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听力有障碍,如何早期发现和干预?

新生儿什么时候有听力?

以前人们认为,新生儿刚生下来都是耳聋的。但随着科学发展,研究表明,胎儿听觉感受器在胎儿6—7个月时就已经基本成熟,超声显像可以观察到胎儿对外界声音刺激会有眨眼的反应。正常的新生儿一出生就有听觉定向能力。

宝宝听力障碍常见吗?

听力损失是全球最常见的先天性出生缺陷,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发生率约占全部出生缺陷的 20%,发病率在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婴儿期的听力障碍会对宝宝将来的语言学习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导致宝宝既聋又哑。

家长如何尽早发现宝宝听力障碍?

婴儿早期听觉能力有

生后1个月:突然给予声音刺激会出现惊跳反射、眨眼反射、觉醒反射、吸吮反射。哭泣或手脚舞动时,宝宝听到声音会停止当前的行为。在近耳处摇动声响玩具时,宝宝偶尔会慢慢地转脸。

生后2个月:睡眠中受到较大的声音刺激,可出现惊跳、睁眼、手足抖动。面对宝宝说话,他可以发出“啊 噢”等元音。

生后3个月:睡眠中听到声音,可出现眼睑闭紧、手指紧握等动作。电视机的声音可使宝宝转头或转动眼球。听到吵架声会出现不安,听到哄逗声、音乐声会有喜悦的表情。

生后4个月:呼唤名字会转动头部寻找,对妈妈的声音很敏感,对自己熟悉的声音例如玩具声、电视声、开门、关门声表示关注。

生后5个月:能转头寻找耳边的闹钟声,能区别父母的声音、熟人的声音。对突然出现的人的声音刺激产生恐惧。

生后6个月:对他说话或唱歌,他会用眼睛看着你,可跟踪声源。能敏捷地寻找到发声的地方。

如果听力正常,等到了一周岁时,就应该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语言,例如来来、抱抱、再见等。再大一些就会模仿大人说出一些简单的话语。到了一岁半时,就会按照语言指令,正确指出自己的五官或自己熟悉的物品。

如何检查宝宝听力障碍?

听力筛查主要包括两种筛查方法:耳声发射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

1. 耳声发射

是指正常耳蜗在接受到外界的声刺激后会发出声音,这股声音经过听骨链、骨膜反过来传导到外耳道的现象。

这种自发的声音可以通过仪器记录,从而评估耳蜗的功能。因为仪器需记录微小的声音,所以耳声发射检查会受到环境声音、外耳道状态、受试者配合程度的影响。对婴儿来说,在安静睡眠中进行这个检查更准确,可以避免孩子哭闹、吞咽等干扰实验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耳声发射仅仅能够评估耳蜗的功能,无法评估听神经的功能。不过,因为实验操作简便,普及度广,第一次听力筛查多为此项目。

2.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查

用仪器给予孩子声音刺激,然后通过贴在孩子头部皮肤的电极片记录孩子听觉神经活动时的生物电活动,从而评估听神经、脑干听神经核的功能情况。

这个检查也是在孩子安静入睡时更好进行。检查不会受到外耳道情况的干扰,是诊断听力障碍的常规项目之一。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缺陷是,能反应高频听阈的障碍,但对低频听阈的障碍容易遗漏。

小结:耳声发射可以很好地筛查低频听阈的缺陷,所以将耳声发射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联合用于新生儿听力的筛查,可以全面掌握孩子的听力情况。

美国儿科协会也强调了新生儿需要做听力筛查

什么时候给宝宝做听力筛查?

正常新生儿:听力筛查一般在生后 48 小时至出院前进行。如果第一次筛查有未通过或者未进行,需在生后 42 天进行复筛。

复筛仍未通过的孩子:需在生后 3 个月时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

如何看待听力筛查的结果?

