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庙的由来是什么?

“五道庙”顾名思义是供奉“五道将军”的庙宇。道教认为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的助手和属神。五道将军掌管人的生死与富贵,是冥界的神。民间传说中五道将军可以决定世人的寿命时限,而且有同情心,会帮助和成全弱者实现理想,颇有正义感。其地位和权力堪比阎罗王。

五道将军庙始建于1819年,藏式复式结构,坐落于准格尔旗西部的准格尔召(准格尔召是鄂尔多斯地区现存最大型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建筑群),藏式复式结构。

准格尔召(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建筑群)

五道庙

上文提过,按照道教说法,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的属神,有监督阎罗王办案和纠正其行为不公的权力,甚至可以代替阎王决定世人的寿命时限。随着佛教的不断传入,道教的五道将军跟佛系神灵体系相融合,在佛教的《十王经》中,已升为“五道轮回王”。【据《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载: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神道);二道者,神入骨肉,形而为人神(人道);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畜生道);四道者,神入薜荔,薜荔者,饿鬼名也(饿鬼道);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狱人名。(地狱道)】佛教传说,人死后,魂魄要到阴间过十道关卡,即人死后的“一七”、“二七”到“七七”四十九天的“七关”,再加“百日”、“一年”、“三年”,共“十关”,五道将军主管“三年”,是最后一关。

五道庙遍及全国各地,其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形象深受百姓喜爱,因此,许多地方百姓信仰他、供奉他。




答:“五道庙”就是供奉“五道将军”的庙宇。

民国以前,很多地方都建有五道庙的,自从除四旧和破除封建迷信以后,现在剩下来的已经不多了。

比较著名的有北京西城区韩家潭西口铁树斜街与樱桃斜街之间的路口处的五道庙、北京门头沟区爨底下村有五道庙、山西省平定县岔口乡大红岭村五道庙、山东潍坊老潍县西南关南面五条大路的交汇处的五道庙。

其中北京西城区韩家潭西口铁树斜街与樱桃斜街之间的路口处的五道庙,据说是诸宦官为媚谄魏忠贤所建,庙内有玉帝殿,殿内有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王象乾撰记立碑,谓此处为正阳。

五道将军是道教中的神,他在道家典籍和民间的称谓中还有“五道神”、“五道真君”、“五道圣君”、“五道大神”、“五道老爷 ”等名号。

什么是“五道”呢?

《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和《道门经法相承此序》的解释是:一天道,二人道,三地狱道,四饿鬼道,五禽兽道。

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的臣属,是冥间的神祇,掌管世人生死与荣禄的神祗,具有监督阎罗王判案或纠正不公行为权力,甚至可以代替阎罗王决定世人的寿限。

不过,随着佛教的传入,五道将军被赋予了掌控灵魂换世转生的“五道轮回”之权力,称为“五道轮转王”,成为了与道家阎罗王、泰山府君职能相同的大神。

按照佛家的说法,人死以后,灵魂到冥间要过“十道关卡”,即人死后的“一七”、“二七”、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的“七关”,再加“百日”、一年、三年,共“十关”。五道将军主管“三年”这最后一关。

北京门头沟区爨底下村的五道庙颇能结合五道将军这一职能,将五道庙建在村中丧葬礼仪中心,凡村中有人故去,皆要将其姓名写于纸上,焚于庙前,视为上报阎王。

有意思的是,该村村民,别出心裁,在对面建娘娘庙,意为有死有生。

不过,山东潍坊老潍县的五道庙里所供奉的五道将军神像,除了正面有一手高举钢鞭的大神外,两边还有四大神像矗立,手持大刀宝剑等兵器。按照当地的说法,说是古时候有兄弟六人修道,其中的五位成仙,分别成了福运、友善、祥和、治病、除灾的人格化身,是为五道将军。

最后补充一下,有的地方,没有五道神庙,却有五盗神庙,供奉的五盗将军是五个有名有姓的盗寇:杜平、李思、任安、孙立、耿彦正,称盗神。民众为避免失盗,便祭祀他们,祈求他们手下留情。




