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和孩子最难沟通的问题是什么?

经常听到有家长说孩子不听话,贪玩,叛逆,家里如果有几个孩子,还总因为一些小事吵架等等,而且很多人都开玩笑讲陪娃写作业是高危职业,好像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似的。很多孩子一到放假窝在家里,手机不离手,要么就是看得电视都烫手,说多少遍了也不管用,吼一顿能好两分钟,再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多说几句,孩子就直接关门就不理你了。这些孩子们到底怎么了呢?

其实还是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出了错。这其中最容易被家长忽视的一点,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东方教育里几乎没有情绪教育,家长们自己是这样长大的,也就这样教育孩子,于是问题就出现了。



一、家长常用的几种错误沟通方式

这几种说话方式是家长们非常常用的:


1、行了行了,别哭了就擦破点皮儿,没有多疼。(否定情绪)

2、你要学会面对困难,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哲学式反应)

3、那他打你,你就不会躲着他吗?(建议)

4、你想一想你跟小兵为什么会吵架呀?是不是你哪里错了?(疑问)

5、你要从老师的角度想一想,你说你违反了秩序,那老师能不罚你吗?(为他人辩护)

6、我可怜的宝贝要抄这么多篇课文,其实事情没有那么严重,老师也真是的,小题大做。(同情,庇护)

7、你怎么这么笨呢?教你多少遍了?(指责,贴标签)

孩子听到第一句的想法就是“我疼不疼,我自己不知道吗”。当他听到哲学式反应的时候,就会想说“你整天就知道讲大道理”。当他听到家长的建议时,他会觉得“你说的一点都不对,你知道什么呀”。当孩子听到这个疑问式的回应时,那他就会想我得想尽一切办法给我自己辩护。当孩子听到父母为他人辩护时,他就会想“行行行,别人都对,就我不对,行了吧”。当父母包庇小孩时,他就会想“我真是太可怜了,都是老师不好”。当孩子听到父母的指责时,他会想“我就是这么笨,所以我也什么都不用学了,反正我也学不会”。



在以上这几种父母常用的说话方式里,孩子的感受是有话说不出,说了也会被否定、被拒绝、被贴标签,觉得很委屈,生气伤心,甚至他会感到绝望,会自暴自弃。我们经历过的教育没有教育我们如何去接纳孩子的感受,这些话我们听得很耳熟,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所以,现在我们就以这种方式去跟我们的孩子说话。也就是说,我们成长的环境造就了我们与孩子的这种无效沟通的方式。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经过学习去改变这种无效的沟通方式。

孩子的感觉与行为是有着直接联系的,当孩子感觉好的时候,他才会有意愿去做得更好,会更愿意去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当孩子表达他们感受的时候,我们就总是驳回,总是跟他们去争论,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关上耳朵、闭上嘴,拒绝跟我们交流了。有了这些感受的孩子,怎么可能愿意听取我们的意见呢?由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敌意就产生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回应孩子,孩子他才愿意听呢?



二、尊重孩子的感受,并正确地回应孩子

首先,父母爱孩子就要努力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尊重这种感受,慢慢的孩子会因为被尊重而愿意去合作。家长首先要对情绪有正确的认知,情绪是没有对错的,谁都会有开心,伤心、沮丧、生气等等这些情绪。只有当情绪被接纳的时候,孩子才会感觉受到了理解,这样他们才会愿意听,听得进去也就愿意和父母交流,也就是我们这个时候才是帮助孩子面对了自己的情绪。举个例子,一个孩子说“这破课文太难背了”,妈妈应该说“看来这篇课文没有打劫你呀,而不是说“你专心一点啊,很快就能背下来了”。

当孩子堆积的情绪被妈妈接纳了之后,情绪就没有了,就能够平静下来专注地背课文。反之,如果孩子带着不良情绪,那这篇课文恐怕要很久才能背下来。但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知道妈妈允许他有情绪,也没有否定他的情绪,所以以后他也会愿意跟妈妈去交流。



三、提意见要在接纳情绪之后

可是这样一来,有的家长就会有疑问了,那是不是说就不能给孩子提意见、讲道理了,那难道孩子说什么就得顺着他吗?这样会不会太溺爱孩子呢?其实沟通是有技巧的,给孩子提意见要在接纳孩子的情绪之后。

假如一个孩子把钥匙给弄丢了,孩子说“爸爸,我把家里的钥匙弄丢了,我妈回来肯定会骂我一顿”,这个时候孩子就已经很懊悔了,如果爸爸说“告诉你,钥匙要好好放在书包里,这都丢几把了,怎么就这么没记性”,这样一来,孩子的情绪就没有得到消解,爸爸的意见他也没听进去。如果爸爸说“嗯,那怎么办呀”,孩子的情绪就被接纳了,而且询问孩子该怎么办,孩子就会自己想办法,而且会想到下次不再丢钥匙的办法。

当我们以一种关心的态度去回应孩子的沮丧或者是悲伤的情绪,不需要太复杂的语言,简单的“哦,是吗?这样啊”就可以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在孩子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很可能不需要我们的建议,自己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甚至可能想到比我们的建议更好的办法。