作为新生儿的父母,在出院时需要记得查看医生出具的听力筛查结果表,上面会写有筛查的结果及复查的时间和地点,遵照医嘱及时复查即可。

1. 初筛可能出现假阳性

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不通过率是15%-20%,但你也不要担心,这里面绝大多数宝宝都是正常的。新生儿耳道内羊水和胎脂等残留物堵塞、环境声音干扰、中耳病变等都可能会造成假阳性结果。

第一次筛查未通过并不一定代表就有听力障碍,需要进行复筛来明确。

2. 初筛通过但有高危因素

如果初筛通过,但是孩子存在高危因素,需要在生后三年内每年进行一次听力筛查。有些听力障碍是过了新生儿期以后才会出现,需要定期检测。

3. 通过筛查也要注意观察

所以即使通过了听力筛查,家长在之后的生活中也需关注孩子对声音的反应。

宝宝听力障碍怎么办?

如果觉得宝宝对声音反应迟钝或者迟迟不能开始说话,需及时就医检查听力障碍的可能。对于听力障碍的早期干预最好在出生后 6 个月内开始,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振动声桥等手段帮助患儿听到声音,再通过专业语言康复训练来达到聋而不哑的目的。

如何保护宝宝听力?

1、不要让宝宝躺着吃奶

宝宝的咽鼓管平直,躺着吃奶很容易发生呛咳,奶水呛入咽鼓管进入耳腔,引发中耳炎。不仅呛奶宝宝鼻炎、口腔疾病都很容易导致中耳炎。中耳炎在婴幼儿人群中非常高发,也是伤害宝宝听力的一大重要因素。

2、不要随便给宝宝挖耳朵

很多妈妈看到宝宝耳朵里面有耳屎,都耐不住心痒要给宝宝清理。事实上,宝宝耳朵里存在一些耳屎其实是有很大好处的。可以有效保护宝宝耳膜,缓解强烈声音对宝宝耳膜的冲击。而且,适量的耳屎还可以阻挡异物、飞虫等进入宝宝耳朵。

3、不要强制给宝宝灌药

让宝宝乖乖吃下又苦又涩的药是很难的。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家长用手捏着宝宝鼻子、趁宝宝张大嘴哭闹给宝宝强行灌药。强行灌药会导致药水呛入咽鼓管,引发中耳炎,和呛奶是有差不多一样的后果的。

4、不要给宝宝滥用抗生素

新生儿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是很弱的,因此也很容易感染疾病。家长为了让孩子快些康复,会给孩子吃各种抗生素。

抗生素中的一些种类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对耳内神经细胞的损害尤其巨大,稍有不慎都会导致耳聋,称为耳毒性药物。

5、避免家庭噪音

家庭噪音,这可能是家长们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据检测,家庭中电视机所产生的噪音可达60至80分贝,洗衣机为42至70分贝,电冰箱为34至50分贝。另外,室内敲打声、家人的高声吵架等均在范围之列。听力的丧失是渐进性的,不容易被发觉,而家庭噪音具有长期性、隐匿性的特点,所以,家庭噪音对宝宝听力损伤的危害不容忽视!建议家里噪声比较大的设备尽量不要同时开启,同时避免使宝宝长时间处于嘈杂的环境中,避开生活中常见的噪音污染源。




作为非专科医生,没有专科经验,但可以从宝宝的听力发育情况入手,来指点家长如何自己发现自己的孩子听力是否有问题。下面是搜集到的信息:

一、宝宝听力发育规律

  (1)0~3个月

  刚出生的宝宝,中耳里还有羊水残留,几天后才能被完全吸收,此时宝宝并不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但能听到较大的声响。

  如果突然出现60分贝以上的声音,宝宝很容易受惊吓,会全身抖动、眨眼、皱眉头、前臂急速屈曲、两手握拳、哭闹、喘气甚至停止进食。

  (2)4~6个月

  宝宝开始能辨别妈妈的声音。跟宝宝说话时,他可能会用眼睛注视你,或专注于听你的声音而停止其他动作,头转向声源,表现出对熟悉声音有感知的能力。

  (3)7~11个月

  宝宝能主动向声源方向转头,也就是有了辨别声音方向的能力,听到妈妈哄逗的声音,可发出笑声,有的宝宝甚至会听从妈妈的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生活中,父母的某些行为会对宝宝的耳朵造成影响,甚至会甚至宝宝耳聋。我们一起来看看:

