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80年代粮食没现在多,都不需要进口。现在产量多还需要进口?

因为农民认为粮食还是八十年代多,不是现在的多,因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家有存粮上千斤到上万斤,而现在农村农民家存粮只有上百斤,而且都是商品粮。而上世纪八十年代田野上到处种的是庄稼,现在很难看到水稻田,可以说在南方种植水稻的地方很少,田野里只看到望不到边的水果经济林,农民认为都是靠进口的。因为大家看到某处种有水稻,收割后稻草干被大家一天内拿抢干净,现在稻草的杆子也成为珍贵的物品,比方我们家乡端午包粽子要用稻草杆子烧的灰浸泡的水浸糯米包的粽子吃起来才很香,而且能多保存几天,可是现在难以找到新鲜的稻杆燒灰。所以说现在的粮食多可能全靠进口,才吃不完,八十年代吃不完是自已种的,自已家里藏的,现在是商店买的。以前家里藏的是稻谷,麦子,玉米,大豆毛粮。现在家中放的是大米,大米保存时间短,稻谷等毛粮家中能保存二年以上,大米保存时间只能几个月。现在农村家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家没有毛粮库存,因为一个县域内很难找到一家稻谷机米厂,在方圆五六个乡镇才能保住一台稻谷机米机器和小钢磨加工粮食,农村里已无人种粮食,这种加工厂无法生存,只能关门机器当废铁卖掉。而八十年代是每一个行政大队都有这种粮食加工厂,现在只有我们村子还保留着唯一一家加工厂,但不是每天有生意,只是规定蓬二五八集市日开门加工磨小量的粮食,其它时候沒有生意,说明无人种粮,吃的都是商品粮,我指的是本地几个县域范围内,其它地方不了解,所以认为还是八十年代多市,因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

首先说明的是,现在进口的所谓粮食,90%是饲料,油料和工业用粮,口粮只占5%左右。

现在回答问题。

因为80年代,国家不富裕,老百姓都很穷。因此有两项消费都非常低:一个是吃油,一个是吃肉。

从建国以来到80年代改革开放前,全国老百姓吃油,吃肉都是凭证凭票供应制。城里老百姓,每人每月只供应3到4两豆油,半斤猪肉,农民每人每月只供应2两豆油,猪肉一两也没有。由于全国人民吃油吃肉供应少,所用的大豆和饲料自然很少,所以油料饲料不短缺。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大大提高了,现在老百姓,每人每月吃一、二斤油,吃五、六斤肉,家用小汽车大大增加了,自然造成国家油料、饲料和乙醇汽油的消耗过大过多,造成缺口,为了弥补这个缺口,国家就必须每年进口1亿多吨的油料,饲料和工业用粮(用进口玉米生产乙醇汽油),多生产豆油,猪肉和乙醇汽油,保证全国老百姓豆油,猪肉和小汽车的正常供应。




试着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哈,进不进口需要看的因素很多,不能光看国内粮食多不多。有政策的原因,有需求原因,有经济原因。

先说政策原因,八十年代粮食不多,五六十年代不更少?饿死人的情况也有,但那时粮食还出口呢,换取外汇。国家也是没办法,一穷二白,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再说需求,80年代粮食够吃了,但也仅仅是吃粮食够了。别的鸡鸭鱼肉这些要二次转化的东西消费不多,就不需要那么多粮食。而现在的粮食不但要喂鸡喂鸭,还要造酒精什么的,自然就不够用。

还有就是经济原因了,国内的粮食与国外的相比,价格并不低。规模化程度不够,机械化程度不够,各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我们的粮食比进口的要贵得多。另外国外的粮食也有意识的往我们这倾销,这就导致一方面我们的农民种地不挣钱,土地大量抛荒,另一方面我们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甚至东北的大豆种植面积连年减少,都需要国家出台政策来保护了。其实国家现在对土地的补贴也不少,但相对于农民的实际收入来说还是不够。反正在我们老家种地都是得捎带着的,种几亩地也就是赚个口粮,挣钱需要靠另外打工。全国十几亿人口,农民仍然是最困难的一群人。

对这样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这还不容易解释吗;

1;养殖;

在80年代,甚至90年以前,养殖业还没有那么发达,养鸡,养鸭,养猪,养羊,养马,养牛,养鱼养虾等等等等,基本都是分散在个体小农户,养殖场很少,绝大部分都以粗饲料为主。比如,养猪要喂野菜,适量添加点麸皮,米糠之类,已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农户喂鸡也是要为很多青菜叶子或其他粮食废料,养牛养羊更是以饲草为主,几乎很少饲喂精粮,所以那时的肉类都生长期长,味道好,质量高,但缺点是产量低,价格高(相对当时物价),养鱼养虾也要专养那些食草鱼(比如草鱼),农户们也是天天一车一车的割草喂鱼。

