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孩子叛逆打游戏,劝两句脾气就上来了,父母咋整?

感谢邀请。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确实管教起来比较困难,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一些坏习惯没有及时的改正,很有可能父母整天都是和他的坏习惯作斗争。

孩子的成长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身边人的潜移默化,所以,一个孩子如果叛逆,顶嘴,让父母焦头烂额,请千万不要责怪孩子,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我们对于他们关注的还是不够,导致很多的坏习惯没有及时修正,所以到了青春期,孩子的个子高了,力量大了,知识面扩大了,也喜欢自己做主了,青春叛逆期就是孩子对世界的宣誓,我长大了,我的事情我做主。

就像一棵树,小的时候不加强培养,将枝叶进行修剪,很可能树长着长着就歪了,等树长成大树再想塑形打造可能就比较棘手,养护植物如此,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养成好的习惯,等到孩子长大了,很多坏习惯再想改就很困难,所以家长称之为孩子的“叛逆期”,所谓的叛逆其实是孩子的自己当家做主,只不过孩子不想自己去压制自己的想法。暴露出来而已。

叛逆期的孩子,不宜简单粗暴,孩子长大了,宜用成人的方式去教育他,首先是尊重孩子,了解一下孩子未来的打算,想法,在潜移默化中慢慢纠正孩子的错误想法,如果孩子明知不对,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请外力来帮助纠正错误。

孩子的成长需要耐心,愿我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孩子。




孩子沉迷游戏和叛逆,原因是缺少爱与沟通

孩子沉迷于游戏中和叛逆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是不是可以问问自己: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叛逆的?什么时候开始迷上手机游戏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出现问题?

很多时候孩子出现问题,家长们都会很着急上火,在言行上会唠叨个不停,同时也暴跳如雷,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对学习这么不上心?说了还不听,真是气死了。

如果此时你家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妨看看是不是出现了以下情况:

1:看到孩子的闪光点,肯定孩子的努力,改变才会出现。

孩子学习有所下降,老师和家长看到他的学习状态,一味的指责批评,看不到孩子努力的地方,久而久之孩子有些灰心失望,逃到游戏中,寻找及时通关的快乐,用一种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给自己一个出口,在游戏中体会到自己打怪兽的愉悦感,暂时忘记了现实中学业带来的焦虑。

除去考试分数及学业压力,我们需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用一双欣赏的眼光肯定孩子的进步,肯定她的努力,孩子才会勇敢的面对学习的困难,而不是选择在游戏中刷存在感和成就感。每一个孩子都希望成为爸妈眼中的英雄,成为学习的佼佼者,如果屡次三番的体会学习带来的挫败与指责,孩子就会出现逃避,就会陷入到游戏中不能自拔。

最近我家孩子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发现她作业要做到很晚,我有些疑惑的想弄明白,出现了什么原因,让本可以在九点之前可以写完的作业,怎么磨蹭到十点左右才完成。

跟孩子在轻松的环境里沟通,做了一些心理的铺垫,当我问她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作业出现了什么困扰?时间匹配度有些问题的时候,她很坦诚的告诉我:妈妈,我上完网课之后,先玩了一会游戏,再写作业的,我错了,我知道应该先完成作业,再玩游戏,可我每次写完学校作业,还有额外的校外作业等着我,校外作业做完,我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放松时间了……

孩子从早上8点开始上网课,到下午三点半结束,网课让孩子、老师、家长都处于焦虑中,网课的互动性较差,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来说,会遇到更多的挑战,而孩子一天到晚都处于疲惫的状态,一个人在家,没有朋友、没有老师,没有家人的陪伴,孩子做到自律的确很难。

遇到问题,需要寻找背后的原因?原来孩子在紧张的学习安排中,需要给她留出属于她自己的时间,让她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运动、娱乐时间,让孩子成为时间和学习的主人。