结束语

很多家长喜欢在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马上给孩子讲道理,或者是想要给孩子一个教训,目的就是想让孩子记住,以后不要再这样做,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虽然家长的意愿是好的,但是却忽略了孩子正沉浸在某种情绪当中,就像一个人都快要淹死了,这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先把他救上来,而不是给他上游泳课,所以家长要讲道理,需要等孩子冷静下来,消化完了自己的情绪,愿意跟家长交流了,再去讲。

实际上道理孩子其实都懂,他们只是需要实践,建议家长们就用简单的回应去鼓励孩子。家长永远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因此我们的态度比言辞更重要。就是当孩子冷静下来愿意跟你交流的时候,再讲道理会容易很多。




玩手机,写作业的时候最难沟通,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孩子还是无动于衷










你只看到他每天回家抱起手机不是抖音就是王者,但也忽略了他在学校时最晚吃饭,最晚放学,都应该相互理解,儿女也懂得父母的不易,只是希望都能采取合理的当时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沟通内容占很小的比例,更多取决于沟通时的语气和肢体动作。而语气和肢体动作都是由你当时的情绪决定的,简单来说沟通大部分都是情绪上的交流。和孩子沟通也不例外。

举个简单的例子:小亮妈妈发现孩子抄作业,气的直哆嗦,但是想起以前和孩子发火导致的争吵和不愉快,这次她决定心平气和的与孩子沟通。小亮妈压制住自己内心的怒火,推开门坐到小亮床边,问小亮有没有抄作业?小亮矢口否认,小亮妈把声音提高了几个分贝:“没关系,你老实告诉我,我不会怪你的”。小亮沉默不语,妈妈彻底爆发。事后小亮妈纳闷,我正常跟他说话,又没有批评责怪,怎么就跟沟通不了呢?


其实,在与孩子沟通之前,最重要的不是想要说什么,而是想清楚自己处于一种什么情绪之中。就像上面小亮妈妈的例子,即使她在沟通前语言组织的再好,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情绪或者压抑自己的情绪,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怎样摆脱情绪的困扰?

1、确认自己的情绪

肯定情绪的客观存在以及价值,不要试图暴力压抑。很多时候,当我们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那种情绪本来没有太大的影响,然而我们如临大敌,为自己有这样的情绪而自责,把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这就好比失眠,本来只是轻度,然而对失眠的担心、对第二天工作的焦虑,最终使轻度失眠变成重度了。

所以处理好自身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肯定情绪的客观存在,避免压抑情绪。小亮妈妈和孩子沟通失败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此。

2、分析自己的情绪


确认自己的情绪之后,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我为什么生气?我为什么难过?我为什么觉得挫折无助?我为什么……找出原因我们才知道这样的反应是否正常,找出引发情绪的原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举例来说,有一次批改一个孩子的作业,作业写的是乱七八糟,我立即给家长发微信,要求家长做好监督。过了好久,家长回复了一句:知道了老师。记得当时非常生气,表面看是因为学生作业的问题,但仔细分析之后就会发现,真正气愤的原因在于家长漠不关心的态度。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家长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孩子没考好而生气,而是联想到孩子平时懒散的状态而怒不可遏。



3、管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的释放主要有两种途径:向上(通过思维),向下(通过身体)

向上,指的是通过理性的思考,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也是本文所推荐的方法。

向下,指的是通过身体运动来宣泄情绪的能量,比如让抑郁焦虑的人疯狂地跑步、运动,从而脱离情绪,就是向下到身体的解决方案。

这里重点讲解一下如何通过理性的思考来管理自己的情绪。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外界的事件(A)→对于该事件的认知评价(B)→情绪(C)

所以,管理情绪几乎万能的钥匙就是:认知重评(B),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通过理性思考来管理自己的情绪。比如说,上面的例子,小亮妈妈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孩子抄作业这件事,自己的反应是不是过于强烈,是不是高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除此之外,找到新的有效办法,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情绪的办法。


比如:小亮妈妈可以这么思考,我跟孩子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认识到抄作业这件事是错的,以后杜绝抄作业,但根据以往的经验,直接跟他发火,往往导致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无法达成自己的目的。相反,如果我最近加强监督,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检查一下他的作业,效果可能会更好。相信经过这样一个思考过程,小亮妈妈的情绪会平和很多。

管理情绪,就像管理自己的体型。日积月累,才能到达彼岸。急于求成,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躁动和不稳定。多练习,多体验。少担忧,少焦虑。一次次失控的情绪,是你拥有日渐稳定情绪的积累。

如有其它问题,请关注公众号“scyyhd”,会安排专人,第一时间回答您的疑问~~




最难沟通的就是手机的事了吧。我大女儿跟二女儿都用我们的旧的手机。一开始他们只是说要手机来帮助学习。下载作业帮。后来我发现每次你不注意,他们就在看抖音。后来也说了好多次骂也骂啦!嗯,手机也收回来啦。又过了几天,他们又说这个题,那个题不会做了,又要用手机去看一下。又要偷看抖音了,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孩子   目的   作业   课文   钥匙   生气   情绪   家长   父母   妈妈   老师   办法   方式   建议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