而在后来,90年代以后,养殖业迅猛发展,开始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特别是近十年大量集团化,金融化资本化,这些生产肉蛋奶行业几乎无一例外的全部精饲料养殖,包括很多海产品也大量开始精饲料养殖,摇身一变全部成为粮食转化行业,所有这些类别,都实现了周期短,效益高,转化快的模式,品质也大打折扣,产量大也即意味着粮食用量大,也就意味着人们的餐桌更美味和丰盛,但却变相的消耗了大量的粮食。

平均2.5-3.0斤粮食换一斤肉蛋奶,那么一个人的消耗,一天比过去多食用3两肉,也就等于双倍的消耗了粮食。


2;造酒;

在过去,80年代,在我国还没有那么多真正的大型酒厂,屈指可数,更没有纯粹的酒精厂,就算有也是工业合成酒精厂,那是为工业服务的,但是后来,各种酒行业雨后春笋,争相发展,本来酒得消费纯粹是人类的额外消费,他不能填饱肚子,一个人一年按平均消费10斤酒,至少要消耗3-5斤粮食,那么10亿人呢,哪怕现在要比80年代多消耗一半,也是几十亿斤的粮食,当然还有个燃料酒精的问题,用陈化粮造燃料酒精,同样也是消耗粮食,具体数据就不说了,问题在于为什么会把粮食弄到陈化的地步,这就是管理的问题了,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但过度消耗粮食却是事实。

3;土地红线;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谢袁隆平老师,他让粮食大量增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的吃饭问题,它对人类的贡献功不可没。

其实,在近20多年的房地产热潮中,土地经济大行其道,不管是购买还是以租代征,不知道有多少百万亩从可耕地到撂荒再到房地产开发中转了一圈,全变成了商品房(包括各种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总之可耕土地在大量缩水,不要看报表,那个没用,看看你生存的周边比啥都清楚的很。

还有更大的问题就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种地不赚钱,或者赚得太少,一年的土地收入只需要去城市打工3-5天就赚回来了,农民也没那么傻,也不会笨到坐吃等死,所以他们竟肯把土地撂荒也要去赚更多的钱用来生存。这样一来,粮食的产能必然下降,当然还有蔬菜水果种植面积的扩大,也降低粮食种植面积,说白了就是盖房,撂荒,转产都降低了粮食产量,幸亏有袁隆平老先生的贡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

4;进口品类;

我国进口粮食绝大部分都是生产转化类粮食,比如玉米,大豆,之类,其他种类基本都是为了调节市场,或外交市场需求,而玉米和大豆却基本都是用于饲料生产。由于生产成本问题,这也会间接打击我们的农业,总之粮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过去进口少是因为转化能力低,土地生产能力大,而现在却是转化能力极强,反而生产能力在下降,表面看起来就变得粮食缺口大了,要单纯的看吃饭问题,我们的粮食生产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个管理到位不到位的问题。

总之,14亿人的饭碗不是小事,做到稳定,安全,万无一失,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重中之重,更是战略问题,既要抓住问题向内看,也要解决问题向外看,合理的配置资源,才是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写在最后:◆◆◆ 人们的口味动不得,餐桌的丰盛改不得,你让他少吃肉,少喝酒节约粮食,你看他怎么说,奶要喝,肉要吃,酒要饮,少了煎炒烹炸不高兴,所以请不要纠结进口粮食了,少了哪一样你会不会掀桌子骂娘都很难说。既要大肚翩翩,又要粮食安全,还得公路平,车子好,住的舒坦,哪一样都不会是大风刮来的,都得有任劳任怨的人去干。

有人为你操心,你就应该感到身在中国是一种幸福了。




司马迁史记中有句: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粮食问题向来是最重要问题,至今已有23个中央一号文件是专门关于农业问题。

上了年纪的人对1959一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记忆犹新,1961年全国人均产粮仅有1956年的74%,而城市还是基本保证定量标准,那农村缺粮就相当严重了,我国人口也从解放后年年上升到三年困难时期的负增长,1959年6.72亿人到1961年的6.52亿人。

我国刚解放后,要搞工业化,需进口机器设备,需外汇,而能出口的东西很有限,不得不挤出一些农副产品出口,谈不上进口粮食问题,困难时期,想法进口一些粮食,但外汇太少,例如1961年进口580万吨粮食,需用外汇4亿美元,但国家外汇储备仅有1.02亿美元,不得不千方百计组织产品出口,当时为了出口点棉花,削减每人一尺布票,就能多进口10亿斤粮食,再是利用国际市场大米与小麦的价差,出口一些大米,得到的外汇可进口2倍于大米数量的小麦,以此增加一些粮食,同时动用国库黄金储备等。

此后长时期,国家不同时期多少不同的总有粮食进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进口量逐渐增加,尤其是1995年以后不断增加的大豆进口量。

