄里边去。

从这里咱就能看的出来,崔玉贵是慈禧的红人,但他的分量还差那么一点。

咋说呢?按照《宫女谈往录》里边的说法,崔玉贵这人厉害是厉害,从不背地里阴人,所以宫里的太监怕他,但不防着他。

他是这么个人。

不了崔玉贵有个绰号叫小罗成,一是他这性格,二是他这身上有那么点功夫。

也许就是因为这关系,慈禧办珍妃这事,就找到了崔玉贵的身上,而没有扒拉李莲英。

既然都说道这啦,咱就把当年崔玉贵推珍妃这事说道说道,也让大家伙了解一下。

珍妃

这事,其实在《宫女谈往录》里边也有详细的记载。

这么说吧,珍妃这档子事不是慈禧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们问:“为嘛呀?”

这么说吧,珍妃这人给一般人的感觉漂亮被光绪宠爱着。但您不知道的,珍妃这人,很聪明。

后妃里边,论才智政治头脑的,这头一个就是珍妃,其他人压根就撵不了。

但珍妃这人和慈禧却不对路子,俩人之间的仇恨已经埋下了,杀死珍妃之前,慈禧已经将珍妃关到冷宫三年的时间,内务府贴门上的条都发黄了。

吃饭洗脸这都是由窗户递进去的,到个马桶这都有次数,一天两次,这要是遇到个节日,或者初一,十五的,老太监还得专门跑一趟指着鼻子申斥,你还不能还嘴,临了你还的磕头谢恩。

所以这俩人和解,根本不可能的。而慈禧要跑路了,把这么个炸弹丢在皇宫里边,她可不放心啊,这北京城有个风吹草动的,她慈禧搁西安这块那就叫鞭长莫及喽。

至于把珍妃带到身边?乱哄哄的,谁知道会出什么乱子。所以慈禧出逃之前,第一件要办的事,就是弄死珍妃。

你都不知道,慈禧是让崔玉贵一个人把这珍妃带到她这颐和轩。

这事说的可就有讲究了,要知道按照清宫里边的规矩,召见妃子这得是俩人的事,可慈禧指明让他一个人去,这事可就蹊跷了,而且这妃子还是珍妃。

所以这趟差事崔玉贵那是直犯嘀咕,他到是想拉派遣这差事的陈全福过去。

人家陈全福脑袋一晃悠:“不去!指明让你去,咱不掺和!”

最后这陈全福到是给崔玉贵出了个主意,既然这事在颐和轩办,你把颐和轩的管事太监拉去,名正言顺不是。

这颐和轩的管事太监没法子,这躲不了,硬着头皮一块去了。

你猜三人进了颐和轩里边看到了啥?偌大个颐和轩独独就一个人——慈禧,平时那些个伺候的宫女啥的,一个都瞅不见。

那么珍妃和慈禧之间的对话也没啥说道。

就是慈禧想要利用洋人进京的事,逼珍妃自己了断就完事了。

而珍妃利用祖宗压慈禧,就是不想死,不仅不想死,还想把皇帝留在宫里边,来主持大局。

按照她的话是,你们想逃就逃,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逃的,也不应该逃。

而且还说,皇帝让她死,她没二话,你慈禧让她去死,这又是宫里边那条规矩?

就这些个话,按照崔玉贵的说法,都到这份上了,人家珍妃说话的声音就没有一点颤颤巍巍,铿锵有力啊!压根就不像被关冷宫三年的人。

这些话,每一句都顶的慈禧接不上话,后来的话干脆就直接往慈禧心窝子上杵。本身这事慈禧就不占理,她说不过人家。

所以咱说珍妃的政治头脑真不是盖的。

这不,气的慈禧直接来硬的,就让跪在一边的崔玉贵上手丢井里头淹死。

最终上手把这事办了的是俩个人,一个是崔玉贵,另一个就是这颐和轩的管事。

一年后,珍妃的尸体才从这进里边捞了出来,那都泡的不成样子了。

后来的事

那么后来崔玉贵因为有一身功夫,所以在慈禧西逃的路上,那也是忙前忙后的,大有一种超越李莲英成为慈禧第一红人的苗头。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慈禧感觉洋人进北京这事平了,崔玉贵作为先锋,由西安回来把这宫里边的事,都办好了。

等慈禧回来,慈禧一回来,三天,就三天,他崔玉贵就被慈禧给撵出了宫。

理由就是当年丢珍妃入井这事,人家慈禧那是气头上的一句话,那成想你个崔玉贵硬逞能把人家给丢了下去,看见你就来气,干脆滚出宫算了。

那么这口大黑锅可就扣到了崔玉贵的脑门上了,他不背也得背。

说道这里,估计小伙伴要问了:“慈禧为嘛要这么干呢?”

今时不同往日了,西逃之前,慈禧是个想着法的按着洋人的脑袋给她磕头的主,但西逃之后,见了洋人那就是眉开眼笑的,没有了之前的硬气。

而洋人是知道慈禧把珍妃丢到进里边的事,那么慈禧为了自己的面子,所以这就找了一背锅侠,崔玉贵就成了这么一个合适的人选。

所以后来崔玉贵说起这事的时候,总是说慈禧办这事,办的亏心,当然他没有说狠心,因为这狠心的话,当时崔玉贵就的撩地上。

那么后来崔玉贵还是进了宫,又伺候慈禧一段时间,这原因就是他俩干爹,一个是庆王,当年崔玉贵能进入宫里边,走的是庆王的路子,从庆王府,送到宫里边的。

那么庆王作为慈禧的宠臣,所以他在宫里边那也是火箭的速度坐到了二总管的位置。

再有一个就是桂祥,慈禧的弟弟,这也是崔玉贵的干爹。

那么桂祥去求情,这是顶着雷去的,因为他这人无能,慈禧没地撒气,把所有的气都撒到这位头上,这气消了。

庆王再加把火,这崔玉贵才有了二进宫的事。就这两位缺了一个,这事都不好办。

后来慈禧一死,他也就出了宫,而宫里边的人都盯着李莲英,崔玉贵到是没啥事,轻轻松松的就出了宫。

而李莲英是消财免灾,把宫里边历年的赏赐都拿出来给了隆裕,他才被放出来的。

再往后,崔玉贵被李莲英活的滋润,至少大街上溜达不担心,被人给绑架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崔玉贵,直隶河间府(今河北大城县)人,原名崔治世,他是仅次于李莲英的大内二号总管太监。他与李莲英是同乡,在辈分上,崔玉贵是李莲英的表叔。

崔玉贵生于贫苦之家,一家五口整日为糊口而犯难。十岁那年,崔玉贵的母亲因极度虚弱而被冻死,大哥也因罪而被处死。崔玉贵与父亲进京以讨饭度日。

两年后,在表侄李莲英的相助之下,穷困潦倒的崔玉贵净身成为太监。但最初的崔玉贵并没有进入紫禁城当差,而是被分到了奕劻的庆王府。

崔玉贵从小就巧舌如簧,很快博得了庆亲王的欢心,并将其认成干儿子。奕劻是晚清的重臣,很受慈禧的器重。为了讨慈禧欢心,奕劻决定宫中弄个戏班。

崔玉贵除了能说会道外,还打的一手精彩的八卦拳,再加上平时喜欢唱几句京戏,很快被庆亲王调到宫中戏班来演武生,有了同慈禧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自身就会武功的崔玉贵,将武生角演绎的淋漓尽致,每次都让慈禧看得入迷,凭着这项副业,崔玉贵逐渐得到了慈禧的青睐,留在宫中当差已成为定局。