2:和谐的夫妻关系,给孩子一个温暖有爱的环境。

孩子的问题大多数与父母有关,家庭氛围与教育方式,需要与时俱进的学习与成长。现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作为父母,需要尊重和信任,同时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看看问题卡在哪里,父母之间如果出现教育上的分歧,各不相让,最终受伤害的是孩子和家庭关系。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接纳差异与不完美的地方,给孩子一个安全有爱的环境,这才是夫妻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当着孩子面争吵,只会让孩子更加叛逆,关系更加恶劣。

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一定有爸妈的支撑与呵护,一定有文化气息的家庭氛围,遇到分歧或意见不同的时候,可以有好的倾听与合作共赢。爸爸是这个家庭的大树,妈妈是这个家庭的温暖,缺一不可。

3:培养孩子内心驱动力,成就心里的梦想而读书。

与孩子促膝长谈,跟孩子聊聊我们父母小时候的事情,我们小时候的梦想,学习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让孩子也说说自己为何而读书?谈谈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如果考上重点高中是现在的目标,而将来想成什么样的人?为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你希望爸爸妈妈帮到你什么?

点燃孩子内心的动力,或许比你讲大道理要有用的多。这个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三种教育方式: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放手,那就是亲子关系,让爱在理解与尊重中,被理解被看见。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爱着父母,而父母也用着自己方式来爱着孩子。

有时候我们欠孩子一个拥抱,一句对不起,而孩子需要看到父母的爱与不容易。让爱在关系中流淌,唯有倾听与沟通,让心打开,让爱流动,那个叛逆的小孩就会成为父母眼中的英雄,独一无二的小孩。

生命中最难的关系是夫妻相处之道,接纳差异,懂得欣赏,或许世界就会不一样。为每一个改变中的你,加油助力!不放弃不抛弃,此生有你和她,就是我们的家。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是正常的,喜欢打游戏也正常,但父母要正确引导,不能用横蛮的打骂教育,而是要因势利导,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多关心孩子,多和孩子交流,从细微处关心,帮他买学习用品,假期带他去游玩,让他乐于同你交流,父母才能洞察他的内心活动,才可更好的引导他。

2.为他树立身边的榜样。父母自以要为他树立榜样,不准孩子做的事父母要以身作则不能做,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少看电视,不玩手机,有空闲看书学习,同孩子讨论学习上的问题,还可让孩子教我们学知识,有的知识他比我们掌握好。另外找邻居里好学上进的同学作榜样,带孩子去他家串串门,看看他人是如何学习的。

3.培养学生正确的兴趣爱好。观察、交流了解孩子除打游戏外还对什么感兴趣,如打篮球,打乒乓球,踢足球,或对书法,美术,乐器是否有兴趣爱好,可采用兴趣转移法,把他拉回到正确的兴趣爱好上来。

4.选择适当时机带他去体验一下生活,采访一下环卫工人一天工作时间及收入状况,了解一下农明伯伯的生产劳动及收入状况,在水到渠成的时机同他讲道理,讲学习的重要性,讲玩游戏的危害,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像这样的孩子不在小数,喜欢打游戏肯定影响学习的,如果大人不给钱,弄反了成逆子了,有的孩子啥事都做的出来,所以对孩子的教育要动脑子,不能打也不用骂,利用孩子的星期天,你也请一天假,你拿钱赔着儿子去玩一天游戏,到点领着儿子到饭店吃饭,好脸好面,敏感的话题不说,就以朋友身份和他交流游戏话题.吃完饭再和他继续玩,到了晚上好饭好菜继续。饭后以平淡的语气和他聊天,最后问他明天如何安排,他必然说要上学,你的话题来了:我也喜欢打游戏,我不想去上班了,陪你在家打游戏挺有意思,怎么样?学习不重要咱就不上学了吧?我想再不懂事的孩子他也会明白过来的。




叫父亲和孩子一起打游戏,然后聊游戏的同时交流人生,慢慢地让孩子学会自律,自觉少打游戏,最后因更有意义的人生放下游戏。




我一直坚信:无论孩子如何叛逆,在心里一直怀揣这样的信念,孩子一定会改变,只要找对了方法,孩子一定行。不论孩子多么叛逆难管,父母不能丝毫地动摇这一信念,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在此信念下,我们就有解决的办法。