擤鼻涕太过用力

捏鼻涕这件小事也可能导致宝宝听不见。很多爸妈会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宝宝的两侧鼻孔,然后让宝宝用力擤,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宝宝鼻腔内的病菌因压力而侵入鼓室,从而影响听力。轻者,孩子耳朵会有堵感,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孩子耳朵痛,听力下降。其实,正确的擤鼻涕的方法是先压住孩子一侧鼻翼,然后擤出里面的分泌物,在压住另外一边鼻翼,擤出鼻涕。

过度掏耳朵

给宝宝掏耳朵是爸妈做的很平常的一件事。不过,小编要提醒大家,给宝宝掏耳朵也容易掏出问题来。要知道,爸妈给孩子掏耳朵的工具非常重要。很多妈妈喜欢随手给宝宝掏耳朵,比如用发卡,用火柴棒,用木棒等。爸妈的不经意行为,会导致病菌进入宝宝的中耳腔内,从而引中耳腔感染,严重的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孩子耳朵确实要适当清理,但要注意力度,要轻轻的掏,也要注意工具,不要用过硬和不洁净的东西掏,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过多的噪音

据调查,很多儿童因为噪音污染而导致听力疾病。孩子们经常在噪音下学习或者生活,听力会逐渐下降。高分贝的噪音是孩子听力疾病形成的重要因素。为了孩子的健康,爸妈要给孩子营造安静的家庭氛围,如果发现周边有噪音,记得及时带孩子离开,或者捂住孩子的耳朵。

游泳不注意耳朵的保护

如今,很多小孩子都开始学习游泳。不过,因为游泳池内水不洁净,加上孩子们抵抗力差,这样的水侵入耳朵内后,很容易引起中耳炎。所以,如果爸妈们想带宝宝游泳,那么要做好保护耳朵的措施。

用错了药

一些药物也会对孩子听力造成影响,比如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药物,如果孩子体质是过敏体质,那么很可能就会有影响,因此千万别盲目用药!




宝宝从出生到3岁,一共要进行8次体检。其实体检并不神秘,只是检查一下宝宝的成长进度,保证宝宝的健康成长。

心连心月嫂为各位新手爸妈列出了每次体检的主要内容,这样很多项目家长们在家就可以提前预习啦~

第一次体检(出生后第42天)此时,孩子体格发育有以下特点:视力:能注视较大的物体,双眼很容易追随手电筒光单方向运动。肢体:其小胳膊、小腿总是喜欢呈屈曲状态,两只小手握着拳。

第二次体检(宝宝4个月时)动作发育:能支撑住自己的头部,俯卧时,能把头抬起并和肩胛成90度。扶立时两腿能支撑身体。视力:双眼可追随运动的笔杆,而且头部亦随之转动。听力:听到声音时,会表现出注意倾听的表情,人们跟他谈话时试图转向谈话者。口腔:此时孩子的唾液腺正在发育,经常有口水流出嘴外。血液:4个月的孩子从母体带来的微量元素铁已经消耗掉,如果日常食物不注意铁的摄入,就容易出现贫血,要给孩子多吃蛋黄、猪肝汤、肝泥等含铁丰富的食品。但不能服用铁剂药物。“第三次体检(宝宝6个月时)动作发育:会翻身,已经会坐,但还坐的不太稳。会伸手拿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塞入自己口中。视力:身体能随头跟眼转动,对鲜艳的目标和玩具,可注视约半分钟。听力:注意并环视寻找新的声音来源,能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牙齿:6个月的孩子有些可能长了2颗牙,有些还没长牙,要多给孩子一些稍硬的固体食物,如面包干、饼干等练练咀嚼,磨磨牙床,促进牙齿生长。由于出牙的刺激,唾液分泌增多,流口水的现象会继续并加重,有些孩子会出现咬奶头现象。血液:6个月之后,由母体得来的造血物质基本用尽,若补充不及时,就容易发生贫血。需分析贫血的原因,是饮食原因还是疾病造成的。尽早纠正贫血。在家时,注意观察孩子面色、口唇、皮肤黏膜是否苍白,如是,应考虑到贫血,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第四次体检(宝宝9个月时)动作发育:能够坐得很稳,能由卧位坐起而后在躺下,能够灵活地前后爬,扶着栏杆能站立。双手会灵活地敲积木。拇指和食指能协调地拿起小东西。视力:能注视画面上单一的线条。视力约0.1。牙齿:小儿乳牙的萌出时间,大部分在6-8个月,小儿乳牙的计算公式:月龄减去4~6。此时要注意保护牙齿。

