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孩子的“缺点”变成“优点”,作为家长,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家长只有彻底地了解孩子的教养基调,才能把孩子的“缺点”转换为“优点”

教养基调是父母启动开窍教养的基础,孩子出现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因为家长没有掌握教养基调造成的。

所谓的教养基调,是指家长首先找准孩子的基本特质,然后从孩子的秉性出发,即从孩子的身心发展基调出发,因材施教实施的教养行为。

家长只有遵守孩子的秉性特质,尽力做到——让他的特质与外在环境相协调,对孩子的期望也要与他的特质达到协调时,那么外在环境、以及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才能够促进孩子的良性发展。


每个家长都希望能启动因材施教的教养方法,而因材施教的前置就是找准教养基调,只有这样,在培养孩子时,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教养基调包括:读书学习、人际关系、体育活动上的秉性协调与教养建议,行为问题、偏好与争执的秉性协调与教养策略,表扬的基调和表扬的方向。


因此,无论当前孩子的表现如何,一旦家长想做到事半功倍的教养,就要熟知自己孩子的教养基调,这是所有家长都必须掌握的基础教养技能。这样一来,好孩子会更优秀,而差孩子也能够恢复正常。

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掌握对孩子的教养基调。




孩子的缺点如:对人无礼貌,开口骂人动手打人,卫生习惯差,乱丢垃圾,乱丢垃圾,睡懒觉,吃零食,爱哭爱闹等;

学习上如:上课玩小动作,搭下嘴,起哄围观,撕扯课本,嚼笔头,写字潦草,作业时拖拉,不愿接受老师批评教育等。

其实这些习惯性的缺点,都是年龄段的缺点。但不能让它滋生蔓延。如何矫正?

一,最好的教育方法,依靠和发展自身的优点来克服自身的缺点,曰“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二,如孩子们的优点是“死记硬背能力強,缺点是理解力差”,亲子共读到熟读背诵《幼儿日常行为习惯学习三字歌》,《儿童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三字歌》,《识字快快乐》,《趣味成语.口才训练》孩子们易学易懂易记,一切迎刃而解……

三,小学阶段重在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如写字方法,课堂学习方法,作业方法,观察方法以及掌握学好“英语、口才、音乐、书法、绘画”等技巧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积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朋友好,欢迎阅读评论留言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缺点时的无奈与不知所措。其实只要合理的引导与教育,孩子的缺点是能够转化为优点的。那究竟应该如何引导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因材施教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缺点时,针对孩子缺点的不同类型,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如:有些家长常常会给孩子零用钱,而只要孩子想要零用钱告诉父母,通常父母都会给。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而有时孩子也确实有用钱的需求,家长也希望能够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就需要适当的引导孩子,如:可以告诉孩子,宝贝妈妈看到你每次都会把自己零用钱存起来一部分,这样的习惯很好。同时如果宝贝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零用钱,相信你会更有收获哦!

因势利导

很多孩子常常会有撒谎的习惯,通常我们听到撒谎这个词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不诚实等负面的词语。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从某种程度上说,善于撒谎的孩子很有头脑,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当然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引导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如在考试中,孩子有一次没有考好。但是又想要得到家长的认可,就会对家长说自己考得很好。

这种情况下,家长是需要与孩子进行沟通的。可以告诉孩子,宝贝你这样做事希望爸爸妈妈为你自豪是吗,这样的心情爸爸妈妈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我们要诚实。爸爸妈妈相信你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我们为你感到自豪的。


当我们在指出孩子的错误前,首先可以先肯定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在提出自己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说出对孩子的期望。

在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也需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孩子。同时对孩子做的好的地方,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认可。多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行。

每个人都是优缺点共存的,但如果能够让孩子从缺点中的优势,相信孩子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成长。




对孩子的行为看不惯,总觉得孩子事事对着干,无知的我们认为孩子那那都是问题,用责骂来解决,从不考虑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言传不如身教,我们通过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的缺点,改变自己的陋习,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先成为那样的人,我们希望孩子具备哪些优良的品格,家长自己要先具备这些品格。当我们的优点越来越多,孩子自然发扬光大的也是优点!


