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越讲道理孩子越不听话的三个原因,老师讲错了,学者听错了,家长讲的就不是理

二胎政策后,育儿教育平台、机构雨后春笋,真假孙悟空蜂拥而至。最热的主张是“鼓励式、关爱式、讲理式”育儿模式,但在实践中家长们纷纷致电致函说“你的方法不灵便,有时还适得其反”。究其原因至少有三:

一是把严肃的课题儿戏化。育儿教育理论知识是前辈们若干年实践试验的结晶,已经上升至科学门类,游戏化是会误人子弟的,我亲耳听过“婴儿期快速学英语”讲座片段,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二是听课的人一知半解,要害没听到,笑话倒进入了笔记。1—6岁我们称之为婴幼儿期,又分为三个关键阶段,新生婴儿期,婴儿期、幼儿期,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任务,从认知觉度看孩子尚处在“他律阶段”,怎么去给他们讲大道理呢?三是父母自身“不讲理”。中国长期流传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近半个世纪中外研究业已证明婴幼儿期是孩子智力、人格、心理重要的塑造和修复期,并强调过了5岁就木已成舟了,要改变就难了。这么重要的时期,你一手打麻将,一手框孩子能教好吗?

所以作为年轻的父母即使是伪装也要用正能量陪伴孩子度过这个生不再来的重要时期。

第一,掌握婴幼儿期发展的阶段性。可以买些书籍,把手眼肌体协调期、言语发展关键期、社会认知提速期,以及条件反射学习方式、模仿学习方式、游戏学习方式一一列表,严格遵守,逐步推进;

第二,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不可否认大千世界不可能保证每一对父母都是“君子”,为了孩子要改变自己,尽量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在孩子面前,达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己人格的洗礼过程和提升过程;

第三,掌握婴幼儿期孩子“前道德阶段”和“他律道德阶段”的实际,制定孩子成长规划,该鼓励的及时鼓励,该限制的不能任其发展,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以做到让孩子是非分明。我不相信正常的父母会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能只有鼓励没有惩戒,善意的谎言也可以试试。

总之,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是千百年来实践证明的结果,了解孩子成长需求,因材施教,改变自己,示范带头是孩子早期教育的不二选择。




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 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时,就容易引起对方心理的不耐烦和逆反。

我们小时候也会有这样的体会。比如考试没考好,父母刚说我们两句的时候,我们内心是有愧疚感的。

可随着父母不断地批评,讲道理,我们会渐渐变得不耐烦,不再听的进父母的话。到最后,甚至可能会有逆反的心理,不想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了。



这就是超限效应,道理讲得多了,不仅无效,还容易起反作用。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道理只是道理,除了反复提醒孩子你做得不对,应该改正外,没有给孩子切实可行的帮助。

比如孩子爱玩手机,我们反复跟他说,“玩手机对眼睛不好,影响专注力,你不应该玩手机。”可能孩子也知道这些道理,可就是做不到啊。

所以对孩子来说,这些唠叨不仅没用,还提醒他他做的不对,很失败,这只会让他很沮丧,自然不愿意听了。

最后,对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来说,讲道理是纯语言的灌输,太抽象了,不容易理解,所以光讲道理也没用。

也许你会说,不讲道理,那怎么让孩子改呢?方法还是有很多的。

首先,我们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给他解释原因。

可以用拟人的方法,比如要他刷牙,就把细菌和牙齿比做人。能形象地表演出来,或者给孩子读相关的绘本就更好了。



其次,要多给孩子信息,帮助他判断。

比如吃糖,如果我们光讲吃糖的坏处,孩子就不会服气。可以把好处和坏处都和孩子讲一讲。

好处是味道很甜,吃了很开心。坏处是容易蛀牙,让牙齿长洞。容易生病,生病要吃药,去医院检查,会很不舒服。

我们给孩子的信息越全面,他越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我们要考虑孩子的能力和发展特点。比如小宝宝爱吃手,一岁的孩子喜欢扔东西、撕纸,这是由他的发展特点决定的。就像我们饿的时候想吃东西一样,靠讲道理没用。



一方面,我们要合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给他的行为树立边界。比如洗干净的牙胶或者手可以让他吃,其他东西收到他看不见的地方。

给他软球鼓励他扔,但约定其他东西,比如手机、玩具不能扔。这样孩子就比较能够做到了。

养育孩子不容易,但只要多学习,一定要找到有效的方法。欢迎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早教资讯,轻松养好娃。