第五次体检(宝宝1周岁时)动作发育:这时候的孩子能自己站起来,能扶着东西行走,能手足并用爬台阶,能用蜡笔在纸上戳出点或道道。视力:可拿着父母的手指指鼻、头发和眼睛,大多会抚弄玩具或注视近物。听力:喊他时能转身或抬头。牙齿:按照公式计算,应出6~8颗牙齿。乳牙萌出时间最晚不应超过一周岁。如果孩子出牙过晚或出牙顺序颠倒,就要寻找原因,它可能是由缺钙引起的,也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

第六次体检(宝宝18个月时)1~2岁,体检变为每半年一次。到第六次体检的时候,孩子已经18个月了。大小便:能够控制自己的大便,在白天也能控制小便,如果尿湿了裤子也会主动示意。动作发育:能够独立行走,会倒退走,会跑,但有时还会摔倒;能扶着栏杆一级一级上台阶,下台阶时,他就往后爬或用臀部着地坐着下。视力:此时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视力,尽量不让孩子看电视,避免斜视。听力:会听懂简单的话,并按你的要求做。血液:孩子须检查血红蛋白,看是否存在贫血状况。这时候的孩子有一些特殊问题引起医生的关注,医生可能就会在这次体检的时候提醒你。蛔虫症:1岁半的孩子,自己能够活泼而好动,但其肘关节囊及肘部韧带松弛薄弱,在突然用力牵拉时易造成挠骨头半脱位。家长在给孩子穿衣服时,教训孩子时,应避免过猛的牵拉动作。

第七次体检(宝宝2周岁时)动作发育:能走得很稳,还能跑,能够自己单独上下楼梯。能把珠子串起来,会用蜡笔在纸上画圆圈和直线。大小便:完全能够控制牙齿:乳牙20颗已出齐,此时要注意保护 牙齿。听力:大概掌握了300个左右的词汇,会说简单的句子。如果孩子到2岁仍不能琉璃的说话,要到医院去做听力筛查。

第八次体检(宝宝3岁周岁)动作发育:能随意控制身体的平衡、完成蹦跳,踢球、越障碍、走S线等动作,能用剪刀、筷子、勺子,会折纸、捏彩泥。视力:孩子到3岁时,视力达到0.5,已达到与成人近似的精确程度。此时宝宝应进行一次视力检查,我国大约3%的儿童发生弱视。孩子自己和家长一般难以发现。在3岁时如能发现,4岁以前治疗效果最好,5~6岁仍能治疗,12岁以上就不可能治疗。牙齿:医生会检查是否有龋齿,牙龈是否有炎症。

定期给宝宝体检不仅能对孩子的营养保健有个及时的知道,还能及早发现病症,予以治疗。各位新手爸妈可不要忽视哦!