“五道庙”就是供奉“五道将军”的庙宇。“五道将军”,在佛道家典籍和民间的称谓中还有“五道神”、“五道真君”、“五道圣君”、“五道大神”、“五道轮转王”、“五道老爷 ”等名号。

此处的“五道”,不是指“五条道的交叉处”之“五条道路”,而是指灵魂换世转生的“五道轮回”!《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云:“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为人神;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四道者,神入薜荔,薜荔者,饿鬼也;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狱也。” 《道门经法相承此序》云:“五道:一天道,二人道,三地狱道,四饿鬼道,五禽兽道。”

据有关资料说,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的臣属,而且是最重要的助手,是冥间的大神,掌管世人生死与荣禄的神祗。他还具有监督阎罗王判案或纠正不公行为的莫大权力,甚至可以代替阎罗王决定世人的寿限。但与阎罗王不同的是,他颇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留下颇多的救助弱者、成全有情人、开释无辜的事迹。五道将军并不始终身处冥间,而是经常暗中巡游人间,多以入梦的方式与人交流或履行职能,所以口碑比阎王好。随着佛教的传入,五道将军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在《十王经》中,五道将军已升为“五道轮回王”,与阎罗王、泰山府君成了“平级干部”,并且是冥间十王中,最后“把关”决定灵魂轮回去向的冥王。佛家传说,人死以后,灵魂到冥间要过“十道关卡”,即人死后的“一七”、“二七”到“七七”四十九天的“七关”,再加“百日”、一年、三年,共“十关”,五道将军主管“三年”,这是最后一关的。正因为五道将军的“权限大”且具有同情心,富于正义感,所以老百姓喜欢他、信仰他,所以建庙奉祀他,庙宇遍及全国各地。五道将军与专司捉鬼消禳灾的“钟馗”是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具有人情味的廉洁神祗。民间的这种朴素的信仰寄托着人间的善良愿望。




五道庙怎么来历我不敢深说我的祖上是塑佛的,我只能说五道庙是前后五座庙堂建起来的一个大院,故名词义叫:五道庙,据说人死之前必须先来五道庙报名,人生前所做之事,都要在五道庙里来审判,有的人是被小鬼用铁链子锁来的到五道庙

六十年代我们村西北方向有过五道庙,文革时间被拆了。那时夜里出来的人就听到过哭叫和铁链子声




五道庙建于明代。早年此处沟壑纵横,庙宇矗立在一个高崖之上,崖下流水潺潺,庙内松柏参天,郁郁葱葱,钟声悠悠,群鸦争鸣,呈现出一派仙境。 南部山区的溪水产年从庙前流过,经柳树行子流向护城诃。溪水在此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大湾,名曰五道庙湾。传说夜间庙内会有巨蟒探出,伸到大湾中吸水。 明正德年间(1506-1520)潍县知县郭梦麟清正廉洁,作古后,邑人建祠堂纪念,因年久失修二倾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一位于姓学士,查地形,恤民情。 在“郭公祠”的废墟上建起了五道堂。万年四十年(1612年)重修。康熙七年(1668年)因地震再次倾圮,士人李应星历时七年再修。 悬匾额“五道神庙”,庙宇小巧玲珑,斗拱飞檐,坐西朝东,十几台阶,出门三间,门内两端分别是男魂司与女魂司,旨为亡灵之路。 进院内有一甬道,直通正殿,内祀五道将军,神明黑脸浓眉,虎目圆睁,左手执鞭,右手持剑,脚踏小鬼,威风八面。殿门横匾蓝底金字,上书“神威远震”。 两旁楹联是:“持宝剑护卫五道;举钢鞭威震八方”。大殿墙内嵌有清康熙年间重修五道庙的石碑两座,五道将军身边塑有土地神一尊,五道将军乃东岳大帝的属神,是一位刚直不阿。 扶贫济弱的正义之神。他与土地爷一起保护邑人出行平安,并执管通向阴间的诸事。院内设钟楼、香火池。院墙上还建有关圣帝军神龕。后殿祀送生娘娘,称百子殿,专为人间送来新的生命。




