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包子的来历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小李,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馒头和包子是谁发明的?这个问题相信很多的人都没有想过,毕竟像是馒头和包子这样的主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东西了,冷不丁的问起馒头和包子是谁发明的,相信知道的人肯定是寥寥无几,那么下面就来告诉大家馒头和包子的来历,让大家了解一下关于馒头和包子的传说。

中国人不喜欢吃面包,而喜欢吃馒头、包子。据说这馒头、包子还是当年诸葛亮发明的。而这项发明又是因为救人性命,急中生智想出来的。

话说诸葛亮以智慧七擒七放孟获,受到南方少数民族的尊敬。平息了战乱,安定了疆土。使那里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那时的南方少数民族,汉族人称呼他们为:蛮夷。是因为他们的风俗习惯很野蛮。每逢祭祀的时候,这些少数民族总要取七七四十九个人头当贡品,为的是讨鬼神的欢喜,就会保佑他们的子孙后代免灾避难,兴旺发达。诸葛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又不能无端的改变他们的宗教信仰,就决定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有一次,蛮王来请诸葛亮参加他们的祭祀活动,诸葛亮不便推辞,就准备了几车供品去赴宴。当四十九个巫师手拿明晃晃的大刀,押着四十九个蛮人青年上到刑场,准备开刀祭祖时,诸葛亮大声喝了一声:“且慢!”。蛮王、巫师及会场上的人都愣住了。诸葛亮定了定神,对大家说:“祭奠祖先应该用更好的供品,我今天就带来了。你们试用一次,保险你们的祖宗们喜欢。”于是,当时就释放了那四十九个蛮人青年。避免了一次杀戮。 原来,诸葛亮与伙头军商量,用米酒、面粉揉在一起,做成像蛮人的头的样子,里面还包上牛羊肉的馅。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当人们揭开盖子时,一股香味扑鼻而来。诱得人直流口水。诸葛亮名人将这些面做的‘人头’放在供桌上。祭祀活动开始了。 等祭祀活动完成以后,诸葛亮对大家说:“你们的祖先已经享用了这些供品,现在这剩下的就分给每个人尝一下,可以消灾避难。”这些蛮夷兄弟吃到这么美味的食品,觉得很爽口。觉得用这样的方法祭祖比原来的好。后来就一直这样延用下来。因为面人头是按蛮人青年的样子做的,就叫这个面团为‘馒头’。后来又细分出没有馅的是馒头,包了馅的是包子。当然,诸葛亮又将汉人的先进生产方法介绍到少数民族地区,使他们的粮食丰收。兴修水利,使他们免除水灾旱灾之苦。这也更坚定了他们以为新的祭奠方法管用。

1、烤包子:新疆维族的一种特色包子,类似肉夹馍。少数民族有自己特色的包子比较少见,新疆烤包子便是其中比较出色的一种。

2、叉烧包:流行于广东与香港的一种在馅里放入叉烧酱的包子,味甜而独特。香港有一部以叉烧包命名的著名电影,由于电影的巨大影响,使得叉烧包之名远播北方。遗憾的是在北方人眼里叉烧包并没有电影好。

3、蚝油叉烧包:广东一种加入蚝油的叉烧包,味道突现蚝油之味,喜欢吃的人只局限在部分地区。

4、奶皇包:广东特有的一种甜味包子,以蛋黄做馅,是广东甜包子里最负盛名的一种。但喜欢咸口人并不十分喜欢。

5、小笼包:用小笼屉做的包子,很多地方都有小笼包,南方味道偏甜,北方味道偏咸。上海南翔小笼包与四川小笼包比较有名气。

6、韩包子:成都一种比较有名的包子,由韩映斗创于1914年。特点皮薄松泡、馅心饱满、入口化渣。

7、九园包子:四川地方特色包子。

8、龙眼包子:四川地方特色包子。

9、东河包子:福建地方特色包子。

10、灌汤包:开封特产的一种包子,因馅里有汤水儿而得名,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包子。