光绪七年(1881年),二十一岁的崔玉贵被提拔为大内太监二总管,授三品衔,亮蓝顶戴。至此,崔玉贵成为慈禧的红人,隔三差五的都要来上几段戏。

崔玉贵服侍慈禧的十九年,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开始北上进攻京城。很快,洋人就已兵临北京城下。慈禧慌忙出逃,临行前,她让崔玉贵将珍妃带过来。

当时的珍妃已被慈禧幽禁在北三所寿药房中数年,按照宫中规矩,崔玉贵叫上太监王德环一起去请珍妃来见慈禧。慈禧独坐在颐和轩,一副沉稳老练之态。

随后崔玉贵将珍妃带来,珍妃先是向慈禧叩头问安,之后一直跪着低头停训。老辣的崔玉贵早闻到了死亡的气息,以下是崔玉贵回忆的慈禧与珍妃对话。

慈禧:“洋人要打进来了,外头乱糟糟,你万一受到污辱,那丢的是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当明白。”

珍妃:“我明白,不会给祖宗丢人。”

慈禧:“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出去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

珍妃:“您可以避一避,但皇上要坐镇京师,维持大局。”

慈禧:“你死在临头,还敢胡说。”

珍妃:“我没有应死的罪!”

慈禧:“不管你有罪没罪,都得死!”

珍妃:“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慈禧:“皇上也救不了你。来人哪!把她扔到井里头去。”

崔玉贵虽然早有准备,但没想到是这样的方式。尽管他心中有些许的不愿意,但慈禧的命令就是圣旨,没有人敢公然违抗,包括红人崔玉贵和李莲英在内。

无奈的崔玉贵和王德环一起连拉带推的,把珍妃拉到贞顺门内的井跟前。珍妃一直挣扎着喊叫自己没罪,最后崔玉贵用毛毡蒙上头将珍妃倒插葱投入井中。

据崔玉贵回忆,慈禧当时早已深思熟虑过这件事,并不是突发奇想。他当时被珍妃的冷静和犀利言语所震惊,他佩服二十四的珍妃死到临头一点也不打颤。

之后崔玉贵跟随慈禧等人开始西逃,洋人开始和谈之后,崔玉贵提前回京,安排慈禧回宫事宜。慈禧回京后,为了平息舆论,便命人把珍妃尸体打捞上来。

慈禧在为珍妃厚葬的同时,将杀害珍妃的罪责推在崔玉贵身上。慈禧说,她当时并没有把珍妃推到井里的心,只是在说气话,没想到崔玉桂真给推了下去。

本来这事杀头之罪,但慈禧心里清楚是让崔玉贵背锅,因此将其二总管的职务削去,送回庆王府。不久,崔玉贵又被掉到宫中,再次回到慈禧的身边伺候。

光绪和慈禧驾崩之后,崔玉贵已看清了形势,带着大量金钱离开了皇宫。崔玉贵花巨资购买了六百多亩地捐给立马关帝庙,他与徒弟等人住在这里种地。

崔玉贵在宫中积攒下不少钱财,出宫后的生活并不差,在关帝庙居住的其他太监们都受到他的照顾。民国十五年(1926年),崔玉贵因背疽病发而去世。

从现有资料记载来看,崔玉贵死时为66岁。但从他与李莲英的关系来推断,他死时的年龄可能在78岁以上。




1900年7月19日下午,紫禁城中发生了一件很没人性的事情。

慈禧在颐和轩中召见了此前被囚禁的珍妃,说:“义和拳捣乱,洋人进京,怎么办呢?”

这种大事,珍妃也不知道怎么办。说不定还在心里暗骂慈禧,有办法的时候你不许办,现在彻底走投无路了。

慈禧又说:“洋人要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糟糟的,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了污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当明白。”

(前排左一为崔玉贵,右一为李莲英,中为慈禧)

此时珍妃才明白慈禧说这番话的原因,找自己问主意是假象,要自己死才是真的。忙说:“我明白,不曾给祖宗丢人。”

慈禧冷哼一声,说:“我们娘儿们跳井吧!”

珍妃知道慈禧是不会跳井的,分明是在逼自己跳井。她很倔强,大声说:“我没有应死的罪!”

慈禧说:“不管你有罪无罪,今天都得死!”

珍妃说:“我要见皇上,皇上没让我死!”

慈禧不想再理她了,示意跟着她的崔玉贵和王德环动手。

两人把珍妃推到井边,珍妃拼命挣扎,怒骂崔玉贵:“连你也要逼迫我吗?”

崔玉贵说:“请主儿下去,我才下去呢!”

珍妃怒道:“你不配!”

说话间珍妃被崔玉贵用毡子蒙住脑袋推入井中,香消玉殒。

(网络配图)

珍妃之死,慈禧无疑是主凶,做为帮凶的崔玉贵也没得了好。

从西安回来之后,慈禧为了安抚光绪帝,派人把珍妃的尸体打捞上来,重新装殓厚葬,并把罪责推在崔玉贵身上,说她只是吓唬珍妃,谁知崔玉贵竟然真敢动手。

可笑的是,虽然慈禧给崔玉贵定了罪,却只是削去了崔玉贵二总管的职务,依然留在身边侍候。

按照清朝宫规,胆敢谋害宫妃的太监就等着打死吧。慈禧这是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了。

当时的光绪有心为珍妃报仇,却是自身难保,奈何不了崔玉贵。

(崔玉贵)

据说崔玉贵本人对此很有意见,觉得慈禧推自己当替罪羊。要我说呀,他有什么可冤枉的呢?亲自动手的难道不是他?杀了皇妃一点儿事都没有,他还想怎样?

慈禧去世后,崔玉贵出宫,给立马关帝庙捐680亩地,和服侍他的徒弟住在庙里,以种稻为生,1926年病死在立马关帝庙太监大院,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宝藏寺墓地。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珍妃坠井一年半后,娘家为打捞遗体烧香叩头,崔玉贵直呼慈禧亏心

紫禁城内景祺阁的北头,有一座单独小院子,名曰东北三所,明朝时,这里是宫廷里一些有功奶母的养老居留之处,烟火人情,与别处无异。

至清朝,这里成为了限制个别后宫妃嫔人身自由的地方,此后院落里外长期紧闭着门窗,四周荒凉无比。人们称呼这里为“冷宫”。

戊戌变法后,光绪与慈禧的关系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他被幽禁在四周环水的瀛台里。而深得君欢的珍妃则被打入了冷宫。

珍妃冷宫

据当年曾贴身服侍过珍妃的宫女所言,被打入冷宫后的珍妃,境况极其凄凉。她住在最西头的屋子,屋门由外边琐着,紧有一扇窗可活动,她的饭菜和洗脸水都由这扇小窗递进去。不久,原本一丝不乱的乌发、光滑洁白的皮肤,都爬满了虱子,形同乞丐。

平日里,没有人会同她交流,偶尔只有一两个太监对她嗤之以鼻:“瞧你那德行样儿”,逢年过节时,太监们才会奉旨前来申斥一番,珍妃跪地敬听毕,还得叩头谢恩。

这样暗无天日的日子,珍妃整整熬了两年之久。若非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珍妃的结局如何?很少人去想过,因为在这一年,她的人生就画上了句号。

1900年7月20日中午,在内廷回事的头儿崔玉贵,接到慈禧的吩咐,让其到珍妃处传旨,未正时刻带到颐和轩见她。

崔玉贵在宫里摸爬滚打多年,接到这件差事时,便感觉不妙。因为在内廷,要领一个妃子出宫见人,必须是两个人一起进行。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找到了管派差事的陈全福,陈全福听了他的情况后,也颇感怪异,就跟他出主意,让他找颐和轩管事的王德环。

当珍妃被带到颐和轩时,眼前的情形更令他心生疑窦,整一个颐和轩,竟然只有慈禧太后坐在那里,一个服侍的宫女都没有。

后面就是珍妃跪下拜见,听训。

慈禧直奔主题,称洋人已经打进北京城,她准备带大伙儿避一避,但是不方便带珍妃走。而现在外面很乱,担心将来珍妃被洋人侮辱,会丢了皇家的脸面。

这意思很明白:“你自己看着办吧,是自己结果,还是我们动手?”

