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满刑后可以要求留在监狱上班吗?

服刑人员满刑后可以要求留在监狱上班吗?

服刑人员刑满后留在监狱工作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当时国家的政策是,对于罪大恶极、有民愤的暴力、涉黑、邪教等方面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刑满后不予释放,强制留在监狱驻地劳动,酌情发给就业临时工的报酬,另外其城市户口予以注销,作为对一些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二次惩戒,当时城市户口金贵,所以这样做的确起到了一定的震慑、惩戒作用。

不过当时这些强制留场就业的人员,后来国家陆续将他们转为正是工人,享受正是工人的待遇。所以从长远看,这些人实际上并没有吃亏。

八十年代初期,类似的政策逐步废止,以后刑满释放人员都会回到原籍,不再留在监狱。近几年,也经常有一些刑满释放人员,家里没有亲属和房产,要求留在监狱工作,但是国家没有这方面的政策,所以遇到这种事情,监狱也无能外力,必要时和居住地政府联系,予以解决。

刑释人员




这个问题需要换一种方式来解读,不能一锤定音,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毕竟当初在监区大会上,那么多服刑人员亲耳听见了。老周,坐了一辈子牢的人,还没满刑就被监狱安排好了工作。

2007年的冬天,我来到湖北省沙洋某某监狱已经整整一年了。一年中,思想变化得很快,各种环境也都适应了,再也没有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了。唯有平平安安的渡过每一天,才是服刑人员内心深处最实际的想法。

在这里,我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也送别了几百名满刑出狱的服刑人员。除了关系最好的几个武汉老乡以外,最关注的人就是老周。

老周在这里待的时间最长,从一个少年熬成了年近半百的大叔,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他,监狱长都换了几任,他依然在这里。

老周17岁的时候因为犯盗窃罪被判7年,在少管所待了几年,成年以后被调到了沙洋监狱继续服刑。

本以为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出来的老周,却再次犯下了命案,在监狱里面打群架,一审被判处死缓,他没有选择上诉,只能破罐子破摔,每天昏昏浩浩的过日子。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老周从死缓慢慢熬到了无期,然后是有期。眼看日子又有盼头了,出去有希望了。他又重蹈覆辙,再次犯案,跟之前的案件类似,再一次被加刑至死缓。

终于,老周不再抱希望了,自暴自弃的他多次自杀未遂。监狱领导也特别关注他,翻开他的案卷,决定重点帮扶他。

从心理疏导开始,接着安排狱警去他家里了解情况,希望亲人能给他温暖,甚至民警集资自掏腰包让他学驾照,鼓励监督他好好改造。

经过监狱民警长时间的帮扶,耐心的教导,老周开始正视自己,勇于面对自己的刑期和今后的改造之路。

在监狱的工厂里学习钻研,除了完成每天规定的劳动任务以外,还会加班加点的摸索机械的维修和保养,不懂的就问厂家的技术员。

后来机器出故障了,不用等厂家来人,老周就可以修好,看见焕然一新的老周,监狱领导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在漫长的刑期里,他学会了多项技能,开车,水电工,机修工,泥瓦匠和木工。

由于表现出色,几乎每三年一次的减刑指标都有他,而老周,也对自己特别有信心,他觉得自己在45岁以前一定可以回归社会。

老周一共实际服刑是27年半,在他满刑的前一个星期,监区为此开了一次大会。

大会的内容就是号召其他犯人像老周学习,不要因为自己才几年刑期就要死要活的,别人老周27年半都熬过来了,还学了一身本事,已经有好几个厂家通过监狱联系上了老周,希望他出去以后到自己的单位上班,工资开到了4500一个月。(2007年4500一个月可不低啊)

但是监狱工厂的老板还不想放人,希望老周可以留下来工作,至于最终怎么决定,还是老周自己选择。

所以说啊,只要是人才,任何地方都愿意留下你,甚至是监狱,如果只是垃圾,别人只想赶紧让你走。

当然,老周也只是特例,他也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毕竟,最美好的时光都被老周自己毁掉了,他,失去的还是太多了。




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事情呀。监狱的警察是公务员;职工有正式编制。即便是近些年不少监狱招聘的协警,也是要通过严格考核才被录用的。且协警不能在监管一线从事执法工作。刑释人员想报考协警根本就不够资格呀。

因而,没名分,没岗位,没薪资,没机会,没可能。

你是不是想问刑释人员能不能运用在监狱里所掌握的熟练的裁剪、缝纫技能,并在监狱里面干活挣钱呀?这个要转个弯来迂回实现。亦即该刑释人员可以被与监狱合作、在监狱加工产品的厂商聘请为技术人员,然后穿戴“外协人员”标识服,进入监狱任技术指导,代表厂家负责工艺技术与产品的质量。但,他是厂方的人,厂家聘请并发薪资,与监狱没有隶属、雇佣关系;只能去别的监狱,他曾服过刑的监狱肯定不让进;须严格遵守监狱对外协人员的管理规定。

