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如果搬离中国,对中国制造业造成的冲击有多大?

首先,富士康不是如果搬离中国,而是实实在在的在陆续搬离中国,曾经南宁的高新区,江南区都有富士康的厂区,现在已经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搬迁。再者,富士康的搬离,对中国的制造业并不会造成什么冲击,因为成熟的行业体系里,并不缺少弥补富士康退出空缺的企业。富士康逐渐退出中国市场主要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富士康本就是代工性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产品研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初在中国各地不断建厂就是因为中国年轻人多、用工成本低,招工易。这几年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外加许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互联网行业,已经不再有那么多纯粹的蓝领阶层,用工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下降,所以导致富士康逐渐往东南亚等拥有更多廉价劳动力的国家搬迁。第二,同类代工企业在国内这几年也在兴起,且半自动化程度要高于富士康,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也强过富士康,给员工压力减轻,所以年轻人更多选择其他代工企业。总的来说,富士康撤离了,肯定会有其他企业进来弥补这个空缺,不可能对中国制造业造成什么冲击,反过来说,只会对富士康本身的发展造成冲击!




富士康本身属于台资企业,主要做代工的。如果富士康搬离中国,对中国本土的制造业冲击不是太大。但是富士康如果搬离中国,会影响很多青年农民工的就业,也会影响与之有关的服务行业,比如餐饮、租房、销售、中介等等。富士康在大陆有百十万工人,直接关系着百十万个家庭和直接影响着他们三到五百万家人的生活。间接影响着与之相关的服务行业的从业人数比例,也非常之大。另外富士康如果搬离中国,对一些比较依赖富士康的城市的经济,还是有很大冲击的。比如郑州,富士康所创造的GDP 和对外贸易在郑州乃至整个河南都有占很大比例。

如果富士康离开中国,首先肯定有国内同类型企业代替。虽然这类代工型企业,技术含量低,但是主要的还是要有订单,你其他同类型行业代替富士康,能不能接到很多国际大电子设备企业的订单,这个也很难说,比如苹果公司和富士康的合作也是根深蒂固的,代工企业虽然技术含量低,但是主要的还是需要大量的订单,如果富士康走了,势必也会把与之合作的客户带走,做企业客户资源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新的替代企业没有大的订单,也得放假,也解决不了几百万人的就业和一些城市的财政税收。

另外富士康在同类型行业中,可以说技术也是非常成熟的,在同类型企业中做的产品也是非常好的。因为富士康产品做的好,所以苹果公司,包括华为,小米这些大客户才让富士康代工的。如果富士康走了,新的替代企业有没有富士康的技术和标准也很难说。虽然代工企业门槛低,但是做的产品也是有对比的。这就像画鸡蛋一样,每个人都会画,但是达芬奇画的鸡蛋才是珍品,才有人收藏。富士康在同类型代工企业中做的产品也是非常好的。

另外富士康属于外企,世界五百强,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比如给员工按时发放工资,按照规定给加班费,给一线员工缴纳五险一金,这些也是值得很多国内很多制造业学习的。

富士康、昌硕等等这些大的代工企业,呆在中国我觉得还是利大于弊的。另外虽然印度和越南等国家可能工人工资开支小,但是他们的一线工人没有中国一线工人好用。




富士康曾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一度成为中国的骄傲。却因创始人郭台铭的错误领导逐渐跌落神坛,郭台铭曾表示“自己是在给大陆人赏饭吃”,此言论一出无疑是让许多人对富士康起了反感,更有在美国发起打压中国科技发展,制裁华为之时,富士康毅然决然选择断绝与华为的一切合作,要知道在富士康处于最困难的时候是华为出手相救,才有了后面富士康的辉煌发展。现如今却忘恩负义,终止与华为一切合作,还扬言要撤出富士康在华的一切代工厂。那么现在坚持要选择在国外发展的郭台铭发展的如何了呢?选择这条道路的他是否给富士康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呢?