珍妃却没直面这个问题,反而去戳慈禧的心窝子:“你避一避可以,但皇上得坐镇京师,维持大局。”

这句话说得义正辞约,噎得慈禧无言以对,只能耍蛮,马上命令崔玉贵将珍妃扔进井里去。

将珍妃推入井里后,崔玉贵还搬来两块大石头投了进去,当日紫禁城一艳,就此“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这一年,珍妃才25岁。

而在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中,珍妃含冤而死,主谋慈禧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那么帮凶崔玉贵,后来怎样了?

1901年,从返回北京后,慈禧好像变了一个人,在此之前,于洋人面前,她总是高高在上的,洋人见到她,得跪着磕头。而现在,她学会了见到洋人的夫人时,笑吟吟地拉着对方的手打招呼了。

而皇帝的宠妃坠井一事,此前早传遍京城,人们都听闻慈禧将珍妃推下井里,这很是影响自己的形象啊,将来载之史册,岂不是要留下千秋骂名?怎么办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呢?

首先,找一个背锅侠,撇清所有干系。 在从西安返京前,作为奴才的崔玉贵,先行抵达紫禁城,为迎接圣驾做准备。然而第三天,慈禧便翻出了珍妃一事,称当初只想吓吓珍妃,没想过真的要珍妃的命,谁料崔玉贵却逞能,将珍妃推了下去,现在看到崔玉贵就痛心和恼怒。 就这样,崔玉贵被撵出了紫禁城。

其次,将珍妃打捞出来,恢复名誉。

显然,打捞遗体这种事,若非熟人进行,是非常容易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的,所以慈禧将这一艰巨的任务,指给了珍妃的娘家。

在珍妃被打入冷宫时,她的兄长也因卷入变法一事被革职为民,俸禄和钱粮一律被断绝。一家人为了避开慈禧的报复,赶紧变卖北京房产,逃到了上海。

慈禧下旨后,一家人不得不又北上,找一个地方借住下来,开始打捞事宜。

彼时,珍妃的遗体已经在井水里泡了一年半有余,井口又非常小,所以怎么也捞不上来。慈禧为此大发雷霆,表示办不好就问罪全家,珍妃兄长吓得魂飞魄散,实在想不到什么办法,慌乱中只能求助于珍妃本人——摆香案,磕头祷告,求珍妃显灵,救救全家老小。

不过,后来珍妃被打捞出来,还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

网图

遗体打捞上来那天,光绪没有来到现场,此后他也再没亲近任何一个女子。

慈禧为了安抚光绪,也为了堵住外面人的嘴,对珍妃表示痛惜不已,追封她为“珍贵妃”。但是她仍被葬在西直门外的田村,那里是宫女的墓地。直到慈禧和隆裕去世,瑾妃执掌后宫大权,才将这位亲妹妹的棺桲移葬崇妃园寝。

离开皇宫后的崔玉贵,一直住在地安门鼓楼后宏恩观,那里一直是宫里出来的太监集中地,大多老弱病残,是太监的“养老院”。

崔玉贵在这里住了四天,家中兄嫂听闻后忙领侄儿们前来请回家去住,当初崔玉贵在宫中得势时,侄儿们没少沾叔叔的光,几个侄儿甚至还进入宫中跟慈禧太后磕头请安。

然而面对兄嫂的邀请,崔玉贵竟拒绝了,仍旧住在宏恩观。只是每隔十天样子会回家看望一次。

慈禧与亲信太监

崔玉贵拒绝回家,自然有性格倔强的缘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宏恩观他是住得无拘无束的。而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日在宫里做管事时,崔玉贵的为人还可以,不然得罪了谁,都很难在宏恩观立足,更别提住得舒坦。

不过,每每在谈起珍妃一事时,他仍心有余悸,外加愤怒,他曾与一位老宫女说到:

把珍妃推到井里的事,洋人是都知道的,为了转转面子,就将罪扣在我的头上了。这就是老太后亏心的地方。说她亏心并没有说她对我狠心,到底还留我一条小命,如果要拿我抵偿,我又有什么办法呢?想起来,我也后怕。

1922年,崔玉贵搬到 蓝靛厂立马关帝庙静养,在此期间,某军队还曾向他索要八万元,显然崔玉贵也凑不到这等巨款,最后不了了之。后来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崔玉贵听后忧虑成疾,加之患上疽发背这等不治之症,四年后,也就撒手人寰了。

无论如何,比起珍妃来,他要幸运得多。




1900年七月二十日午后,慈禧太后睡完午觉,撩开帐子洗了洗脸,然后一个人出了乐寿堂,往北走去,并且不准许宫女和太监跟着,她就这么一个人往北走,独自进了颐和轩,当时谁也不知道慈禧太后为什么突然有这样一个举动。

但所有人似乎都感觉到了宫中气氛的凝重,进了颐和轩的慈禧太后静静地坐在那里,她在等崔玉贵。崔玉贵是慈禧太后身边的二总管,深受慈禧太后的信任,所以当慈禧太后决定对处置珍妃的时候,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崔玉贵。

彼时的崔玉贵忙的脚不沾地,准备等着给慈禧太后传完膳后请膳牌子,就在这个时候慈禧太后让他去给珍妃传旨,让珍妃未正时刻到颐和轩候驾。这件事在外人看来可能没有什么,但是崔玉贵却感觉到了不同寻常。

要知道召见妃子这种事是不能由一个人领妃子出宫的,按照惯例,这是两个人的差事。而慈禧太后却只让崔玉贵去传旨,崔玉贵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好去请教负责派遣差事的陈全福。

陈全福给崔玉贵分析了这件事,既然慈禧太后让崔玉贵一个人去办,说明这件事不能让更多人知道,但规矩是规矩,任何事不能越过规矩去,于是陈全福建议崔玉贵去约颐和轩的管事王德环一起去传旨,毕竟这件事要在颐和轩办。

崔玉贵找到王德环,两人一起去了北三所,北三所即我们熟知的冷宫,原本这里并不是冷宫,至少在明朝的时候,这里还是奶娘养老的地方,因此,这里虽然偏僻,但却并不荒凉,反而环境清幽,是个养老的好地方。不过到了清朝时期,因为地理位置上的偏僻,倒成了一处冷宫,虽然从环境上依旧看不出什么变化,但心境是完全不一样的。

被关进这里的妃子就如同被遗忘了一般,而珍妃就住在北房三间最西边的一间房子里,这间房子自从三年前住进珍妃后开始,大门就被锁了起来,唯有一扇窗户可以打开,这是珍妃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但所谓的联系也仅仅是吃饭喝洗脸经此端进送出。

除此之外,不允许珍妃同外界联系,更不允许珍惜同别人说话,最难的是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各种节日,本应该欢喜的日子,珍妃却要跪下来听从老太监的训斥,训斥完了还要谢恩。珍妃就在这样废人的折磨下活了三年,她不知道光绪帝什么时候能将她救出去,但她从来没有绝望过,而是一直在等待,只是她等来的不是救她的光绪帝,而是慈禧太后的召见。

