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位,领导更喜欢人才还是听话的人?

说到“领导更喜欢人才还是奴才”这个问题,就得弄清楚什么是人才、什么是奴才这两个概念。

一,人才和奴才

(一)人才

所谓人才,也叫人材,在现代汉语里有两种解读:

一是有品德、有才能的人。即有某种特长的人。二是指容貌,比如我们对于长相很好的,说一表人材。

百度解释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一词最早出于古老的《易经》“三才之道”,即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易传》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很显然,题主这里所说的人才,是指有品德、有才能的人。即有某种特长的人。

(二)奴才

那么,什么是奴才呢?

在现代汉语里,有这么几种解读:一是指奴仆,比如家奴。二是指坏人,甘心受人驱使、帮凶作恶的人。三是指古代地位低下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的自称。四是指过去封建社会里,女子因地位低下,在男子面前的自卑的称呼,比如奴婢、妾身等。五是指阶级社会中,受剥削役使而没有自由的人。

由此看来,上述五种对于奴才的解读中,大多数奴才的含义并没有丧失,只是由于社会进步了,奴才的含义也出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如果给现代奴才出一个定义,我是这么理解现代奴才:奴才,就是因地位低下,在地位高的人面前,甘心受人驱使、帮凶作恶的人。

弄明白了人才和奴才的概念以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领导更喜欢人才还是奴才?”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人才和奴才一直并存,两种人表面上和谐相处,实际上却往往水火不容。因为人才大多关注的是国家、民族及公共事业的进步,奴才为的则是自身的前途辉煌。由此,决定了人才和奴才在现实生活、工作中的不同表现。



二,人才和奴才的具体表现

(一)人才的具体表现

在现实生活、工作中,人才的具体表现是:

1,忧国忧民,深怕自己的工作失误,造成国家、民族、集体的事业受损。

2,说话不掺假,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3,既报喜,也报忧。报喜时少,报忧时多。

4,考虑自己利益少,考虑国家、民族、集体利益多。

5,对领导决策有不同意见时,会指出来。

(二)奴才的具体表现

1,奴才不会忧国忧民,不担心工作失误,因为他们不关心国家、民族、集体的事业。

2,说话言过其实,指鹿为马,欺上瞒下。

3,在工作中只报喜、不报忧,对领导喜欢阿谀奉承,夸大其词。

4,只考虑自己利益,对国家、民族、集体漠不关心。

5,无论领导做的对不对,是不是合乎自己想法,永远不违逆领导。





三,领导者的心理

上面我们分析了人才和奴才在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具体表现,现在再来分析一下领导者的心理。

领导者,不管他素养多高,知识面多宽,阅历多丰富,但他总归也是人。是人就有优点,同时也有缺点。

常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领导者不可能不知道这些道理。但我们中国还有一句俗话,叫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好听的话,谁都喜欢听。领导作出一些成绩,总是喜欢有人说:“领导,你真是英明!”

而没有人喜欢耳边总有人说:“领导,你那件事做的就是不对!”

当然,不容讳言,领导者往往都是站得高、看得远的人。许多事不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能够揣摩清楚的。我们只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过,领导者再怎么高明,他总归也是人。

从以上分析看,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问的不好。领导喜欢和偏爱更多的永远是奴才,而不可能是人才。对于人才,没有领导会真正的喜欢。不过,每个领导手下总得有那么几个用得着的人才,否则这个领导干不了几天就得土豆搬家——滚蛋。这就是领导者手下总有那么几个算得上人才的原因。









故此,我个人认为,领导者重视的永远是人才,但喜欢的永远是奴才。这或许也更接近事实。

另外,领导究竟是重视人才,还是重视奴才,这就得看是什么时代。这里有个时间、空间的问题。就是说,领导是处于创业的阶段?还是领导在守成的时候?另外也得看这个领导是什么样的人,什么素养,喜欢什么,出于私心还是公心。

