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挖了煤以后,剩下的空间怎么办?会不会塌了?

你好!我是煤海中的大法师h。“煤矿挖了煤以后,剩下的空间怎么办?会不会塌了?”

对于没有在煤矿工作过得大家伙们来说,多多少少的都会存在着这样的疑问。在这里法师可是告诉大家:你说的很对,就是让它塌了!

我生活在一座煤炭产地,自身也是一名煤矿工人!在我们这里的采煤工作面大多采用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在采煤机截割之后,煤炭会被运出,之后移架、推溜支护采空区域。而随着支架的前移,后方的采空区域便会失去支撑发生垮落!在有些时候工作面顶板条件较好,在推出一段距离之后老空区顶板不能垮落,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放顶措施。

为什么要让它垮落呢?

首先,煤矿井下开采压力很大,随采随垮不会产生大的冲击。而一旦大面积的顶板不能垮落,突然来压垮落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引发事故,损伤工人、毁坏设备,甚至造成工作面的不可恢复性破坏!

其次,煤矿井下具有进风和回风巷道,以保证人们的正常生存和工作!一旦采空区不能垮落的话,就会造成工作面风量的流失,进而使工作面氧气含量减少、温度升高、有时还会造成工作面有毒有害气体的积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存和生产!

有的网友可能会问:很多文章和报道不是都在讲煤矿采空区充填吗?

没错!现在国内外都有这一研究,但是在我们的身边进行充填的煤矿法师真的没有看到!

1,充填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不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人力支出在开采成本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的比重,而充填技术的实施,无疑会增加人员的投入。同时,在煤矿井下到处都是煤炭,我们身边常见的沙土反而更为金贵起来,一矿车的沙土,从地面运到工作面,所需要的费用往往付出很多!

2,充填会增加一系列的工序,加大事故发生的几率、影响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工序的增加会影响工程的进度,这一点都好理解!同时,原本煤矿生产就已经属于高强度、高危险的工作,而工序的增加无疑会增加工人们的工作量,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所以,在各大煤炭产地我们都能够看到很多的塌陷地:农田被毁、房屋被淹、道路沉陷!

不过,现在国家也加强了对煤矿塌陷地的治理工作。在塌陷地进行水产养殖、进行农田复垦、在塌陷地上修建湿地公园等等!




煤层开采结束,无论采用放顶还是回填法,都会塌陷或者沉降!

首先来看一下煤的形成时间:国内煤田基本是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的地层,距离我们最近的是侏罗系地层,侏罗记的时间划分是1.52亿年前到1.27亿年前之间的时间段,煤层主要在侏罗系中统延安组,大概时间就应该在1.4亿年前。

试想:我们现在最新的地层是第四系,也就是我们种地的表土层,是近100万年自然沉积下来的,再过1.4亿年,它们上面的覆盖的土层越来越厚,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现在所见的土层由松散变密实,最后胶结为坚硬的岩石,体积要缩小多少倍?上面几百米的岩石压着要承受多少重量的压力?

再来说一下煤层开采,煤层属于地层的一种,它承受上部所有地层重力带来的压力,煤层开采完毕,煤层上部的覆岩层本来接受来自更上部的地层的压力,也被下部的煤层承载着,承载层丢失后,坚硬的覆岩就向下垮落,形成垮落带,覆岩力学性质不同,垮落速度、程度也不同,当破碎垮落的地层填满了采空区后形成一个松散堆积,在未来的亿万年还将慢慢接受充填、压实、重新胶结成岩,这是一个无比缓慢的过程,垮落堆积区域再往上的地层距离近的就回产生大量裂隙相上延生,直到地层的韧性能承受向下的重力,就形成了地层的弯曲变形带,这就是煤层开采后形成的“三带”,分别是垮落带、导水裂隙带、地层弯曲变形带。这三带在短时间会达到我们肉眼可见的稳定,但要真正稳定还要上亿年,是他们成岩的反过程。