郭台铭选择坚定赴美发展的这条路,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仅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反而背道而驰,整个企业遭受巨大亏损,与此同时富士康在国内的口碑也是一落千丈,在国内的地位也是备受打压,一系列的错误决策使得富士康“跌落神坛”被自己流水线的工人取而代之了。明明在国内拥有巨大市场和良好口碑的富士康,为什么郭台铭坚持选择要与美国公司合作呢?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已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仅次于美国。

美国面对如此飞速发展的中国马上就起了警惕之心,为了防止我国超越美国影响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于是就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遏制和打压中国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对华为的打压最为严重,苹果公司与华为公司成为敌对手,而于此同时苹果华为两个公司均提出要与富士康进行合作。当初富士康正处于最低谷的危难期时,是华为及时的出手相救,按理来说华为不仅资本技术强大并且对富士康有恩,富士康应该选择与华为强强联手,共同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献出一份力量。可是郭台铭却被美方口头承诺的100亿美元投资所引诱并且贪于美国的资源,直接跑去美国建立工厂,不仅如此富士康还断绝了与华为的所有合作,在背后悄悄的打压华为,扬言要将一切在中国的代工厂全部撤出。

美国苹果依靠富士康这座桥梁在中国市场赚取了巨大财富,同时富士康也因为美国苹果的大量产品需求获取了巨大收益,二者相辅相成,它们的成功都与中国的巨大市场密切相关,可郭台铭却说是自己给大陆人赏饭吃,这样的言论可谓是砸了富士康的招牌,明明依托巨大的中国市场才得以有了富士康的辉煌,郭台铭却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其实到底是谁成就了谁,事实是不会说谎的。

郭台铭见在美国建设工厂没有起色后便决定转向印度建设工厂,其实早在之前美国苹果公司总裁就前往东南亚地区进行考察,可见富士康完全是跟着美国苹果公司的想法而决策的,认为在印度建设工厂可以节约用人成本,但印度当地环境和人口问题十分严重,郭台铭不仅没有得到所期望重的收益,还被疫情问题再度打压。随着疫情扩散蔓延,印度成为疫情的重灾区,当地政府部门已经人民的生活都遭受了严重的影响,当然选择在印度投资建厂的郭台铭也是遭到了巨大打击,并且富士康在印度选择建厂的区域也是成为了疫情高风险重灾区,这样一来使得富士康的产量跌落一半以上,美国苹果公司交给富士康生产的产品以及即将推出的新品都在量产环节遭遇了困难。

其实富士康明明可以选择与国内的多家大企业合作,并且在中国建厂的人工成本同样低廉,在同等价位的人工成本下,在中国还有更好的环境市场已经人才资源,选择与美国合作将工厂设在印度可以说是愚不可及。最后富士康不仅没有拿到美国口中承诺的100亿美金,还投入了大量资金,到最后还落得一个烂尾工程。接二连三的失败使得富士康的股价一夜之间蒸发了近7000亿市值,这时候郭台铭终于醒悟过来,富士康发展和生存的基础是中国市场,想要完成海外的大量产品生产任务就必须依靠中国工厂完成,于是决定将工厂搬回中国,在中国招收大量员工重返辉煌。

可是如今的富士康在中国早已经不是当年人们心中的骄傲了,郭台铭忘恩负义的行为以及他不理智的言论都使得富士康在中国人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富士康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闪闪发光一家独大的代工厂企业了,在富士康准备撤出中国市场的时候,许多代工厂就开始慢慢崛起了,从前许多与富士康合作的华为、小米等手机品牌都交给了比亚迪去生产,因此比亚迪一举成为继富士康以来国内最大的代工厂,可以说富士康的错误决策成就了比亚迪的辉煌。

如今郭台铭顶着舆论压力,在众人唾弃之下把大量的苹果订单带回中国市场生产,因为他知道只有中国市场才能完成如此大量的生产,可如今国人大多都不太愿意去富士康工作,不仅是因为富士康在国内的口碑不好,还有一部分是当今潮流下,年轻人都不甘于为别人打工,想要自主创业,奋斗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富士康工厂曾经有一名叫作王春来的女人,她从一个普通的流水线工人做到了主管,现如今已经创立了自己的代工厂名为立讯精密,整个代工厂的生产经营模式都与富士康一模一样,在各国等地都有建厂,订单量大生意火爆,成为富士康又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富士康在国内市场已经不如从前,但它仍依靠着美国苹果公司的产品生产维持着基本运营,直到苹果公司生产Airpods急需一家靠谱的高质量代工厂,这时库克发现了立讯精密,并且与其合作后十分满意,曾也多次下国内的立讯精密代工厂考察,于是决定正式将Airpods的生产订单交给立讯精密,并没有交给富士康。