家长一生中有着生活和工作及外交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他们的才华也是由年青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能对现实生活中有着变化,而沉稳的应付现实的情况。可以说积累的经验使自己有着对现实生活而可以面对,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的变化。孩子只是刚刚成长起来,只能面对现实的生活感受。对于过去的生活与工作并不了解。因此老人说的话,为必听的下去,有时却和老人争论,表面上看起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因为站在的时代角度有着不同的关点,和老人争辩不休。因此有一句话姜还是老的辣。年青的孩子要听老人讲不同的经历时,也要虚心接受,以便在今后的路上有了困难时,想起老人的教诲。使自己不误歧途。

谢谢。




你好!我是@暖阳鸽说教,有人说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孩子往往越不听话。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当需要家长指导、帮助和分析疑虑的时候,是希望得到家长讲道理的,助推其走出迷茫,从而战胜困难或解决疑难问题,这时孩子往往会表现得很乖巧听话的;当孩子在能独立完成学业或解答问题时,家长却在一旁讲道理,喋喋不休,这时孩子往往表现得蛮横无礼,越来越不听话的现象,这样不但达不到想要的教育效果,反而物极必反,拉大了亲子关系,造成亲子关系的隔阂,得不偿失。因此,家长讲道理也要“识时务,懂大体”,把握住讲道理的技巧。

一、有理有据是讲道理的前提。

家长要对孩子讲道理时,要注意做到有理有据,才能让孩子信服或折服,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事实摆在眼前,不得不让人信服”。比如:家长出门前,让在看电视的孩子在20分钟后放好饭,而且一定要孩子答应后才出门。那么,当家长20分钟后买菜回来发现,孩子并为放好饭,一直在看电视。这时,理就在家长一方,没放好饭的事实摆在眼前,即使家长当场关掉电视,孩子都是会觉得在理的。其实家长这时最好的选择是,让孩子到厨房,看看情况,看看时间,家长就蹲下身体,和蔼的语气与孩子交谈:为什么忘记放饭?为什么要一直看电视?为什么要违反咱们的约定?违反约定会造成什么后果等等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就出来了。当然,教育的目的是要孩子今后能听家长的话,完成好交代的家务劳动任务,做个遵守承诺的孩子。

二、扶放相宜是讲道理的基点。

孩子在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家长是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辅导、指导与帮助的,不能放任自流。因为孩子毕竟知识积累少,生活经验少,实践能力差,思维不成熟等情况,造成对生活中或学习知识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那么,家长在“讲道理”中就要做到扶放相宜。

(一)“扶”上道。家长在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实践活动中,就应该担当“主导”的作用,采用的是“扶”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甚至是手把手教,将要掌握的方法“扶”上道。比如:切肉的握刀法和按肉的指法,以及相互配合的刀与手指的运动规律的“讲道理”,这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有目的地架桥铺路,孩子才能“有路可走”,减少走冤枉路或危险路的机会,并有效总结操作实践过程的方法与收获,形成自己的经验。

(二)“放”手学。家长在孩子实践操作活动中要注意着眼于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引导,由“扶”到“放”,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为孩子提供独立亲身经历的体验过程,不能“包办”太多了,“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孩子实现质的飞跃,培养创新能力。比如:通过学习过切肉后,可以试着让孩子在家长指导下完成“宰鱼”的过程,体验不能伤到鱼胆、鱼仔或鱼白和鱼泡的切鱼力度与方法。

三、指点迷津是讲道理的汇点。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对事物处理的困难的,家长就必须在适当时宜提供解决的方向、办法或途径,为孩子“指点迷津”,让孩子在疑惑的交汇点处顿获光芒。比如:怎样入被褥套的方法。让孩子自己摸索怎样把被套装进被子,通过几次三番的练习,都没弄好。这时,家长就可以展示你的绝技了:把被套翻过来平铺;对上四个角(可以固定打结);拉链一头对着把被子卷进去;抓住 被芯两角使劲抖被子(也可换另一边再抖);拉上拉链即可完成。

四、奖惩激励是讲道理的诱点。

家庭也是要讲规矩的,也要与孩子商定奖惩制度。奖惩激励就是家长通过孩子的表现结果给予正确的、及时的评价措施,对于孩子取得成功、进步、获奖等表现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鼓励,以调动孩子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对于出现的错误或不良表现给予最大限度的防范和纠正的措施。比如:完成作业奖一个小红花,作业“优”或“满分”奖2个小红花,帮做家务奖2个小红花,考试达标奖2个小红花、满分奖3个小红花;惩罚方面:不听话扣2个小红花,作业书写潦草扣3个小红花,未完成作业出去玩扣5个小红花等。从中让孩子感受奖励与惩罚的体验过程。

五、知行合一是讲道理的宿点。

家长通过讲道理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的道德意识、思想意念与道德践履、实际行动结合起来,达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并把知识与行动统一起来,也正是家长讲道理的“宿点”。比如:答应别人要做到的事,自己就一定要努力做到或做好,即使通过努力未能完成,也已经尽心尽力,毫无遗憾了。

总之,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肯定希望能得到家长的适度的“讲道理”式的帮助与指导,语言可以影响教育人,让孩子自己经历实践体验活动,反思总结“大道理”的真谛,形成孩子自己的“道理”,指导其勇往向前,对“会讲道理、善讲道理”的家长表现得越来越“听话”,越来越敬畏的,孩子就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我是@暖阳鸽说教,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教育#教育那些事#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和建议,欢迎留言与点评!




