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指挥家”舟舟到底是什么水平?

舟舟的神话被戳破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这人。世纪之交的中国,舟舟的形象很常见,他出现在电视和公益广告里,是那个时代的印迹。

舟舟是唐氏综合症患者,他的父亲是武汉一个歌舞团的小提琴师,因为环境影响,舟舟无师自通地感悟音乐韵律,能指挥交响乐队。只要音乐一响起,他就随节拍如癫似狂指挥。舟舟指挥过世界级的交响乐团,也指挥过小学生乐队。他去过三个大洲五个国家,和许多著名的演唱家同台。在唐氏综合症患者群体里,舟舟大概是声誉最高的人。

事实上,舟舟并没有任何音乐指挥能力。用指挥家郑小瑛的话说,舟舟只是在跳舞。给他一根筷子,播放音乐,他也能舞蹈。舟舟只是对音乐敏感,他不懂音乐,更谈不天才。音乐响起他就兴奋,他的“指挥”基本没有踩到节拍上,更谈不上艺术。

从1997年起,舟舟火了十几年,直到现在还有演出。他本来是普通的唐氏综合症患者,他有诸多生活不便,也受过顽童欺负,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爱,超过命运相似的同类人。舟舟命运转变始于一个纪录片。一个地方电视台的编导偶然发现舟舟喜欢模仿音乐指挥动作,跟踪拍摄10个月,拍出一部60分钟的纪录片。主题是“所有生命都值得尊重”,舟舟则被塑造成对音乐有灵感的天才。

考虑到这种包装利于舟舟生计,他的父亲默许了。舟舟身边更多是造假者,他们为实现个人目的,精心包装舟舟“智障天才”的形象。很多人则是沉默的配合者,他们像《皇帝的新衣》里的大臣,并不愿意戳破真相。他们一眼就能看出真相,却不愿多说。

更多人像你我,并不懂音乐和指挥,以为舟舟有演奏天才。舟舟被训练,经常听交响音乐,他在舞台上的表现,也就很是那么回事儿。期间虽有郑小瑛的质疑,可是和赞美声音相比,显得太微不足道。

今天的舟舟不火了,演出机会不多。倒不是因为真相被戳破,而是时间流驶的力量。从成名至今已过二十年,舟舟四十岁,身高还是一米五,身体也变胖,脸上特有的纯真表情基本消失——换句话说,舟舟不再“上镜”,请的人也就少。舟舟父亲的年纪已经80岁,需要照顾舟舟,也无力再陪他奔波演出。

4月中旬时,舟舟又进行了一场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他还是被当成音乐指挥家,只不过风光不再。有媒体报道四十岁的落魄中年舟舟,很多人指责说:“人家挺不容易,为什么媒体要黑,你让人家以后怎么活?”其实舟舟早就沉寂了。他的生活也有保障,并不至于穷困潦倒。媒体只是说出真相。一个曾经承载感动的偶像,没有什么天才,他只是普通的残疾人。他需要的是真实的关爱,而不是浮夸的吹捧。

舟舟智力上有缺陷,他无须承担道德责任。至于舟舟背后那些人,他们只是关爱舟舟和残疾人,没有谋私利成分吗?舟舟身边有一位演奏者,他早年策划大量演出,在舟舟登陆美国演出之后,他移民出国了。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人受到伤害呢?

我认为,对音乐指挥真诚热爱的人们,他们面对舟舟事件时,都会五味杂陈。

音乐无门槛,殿堂音乐却是艺术,音乐指挥更是一门专业。它对指挥家有造诣要求,肢体和表情都要传达含义。表演者要和乐队练习磨合,才能提供高水准的演出。舟舟的表演竟被称为“天才指挥家”,你让这个行业辛勤学习的人怎么想?