对孩子叛逆打游戏,我看采取“欲擒故纵”之策略,就能一两拨千斤。

先“纵”,让孩子有失落感。

孩子打游戏上瘾,不听父母劝,越劝越打,愈管愈叛逆,如此恶性循环。这种情况,父母先别去劝管,让孩子“尽情”打游戏,父母装没看见,吃饭睡觉学习由着他。直到孩子打游戏累了乏了够了,心里想父母该劝我管我的时候,有这种苗头倾向出现,父母还“鼓励”说怎么不继续打游戏啊,如此一段时间,冷落他,不关心他,让他感觉到父母对他“漠不关心”了,心里有盼着父母劝他管他的愿望时,父母找准合适的机会,就该采取“擒”的战术了。

欲“擒”走三步棋,让孩子自觉革新,走向自我约束自我成功之路。

第一步,约法三章,自我约束。

孩子有失落感之后,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要放弃自己,此时他多么渴望父母像以前一样劝他管他,放“纵”后他就故意引父母的注意,甚至耐不住性子说为什么不劝他管他,到这种节骨眼里,父母就跟孩子提出要求:父母不是不让你打游戏,而是有时间限制,你说一天打多少时间的游戏,父母听你的;按依说的时间外,就要学习,相信你能做到;如果你说话算数,完成了学习任务,还有时间你自我处理,喜欢做你喜欢的事,父母一点也不干涉,这样行吗?

约法三章,都是跟孩子商量的,尽管要求不高,只要开始坚持,孩子会自觉遵循,因为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最大信任。

第二步,培养爱好特长,适时表扬。

父母和孩子约法三章,必须要督促监管,特别对孩子打游戏的时间要严加管束,说半个小时就半个小时,定1个小时就一个小时,这方面一点也不能含糊,当学习任务完成时,就鼓励孩子做他热爱的事,切不可逼他再学习,或允许打游戏。相反,创造条件培养他的爱好特长,爱篮球就和他一起打,爱唱歌就和他一起唱,爱爬山就和他一起爬,爱书法就和他一起写,总之,培养孩子的爱好特长,一旦孩子的爱好培养起来,他就缩减打游戏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多和孩子沟通,适时适当表扬孩子在学习的一丝一毫的进步。这样打游戏时间缩减了,花在爱好锻炼的时间自然增多了,尽管学习的时间没有增多,但愉悦身心的爱好,助长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步,持之一恒,养成习惯。

一个好的习惯,只要坚持21天,往往就能形成,这是专家对孩子初始练习时而讲的,但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改正过了,不仅仅是21天,或许42天63天,这就要坚持不懈持之一恒的努力了,对孩子培养他良好的爱好特长,赋予他更多的时间自由,给予他更大的信任,始终让孩子感受到每天的进步感觉到每天的成就,孩子的心灵始终有一种改变自我的热情和来自父母爱的雨露的滋润。父母在孩子习惯养成的路上,要督促呵护鼓励,像春风一样轻拂孩子心灵的波痕,东风徐来,水波不兴;像春雨一样浸滋孩子心田的禾苗,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在孩子自觉的努力与父母的爱和信任中,孩子就会在鼓励和奋斗中自我革新,自我进步,养成习惯,走向自我成功之路。

我从教30年,对转变不良行为和学习顽皮的学生,此“欲擒故纵”之法屡试不爽。如果你还是被孩子不良习惯困扰的家长,不妨试试,肯定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孩子这种痴迷游戏之类的情况,不是孩子叛逆,而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在教育孩子时,很可能没有采取合适的方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各种叛逆的行为开始显现,甚至喜欢和家长对着干,这个时候家长就会感觉孩子不像小时候那样乖、那样听话,这都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也说明孩子在逐渐长大,如果此时孩子表现出一些家长不理解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就会过度担心。

