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农村的“夜校”是干什么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期,农村很多地方都开办过夜校。原因就是那时候农村很多人没上过学,甚至连字都不识,为了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村里开办夜校,由村里小学里的老师教大家识字,或学习简单的算术。记得当时有个说法叫“扫盲”,就是扫除文盲的意思。

我们村里的夜校都是在村里的小学里上的。每天晚上,学生不上晚自习,学校里教室闲着,就组织村里的人晚饭后去上课。教室里没有电灯,都是点着小煤油灯上课。

老师教大家基本的文化知识,先从认识汉字、学写汉字开始。先学农村常用词汇,比如粮食名、蔬菜名之类的,什么菠菜、韭菜、藕,黄瓜、葱、地蛋(土豆),什么茄子、豆角、姜,白菜、萝卜、蒜,辣椒、西红柿,小麦、玉米、地瓜干……

第二天学生到校后,进了教室,经常能看到黑板上没擦干净的粉笔字。

经过扫盲活动,很多农民会认字、会写字了,不再是文盲,也能看一些报纸了,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平,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70年代之后,夜校没有了,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除了年纪很大的不识字,没上过夜校,年轻力壮的几乎没有不识字的了。再后来改革开放,更加讲究科学种田,化肥用得多了,农药用得也越来越多,种子也讲究繁育新品种,不会看说明书是很麻烦的。

因此,70年代开办夜校,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会认字了,看点书,看看报纸,也有利于人们明白更多事理。




生产队时期,农村的夜校是响应毛主席全民扫除文盲号召,让没有文化的农民都能有文化,识上字。让没有文化的男女青年能写会算,做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

五六十年代,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大部分农民子弟上不起学。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百分之八十的女孩子上不起或是家长不让上学,后来这些人就成了生产队时期的新文盲。国家对这部分人很重视,组织在校的民办教师开展扫盲工作。利用学校里的教室,召集全村的老中青没有文化的人员,晚上到学校里学习文化课。

生产队时期,我也是一名民办教师,和其他民办教师一样,肩负着全村的扫盲重任。我们白天教学,下午放学后批改作业,晚上给夜校学员上课,批改她们的作业,夜校放学后回家再准备明天的课程。每个民办教师都是肩负着双重任务,虽然是累了点,工作压力大了点,民办教师们干劲十足,对待每项工作都很认真,对夜校学员很负责。在全体民办教师和夜校学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村的夜校成绩在全管理区名列前茅。




这事是在七十年代,开办农村“夜校”,主要是为没有文化的人学习,(简称“文盲”),扫除文盲而办的学校,那时农村人绝大多数不识字,白天生产没有时间学习,就利用晚上去大队的学校学习(晚上学生不上课,教室闲着),由本大队的老师认教,主要是学些常用的字,简单的算术。

我们这里在一九七六年的近几年期间,还组织了“中午头”班,这个班主要是对家庭妇女开办的,因为她们晚上在家照看孩子,不能上“夜校”,所以就让她们在吃了中午饭之后抽点时间学习,划班是安居住片区划分的,教师是由在校初中生担任,我曾担任过“中午头”班的老师。