王来春依靠自己十年来在富士康工作的经验,她熟知富士康代工厂的一切生产流程已经规章制度,她所创立的立讯精密不仅和富士康的生产经营模式一模一样甚至还更好,王来春拿下了苹果公司airpods的大量生产订单,收益可是盆满钵满。她从一个普通的流水线女工到如今登上了胡润的富豪榜,排名全国第四。立讯精密可谓是越做越大,她的目标很明确就是盯准了苹果的iPhone订单,很快立讯精密以33亿人民币买下了纬创资公司纬创江苏与纬创昆山两家公司,这两家工厂是为苹果生产iPhone的代工厂,立讯精密买下这两家代工厂就意味着此后立讯精密开始为iPhone生产,它将成为国内首家iPhone代工厂商。根据数据显示立讯精密的市值达到了4026亿美元,而富士康的市值为2883亿美元,很明显富士康已经远不如立讯精密了。

十几年前富士康招收的大量流水线工人中,郭台铭怎么样也想不到存在这样一个员工,未来会取代自己的代工厂。有人说富士康的衰败并不是因为王来春立讯精密的取代,而是郭台铭愚昧的想抛弃国内市场,这是他认知不清晰所带来的报应,也有人说如果没有立讯精密长期与美国苹果公司合作的富士康就会成为国内最大的iPhone代工厂了,其实总的来说郭台铭的投资眼光是好的,美国苹果公司确实是一个巨大市场,坚持与苹果公司合作也是能理解的,只是他没有清晰的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一味的迎合美国公司抛弃国内市场,最终那个闪闪发光的富士康变得黯然失色了。




1、苹果崛起、取代了诺基亚的地位以后,富士康就一直是世界最大规模的代工企业,全球拥有的员工超过了120万人,其中在中国就有超过80万的员工,安排了包括长下游企业在内的不止100万人的就业;一直到2019年年末,富士康75%的产能都在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为富士康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富士康的终端产品,包括苹果手机、手提电脑、台式电脑等,中国也是其最大的市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个市值最高的跨国企业和其代工厂,都是高度依赖中国市场、中国加工厂的。


2、2018年,富士康营收高达1780亿美元,每年交税都有几十亿美元,2019年交税更是超过了百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富士康曾在去年表示,预计2020年的营收更加强劲,如果没有疫情的影响,预计富士康的营收目标会达到2000多亿美元;不过疫情凶猛、很多核心零部件在欧美都发不出来货了,供应链有一定的脱节;富士康高层承认,一直到现在为止,疫情的影响还在蔓延,富士康的工作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因此,或许今年营收会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年初制定的目标出现缩水也是情有可原的。


3、好多年了,都在传言富士康搬离中国的事情,而且,在印度、越南、墨西哥,富士康也确实有大量的投资和建厂的事实了,一些初级的产品、一些加工工艺要求不是十分高的活路,确实也转移走了一部分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苹果的供应链,是精密的分工协作的闭环,其产品开发一直都是阶梯型的、生产加工也是这样的,一般可分为旧型号手机、iPad平板电脑、AirPod和最新的主力型号手机,那么,其在全球的制造,也就是按照这四大方向进行排兵布阵,之所以一直念念不忘在中国之外找个落脚地,其实就是要把一些不适合中国市场、中国加工能力的产能分散开来,在印度、越南和墨西哥这样相对落后的产地继续生存下去。


4、那么,在三星、华为、小米步步紧逼,在特朗普政府疯狂地遏制中国,大搞技术封锁、主推实业回归的大背景下,苹果公司还有它的主要分散在中国富士康加工厂,要想摆脱过度依赖中国的现状,搬走部分企业,分离部分产能也就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了。而且,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的扩大、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土地水电运输等要素成本也在逐渐增加,资本都是趋利的,富士康待价而沽、走低成本扩张、低成本增长发展的步伐也就在逐步加速了,分时段的、逐步的、渐进式的剥离、迁移,还会发生的。



5、回答题主:富士康如果搬离中国,对中国制造业造成的冲击有多大?影响肯定有,冲击也是比较大的,毕竟有这么多的就业、这么多的税收、这么大的加工能力而带动的上下游的企业和物流、服务、商业等等,都会在短时间内重新再来组合、再来寻找新的生计、新的生机了。如果全部走了,肯定会留下一段短暂的空白期、交割期、交接期和重新适应的时间的。还有一点,富士康不仅代加工苹果的产品,国内很多3C产品也是富士康代加工的,也要寻找新的合作厂家或者跟着富士康跑到印度、越南,也会增加物流成本和质量风险的。