我国人口多人均土地较少,必须要保证三大主粮的生产,这是粮食安全的问题。



进口大豆主要是饲料需要。

现在我国人均肉类消耗量达60公斤,超过世界人均消耗量的43公斤,而六、七十年代及以前是4公斤,这就需大量的粮食饲料,从饲料到肉类,2斤转化为1斤鸡,4斤转化为1斤猪,8斤转化为1斤牛,再去除骨头、羽毛,转化率更低。我国去年进口粮食14262万吨,其中大豆10632万吨,佔75%,主粮少量进口是为调节满足居民饮食丰富性要求,大豆主要是饲料所需。大豆属土地密集形品种,若不进口大豆,要满足所需势必须佔6亿亩耕地,而我国现在的耕地红线是18亿亩,即必须保证耕地不少于18亿亩,靠这18亿亩保证主粮需求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首先是八十年代我国还没有参加世贸组织,是无有权利在国际粮食市场上购买粮食进口的,这是一种原因。

在一方面八十年代,那时候人们是以吃饱肚子为主,是不讲究生活质量水平的。象那时候农民一年一个人连一斤食用油都吃不上,农民一年也很少吃肉,只有到了春节的时候,一户才会买上几斤肉吃。农民一户就是养头猪也是喂的粮食很少,以主要喂粗饲料农作物秸秆为主。所以农作物油料粮食也需求不是很大,当时人们追求的只是能吃饱肚子就行。并且全国人民喝的酒也是低档酒,是不需要大量的粮食的。

可是八十年代以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是在年年提高,人们吃油就象吃水一样也不仔细,鸡蛋,鸡鸭鱼肉,猪肉,牛肉已经是成了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农作物油料象油菜籽,大豆油料农作物就造成了严重的短缺。






象各种蛋肉就随着人们的生活逐年提高,需求量逐年增加,使养殖业的饲料玉米,大豆也在年年不断增加,就造成了玉米,大豆的供应不足,就得依靠进口油料粮食,油菜籽,大豆,和玉米。特别是现在人们喝的酒都是高档酒,这都是需要消耗掉大量的粮食。



可是我国人们的生活用粮,小麦和稻米现在就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我国的生活用粮象小麦和稻米还会出口,这就是现在我国粮食每年生产多了,每年还需要进口粮食的原因




新中国初,就进口粮食;从1961年起大量进口粮食,并是净进口国(进口大于出口);80年代初更增加了进口粮食。




八十年代至今,我国人口净增加五亿多,将近两个美国的人口、三分之二欧洲总人口(五十多个国家),相当于零增加了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总人口,人口增长超过百分之六十。二是饮食水平翻天覆地的提高,肉禽蛋奶消耗量几十倍提高。特别是肉类和食油消耗提高速度惊人。我家两个人,一年消耗食油120斤,基本需要大豆六百斤,这种消耗在八十年代以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在八十年代以前,仅仅这么多食油就能消耗掉全年粮食供应指标。




中国进口粮食主要是大豆每年8000万吨一1亿万吨,因国内用来种植大豆面积有限,而需求量特别大,食油,饲料豆粕,用大面积土地种大豆也不合算,国内产量每年1500万一2500万吨。还有部分粮食调剂余缺,或贸易交换而进口:如玉米,大麦,小麦,高梁,燕麦,东南亚大米,量不大。现在国家如果不定价保护,不补贴,不收购粮食,存储粮食,恐怕你生产的粮食更不值钱,你自己加工的粮食卖都卖不出去。市面上东北五常优质大米3.5元一11元500克。而普通大米只1.8元一2元500克。优质优价,好粮高价。









谁说的80年代不进口粮食了?我国自人民公社集体化的那年开始,就是粮食进口国了,区别在于进口粮食数量和品种的变化。一谈到粮食进口,有的人存在着中国粮食不够吃固有思维的误区。改革开放前,进口粮食的确是为了解决主粮短缺的问题,而八十年代之后农村改革后,粮食产量增产很快,基本上解决了主粮短缺的问题,那个时候进口粮食主要还小麦,属于品种调剂。还有就是进口一些价格好的玉米和大豆饲料粮,这样的状态一直维持到2010年左右。现在,我们的主粮完全过剩,已经停止进口小麦,大幅度减少玉米的进口,进口的粮食品种绝大多数都是作为油料和饲料使用的大豆。既然现在中国的粮食已经够吃够用,为什么还要大量地进口大豆等粮食呢?这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要平衡贸易,不得不买人家的粮食。二是,进口大豆,能够将国家有限的耕地用于主粮的生产。减少大豆的进口,必定要挤占主粮的耕地面积,而且大豆国际市场价格好,它又不是主粮,产生不了卡脖子的后果,是有利可图的。

目前,我们的人均粮食达到了950斤,在粮食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有目的,有比例的粮食进口,是有利于国家经济和市场对粮食的需求的,同时还能减轻土地耕作的负担,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主粮   粮食   年代   食油   油料   大豆   小麦   大米   饲料   玉米   消耗   土地   农民   我国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