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如何拉出下旋球?

您好,首先感谢您邀请乒乓网进行问题解答,下面给你讲解一下:

攻上旋,拉下旋。通常来说是这样的,因为这样处理来球效率最高。拉球时拍型的变化最好别去分解了看,首先这个动作只有零点几秒,分开看会导致挥拍延迟,大大降低拉球质量。其次,拍型不管你怎么变化,触球的时候也只是一条切线。

当然,你可以在挥拍是固定拍型和发力方向,这样由始至终就是一条相同的切线。也可以像你说的通过拍型调整来形成弧线型的切线。个人觉得维持一直线的挥拍和弧线型的挥拍各有优劣。

下面你可以看看刘教练的这两种挥拍。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以上就是乒乓网对于您提出问题的详细解答,如果各位球友有任何乒乓球方面的技术问题欢迎到乒乓网提问,我们将会有针对性的问题拍摄成《全民解答》乒乓球教学视频进行讲解。




我敢断言:乒乓世界里,没有一个人能拉出下旋球!

因为:运行中的球拍,无论球拍触球的哪个部位——凡是球拍位置高于起点的挥拍轨迹,回球全是上旋球,或以上旋球为主的球。根本就拉不出下旋球!

反之,凡是挥拍轨迹低于球拍起始位置的回球,则全是下旋球,或以下旋球为主的球——即削球。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谢谢邀请 “开球网”作答


是否能够“拉出下旋球”完全取决于对这个“拉”的动作是如何定义的,如果你非要定义为“弧圈”,那是不可能拉出下旋的,只能是上旋、侧旋。

但如果你定义“拉球”为类似拉弧圈的动作即可,那就可以拉出下旋球,道理很简单,就是用正手位的大幅度回球,做出一个搓的动作,然后过渡到拉球的动作,即看着像弧圈,其实你是搓过去的下旋球。在某些特定场合,还是有一定威胁的。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同意我观点的请点赞,不同意的可以在下方评论,说出您的想法。

您的点赞和关注,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哟~




乒乓球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拉出下旋球已经被证明可行!


题主提出的乒乓球也能拉出下旋球的乒乓球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已经被我证实——乒乓球不光能拉出上旋球,确实也能拉出下旋球!虽然条件很苛刻,但是真的能实现!你们可以自己试试,只要能熟练拉弧圈球的爱好者经过一段时间训练都能做到!!!

第一步:正常拉弧圈球,摩擦球的中上部。


第二步:
拉侧拐弧圈球,手腕向下内扣一点,摩擦球的右侧中部,向前摩擦。这时你拉过去的球落台后会向左侧拐。


第三步: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拉下旋弧圈球!你要记住乒乓球是圆的,制造下旋不一定非得用削球这个动作,拉侧拐弧圈球时只要能使球向下旋转,就可以产生下旋。拉侧拐弧圈时摩擦球的右侧中部,实际上已经避开了旋转最强的区域,只需要再加一点点向前稍向下的摩擦就能产生下旋(有借转的成份)。手腕大幅内扣,摩擦球的右侧中部向稍向中下部摩擦(实际上是你手腕有一个外展的动作,外展的方向向前稍向下),此时你拉的是还是侧拐弧圈球,只是这个侧拐弧圈球带了下旋,也就是说你成功拉出了下旋弧圈球!!!

如果回答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谢谢!




谢邀

我打了近20年乒乓球了,虽然不是专业运动员,但是我在学校,公司,所在地区的各种比赛中获誉颇多。

题主所提如何“拉”出下旋球的问题简直就是一个乒乓球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有点违背自然规律了。

“拉”这个动作,无论正手反手,近台远台,只可能拉出“上旋球”“弧旋球”以及带侧旋的“上旋球”。这是由他的击球点和击球方向决定的。“拉”这个动作本身就是球拍从低位到高位的过程,所以决定了他不可能拉出所谓下旋球。

那么下旋球怎么来?“削”,只有它和近台的一些推挡动作才有可能出现下旋球。因为这样的动作才符合出现下旋球的物理原理。它出拍是由高位到低位的移动,击球点也是正中偏下。符合下旋球的规律。

所以总结下旋球是“削”出来的,而不是“拉”出来的。而且不要迷信一个动作克敌制胜,乒乓球的魅力就在于打法千变万化,球路来去灵活多变。




先理解球旋转的制造原理,上旋多是摩擦球的中上部。下璇摩擦球的中下部。所以你用拉球的动作处理来球,动作或者是由后往前,又或者由下往上发力的,所以基本上拉球都是上旋球。

那么有没有可能拉出下璇?还是那个原理,摩擦球的中下部制造出下璇,比如搓球,削球,侧切……等技术都是能制造强烈的下旋球的。

那么你想用拉球动作拉出下璇球就要结合动作和理论。要知道球拍是有两个面的,如果你用正面处理一个上旋来球,一定是由后往前发力摩擦球中上部,拉出去就是一个很强烈的上旋回球。但是同一个动作在出手的那一刻用的是球拍的背面摩擦到球的中下部(需要再次压低重心)那是不是就是拉成了一个下璇球。从动作来说还是拉球的动作,处理的也是上旋球,拉球动作由后往前。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上旋球怎么会变成了下璇球!我们发挥一下想象——削球手他们是不是很擅长把对手拉的上旋球变成下璇削回来。然后对手再把下璇拉成上旋如此反复那么我们就会从侧面观察到球一直是在顺时针旋转(另一个侧面是逆时针旋转)我们并没有改变它的旋转,它就就行成了一个公转和自转图案在我们大脑里。