崔玉贵向守门的老太监传到了慈禧太后的旨意,然后被放了进去,这是崔玉贵第一次来冷宫,冷宫静得可怕,那种仿佛能听见心跳的寂静让人心生害怕,崔玉贵在宫中呆了那么长时间,什么场面没有见过?但还是对珍妃的处境心生同情,只是这同情在珍妃来说并不值钱。

珍妃接到命令后稍微梳理了一番,然后出了门,三个人往颐和轩去。崔玉贵先进去复旨,然后珍妃进去叩头道吉祥,静悄悄跪在那里低着头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命运,这么多年和慈禧太后打交道,珍妃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但她还是没有料到慈禧太后一上来就要她的命。

慈禧太后看着跪在那里看似温顺的珍妃,说:“现在洋人进城了,外头乱得很,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万一受了侮辱,那就是丢了皇家的脸,对不起列祖列宗。但我们要出去,带着你也不方便。”

这其中的意思,珍妃哪里能不明白,但三年的冷宫生活并没有将她的棱角磨去,她直接对慈禧太后说:“您可以出去避一避,但皇上应该在京师维持大局。”这其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慈禧太后大怒:“你死到临头,还敢口出狂言。”

珍妃出言顶撞:“我罪不至死。”面对这样的珍妃,慈禧太后索性不再遮掩,直接宣布珍妃必须死,当时的珍妃还希望能够见一面光绪,光绪没有让她死,她就不会去死,但是慈禧太后根本不给她这个机会,直接对崔玉贵说:“把她扔到井里去。”

崔玉贵作为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自然不会抗旨不尊,他和王德环推搡着珍妃到了顺贞门内的井旁,然后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井中。珍妃坠井后,慈禧太后离开颐和轩,然后第二天带着光绪帝一干人等逃往西安。

一年后,局势缓和,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准备回京,而为他们打头阵的就是崔玉贵,他负责先一步进京打探局势并查探宫中的一切,等崔玉贵确定一切安全后,慈禧太后就带着光绪帝回了京。只不过慈禧太后回京三天后就将崔玉贵赶了出去。

崔玉贵后来在对宫女提到这件事的时候,大呼慈禧太后对他亏心,因为崔玉贵成了屈死鬼。《宫女往谈录》中,崔玉贵对宫女说:

“把珍妃推到井里的事,洋人是都知道的,为了转转面子,就将罪扣在我的头上了。这就是老太后亏心的地方。说她亏心并没有说她对我狠心,到底还留我一条小命,如果要拿我抵偿,我又有什么办法呢?想起来,我也后怕。”

当初处死珍妃这件事是偷偷进行的,但珍妃死后,这就不再是一个秘密,而慈禧太后回京后,需要为此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她不可能承认是她早就存了杀珍妃的心思,而是说她原本只是吓唬珍妃,为的是让她听话,但崔玉贵却逞能直接将珍妃扔进了宫中。这样慈禧太后就将自己从这件事中摘了出来,也正因为崔玉贵弄死了珍妃,所以慈禧太后看到他就伤心难过,只能将他赶出宫去。

关于这件事,慈禧太后的弟弟也是崔玉贵的干爹桂公爷对崔玉贵说:“哪个庙里没有屈死鬼呢。”这既是安慰崔玉贵,也是在袒护自己的姐姐,崔玉贵就这样作了屈死鬼,出了宫,被送到了庆王府,崔玉贵最初就是从庆王府进皇宫的。

赶走了崔玉贵,慈禧太后又命人将珍妃的尸体打捞了出来,葬在了宫女墓地里,还追封珍妃为珍贵妃,只不过这一切都换不回珍妃年轻的生命,她死的只有25岁,就那样被一口井吞噬了生命,而慈禧太后却将罪责推到了崔玉贵身上。

崔玉贵被赶回庆王府后,过了一段时间,当世人都已经遗忘了这件事的时候,慈禧太后又将崔玉贵召回了宫中,等到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之后,崔玉贵再次出宫,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出宫。

出宫后的崔玉贵并没有为自己置办宅子养老,而是给立马关帝庙捐了680亩地,并住在庙中。这座建造于光绪年间的庙宇成为宫中年老病弱太监的终老之地,很多太监都在这里安度晚年,尤其是崔玉贵捐了这么多的地之后,更是有了专门的太监大院,大家住在里面养老,也算是有个伴。

崔玉贵在宫中服侍慈禧太后的时候,为人不错,因此人缘很好,在太监中的名声不错,他出宫后的生活比较平静,并未被谁为难过,他是一个比较自律的人,不吸烟不喝酒,每天都要出去练武,然后外出溜溜弯,看看过去的老相识,日子倒也是不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活着就活个痛快!”

但是人都会老,崔玉贵也不例外,1926年,六十多岁的崔玉贵因为疽发背而病死在立马关帝庙中,也算是得了善终了。




崔玉贵,原名崔治世,河北大城县人,满清时期的太监二总管,权利和地位是仅次于李莲英的大太监。

崔玉贵十二岁净身进宫当地太监,开始的时候在庆王府当太监,后来宫里成立了戏班子,挑选学员,崔玉贵因为从小会一些功夫,就被选中进了升平署戏班子。后来崔玉贵由于勤奋好学,戏演的非常棒。大家都知道,慈禧太后是最喜欢看戏的,没事的时候经常看戏。 一次,正赶上慈禧太后过来看戏,恰好是崔玉贵在台上演戏,慈禧太后就看中了崔玉贵,觉得这小子是个人才,不仅功夫好,而且戏演的也不错。能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那真是家里祖坟冒青烟了。

就这样 ,崔玉贵从此前途一片光明,慈禧太后不仅把他收在身边,而且后来还封他为太监二总管,授三品衔,蓝顶戴。崔玉贵真是一步登天,从此以后,就跟在慈禧太后屁股后面转悠。 开头咱们说了,这个崔玉贵的地位仅次于大太监李莲英,在宫内是二号大太监。

所以呢慈禧有什么事,都要崔玉贵亲自替她处理。崔玉贵这小子,不仅喜欢习武,而且身强力壮,做事也很麻溜,干净利索。由于之前演戏经常扮演罗成,因此,宫里的太监们都管崔玉贵叫小罗成。 当年慈禧赐死珍妃的事就是这个崔玉贵干的,崔玉贵当时是一百个不愿意,对慈禧太后让他害死珍妃的事,一直心里不痛快。可是没办法,老佛爷下旨谁敢不听。当时珍妃死之前在北三所囚禁的时候,也是崔玉贵亲自带着慈禧的旨意到冷宫传的旨。慈禧太后要召见她,珍妃怎敢不去,于是珍妃大概梳理了一番,就匆匆忙忙的跟着崔玉贵来到了颐和轩慈禧太后待的地方。

崔玉贵清楚得记得,当时珍妃给慈禧太后请了安之后,就跪在地上听凭慈禧太后的训斥。慈禧太后大概意思就是说;洋鬼子要打进来了,我和皇帝要出去避一避,带着你不方便,珍妃听完冷静了一下就说:“太后可以出去避一避,可是皇帝不能走,应该坐镇京师,以大局为重。”慈禧太后一听,马上就呵斥到:“你死到临头,还敢顶嘴。”珍妃马上回斥问道:“我何罪之有?”只见慈禧冷笑一声,大声说道:“你不管有罪没追罪,都得死!” 珍妃那是慈禧太后的对手,无奈之下要求见皇上,慈禧太后看都不看她一眼说道:“皇上也救不了你。”

随后,慈禧便命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连脱带拽的弄到宫院的一口水井旁,崔玉桂亲手将珍妃推进了这口井里。可怜的珍妃就这样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 后来慈禧太后西逃回来后,为了安抚光绪皇帝,派人把珍妃的尸体打捞上来,好生装殓厚葬了珍妃娘娘。慈禧害怕光绪以此为由嫉恨自己,于是呢在回宫三天后,把太监二总管崔玉贵赶出了宫。

