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地真的毫无争议吗?

诸葛亮躬耕地存疑,为历来史家所争,喋喋不休处,莫终一是。想着南阳说也是应该有一定道理的。其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什么诸葛亮不说躬耕荆州、南郡或其他之地?其二在《三国志》的《诸葛亮传》中有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这样的话,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如果居住地没有卧龙岗与之相匹配,怎能有“卧龙”之称?其三诸葛亮死后,投降曹魏的蜀汉故臣黄权,非常悲痛,第一时间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奠诸葛亮,这就是南阳武侯祠的最初雏形。在诸葛亮原居家祭奠孔明,当是合情合理的。以此三点,恐怕也是很难反驳南阳说的不正确吧。[呲牙]




本身不存在争议。自古以来,襄阳在沔之阴,南阳在沔之阳。诸葛亮请楚地说自己躬耕于南阳。(秦昭王27年,宛邑兼称南阳之名。两种名字并存。35年置南阳郡)。元朝皇帝钦命南阳躬耕地为官祭之地。由此襄阳眼红起来,从此开始了其争夺之旅。上世记末开始数次进京公关,一部分被公破……。历史不是泥巴捏的。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后汉书》记:“南郡襄阳县有阿头山(隆中山)"。一百年后的习凿齿说:隆中(阿头山)归南阳郡邓县管辖。与前史严重冲突、对立。号曰的东西不可信。

《蜀记》载刘弘至隆中命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登隆山远望,轼诸葛之故乡″。习凿齿的号曰隆中在沔之阴,且缺少地标参照物隆山。由此可见襄阳隆中,!不是刘弘所祭的隆中。襄阳隆中存在假冒嫌疑。


此时,于沔之阳的南阳卧龙岗,却出现在古词典《尔雅释山》中:“宛中一一隆″。宛中为丘名,在释山篇中叫隆(山)。


以上资料,均早于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不存在人为操作。谁真谁假,由公众判断。


附:本人在友好的辩论中,发现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有必要陈述出来。在关于阿头山是否归襄阳管辖的问题上,有位网友列举出《二十一史方舆纪要》中把襄阳的虎头山,当作阿头山。文中所述:一阿头山,府南三里。又曰府西南九里有阿头山。我一看这位受人敬仰的民史大家,原来也是一位习派跟随:者。由于其受到习凿齿在诸葛亮一节的错误理论影响下(习圈定万山西为邓县,万山东为襄阳县),在万山以东寻找古代的阿头山,而搞出此种令人痛心的事情。深受凿齿毒害。《襄阳志》记万山西有阿头山。刚正不阿的一代史学界巨匠顾祖禹,因受凿齿错误理论的误导,象无头苍蝇似的。充分暴露了凿齿错误理论对后人的危害性。我们发现了其错误,就有必要去矫正,这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




历史可以证明一切。本无争议的问题,在明末清初时期开始了。引起的原因有二,一习凿齿一句亮家于......二襄樊“古隆中”有了地理空间可以参与争议了。南阳卧龙岗躬耕地自建立一直没有任何改变,历史印证非常清晰。唐宋以前就有记录。反观湖北襄阳的“古隆中“唐代时还是云居寺,直到明代又改为襄简王墓地,且考古发现就是在现教的三顾茅庐处下面。造假痕迹非常明显。有考古资料显示如下:网友可以看看就知道了。




同时再说明一点襄阳说的鼻祖习凿齿也只是说了一句亮家于那里,并没有说躬耕地的任何事情,却把当时的宛城称呼为南阳城,这点与诸葛亮出师表写躬耕于南阳如出一辙。看看习凿齿书里写原文截图如下: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要谈一下事实:

1、元代以前所有史料都说“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亮家”“隆中是三顾地”“隆中属南阳郡邓县”。没有史料提到过卧龙岗,一个也没有!

2、从南宋到清末一共有24篇诸葛亮传记,除5篇没有说明外,其他无一例外说“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亮家”“隆中是三顾地”“隆中属南阳郡邓县”。没有一篇提到过卧龙岗,一个也没有!