有了以上的认识,就好理解我为什么说无论放顶还是回填都会带来塌陷或者沉降的观点了,回填进去的是松散堆积层,无法与原地层承受的压力达到平衡,所以还是会塌陷、沉降,当然回填法对地面的影响会小一些。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就明白了,地下矿藏的开采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但造成的危害几乎可以说是永久的,地层稳定性改变,最直接的就是带来抗震性下降、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还有采矿过程中对地下水的疏干、地下水为下降、污染地质灾害,这都是直接的地质灾害,还不包括次生的土地荒漠化、土壤污染、地表水系统改变等一系列的地质灾害。

本来想给大家找找我报告中“三带”的插图,奈何手机码字,电脑不在跟前,网上找了张图,还有水印,大家凑合看。





我做过煤矿工人,我来回答

本人在小煤矿上过几年班,我们的称呼叫送道。就是在井下开辟新的通道,一直向前挖。遇到煤层在煤层里架设一条通道,等别的班组工人采煤。

因为是小煤窑所以通道都是木头搭的拱门,横梁。中间用细木杆连接填充杏条(就是东北的一种细灌木)。经常遇到冒顶,就是支撑不住坍塌,然后从新支撑并清理塌下来的石块。

重点来了,煤层采空后不管,都是自然坍塌。如果采空区薄,那么上面十几米的坍塌就能填充满了,影响不到地面。因为塌下来的土层岩石虚。煤层距离地面少说也100---1000米。

如果煤层厚,采空区就大。或者多个煤层是上下层。那么塌下来后,地面就会有大坑。而且持续扩大。

有那么一句话就是,木头再结实也不可能支撑一座山。塌下来是早晚的事

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地下水也是分层的,下面也有防水层。比如说地下30米有水,但是过了这层就没有了。或许下一个水层在一百米。 如果哪个采空区灌满了水,或者地面的洼地水塘。一旦发生坍塌,就和灌耗子洞一样了。




煤矿工作37年,对这方面有一定了解。早在六七十年代,我们矿还真有这么一个工区,充填工区。开始时是采取用手推车方式,一车车把沙子推到充填囗,我们村曾有过十几个人干过这行。后来采用机械化,用电机车,或东或西一车车拉到充填口,用水冲方式顺管道,把沙子送到井下,输送至工作面。采取这种方式一直到八九年,才逐渐取消了这种回填方式。这样做有它的优点同时更有它的缺点,优点是充填过地区,虽然也有塌陷,但那些个只出现,小面积或很小地方。原来一个村庄下,煤都是采过的,但现在这个村这么多年一直还在这居住,偶尔有塌陷的也只是些个小坑小凹的。

回填不好处呢,一浪费地面可耕地严重,挖走一车沙,地面会出现一立方的坑,也就会毁掉一平方土地。记得那时候这样的大沙坑,在煤矿周围随处可见,面积大的南北二三百米,东西有近十几公里深的有十几米,这样的面积得毁掉了多少农田。二费用消耗大,从一开始的人工推到后来的大型挖沙机,推土机,翻斗车轨道,架空线,沙子挖到那,这些个设备得辅设到那,所以说回填的消耗是非常大的。据我知,我们矿回填采沙处西延八九公里,东边也有近十公里一样孑。后来无论是炮采还是机械化采煤,都采取(老空)方式。什么是老空,即采完后把机械设备回撤,完事把这个巷道用木板封起来,里边的巷道被称为老空。

至于塌不塌陷,什么时候塌陷,一得看岩石结构,二看采煤方式。如果一位好的矿领导,在决定采煤方式时,会避开与上层重合处或尽量避开或远离重处。其实煤矿发生许许多多重大事故,于这些个领导决策有关,只不过没人细究这些罢了。

塌陷湖的形成,有的地方从五几年就开始开采,到现如今也没有塌陷。一是取决于地质结构,二是前边说过,于采煤决策者有着密切关系。




自己老家就是内蒙赤峰煤矿产区的。

平庄西露天矿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山坡、凹陷型现代化露天煤矿。由沈阳煤炭设计院设计,1958年