我记得宝宝满一个月后去医院打预防针,医生都会说做体检的。我们是在省妇幼生的,最开始没在社区医院打预防针,省妇幼儿科打预防针必须先看医生,医生问清楚孩子的情况后再开针。

当时体检时医生会拿玩具各种逗弄宝宝,观察她的反应。其中一个拿摇铃右耳边一下,左耳边一下,宝宝会听到摇铃声把头转过来转过去。我想这应该是测听力。检查后医生会有一个发育的综合评估,有问题会告诉你。我想最初几个月这个钱不能省,有问题急时开预治疗。

哦!好像还做了一个专门用仪器按在头上测的,应该也是这方面的吧。总之各种母乳检查等,大医院还是很专业的,也很放心。

现在大点一切正常就没去了,果然前几天流鼻涕没完全好,社区医院的小丫头说可打预防针,结果第二天高烧,几天才好。大医院医生相当严格这方面。




1)训练聋儿对声音的反映:帮助孩子独立倾听声音,可采取下列训练方法:所需物品有鼓或面盆或两只铝锅盖,1根木棒,5块小石头,1个纸盒子;训练可随时进行;顺序——当孩子看爸爸时,爸爸敲动锅盖或鼓,当声音消失时,立即向纸盒里放1块小石头,并重复做几遍,妈妈立即示意小孩抓1块小石头放入盒子里。这样几次后,小孩就会注意倾听,并自己做出反应,家长应对其正确反应给予奖励,如果暂时仍未做出反应,家长需要耐心给予帮助,一旦有进步就要给予表扬。当孩子仔细听和看时,能不断做出反应,你就可以试着在他看不见的地方敲,不要把声源放得离孩子太远,只要他看不见就行,使他能单独倾听,并能做出正确反应。家长应更换多种不同声音的器具,如铃、笛子、口琴等,观察他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反应。

(2)培养聋儿良好的用耳习惯:家长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用多种方法让聋儿听不同的声音,以引起他的兴趣。比如家长可以将耳朵贴在收音机前,一边听声音,一边呈现出一种愉快的表情,小孩见到后,他会模仿并将戴助听器的耳朵凑过来,这时家长可有意识地选一些儿歌,音量可适当放大,以引起他对声音的注意。

当聋儿刚戴上助听器时进行这种训练是最佳时机。家长可将一些通俗的儿歌唱给孩子听,重复次数越多越好,一边唱,一边随着节拍。再次唱时你应与孩子随着音乐打拍子,鼓励孩子伊呀作声,可先唱歌,再读歌词,声调要变化,语音要缓慢、清晰。反复训练后,孩子如已习惯听这首儿歌,他可能知道或不知道下面的词,你可提示几个词,然后停顿,让孩子补充余下的词,先鼓励他说话,再慢慢纠正。

又如在家里用粉笔在地上划几条线,家长在孩子后面吹口琴或敲一下竹罐、鼓等有声物,让孩子听到声音跳一跳,较小的孩子可先由父母领着做几遍,还可用几个小凳子排成一条线,让孩子听到声音移过来坐第2个凳子,再听到声音移过来坐第3个凳子等等。也可在睡觉前或吃饭时,父母趁孩子不注意时叫孩子的名字,引起他的注意,并对孩子的回头或“哎”给予愉快的奖励,不要试几次没有反应就放弃对孩子的训练,最好把这种训练纳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如端给孩子一碗饭时,反复说“饭饭”;当他口渴时,当他眼睛盯着你给他倒水时,反复说“水、水、水”,这样反复训练,不但利用了听觉,而且逐步形成了“水”、“饭”这些声音与实物之间的统一和联系,也就形成了听觉概念,久而久之,当他口渴或饿时,启示他说水或饭,而不是用手来指嘴和肚子。

(3)辨别声音:应学会对不同声音的分辨能力,如听到“喔、喔、喔”要让他能知道是公鸡叫,“嘟、嘟、嘟”是汽车声,“铃、铃、铃”是自行车声。这对孩子残余听力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家庭训练辨别声音时可用鸡、狗、猫等小玩具或卡片放在小孩面前,然后家长在背后学动物的叫声,每次只学一种动物的叫声,如“喔、喔、喔”,让孩子拿起卡片是什么动物在叫,拿对了就给孩子奖励,也可将这个游戏换成写有a(啊)、o(喔)、e(鹅)或1、2、3、4的小纸片,父母在孩子背后读,让孩子拿着纸片,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听觉训练,孩子耳朵的灵敏度就会逐步提高。家长在为自己孩子训练时,还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万事开头难,聋儿刚开始训练时,许多地方不习惯,以致效果不理想,甚至开始几次没有反应,这都是正常的,不要放弃训练。家长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怕失败。②教学内容应尽量选孩子有兴趣的事物,以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③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办法,充分发挥聋儿残余听力功能。④聋儿有记得慢、忘得快的特点,所以重复教学十分重要,要有计划地反复温习所学过的内容,在听觉训练的同时,保护好聋儿的残余听力,以最大限度开发它,恢复语言能力。