6、但是,时代的发展浩浩荡荡,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总是奔腾向前、永不停息的。以前摩托莫拉在天津的厂子不是也足够大的吗?后来不做了、破产了,很多生产线、技术工、操作工不都是被诺基亚给接盘了;再后来,诺基亚完蛋了,整个的系统不是又被三星利用起来了?中国这么强大的生产能力,特别是这样的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谁会视而不见呢?但就手机来说,三星、华为又比你苹果差得了多少了呢?所以,富士康走与不走,是不是全部搬走,其实市场和成本才是最大的决定因素;即使富士康全部离开中国,三星、华为、小米什么的,都在等着呢,都会蜂拥而至、接盘苹果的,我们自己的小米手机的最大的生产线还在印度呢。




现在国内用工成本很高的,早在几年前就爆出富士康准备将一些生产线搬离国内,去东南亚等劳动力廉价的地方去投资建厂,最多的是越南和印度。这些地方的用工成本仅不到国内的1/2,甚至更低,但是由于文化水平太低,掌握技能的程度也不一样,而且更难管理。但是,为了成本也无所谓了。

富士康有多少员工呢?

根据网上资料,现在富士康官方承认的员工就有66-80万员工之间,但是很多在富士康工作过的是都知道,其实远不止这么少。因为现在劳动市场都是第三方的比较多,也就是通过中介公司为富士康生产线输送的、美其名曰“劳动派遣”的人比较多。

之所以是“劳动派遣”,因为这些中介公司大部分都不会为这些员工们买“五险”,更不要说“一金”了,都是直接通过合同的方式不帮员工购买五险一金的。而在富士康,这些劳动派遣的员工很多。所以,其实富士康远不止66-80万员工这么少,可能要数倍。

富士康搬离中国市场,对国内制造业会有多大的冲击?

我认为冲击是有的,但是远没有想象中的大,毕竟富士康在国内各地有超过35个大型工厂,每个工厂都有数万人,一旦富士康搬走,这些工人怎么办呢?

但是,其实国内还是有很多组装工厂愿意接收这些员工的。比如比亚迪最近这几年接受国内手机组装订单越来越多,小米、华为、OV甚至是要求严格的苹果等,都在把订单过渡给比亚迪、和硕、立讯精密等,这些工厂的体量丝毫不比富士康小。




首先可以肯定的回答你:对我国制造业只能造成有限的影响!或者说影响其实并没有想象那么大。

要说影响最大的,可能也就是当地的就业问题,当地政府肯定是不爽的,毕竟富士康还是解决了全国这么多人的工作岗位!但是你要说对我们制造业这个产业造成多大的冲击,那你也太小看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了!

且不说富士康的业务基本以代工为主,而不是制造元器件为主,这种纯以代工为主的行业,其实我国已有多个厂商可以替代富士康,比如说比亚迪。多几个比亚迪的厂,富士康存在的必要就很小了,因为没啥太多技术含量的东西。

富士康最富有技术的部分,其实就是在一些高端产品上的精密组装,这涉及到一些设备、分工部分的东西,比如给苹果产品的装配和测试,这不是每个厂商都能做到的。但是这部分并非高端制造和尖端科技,就像比亚迪可以给小米代工手机一样,技术门槛其实并不算高,只是要成熟起来。

现在的问题是富士康的盘子比较大,涉及的厂商比较多,暂时还没有谁能取代富士康的地位和作用,即使一些其他代工厂,也是需要慢慢成长起来的。在经验、技术、产能方面离富士康的确还有不小的距离!

目前中国制造业真正在发展的是高端制造,这部分才是未来国内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比如一些目前只有海外才能生产的元器件等等。至于富士康,它能做的东西其实都算不上高端制造,只是一个产业格局的问题,而不是行业核心技术的问题。掌握了核心技术,我国要培养几个富士康这样的组装加工厂,难度很大么?

一点都不难吧!




搬走吧!搞好本国农业,有饭吃就行。这些人不逼,中国就走不出一条宽阔的特色之路。




感谢您的阅读!

富士康如果离开中国,对中国制造业造成多大的冲击?

