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徕卡相机那么贵,动不动就几万,跟普通单反有什么区别?

一个一个来回答你


1.产量低,每件产品分摊的费用就特别大。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2. 经典款徕卡M系列的测距系统非常复杂,其中上图最左侧的微型屋脊棱镜非常难加工。上图是日本勃朗尼卡RF的结构。和徕卡M相似。


3.徕卡的镜头用的设计软件特别贵,分摊的费用就大。


4.徕卡镜头由上述软件控制的干涉仪逐个进行调装,当然贵了。镜片的玻璃材料又特殊,自然是贵上加贵。不过这个还算物有所值。



5. 撇开经典款的机械和光学部分。剩下电子系统基本上靠日本提供技术支持。这个又关系到产量了。订制的DSP由产量决定价格。产量低当然价格高。性能还不太行。


早期M8拍照慢的要死,拆开一看,居然没有DSP,是通用开发板上的处理器。怪不得慢。现在有了自己的DSP,但是很贵的。


归根结底,还是产量的问题。


6.除了技术上的因素,就是大家说的一样了,确实现在徕卡不在满足于给摄影人提供装备了,人家走的是奢侈品路线。贵一点是市场行为需要。大家将就一点。


最后,还是话归正题。贵不等于高可靠性,尤其是对于工业产品来说。


就像上海汽车博物馆里的一个细节,在一辆路虎的底盘下面居然放了3个油盘在接漏油。而桑塔纳却不需要。


流水线产品的质量一定取决于产量。


虽然如此,我对于经典款徕卡还是非常认可的。


Biztime & Picturetime

职场小蝙蝠

91拍照团队倾力打造的摄影附件品牌

生活+摄影 . 随手拍摄 . 随心拍摄




徕卡贵是所有摄影爱好者心中永远的痛!为什么贵?不敢说纯手工,但大量的手工成本不低,配件贵,产量低那么就预示着所有成本无法分摊。质量高是因为精工细作,徕卡镜头的镜片用光学玻璃制作耗时,高端的光学玻璃耗时一年才出炉,然后扔在库房多年不用,为的就是去残余应力。镜头小,对比一下别家的镜头,特别是徕卡旁轴镜头比别家小的同时成像质量还高,要知道镜头越小设计成本制造成本不成比例的大幅攀升。耐用性高,几十年的老机子依然能保持多年素质不变。也许有人说价格订低点销量就上去了,可你看中的就是徕卡的高品质,销量上去会影响品质,且价格能低多少?少了意义不大,多了保证不了利润的同时还是竞争不过日系,不如稳守高端细分市场。




没有徕卡之前我对徕卡的印象就是,老法师喜欢,价格高,性价比极低。当我慢慢玩过来之后,我发现其实徕卡还是有自己独到的地方的。这里按我心中的重要程度列几个

  • 镜头机身做工比较好

机身的做工是照片中很难直观感受的一个东西。大多数人第一次上手徕卡,尤其是数码徕卡的第一感觉就是“沉”。虽然体积不大,但是沉甸甸的黄铜疙瘩放在手里还是很压手的,而且旷量极小,是一个非常“紧”的相机。(如果你用过单反或者微单的竖拍手柄,你会明白什么叫做“松”)。

徕卡M镜头和机身的倒角,刻字,按钮,都比较精致。把一台其他厂商的旁轴和M放在一起,大多数没怎么用过相机的人也能快速感受到两者做工的差异。对于做工的坚持还是徕卡一直以来相对比较在意的,即使是在徕卡最惨的那段时间,做工上也没有太放下(M4-2, M4P)。当然21世纪之后,随着徕卡股权变动,现在的徕卡的精密工具性在逐渐降低,奢饰品属性,社交属性在不断升高,也出了一些圈钱的产品,不过当家的M系列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

M的设计几十年没有变过

徕卡最新一款的胶片M机和第一款胶片M机,做工上都是一样的优秀

  • 镜头有历史连贯性,选择多,且底线有保障

徕卡最经典的三个焦段,50, 35和28里,神头辈出,35焦段的双非,八妹,七妹,50焦段的双非,E43,经典到不能再经典的50cron,都是玩家们津津乐道的。因为卡口没有更换过,而且M镜头一般出货量都不小,对于玩家而言,镜头的选择非常多