关于这座五道庙的来历说法是由很多的,主要的说法是由于庙中供奉着五道将军而得名;但是也有人说此地原来叫五道姑庙,后来嫌称呼不便,就改成了五道庙等等,原因很多。

1.因供奉五道将军而得名

传说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的属神,主要负责掌管世人的生死与荣禄,为阴间大神,地位高于阎罗王前的判官。古典小说中的五道将军似乎可以代阎罗王决定世人寿限,但与阎罗王不同,五道将军更具有同情心,能帮助、成全弱者实现自己的愿望,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冥神。”正是因为五道将军掌握着世人的生死,在很多城市都有以五道庙命名的地名。

2.由五道姑庙而得名

一位家住五道庙附近的老人,回忆说年幼时据长辈们讲,这座小庙里住着五个道姑,所以小庙就被称为五道姑庙。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嫌这个名字太长,便精简为五道庙。 旁边的另一位老人也曾听先辈们提起过五道姑庙,至于其真实性却无从考证。

3.还有一种说法:所处的5道岔口而得名

相传,姜太公封神的时候,把两位武士给遗忘了。一位叫张道陵,一位叫张魁。太公说:事情繁忙,一时疏忽,这样吧,你们赴汤蹈火,见义勇为,就封二位担当人间巡官,专考百姓中的是非之事,及时禀告天宫。”张道陵和张魁对此官职很不乐意,便一起到张道陵家中吃酒解闷。席间,,张魁见这张道陵妻子容貌俊美,便心生歹意。二人酒至半酣,趁张道陵一旁续酒之机,张魁背起高兰英便跑。张道陵后边追赶,赶至五道岔口,不知去向。正在思索盘算走那条道的时候,一下子“坐化”了。人们便就地给他盖了一座五道庙,题词为:五道十字座,三关察人情。从此,张道陵便成了五道神。

五道庙的来历说法古今不同,已无据可查。

(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私信删除)




米家庄村五道庙,在南北大街南部东侧,前街西部北侧。这是清代《米家庄寨街道图》的记载。

五道庙的由来

五道庙,实际是由供奉不同神灵的两处庙宇组成。其正式名称,一处称为五道堂,供奉五道将军;一处称为仙师庙,供奉“老师父”。这两处庙宇彼此之间仅有一墙之隔,当地民众便将五道堂与仙师庙合称五道庙。

五道堂坐西向东,供奉五道将军。五道将军俗称道神或路神,属我国土生宗教道教的一个神灵。按照道教说法,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下属的神灵,掌管世人的生死与荣禄。五道将军颇富同情心,他能帮助、成全弱者实现自己的理想。

全国各地所建五道庙一般都供奉五道将军。但在有的地方,除了五道将军,还有五盗将军,俗称盗神,五个有名有姓的盗寇杜平、李思、任安、孙立、耿彦正等人死后阴魂不散。

民众为避免失盗,便祭祀他们,祈求他们手下留情。五道将军与五盗将军,发音相同,名称仅一字之差,代表的意义却大相径庭。

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五道堂山门建在高约一米半左右的庙台上,登上十余级石阶才能上去。山门是三间房屋的建筑规模,山门左右设有男魂司、女魂司,八字形庙墙两面镶嵌石碑。五道堂正殿殿门上悬蓝底金字“神威远震”横匾。

报庙报的是五道庙

在旧时我国的北方,尤有其是华北一带,有“无庙不立村”的风俗传统,庙可多可少,但各村庙宇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五道庙”。 每个人断气后,亲人们第一件事情,就是到这里“报庙”。

按照当地风俗,报庙的孝子们不能穿鞋,要光着脚或者穿着厚厚的夹袜。还有,就是女儿不能为逝去的父母报庙,要是家里没有女儿,则由最亲近的侄子报庙。

当地及周边民众遇有丧事,一般要到五道堂进行“送浆水”“报庙”仪式。民众平时也会到百子殿祈求“早生贵子”。另外,儿童受到惊吓后精神恍惚,不能恢复常态,去医院可能查不出什么毛病,这种情况在当地俗称“掉了魂”,民众也习惯于向五道将军求助。

这个报庙不分时间,也不管白天黑夜,只要人断气了,就马上由一个长辈提着保险灯带路,孝子们按照年龄大小拍成一对,哭着来到五道庙烧纸,这就是报庙。

五道庙庙会:

每年三月初八是庙会。

老百姓有前夜烧头香(指有早烧香者)的说法,傍晚人们就开始涌进庙堂,早烧香早受益。商贾或官宦人家趁夜色进香,旧社会骑马坐轿;现代是轿车成行。

主持以礼相待,施主慷慨资助。一夜不会间断。各县的香客们做早班火车纷纷赶来,无钱的农民步行一天一夜赶来的甚多。

早六点,庙前已经是黑压压一片,车水马龙,朝拜者大都是有车族或者上班族,早拜早归。到了十点后。庙会形成高峰,水泄不通人满为患。据老人讲,五道庙会最多时达四五万人之多,信徒则不计其数。

许过愿的香客们开始大彻大悟,谢却了红尘太多的负重与铅华,开始放下矜持拥抱春天,大家围坐起来,唱歌、跳舞、宣泄着激情。尽是扬善积德、期盼、祝愿、安康、祥和。

庙北面有人免费的供应粥,用现代化的一次性杯子,周围挤满了喝粥的人,像是旧时的“赊饭”。周围还有一些老太太围坐在一起,唱歌、讲道、给小孩拜干娘。大部分信男信女以烧香烧纸来祈求神明。

周围浓烟滚滚,纸花飘扬,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都有,他们虔诚的跪拜在地上,寄托着自己精神的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在重复着那句老话:“信则有,诚则灵”的不朽的信条,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

还有人在唱着古人唱的老调:“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前世修来今世受,今世修积后世人,三世因果说不尽,龙天不亏积善人,”还有人唱道:“泰安山上一棵松,孝敬老人是传统;不孝之子有一天,必遭天打五雷轰”……菲刻意,自愿的。

传统的道德与良知,变成了民众心声的倾诉。本能的与神交流,天地合一,达到心理的平衡,这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公示,民众解脱苦难的精神寄托,是生灵的呼唤与叹息。凝聚,在延伸。

庙会又是一个物资交流大会,是一个文化交流大会。

人们平日所用的生活、生产用品在庙会中都会见到,在过去的庙会上,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糖稀人、糯米人、布老虎、鼓当子、纸风车等等。还有变戏法的、唱大戏的、打拳卖艺的、说大鼓书的、拉洋片的五花八门,让人们尽情的享受欢乐。

小吃、美食,那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原来是本土的名吃,如刀切糕、欢喜团、梨膏、绿豆丸子、面条、煎包、水饺、锅饼等等。

目前外地的名吃占据庙会,新疆、内蒙的烤肉串,大连、青岛的烤鱿鱼,绍兴的臭豆腐,北京的糖葫芦……随着人流,是一派现代化的强刺激,摇滚乐,震耳欲聋,商贩们随着音乐,摇晃着屁股,嘶声力竭的叫卖着,全国各地的名小吃大显身手,进完香的信徒们可大饱口福。

五道庙是一座道观,后于仙师庙合为一庙,老师傅成为五道庙的主神。

多年潜移默化,已经成为了潍坊民间的福星、除病消灾,真诚奉献的人格化身。“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翼羽,以其他鬼神崇拜为补充,形成相对稳固的郊社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体系的精神力量,是慰藉中国人心灵的精神源泉。”

五道庙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经过有关方面多次干预,五道庙一带公开的供奉活动逐渐停止。但由于仙师庙供奉的“老师父”是一个贴近民众生活的土生神灵,当地笃信“老师父”的民众一直有一定规模。儿童“掉了魂”,民众依然习惯于用传统方法向五道将军求助。

1966年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全社会号召破四旧资产阶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无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这一类活动便划入严禁之列,一度完全绝迹。

1978年以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对普通民众的信仰取向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当地民众便逐渐恢复原来的传统习惯,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特别是传说中的农历三月初八“老师父”生日这天,民众自发到五道庙原址祭拜,而且活动规模越来越大。

2008年潍坊市拆除五道庙原址及其附近的建筑物,并结合这一地带进行的拆迁改造活动,在五道庙原址开工重建五道庙博物馆。

由于五道将军主管世人生死和灵魂的轮回,有着极大的权限,所以老百姓对他有着很深的信仰,故建庙奉祀他。据《华夏民间俗信宗教》一文说:唐宋以后,对该神(五道将军)的信仰已经深入民间,至明清则更为普遍,各地之五道将军庙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五道将军的庙宇渐渐遍及全国各地。