8月15日开工,1965年12月31日移交生产。下图是开采了几十年留下的矿坑。

个人感觉这种露天型的煤矿,一般不存在坍塌的问题吧。因为它是漏斗型的,漏斗四周是一圈一圈的螺旋型的运煤的铁轨。

2020年,9月去那边溜达。看到已经做了修复工程,要分好几期做。第一期已经做了,投了5000多万,还林还耕。

后面几张图是新拍的。

第三张,坑里红红的地方是还耕的地方。










我下过井,但对工艺没有那么了解,就把自己亲眼看到的情况写出来,希望能对你了解煤矿有所帮助。

在井下作业时,按照地质结构,进行工程设计和布局。也就是说按照煤层送主运大巷、风道、皮带运输巷和回采工作面上下巷,里面四通八达。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主要的巷道使用联合支护,强度高,能使用很长时间,顶板都不会冒落。

而回采工作面,在将煤层采完后向前推进时,后面的顶板会逐渐冒落,形成一片采空区,这个面积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大。这时顶板是必须冒落的,否则顶板连成一大片,非常容易将工作面整体推倒,出现事故,危害人身安全。

井下各个煤层开采完后,都有一定的沉陷时间,对地面的影响分保护煤柱留得是否合理、距地面的深度、地质结构都有关系。

至于利用矸石回填,由于技术和成本的关系,光听说过,没有看到过。




作为一名煤矿从业者,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采煤后的空间肯定会塌陷。

采煤后的空间一般采用自然垮落法或者充填法来处理,不管哪种方法,地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区。不过矿井一般都会对受沉降区影响的房屋进行补偿。也有政府部门对沉降区进行治理。

以平顶山为例:平顶山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就是结合采煤塌陷地独特湿地环境改造出的城市休闲公园,是平顶山市现有的两大国家级湿地公园之一。

再以徐州为例:

潘安湖湿地公园位区利用采煤塌陷形成的开阔水面,通过对塌陷地生态修复、环境综合治理,打造出了一座集生态湿地、人文景观、游憩、科普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昔日采煤塌陷地蝶变潘安湖湿地公园

所以说沉陷区的治理和生态恢复才是首要的,毕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煤矿现在多数都是垮落法管理回采后的顶板的!通俗点说就是,把煤采完后,就让支架后的顶板周期性自由垮落。不垮落反而不安全,后部的压力就会传到工作面,造成支架压死,煤壁片帮。这时候就需要强制放顶。顶板垮落后,对应的顶板上方的岩体就会形成垮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传导到地面就会形成塌陷区!地面沉陷严重的就会成为水塘,影响耕种,也不能搞高层建筑。再在重新形成平衡以前,盖房子或者修路都是有风险的!而且就算形成了新的平衡,后期有扰动的话,还有可能再变化!不过现在很多矿都在搞充填开采,就是把矸石粉碎了,输送到井下充填起采煤后形成的空间,避免了顶板的垮落。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置换村庄压煤,提高资源回收率。但是这种方式工序复杂,成本高,一般不是有特殊要求的都不用!




谢谢邀约。这是一个非常专业和使人感兴趣的话题。我还没有看到过这方面的报道,我个人认为,煤矿有的是开放型的,在地的表层,你所担心的是地下的煤矿煤挖完了所形成的空间会不会引起地面的塌陷区,我想应该不会的,煤层应该都在地下至少数十米或百米以下,离地面的深度不会影响到地面物体的安全,起码比地铁的深度要深的多吧?人们更多的关注是以采煤为主业的城市如果没有了煤可挖这个城市的产业如何进行转型。




肯定会塌下来,采完不久就塌下来就好,大家都安心了。如果采完之后不塌下来,就要小心了,要采取措施支撑上木柱让它慢慢塌下来。如果不塌,形成大面积顶板悬空,有一天突然塌了,大面积顶板塌落瞬间那就会压缩空气产生飓风,就是超大的风,可以把人吹倒、吹起来的风,非常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侏罗系   煤矿   采空区   顶板   工作面   都会   煤层   巷道   地层   井下   湿地   地面   压力   公园   方式   社会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