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在农村每出一个大学生,就产生一个贫困户?

这个说法到底靠不靠谱呢?我们可以来算一个账。

培养一个大学生大概要花费多少钱呢?专科和本科不一样,本科又分公办和民办,所以也不一样。我就以一般开销的公办本科为例,如果公办本科开销都拿不出手,那其他类型的更吃不消。算账小能手现在为你算账。

1.学费一学年5000,住宿费一学年1000。4年下来,24000元。

2.生活费一个月1500,一年在学校大概8个月,4年在校32个月,32×1500=48000元。

3.路费按500计算,一年回家2次,4年8次,总共4000元。

4.买电子设备费用,一部智能手机2000,笔记本电脑4000,有的学校比较大可能还得要自行车或者电瓶车,按1000计算。2000+4000+1000=7000元。

5.特殊情况支出,例如看病之类的,4年按3000计算吧。

上面的费用加在一起总共86000元。

如果父母都在农村种地,一年总收入10000都没有,那完全不可能支出这一笔巨款。如果说子女不自己赚取学费生活费,4年下来那就很可能返贫。

所以没办法,父母进城打工,每个人一天200,总共一天400,一个月12000,一年下来总收入12000×10=120000(不可能全年在上班)。看似挺多的,但是还要算上支出,在城里的各种开销,其实存下来也不多。

我们假设,每个人一天饭钱30,两人60,一年60×30×12=21600元(全年都要吃饭)

父亲抽烟喝酒,一个星期一包烟,15元每盒的那种,一个月60元,一年60×12=720元。父亲喝酒,酒钱就按1000算。总共是1720元。

母亲买点廉价化妆品,买点洗头膏,沐浴露,洗衣粉,一年大概2000(开销太细不清楚)。

摩托车油费,网费、电费、水费、医保费一年10000。

父母生病治疗费,大概3000。

随份子钱2000(农村这种事情很多)。

房租一个月1500,一年1500×10=15000元。

这样算下来一年大致开销是:21600+1720+2000+10000+3000+2000+15000=55320元。

一年净收益:120000-55320=64680元

4年4×64680=258720元。是可以支持一名大学生的。

这只是非常理想的情况,实际收益我感觉要比这个水平低,主要是进城找不找得到工作是一个问题。但是如果说家里只有一名大学生的话,父母还具备劳动能力,并且愿意支持,我觉得应该不会出现贫困的现象。

现在国家对贫困生多加照顾,各项政策都在倾向贫困生,贫困生在学校也能得到助学金,开销不是很大。

现在贫困户的标准是家庭年收入4000元以下。

既然脱贫了,就绝不能再次返贫,国家会给予适当帮助。




这都是农村的实际情况所在,正因为农村靠种地收入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想培养出一个大学生,确实不容易。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儿女培养出去,成为大学生毕业后扎根城市工作,不像父,母一样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和打零工生活。

农村这个实际状况不用听人说,是个铁的事实摆在面前,是农村的老人都知道,自己也都经验过,在农村每出一个大学生,不能完全说是成为一个贫困户,做父,母的已经全力以赴,都做到尽心尽力了,不拉饥荒、不贷款,紧紧巴巴过日子,就算好家庭了。

但是有压力就有动力,每一个培养大学生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能吃苦受累的,没白天没黑夜的干农活和打工挣钱,虽然当前日子过的有点难,困难都是暂时的,农村孩子成为大学生,父,母很庆幸和有荣耀的一件事情。






我想别人说的有道理,孩子能考上大学了,父母一般都是快五十岁的人了,作为农村人,四五十岁的年纪,一无正式工作,二无技术手艺。要培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不简单的。




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培养一个大学生,确实是要全力以赴!甚至会造成一些家庭的贫困也确是实情。但“在农村每出一个大学生,就产生一个贫困户?”也确实有点言过其实。

対于广大的农民子弟来说,上大学,是个人乃至家庭彻底摆脱贫困?改变命运?获得更好发展的为数不多的途径!这也是农民家庭只所以勒紧裤腰带也要供子女读书上大学的根本原因!