五道庙在西城区韩家潭西口铁树斜街与樱桃斜街之间的路口处。庙有玉帝殿,内有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王象乾撰记立碑,谓此处为正阳。


五道庙在西城区韩家潭西口铁树斜街与樱桃斜街之间的路口处。庙有玉帝殿,内有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王象乾撰记立碑,谓此处为正阳。宣武龙脉交通之地,故于庙侧建玉帝行宫,率诸神以镇之。今玉帝殿已不存。另一说法是诸宦官为魏忠贤所建,以祈福安。 传说庙建成后,求某名流为之撰军碑志,意在得其言以媚客魏。某居权威之下,不敢推辞,但誉扬之又非所愿。于是率笔书曰:"夫五道庙者五道之神也。人以为树在庙前,我以为庙在树后。何则,请列芳名"。宦官不通文义,以为出自名手,即是佳作。乃选名工刻之于石。现五道庙还在,有二层后罩楼一座。


五道庙

山西省平定县岔口乡大红岭村五道庙始建于清嘉庆五年。香火很旺,方圆几十里的香客,赶逢庙会都要来上香奉供。在正月二十的庙会,村里的大户每年轮流做四十八碗大供来献,求神还愿的杀猪宰羊、挂牌挂匾的络绎不绝,周围村里的锣鼓乐器一连几天都要来庙前吹打竞舞。当时的庙堂富丽堂皇,上面青瓦盖顶,五脊六兽,飞檐滴水。庙堂是青石碹的,墙壁用纸精装裱,上面有八洞神仙东游过海的精美壁画。正堂上一排四尊神像,有马王爷、五道爷、牛王爷、土地爷,中间供桌是用整块青石板磨平的方台。台的两边各有泥塑的小鬼判官服伺一位,大红的庙门,青铜兽面衔环著于门上。上方有很大的天蓝底木匾额上书金色的"五路通神"四个大字。堂前带有廊迂,以大红圆木柱支着廊檐,柱上对联:秦穆公敕封五道,汉高祖恩赐将军。柱下是青石雕刻的石墩,檐下青砖铺地,对缝细青石沿边,并有青石铺的雨路一直通往庙外。庙前左右长有两棵古柏。有人长期职守,负责香火钱的管理,打扫庙院 。

五道神是很灵验的,有德报德有怨报怨。自建庙以来,五道神佑保一方,村运亨达,万姓康泰。山野苍生尽得其利,可谓功德无量。

大红岭五道庙毁于动乱时期,1979年在原址重建,气势不及以前。1985年由村人赵宝银重塑神像,匾额由平定县高级职业中学教师赵文海用小篆书写并刻。

老潍县五道庙

老潍县(今山东潍坊)五道庙,实际是由供奉不同神灵的两处庙宇组成。其正式名 称,一处称为五道堂,供奉五道将军;一处称为仙师庙,供奉"老师父"。这两处庙宇彼此之间仅有一墙之隔,当地民众便将五道堂与仙师庙合称五道庙。

五道庙位于老潍县西南关南面五条大路的交汇处。今潍城区五道堂巷便因为其中的五道堂而得名。五道庙原址在今潍城区人民街、爱国路、五道堂巷交叉口以西。至今,五道庙门前的街道仍然维持通向五个方向的格局。

五道堂及其神灵

五道堂坐西向东,供奉五道将军。五道将军俗称道神或路神,属我国土生宗教---道教的一个神灵。按照道教说法,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下属的神灵,掌管世人的生死与荣禄。五道将军颇富同情心,他能帮助、成全弱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个具有正义感的神灵。

清末以前,我国的很多城市里建有五道庙。仅老潍县一带就建有两处。一处是西南关的这座五道堂;另一处位于老潍县东城(东关),这一处未见相关情况记载,仅有一条五道庙街可提供旁证。