四,创业时,领导需要有大才学的人

不管是谁打天下,重视、需要的都是有真才实学,并且是有大才学的人才,小才学的人都用不上。这是古今中外几千年历史反复证明过了的事实。

别的帝王不说,只说刘邦、朱元璋两个平民出身的皇帝,就是这样,如果没有张良、萧何、韩信一帮人帮着,刘邦就是有三头六臂,他也肯定成不了事。假如没有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等人帮着,朱元璋就是长着九个脑袋,他也肯定坐不了皇位。

好在刘邦、朱元璋总算是聪明人,他们知道怎么用这些有大才学的人。这些人才各自的能力、特点、长处,他们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候该听谁的,什么时候不该听谁的。这也就是大汉朝、大明朝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历史上挂上大大一号的前提条件。

再比如李自成、洪秀全两人。

李自成本来手下有个经天纬地、文武双全的大才子李岩,但李自成眼拙心歪,不会用。人家李岩把那么大个家业舍弃了,跟着你李自成创业,为了表明自己将来功成身退的决心、志向,李岩把自己名字都改了,意思就是说,只要我帮着你李自成成事了,我就找个偏僻的地方隐居了,再不出世。

(李自成的重要将领、重要谋士李岩)

(一)李岩其人

李岩(?-1644年),原名李信,明朝河南开封府杞县青龙岗(今开封杞县黄土岗)人。明王朝天启丁卯年举人,后投奔李自成,成为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和重要谋士。

在明末的历史上,李岩是一个重要人物。其父李精白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崇祯初年在魏忠贤逆案中被定以“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的处罚。在明末官场中,这其实算不了什么。因此,李精白在家乡的名声并不坏,虽被削职为民,但李家仍是杞县的数一数二的乡绅财主。

李岩读书很用功,年纪轻轻就中了举,《明季北略》上说他“有文武才”,从他后来所从事的军事实践活动看,绝非虚妄之语。这样一个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大概在当时也是很罕见的。

李岩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济周边的穷人;又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他的性格倒像一个江湖侠士,很喜欢结交朋友,他在杞县的名声很好,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他是一个“文武双全”、“好施尚义”的知识分子。

崇祯13年,李自成从巴西鱼腹山(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夔州古城)突围出来,轻骑由郧县、均县走河南时,李岩参加了起义军,并带出来一帮河南子弟兵,受到李自成的极大信任。按李自成的话说,就是“恨谒见之晚”,“承不远千里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足下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必能与孤共图义举,创业开基者也。”

李自成用李岩之策而收拾了民心,得以建号大顺,挺进京师;轰轰烈烈占领北京的李自成,认为自己的天下已经稳操胜券了,头脑发热,既不听军师宋献策的良言,也不听谋士李岩的出谋,专听牛金星的阿谀奉承。招致军纪大坏,动摇了根基。

面对多尔衮、吴三桂的铁骑,李自成只能灰溜溜撤出北京。在危难时刻,李岩提出回河南老家招兵,以图东山再起。按照李岩在河南地区的威望,再招一帮子弟兵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立刻就会成为一支生力军。

然而,李自成听信牛金星谗言,认为李岩有谋反的可能,让牛金星把李岩杀了,失去了最后翻盘的机会。

吊诡的是,洪秀全和李自成同样,放着文武全才的翼王石达开不用,却重用好大喜功、欲望无限膨胀的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结果引起一场内部大混乱,好端端的一场胜利果实,很快就从内部坍塌了。

(二)翼王石达开

石达开(公元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 广西贵县(今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人,祖籍广东省和平县。太平天国名将,中国近代军事家、民族英雄 。曾封为“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被尊为“义王” 。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石达开追随洪秀全,入拜上帝教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12月,永安建制,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2月,在九江、湖口重创湘军水师,乘胜西征,三克武昌。11月,进军江西,攻占皖、赣、鄂三省大片疆土 。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天京事变时封“左军主将翼王”,6月2日,再度从天京出走 。10月,驱安庆将士进入江西,东西转战,试图救出被湘军围困的瑞州、临江、吉安的翼殿诸军,失利之后放弃江西,经略浙闽,流动转战于南方各省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5月,率众深入越西山,直抵大渡河南岸,最后全军覆没,石达开被俘 。6月27日,就义于成都,享年32岁 。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体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迹为后世所传颂,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军中最完美的形象”。