假的东西不会是美好的,尤其当它想让人们付出真情感,就更应该小心。在这件事情里,舟舟没有受伤害。作为唐氏综合症患者,确实不该由他背负道德责任。舟舟落寞属于必然,作为名人,他的后半生应该不会过得太差。

上个世纪末,美国好莱坞“反智电影”风行一时,《阿甘正传》是代表作。这种电影下,善良、纯真和执着被高度推崇,而聪明、专业和精英主义受贬斥。一个常见做法是,在低智愚笨中寻找“人性的闪光”。舟舟走红有没有这方面背景呢?在那个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代,理性的探讨很难阻挡刻意的煽情。现在很多人知道了,患唐氏综合症不会有奇迹,智力残疾不会诞生天才,真正的艺术需要专业训练。先要真实,再谈感动,这才是我们面对世界该有的态度。




个人认为,舟舟有一定音乐节奏上的天赋,但要说能跟知名指挥家相提并论,就太夸张了。他只是某些人的消费品。

身患唐氏综合征的天才指挥家舟舟曾经大红大紫过,一度是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如今已经40岁的舟舟过得并不好,演出锐减,身体也出现很多问题,母亲去世,年迈的父亲不知还能照顾他多久。


舟舟是愚人节出生的,原名胡一舟,是个先天性愚型儿,智力只相当于几岁的孩子。一次偶然的机会,舟舟被发现拥有过人的指挥才能,从此走上了指挥台。


真正让他红起来的是一部电视记录片《舟舟的世界》,10个月的跟踪采访拍摄才诞生了这部时长60分钟的记录片。这部片子讲述了舟舟和音乐的故事,全新的角度令人感动。该片获得了很多奖项,舟舟也随着片子变得尽人皆知,一下子成了名人。各种演出邀约也随之而来,他和刘德华、施瓦辛格同台演出过,并多次出访国外。那段时间是舟舟最幸福的时光,可以说是名利双收。


不过,当人们对舟舟的演出不再感觉新鲜时,他就褪去了光环,从名人回归到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这就说明,舟舟的指挥水准并非那么神乎其神,只是“身患唐氏综合征患者”身份的反衬,让他显得指挥方面有才华而已,但离“指挥家”级别还有差距。


从大约十年前开始,舟舟的演出就开始锐减,现在基本一年演不了几场,这直接影响到他的生计,因为除了这个他不具备其他谋生的本领。更为严重的是,舟舟的身体也开始出现问题,他患上滑膜炎、关节炎和痛风,病痛厉害时身体都不想动弹。舟舟的母亲已经离世,父亲快80岁了,他最发愁的就是自己走了以后,谁能替他照顾舟舟。


(文/LZ)




站在台上,顺着音乐的节奏一通比比划划,就是这样的水平!而这种水平,他会,我们也会!

其实从他当年进入大众的视野,并正式站到舞台中央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发现了那个秘密:他根本不是专业的指挥家,他的所谓指挥功夫也只是跟随着音乐的节奏瞎比划,说白了,也就是一个加强版的菜鸟水平。只是他残疾人的身份,让我们不愿意去捅破那层窗户纸,或者说,因为他是残疾人,也让我们降低了对音乐指挥的评判标准。

在体育赛场上,我们会偶尔看到这种景象:一个残疾或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的孩子,提出自己想去参加一场职业足球赛或篮球比赛,在经过某个球队的同意后,他身着职业球服来到了比赛现场,并代表该队进行持球进攻。而他们的对手,则不约而同的摆出了毫无作用的象征性防守,任由这个孩子将球打进。然后孩子退出比赛,正式比赛重新开始,而刚才的那个进球,当然也不算入比赛成绩。

用好听一点的话来说,这叫尊重残疾人,用难听一点的话来说,大家只是在用宽容的心态去欣赏一场闹剧!而舟舟也同样是如此的状态。

1998年,随着著名纪录片《舟舟的世界》的热映,全世界都认识了这个对音乐有着特殊敏感性的孩子。当然,此时舟舟的年龄已经达到了20岁,但由于是先天性型儿,他的实际智力完全低于6岁以下,即便未来成为老人,他也依旧是特殊的“孩子”。而在纪录片中,他被塑造成了一个隐居高手,一个精通音律却深藏不漏的世外高人。在摄像机的镜头下,他挥舞着指挥棒优美的指挥着专业的乐队,但在各种剪切和镜头的频繁转换之下,他有没有跟得上乐队的节奏、乐队内多个音律组的配合他有没有协调好、甚至他到底是不是一个专业的指挥家,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都无法在这部纪录片中观察到,只是纪录片的旁白避重就轻的告诉我们:他应该能做得到!