同样的道理我们用同一个动作不同的拍面碰触球不同部位相对制造的旋转就会不同。也就是说虽然发力方向没有变化也是由后往前处理同一个上旋球,可以制造出两种旋转。用一个大家能简单理解的动作解析这个拉出的下璇——劈长。它不过是由拉球的动作制造出类似劈长的效果罢了。

不知道我的回答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不过这个技术并没有人使用,曾经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拧拉,能不能拧出下璇球”最后通过慢放大家知道其实是一个兜切不过看起来有点迷惑性像拧拉。因为击球也就是一瞬间的事。但是它的理论和我说的大致相同。




谢邀!我以往也曾打过乒乓球,据我感觉上旋球下旋球旋转球应该不是单纯动作拉可以做到的,球拍应该稍微旋转有点削球的感觉,向下旋拍削球则球下旋向上旋拍削球则球上旋。本人并非专业人士,以上判断纯属凭感想,是否准确还需请教专业人士!




谢谢邀请!

从问题能够看出,题主对乒乓球中的拉球和旋转是非常熟悉的。对于拉出下旋球的问题,我的答案是:严格意义上,是不能拉出下旋球的。但在实际比赛中,确实会出现以类似拉球的动作制造出下旋球的情况,将这种情况称为“拉”出下旋球也不为过。

一、弧圈球和拉球

弧圈球技术源于日本,通过向前上方发力,利用切向力使胶皮与球产生摩擦,制造强烈的上旋。打出弧圈球的技术动作看似从下往上将球提拉起来,因而称为拉弧圈,一般称拉球。

因此,严格意义上的拉球,特指制造上旋球或弧圈球的技术动作。而且要求是,拉出的上旋越强烈越纯正越好。

二、侧旋弧圈和不转弧圈的启发

在弧圈球的旋转分类中,除了经典的加转弧圈和前冲弧圈之外,还有侧旋弧圈、直板正胶弧圈(俗称小上旋)和不转弧圈(俗称假弧圈)。

从这种分类可以看出,非严格意义上,可以“拉”出的不仅是上旋,还可以是侧旋和不转。那么,只要击球部位合适,当然也可以“拉”出下旋球。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要是以类似经典拉球的技术动作来处理球,就可以称之为拉球。如果以这种动作制造出下旋球,就可以称之为拉出了下旋球。

三、场景模拟

双方均为右手握拍,横板直板均可。

开球后双方都试图压制对方反手位,迅速从前三板转入反手位大斜线相持,逐步退到中台,伺机侧身正手进攻。

我方首先强行侧身转入正手进攻,依然以斜线拉住对方反手位。但因出球质量不高,对方反手快带压制我反手位大角度。

此时,来球速度很快形成追身球,我方来不及调整步法,只能上身向左侧倾斜降低重心,腾出击球空间,同时从右向左挥拍击球。由于身体姿态的限制,来球已经高于我方肩膀,只能从右上方向左下方击球,击球点位于来球左下方,回球为下旋球。

虽然触球瞬间我方实际是以“抹”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整个回球过程中,依然完成了引拍、拉手、发力等拉球动作,完成可以称之为对拉相持中拉出了下旋球。

四、球员举例

上述场景模拟在比赛中并不少见,而且波尔和水谷隼似乎特别容易出这种球。两位运动员都习惯于在侧身位通过上身姿态调整而非步法调整回击来球。

五、拉出下旋球的利弊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拉出下旋球往往是出于偶然,属于非标准动作。虽然在对拉上旋球相持的过程中突然出一个下旋球可能让对方不适,造成其失误,但这与孔令辉、马琳利用侧切技术回击上旋球从而主动制造下旋是不同的,不应该成为训练中追求的目标。

综上,希望能解开题主的疑惑。




这个要看你对“拉”的定义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拉球指的是上旋弧圈球,即由下向上挥拍,摩擦球的中上部击球的技术。

但是非要说“拉”出下旋球的话,指的就是用拉球的动作,去切削球的下部了。

常见的有两种方式,以右手持拍反胶选手为例:

一是侧拧技术。闻名于世的张继科的霸王拧可以拧出下旋,在对手发下旋或者测下旋短球时,上步侧拧,大臂架高,小臂回摆,手腕儿内扣,球拍反面略微仰起,找到球路的最高点发动,手腕儿快速展开去摩擦球的下部,同时配合小臂甩动。这样回去的球是下旋。

二是勾手式侧拐弧圈拉球。当球在正手位时,在侧拐弧圈拉球的基础上,内扣手腕儿,去摩擦球的右下部,过去的球是侧下旋。

所以我认为,对于反胶来讲,要实现拉出下旋,就得用拉球动作去切削球。

除此之外,剑走偏锋,纯理论讨论的话,长胶是可以“拉”出下旋的。对方过来一个上旋球,长胶选手用拉球的动作,把球撞回去,不要太用力撞,使摩擦力不足以改变球的旋转方向,那么回球就是下旋球了。




拉下旋球,和拉出下旋球二个感念。把拉动作下旋球改为前冲球,前冲加转球。统称弧圈球动作。拉出下转球?用拉动作不可能出下转球,只能用削球动作搓球动作出下转球,这就是乒乓球基本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8

标签:拉出   哥德巴赫   乒乓球   生下   切线   正手   球拍   我方   手腕   摩擦   类似   定义   方向   动作   体育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