11、盐菜水晶包:湖南地方特色包子。

12、一品包子:河南开封地方特色包子。

13、德园包子:湖南地方特色包子。

14、舍利包子:佛家的一种素馅包子。

15、发面包子:泛指发面做的包子,大多数的包子都属于这一种类型。

16、白面包子:用白面做的包子,大多数包子都是用白面做的。

17、包米面包子:用包米面做的包子,主要在东北流行,素馅为主,非常好吃。

18、肉包子:泛指用肉做馅的包子,大多数包子都是肉馅的,只是肉的种类不同而已。

19、猪肉包子:猪肉馅的包子,很多包子都是猪肉的。

20、素包子:泛指素馅的包子。

21、糖包子:用糖做馅的包子。

22、糖三角:做成三角型的糖包子,包子的一种变型。

23、火烧包:做成火烧外型的包子,肉馅居多。

24、豆包:用小豆做馅的包子,个头比较小,流行于北方。是包子的一种变型。

25、粘豆包:用黏米面做的豆馅包子,个头比较小,东北特产。是包子的一种变型。

26、豆沙包:也叫澄沙包,是用去皮小豆做馅包的包子。是包子的一种变型。

27、欢喜团:用包米面团的菜团子,素馅,很好吃。流行于东北,是包子的一种变型。

28、水煎包:山东一种用平底锅煎的类似饺子的包子,东北亦有。是包子的一种变型。

29、烧卖:捏口处放大量淀粉而使形成一种开口状的蒸包,是包子的一种变型。




  包子,在中国拥有多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就流行用包子和馒头做干粮。当然,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对包子也是情有独钟。

  日常生活中,人们早期食用的“馒头”,最初是有馅的,发展到后来,出现了一段粮荒,贫穷的人们都买不起陷,就用纯面做包子。后来,我国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

  若要把馒头和包子的来历讲清楚,必须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说起。据史料记载,诸葛亮辅佐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率军进军西南征讨孟获。横渡泸水时,由于夏季过于炎热,造成瘴气滞留。而且水中含有毒性物质,士兵们食用了泸水,导致士兵死伤严重。诸葛亮经过冥思苦想,下令让士兵们杀猪,宰牛,将牛肉和猪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蒸熟,让士兵们食用。结果士兵们的不适症状很快消除。由此开始,人们开始制作“馒头”食用。随着社会生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逐渐演变为“馒头”里边装上肉馅的食物,名曰为“包子”。





时任陕西省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的姚让利老师,对馒头和包子的由来做了详细考证。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蛮头”是诸葛亮南征孟获时,代替蛮夷兄弟的人头做祭品时急中生智做出来的,人们开始叫“蛮头”,后来诸葛亮觉得吃“蛮头”是对少数民族的不尊敬,就改称“馒头”了。r

此后,馒头就开始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目的是为了祷祝一年的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从此以后,人们才渐渐做起“馒头”食用了。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馒头成为食用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就又称作“包子”。不管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祭供之用。r

馒头在唐宋年间已作为美馔,成为殷富人家的主食。不但中原汉族人家喜欢食用,而且也成为契丹族家庭的膳食珍品。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称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r

随着社会的发展,馒头细分为馒头、包子、花卷等主要类型。r

一、馒头r

1、主食馒头:北方硬面馒头、软性北方馒头、南方软面馒头(颜色较北方馒头白,而且大多带有添加的风味,如甜味、奶味等)r

2、杂粮馒头和营养强化馒头:常见的有玉米面、高粱面、红薯面、小米面、荞麦面等杂粮馒头。r

3、点心馒头:该类馒头一般个体较小,其风味和口感可以与烘焙发酵面食相媲美,作为点心而消费量较少,是很受儿童欢迎的品种,也是宴席面点品种。r

二、包子r

1、甜馅包子:豆包、果馅包、糖三角等;r

2、咸馅包子:肉馅包子、素馅包子r

三、花卷:油卷类、杂粮花卷、甜味花卷r

由于“馒头”是诸葛亮创制的,人们便把诸葛亮尊为馒头祖师爷。






日常生活中,人们早期食用的“馒头”,最初是有馅的,发展到后来,出现了一段粮荒,贫穷的人们都买不起陷,就用纯面做包子。后来,我国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