很明显,慈禧太后这是把责任推给了崔玉贵,慈禧没杀他就算照顾他了。就这样崔玉贵被撵出宫之后,住在了京城鼓楼后面的一座关帝庙里。这里面除了崔玉桂还有很多年老体弱被赶出宫的太监们。还好 ,崔玉贵手里有很多积蓄,足够他好好过完下辈子的。慈禧太后当初也给他不少好东西,随便拿出来一件卖了,都够他吃几个月的。

据传闻,这小子在宫外混的还不错,别看是个太监,可是俨然一副土匪头子的派头,没事还吆五喝六的管些闲事。直到1926年,崔玉贵因疽发背病死在了关帝庙太监大院里面,后来葬在了北京西郊外金山宝藏寺墓地。




当年推珍妃投井的是二把手太监总管崔玉贵,一把手大太监是李莲英,他俩一前一后伺候着慈禧,是慈禧当时比较喜欢的两个太监。

慈禧扮观音大士(左为崔玉贵,右为李莲英)

据晚清另外一个宫女何荣儿的回忆,珍妃的死在她回忆的《宫女谈往录》中有提起,作者为金易先生。金易先生是1941年认识的何荣儿,通过何荣儿回忆,把晚清事情记录了下来。对于晚清揭秘极具可读性

何荣儿,宫内称呼她为荣儿,慈禧叫她“荣”,13岁进宫的她服侍了慈禧8年之久。在她18岁时,慈禧指婚把她赐给一个太监。何荣儿一生也是挺悲惨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进入北平,何荣儿被赶出了家。

虽说家没有了,但何荣儿还有点小钱,因此她在东皇城根旁边租了一个小院子住。可后来又被一帮土匪给洗劫一空,最后无奈只能给别人做帮佣养家糊口。

就这样、何荣儿艰苦、孤独、落寞的度过了她剩下的四十多年时光,于1950年结束了她七十岁的生命。

晚清宫女们

下面就根据宫女何荣儿回忆录来揭开崔玉贵是如何把珍妃投入井中的,作者金易先生改编记载内容如下:

“逃跑是在光绪二十六年,即庚子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的早晨,也就是俗话说——闹义和团的那一年。”老宫女一边回忆,一边慢慢地说,“虽然这事已经过了40多年,大致我还能记得。

“我记得,头一天,那是七月二十日的下午,睡醒午觉的时候。——我相信记得很清楚。老太后在屋子里睡午觉,宫里静悄悄的,像往常一样,没有任何出逃的迹象。这天正巧是我当差。

“我还要絮叨几句。这一年是我第二次回到宫里来,太后对我格外开恩,所以我特别小心,不争宠,不拔尖,死心塌地伺候老太后。宫里变样了,春苓子、小翠已经离开宫了,老伙伴只剩下小娟子。

小娟子不知替我说了多少好话,老太后才点头让我回宫来,当然不是她一个人的力量,所以我对小娟子也特别感激。说句实在话,我心甘情愿听小娟子的调遣,因为她聪明、直爽,没有歪心眼。那时她是宫里的大拿(掌事儿的),我是她的副手。

“在宫里头我们只知道脚尖前的一点小事,其他大事丝毫也不知道。老太后有好多天不到园子里去了,和往常不大一样。

到二十日前两三天,听小太监告诉我们,得力的太监在顺贞门里,御花园两边,都扛着枪戒备起来了。问为什么,说也不说。

我们也风闻外头闹二毛子(教民),但谁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小娟子暗地里嘱咐我,这几天要格外留神,看老太后整天板着脸,一丝笑容也没有,嘴角向左边歪得更厉害了,这是心里头憋着气的象征,不定几时爆炸。

当侍女的,都提心吊胆,小心侍侯,免得碰到点子上自找倒霉。“那一天下午,我和往常一样,陪侍在寝宫里,背靠寝宫的西墙坐在金砖的地上,面对着门口。

这是侍寝的规矩。老太后头朝西睡,我离老太后的龙也就只有二尺远。在老太后寝宫里当差是不许没有人样子的,要恭恭敬敬地盘着腿,眯着眼,伸着耳朵,凝神屏气地倾听着帐子里的声音。

“突然,老太后坐起来了,撩开帐子。平常撩帐子的事是侍女干的,今天很意外,吓了我一跳。我赶紧拍暗号,招呼其他的人。

老太后匆匆洗完脸,烟也没吸,一杯奉上的冰镇菠萝也没吃,一声没吩咐,迳自走出了乐寿堂(这是宫里的乐寿堂,在外东路,是老太后当时居住的地方,不是颐和园的乐寿堂),就往北走。我匆忙地跟着。

我心里有点发毛,急忙暗地里去通知小娟子。小娟子也跑来了,我们跟随太后走到西廊子中间,老太后说:“你们不用伺候。”这是老太后午睡醒来的第一句话。

我们眼看着老太后自个往北走,快下台阶的时候,见有个太监请跪安,和老太后说话。这个太监也没陪着老太后走,他背向着我们,瞧着老太后单身进了颐和轩。

“农历七月的天气,午后闷热闷热的,大约有半个多时辰(1个多小时),老太后由颐和轩出来了,铁青着脸皮,一句话也不说。我们是在廊子上迎老太后回来的。

“其实,就在这一天,这个时候,这个地点,老太后赐死了珍妃,她让人把珍妃推到颐和轩后边井里去了。我们当时并不知道,晚上便有人偷偷地传说。后来虽然知道了,我们更不敢多说一句话。

“我所知道的事就是这些。

“时间悄悄地流逝,人世不断地喧腾,经过改朝换代,到了民国初年,我们说话都没有什么忌讳的时候,有一年正月,崔玉贵到我家来串门,闲谈起这件事,他还有些愤愤不平,说老太后对他亏心,耍鬼花样。

我把当时崔玉贵和我说的情况,大致给描绘一下。也不见得全是原话了,让我慢慢地想,慢慢地说。

“崔玉贵,我们叫他崔回事的,不称崔总管,免得和李莲英李总管之名重复。他在辛丑回銮以后,被撵出宫,一直住在鼓楼后边一个庙里。

庙里住着好多出宫的太监。他觉得在这里住着方便,不受拘束。这也就是崔玉贵为人还不错的明证——他当过二总管,如果当初他亏待了太监,决不敢在这里住,舌头底下压死人,大家伙骂也把他骂跑了,可他能在太监堆里住下去,足见他的人缘是很好的。

他一直没有家眷,过着单身生活,所以也没有牵挂。经常的活动是起早贪黑地练武,摔打自己的身子。

“我那时住在北池子孟公府,梳头刘的后人住在奶子府中间,桂公爷(桂祥,老太后的娘家兄弟)住在大方家胡同西口里头。崔玉贵是桂公爷的干儿子,也就是隆裕皇后的干兄弟,所以他在宫里很红,因为有桂公爷做靠山。按太监的行话说,叫钻桂公爷的裤裆。他到桂公爷家来来往往,要经过我们两家门口。

崔玉贵和庆亲王四格格陪同慈禧

民国以来,崔玉贵是个恋旧的人,过年过节都到桂公爷家里照个面,虽然桂公爷不在世了,但他不愿意落下个‘人在人情在,人死两丢开’的话柄。为了表示不忘旧,他常常是先直接到桂公爷家去,由大方家胡同出来时就遛达遛达。他是练武的人,不爱坐车。