3、新中国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源》《辞海》无一例外说“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亮家”“隆中是三顾地”“隆中属南阳郡邓县”。

4、中国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范文澜,吕振羽,田余庆,何兹全,台湾傅乐成都在各自著作中提到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亮家”“隆中是三顾地”“隆中属南阳郡邓县”。

5、河南省政府,南阳市政府,河南籍历史学家白寿彝,河南籍台湾历史学家柏杨都在著作中提到“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亮家”“隆中是三顾地”“隆中属南阳郡邓县”。

以上总总事实足以说明三顾在隆中是主流共识。

所谓争议只是某些人出于某些目的编造历史牵强附会制造的杂音。具体手段有

1、历史造假,如

伪造所谓晋代《诸葛武侯躬耕歌碑》,该碑落款连猪年还是羊年都弄错,造假水平低劣,有人还如获至宝。

伪造黄权建造武侯祠。可是明代修的《南阳府志》也只敢说黄权的蜀地族人将蜀地在路边搭一些草棚私祭诸葛亮的习俗带到宛城。这本来就和躬耕地豪无关系,纯粹因为黄权刚好在宛!有人就敢吹成因为宛城是躬耕地所以黄权就建祠祭祀。搞笑,黄权当时是魏国大臣,他敢公开为敌国丞相建祠?这逻辑也无敌了。

2,把文学作品当史料(因为卧龙岗说几乎无史书记载) 如果诗词等文学作品能做史料,那么抗日剧就能证明抗战胜利和美国没有半毛钱关系,《环珠格格》就是真实的清史了。

3,混淆概念

古代混淆南阳郡和今天南阳市。诸葛亮躬耕时的南阳郡比现在南阳市大数倍,怎么可能完全一致。南阳说支持者只要看到南阳就想当然的当做南阳市!

4、不顾史实强行把南阳=宛城。 只要稍微有心的历史爱好者查查《三国志》就知道没有一个南阳确定指宛城。比如《三国志》引注《汉晋春秋》的诸葛亮《后出师表》有“困于南阳”一语,根据三国志,曹操第一次讨张绣的宛城之战,第一阶段曹操被打败,可是第二阶段曹操反败为胜把张绣从宛城赶到穰城。此后曹操又连续发动穰城之战等几次讨张绣战役都没完全取得胜利,所以才“困于南阳”,这是指南阳郡无疑。南阳说支持者选择性失明,无视曹操夺取宛城的事实,强行只截取一场战役的前半段就说困于南阳就是困于宛城。照他们这样讲是不是可以说希特勒赢了二战啊?这真是可笑至极。

5、说张衡《南都赋》证明南阳=宛更是可笑。看看该文地形描述明显就是指南阳郡。仅举明显的例子“推淮引湍,三方是通。”湍水是在穰县入白河实现“三方是通”,不是在宛城。显然南阳指宛城这点就说不通。还有“章陵郁以青葱,清庙肃以微微。”章陵是刘秀旧宅和刘秀父亲的陵寝。《后汉书·光武纪》建武十一年,“三月己酉,幸南阳;还,幸章陵,祠园陵”。章陵原名舂陵,李善《文选·南阳赋注》 :“ 《东观汉记》 :建武中更名舂陵为章陵,光武过章陵祠园庙等等。可章陵在哪儿?在今襄阳市枣阳啊!根本就不在宛城,离宛城远着呢!所以这里的南阳肯定不是指宛。

还有更搞笑的,就是这一句“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注意“汉皋之曲”吧!哈哈这可是个典故,不难查到。汉皋山是那?就是万山啊,就是襄阳西界之万山。宛城离万山一百多里,而且在汉江以南,南阳说支持者不是说南阳郡南郡隔汉江划界吗?描述南阳的南都赋怎么把江南的万山扯进了?这足以证明南都赋里的南都南阳是指南阳郡,否则无论如何也扯不到襄阳西界之万山!这也证明隆中属南阳郡,否则南都赋凭什么把万山做为南都的风景描述? 由此可见,《南都赋》不但不能证明南阳=宛,反而为隆中属南阳郡增加铁证。搞笑啊!

