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田连元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田连元老师,有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被称为“电视评书第一人”、其评书被誉为“立体小说”、评书大师、评书表演艺术大家、评书名家、有名评书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这个可以压压腿吗”,“您这功夫健在啊”,“不健在了,老了”。当时72岁的田连元依然充满活力,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他都生活在北京,偶尔有空就会回本溪看一看。这里曾经留下了他人生的最美好时光。“这个地方往这一坐,想起当年”。如今田连元已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与其他评书表演艺术家不同,许多人认识田连元的途径不是广播而是电视屏幕。界内人士早就知道有这么个人,是东北的、辽宁本溪的,只是限于这样,就是真正在全国范围、在广大群众当中都知道他的时候还是从电视评书《杨家将》。上电视以后,由辽宁省到东北三省,最后北京播出、中央台播出,全国二十几个省台播出,最西北到新疆,南到深圳、广州,到福建、山东、山西这些地方火,是在这个时候火的,所以到现在很多人几个年龄段的人见了面就常说,田老师我是听您评书长大的。

1985年,辽宁电视台首次播出评书《杨家将》,开创了中国电视评书的先河。作为中国电视评书的第一人,田连元带着他的评书艺术走进电视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将传统艺术与当时的新媒体形体电视混合在一起的想法也并非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和理解。这玩意儿是听的艺术啊,甚至他们底下人不太同意录这玩意儿,自己说听的艺术大错,自己说没有广播的时候,好几千年了,这不都是说吗、不都得看吗。

对于各种各样的负面声音田连元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他要让评书这一传统艺术在新的电视媒体当中占有一席之地,进而他也更加用心地去琢磨电视评书当中的门道。那时他动了一番脑子的,它跟书场说不一样,20分钟、你在书场说,一般来讲两个小时是一天,我上去头20分钟还没怎么说呢、没怎么进入呢,我得慢慢地聊跟他,“今天咱们这个、跟您说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宋朝的,哪个皇帝呢”,你这么讲,但是电视20分钟一个单元,你还这么讲、你今儿这么、明儿再这么讲,三天人不看了,所以每一集里边必须有开始有结尾,当间有高峰、有故事、有情趣。1985年到1987年电视评书《杨家将》先后在辽宁、北京等电视台播出引起强烈反响,这样的效果和田连元仔细入微的琢磨与揣度是分不开的,在电视评书的有些内容环节田连元用表演代替了语言,增强了与广播评书的差别,也凸显了电视评书的生动与鲜活。《杨家将》之所以火,不是说那么一说就火了,这里边他真的是经过一番考虑的。别人都说、为什么说不能看,自己说我非得让你看。所以说这才算形成一种立体的评书表演艺术,一个人的艺术,是这样,它才使这个东西能在这个电视上能站得住,耍不能站二十年。短短几年电视评书获得了巨大成功,随即来自四面八方的邀请纷至沓来,田连元频繁奔走于各地参加活动和录制电视节目,一时间田连元的名字红遍了全国;然而大家并不知道当初的田连元之所以选择评书道路却是为了养家糊口。

田连元他小的时候、没念书之前呢,小时候老跟着父亲上书场听说书,钻到桌子底下听,听了那些故事,自个儿也很感兴趣,甚至要模仿,但是念书以后呢就对这个说书艺术呢,有点疏远了,因为念书以后懂得了一些知识、有了一点文化,就觉得说书这门行当在整个社会里边占的位置并不重要,所以说呢就想干别的,当作家、当艺术家、其他艺术门类成家,或者是当火车司机、开飞机、想入非非,很多想法、唯独就不想说书了,是这样,但是呢、严酷的现实使他最后、最终还是必须得选择说书,因为这是他唯一的选择。

年轻时代的田连元有着自己的理想,曾经要报考天津音乐学院,但是作为家里的长子承担养家的重任更是责无旁贷,就这样他不得不放弃求学,尽早工作。当时的田连元内心一片茫然。原来他认识个朋友,天津音乐学院毕业的,知道他三弦弹得不错,基本功挺好,免试入天津歌舞团民乐队,但是一个月挣三十三块六毛六,他一听挺好、他想去,但是他父亲说,你去、你一个月挣三十多块、够你自个儿的了,家里怎么办,因为他是老大,老大就得接替家庭的生活重担,就那么很有一段苦闷时间。为了家庭田连元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子承父业走上了评书之路,17岁时第一次登台说书说的是《粉妆楼》,下来之后田连元连自己说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一次的失败经历让他觉得自己不是说书的料。

他们家说书到田连元他这儿是第三辈,他念了五年书,辍学学艺,就学说书。他父亲的思想里边、包括他母亲的思想里边万般皆下品,唯有说书高,所以就想让他当一个说书人。而事实证明呢,他最初的时候不太适宜干这个行当,他自个儿有感觉,是后来逼得没办法走上这条路了。