馒头原来叫“瞒头”,传说,当年诸葛亮带兵来到泸水旁时,那儿水势汹涌,过不了对岸。当地的老百姓说,要用人头祭河神才能过去。诸葛亮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面粉做成一个个象人头的东西来祭神,因为是用这东西当人头瞒河神的,所以称为“瞒头”,时间久了人们就称为馒头了。






馒头,目前一般辞典的解释为“一种用发酵的面粉蒸成的食品,一般上圆而下平,没有馅儿。”这其实仅是北方一部分地区对这种食物的称呼。在江浙一带有馅无馅的统称为“馒头”。山西、陕西地区则称馒头为“馍”或“馍馍”。

元朝大都著名戏剧家杨显之有一出名叫《酷寒亭》的剧,其中便有几句说:“你两个且起去,揩了眼泪,我买馍馍你吃。”这里馍馍就是馒头。河北省中南部有些地区还有把馒头称作“波波”的。《畿辅通志》记载说:“馒头,畿辅(指京师地区)称馍馍,顺天(河北中部)称波波。”所以馒头有各种各样的称呼,随不同地区各异。

关于馒头的起源,还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有段缘分。据宋朝人高承写的《事物纪原》一书说,馒头的来历与诸葛亮南征孟获有关。

该记载说,当年诸葛亮与孟获打仗时,孟获所在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一种迷信风俗,在战前,必须要用人头向神祷告,不然就难以获胜。诸葛亮极力反对这种野蛮风俗,但又要考虑到尊重当地的民情,所以采用了一种用面包上牛羊猪肉馅的食物,以象征和代替人头来祭神,而后出兵。

因为当时把西南云贵一带的少数民族叫做“蛮夷”,因此这种代用品也便称为“蛮头”,后来逐渐又改称馒头,慢慢在全国叫开了。

据明朝人王三聘《古今事物考》说:“馒头谓之笼饼,出于汉魏之间。”这种说法和上述诸葛亮的时代正好相符。大概晋朝时候,这种食物已成为民间常用食品。西晋人束晳在《饼赋》中就曾提到:“于时享宴则曼(馒)头宜设。”但当时还不专称馒头,它尚有“笼饼”的雅号。

另外,从一些古人的记载看,一直到宋朝,馒头还用来统称有馅和无馅的笼蒸发面圆形食品,此时包子仅是馒头的一种别称。

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的《梦梁录》里,把带馅的笼蒸食物,有时称为馒头,有时又叫作包子,并没有固定的区分。

如《梦梁录》的《荤素从食店》一节,提到“蒸作面行卖四色馒头、细馅大包子”,还列举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等许多品种。这些所谓馒头者,实际上就是后世的包子。

南宋大词人周密所著《武林旧事》曾开列了南宋初年奸相张俊和秦桧等为宴请高宗皇帝从幸丞相府所准备的一份菜食清单,秦桧的一份中备有“簇五十馒头”一项,可见当时馒头亦成为贵重食物之一。可能这是一系列各种馅的馒头,不然不会当作珍品进贡皇上。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还有一条记载,谈到苏东坡时,宋政府的太学,伙食很好,春秋以炊饼、冬季以馒头最为有名。这科受欢迎的主食,也一定是各种色样的馅包子。




“馒头”是中国汉族传统面食之一,是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一般上圆下平,没有馅儿。有馅的叫“包子”。也就是现在我们方言所说的馍、馍馍。这种食品是诸葛亮为了救人活命,急中生智做出来的。