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孩子。每个人都是希望听到别人的肯定,所以当发生问题时,孩子不听话时,家长不要爆发情绪,因为此时家长的眼里孩子没有优点,都是缺点,就会给孩子贴负面标签,说出的话都是否定的,家长要做的就是用放大镜来放大孩子的可以持续发展的优点,淡化缺点,让孩子有自信变得更好。要接纳自己的不足,这是真实的自己,鼓励孩子一起去改正缺点,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缺点,也有自己的优点。当你看到孩子糟糕行为背后有利的一面时,你用积极的方式去肯定他好的那一面,给予鼓励,给予正确指导。你会发现,原来金子总是藏在暗处。







没有绝对的所谓的“缺点”、“优点”,只有适不适合的环境。

同一项品质,在适合的环境里,就是优点,在不适合的环境里就是缺点。

就比如说孩子喜欢打架,从另一方面说明这孩子勇敢。再比如说孩子胆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孩子肯定就会比较谨慎。

所以,严格的说,没有任何绝对的“缺点”,只不过他们在错误的地方表现出来,所有才变成了缺点;也没有绝对的“优点”,只不过他们在恰当的地方做出了恰当的展示。

而作为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孩子的特别品质,然后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品质,从而使“品质”转化为优势,孩子自然就表现的比较优秀了。

明白了这一点,父母也就明白如何面对孩子表现出来的所谓缺点。不要执着于消灭孩子的缺点,因为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也就是说缺点是无法消灭干净的。

父母要做的应该是关注孩子特别品质,最大化的放大品质优势,使得孩子优点更加突出。

这也是我一直倡导的“肯定式教养”。




如何把孩子的"缺点"变成"优点",作为家长,你想过这个问题吗?孩子的缺点和优点,都是孩子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有他独有的特点。作为家长,我觉得只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缺点"就变成了"优点"。

比如:我孩子很好动,写个作业屁股都不老实。可让他出去玩,那真是变成了"脱缰的野马",别人都回家了,他也不愿回家。后来给他报了跆拳道,倒是挺好的,学得挺快,在里面蹦蹦跳跳。上课把精力都消耗掉了,回家后就老老实实实地写作业了。不上课的时候,在家里打扫卫生,擦地擦桌子,干得可有劲,干完后我奖励他吃顿大餐。他下次干得更有劲了。我轻松,孩子也觉得好玩。

其实,孩子的"缺点"在于怎么利用,利用好了就是"优点"。家长如果说那是"缺点",孩子也会给自己加一个"这是缺点"的标签,时间长了,孩子会因此而变得缺乏自信,在"缺点"的泥潭里无法自拔。

家长要注重引导,对于不爱说话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和书默默对话。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人。对于不爱动的孩子,我们让他学习画画、音乐等需要能坐得住的课程,充分利用孩子的"缺点",来让孩子生活得更阳光,更自在。

[育儿路上有你有我!感谢您的关注、点赞!欢迎点评!我是qingwufeiyang ]




不知道




优点和缺点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孩子从出生哪一天开始,就是一张白纸。

从哲学角度看,之所以后来孩子出现了各种不一样的表现,主要是因为环境对孩子造成了外在影响,孩子因为外在影响产生适应症状,才出现了应有的样子。

用人话说,就是你父母对孩子施加了什么影响,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当然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影响,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小,比如居住环境,家庭条件,周边邻居,孩子朋友圈等等,都是孩子的影响因素,只不过父母所占的比重高一点。

既然孩子的行为是环境产物,那么也就不存在什么优点和缺点。



所谓的优点和缺点,只是人们对孩子应对行为的反映,那么要想孩子表现出周围人认可的样子,也就是周围人认为的优点,就要根据周围环境的要求,对孩子施加影响。



这里我不主张轻易去改变孩子,我们的愿望强加给孩子,只会对孩子产生反作用,因此,还是要以引导为主。

改变孩子同样也是 一个时间工程,我们父母一定要耐心引导,切莫着急。

回答这种伪问题,确实用简单一句话说不清,如果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们。




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面,“月有阴晴圆缺”人也不例外。有优就有缺。与其说这是个教育问题,到不如说是个哲学,为人处世问题。

人在出生那一刻就自带性格色彩。(有急躁的,有优柔的,有胆小的等),而这些本身都是缺点。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想要掩饰缺点,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大优点。这在某种角度讲,确实为一种方法。但关键词是掩饰,是一种外人面前的隐藏,更是一种逃避的体现。有点治标不治本的感觉。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后磨光’。这是一个渐进的,良性循环的过程。

而对于缺点来说,如果想变成优点。那么就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一个进修的过程。

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讲,进修的成绩与父母的正确引导息息相关。

举例说明我引导的过程,供朋友们参考讨论:

我儿子从出生就性格急。(我和孩子妈都是急性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缺点   优点   家长   孩子   因材施教   秉性   基调   教养   爸爸   儿子   父母   过程   妈妈   环境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