如果富士康离开中国,对于中国的制造业确实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非会有多大的冲击,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富士康的员工将近百万,因此如果富士康离开中国,那么对于中国的就业问题一定会造成影响。

然而忽略了中国目前有14亿人口,而更忽略了富士康对于我们来说并非是完全的必要性。富士康为什么选择中国?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相对比较有性价比。对于富士康来说,选择中国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劳动力市场的资源,而且我们对于富士康其实有很多的政策方面的支持,因此富士康选择我们其实是一种双赢。

确实富士康之前就提到过要在印度或者其他的一些亚洲地区发展它的代工,但是和中国相比,富士康在印度并没有完全的有优势。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富士康本身还需要依靠中国市场,对于富士康来说,没有了中国市场,苹果手机会有影响。而苹果手机又是富士康最主要的客户,因此对于富士康来说,选择我们,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它自己的客户需求。

而且富士康也不属于制造业,只是属于代工企业。因为它离开我们,而对于我们制造业产生影响可谓是无稽之谈。




总之,大企业离开中国不是什么好事,别给我们讲什么产业升级,低端产品离开就无所谓,首先得有人捧场才兴得起来,现在年轻人都去做什么呢,ⅠT,跑快递,美团和坐办公室打电话通知贷款的什么,制造业越来越招不到年轻人来干,长期下去会发展成窝里斗,对外没有战斗力,年轻一代人已经没有奋斗精神了,工资低了没人做,连个学徒工资低了都懒得做,多说他一句不对,立马跳槽,长此以往,对国家兴旺严重拖后腿,人人都想高工资,人人都想不劳而获,




富士康搬离中国,势必影响就业,税收,甚至整体经济。但是影响也是相互的,富士康需要中国的技术人才,熟练的操作工人,完整的产业链。搬出去,一定会增加成本,不熟练的工人可能会造成产品品质问题。不完整的供应链,运输渠道会增加成本。


富士康成为拉动河南省工业升级的主要力量之一

2010年,富士康在郑州设厂,仅仅一年多以后,到2011年底,已经奇迹般的拥有了超过10万名员工,目前郑州富士康员工人数已经在20万人以上,

当时从深圳富士康调动大批有生产经验的员工到河南支援建厂,还造成了不少员工离职。

经过6年的发展,到2016年,以郑州为核心的河南基地和以深圳为核心的广东基地已经是富士康全国最大的两个工厂集群。

其中只是郑州富士康,员工总数就超过25万人。

2016年全国手机产量前三名是广东,重庆,河南

其中广东遥遥领先9.64亿台,占了全国的60%。重庆第二2.87亿台,河南第三2.59亿台。

河南省的手机产量由几乎为零一举突破2.5亿台大关,进入全国前三位。

事实上,如果把河南省单独放在世界上比较,不算中国的话,河南省手机产量可以排在世界第一位。

2016年,河南省进出口4714.7亿元人民币,其中台企富士康在河南企业进出口3171.9亿元,占该省进出口的近七成。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取代传统产业独占外贸进出口鳌头,成为河南外贸的支柱产业。郑州一跃成为电子制造明星城市。

不仅如此,富士康在河南不只是提供了低端的制造业,也在往高等级工业进军,2015年11月,郑州经开区管委会与富士康在郑州举行了第6代低温多晶硅(LTPS)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签约仪式,该项目总投资280亿元,预计2017年项目生产线点亮,2018年实现量产。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数字,由于iphone的手机都喜欢用空运,所以直接带动了郑州机场货运量猛增,

2011年,郑州机场货运吞吐量102802.6吨,首次突破10万吨大关,同比增长19.82%。 2012年,这个数字增长到151193.5吨,同比增长47.07%。 2013年,郑州机场货运吞吐量255712.8吨,同比增长69.13%。 2014年,郑州机场货运吞吐量370420.8吨,同比增长44.86%。 富士康2011年开始生产之后的几年,2011—2014年,郑州机场成为全球货运量增长最快的机场,没有之一。 2015年,郑州机场货运吞吐量403339吨,同比增长8.89%,高居全国第八位,

2016年郑州机场货运量高达45.67万吨,跃居全国第七位。相比之下,郑州机场的客运量仅为全国第15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三星   苹果公司   中国   制造业   华为   精密   印度   郑州   代工   中国市场   美国   工厂   员工   苹果   数码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