据《墨子•耕柱篇》说,我国大约从战国时便开始将发酵后的面团蒸制食用,称之为酏食,当时的面是用杵臼捣细的,由于当时磨尚未出现,因此并不流行。西汉年间随着磨的出现,面食种类逐渐增多,但当时人们还不懂得面的发酵,都是死面的。后来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渐掌握了酵母菌生化原理,在适当温度下使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等微生物在面团里发酵。这些菌有的使淀粉生成了酸,有的使淀粉生成了糖和酒精。放碱就是为了与酸中和,以消除酸味,并放出二氧化碳,使面团形成气孔,有利于人们的消化和吸收。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明朝黄一正《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南朝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
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馒头》:“稗官小说云: 诸葛武侯之征孟获 ,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於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麪,象人头,以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因为“蛮头”是诸葛亮南征孟获时代替蛮夷兄弟的人头做祭品时急中生智做出来的,人们开始叫“蛮头”,后来诸葛亮觉得吃“蛮头”是对少数民族的不尊敬,就改称“馒头”了。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记载: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就开始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的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从此以后,人们才渐渐做起“馒头”食用了。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明周祈《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 宋丁度《集韵》:“馒头,饼也。”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明王世贞撰,邹善长重订的《汇苑详注》记载:“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宋时馒头成为大学生的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宋周密《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大学馒头”。岳珂有《馒头》诗:“几年大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牙齿辜大嚼,流诞才合慰馋奴。”

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馒头成为食用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就又称作“包子”。宋人王栐《燕翼诒谋录》:“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不管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祭供之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这样多种馒头。

馒头在唐宋年间已作为美馔,成为殷富人家的主食。不但中原汉族人家喜欢食用,而且它还是与北宋同时代的辽国契丹贵族的食品。从文物考古中发现的一座辽墓壁画上,有侍女端着一盘馒头送给主人进餐。画中反映出馒头已成为契丹族家庭的膳食珍品。
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清末民初徐珂《清稗类钞》辨馒头:“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馒头细分为馒头、包子、花卷等主要类型。

一、馒头

1、主食馒头

馒头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是我国主要的日常主食之一。根据风味、口感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北方硬面馒头 是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如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百姓喜爱的日常主食。依形状不同又有刀切形馒头、机制圆馒头、手揉长形杠子馒头、挺立饱满的高桩馒头等。

(2)软性北方馒头 在我国中原地带,如河南、陕西、安徽、江苏等地百姓以此类馒头为日常主食。其形状有手工制作的圆馒头、方馒头和机制圆馒头等。

(3)南方软面馒头 是我国南方人习惯的馒头类型。多数南方人以大米为日常主食,而以馒头和面条为辅助主食,南方软面馒头颜色较北方馒头白,而且大多带有添加的风味,如甜味、奶味、肉味等。有手揉圆馒头、刀切方馒头、体积非常小的麻将形馒头等品种。

2、杂粮馒头和营养强化馒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主食的保健性能。目前营养强化和保健馒头多以天然原料添加为主。杂粮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比如高粱有促进肠胃蠕动防止便秘的作用,荞麦有降血压、降血脂作用,加上特别的风味口感,杂粮窝头很受消费者青睐。常见的有玉米面、高粱面、红薯面、小米面、荞麦面等为主要原料或在小麦粉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此类杂粮生产的馒头产品。

营养强化主要有强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等。由于主食安全性和成本方面的原因,大多强化添加料由天然农产品加工而来,包括植物蛋白产品、果蔬产品、肉类及其副产品和谷物加工的副产品等,比如加入蛋白粉强化蛋白质和赖氨酸,加入骨粉强化钙、磷等矿物质,加入胡萝卜增加维生素A,加入处理后的麸皮增加膳食纤维等。

3、点心馒头

以特制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比如雪花粉、强筋粉、糕点粉等,适当添加辅料,生产出组织柔软、风味独特的馒头。比如奶油馒头、巧克力馒头、开花馒头、水果馒头等。该类馒头一般个体较小,其风味和口感可以与烘焙发酵面食相媲美,作为点心而消费量较少,是很受儿童欢迎的品种,也是宴席面点品种。

二、包子

包子是一类带馅馒头,是将发酵面团擀成面皮,包入馅料捏制成型的一类带馅蒸制面食。包子的种类极多,一般分为大包、小包两类。从形状看,还可以分秋叶、钳华、佛手、道士帽等。从馅心口味上看,也有甜、咸之别。