纪录片的热映和获奖,让舟舟火了!各种演出的邀请函从四面八方而来,刘德华与其合影、施瓦辛格与之握手,舟舟几乎如同武侠小说里的虚竹张无忌一样,在一夜之间就由菜鸟变成了顶级高手。但只要是正常人,我们就都能明白,这种玄幻的故事根本就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尤其是当舟舟第一次真正站在大众舞台上的时候,连刚刚进入音乐学院的新生在面对他的指挥时,心中也忍不住发出了笑声:什么指挥家,就是瞎比划!

大家都看到了那层皇帝的新衣,但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谁也不愿意说破,毕竟谁也不可能跟一个孩子较劲,更别说那还是孩子唯一的梦想和喜好。就算平常陪自己家的孩子玩,我们经常也要扮演成孩子,而舟舟也是个孩子,我们就不能再当一次孩子吗?

但陪孩子玩耍只是一时的兴趣,哪个正常人也不会永远把自己扮演成孩子,随着舟舟的热度逐渐淡去,在民间选秀的舞台上,各种俊男靓女纷纷涌出,一个又一个的卖惨人设层出不穷,多方面的对比之下,长相抱歉且智力无法提升的舟舟,又怎么可能混得下去?观众不愿意戳破那层皇帝的新装,但也不会再继续看下去。

如今22年过去了,舟舟已经42岁,父亲也年过古稀,如今的舟舟仍然保持着稳定的智商和指挥技能,但在失去市场的背景下,没有大型演出来对他进行邀请、也没有娱乐明星愿意与之合影。等待他的,也只剩下每年几台次的残疾人业余音乐表演,一切都重新回到了现实。

当然,对于永远不懂人情冷暖的舟舟来说,一切并没有发生变化,他仍然还在音乐的陪伴下,继续坚强的活下去!