因此,在打天下时,只要是个明智的领导,对那些有大才学的人说不上喜欢,但他知道这些人有用,会重视,也会虚心采纳这些人才的建议。但是,一旦事业稳定,这些人才就会成为眼中钉、肉中刺,急欲拔除而后快。

五,和平年代更需要唱赞歌的人

不管是什么时代,也不管是什么政府,和平年代首先需要那么几个守成的人才,就像定海神针一样稳定局面,这是守成的前提。然而,这些守成的人才,领导并不是真的有多喜欢他们,只是因为领导心里清楚,没有这么几个有用的人才不行。因此才会用他们。这叫重视,不能叫喜欢。

但领导更需要和喜欢的,是那些能够给他唱赞歌的人。

一个领导者,只要做出那么一点成绩,就想让所有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他的领导能力,他的辉煌伟业。这是人的天性、共性。而能够把这种事做得登峰造极、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人,只有奴才。因为指鹿为马、欺上瞒下、阿谀奉承、夸大其词,把领导者的一点芝麻绿豆大的成绩无限放大、延伸,这本来就是奴才的拿手好戏,他们整天琢磨的就是这些事。而这些事,人才显然是做不了的。这就是领导喜欢奴才的最根本原因。

唱赞歌的奴才不一定是大才,但同样也是才。比如乾隆皇帝手下的和珅,就是这样的人。不能断言他不是才,阿谀奉承、指鹿为马、欺上瞒下的本领同样也是才能,并不是人人都会。普通人同样不具备这种才能。

唱赞歌,也不能每天说同样的话,得每天不断翻新,层层加码。就像唱戏的,你不能一出戏没完没了地唱,得不断推出新剧目才行。今天唱《玉堂春》,明天就得唱《空城计》,后天来个《岳母刺字》,大后天唱《锁灵囊》……否则,你同样的阿谀奉承剧目,话说三遍淡如水,再说一遍没人理,唱不了几天,领导就烦了。

领导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是登高远望的人,有头脑、有独立思维能力。不然的话,他也不可能成为领导。

好听的话,谁都爱听。领导也是人,他也有虚荣心。而且常听好听、中耳的话,心情舒畅,身心健康,当然还有益寿延年的好处,这是祖国的中医告诉我们的养生秘笈之一。笑一笑十年少。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听相声的最根本原因。

另外,领导也同样喜欢、需要有人每天在跟前前呼后拥的同时,说些入耳的好听话,就像我们小老百姓在烦躁时喜欢听好听的歌,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领导喜欢奴才的原因。

至于人才,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才、大才,一定是在某些方面下过苦功、大功,因此,他在阿谀奉承方面肯定就会成为短板。这些人才,不会指鹿为马,不会甜言蜜语,不会欺上瞒下。他们只会一是一,二是二,既报喜,也报忧。报喜时候少,报忧时候多。这恰恰是领导最不喜欢听到的话。因此,领导对于人才,永远都不会喜欢,最多是重视他的建议,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修正工作中的漏洞,这就已经算是好领导了。

六,领导人的自身素质

上面说的是事物的普遍性,但不要忘了,什么事都还有个特殊性。这就需要提到一个领导人的自身素养问题了。

有的领导出于公心,就会重视实事求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要看见阿谀奉承、甜言蜜语的下属,就从心眼里感到厌烦。这属于有修养、有底蕴、有公心的领导。因为他知道,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大多数都没有真才实学,这种人对国家、对民族、对集体、对事业没有好处,只有坏处。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天生喜欢恃才傲物,他们不会溜须拍马,也不会阿谀奉承,只会踏踏实实做事。

有的领导出于私心,就只会喜欢溜须拍马、言过其实的下属。这种领导一般来说,你不能断言他本身素养不高,素养不高,他也当不了领导。只能说他私心太重。既然是出于私心,那么,他对国家、民族、事业不关心、不爱护,不是一心为公,只是为了自己的那点利益打算,当然会喜欢阿谀奉承的下属。因为,这种奴才式的下属好指挥,容易同流合污,容易给自己创造财富。




我认为,勿庸置疑,领导肯定更喜欢人才!