1、甜馅包子

(1)豆包 以豇豆、芸豆、绿豆、豌豆等为主料,经蒸煮和破碎,除加入糖外,有的还加入红薯、大枣等制成豆馅或豆沙馅,包入面皮内,多成型为捏口朝下,表面光滑的圆形包子。口味甜中带有豆香。

(2)果馅包 包括果酱包、果脯包、果仁包、枣泥包、莲蓉包等。

(3)其他甜馅包子 有包入白糖或红糖的糖三角、糖腌猪油丁的水晶包、芝麻馅、油酥馅等品种包子。

2、咸馅包子

(1)肉馅包子 肉馅品种非常多,包括由猪肉、羊肉、牛肉、鸡肉、海鲜等鲜肉绞碎加入调味料和蔬菜制成的鲜肉馅,也有经过加工后的肉品制成的肉馅,如叉烧馅、酱肉馅、火腿馅等。肉馅包子显现出蒸食的特有肉香,是我国百姓普遍欢迎的主食品种之一。

(2)素馅包子 素馅一般由蔬菜、粉条、鸡蛋、豆腐、野菜、干菜等处理后剁碎和调味制成。常用的蔬菜有韭菜、芹菜、萝卜、白菜、茴香、豆角、萝卜缨等,干菜泡发后也是非常好的馅料。素馅清素爽口,热量低,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三、花卷

花卷可称为层卷馒头,是面团经过揉扎成片后,不同面片相间层叠或在面片上涂抹一层辅料,然后卷起形成不同颜色层次或分离层次,也有卷起后在紧裹扭卷或折叠造型成各种花色形状,然后醒发和蒸制成为美观而又好吃的馒头品种,有许多种花色。花卷口味独特,比单纯的两种或多种物料简单混合更能体现辅料的风味,并形成明显的口感差异而呈现一种特殊感官享受。

1、油卷类

油卷在一些地方被称为花卷、葱油卷等,是揉扎成的面片上加上一层含有油盐的辅料,再卷制造型而成,具有咸香的特点。油卷的辅料层上可能添加葱花、姜末、花椒粉、胡椒粉、五香粉、茴香粉、芝麻粉、辣椒粉或辣椒油、孜然粉、味精等来增加风味。

2、杂粮花卷

杂粮花卷是揉扎后的小麦粉面片上叠加一层杂粮面片,再压合后,经过卷制刀切成型的产品。常用于花卷的杂粮有玉米粉、高粱粉、小米粉、黑米粉和红薯面等。
3、甜味花卷

除油卷和杂粮花卷外,还有巧克力花卷、糖卷、鸡蛋花卷、果酱卷、豆沙卷、莲蓉卷等甜味花卷。外观造型精致,洁白而美观,口味细腻甜香,冷却后仍然柔软,一些可以当作日常主食,一些是老幼皆宜的点心食品,发展潜力很大。

4、其他特色花卷

做工精细、风味口感非常特别的一些花卷,比如五彩卷等,颜色和形状美观,一般为宴席配餐和酒店的面点品种,也是百姓消费的高档面食。

其实馒头还有不少逸闻。

《爱竹谈薮》记载了一则馒头医病的故事:南宋皇帝宁宗赵扩得了淋病,每夜要上厕所30次。四方名医都束手无策。后来有一位名叫孙琳的游医治好了他的病,其药方是:用馒头、大蒜、淡豆豉三样东西捣在一起,搓成30丸,10丸一副。医嘱说:今日服10丸,病可除三分之一;明日服10丸,病可去大半;三日照服,病可痊愈。宁宗遵医嘱,照服不误,果奏奇效。明代药家李时珍也证明馒头的食疗作用:“温中化滞,养脾营胃,益气和血。”