现实中,以这种方式就业的刑释人员有很多。他们在服刑期间既踏实改造,又刻苦掌握了刑满就业技能,做到了改造和学艺双丰收。




这个问题我先举个真实的案例;八十年代初,我有个同学的父亲在电厂担任会计,因贪污公款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服刑期间是劳改农场的电工,刑满释放后就留场成为农场的正式职工,现已退休多年。

为什么现在很少有刑满释放人员留场工作?刑满释放人员留场工作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场人员逐渐增多,出现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问题。一是用人单位把包袱甩给农场,不愿接收刑满释放人员就业。二是农场的工作性质由原来的体力劳动转变为一些简单的加工制造业,没有多余的岗位安置刑满释放人员。三是个别有关系的人通过狱警想方设法留场,容易产生腐败。国家在一九八四年后就逐步取消了一般刑满释放人员留场的政策,并对一些不合格的留场人员进行了清理。但对身有残疾无家可归的刑满释放人员农场会和街道村委会进行帮抚。

但对在农场有突出表现,又有一技之长的刑满释放人员,包括科技人员、工程师、医生等,经本人同意,农场主管部门报请劳改局审批,可以正式录用。一般的刑满释放人员留场的概率很小,基本上不可能,也就不存在要求留在监狱上的情况,只能出狱后从新做人,别再第二次进去!




五六十年代,邻居大姨的丈夫解放前是武清县国军的一个连付,解放后被判刑(在静海县的监狱劳改),刑满释放就没叫回天津市,留在静海劳改队的机米厂工作了,当时跟这种人叫“留用人员”。我也时不时地见到他回家住几天。听说他也有工资但不多,家庭比较困难。近年来没有“留用”这个词儿了,估计罪犯刑满释放就回原籍了。




我在监狱工作,给你说下吧!

我是2014年参加工作的,单位人员编制分两种。

第一是监狱警察,这事公务员编制,每年通过公务员招聘考入,另外军官转业也可转业到里面工作。

第二是工人编制(国家企业编制),这一部以前管理比较松,内部子弟学历达标就可以进,后来管理严了,只有当兵复原才能进去。现在我们单位已经闸死了,只有国家分配的转业四期以上士官才能进入,内部子弟已经进不来了。

服刑人员刑满后我们单位也有留下来工作的,现在都快退休了。2000年以前(具体哪一年不清楚)是可以的,留下来就是工人编制,一般能留下来的基本都是技术相当牛批的人,当然也不排除有部分人走后门了。

现在服刑人员留下来是不可能的了,不论你技术多牛,文化水平多高!虽然工人工资不能和警察比,但是不会失业(除非监狱倒闭),五险一金都有,比当地事业单位收入略高,干活很轻松!如果需要招聘工人,我估计竞争激烈程度也会很高!




以前有,估计现在不行。

以前,监狱都是建在苦寒之地,比如山区或者沙漠边缘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和经济环境差,附近居民少,而很多中重刑罪犯被注销城市户口就很难申请回城,国家因此给予政策,允许表现好,自愿申请的释放罪犯在监狱农场参加工作。

如今肯定不行,监狱正式编制都是公务员岗位,下属外包岗位也不会给刑满释放人员的,外面多少人抢呢。




以前有技术和特长的可以留监就业(当工人或技术员)。现在这种情况基本没有了,因为越来越多的监狱不再从事技术性较强的生产,而且国家要求监企分开,监狱管理越来越正规,因此,服刑人员刑满后不可以要求留在监狱上班!




刑满释放人员,最早的时候个别的技术人才可以要求留下来,那个时候只能算一个临时工,负责缝纫机和机床等的维修,人住在监狱外面,和现在的雇的外包维修人员一样,不按照在职的编制内人员对待,可以在不需要随时的解雇,现在没有了,监狱不需要临时工,需要修理施工的活,监狱没有办法坚决的,都是外包给外面的人干,刑满释放人员,如果技术比较好,监狱也会把活包给他干,释放人员必须首先把他的户口办理在他的所在社区或所在乡,他个人的户口不能在监狱,只能是一个新生人员的身份在外面包活干,是社会的一分子,到现在没有听说过一个新生人员又到监狱里包工程的。




我们这监狱家属院有个老爷子70多。听说年轻时在牢里,后来出狱不知咋弄的成了职工,现在已退休多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沙洋   监狱   刑满释放   刑期   临时工   罪犯   农场   户口   公务员   工人   厂家   人员   政策   社会   国家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