就拿50焦段来说,如果你想要一只价格“实惠”,出片典雅的头,可以选择过去几代镜组结构都没变的50cron。如果你看中奶油般的焦外,可以选现行版的50lux。如果你在意焦内焦外的过渡,可以选择E43。如果你想买一颗最有收藏价值的,那么50双非一定不会错。

虽然M系列推出已经超过60年了,但是绝大多数的M机身,和绝大多数的M镜头互相兼容。这意味着在机身和镜头的搭配上,你有这非常大的选择余地。因为年代久远,很多镜头实际上没有夸张的贵,我自己在加拿大花了不到5000人民币买到了一只二手的50cron (1973-1994年款,俗称高脚),虽然已经是几十年的高龄头了,但是画质上并不吃亏,而且手感依旧扎实。

六十岁高龄的M3,可以完全无障碍的使用现行头

  • 相比于其他胶片机,机身皮实,好修

相比于其他当年类似价格的胶片机(说的就是你,禄来),徕卡的皮实程度超乎想象。其实这个是我之前没想到的。当年徕卡能在新闻界占据优势,他皮实可靠的特性功不可没。我可以毫无心理压力的把一台已经六十多岁的M3随手一扔到床上,这个皮实程度比禄来不知道强了几条街。

另外徕卡是非常好修的。徕卡M胶片机的结构并不算复杂,君不见很多现在修徕卡的人都是当年自己拆着玩儿练出来的。而且主要的结构(旁轴取景,上片)基本全系列一个样,拆一台当零件能修好几台别的。皮实+好修=维护成本低,很多上世纪五十年代产的M3到现在用的还是好好的就是最好的证明。

设计上徕卡也是比较花心思的。比如旁轴取景最常见的小毛病:黄斑对不齐,无穷远不合焦,很多时候只需要一把小改锥,两分钟就能调回来。当然时间是把杀猪刀,快门老化谁都撑不住,徕卡的快门老化主要发生在慢门上,1/125这样最常用的快门速度在大多数徕卡上,甚至是很久没保养过的徕卡上都是比较准的

最电子化和最机械的胶片M机,很多组件也是可以互换的

  • 保值率相对比较高

相对于现在数码机身两年一更新,拆箱打七折的情况,徕卡机身和镜头的保值率还是不错的。如果只玩儿胶片M机,而且买卖都是二手的话,不仅不会赔,反而可能还能赚一笔。为了赚钱,也为了保护老玩家,徕卡每年的官方建议零售价都会小涨。玩儿表的圈子里有这么一句话,你买的不是百达翡丽,你只是为下一代保管它。其实徕卡也差不多,而且徕卡的流动性可能比PP还能更高一些

  • 玩家圈子比较紧密

刚刚聊到说徕卡镜头选择多,历史悠久,大家总是想试试其他头,这就导致互相买卖情况很多。在每个城市几乎都有一个小的玩儿徕卡的圈子。




这个问题可以抛开技术问题,从万事万物的逻辑上来看。

物以稀为贵

徕卡相机贵,是因为世界鲜有厂商生产出的相机能有徕卡的水平。其生产工艺之高、生产难度之大,是不容易达到的。如果许多小厂家和小作坊都能生产这样高水平高质量的相机,徕卡还会这么贵吗?说白了,就是人家掌握着核心技术,这些技术有着很高的门槛,别说一般能难达到,有这么高水平的也就徕卡一家吧。蝎子耙耙独一份!

相机小众化

现在别说单反、徕卡这些几千元乃至几万元的相机,就是千元的卡片相机都没人用了吧。不像十多年前,手机拍照效果不好,卡片机有些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因为不用胶卷,不用洗相,放到电脑上就能看,彻底颠覆了传统相机要用胶卷,还得洗相才能看的麻烦事,所以,卡片相机大大流行。但随着手机成像素质的提高,卡片机再也无人问津了。


单反,便宜的几千元,专业的要数万元。本身就是摄像爱好者或是专业人士的专属,这个圈子本身就很小。那能买得起徕卡、哈苏,这几万块甚至几十万的相机的人就更少了。目前,生产相机的厂商已经可以满足这些小众人群的需求,其他厂家的加入这个小市场,只会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所以,几乎没有厂商再加入这小众的相机市场。