一、众所周知,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者具备专门的技能,通过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取得优异成绩,或者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而奴才是指侍奉主人的仆人。两者的能力具有天壤之别,领导在职场上所需要的是能够独立或者协同他人优质、高效、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人才,而不是奴才。只要不是傻子,即使一般员工,都会喜欢人才,而绝对不会喜欢奴才,更何况担负组织管理责任的领导乎?!

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劳动者都是国家公民,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工作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论是就职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还是就业于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公民个人(自然人),都是依据《劳动法》形成的劳动关系,或者是各自独立,地位平等的劳务关系,决非主仆关系。因此,即使领导喜欢奴才,那也找不到啊!

三、既然如此,为何还有“领导喜欢奴才,不喜欢人才"之说?这是因为,一方面,个别领导确实有任人为亲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职场中,一般来说,投其所好,必有所图。当领导德才兼备,事业处在上升时期,位高权重,德高望重,有些员工会唯领导马首是瞻,唯唯诺诺,通过提高自己的执行力来获取领导的信任。但当领导的事业走下坡路,或者面临职务调整、退休时,他们就会脱去伪装,现出原形。特别是当他们的个人目的没有达到时,就会背叛领导,投靠他人,反戈一击。更有甚者,他们把自己标榜成人才,把那些领导在不在岗一个样,领导在不在位一个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待人以诚,努力工作的同事们称为奴才,并到处散布领导喜欢奴才,而不重用人才的谎言,属于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一旦得到领导重用,他立马转换角色,为领导唱赞歌。像这种自封的人才,领导肯定不会喜欢!(本文插图全部来源于《今日头条》)





做领导更喜欢是奴才?听话,拍马,抬轿,呼高调,唱赞歌!有才能者会对当领导的无意间多了一个竞争型的挑战者,给当领导的太给威胁力啦?试想换位思考一下,若你是领导,属下的同事人品才华操守都胜你一筹,你怎想?还舒心吗?所以有些简单地提问者只要将心比心地去试问考量下自己的体验!




我在原单位7年都没提拔,换了单位后4年提拔了2次,对领导喜欢什么样的人还是有点认识的。分享下我的看法:

先说下我,我自认为还算个人才,985大学本科毕业,理工科出身(看我认证),写得一手好材料,AUTOCAD、PS等软件不敢说精通,但在公务员里面绝对拿得出手,曾经有过其他单位领导通过我们领导介绍让我帮他们PS作图,可以说是名声在外;另外我一向都很听话,领导说往东我不往西,领导说站着我绝不坐着。这是我的基本情况,就我这情况,依然做了7年科员。

领导喜欢我么,我想应该喜欢,毕竟我是人才还听话,领导肯定喜欢又听话又是人才的人。但喜欢又不提拔,这种喜欢我认为是假的喜欢,就像一个女生说喜欢你,但是又不愿意嫁给你,这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下怎么才能让领导真正的喜欢你、提拔你。

一、首先要清楚,领导为啥要提拔你。

领导提拔你,自然是让你给他分忧的。领导也有很多忧,领导上面还有领导,一层一层的,上面的领导也会给他布置任务,比如我们,要求一年完成哪几个哪几个规划,完成多少面积的土地出让,这都是硬任务,要是完不成,可能领导也做不成了(希望大家不要认为这些工作都很简单,其实编规划、出让土地,都是有流程有要求的,没那么容易,规划编好了,土地出让了,也是促进发展的一部分)。

那这么多任务,领导自己一个人哪里忙得过来,所以他要有几个得力干将,他把任务领回来,交给这些得力干将就行了,期间的项目谋划、协调推动,领导都不想费心,有问题下面这几个得力干将去解决就行了,他只用偶尔听听汇报,把握一下大方向,下面是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去解决。

领导要提拔你,就是让你去做这个工作的,只要你能承担好这个角色,那你就是个人才,就有条件成为组织提拔干部时候的考虑对象。

二、你是人才是不是一定能获得提拔?