综合以上可知,隆中说就是主流共识,卧龙岗说只能靠编造历史、牵强附会骗骗不明真相的群众而已!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正本清源,还原历史。

〔备注〕再次声明:诸葛亮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无郡!





谁说没争议?仅仅《后汉书》、《三国志》中的“南阳”就有两种含义——南阳郡、南阳城(宛),所以诸葛亮用“南阳城(宛)”这层含义还是有能的。退一步说,“南阳”是南阳郡,但要宛也属于南阳郡,也有可能是躬耕地。“南阳(宛)说”岂能被否定??

这个问题,当然有争议。诸葛亮在《出师表》说的原话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具体“争议”有以下几处:

一、对“南阳”的理解

1、南阳郡。如“南阳太守袁术”(《三国志》)

2、南阳城(宛)。如《南都赋》有“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

3、南阳郡下瞎的一小块地方,如2003年人教版教材注释《出师表》曰“南阳,今湖北襄阳一带”。

二、躬耕地

1、南阳卧龙岗

2、襄阳隆中

3、其他地方

三、今襄阳隆中在“躬耕南阳”时的归属

1、隆中位置

(1)今襄阳隆中在“襄阳西南”

(2)习凿齿说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

(3)习凿齿还说隆中属于南阳邓县,在“汉江以北”

2、隆中的归属

(1)南郡襄阳

(2)南郡中庐

(3)南阳郡邓县

(4)南阳郡山都县

四、诸葛亮做《出师表》时用的行政区划

1、诸葛亮用的是“躬耕南阳”时(197年——227年)的行政区划,此时南阳郡在汉江以北,

2、诸葛亮是政治家、军事家,所以必然用做《出师表》时(227年)的行政区划,此时隆中属襄阳郡。

五、诸葛亮认可不认可襄阳郡

1、诸葛亮不承认襄阳郡,因为襄阳郡是汉贼曹操设立的。

2、诸葛亮承认襄阳郡,因为(1)曹操设立襄阳郡时候,汉献帝还在位。(2)刘备曾委任关羽为襄阳郡太守。《三国志-关羽传》载“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

六、《出师表》之“南阳”位置在哪里?

1、因为诸葛亮在《后出师表》用了“南阳城(宛)”(曹操……困于南阳)这个概念,所以“南阳”也是宛,即今河南南阳。

2、“南阳”是“躬耕南阳”时的南阳郡,在汉江以北。

3、“南阳”基本上在汉江以北,还管辖汉江以南(如隆中)某地。

4、因诸葛亮用的是227年的行政区划,所以“南阳”在义阳郡以北(今河南新野北边),“南阳”和隆中之间隔着义阳郡、襄阳郡、汉江。




谁在“克隆"南阳躬耕地?

不知什么时候襄樊把岳飞夜宿南阳卧龙岗书写的《出师表》拓片偷走,把题跋里“过南阳,夜宿卧龙岗"字抺掉…挂到襄樊"隆中"。襄樊根据需要,把叫了几千年阿头山改为隆中山,2002年3月下文再把泥嘴镇改为卧龙镇,2010年11月26日又把襄樊改襄阳,五次去北京人教出版社″公关活动"将《草庐对》篡改《隆中对》,把南阳注解为襄樊一带(详见《襄樊晚报》2003年7月18日报道市长亲自去)。后觉得不爽,听说下一步要直接改称湖北省诸葛亮市,真有种!就连金庸笔下虚构的郭靖,黄蓉也在襄樊雕像了。 河南南阳与湖北襄樊(″隆中")两地语言,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丶文化习俗和建筑风格有天壤之别,可以断定襄樊(襄阳)自古从来没有归河南南阳管过,为迎合诸葛亮《出师表》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编造出历史上南阳跨过汉水管过襄樊,情愿当南阳的后人。 大诗人李白一生钟爱南阳,钟情诸葛孔明。先后五次畅游南阳戏白水(白河),写下《南都行》等15篇赞美南阳的诗篇,3篇同时提到诸葛亮和南阳。李白去襄阳写下《襄阳曲》等近十首诗,诗中提到那么多裹阳籍英才,为何只字未提诸葛亮和″隆中"?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唐伯虎、岳飞等历代名家近三十多位都在南阳写下关于诸葛孔明与南阳的诗(随便搜索一下便知)。如今走进南阳卧龙岗千年松柏参天、唐以来的石碑林立,无不在证明着真实的躬耕地。襄樊隆中里能找到什么?有三百年的一棵树一块碑一间房?究竟谁在做假?谁在偷?




