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判缓刑的人案底会被保留多久?

被判缓刑的人案底会保留多久?保留到你死的那一天。也就是说,只要法院宣布你判刑了,不管是实刑还是缓刑,这个案底“污点”就会跟随你一生。

而在缓刑期间不能随便离开自己派出所的关管辖地,如果需要离开,必须到管辖地派出所登记备案,也就说你做什么事都需要事先跟派出所打招呼。在缓刑期满后你才可以自由的去做你愿意做的事而不需要去去当地派出所事先打招呼。

在你余下的人生中,案底这个“污点”会带给你很多的不方便,比如如果你的住所附近发生盗窃,杀人案件,那派出所第一个一定会去事先调查你,看你是否有不在场的证据,然后才会才会调查别人。或者你在住酒店的时候因为有案底,很有可能在你登记要之后,随后就有民警上来盘查你。有的地方曾经有案底“污点”的人,在买房,办居住证等等上面都会收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们这些人最好能够遵纪守法,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别在做错事之后让那个“污点”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喜欢就点个赞加个关注谢谢!




目前是永久的。其实因过失或三年以下缓刑的,不属于故意犯罪及未造成危害他人的案件,例如因生产无意造成的小型的火烧山丶已赔付且未造成人员伤亡的醉驾,建议人大修改这些轻微人犯档案保留3至5年,让人立志悔过自新,不要背负污点一辈子影响人生生活,也影响下一代健康发展是不公平的。




当前是一直存在的,不过两会期间有代表开始推动一个年限(缓刑半年到三年),将来会有一个时间界限,存在档案里五年或者八年不再犯罪,可能会撤销案底,给广大真心悔过的人员一个希望!




一句话回答你:只要被判刑就会一直保留案底,不论缓刑还是实刑。

1、缓刑,全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缓刑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法就不再执行,缓刑的适用对象只能是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犯罪分子。

2、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规定定期向执行缓刑的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3、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所以在缓刑考验期内应该遵守相关的制度。否则会执行原刑罚。举个例子,如果在欢迎考验期限内再犯盗窃罪,则直接收监,执行原刑罚。

喜欢的关注我的头条号,欢迎一起讨论交流。




被判缓刑的人案底,要留多久?答案是永远。

现在的社会已经是网络社会信息社会,司法机关办案流程早已经是信息化网络化,查询一个人的是否有前科?敲击一下键盘,输入这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和姓名,一下就能找出来。

司法机关会将有过前科的人资料永久备份,以便办案机关进行核查。

即便这些人死亡了,这些信息也一直存在网络的系统中。

为什么要保存这些资料呢?另外公安机关在侦查破案时可能会用到,如果被判缓刑的人。在缓刑期间或者缓刑完毕,再犯新罪,对犯罪嫌疑人来说。有犯罪前科会影响对他的定罪量刑,这些都是法定的条件。

作为一名被判了缓刑的人,实际上不用太在意是否有过案底,只要是刑法执行完毕,你就是一个正常的公民,只要以后遵纪守法,吸取以前的教训,不再以身试法,对生活和工作就没有任何的影响。




小心行事,易被人们误解,没有给人一改过自新的机会,容易使人有一次错,终身错 的思路,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所以几年后案底消灭可以试试,有利于改过自新




首先,刑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虽然规定原判刑法不再执行,但这也只是和是否构成累犯有关系,和前科没有多大关系。

第二,所谓是否有案底,就是是否有前科,可以很明确的说,会留有案底,会有前科。

第三,如果缓刑期间违反规定,还会撤销缓刑,收监执行。

第四,即便被判处缓刑,涉及政审,参军入伍,入党,公务员考试,从事部分特殊职业比如律师,公证员等,都会有影响。

最后,咱们国家没有前科消灭制度,案底长期保留,只有未成年人犯罪有封存制度,但征兵入伍还会调取。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历年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近五年年均被判处刑罚的犯罪人员高达120万人,如果将时间线拉长至10年,全国被处以刑罚的人将可能超过1000万人。这就意味着,受前科报告制度影响导致职业限制的将超过1000万人,在政审有过1亿的人员受到政审时的牵连,群体规模不可谓不大!

轻罪前科消灭制度在我国适用具有合理性。扩大犯罪圈、采取“轻罪化”立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刑事立法的发展趋势,“轻罪化”模式下刑事犯罪人必将愈发增多。鉴于我国犯罪类型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轻罪比例上升、重罪比例下降,为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我国有必要建立轻罪前科消灭制度!




案底会“伴随”终生。

案底,艺术一点说叫“人生污点”,衣服上有污点,用点儿洗衣液、消毒液勉强可以去除,但人生的污点,就如狗皮膏药,粘上就下不来了。

未成年人的案底,国家会适当保护。

犯罪时不满18周岁并且被判5年以下刑罚的,对其犯罪记录,会予以封存。这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避免其过早的背上罪犯的包袱,避免其破罐破摔。犯罪记录封存,对于一般的升学、就业、找工作,基本不会有影响,但对于政审要求严格的参军等,就不乐观了,因此,孩子从小还是要教育好,避免给自己和国家“找麻烦”。

被判缓刑,千万不要以为“没事儿了”。

缓刑不羁押,一些人以为“万事大吉”了,这是错误的。缓刑就是刑罚的一种执行制度,给出一定的考验期,在这个期限内,如果“老老实实”的,没“犯事儿”或没有发现以前的事儿,原来判的刑就不再执行了,反之,就要收押执行原判刑罚。但不管执不执行,被判缓刑这个“案底”会记入你的人生档案,时不时的会“蹦出来”提醒你,你曾经是一名罪犯,曾经被判过刑,今后的人生路可要走的小心点,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关注、留言。




答案:被判缓刑人的案底会被永久保留。

  • 何谓缓刑,它是暂缓执行所判刑罚的简称,指对触犯法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但暂不执行所判处刑罚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对缓刑的适用条件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七十二条第一款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由上可见,能被判缓刑的犯罪都是轻罪,其社会危害性不高,罪犯严守有关规定则不用住牢。但要明确的是,被判缓刑的行为人毕竟也是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

  • 何谓案底,它指的就是前科,即某人违法或犯罪的档案记录,该档案记录一般由公安部门保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让到公安部门开具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的情况,这就是我国的前科报告制度。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条第一款做了明确规定:

第一百条第一款 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




由上可知,依法受到刑事处罚的人,当然包括给予缓刑的行为人,都要如实报告自己的前科。即便是被判处缓刑,在入伍、入党、入职公务员,以及从事部分特殊职业如律师、公证员等,都会受到重大影响。

  • 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条第二款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封存制度:

第一百条第二款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免除前款规定的报告义务。




由上可见,我国对犯罪记录有封存制度,但它仅适用于末成年人的轻罪。该制度有淡化未成年人前科的作用,对他们的复学、就业以及保证其顺利回归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总之,我们国家没有前科消灭制度,所有犯罪的案底会长期保留,仅对未成年人的轻罪有封存制度。因此,我们一定要洁身自好,做一个新时代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案底   轻罪   都会   原判   社会   行为人   前科   犯罪分子   刑罚   污点   罪犯   刑法   派出所   多久   制度   报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