1948年潍坊特别市设立时,东城五道庙街是一条南北走向、长约0.2公里、宽约3米的普通城市街道,南起南下河街,北到叶挺街(今奎文区东风东街)。据记载,这条街道因建有道教寺院五道庙而得名。五道庙街在解放初期注销名称并入南下河街,1997年整体拆除,原址在今奎文区国美家电城内---这是与老潍县五道将军有关的一个小插曲。

全国各地所建五道庙一般都供奉五道将军。但在有的地方,除了五道将军,还有五盗将军,俗称盗神---五个有名有姓的盗寇杜平、李思、任安、孙立、耿彦正等人死后阴魂不散。民众为避免失盗,便祭祀他们,祈求他们手下留情。五道将军与五盗将军,发音相同,名称仅一字之差,代表的意义却大相径庭。

老潍县五道堂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系在倾废的郭公祠原址上修建的。郭公祠是供奉明正德年间(1506至1521年)潍县知县郭梦麟的祠堂。五道堂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重修。

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五道堂山门建在高约一米半左右的庙台上,登上十余级石阶才能上去。山门是三间房屋的建筑规模,山门左右设有男魂司、女魂司,八字形庙墙两面镶嵌石碑。五道堂正殿殿门上悬蓝底金字"神威远震"横匾。殿门两旁的楹联是"持宝剑护卫五道,举钢鞭威震八方"。大殿中端坐高大的五道将军神像,五道将军一手高举钢鞭,一手扶膝,勇武而威严。前面塑一红袍文官,手捧笏板;四大神像矗立两边,手持大刀宝剑等兵器,怒目直视,令人望而生畏。殿前院内建有钟楼、香火池,还栽有四株古松,遮云蔽日。院内北侧,还建有关圣帝君神龛。

当地及周边民众遇有丧事,一般要到五道堂进行"送浆水""报庙"仪式。民众平时也会到百子殿祈求"早生贵子"。另外,儿童受到惊吓后精神恍惚,不能恢复常态,去医院可能查不出什么毛病,这种情况在当地俗称"掉了魂",民众也习惯于向五道将军求助。方法是夜深人静时敞开自家门,拿九张祭奠用的黄草纸(其中一张用毛笔写上竖排格式的专用祝词)到附近寻找一处十字路口烧掉,然后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呼唤孩子回家,一边回到家中在病童的脸上、身上抚摸几下即可。专用祝词是:"荡荡游魂何处留存荒郊野外遍地搜寻路有路神五道将军游魂附体重加精神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九……(九个九字一笔写成)"。据说灵验得很。

仙师庙及其神灵

其实,老潍县五道庙的名声以及对民众生活的特殊影响主要来自与五道堂仅一墙之隔的仙师庙。

仙师庙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至1850年),原址在老潍县西城(潍县城)安乐街北端的北城墙边。

1948年潍坊特别市设立时,安乐街东段为东西走向,西段为南北走向,是一条长约0.28公里、宽约4米的普通城市街道,取"平安快乐"之意而得名,东起梁家巷(今潍城区曹家巷),北到北马道。安乐街1967年取"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之意改称红旗后巷,1981年恢复原名称,1988年整体拆除并注销名称,原址在今潍城区十笏园小区内---这是与老潍县仙师庙有关的一个小插曲。

1922年,仙师庙移至潍县五道堂的南邻重建。重建后的仙师庙在原安乐街仙师庙的西南方向。仙师庙有一个小门与五道堂相通。

仙师庙也是一座坐西向东的庙宇,供奉俗称为"老师父"的仙师。从史书中查阅不出仙师"老师父"为何方神灵。民间传说仙师"老师父"为铁狸子、狐狸或黄鼬中得道成仙的神灵。

当地民间关于仙师"老师父"来历的传说是:清末民初,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自东北方向来到潍县西南关。他医道高明,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老者后来突然失踪。大家便联想起五道堂南侧的一处类似于铁狸子、狐狸或黄鼬洞穴的斜坡状洞口。有人甚至活灵活现地说自己亲眼看见老者化作一道白光进入洞穴。一传十、十传百,民众便对那处洞穴顶礼膜拜,称老者为仙师、老师父,祈求健康多福,不幸染疾的民众祈求老师父保佑早日康复。据说也灵验得很。