当然不是了,现在啥都缺,就是不缺人才。在满足人才这个基本要求下,要想获得提拔我感觉同时还要满足以下2个条件:

一是听话。很多人可能认为听话隐含一种贬义,其实不是,听话代表执行力强,能较好的贯彻领导的想法,高效地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我之前做副科长的时候有个下属,是个女生,这个女生能力还是挺强的,安排的工作一般能高质量完成,我挺喜欢这样的下属,平时对她也很好。有一次我想安排她做个ppt,因为比较着急,要晚上加班,可是那次我说晚上我和她一起加班做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啥原因,她直接就跟我说,我不想做,我说你为啥不想做,她说就是不想做,我说你不做谁做?我来做?最后真的是我来做的。后来要分科室的时候,这个女生我没要,尽管挺有能力我也没要她,关键时候不听话的,要了也没用。能力不够可以慢慢学,但是要是不听话,那就没得说了。

二是稀缺性。我前面说了,我感觉自己是个人才,但是在原单位7年都没提拔,始终是科员一枚,为啥,我原单位的问题就是优秀人才太多了。这时候你再优秀,也体现不出你的价值来,提拔哪个都不太合适,索性就谁也不提拔了,大家都干耗着。来到新单位,我还是原来的我,但是这里竞争对手少了,我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所以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是有道理的,大家如果苦恼于不能获得提拔,也要看看周围的大环境,该换换地方就换换地方。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能力的重要性是分阶段的,在有的阶段能力并不是那么重要。比如副科长,我认为这个职位就不需要什么特别优秀的人才,毕竟上面有科长,还有分管领导,他们会把握方向和协调问题,所以副科长最重要的是听话和执行力,这时候听话的重要性高于能力,所以有时候你可能会疑惑为啥领导提拔能力明显不如你的人做副科长,因为副科长不需要特别高的能力。但是到了科长这一级,能力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作为中层干部要宏观也需要执行,这时候听话和能力同等重要。

实际情况远比上面说的复杂多了,但是说来说去,能被提拔重用,一定是可以为领导分忧的,我见过一些水平很一般的人被提拔,但是不用多想,领导提拔他们,说明他们一定有过人之处。

三、不听话是不是一定不能获得提拔?

我感觉不听话有2种,一种是纯粹自己的小性子,就像上面我提到的那个女生,还有一种是为了工作。

我有个同事,经常跟领导对着干,领导布置任务他说这样不行,不用这样,甚至领导指示某个项目要加快审批(结果不违规,但是程序违规),他作为经办人都不愿意签字,有时候搞得领导生气拍桌子了他也不同意,但是这个人后来还是被提拔获得重用了。为啥,因为他不听话,是真的出于工作考虑,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想法一般还很对。领导过后就会觉得,那谁谁当时提得很对,然后跟我们说,你们也不要总是我说什么就是什么,我说得不对也可以指出来。

所以我觉得,只要你真的是为了工作而不听话,并且有道理,那正直的领导也会喜欢你的。

总结:如果一定要在人才和听话之间做选择,那肯定是选听话的,因为不听话一切都是零,而能力却可以培养。但要想让领导真的喜欢你,愿意提拔你,还需要其他很多条件。

好了,大家还是好好工作,不要整天想着领导喜欢不喜欢,领导喜不喜欢都是假的,要想着自己对不对得起这份工作,对得起自己拿的工资。

大家还有啥感兴趣的欢迎关注我。




关于人才

古代将人才分为四类,即有德有才为圣人;有德无才为君子;无德有才为小人;无德无才为愚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贤才、庸才、奴才和蠢才。

关于领导

就领导而言,我认为至少也有三种类型,即以集体利益为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父母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官”;为官一任造福自己的“贪官”。

领导喜欢人才还是奴才?