儿童如果听力发生问题,日久就会影响其语言、智力和心理等方面的发育。家长和老师若能早期发现孩子的听力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临床治疗、配助听器或进行语言训练等,是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儿童在语言、智力和心理等方面出现障碍。海之声听力专家认为,由于儿童的年龄小,不会表述,对于其听力障碍的早期症状,成年人很不容易发现。 我们曾经见到一位儿童患者,9岁时家长带来就诊,家长反映以前一直不知道患儿有听力问题,在幼儿园时老师反映该患儿比一般儿童反应慢,家长当时仍没有认识到是由于孩子的听力下降所致,直到9岁时患儿自己反映听不清楚老师讲课内容后才引起家长重视,这个时候采取干预措施不仅效果会打折并且对孩子的学习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实际上,如果听力真的出现了问题,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耳聋信号,家长或教师如能细心观察是不难发现的。这些早期听力障碍的信号表现有: 一、婴孩时期: 1-3个月:对于突然而来的巨响毫无反应。 3-6个月:不会寻找声源。 6-9个月:不会望向讲话中被提及的人或物。 9-12个月:不懂跟从一个动作的指示,例如:把球拿给我。 12-15个月:未能说出第一个单字,例如:爸、妈、灯、车。 15-18个月:对您在邻房的呼唤无动于衷。 18-24个月:未能运用两个字的短句。 24-30个月:能说出的字少于100个。 30-36个月:未能运用4至5个字的句子。




儿童听力障碍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政策,儿童言语发展最快的阶段是0-5岁,对儿童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错过这个时间,儿童的口齿、气息、理解力等后期是无法弥补回来的,早发现对儿童的后期言语康复至关重要;针对这个问题,国家出台的相对的政策,将新生儿的听力筛查项目列为必检项目。




擤鼻涕太过用力

捏鼻涕这件小事也可能导致宝宝听不见。很多爸妈会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宝宝的两侧鼻孔,然后让宝宝用力擤,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宝宝鼻腔内的病菌因压力而侵入鼓室,从而影响听力。轻者,孩子耳朵会有堵感,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孩子耳朵痛,听力下降。其实,正确的擤鼻涕的方法是先压住孩子一侧鼻翼,然后擤出里面的分泌物,在压住另外一边鼻翼,擤出鼻涕。

过度掏耳朵

给宝宝掏耳朵是爸妈做的很平常的一件事。不过,小编要提醒大家,给宝宝掏耳朵也容易掏出问题来。要知道,爸妈给孩子掏耳朵的工具非常重要。很多妈妈喜欢随手给宝宝掏耳朵,比如用发卡,用火柴棒,用木棒等。爸妈的不经意行为,会导致病菌进入宝宝的中耳腔内,从而引中耳腔感染,严重的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孩子耳朵确实要适当清理,但要注意力度,要轻轻的掏,也要注意工具,不要用过硬和不洁净的东西掏,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新生儿出生后会有听力筛查,通过即无问题。 若未做过筛查,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对声音的反馈,是否知道追声进行判断。 正常的孩子对于声音灵敏度很高,特别是动感的音乐,会跟着音乐进行舞蹈的反馈。。。建议如果怀疑孩子听力有障碍,及时到医院进行听力方面的筛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声源   听力   障碍   宝宝   新生儿   听觉   视力   噪音   耳朵   家长   声音   医生   动作   儿童   发现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