按照民间传说,"老师父"共有兄弟六位,其中的五位得道成仙,"老师父"的道行和威望最高。人们把"老师父"及其兄弟看作是福运、友善、祥和、治病除灾的人格化身。1922年,潍县一位丁姓士绅倡议在五道堂南侧斜坡状洞口处重建仙师庙,故居在附近西南关新巷子的清末状元王寿彭笃信"老师父",不仅鼎力相助,还为庙宇题写了匾额和楹联。

西南关新巷子即老潍县著名的"状元胡同"。1948年潍坊特别市设立时,西南关新巷子是一条东西走向、长约0.2公里、宽约两到4米的普通城市街巷,因在西南关一带形成街道的时间较晚而得名,东起南关党家湾崖(1992年整体拆除,原址在今潍城区党家湾小区),西到三义庙街(1993年整体拆除,原址在今潍城区五道庙小区)。西南关新巷子1967年取"力争上游"之意改称上游东巷,1981年恢复原名称,1992年、1993年分两次整体拆除并注销名称,"状元胡同"便不复存在,原址在今潍城区党家湾小区、五道庙小区。"状元胡同"的有关情况见拙作《漫话老潍县的城门》(载《潍坊晚报》2009年3月1日12版),在此不复赘述。"力争上游"一词取自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无独有偶。在昌乐县乔官镇一带也有关于"老师父"的传说:乔官镇有个梁家庄。梁家庄有一棵粗大的"宋槐"。这棵自宋代立村时就有的古槐,由于年久,树干空了,里面可以盛得下五六个人。明代,里面住进了一只铁狸子,并得道成仙。清代,铁狸子另寻住处,搬到潍县一带去了,那里的人们给它建了一座"仙师庙"。因为铁狸子得道成仙于梁家庄的老槐树,所以只有梁家庄的人敢叫它"铁大人"、"铁老仙师",其它地方的人都不能在它的名字前面加个"铁"字,若是有人胆敢犯了忌讳,必定遭到它的报复。因为有这个传说,潍县(潍坊)民众甚至专程到昌乐梁家庄祭拜"老师父"得道成仙的地方。

根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仙师庙建有木栅栏庙门,两旁各置一座坐望式石狮以示守护。据说,南侧的石狮口中雕有舌头,俗称"灵巴"(潍坊方言,意思是会说话);北侧的石狮口中无舌,是"哑巴"。"仙师庙"的匾额和"仁术博施能济众,虔诚祈祷自蒙庥"的楹联,嵌刻在石头上并镶嵌在庙门的上额和两侧。仙师庙正殿规模不大,却也画栋彩柱,雕门透窗,颇为精致。神龛以隔扇相间。清秀的老仙师塑像,和颜善目,栩栩如生,身披斗篷端坐中央,人们都称他为"老师父"。左右分别是"二仙师"和"五仙师"的塑像相伴。堂廊供案底下建有"老师父洞",上面用木板掩盖。正殿后墙外留一洞口,洞口上方建有一座小型庙宇式建筑,该建筑可以从三面出入。正殿前有方型铁制大香炉,供进香之用。从庙门到正殿前是比正殿还高的起脊铁棚,铁棚与殿堂连在一起,外观就像是一座大殿。铁棚内时常张挂着诸如"有求必应"、"神到病除"等感恩牌匾和锦旗。铁棚的北侧有角门与五道庙相通,南侧有僧舍三间,一名道士作为庙宇住持长年住守。仙师庙重建二十多年后,又有人传说,"老师父"兄弟中的老三已回来与之团聚,于是又有人出面倡议凑钱,于1946年利用五道堂与仙师庙的两面山墙之间的空间,修建了"三仙师"神龛,其左右加塑了"胡(狐)三太爷"和"老三哥"神位,新增添的设施称为"三仙祠"。由此可见,仙师庙属于动物崇拜类庙宇。