诸葛亮躬耕地确实有争议。

争议的原因是对”躬耕南阳”的看法不一致。

襄阳认为根据习凿齿的《汉晋春秋》里说的”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据此认为隆中属于邓县,邓县属于南阳郡,隆中属于南阳郡,因此诸葛亮说的”躬耕南阳”实际是躬耕隆中。

南阳认为诸葛亮的”躬耕南阳”就是指南阳卧龙岗,认为隆中不属于南阳郡,认为南阳郡和南郡因汉水为界,隆中在汉水南,因此隆中不属于南阳郡。

明清以后,双方争议激烈,一直到现在争论还没有停止。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确定隆中在三国的归属问题,从部分网友提出隆中属于中庐县,理由是襄阳立县前汉江以南一直属于中庐县管辖,襄阳立县后向西到万山,万山以西仍然属于中庐县管辖。这一点襄阳县志也承认襄阳县在中庐县以东。

但双方没有认可对方观点,争论将继续持续下去!




我先说结论吧,诸葛亮的躬耕地是在三国时期的南阳郡,现在的襄阳市,而不在南阳市。我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南阳郡与南阳市是两个概念,不能等同,也不能混淆,南阳郡与南阳市辖区是不一样的,而隆中在南阳郡的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而如今属于襄阳市辖区内。

二,建安四年,官渡之战的前一年,驻扎于宛城的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下,投降了曹操,那么南阳郡就不在刘表的势力范围内,而在曹操的势力范围,那么诸葛亮是不可能在这个地方躬耕的。

三,出师表里面有提到,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宛就是宛城,洛就是洛阳,那么说明诸葛亮是在宛城的南面,所以只可能是在襄阳城边的隆中地区。

四,襄阳城是荆州的治所,诸葛亮虽然说是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但这个其实是自谦之词,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虽然不出仕,但和荆州名士,多有来往,比如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司马徽,庞统,庞山民等等。

而且诸葛亮是随叔叔诸葛玄来荆州襄阳找刘表的,另外诸葛亮取的是黄氏,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氏,二姐嫁给了庞氏,蔡黄蒯庞是荆州四大家族,那么诸葛亮的隐居之地在襄阳城二十里比较合适,如果在宛城,就有点远离荆州中心了,消息过于闭塞。

五,刘备投奔刘表的时候,是驻扎于新野,新野就是刘表势力的最北端了,刘表就是利用刘备防御曹操的,正如张绣投奔刘表的时候,是驻扎于宛城,而此时宛城在曹操手里,诸葛亮只可能在新野的南边。

六,据魏略记载,刘备驻扎于樊城,诸葛亮是北行去见刘备的,那么诸葛亮只可能在樊城的南边 ,而宛城在樊城的北边,所以也不可能是在宛城的。

七,我看遍三国魏晋时期的史料,都未见卧龙岗这个地名,那说明卧龙岗是后来的地名,不是当时的地名,如果有人找到的话,还烦请告诉一下,

综以上理由,诸葛亮的躬耕地,只可能是在襄阳市,不可能在南阳市。




抢吧!河南不用争!摆出一个南阳就好了!南阳一出对方就需要摆出各种各样的论据!让对方先说吧!后笑看之!不用理他!抢来抢去,出师表永远都是南阳而不是他!任何人张推翻或是抢都需要解释一大堆!然后反对者一大堆!河南就算了不要掺和!本身占便宜在掺和就有些欺负人了!所以搁置争议纪念其精神就好!我们要得是那人的精神和代表的智慧,至于在哪种地重要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后汉书   汉水   新野   太守   南阳市   襄阳   汉江   邓县   卧龙   荆州   襄樊   南阳   出师表   河南   史料   社会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