这个论调不成立。现在是什么社会了,家里考上了大学生,都是值得喜庆的事情,供大学生上学确实是一件很费钱的事,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好了,家庭有钱,家里供,家里没有钱,政府帮,根本不用为钱的事情发愁。

我们村里在前几年就有几位学生考上了大学,家里父母都是种地的,要是维持家里生活没有问题,但是要供一位大学生确实有困难。

但是不用愁,家里拿不出来,国家有雨露计划,可以申请拿到,金额从5000元到8000元不等。家里特别困难的,可以争取社会捐款帮助上学,学习特别好的,政府还有奖励金。

如果以上资金还是不够读大学的费用,还可以到银行贷无息贷款,自己不用出利息,政府贴息贷款,将来毕业还本。

当然了除了以上款项帮助完成学业,家里还要出一些生活费用,这个数字,根据家庭情况有多有少,现在农村虽然还是比较穷,但是也不致于拿不出生活费用的。

农民只要勤劳,除了种地还能打工挣钱,供读一个大学生不致于成为贫困户。但是你真是贫困户,哪么还有更多的福利帮助你。总之只是考不上,考上总有办法度过难关。

考上大学家庭虽然暂时困难些,但是好日子还在后头,就看我们村里,凡是家里有大学生毕业有了工作的日子过的都非常好,这是为什么?还不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结果。




这句话非常实际。农村出来一个大学生非常不容易。有时候举全家之力还不夠,还要东借西挪,找亲戚朋友大帮小凑。在农村,因培养一个大学生而全家致贫者,是普遍现象。

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我们家出了两个大学生。那是90年代,我们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我同时在三条战线“作战”:

一是种着8亩田,那时候主要种植模式是棉麦套种。春季在还长着小麦的空行里移栽棉花。冬季棉花未摘完,又在棉花空行里种小麦,田里全年都长着作物。还没有现在这样的机械化,播种收割捡花都靠人工,只有小麦脱粒有脱粒机。其繁忙程度可想而知。

小麦脱粒

二是我还在小镇街头开了一个玻璃铺,利用农余时间,为附近乡亲们开展玻璃门窗、铝合金门窗服务,以赚取一点额外收入补贴家用。

三是我还当着村会计,鉴于我是以种田和店铺为主要经济来源,村会计的工作就非常业余了,但工作量并不少。90年代是农民负担最重的年代,每年有20多项税费、提留、集资费要到户收取,帐务也非常多。我的业务除了开会和到户收款要耽误正工,帐务只能抽晚上和雨天完成。

就是这样的全天候象一个砣螺连轴转,所得收入依旧捉襟见肘,老大读书尚能招架,至老二读大学时,老大又要谈恋爱结婚了,此时已是疲态尽显,顾头不顾腚了,免不了找亲戚朋友借钱。

大学生活

幸好这时老二能在学校里贷款了。总算勉强度过了危机。老二找学校贷的7000元,是他毕业后第二年,自己找工作拿头年的工资还的。

那时候还没有扶贫这一说,如果有,我想我们那时候要比现在被扶的那些“贫困户”要困难得多。但没有人扶贫,我们还是过来了。想一想我们俩口子真心不错,培养了两个大学生,没有登上“贫困户”光荣榜。

但就我知道的,本地因为培养一个大学生而全家致贫的户,大有人在。当年下户收款,有人因有学生读书,而完不成交款任务,痛哭流涕者有之,拒不交款者有之,甚至借题发挥,与村干部恶语相向者亦有之。

为了把儿女培养成大学生,我们这一代人吃过现在人无法想象的苦和累,但绝不后悔。为国家发展提供有文化素质的人才,为儿女找到更好的出路,是我们作为公民作为父母必须尽到的责任。

大学女生




我回答提问者答题.

农村出一个大学生就产生一个贫困户?农村出一个什么生就产生一个富裕户?

大学的招生没有看生源来之哪里.而是看分数.

有一位北京大学毕业生卖猪肉.他家没有成为贫困户.

为什么你家出了大学生就成了贫困户?可能这个大学生是假冒伪劣产品.没有真东西.只有假南北.花钱换了一张大学毕业证.大学读了好几年.混日子.不学知识学攀比.不求上进求虚荣.

无需多说.只能说你的钱不值

钱.有水份.是吗?




我是深有题会的,两个孩子上学开销是很大的,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农村的孩子都想跳出农门,去城市工作,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十年前孩上高中后花钱就多了起来,高中和大学这七年下来也小20万,这是一个学生的支出,所以农民种地是供不起学生的,打工收入大部分都给学校了。等学生毕业家里是存不下多少钱的,又到了结婚买房的年龄,农村出一个大学生,就产生一个贫困户是真的,孩能上个名校这种家庭也不用愁,上名校的少啊。有句话说的好,三千元找不到一个农民工,却能找到一群大学生,正是这群农民工花钱去供出了这群大学生。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这是一个错误的论调,这和“扶贫先扶智”的政策相对立。

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孩子上学,竭尽全力,出现经济困难,只是暂时的,孩子毕业了,自己挣钱了,家庭的负担没有了,困难就过去了。孩子挣了钱再反补家庭,日子不是就好起来了么。

我们要认识到:贫困的最根本原因是无知。




读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还有乱七八糟的费用太多,很多农村家庭根本供不起,这些学生只能借学贷来维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贫困户   大学生   开销   小麦   家里   确实   困难   费用   父母   农村   孩子   家庭   社会   学生   工作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