仙师庙建庙时间较晚,但打从重建后它的香火之盛却一直超过当地的任何一处庙宇。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善男信女不约而同,纷纷到仙师庙顶礼膜拜。农历三月初八是"老师父"的生日。在这一天向老师父拜寿许愿的信众,不仅带着香纸、奉钱,还有鸡、鸭、鱼、蛋、点心、面食等各种供品,香案上摆不下,绝大部分都从老师父洞口送入洞内。据知情人透露,老师父洞内放置一口大缸,从洞口投入的供品都掉在缸内。庙会结束后,掀开洞盖板便可取出供品。这样,一天下来,庙内便可收到不少钱财、饭菜和食品,一般由道士、庙会执事和帮忙者分享。这天,庙里庙外,人群涌动,摩肩接踵,一整天香火不断,青烟缭绕,纸灰满天。当时的五道庙具有深沟层崖的地貌特点,四周都是墓地农田。前来赶庙会的妇女们,头插松柏、针线,肩挎覆盖红色包袱的箢篼,远道而来,三五成堆地席地而坐,有的诵经、念佛,有的说道传教,还有的"拜干娘"、"结亲"、"许愿"。沟下坡上人山人海。

农历三月初八是"老师父"的生日,同时也是五道庙庙会日,五道庙一带更是热闹非凡。据说,庙会当日的凌晨两三点钟,五道庙附近就开始热闹起来,挑担的、赶车的从四面八方赶来。到早上七八点钟,人就非常多了,五道庙前的五条大路上,满满的全是人,说书的、唱戏的,打拳的、耍猴的、卖艺的,吹糖稀人的、拉西洋片的、卖潍县地方小吃的,十分兴盛,附近十里八村的民众也会赶来逛庙会。有时进香赶会者可达上万人。五道庙庙会成为民国时期当地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庙会。

因为是一个贴近民众生活的土生神灵,"老师父"对当地民众的信仰取向至今发挥着其它宗教所奉神灵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五道庙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经过有关方面多次干预,五道庙一带公开的供奉活动逐渐停止。但由于仙师庙供奉的"老师父"是一个贴近民众生活的土生神灵,当地笃信"老师父"的民众一直有一定规模。儿童"掉了魂",民众依然习惯于用传统方法向五道将军求助。只是此类活动一般改为隐秘进行。只要不公开进行、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有关方面对此也多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宽容态度不予干涉。

1966年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全社会号召"破四旧(资产阶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无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这一类活动便划入严禁之列,一度完全绝迹。因失修,五道堂与仙师庙所属的建筑物于1968年彻底拆除,原址改建为潍坊制锁厂及当地居民委员会所办实体用房。

1978年以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对普通民众的信仰取向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当地民众便逐渐恢复原来的传统习惯,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特别是传说中的农历三月初八"老师父"生日这天,民众自发到五道庙原址祭拜,而且活动规模越来越大。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当地民间要求在五道庙原址重建五道堂与仙师庙的呼声一直很高。当时曾成立潍坊五道庙筹建办公室,并筹得一些善款。后来五道庙筹建办公室逐渐偃旗息鼓。

2008年,潍坊市拆除五道庙原址及其附近的建筑物,并结合这一地带进行的拆迁改造活动,在五道庙原址开工重建五道庙博物馆。据了解,建成后的五道庙博物馆整体将为三角形,成运动之态,鼎足之状,占地8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由山门、五道堂、三圣殿、仙师殿、碑廊、展厅等建筑组成。五道庙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潍坊市区开展群众性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明进步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载体。




“五道庙”就是供奉“五道将军”的庙宇。

民国以前,很多地方都建有五道庙的,自从除四旧和破除封建迷信以后,现在剩下来的已经不多了。

比较著名的有北京西城区韩家潭西口铁树斜街与樱桃斜街之间的路口处的五道庙、北京门头沟区爨底下村有五道庙、山西省平定县岔口乡大红岭村五道庙、山东潍坊老潍县西南关南面五条大路的交汇处的五道庙。

其中北京西城区韩家潭西口铁树斜街与樱桃斜街之间的路口处的五道庙,据说是诸宦官为媚谄魏忠贤所建,庙内有玉帝殿,殿内有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王象乾撰记立碑,谓此处为正阳。

五道将军是道教中的神,他在道家典籍和民间的称谓中还有“五道神”、“五道真君”、“五道圣君”、“五道大神”、“五道老爷 ”等名号。

什么是“五道”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平定县   玉帝   道教   西城区   仙师   潍坊   阎罗王   庙宇   原址   庙会   神灵   师父   由来   民众   世人   将军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