其实,孩子的世界观毕竟没有完全形成,他对社会的看法还是不成熟和缺少理智的,如果家长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就会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根据您的孩子情况,给您以下建议,供您参考,

首先,不要带着情绪和孩子对话——你所谓的“劝”,很可能就是带着不满的语气。要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一下问题,谈话的方式呢,也不要太正式,可以利用和孩子一起散步,或吃自助餐的机会,这时更适合交心交流,这样状态下,家长采取的做法也许更能让孩子接受,此时,再帮助孩子一起找到走出自我迷茫的困境,相对就容易了。

其次,孩子喜欢游戏不一定就是坏事,孩子沉迷于游戏的原因也有很多,可能是无穷无尽的学习让孩子厌倦,所以建议家长,在孩子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前提下,要把时间交给孩子自己支配,允许孩子玩游戏,至少目前情况下,不要再额外给孩子布置一些家长的作业。

第三,孩子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根本原因,是孩子没有发现学习的乐趣,家长不要太看重孩子的分数,尤其是一次两次的分数,而要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比如可以陪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给家长讲你不懂得地方(当然您是装不懂),引导孩子做好预习复习,和老师沟通,多关注孩子,多表扬和肯定孩子的每一点小的进步等等,强化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慢慢引导孩子把兴趣和专注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第四,建议家长多陪伴孩子,不要借口工作忙或家务累,就让孩子一个人孤军奋战,您就是什么都不做,单是陪着孩子,孩子也能感觉到安全和温馨(还有督促孩子的作用呢),同时,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一方面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要孩子在学习,您在看电视玩手机或者聊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家长最好能在一边看看书读读报(就是做样子也是有必要的)。

希望这些能给你有所帮助。

游戏不是洪水猛兽




孩子爱打游戏一定是有原因的。 也就是说,他对游戏最感兴趣,除了游戏之外,其他的事情很难以激发他的兴趣,让他心动。

那么这个时候大人要做的是什么呢?

多关爱孩子, 多发现他除了游戏之外的其他特长。帮助他树立信心 。比如说踢球,比如说打乒乓球, 比如说做手工, 再比如说人际交往, 你总能找到一些他相对还喜欢的一些领域。这时大人进行深入的开发,帮助他重回自信。

这里有一个蛛丝理论,就是一个孩子与周围的环境,人物,事情之间有多条蛛丝网。那么蛛丝网越坚固,越和谐,越有利于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

如果蛛丝网只有一根就是打游戏, 那么这一根是他所有快乐的源泉, 你不让他打的时候,他就不乐意,是因为他与周围的环境之间没有形成多条的网络关系,多条和谐美好稳固的关系 ,这样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不能直接不让他打游戏 ,而是让他慢慢的从游戏上面转到别的更有意义的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他一旦转移过去之后, 他就更明确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他才能更好的生活、学习和将来的工作。




家里孩子叛逆打游戏,劝两句脾气就上来了,父母咋整?

孩子情绪反应强烈的时候就是叛逆期,每个孩子可能都会经历三个叛逆期:

第1个叛逆期是2~4岁 幼儿叛逆期;

第2个叛逆期6~9岁 儿童叛逆期;

第3个叛逆期12~18岁 青春叛逆期。

其实不管在哪个叛逆期,孩子都不是坏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很重要。

根据提问打游戏这件事,应该属于第2个或第3个叛逆期,那我侧重说一下这两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6~9岁这个阶段,孩子有这样的心理想法:渴望自发性的成长;不喜欢强迫性的学习;想要进行发展兴趣和潜能。这个时候,特别不情愿的是家长的说教,一旦想要指挥他的时候,他会不情愿的来一句“哼,我才不干呢”劝说带来发脾气这个就很自然了。

12-18岁,是孩子敏感易激的时期,是最让家长头疼的,这个阶段显著的心理特征是: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极其反感被过度干预;更喜欢特立独行与标新立异;思想经常在成年与未成年之间动荡。

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做懂孩子的父母。

一、“先处理情,再解决事”

当孩子有情绪,发脾气的时候,要掌握一个原则“先处理情,再解决事”。

让孩子激动的情绪稳定下来,再解决玩游戏这件事情,所以,做好亲子沟通、充分尊重孩子显得特别重要。

可以这样尝试,很平静的对孩子说:那好,你看吧。孩子会吃惊:不是一直反对阻止吗?