思想家卢梭说过: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三种办法恰是很多家长最习惯、运用最纯熟的模式。尤其是“讲道理”,真的是家长最喜欢用的一种教育方式。

为什么越喜欢讲道理,孩子越不听话呢?

1、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全,理解不了道理。

我们都知道,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负责逻辑思维,讲究秩序和规则;右脑负责形象思维;用来接收和解读情感信息。孩子3岁之前,左脑发育还不完善,逻辑和理性比较弱。

2、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成人不同。很多大人认为浅显的道理对孩子的经验而言是无法理解的。

孩子知识的积累和理性的认知都是通过自身的耳朵听、眼睛看、双手动,亲身的历练来获得。大人要传授道理给孩子时,要回归到具体的情境,而不能仅靠口头说教,孩子的学习一定要有现场感,让它能够亲身体会。

3、父母的过分唠叨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这通常是青春期的孩子,这时候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有自己行为处事风格,如果父母过多的管束,会引起孩子的反抗,从而故意做一些与父母意志违背的事情。在父母看来,这是不听话;在孩子的立场,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能自己决定。

家长如何做更好呢?

1、家长与孩子“共情”,多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2、少说多做。父母引身作则,用行动为孩子做出表率。

3、适当放权,培养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允许他自己做法,鼓励他自己做主。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交流育儿经验。




其实不光小孩,这世上没人爱听道理。但是人们都爱听故事。

1、家长如果能把道理变成故事,或者在孩子没犯错的时候就讲道理,那么效果必然好于亲子冲突时讲道理。

2、道理是抽象的,故事是形象的,学龄前的孩子其实很难理解抽象的道理,但可以接受具体的故事。这是孩子认知特点决定的。

3、如果一定要讲道理,不如直接定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划清界限。




孩子听不听话,并不在于家长讲各种道理。相反家长讲得越多,孩子可能听不进去,甚至越反感。其实原因非常容易理解:

1.孩子的认知不够


如果家长给孩子讲道理能讲得通的话,就没有那么多人长大后非常后悔没有听父母的话这样的事情产生了,根本原因在于孩子的认知与父母的认知不在一个层次上。你给孩子讲道理说读书很重要,可以改变命运,孩子可能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嫌自己成绩差;你给孩子讲看电视时离电视远一点,太近了对眼睛不好,但孩子可能认为你在阻止他看电视,对眼睛也没影响,而长大后戴上近视眼镜才会明白父母的苦心。正是由于孩子认识不够,家长讲道理也起不了作用。

2.讲道理太多免疫了


经常性的给孩子讲道理,明显孩子会对这些道理免疫,以至于讲再多也没用。尤其是在孩子逆反心理期时,作用多数会相反,例如青春期,家长讲什么,孩子就对着干。正是由于逆反心理在起作用,此时家长再讲道理作用也不大,甚至孩子会跟父母起冲突。

3.高高在上的讲道理


“我吃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之类的话,相信听者多数是不乐意听到的。而很多家长跟孩子讲道理时,也是这样的。孩子认为家长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用命令式的语气进行对话,带着情绪讲道理,绝大多数孩子根本听不进去。时间长了孩子根本不可能与父母去沟通,不仅是因为听不进去,还因为情绪化的沟通没有效果。

综述:要跟孩子讲道理,那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选择孩子能听懂的方式讲道理,平等对话,切莫命令或带着情绪去沟通,这样孩子才会听话。





小孩子最不喜欢听的就是道理,他们根本就没兴趣听,也听不进去,或者表面上在听,早已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根本就不可能过脑子。说教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只会让孩子觉得烦。

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成为那个样子,耳濡目染根本不需要专门教,孩子都会默默吸收的。

你上班是辛苦,但那是你应该承担的责任,凭什么讲给孩子听,是要孩子分担,还是让孩子同情,或者让孩子知道你的辛苦。这些话不说,孩子也知道,你说了,反而招致反感,也会给孩子一些无形的不必要的压力,何必呢?