在田连元心目中,自己并非一个天赋好的评书演员,无论是形象、声音或者是表现力等都有欠缺,然而从不服输的他相信勤能补拙,所以在田连元几十年的评书生涯当中从未间断过学习,逐渐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是客观家庭环境把田连元他逼到这条路上来了,逼到这条路上来了,自己就不得不做,自己在不得不做的情况下做着做着自己感觉到了其中的奥秘,感觉到其中的兴趣。度过人生的迷茫时期,经历了内心的挣扎、经历了作为家中长子对现实生活的承担,经历了其它曲艺艺术形式的尝试之后,田连元终于坚定地走上了评书之路。《欧阳海之歌》那是田连元他录的第一部长篇书,在辽台录的,录完了之后山东内蒙都交换播出了、紧接着中央广播电台。就这样,田连元的评书之路顺畅了起来,并且初有成绩,获得了广泛地认可、好评,这一切都让田连元感觉到说书好像不再像以前觉得那么不适合自己了。

在当时那个时候、1965年,他已经觉得前面是光彩照人了,艺术道路闪烁着玫瑰色的光芒,包括辽台的一个编辑、后来的沈阳作协主席穆青他当时在辽台当编辑,就跟田连元他说,说你小子这一下就火了,这在中央广播电台一共录两部新书,面对全国播出、那你就起来了。(田连元)他自个儿也暗自窃喜,是,敢情这道路顺起来,就是如此简单。人生的道路并没有像田连元预想的那样顺畅和美好,文革十年田连元的艺术之路又重新清零,一切都遥不可及,未来充满迷茫。那是“文化大革命”下乡了,所以他当时感觉到、这是自己的命运转折点,所以要让自己上北京录长书那个梦已经破灭了,自己说现实是当农民,他就到农村去当农民了。经历了人生重大转折的田连元,在接下来一系列经历当中都未曾与艺术相隔甚远,也都因为曾经的评书经历让他一次次的有了新生的机会。

他们抚顺成立曲艺团,把他调上来了,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那阵,说你原来干嘛的,自己说我说评书的。还会干什么,自己说还弹过三弦,那你上民乐队吧、弹三弦吧,就这么的让他上民乐队了,弹三弦,在民乐队排歌舞节目要下部队演出,山西省曲艺团成立、侯宝林给他写封信,说能不能给支持他们、让他上山西,他都同意了,但是本溪不放,大连要调他去、房给留下了,也提、让你去、也不放;沈阳调他去、最后也不放。这个特点就是什么呢,自己就发现一个人越有地方要你、你越走不了。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艺界重获新生,优秀作品纷纷涌现,创新历史层出不穷,电视评书《杨家将》恰逢其时,田连元再一次得到施展才华的舞台,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感受最强烈的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观众们的热情。

那个时候评书在体育馆演出,跟着唱歌的跳舞的在一块搀和着,这不可想象、不可能的,自己就觉得这能行吗,结果那个晚上一报自己的名字、一报《杨家将》的播出、那掌声海潮般。在辽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先后开播了电视评书之后,全国各省市电视台也都相继播放了电视评书,这一节目形式也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新型电视栏目形态,被传播和演变。曲苑杂谈没录书,他跟王文华主持,那也是因为《杨家将》火了以后,1990年中央台有一个曲艺杂技栏目,要改版,就想到了田连元他。电视评书让田连元家喻户晓,而田连元从中央电视台的曲艺杂谈节目又走上了电视主持人的行列,但是这样的领域和工作模式对于习惯了在评书当中自由发挥的田连元来说并不适合。当这种主持吧,本身没有你个人的创造领域,所以 说评书这门艺术,这有我自己的驰骋疆场。《杨家将》让田连元走进了观众的视线,接下来的《水浒》、巜镜花缘》以及《楚汉争霸》这些颇具田氏风格的电视评书真正让观众们喜欢上了田连元的这种语言夹杂肢体动作的评书表演风格。中央台的电视评书他播的是最多的,但是又不能都是自己,他又找了很多人穿插着播。电视评书的节目形式火了,田连元也火了,请他录制各种节目的地方也就越来越多,那些年田连元成了很多电视台各种晚会上的座上客。

那记者说,你有什么节目在北京播震动挺大,采访一篇文章、在北京日报发的,然后北京广播电视报又发文章、整版的发、1988年就因为《杨家将》火了,夏天就上本溪找他去了,1988年上了一次春晚、1990年上了一次,上两回,1993年找他一回,后来他就主动退了,没参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音乐学院   本溪   书场   表演艺术家   辽宁   评书   民乐   天津   曲艺   北京   电视台   节目   人生   艺术   电视   田连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