妈妈说:是啊,打游戏对眼睛不好,也影响学习,但我是爱你的,不想让你生气。孩子情绪好转了一些,这时妈妈趁机说,看是可以哈,我们约定一个时间好吗?孩子点点头,冲着妈妈笑了:没问题。

沟通顺畅了,其他一切的行为约束都能进行。

二、多鼓励、肯定孩子

玩游戏,一方面是的确新奇、好玩,另一方面,可以在游戏的虚拟世界得到安慰,所以要让孩子内心有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家长要从生活、学习的点滴,注意到闪光点及时的肯定,让孩子内心有力量,现实生活中照样可以让自己光芒万丈,而不寄托于游戏。

叛逆期的存在并不是坏事,正是因为经历了叛逆期,孩子的内在才会出现一些动荡,进而得到更新。

充分尊重孩子,引导孩子安全度过叛逆期。

我是玉湖,亲子教育指导规划师,秉持和孩子共同成长,帮助更多家庭解决吼叫沟通,如果您有育儿方面的困惑,欢迎私信交流。





您好,感谢您的邀请!


从您提的这个问题,可以想象出面对孩子打游戏时,您的焦虑和着急,给您的建议如下:


1.把孩子的错误当成觉醒他和让他成长的机会。


当父母调整了对孩子“打游戏”的看法之后,能够从孩子打游戏中看到孩子没有被满足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能够弄清楚为什么孩子打游戏——是因为生活不丰富、平时缺乏赞美和肯定、缺乏父母的陪伴等,之后再对症下药,进行调整。


我们要“珍惜孩子每一次的情绪发泄、每一次的叛逆和每一次犯错”,把叛逆和错误看成孩子成长的机会。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当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我们才不会过于担心和焦虑。

2.父母不能从内心盲目地排斥手机。


孩子之所以爱玩手机,不是孩子离不开手机,而是手机对孩子有用,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我们就能客观、冷静地对待手机了。


当孩子知道父母的起心动念是愿意让他玩手机时,孩子玩手机的行为就会有所节制;反之,当孩子知道父母的起心动念是不愿意让他玩手机时,孩子玩手机的行为就会变本加厉。

3.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现在课业负担重,孩子在学校要学习,周末还要参加辅导班等,生活比较单调,我们要帮助孩子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运动、阅读、画画等。孩子的生活丰富了,自然而然就会把精力慢慢从手机上分散出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4.和孩子共同管理好手机、建立玩手机的规则。


提前给孩子制定玩手机的时间和规则,这样孩子违反规则时,我们可以提醒;如果没有提前给孩子制定玩手机的时间和规则,孩子违犯规则时,我们没有依据可循,就会盲目地指责孩子,甚至会把手机藏起来,或者一怒之下把手机摔掉。

5.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承担更多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


比如在家里,允许孩子养小宠物,参与家务劳动等;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建议,让孩子在家里有话语权;必要的时候,父母在孩子面前示弱,让孩子特别是男孩子能够成为家庭的捍卫者、爸爸妈妈的保护神。


父母要做孩子的坚强后盾,无论孩子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父母都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指责孩子。父母回归自己的角色,像个父母了,孩子才能更像孩子。


因为问题中没有提到孩子的年龄,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以上建议,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


我是心理讲师初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生活化的践行者,欢迎提问,我会耐心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叛逆   父母   孩子   蛛丝   作业   脾气   内心   家里   家长   习惯   自我   妈妈   家庭   时间   喜欢   手机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