大家好!我是网络歌手崔其波。舟舟的神话被戳破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这人。世纪之交的中国,舟舟的形象很常见,他出现在电视和公益广告里,是那个时代的印迹。
舟舟是唐氏综合症患者,他的父亲是武汉一个歌舞团的小提琴师,因为环境影响,舟舟无师自通地感悟音乐韵律,能指挥交响乐队。只要音乐一响起,他就随节拍如癫似狂指挥。舟舟指挥过世界级的交响乐团,也指挥过小学生乐队。他去过三个大洲五个国家,和许多著名的演唱家同台。在唐氏综合症患者群体里,舟舟大概是声誉最高的人。
事实上,舟舟并没有任何音乐指挥能力。用指挥家郑小瑛的话说,舟舟只是在跳舞。给他一根筷子,播放音乐,他也能舞蹈。舟舟只是对音乐敏感,他不懂音乐,更谈不天才。音乐响起他就兴奋,他的“指挥”基本没有踩到节拍上,更谈不上艺术。
从1997年起,舟舟火了十几年,直到现在还有演出。他本来是普通的唐氏综合症患者,他有诸多生活不便,也受过顽童欺负,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爱,超过命运相似的同类人。舟舟命运转变始于一个纪录片。一个地方电视台的编导偶然发现舟舟喜欢模仿音乐指挥动作,跟踪拍摄10个月,拍出一部60分钟的纪录片。主题是“所有生命都值得尊重”,舟舟则被塑造成对音乐有灵感的天才。
考虑到这种包装利于舟舟生计,他的父亲默许了。舟舟身边更多是造假者,他们为实现个人目的,精心包装舟舟“智障天才”的形象。很多人则是沉默的配合者,他们像《皇帝的新衣》里的大臣,并不愿意戳破真相。他们一眼就能看出真相,却不愿多说。
更多人像你我,并不懂音乐和指挥,以为舟舟有演奏天才。舟舟被训练,经常听交响音乐,他在舞台上的表现,也就很是那么回事儿。期间虽有郑小瑛的质疑,可是和赞美声音相比,显得太微不足道。
今天的舟舟不火了,演出机会不多。倒不是因为真相被戳破,而是时间流驶的力量。从成名至今已过二十年,舟舟四十岁,身高还是一米五,身体也变胖,脸上特有的纯真表情基本消失——换句话说,舟舟不再“上镜”,请的人也就少。舟舟父亲的年纪已经80岁,需要照顾舟舟,也无力再陪他奔波演出。
4月中旬时,舟舟又进行了一场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他还是被当成音乐指挥家,只不过风光不再。有媒体报道四十岁的落魄中年舟舟,很多人指责说:“人家挺不容易,为什么媒体要黑,你让人家以后怎么活?”其实舟舟早就沉寂了。他的生活也有保障,并不至于穷困潦倒。媒体只是说出真相。一个曾经承载感动的偶像,没有什么天才,他只是普通的残疾人。他需要的是真实的关爱,而不是浮夸的吹捧。
舟舟智力上有缺陷,他无须承担道德责任。至于舟舟背后那些人,他们只是关爱舟舟和残疾人,没有谋私利成分吗?舟舟身边有一位演奏者,他早年策划大量演出,在舟舟登陆美国演出之后,他移民出国了。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人受到伤害呢?
我认为,对音乐指挥真诚热爱的人们,他们面对舟舟事件时,都会五味杂陈。
音乐无门槛,殿堂音乐却是艺术,音乐指挥更是一门专业。它对指挥家有造诣要求,肢体和表情都要传达含义。表演者要和乐队练习磨合,才能提供高水准的演出。舟舟的表演竟被称为“天才指挥家”,你让这个行业辛勤学习的人怎么想?
假的东西不会是美好的,尤其当它想让人们付出真情感,就更应该小心。在这件事情里,舟舟没有受伤害。作为唐氏综合症患者,确实不该由他背负道德责任。舟舟落寞属于必然,作为名人,他的后半生应该不会过得太差。
上个世纪末,美国好莱坞“反智电影”风行一时,《阿甘正传》是代表作。这种电影下,善良、纯真和执着被高度推崇,而聪明、专业和精英主义受贬斥。一个常见做法是,在低智愚笨中寻找“人性的闪光”。舟舟走红有没有这方面背景呢?在那个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代,理性的探讨很难阻挡刻意的煽情。现在很多人知道了,患唐氏综合症不会有奇迹,智力残疾不会诞生天才,真正的艺术需要专业训练。先要真实,再谈感动,这才是我们面对世界该有的态度。大家说对吗?欢迎评论。







我不懂音乐,按理不应该来这里评头品足。

但我爱听交响乐,也常去戏院音乐厅欣赏。书童跟书生时间长了,也识了几个字。所以大着胆子说几句。

当初刚看舟舟的指挥也是很佩服他的。但事后静思,越想越不是那么回事。因为一个乐团里的每位演奏家,如果需要都可以担任一下临时指挥。因为音乐家们都会根据乐章的进程而互相主动配合来完成演出,一般非资深观众也不一定看得出什么问题。因为是音乐家们本身就会演。如这时候让从小就在音乐环境里生活的舟舟来指挥他们,当然也会顺利的完成演出。因为还是演奏家们在迁就他,而不是他真的指挥了乐手们干了些什么。

一个指挥家他的指挥艺术主要还是在创作,艺术构思,配器,各类乐器的进入与退出上,根据乐章的要求及指挥对音乐的理解和再创作来进行的!这些工作不是演出那时的比划,而是排练和排练之前的辛勤付出。演奏时大家都根据事前指挥的意图和音乐的进程顺理成章的进行而已。这时指挥的作用主要是仪式感,按事先的设计进行提示和让大家步调一致。

这时让舟舟来露脸比划肯定不会有多大问题,还是那句话,艺术家们没他也会按原来的指挥意图进行演奏!如这时换上原来的指挥再来一次,那现场气氛和演奏效果肯定不是舟舟指挥时能比拟的!舟舟之所能指挥了一二十年的音乐会演出,还是演奏家们主动配合的结果。不是舟舟指挥了他们,而是他们的精彩演奏给了舟舟一个比划的机会,,,,,!