他顺路先到奶子府刘家,歇歇腿儿,就来到我家,这是他必经之路。也常在我家吃便饭,他和老刘(刘太监,老宫女的‘丈夫’)从前都一起伺候过光绪爷(戊戌前,老太后派崔去监视过光绪),又都是冀南的小同乡,人不亲土亲,再说,同是一个笼子里出来的,坐在一起也有话说。

他饭量大,嘴馋,又是北方人,爱吃山东菜,40多岁的人了,一大盘红烧海参小膀蹄,吃得盘光碗净,然后抹抹嘴唇,笑着说‘我又可以三天不吃饭了。’接茬跟老刘拉起乡谈来,说‘咱们冀南不是有句俗话吗,叫吃一席,饱一集,一集是五天,我说三天还说少了呢!’老刘说,‘您当过寿膳房总管,什么好的没吃过。’他说,‘那时吃着揪心,这时吃着舒心。’

左边崔玉贵,右边李莲英

“他是个爽快人,办事讲究干净利索,也有些抢阳斗胜的味儿,好逞能露脸。当时在宫里年纪又轻,所以宫里的小太监背后管他叫小罗成。但他是个阳面上的人,绝不使阴损坏。因此太监都怕他,但不提防他。

他也比较有骨气。他和李莲英面和心不和,自从被撵出宫以后,他从没求过李莲英。就是他的徒弟,有名的小德张,可以说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在隆裕时代红得发紫,他也从不张口。用他自己的话说,‘时运不济,抱着胳臂一忍,谁也不求’,很有冀南人的倔劲。

他常到后门桥估衣店里去喝茶。这家估衣店是专收买宫里东西的,掌柜的把他当圣人看待,但他从来也不花他们的钱。从后门桥往东南,不太远,就是大佛寺,荣寿公主的府就在那儿,内里熟人很多,但他从不登她的门儿。

“他好打扮成武教师爷模样。正月到我家来,头上戴一顶海龙拔针的软胎帽子,毛茸茸的活像蒙古猎人。一瞧就知道是大内的东西。海龙是比水獭还要大的海兽,皮毛比水獭不知要高贵多少倍。这种海兽不到大雪以后皮毛上不长银针,必须到了节气,银针才长出来。

崔玉贵

厚厚的油黑发亮的绒毛,长出一层三寸来长像雪一样的银针,只有海参崴进贡,别处是没有的,宫里叫‘(崴)子货’。他穿着黑缎团龙暗花的马褂,前胸后背各是一副团龙,不到民国是不许穿的,两寸高的紫貂领子,俗话说‘金顶朝珠挂紫貂’,过去不是入过翰林院的人,是不许穿紫貂的。

领子向外微微地翻着,一大片毛露在外头,这叫出锋的领子。衬着一件深湖色的木机春绸的皮袍,应时当令的银狐嗉筒子,前后摆襟清清楚楚地露着圆圆的狐肷。

银狐嗉是银狐脖子底下的毛,狐狸身上以这儿的毛最长,但又最轻。狐狸前腋下有两个旋涡,也是毛最厚最好看的地方,割下来做成像钱一样的圆圈,这叫做狐肷。穿狐嗉并不算多高贵,穿狐嗉而带狐肷,那穿狐皮衣服就算到家了。

他下身是玄色春绸棉裤,裤脚往后一抿,用两根蓝飘带一系,脚底下一双两道梁的满帮云头的粉底大缎子棉鞋。往上身一看,很神气,往下身一看,很匪气,这大概也足可以代表崔玉贵的为人了吧。

左边崔玉贵,右边李莲英,中间慈禧

他常常自嘲地说:‘我是猴坐金銮殿,把我摆多高贵的地位,也不会是人样子。’穿着王爷的打扮,摇摇摆摆在大街上步行,这在北京城崔玉贵可能是独一份了。

“崔玉贵也确实是好样的:将近50岁的人了,腰不塌,背不驼,脸膛红扑扑的,两个太阳穴鼓着,跟其他的太监就是不一样。他常在嘴边上的话:‘我活着就活个痛快!’别的太监到40岁开外早成了弯勾大虾米啦。

他对自己管得很严,不吸烟不喝酒,左手经常握着一个浅红玛瑙的鼻烟壶,右手拇指上套着个翡翠搬指。他说:‘用这搬指管着我,免得我右手管闲事。’练武的人能管住自己的手,是很不容易的。

“我在这里再添几句闲话。当太监的妻子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太监心毒,没度量,嫉心最强,又心眼多,而且尽歪心眼。老刘平常绝不让我跟男人说话,更不许我上街,也不许我走亲戚串街坊。

我就像在盒子里生活一样,只有崔玉贵来了,我们能坐在一起谈谈话。一来是他知道我们底细,二来老刘佩服他。我们俩都尊敬地管他叫崔大叔,他也大马金刀地管我叫侄媳妇。就这样,我们谈起了老太后出走前后的事。

“他愤愤地把鼻烟壶往桌子上一拍,说:‘老太后亏心。那时候累得我脚不沾地。外头闹二毛子,第一件事是把护卫内宫的事交给我了。我黑夜白天得不到觉睡,万一有了疏忽,我是掉脑袋的罪。

从左到右:崔玉贵,隆裕皇后,俊寿,德龄公主,慈禧。蓉龄,四格格,元大奶奶

第二件事,我是内廷回事的头儿,外头又乱糟糟,一天叫起(召见大臣)不知有多少遍。外头军机处的事,我要奏上去,里头的话我要传出去,我又是老太后的耳朵,又是老太后的嘴,里里外外地跑,一件事砸了锅,脑袋就得搬家,越忙越得沉住气,一个人能多大的精气神?

七月二十日那天中午,我想乘着老太后传膳的机会,传完膳老太后有片刻嗽口吸烟的时间,就在这时候请膳牌子最合适(膳牌子是在太后或皇上吃饭时,军机处的牌子上写好请求进见的人名,由内廷总管用盘子盛好呈上,听凭太后、皇上安排见谁不见谁)。

牌子是薄薄的竹片,约五寸多长,三分之一用绿漆漆了顶部,三分之二用粉涂白了,写上请求进见的官职。也俗称绿头牌子。这是我细心的地方,当着老太后的面把膳牌请走,心明眼亮,免得有麻烦。这是我份内的差事,我特别小心。

就在这时候,老太后吩咐我,说要在未正时刻召见珍妃,让她在颐和轩候驾,派我去传旨。’说到这,崔玉贵激动起来了,高喉咙大嗓门地嚷着。

“‘我就犯嘀咕了,召见妃子例来是两个人的差事,单独一个人不能领妃子出宫,这是宫廷的规矩。我想应该找一个人陪着,免得出错。乐寿堂这片地方,派差事的事归陈全福管,我虽然奉了懿旨,但水大也不能漫过船去,我应该找陈全福商量一下。

珍妃

陈全福毕竟是个老当差的,有经验,他对我说:这差事既然吩咐您一个人办,您就不要敲锣打鼓,但又不能没规矩,而今在颐和轩管事的是王德环,您可以约他一块去,名正言顺,因为老太后点了颐和轩的名了,将来也有话说。我想他说的在理。

“‘景祺阁北头有一个单独的小院,名东北三所,正门一直关着。上边有内务府的十字封条,人进出走西边的腰子门。我们去的时候,门也关着,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我们敲开了门,告诉守门的一个老太监,请珍小主接旨。

“‘这里就是所谓的冷宫。我是第一次到这里来,也是这辈子最末一回。后来我跟多年的老太监打听,东北三所和南三所,这都是明朝奶母养老的地方。奶母有了功,老了,不忍打发出去,就在这些地方住,并不荒凉。