在中华民国国军里,有长达数十年的时间早餐主食均为馒头,故义务役士兵在军中的日子,时常会以吃了几顿馒头来计算自己当兵的日数,被称为“数馒头”。

由于“馒头”是诸葛亮创制的,人们便把诸葛亮尊为馒头祖师爷。




馒头的起源要追溯到三国时代。据《诚斋杂记》载“孔明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内,以面包之,以像人头。此为馒头之始。”又据明朝郎瑛所撰《七修类移》说:“馒头本名蛮头。”当年诸葛亮亲自率兵征伐割据于云、贵一带称霸的孟获,七擒七纵。叛乱既平,凯旋回师至泸水时,忽然间狂风急浪,兵难以渡。当地人告诉诸葛亮,说是“猖神”兴风作浪,要用七七四十九个人头及白羊、黑牛祭祀,才能平息风浪。诸葛亮不忍用人头来祭泸水,便“偷换内容”而“迁就形式”,有了这桩机巧的发明创造以祭“鬼神”。诸葛亮始创的馒头,毕竟须夹入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后人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仿天人们俗称的“馒头”。而有馅的则被称为“包子”。

还有种说法:馒头原来是因为做了是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




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馒头”,是属于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来这种食品最初是有馅的,发展到后来,我国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若问为什么?说起来,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将生活中人们比较普遍喜欢食用的“馒头”和“包子”的来历说个明白,开始需要从诸葛亮先说起。


  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帮被称作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当时世称的所谓“隆中对”。后刘备根据诸葛亮的建议和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了荆益二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据相传,就在孔明诸葛亮辅佐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诸葛亮率军进军西南,去征讨孟获,在横渡泸水(一名泸江水),即在今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会合雅砻江以后一段时,其时间正值农历五月间,即诸葛亮《出师表》“五朋渡泸,深入不毛”。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说,农历五月间,夏季炎热了,泸水与别地方的水不同,“瘴气太浓”,不仅如此,而且水中含有毒性物质,士兵们食用了泸水,万万没有料到出现致死,以及患病者亦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经过苦思苦想,下令让士兵们杀猪、宰牛,将牛肉和猪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做成人头形状蒸熟了,让士兵们食用,结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们的死亡和患病者。这样一来,泸水周围百姓们,就传开了,说诸葛亮下令做的人头形的“馒头”可避瘟邪,并且由此开始,生活中,人们就渐渐做起“馒头”食用了。


  随着社会生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密切结合生活饮食上的需要,逐渐演变成由“馒头”里边装上肉馅的食物,名曰为“包子”了。因为是用面和肉馅包成的,故被人们恰到好处,给名曰为“包子”了。

  然而,更为有趣的是:在《爱竹淡淡薮》一书中载:“宋朝有个叫孙琳的大夫,为宋宁宗治淋病,就是用馒头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们视为神医。”宋代著名的大诗人陆游不仅写了《笼饼》诗称赞,对其诗还自作注释;其《笼饼》诗云:“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陆游的注释为:“蜀中杂彘(即猪)肉作巢(即馅)的馒头,佳甚。唐人止谓馒头为笼饼。”由此可见,当时四川用猪肉合面做的馒头,就已经很有名了。




 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馒头”,是属于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来这种食品最初是有馅的,发展到后来,我国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若问为什么?说起来,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将生活中人们比较普遍喜欢食用的“馒头”和“包子”的来历说个明白,开始需要从诸葛亮先说起。  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帮被称作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当时世称的所谓“隆中对”。后刘备根据诸葛亮的建议和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了荆益二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据相传,就在孔明诸葛亮辅佐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诸葛亮率军进军西南,去征讨孟获,在横渡泸水(一名泸江水),即在今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会合雅砻江以后一段时,其时间正值农历五月间,即诸葛亮《出师表》“五朋渡泸,深入不毛”。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说,农历五月间,夏季炎热了,泸水与别地方的水不同,“瘴气太浓”,不仅如此,而且水中含有毒性物质,士兵们食用了泸水,万万没有料到出现致死,以及患病者亦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经过苦思苦想,下令让士兵们杀猪、宰牛,将牛肉和猪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做成人头形状蒸熟了,让士兵们食用,结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们的死亡和患病者。这样一来,泸水周围百姓们,就传开了,说诸葛亮下令做的人头形的“馒头”可避瘟邪,并且由此开始,生活中,人们就渐渐做起“馒头”食用了。  随着社会生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密切结合生活饮食上的需要,逐渐演变成由“馒头”里边装上肉馅的食物,名曰为“包子”了。因为是用面和肉馅包成的,故被人们恰到好处,给名曰为“包子”了。  然而,更为有趣的是:在《爱竹淡淡薮》一书中载:“宋趄有个叫孙琳的大夫,为宋宁宗治淋病,就是用馒头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们视为神医。”宋代著名的大诗人陆游不仅写了《笼饼》诗称赞,对其诗还自作注释;其《笼饼》诗云:“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陆游的注释为:“蜀中杂彘(即猪)肉作巢(即馅)的馒头,佳甚。唐人止谓馒头为笼饼。”由此可见,当时四川用猪肉合面做的馒头,就已经很有名了。