如果因此就说舟舟就是一个天才指挥家,那么还要卡拉扬,小泽征尔,李德伦,尹升山,郑小英这些指挥家干什么!舟舟能创作出类似于交响音乐"沙家浜","打虎上山"那样的经典作品吗?肯定不可能!只能说,音乐演奏家们为舟舟献爱心而以!

表面看去,丹丹的"指挥"真的"很好“,这可能是以他出生音乐家庭有关,长期耳闻目染,和一定的遗传因素,所以我个人任为,恰好是这些因素对他形成了条件反射!




首先弱智跟指挥家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这哪跟哪?所以首先心理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激发你的好奇心和继续关注下去的欲望。

当然本身舟舟也有这方面的天赋,有这方面的音乐细胞,悟性比正常人还高,假设一窍不通,也不可能推举他成为天才的代表。尽管不识谱,但至少他知道手中的指挥棒是随着音乐的节奏挥动的,该快的快,该慢的慢,不是在那胡乱的摆动,而且经常听曲子,曲调节奏都印在脑子里了。

所以他是有点基础的,只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包装宣传以后,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再加上天生愚型,专业人士和演奏家们对他的要求标准降低了,觉得像他这样能做到这样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远远超出他的能力极限了,不能再要求他什么了。

当然作为外行人,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更不可能对他要求什么,甚至我说句实话,就算他指挥的再离谱,在那瞎指挥,我们也发现不了什么,反正看上去有模有样的。

总的来说巨大的反差更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大衣哥就是这样火的,草帽姐也是这样火的,还有那放羊汉子-阿宝。现在有些参赛选手仍然步他们的后尘,在舞台上一心想营造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然后一唱成名。所以一上台把自己整成一副憨傻样,一问三不知,一脸的懵逼。然后随着音乐的响起,一张嘴吓人一跳,直接给人的感觉,哦,简直了,傻子都比我唱得好,真叫人羡慕!其实有一些并不是他们唱的有多好,是巨大的反差带来的效果,是人们自觉不自觉的把他们的演唱水准降低了。如果一登台西装革履,甚至扎着蝴蝶结,就跟上海滩“许文强”似的,然后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向观众介绍自己曾经在哪里当过驻唱,当过歌手,还参加过很多次小型比赛,拿过很多奖,那么观众自然而然对他的要求就高了,就算唱得再好也不感到惊奇了,好像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甚至开始挑毛病了。

不过现在观众已经不吃这一套了,玩“反差效应”行不通了,玩个一次两次的还行,同样的游戏玩的次数多了就不新鲜了,赶紧换个花样吧。





我亇人认为这是音乐指挥台上一大悲哀,若大的乐队,会让一个先天愚知儿上台指挥,真是不可思虑!




曾被称为天才指挥家的智障儿童舟舟,如今已经40多岁了。他现在还年迈的父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已经于几年前去世。曾经的媒体宠儿,曾经在舞台上指挥乐队的无限风光,现在几乎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了。



现在很多人对舟舟的印象,是他站在指挥台上看似专业地指挥乐队演奏的样子。那么,智力本来就有缺损的舟舟,真的会指挥音乐吗?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舟舟凭记忆记下指挥动作

舟舟原名胡一舟,他生在音乐家庭,父亲是武汉交响乐团的低音提琴手。舟舟生下来几个月,父母就获知了他有智力缺陷的消息,如同遭遇晴天霹雳。舟舟的智力与正常人相差很多,直到八岁才能数字数到5。

这样的孩子,更多时间只能跟着父母,没有办法去上正常的学校。于是,很多时间里舟舟就跟着爸爸一起在排练厅待着。

长期泡在乐队排练场,舟舟逐渐对音乐有了一些感觉,尤其最感兴趣的是乐队指挥的动作。在偶然的机会里,大人们让他模仿指挥的动作,舟舟竟然认真得学得有模有样,令周围人感到有些吃惊。原来,这个孩子长期看着大家排练,尤其注意指挥的动作,他把很多动作都记了下来。