珍妃住北房三间最西头的屋子,屋门由外倒锁着,窗户有一扇是活的,吃饭、洗脸都是由下人从窗户递进去,同下人不许交谈。没人交谈,这是最苦闷的事。吃的是普通下人的饭。一天有两次倒马桶。由两个老太监轮流监视,这两个老太监无疑都是老太后的人。

最苦的是遇到节日、忌日、初一、十五,老太监还要奉旨申斥,这是由老太监代表老太后,列数珍妃的罪过,指着鼻子、脸申斥,让珍妃跪在地下敬听,指定申斥是在吃午饭的时间举行。申斥完了以后,珍妃必须向上叩首谢恩。这是最严厉的家法了。

别人都在愉快地过节日,而她却在受折磨。试想,在吃饭以前,跪着听完申斥,还要磕头谢恩,这能吃得下饭吗?珍妃在接旨以前,是不愿意蓬头垢面见我们的,必须给她留下一段梳理工夫。由东北三所出来,经一段路才能到颐和轩。我在前边引路,王德环在后边伺候。

我们伺候主子向例不许走甬路中间,一前一后在甬路旁边走。小主一个人走在甬路中间,一张清水脸儿,头上两把头摘去了两边的络子,淡青色的绸子长旗袍,脚底下是普通的墨绿色的缎鞋(不可以穿莲花底),这是一幅戴罪的妃嫔的装束。她始终一言不发,大概她也很清楚,等待她的不会是什么幸运的事。

“到了颐和轩,老太后已经端坐在那里了。我进前请跪安复旨,说珍小主奉旨到。我用眼一瞧,颐和轩里一个侍女也没有,空落落的只有老太后一个人坐在那里,我很奇怪。

珍小主进前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头听训。这时屋子静得掉地下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楚。

老太后直截了当地说:‘洋人要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糟糟,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了污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当明白。’话说得很坚决。老太后下巴扬着,眼连瞧也不瞧珍妃,静等回话。

珍妃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不曾给祖宗丢人。’

珍妃

太后说:‘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珍妃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

就这几句话戳了老太后的心窝子了,老太后马上把脸一翻,大声呵斥说:‘你死在临头,还敢胡说。’

珍妃说:‘我没有应死的罪!’

老太后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珍妃说:‘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太后说:‘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头去。来人哪!’

就这样,我(指崔玉贵)和王德环一起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顺贞门内的井里。珍妃自始至终嚷着要见皇上!最后大声喊:‘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我敢说,这是老太后深思熟虑要除掉珍妃,并不是在逃跑前,心慌意乱,匆匆忙忙,一生气,下令把她推下井的。

“‘我不会忘掉那一段事,那是我一生经历的最惨的一段往事。回想过去,很佩服25岁的珍妃,说出话来比刀子都锋利,死在临头,一点也不打颤——“我罪不该死!”“皇上没让我死!”“你们爱逃跑不逃跑,但皇帝不应该跑!”——这三句话说得多在理,噎得老太后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只能耍蛮。在冷宫里待了三年之久的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真是了不起。

珍妃宫装照

“‘你们知道,我是提前由西安回来的。把老太后迎回宫里来,不到三天,老太后就把我撵出宫来了。老太后说,她当时并没有把珍妃推到井里的心,只在气头上说,不听话就把她扔到井里去,是崔玉贵逞能硬把珍妃扔下去的,所以看见崔就生气、伤心。因此她把我硬撵出宫来。

后来桂公爷说,哪个庙里没有屈死鬼呢!听了这话,我还能说什么呢?自从西安回来后,老太后对洋人就变了脾气了,不是当初见了洋人,让洋人硬磕头的时候了,而是学会了见了洋人的公使夫人笑着脸,拉拉手了。

把珍妃推到井里的事,洋人是都知道的,为了转转面子,就将罪扣在我的头上了。这就是老太后亏心的地方。说她亏心并没有说她对我狠心,到底还留我一条小命,如果要拿我抵偿,我又有什么办法呢?想起来,我也后怕。

自从离开宫以后,再也不敢沾宫的边,我怕把小命搭上。听桂公爷说,撵我出宫,是荣寿公主给出的主意,这个主更不好惹。’崔玉贵的话就说到这儿。

通过前面崔玉贵种种事情,最后来了解崔玉贵结局:

后来光绪皇帝知道了珍妃被人投入井中的事,慈禧怕事情败漏,把珍妃投井的事情安到崔玉贵身上,慈禧又不想得杀了他,直接把他赶回了庆王府当太监,由此可见光绪在当时是个真实的傀儡皇帝,甚至连个杀自己心爱妃子的太监都动不得。

慈禧太后后面下令没过多久也把珍妃给捞了出来,装殓厚葬。不过最后崔玉贵又被接到慈禧太后身边,一直到1908年慈禧太后死后,隆裕太后接替了慈禧位置上台,小德张得势了,李莲英和崔玉贵都失去了保护,在把慈禧太后厚葬之后,他们俩人都离相继离开了皇宫。

崔玉贵离开皇宫后花钱买了680亩地捐给了立马关帝庙。他买那么大一块地也是因为他出宫时候还带着很多徒子徒孙,也是为他们着想,都给安排进了关帝庙,度过余生。

崔玉贵在关帝庙安静生活十几年,直到1926年,崔玉贵因为发背病而死,享年66岁。其实这个病跟当年的著名将领徐达一样,都是长背疽,没有抗生素的话,死亡率是比较高的。

崔玉贵

其实崔玉贵本来应该埋在京城的郊区八里庄附近有个叫恩济庄的地方。那里是当年雍正皇帝划给一些不知名的太监死后用的墓地。那里也埋了很多宫女,不过再到后来那里有朝廷钦赐墓地,也有大太监被埋在那里,其中就包括了李莲英,但是后来考古发现,李莲英墓里就一个头骨,身子不翼而飞。

但是埋在恩济庄的还有一个人,她就是被崔玉贵投入井中的珍妃,可能崔玉贵也感觉愧对珍妃最后没有选择埋在那里。

再到后来,珍妃的姐姐瑾妃当了皇太妃,到了民国四年时,珍妃才被迁到了光绪崇陵妃园寝。

最后想说

崔玉贵把珍妃投入井里在当时的时局下,一个太监不听慈禧太后的话,应该小命就不保了,可能也是无奈。从他那些徒子徒孙愿意一直跟着他出宫,再到后来崔玉贵花钱给徒子徒孙安家看来,崔玉贵为人应该也不差。

那时候的太监就是一句话“主子让奴才死,奴才不敢不从”。崔玉贵后半生一直活在愧疚中,愧疚杀了珍妃。不过崔玉贵相比李莲英来说,后半生相对也算是善终了,李莲英虽然大富大贵,最后却是死于非命,落得个死无全尸。

挺同情那个时期的珍妃,贞烈的性格,不向慈禧太后低头的妃子,敢爱敢恨,最后却落得个香消玉损。

光绪和珍妃

光绪在那个时期都已经被当成了傀儡自身难保,更何况珍妃。杀珍妃的崔玉贵也只是晚清慈禧太后的背锅侠。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立删)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珍妃是光绪皇帝的妃子,虽然受到皇帝的百般宠爱,无奈当时的朝廷大权却在慈禧太后手中。后来光绪倡导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以此为借口将珍妃囚禁在冷宫。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慈禧要逃往西安,她以珍妃年轻,恐怕惹出是非有辱皇家颜面为借口,吩咐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扔进井中溺死。

珍妃死了,慈禧下的指令,崔玉贵动的手,但后来慈禧却反口说是崔玉贵自作主张把珍妃扔进井里的,因此削掉了崔玉贵二总官的官职,驱逐出宫。

到此为止,关于崔玉贵的去向有两种说法:

  • 一种说法是,崔玉贵先是被送回庆王府,没多久再次进宫回到慈禧身边,一直到慈禧死后才出宫,在立马关帝庙那里捐了680亩地后就生活在那里,后来背疽病发作死在了关帝庙的大院;

  • 另一种说法是,崔玉贵出宫后住在地安门钟楼后的洪恩观,一住就是20年。1922年的时候他才将自己名下的680亩地捐给立马关帝亩,在那里住了四年就因背疽病去世。

对于这两种说法,我比较认可第二种。因为慈禧太后从西安回来后,为了安抚光绪皇帝,派人将珍妃遗体从冰冷的水井里打捞上来,葬在了宫女墓地。她将珍妃死亡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崔玉贵,实际上如果当时光绪手里哪怕有一点点权力,崔玉贵也是死罪!只可惜那时候慈禧说了算,因此放了崔玉贵一条生路,只是将他逐出宫去。

据《宫女谈往录》里崔玉贵的回忆,慈禧撵他出宫是荣寿公主的主意,但不管怎样,他算是保住了小命,而且他也表示,离宫之后再也不敢沾宫的边,怕把小命搭上。

因此,出宫后的崔玉贵是不可能再回去的了,他凭着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外面也过得也还不错,而且他还有个养子叫崔汉臣,在他的安排进刑部做了一名郎中,还有他的哥哥崔志方也在他的资助下定居京城。

珍妃事件只是让他失去了工作,并没有祸及他的家人,所以崔玉贵在宫外的生活不会很艰辛,他死后被葬在了北京西郊金山宝藏寺墓地,这些后事也都是他的家人给安排的。

结束语

崔玉贵在珍妃事件中只是慈禧的工具,在当时的情形下,就算崔玉贵不动手也会有其他太监动手,如果崔玉贵违抗了慈禧的命令,很有可能会被一起扔进井里!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珍妃并不是崔玉贵推到井里的,而是另一个急于立功上位改善生活的小太监推下去的,虽然现场很多人也都以为珍妃的死,是出于崔玉贵的指使,但当时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崔玉贵虽然懂得逢迎慈禧,但是这种事如果不过脑子就办,那他的脑子也有没有留在项上的必要了。

慈禧匆忙逃走之前,不忘跟大臣们和皇宫工作人员开个碰头会,很明显,这个会效果不大好,不但导致了宫内哭声震天一片大乱,还顺带着间接饿死了神武门的两条狗,并让自作聪明的珍妃反误了卿卿性命。

慈禧先是吩咐崔玉贵着人把珍妃带来,然后对所有人说,洋人眼看来了,我们现在也只能带着皇帝、皇后等人暂避锋芒,其余人就都留下吧。

一生怼了慈禧无数次却尚在人间的珍妃再次回敬了慈禧一记:“皇帝该在京师坐镇,不能走。”于是乎,慈禧大怒“你这畜生着实该死。”,并吩咐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井中,虽然声音很小,但是众人却都知道,将珍妃推入井中自然是慈禧的意思,崔玉贵和他的手下可不敢自作主张。

请注意,崔玉贵犹豫了一下,并没有答应,但身边的王捷臣已抢先一步上前将珍妃推入井中,无论哀求还是咒骂都没有用。

附:慈禧已经猜到了珍妃的心思,光绪原本也说不走,说要为国独当一面,慈禧拒绝了,这次珍妃再提及此时,慈禧明白,光绪帝是被珍妃怂恿的。

有什么不好?列强对于光绪帝是抱有一定同情心理的,如果光绪帝留在北京,九成九会没事,而皇帝在列强的支持下巩固了皇权,那慈禧就要死在外面了······这些慈禧都懂,所以珍妃让皇帝留下,这和直接让慈禧去死没有区别。

崔玉贵为什么要犹豫?慈禧的性子,他早摸透了

他怕里外不是人,慈禧正在气头上,哪天她后悔了,这锅是要自己背的,但也又不好直接抗旨,所以想以规劝的方式让慈禧消消气,没想到自己的手下这么积极······这是崔玉贵退休养老后,提及此事才说出来的,他不办不是心善,而是后果未知,搞不好自己是要当替死鬼的。

果不其然,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们也不再坚持惩办首恶,所以自称西狩的首恶,也就是慈禧,大摇大摆的回到了北京,该报恩的报恩,该报仇的报仇,比如山西曹家、乔家的好处她是记得的,比如载漪的怂恿开战,慈禧自然也忘不了,不过好歹念了旧情,发配之后给了特殊照顾,并且没多久就放了,载漪是不敢回来了,溥儁也自请除去大阿哥“头衔”,与皇位失之交臂。

恩呐仇的,算计的差不多了,名节方面,慈禧还是有点放不下(我个人觉得,对于名节,她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_^),皇宫里的井水人们从来不喝,但是总让珍妃在里面泡着那是会流行瘟病的,所以着人打捞出来。

然后呢?然后慈禧想,这个黑锅该由谁来背呢?

天呐,事实证明崔玉贵的担心真不是多余的,他太了解慈禧了,太有心计了,慈禧对他说,当初珍妃顶嘴,我也就说了句气话,谁让你指使人真把她推下去了?嗯?

同样的“嗯?”崔玉贵心里也暗道了一声,这也行?其实早就考虑到了。所谓的纵容义和团,发动战争,这些事推给主战派也就算了,合着慈禧万事不着身,这事也要推诿个干净。

一万只乌鸦头顶飞过,掩盖了崔玉贵的内心独白······

慈禧继续说着,从今儿起,你出宫当个老百姓吧,省得我一看见你就想起了可怜的珍妃。

我以前的文章里曾经提过慈禧的弟弟桂祥,他也是隆裕太后的亲爹,人们都尊称他桂公,败家是把好手,无论是慈禧还是她女儿最后都不给他钱了,好不容易靠袁世凯照顾赚钱盖了一整套新房,可惜当天就烧没了,就是他。

桂祥非常讨厌李莲英,李莲英也看不上桂祥,这俩人还谁都动不了谁,没辙,所以桂祥就极力拉拢崔玉贵,钱是没有的,桂祥自己都不够用,崔玉贵也就看慈禧面子,有啥事儿都提前着人知会桂祥一声,慈禧让崔玉贵卷铺盖,桂祥不乐意了,直接找他姐说情,毕竟崔玉贵是桂祥在宫里的唯一眼线了,最后慈禧听了桂祥的话,算是放过了崔玉贵,继续听差。

但这真的好么?崔玉贵的钱可不是普通富人能比的了,安心在家养老挺好,谁愿意在宫里当差呢,遇见慈禧这样的,动不动就甩黑锅,搞不好哪天就人头落地了。

讲真,崔玉贵这类人没有多少人在乎,正经史料上也不会有始有终的详细记录,只能大略说说,自从被桂祥保下来以后,崔玉贵继续听差,直到慈禧死掉,才以静养为借口出宫居住,老主人不在了,也没人在乎他,走了也就走了,而且崔玉贵也没有李莲英这么遭恨。

这崔玉贵的家产不少,随随便便就捐地680亩,儿子是没有,只是带了个“徒弟”出来,一直伺候他,左右是不缺钱,生活的还算可以。

后来忠贞不二冯玉祥带着大队人马开到了北京城,据说部队上的人找到了崔玉贵,勒索8万大洋,给没给不知道,反正最后落得个忧郁成疾,还是历史上多位名人的老桥段,生了背疽郁郁而终,终年六十六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关帝庙   太监   光绪   亏心   冷宫   妃子   宫女   总管   宫中   太后   洋人   皇上   北京   慈禧   皇帝   当年   结局   时尚   崔玉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