1. 父母官

父母官心中装的是集体利益,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工作中能以身作则,对待歪风邪气能刚正不阿;给人的形象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样的领导当然是求贤若渴,像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而三顾茅庐;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为了钱学森回国而不遗余力;当下各地为了创新发展,纷纷出台人才引进政策…

企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人才。像今年疫情控制后,任正非亲自带队到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招贤纳士;腾讯的研发中心遍布世界;雷军当年为了与志同道合合伙创业,与他们促膝长谈三天三夜…无不折射出对人才的喜欢和珍惜。

2. 庸官

庸官通常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心中想的较多的是能坐稳自己的位子;对部门工作缺乏创新意识,担心尝试不成功而受到大领导的批评。所以,对人才的态度基本是阳奉阴违,表面热情支持,背后提防,因为庸官担心人才会功高震主,对自己构成威胁。

让人高兴的是,对领导的考核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不尽职不作为就失职正在成为主流民意。有理由相信,在能者上庸者下的大环境下,庸官会越来越没有市场。

3. 贪官

贪官由于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以自我为中心,损害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这样的人肯定更喜欢唯命是从的奴才,因为在坚守原则的人才面前,贪官会心有余悸。

由于始终保持着惩治贪官的高压态势,不能腐不敢腐已深入人心,所以,贪官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领导喜欢人才还是奴才?毋庸置疑肯定地说,领导当然喜欢奴才,因为喜欢出类拔萃优秀的人才会威胁到领导的地位和尊严,只有那些懂得言听计从,懂得察言观色,即便发觉领导错误和缺陷,也毫无保留去执行的人,才是领导喜欢的,成为奴才,领导才能放心去使用,当然领导更喜欢一个绝对忠心耿耿,会阿谀奉承、能左右逢源、在关键时刻能帮领导出谋划策有才气的奴才!这样有才气的奴才和领导之间永远保持平行线,不会威胁到领导的地位和尊严!




谢谢邀请【超姐观点】领导是奴才、人才兼顾一个也不能少!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左膀右臂,一边是奴才阿谀奉承,一边是人才真枪实弹的拼搏,这样领导才能舒服的做好自己的宝座!

奴才和人才是作为领导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为领导贡献的力量却是相同的,一个是为了博得领导欢心,一个是为了领导打下美好河山。他们是领导职场遨游中的翅膀,好的领导是很会平衡两者的关系,让奴才和人才并驾齐驱,为自己的仕途立汗马功劳!

奴才有奴才的好处,人才有人才不足!

奴才整天的献媚讨好、八面玲珑,脸皮厚的好比城墙。领导放的屁他都能说成是香的,他是一个很强的公关能手,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滋长生存。他在领导失意落寞时会哄领导开心,让领导改变心情,他也是领导的出气筒,领导不开心,不高兴可以随意的向其发泄。天底下去那找这么好的垃圾桶?领导的坏心情他能全盘接受,领导可以对其为所欲为的发泄!

人才是领导开拓创新的领航人,不过好多人才过于呆板、腐朽,思想保守陈旧,除了自己专业的领域其它一概不知,不闻不问。人才只关心自己领域内的事情,领导的心思他是猜不透摸不着,有时也许会因为自己的心直口快惹是非,让领导下不来台,不开心。不过人才在其领域范围内的本领确实他人望尘莫及的,人才对领导仕途的发展意义深远!

领导即享受奴才的阿谀奉承的巴结,又喜欢人才的真才实干。好的领导是会平衡好两者间的利害关系,让不可或缺的这两种人才平衡、协调的发展,奴才和人才在领导的仕途升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

好的奴才是领导肚子里的蛔虫,他对领导的喜好、心思了如指掌,领导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奴才就心知肚明,好多领导不好启口的事直接交个奴才去办,既省时省力,又快捷方便,领导还不会留下把柄在他人手里。

好领导会很好的权衡奴才和人才的地位,他用自己的领导才能让奴才和人才争宠吃醋,激励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能量,为自己的仕途打开一条金光大道!

奴才和人才对领导来说没有最喜欢谁之说,他们在领导嘴里都是最棒的,好的领导会使奴才和人才的潜能发挥的淋漓尽致,自己负责掌舵就会一帆风顺远航!