接下来,一部纪录片改变了舟舟的命运。1997年,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偶然发现了武汉交响乐大厅外的舟舟,对他无师自通的“指挥”才能产生了好奇。

10个多月的跟踪采访拍摄后,一部60分钟的纪录片《舟舟的世界》诞生。镜头通过展示舟舟在舞台上的表现,以及生活中的样子,让观众感觉到所有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这种人道主义关怀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舟舟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不切实际的追捧也随之而来,很多时候舟舟都被称为音乐天才和神童,逐渐就显得有些名不副实了。



舟舟被媒体越捧越高

一个智力有缺陷的孩子被民众赋予更多美好,这本身不是什么坏事,乐于传播这件事的人们就像今天转发朋友圈的人一样,是在努力彰显自己的善良。

但客观上这件事对音乐的专业性产生影响,舟舟其实更多是凭借记忆力记住了指挥的动作,然而动作只是指挥的一种表象,指挥者在演奏之前和成员们的沟通,临场的一些发挥,舟舟是做不到的。而对于乐手们来说,很多时候也只能陪着舟舟玩儿,他们并没有严格按照舟舟的动作进行演奏。



这就像前段时间马云指挥乐队一样,乐队的成员们完全不信赖马云的动作,但迫于场面也只能姑且为之。乐手之间的默契只能是,忽略马云的动作和表演。

当然这样说可能显得对舟舟有些残忍,但事实基本就是如此,要知道舟舟的智力水平是很低的,如果音乐指挥都是这样的智力水平,乐队演奏就无法完成。连舟舟父亲也明白,其实这都是乐队老师们在陪着舟舟玩儿。最早媒体的报道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基调,只不过后来被越捧越高,舟舟他们也承担不起了。



父子俩相依为命

光环褪去之后,如今舟舟已经42岁人到中年,他的老父亲已经将近80岁。两人如今在深圳残疾人艺术团工作和生活,舟舟偶尔还是会登台,参加一些象征性的演出,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屋里玩手机,过着和音乐基本无关的生活。



舟舟的父亲患有糖尿病,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身边需要人照顾的舟舟。

娱乐答不休,我是郑捕头。欢迎关注。




什么水平都没有,他是一个被无知人推上去的“人才”,舟舟绝对是一个笑话,一个智障人怎么可以指挥呢?只是大家看他比划的比较好,误以为他就是人才,稀里糊涂推上去了,后来已经名声鹊起,不好交代了,就一错再错的下去吧。

舟舟现在是彻底消失了,原本他应该踏踏实实的在父母的陪伴下慢慢过日子,突然被弄到聚光灯下,他绝对是不知所措,现在再也看不到了,这种人就是这样的结局,只能是昙花一现,没有什么文化底蕴,靠什么执掌江山,难道我们这些无知的人吗?

竟然给他弄了一个天才指挥家,肯定是天才,他是无师自通,关键是他是在指挥还是在比划,没有人敢于说破,大家都明白,他是名人推荐出来的,即使错了大家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值当没有看见,谁也不好意思打破。

如果真是天才只能越来越红,怎么就消失了呢?原因就是靠蒙,靠骗,靠名人引荐,其实舟舟就是一个笑话,不管怎么说曾经登上过舞台,也算值了,毕竟指挥过很多大伽,不知道那些曾经被舟舟指挥过的人现在做何感想,是懊恼还是悔恨呢?

大家都知道舟舟就是一个唐氏综合症患者,智力都没有一个孩子健全,怎么就能是指挥家呢?玩弄人生,侮辱大家的智商,就是一个笑话。




舟舟的指挥水平成为“天才指挥家",纯是中国音乐领域中的悲哀!!!!若问是属于哪个档次,能排在等外就不错了!〇〇从世界出名的老一辈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小泽征尔,祖宾.梅塔等),及中国早期严良堃,杨洪年等,以及现代中外著名的指挥家身上不难发现,都有着各自特色的指挥艺术!拿舟舟的指挥套路与真正指挥家相比,简直就是随心的欲的瞎比划!毫无艺术可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指挥家   天才   综合症   纪录片   残疾人   智力   患者   父亲   演出   乐队   水平   动作   孩子   艺术   专业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