通过办“夜校”,“中午头”,极大的增强了农民学习的热潮,有的从一个字不识,到能看报纸,个别女青年找了当兵的对象,还能简单的写信了。

到一九八六年期间,全国已经全面扫除“文盲”了。




夜校夜校,说说笑笑,上边儿讲话,下边儿睡觉。

这是我们村儿社员对夜校的调侃。


生产队时期的夜校,主要是指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夜校。

这个时期的夜校不同于建国初期的扫盲夜校识字班。属于政治夜校的性质,我一九七五年从天津市高中毕业,到农村插队当知青,对这个时期的夜校有亲身经历。

这个时期的夜校是不定期的,只有上边下来重要指示,须要让社员们学习贯彻时才搞夜校学习,因为农民白天要种庄稼,不像城里的工人,干部,上着班就可以学习文件。


社员们可不感性趣学习什么文件,干了一天体力劳动,累得很,吃过晚饭就想好好睡一觉,所以对夜校很反感,很多人不参加夜校学习。

村里研究后决定,参加夜校学习记工分,一次记两分儿。为了这两个工分儿,大家硬着头皮到村里的小学校参加夜校学习。


年青社员来夜校,有了个说说笑笑的机会和场合,上了年纪的社员就是抽烟唠嗑,只是为了多挣那两个工分儿。

村里领导在台上读文件,念报纸上的社论,下边说话的说话,睡觉的睡觉。

反正村里领导也是为了完成上边儿交下来的任务,向上边汇报时可以说,我们组织社员学习了几个晚上,如何如何,交差了事儿。

有时候上边儿派工作组下到村里,组织学习文件,夜校纪律会稍好些,社员们说话的少了,都趴在课桌上打瞌睡。

这就是生产队时期夜校的真实写照。





我们这地方,在生产队时期,叫美女们的称号为″识字班",集中起来,有妇女队长领导,一边参加生产队里的农活,一边让有文化的人,在农闲时教识字,也叫学文化,唱唱革命歌曲,还有就是不爱红装爱武装,大队上集中训练,使用枪支去打靶练习,以及军事培训。

而年龄大了,结婚有孩子了,大队上就以每个小生产队为一组,组织妇女参加学习识字,叫″上民校",也称″扫盲班",生产队大了,就分成若干组。谁家子女少,住宅空间大些,就在谁家里上夜校。

哪时, 我家庭条件差,初中没上完,就在生产队上,因为数岁小,不能干体力活,生产队长按排我当计帐员,到晚上就教大娘、婶子、嫂嫂、姐姝们学文化,背诵课文。有时也教唱各种歌命歌曲,如: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共产党好,还有各种电影插曲,也可以讲些传说中的神话故事。

有时高兴了,大伙了在家每个人拿点小菜类,每人拿上自家大煎饼,也搞个集中会餐。在哪时虽然大伙儿都穷,可都玩的很快乐。根夲不知忧愁为何物,并且有时大伙儿有说有唱的疯到半夜,笫二天照样乐呵呵的集体到生产队上,听从生产队长分派,按排各种农活,到晚上继续学习,大家也不用通知,到点都很准时呢。




学一点应知应会!




现在的你及你的孩子们,三岁入幼稚园,6岁入小学堂,享受着国家法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

可你知道吗?新中国建立之前;新文化运动(1915年)之前;及至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之前,中国的教育和文化水平是什么状态呢,你知道么?90%以上是一字不识的“文盲”。

即使是当时的贵族丶地主及其子女们也都是“文盲”,这你从“小说”丶“电影”丶“电视剧”等文学丶影视作品中都可看到一些军阀丶大享都是“不识字”的,需要副官丶师爷给他读丶给他写,就更不用说普通平民百姓了。

他们仅仅靠自己有限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一层不变地生活,像动物般一样的生存繁衍而苟活一生。

直至“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启通商口岸。“西方思想”和“价值观”,才打破了这一切死水般的“平静”,颠覆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道德魔咒”。中国上层兴起了“洋务运动”,这是中国“苏醒”丶“觉悟”的开始。

中国“新文化运动”由孕育到成熟终于在“民国初期”以“李大钊”丶“陈独秀”丶“蔡元培”丶“梁启超”等一大批知识精英倡导丶积极组织和推动下暴发了“新文化运动”,也就是今天所每年一次的“五四青年纪念节”的来历。

也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始,“毛泽东”丶“蔡和森”等创办了“工人夜校”和“农民夜校”,目的就是要普通民众学习文化,去掉文盲的帽子。也只有提高了全民文化素质,这个民族才会真正觉醒丶觉悟,才真正有希望。

所以,你看得到。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革命根据地总是一边打仗,一边生产丶一面抓紧时间学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工会运动和农会运动同样时一边工作丶生产,夜晚学习文化。“延安时期”,在日寇严秘扫荡和封锁下,条件那么艰苦也办学校丶办大学,最著名的就是“延安抗大”,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新中国建立和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二十年间,“农民夜校”只是文化学习和脱盲的延续。