首先最讨厌喋喋不休讲道理的家长,所以我一直避免成为那样的家长。我深深记得我小的时候,道理比大人知道的还多,但有时候心情不好不开心,就想对妈妈发泄一下,事后都是非常后悔,会加倍对妈妈好。其次,我不需要听话的孩子,听不听话不是衡量孩子优不优秀的标准,我需要内心阳光,积极,勇敢,快乐的孩子。有时候从我闺女嘴里讲出来的道理让我非常震惊,感觉比我这个当妈的懂事多了。只要在不违背伦理道德的前提




下,我拒绝叨叨。




“6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12岁之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by李玫瑾


这是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讨论关于孩子教育问题时,提到的一个观点,我当时听了就非常有触动,记在自己的记事本上。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孩子的这一路成长,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听话的程度与年龄成长呈倒挂反比,贴合李玫瑾教授提到的这个规律。



这其实跟孩子的身心发育以及他们的社会活动有关系。


6岁前,孩子处在幼儿园,几乎是吃好玩好睡好的年纪,又介于孩子小,独立意识还不太强,所以基本上家里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氛围。


6岁~12岁,孩子上了小学,随着学业压力增大,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是孩子做的总是达不到父母满意要求,父母就会觉得自己对孩子讲的道理,孩子不爱听;一方面,孩子随着年龄增长,体验增多,他们也逐渐具备自己的思想与判断,对父母不再言听计从,所以父母更觉得孩子“不听话”。


12岁以后,基本就是孩子上初中的阶段,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他们不仅重视自己的个体感受,更好像与世界为敌,特别与父母,常常针锋相对。因此,12岁以后,父母再对的话,在孩子耳中,都不“中听”。


当然,受限中国家长固有的教育理念,很多父母在“为你好”的爱的旗帜下,习惯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


老话说:忠言逆耳,换个角色去看,换谁都不乐意总听对方的唠叨。




那么继续这个话题: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还听话,我家孩子那么不听话呢?


这和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亲子相处方式大有关系。


李玫瑾教授还提到过另一个育儿观点,那就是:3岁立恩,6岁立威,12岁立价值


【第一阶】


孩子3岁前,能否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影响到他们未来大半生与父母间的相处模式。


纵观那些成为管教难题的孩子,你会发现,很多都是因为早期缺失父母关爱,缺失情感上的满足。


生活中有为数不少的父母,在生完孩子没多久后把孩子交给老人,夫妻双双出门打工。孩子从小在情感上对父母没有依恋,等成长后突然受到父母严厉管束,没有亲密关系作为支撑,亲子关系维系薄弱,一旦发生矛盾,很容易陷入冰点。


很多孩子逃离、叛逆、不服管教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对父母依恋关系的缺位。


所以说,孩子在3岁以前,父母一定要亲自养育,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和回应,在孩子心里充满感情和感恩,这在未来对孩子有引导作用。


【第二阶】


中国还有句老话:3岁看大7岁看老。


从儿童心理发展学角度来说,其实强调了3~6岁间孩子性格养成的重要性。很多优秀孩子,他们的很多好习惯,比如:专注、独立、自律、有计划……优秀的品质,都源于在这个阶段得到及时培养。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其实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也无非是这些问题的演化,比如:


孩子有么有按时起床睡觉;

孩子写作业有没有认真专注;

孩子做事的时候是不是一心一意;

……


如果孩子都做了,做家长的也就没有什么唠叨;但如果,我们的孩子,在3~6岁性格培养的黄金时期,没有建立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在未来成长路上爆发各种问题。


生活中,有为数不少的父母在孩子六岁前拼命给孩子填充知识,认字、背诗、做算术……但其实,这些知识孩子迟早都会学到,提前学到知识的优势也很快会被赶上,但品质和习惯,却会影响孩子一生。


【第三阶】


如果错失了前面两个阶段,还有补救机会,在孩子12岁之前,帮助孩子确立良好的价值观,比如: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正当……


当孩子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有一定方向,那么即便与父母之间亲密关系一般,在信仰力量的支撑下,孩子也会对自己负责,由此,父母也少一份担心。




言归正传,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是有各自特定台阶的,最好的补救一定是在问题发生之前就掐掉苗头,只有这样,亲子彼此安好。


6到12岁是孩子在小学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很多亲子矛盾频发的阶段。家有小学生,家长怎么做,孩子才爱听?


推荐一本《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那些关于孩子的养育问题: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如何塑造孩子优秀的品质?不同的年级阶段,教育孩子的重点是什么……你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一本书用六年,一本枕边育儿手册,已经帮助了万千妈妈困扰,相信对你一定有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家长   孩子   作业   红花   认知   听话   道理   父母   习惯   阶段   过程   经验   方式   方法   喜欢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