 在中国历史上,包子和馒头,其实是一种食物,那就是馒头。馒头这个名称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包子,包子只是馒头的衍生名称。可到今天,虽然馒头和包子在国人食物中齐重,但包子的名声却已远远超越馒,并形成了几大品牌包子。而流传1600年的馒头,虽然深入人"口",但却尚未有品牌形成。

  据历史记载,馒头起源于南方(现今云南沪水一带)。相传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术,七擒七纵后最终收服了孟获。在与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诸葛亮班师回朝。

  但蜀国大军行到泸水时,突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答道:"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就必须向这些士兵的冤魂祭供。"

  诸葛亮当然不惧鬼魂,但想到这些战士,为了蜀国,抛尸他乡,如今战争结束了,将士们得胜回朝,他们却永远成为异乡孤魂,祭奠他们也是应该的。他问孟获用什么作祭品。孟获说:"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

  诸葛亮听完,心里一沉: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颗人头去祭奠,又平白无故地增加49个冤魂。这样下去,冤魂岂不就越积越多,泸水将永无宁日。而且,49个人头,这代价也太大了。

  诸葛亮决定不以人头祭泸水。他来到泸水边,只见阴气四起,恶浪汹涌,士兵和战马也处在惊乱之中,看来不祭是不行的。当地土人这时也对诸葛亮说:"上次丞相渡泸水之后,水边就夜夜鬼哭神号。从黄昏至天明,从不断绝。"诸葛亮心想,看来罪在我身上,怎么能牵连无辜军民呢,他决定想出一个解决办法。

  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由于是在蜀国西南蛮荒之地,这种祭品一开始被称作"蛮首"。

  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蛮首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全部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了过去。从此以后,蜀国人们经常用蛮首作供品进行各种祭祀。这种风俗,也逐渐从蜀国传到全中国各地。由于"首"、"头"同义,后来就把"蛮首"称作"蛮头"。

  "蛮头"传到北方后,北方人还是觉得蛮字不够好听。北方人发现,蛮头蒸出来后,最外边的一层表皮,很具光泽,光泽在古汉语中为"曼泽",于是,北方人就将"蛮"字改为了"曼"字。于是,"蛮头"就变成了"曼头"。跟诸葛亮不同的是,通常老百姓吃的馒头,是没有包馅,是单纯的面蒸的曼头。

  而后来,由于中国字能够食物的物品,通常带一个"食"字旁,于是"曼头"逐渐演化成了"馒头"。从历代文人作品中获悉,到宋代的时候,基本上"馒头"一词就确认下来了。

  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生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密切结合生活饮食上的需要,逐渐演变成由"馒头"里边装上各种馅的食物,名曰为"包子"了,因为是用面和肉馅包成的,故被人们恰到好处,给名曰为"包子"了。现在,在江南一些地区,人们不是只知"馒头",而不知包子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蜀汉   包子   馒头   泸水   蛮夷   花卷   肉馅   叉烧   杂粮   主食   祭祀   人头   来历   猪肉   面粉   风味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