在领导的眼里:奴才和人才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领导更喜欢人才还是奴才?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常人对领导、人才和奴才三个概念的基本理解。

人才,一般是指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更高层次的人才泛指各行各业中的领军人物。奴才,一般是指过去侍奉主子之奴仆。通常指甘心受人驱使、帮凶作恶、溜须拍马、滥竽充数的人。

领导,人们通常理解为干部或当官的人。一般泛指党政、军队、企业、事业等单位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人员。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从这些解释和现实中可以看出,一个想把单位搞好的领导,公道正派的领导,没有私心的领导,必然喜欢人才而非奴才,相应人才也愿意为这样的领导尽心尽力工作。相反,有不良用心和私心的人,必然喜欢搞团团伙伙,必然需要奴才配合,他们的得势也必然是一时的,真正的人才也不屑与这样的领导为伍。

同时,由于各种原因,真正的人才也许一时没有遇到伯乐,还有可能受到有不良用心之人的打压和委屈,但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亮,相信真正的人才最终的结果一定不会太差。而喜欢搞团团伙伙奴才的结局一定不会太好。





不同的领导风格需要不同类型的员工

领导也是普通人,可能他们有比你更出色的工作能力,或者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但是在一个公司里,他想要往上升,想要在公司拥有更大的权力,都需要采取更多的手段的。

有些领导喜欢重用人才,来加固自己团队的实力,但是有些领导更喜欢重用奴才,因为他对自己心中人才的定义不同。




“领导”一词,和“同志”一样,都是毛主席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词。前者承传致今,且热度炽盛。后者则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再难听到一句亲切的“同志”的招呼声了。

为什么呢?

我愚意揣测,“同志”,除了“志同道合”的深意与约束,还有“平起平坐”的浅意。而人们更易受浅意影响,作自视甚高的选择,不与他人平起平坐。而“领导”,除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特殊函义,还有“领而导之,呼来叫去”和“领导是大官”的浅意。人们喜欢这个浅意。当领导的,有高见、居人之上的感觉;被领导的,有逢迎巴结、受宠若惊的感觉。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领导岗的从业者有:一、政治家,二、体制内各单位主官,三、企业管理人员。

我们就聊聊身边企业的管理人员。

我们的整个企业界,事业开拓型的估计不到百分之十,这是须要真本事和真精英的地方;其它百分之九十的企业都是投资复制型的。

也就是说,只要有钱投资,各行各业都可以租场地开工运营。因为原材料、设备、规格规模、工艺流程、上下游产业链、产业工人储备……一切都是现成的。花钱买来雇来就可立即上马。技术含量低极。

员工只要具备常识性认知,身体健康就可以了。

管理人员处在老板和普工之间。在老板面前低声下气,看老板脸色行事。受气,挨骂,在所难免。在普工面前,是领导,是老大,是(二)老板,颐指气使,骂人,炒人,扣人钱,是家常便饭。

领导(管理人员)在老板那里受了气,必然要在另一个地方发泄出来,达到平衡。奴才就是最好的对象。别说骂,就是打,就是罚,奴才也会感恩戴德。而平日里,听话,支使,唱赞歌,戴高帽,出馊主意,无所不娛心。

而人才呢?大凡有真本领的人,平日的注意力多在“术业有专攻”上,对世故、套路、人脉、迎合、拍马屁、献殷勤、送情礼……等等不上心。两句话不合,辞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领导则少有挽留的。

因为老板关心的是客户,订单,合同,销售额,出货不误期,利润。管理人员(领导)有压力,有需要人才的时候。比如赶货要生产能手,机器大故障要好技能机修,销售要营销冠军。但这种危机不多,需求量不大。

因为,还有第三方解决方法:货赶不出可以外发或招临时工,机器大坏可找供货商,营销可找代理商。资金雄厚的还会打广告战、价格战。

市场对人才需求不大,对奴才的需求却很大很大――领导需要大群的奴才。

因此,我们常常看到:人才往往落魄,而奴才每每得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听话   领导   喜欢   人才   阿谀奉承   才学   奴才   私心   贪官   领导者   地位   利益   能力   事业   单位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