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可能被替换吗?如果可以,学生该如何维权?

相信有不少朋友都很关注高考相关新闻消息,近日,一则“王娜娜刚过专科线”新闻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据报道,原来王娜娜是出生在河南省沈丘县新安集镇新西行政村,她在2003年高考考上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因未收到录取通知书,以为落榜,她后来于2015年发现自己被人顶替读,2016年联合调查组公布事件调查结果,涉及的13人受到不同的处分,而今年春节期间,她决定重新参加高考。。。

视频截图

据微博@新浪新闻客户端介绍称,6月25日零时,河南公布高考成绩。王娜娜:刚过专科线。唉,还行吧。看到成绩,我哭了。以前高考像现在这么规范就好了,根本不可能出现信息出假的情况。另外她希望起诉的案子能快点开庭,把这个事情了结掉,也希望能听到对方说声对不起。

对自己的成绩,王娜娜言语间流露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情。“看到成绩,我哭了。”(6月27日《钱江晚报》)

同情心使然,我也与王娜娜一般坠下泪水,唯一不同的是,我平稳坦然,相比于她,是“安全”地度过了高考,而矢志不渝的她,再一次在高考面前失意,不过庆幸的是,她再一次目睹的高考,如今已透明、公开,可保录取无虞。

下面是网友评论——

冒名顶替者必须要受到法律制裁!

这个冒名顶替的害了人家一辈子

被偷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严惩顶替者!剥夺学历学位!




高考成绩被替换,在一二十年前,由于某些环节还不漏洞,有权有势门路广的人,通过以李换桃的恶劣手段,有可能可以做到。现在不行了,因为现在高考每一个环节都要上网,每一步都有监控,有联网,成绩出来后,如有疑问还可申请查分的,想偷梁换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




维权手段太多了,可以向当地教育厅或教育部纪检部门反映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我想大家一定都很关心,毕竟问题背后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高考成绩到底可不可能被替换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概率是极小的,而且随着高考环节越来越规范化,今后的发生概率将越来越小。


对于以前考生个人身份信息还没有实现联网的年代来说,做高考成绩替换要比如今容易一些。而且对于当事人自身的能量要求应该也没有现在这么高。咱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如果某人想用替换高考成绩这一招来给子女谋一个好的未来。那说明这个人的个人能量真的是很恐怖的,这其中有多少障碍要铲平啊?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既然如此,有这样实力的人为何要选这样一条称不上高明也算不上最优的道路去实现其个人目的呢?


所以,今后我们看到这样的问题时,应该用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不要跟风,人云亦云):

要勇于质疑新闻的合理性。


第一,这样的情况有没有可能是考生盲目自信,自我效能感过高(自己没记清答案,看了标准答案后主观上把自己的答案向标准答案倾斜)所导致。


第二,高考查询系统自身的问题,错误的成绩被考生查询到了后,工作人员发现错误又把成绩改正确了。


第三,考生企图通过编造事实来造成一种新闻效应,达到裹挟考试院来实现自己的某种不合理要求的目的。


第四,确实有人在成绩上动了手脚。(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此时我突然思维跳跃联想到了转基因食品。 食品是基本物质需求,教育是基本精神需求。前者民之根本,后者国之根本。嘴上不满却又明哲保身的思想只会让疾病蔓延,我们一定要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


如果不幸遭遇到第四种情况,该怎么维权呢?

不管结果如何或者即便明知道无用,争取是一定要的。

先妥善收集好所有能证明自己成绩的证据,然后逐级向关联的组织单位反映个人情况。事在人为,我记得当年我的发小中考时成绩被人替换了,他的母亲连小学文化都没有,有的仅是一份执著的信念——坚信儿子遭遇的不公老天不会漠视不管。没想到他们母子俩在各个衙门口奔波了半个月之后,我的发小终于拿到了那份本应属于自己的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




高考绩可能被替换吗?在网络信息此较滞后的过去,这冒名顶替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地方官员,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朋好友的子女开方便之门,让一些寒门学子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如前段时间在在新闻媒体上爆光的山东、河南等省的个别官员视国家法律为儿戏而遭到严惩。这种被替换的现象今后忽许不会发生,因为如今信息透明度高,学生可在第一时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根据成绩填报自己理想的最高学府。但愿被冒名顶替的現象从此不再重演。




高考成绩当然有可能被替换。不过高考成绩是中国老百姓心中的一根敏感的神经,社会上一旦出现这种事情,立马就能引起无数人的关注。并且在事情没有查明之前,愤怒的人群就会开始攻击“疑似坏人。”

高考对于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甚至是中国学生上大学之前唯一要做的一件事情。家长从孩子出生开始,就给孩子们买学区房、咨询入学、报培训班,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高考。

通过高考考上大学,通过学习实现人生目标。这几乎是社会、家长、老师和学生之间达成的共识。不少寒门子弟都指望着通过大学逆袭,跻身上流。一旦得知高考成绩被替换,他们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

去年的苟晶事件,引起全社会的讨论。各大官媒和网友几乎是全天候关注,在调查过程中,网友已经对涉事的人员进行了“舆论审判”。

以前高考成绩还是很混乱,顶替入学现象严重。近年来查处非常多顶替入学的现象,不过这也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政策造成的。如今监管力度加大,信息更加透明,减少了很多暗箱操作的空间。

但是世界上一切东西都不是绝对的。如果你有绝对的权利,换成绩都是小问题,换考卷我觉得也有可能。

不过我国的高考仍然是最公平的考试之一,寒门想要改变自己,那么只有学习这一条路。




采取移花接木,冒名顶替的手段剽窃他人的学业成绩与学籍档案,虽然是小概率偶发事件,但其对国家教育信用的破坏力不容小觑。有人说,随着科技发展应用,考生作弊的空间被大幅压缩。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对此违法乱纪行为放松警惕,要知道,任何规章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执行环节漏洞亦难以完全杜绝。我们能做的,就是依法办事,勇于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




谢邀!这个问题根据媒体报道在二三十年前确实发生过,但是在我身边没听说过,也没发生过所以不敢妄加判断。




现在曝光渠道很多,只要你有证据就不怕。




高考成绩当然有可能替换,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这是不可能的事,除非某些人不要乌纱帽了。

作为80后的我,充分感受到了新旧时代的更替。以前网络和媒体还不发达的时候,我们获得外界信息全靠电视机,人也比较单纯,电视里说什么我们信什么。如今智能化时代,打开手机就能知天下事,而且我们自己可以主观判断事情的真假,换做从前,想都不敢想。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公平,越来越法治,人们在这个时代中都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享受社会主义带给人们的优越感和幸福感。

高考作为国家的最高机密,改成绩无疑是犯罪,现在还有多少人敢这样干?敢不敢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他们不敢犯罪是真的。毕竟牢饭不好吃的。

那些歪门邪道,投机倒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歪风邪气已经淹没在历史和岁月的长河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冒名顶替   目的   寒门   违法乱纪   河南   概率   考生   环节   事情   现象   成绩   情况   网友   时代   学生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