可以对比一下,上个世纪90年代的手机市场,一部手机也是需要一万元的,那可是国内大多数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的时代。可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厂商生产手机,手机的价格不断下降,就有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的情况。




莱卡确实贵!但那是你没有看到更贵的。

如果莱卡是摄影师的情怀,那哈苏就是灵魂的追求了。不说了,搬砖吧。




因为是徕卡,所以就必须贵。

LV包跟普通包也没太大区别,就是牌子

但还有一点是,徕卡是德国品牌,欧洲人都比较喜欢浮夸。徕卡机身和镜头很多零件是手工完成的,就像劳斯莱斯一样。在欧洲手工费是非常贵的。




玩过佳能、宾得、富士、徕卡,前三个都有自动对焦功能,唯独徕卡没有,需要全手动对焦,但是所拍的照片如果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徕卡的成像质量明显要好很多




只谈现代数码时代相机,不说胶片机。

徕卡贵不贵不可一概而论。有些徕卡相机不算太贵,以徕卡Q为例,买一台佳能R5再配一个28mm 1.7镜头(只是假设,佳能并无此规格镜头)可能比徕卡还贵。

徕卡m系列确实贵,这是由于旁轴快速抓拍相机领域,只有富士和徕卡可选,而富士无全画幅相机,导致徕卡成为全球唯一的全画幅旁轴相机。在抓拍和纪实摄影领域,徕卡和富士的静音快门,镜间快门(仅限固定镜头相机),快速抓拍,响应速度优势较大。

但此类抓拍旁轴相机和主流单反,无反相比也有三大致命弱点,一是视频能力差,二是缺乏变焦镜头,三是长焦弱。

总结就是,徕卡一些领域有优势,但无法撼动佳能,尼康,索尼,富士的主流地位,属于小众特色产品。至于价格,反正徕卡m我买不起。




1、情怀+智商税,布列松,卡帕加成;2、产量导致摊销成本极高,自己去开模打样就晓得了;3,走奢侈品定位的营销线路必须高价;4、跟老国企一样,固有历史包袱和成本很高,不该有的成本都附加上去了。导致价格很贵,智商收割机,好在它不坑穷人。

来说几个大家都说的点,以防反驳,1、质量,现在cnc切割,比m3时代不知道精度高到哪里去了,小米手机都可以降为打击,钢材那就更不用说了,又不是f35的发动机叶片,我们国家没有技术障碍,2、光学质量,什么八枚玉,什么每小时控制降温1摄氏度,都是扯,就像声学设备厂最怕搞双盲实验一样,你去拿光学标尺图测测,Sony都可以摔它几条街,遑论尼、佳;3、德味儿,那就更扯了,这是因为早期光学,玻璃化工学不达标造成的,ps保证让你有德味儿,当然有些人说我就是喜欢,你找找凤凰205,也有那味儿;4、可以保值增值,你干嘛不去北京买房?

以上




我有一台莱卡M3,最近网上掏的,配了个特别喜欢的安琴S1。偶尔拿它出去拍一卷胶片,当老物件把玩,手感特别好。这种老镜头过去无法在单反相机上用,手动对焦是它的硬坑,跳不过去。自从出了电子取景器相机之后,市面上所有的老镜头(莱卡镜头之前的那些)价格犹如走上大牛市,持续几年翻了几番。这几年,索尼的A7S3和A1连续出场,它们的取景器像素做到了944万,翻新率240帧/秒,手动对焦自动放大四倍,甚至做到八倍。这样的取景器,无论任何情况下,手动对焦犹如儿戏,旁轴取景器根本无法与之相比。但凡喜欢老镜头的人,对曝光控制、色调效果以及景深效果都有非同一般的要求。而对于这种要求,你只需盯着那款取景器看效果就可以了,它完全做到棚拍中电脑显示器的所有功能。莱卡相机只有旁轴取景器是它的特点,对于单反相机,它可以做到和手动镜头亲密无间,除此之外,和其它数码相机并无二致。

我现在也经常把M3上的安琴S1镜头取下来,放在A1上,它拍的相片效果和莱卡没太多区别,而对焦、曝光调整、景深控制都比莱卡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取景器   佳能   皮实   富士   相机   小众   快门   胶片   做工   机身   产量   镜头   成本   质量   数码   价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