我做过夜校老师。在没有进学校教书以前,当时是扫盲,每个生产队却要求办夜校。生产队里识字的少,大队找到我,让我教夜校。

夜校学生是本生产队的社员,不拘年龄。只要愿意识字的青年都可以上夜校学习,(中老年,不识字的,他们学习兴趣不高)主要是青少年。我的老婆还记得和当年教过她识字的事。

夜校老师,生产队记工分,好像是上一次课半天工。夜校课本,可能各地不同。确实比较深,我还记得第一课:伟大祖国,红旗招展,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那些不认识字的夜校学生,背诵能力特别强。

以前也没有教过书,这些青少年,教他们学习这些,难度大,就这个课文,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能带领他们读。他们不认识字,是完全靠记忆。不打乱顺序,可以认出。一旦打乱,就不认识了。没有多长时间,夜校就停了。

夜校就设在社员家里,没有黑板,用拖稻的木推。木制的,上面两道木横档,下面是一整片木板。主要是用来晒稻,收稻的。晒稻时,用木推将稻堆推开来,收稻时,用木推向一个地方堆。渐渐形成稻堆,然后用木制的铲推,团稻堆尖子。

这个做黑板,用粉笔在上面写字。夜校学生也做作业,就是抄课文。一天学16个字,反复读,背。然后,他们先在教室抄,夜校老师看着他们写。然后叫他们回家抄。学生确实很认真,因为年龄比较大,仿写的字很像一回事。

我79年进学校教书,大约在80或81年,那是普及小学教育。简称“普教”。7到11,12到14岁,没有进学校读书的,必须到学校读书。上门走访,动员,免学杂费。但是仍然有不少适龄儿童,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上学。这一类,必须进“扫盲班”。每个生产队一所扫盲班。

这一次是比较大规模的扫盲,脱盲。村小教师在本队教扫盲班,另外聘请初中文化的教扫盲班。这项工作,由村小负责教学业务,大队负责动员入学,负责扫盲班的秩序。大队负责电费,教学用品,为扫盲教师配备手电筒等。持续了两三年。

应该说,这次普教的夜校,有成效。不少不识字的,认识不少字。经过扫盲考试,发“脱盲证书”。上了“加强班”。扫盲课本,相对比较浅。我记得第一课便是:日月水火,山石田土,人手足,口耳目。学生愿意学,学得特别快。主要是教语文知识,数学主要是教简单的认识数字,50以类加减法。

我当时是村小负责人,负责本大队河东4个生产队夜校。每天吃过晚饭,挨队查夜校。负责解决教学业务,秩序,等。这情况,我是比较清楚的。




我当年就做过夜校教师。

那时我还是个中学生,农村大队为普及农民学习文化,让农民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以及解决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所需的文化知识而办起了夜校。那时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农村常用字,毛主席语录一百条,八个样板戏唱段… 有时也学点拼音字母和简单的算术加减法什么的。我们一行有四五个人,每天晚上上一到两节课。课讲完后,多数时间是进行个别辅导。

有一次,应同学们要求,我们为他们排练《大刀进行曲》的舞蹈,由于没有道具,大家就用扫帚、木棒,甚至铁锹等替代大刀,没有乐器,就用敲击木板、脸盆和课桌椅替代乐器。那时候,人们真的是激情满怀。

那时农村夜校条件很艰苦。一是没电,照明只能用煤油灯或者蜡烛;二是没有课桌椅,多为自带的极其简陋的设置;三是没有教具,我们只能土法上马;四是没有老师,我们当时虽是学生,但也不得不分到各个夜校去做教师。

回想那些日子,也还是蛮有意思的。我们既能结交不少农民朋友,了解不少农村生活,也能对自己今后的人生道理的选择积淀一定的思想底蕴和知识文化底蕴。




农村在七十年代有夜校,夜校的任务主要是扫盲,教没有上过学的村民识字。中间穿插一点农业科技方面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夜校   生产队   新文化运动   时期   民办教师   农村   社员   文盲   村里   大队   晚上   农民   学校   文化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