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几年我国没有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了?

自从2003年杨利伟神舟五号,到2016年我国共进行6次载人航天,2016年那次是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可那之后载人航天却戛然而止,其实只是因为暂时没必要了。

载人航天的木器其实只是为了高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很多事情目前还无法依赖机器人,尤其是科学实验等,载人航天可以用人弥补机械的不足,国际空间站时不时地需要输送宇航员上去就是因为它建设时间已经很长了,很多设备老化,需要宇航员维护,甚至是出舱维修。饱经训练的宇航员可以轻松地在太空生活和活动,可以按照计划进行科学实验,更可以按照预定目的维护飞船,使飞船更长时间地维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以满足长期或者高频次的载人飞行活动。

载人航天终归是为航天科技服务,但是却需要专用的载体。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某某运载火箭运载能力很强,可是载人的飞船的体积通常都比较有限,火箭运载能力虽然有强有弱,但是它们的作用只是将飞船送入预定的轨道,火箭的的任务是将飞船加速到在轨道无动力运行所需要的最低宇宙速度,也就是第一宇宙速度,之后飞船就完全脱离了火箭的帮助,而是靠惯性在轨道上无动力运行。而飞船的体积一般比较小,指望飞船携带的物资(尤其是氧气等生命维持设备和物资),只能支撑短暂的太空活动,太空长期驻留还是要看空间站那样体积庞大、各方面设备齐全额航天设施,为维持轨道又会时常为空间站补充燃料,可以长期稳定在太空运行。

自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开始验证空间站技术之后,空间站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空间环境、无重力环境下科学显现的重要实验平台,由于载人、载物能力更强,空间站可以使宇航员长期地在太空活动。可惜的是我国目前尚无空间站,想要参与国际空间站却又被包括美国在内的欧美国家排斥,包括载人航天技术,我们都只能自己搞。此前我国进行了一系列航天技术,其目的当然不是单纯地去飞一圈,主要是为了验证航天技术。众所周知杨利伟是我国第一名宇航员,他乘坐的神舟五号在起飞和降落的时候都有较为强烈的震动,杨利伟本人也遭受了一定的影响,杨利伟根据自己的经验会议太空中遇到的事情,项目组又对飞船进行了一些改造,所有后来的航天飞行相对更顺利。

在2003年之后,截至2016年,我国分别进行了载人航天、出舱行走、手动交会对接、自动交会对接、飞船对接及实验性质的空间站中长期驻留试验,可以说已经掌握了载人航天到空间站建设的所有任务。目前由于我国尚无自己的空间站,载人航天除了验证技术没有太多的作用,因此自2016年之后我国再也没有进行载人航天。但是相关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包括杨利伟在内的我国第一批宇航员,目前多在参与新一代的宇航员的培训工作,因为接下来我国载人航天或许会成为常态。其实两三年之前,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就已经设计得七七八八,可是没有火箭能承担最大4米多直径空间站核心舱的发射任务,直到长征五号的出现。

长征五号主体5米芯级,可以承担火星探测、嫦娥五号、空间站核心舱等在内的重要任务,目前发射已取得了2次成功1次部分成功1次失败的记录,接下来更多地验证安全性稳定性之后,将成为我国空间站建设的主力运载设备。空间站建设成之后我,我国就有能力进行宇航员太空长期驻留任务,那时才是载人航天大展身手的时候。

现在嘛还不足要着急,我国是世界上唯三能独立自主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别的国家都还没能力开发航天,所以我们也不需要过于着急,先慢慢地试验技术,掌握载人航天的各个环节之后,载人航天将成为常态。




中国近4年没发射载人飞船,与美国超过50年没登月有什么不同?

我先简单说几句,目前正运行的最大空间平台就是国际空间站,也就是所谓的ISS,但是它的运营主要由美国、日本、俄罗斯、欧洲和加拿大相关航空研究机构负责,而我国全部自行建设的天宫空间站(60到180吨级别)目前还没有完工。在更早些时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曾表示,我国的空间站预计可以在2022年左右完成建造并正式开启运营模式。

大家要知道空间站也有使用寿命一说,就在上个月的时候,国际空间站还发生了意外漏气事件,目前只公布了漏气的位置应该是该空间站的美国段区域,但至于泄露的真实原因则尚未公布。所以,不管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还是站在自主科学发展的立场,搭建一个新的大型空间站都势在必行,而中国将这个责任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而这一切都始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

中国为何用13年时间连续发射6艘载人飞船?

从2003年10月15日到2016年10月11日,中国的确在这短短13年的时间内发射了6艘载人飞船,一般人对这几次发射的印象都只停留在航天员身上,比如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完成航行任务,成功在位于内蒙古的主着陆场返回陆地时,杨利伟的名字变得家喻户晓。那么,从2016年10月到现在已经快四年的时间,我国并没有发射新的载人飞船执行任务?

载人航天的意义绝对不是送一些人上去替大家看一眼外面的世界,而是为了让专业的航天员可以在这样的航天器中更好的进行相关研究,其中包括对未知世界的探测,也涉及到许多与地球环境完全不同的生产和实验,以及更多其他领域方面的内容。

航天器的存在就是克服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有效地克服将地球引力和大气屏障问题,人为创造出一个可供研究的工作场所。不用多说,其终极目的自然是让人类更准确的认识宇宙,并将其中可利用的资源更多的用来为人类服务,包括寻找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球。关于我国过去13年内进行的6次发射载人飞船任务,我简单进行以下梳理:

实际上,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是在1992年的时候才正式获得批准,也就是所谓的“921工程”。终于,当时间来到1999年11月20日,我国神舟一号在成功起飞后返回成功,尽管这是一次没有航天员的无人实验飞船,但这次任务的成功飞行为之后的载人飞船奠定了基础。在2001年到2002年之间,我们又相继发射了3次无人飞船,它们分别是神舟二号、神舟三号和神舟四号。

众所周知,2003年10月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首次实现)、2005年10月的神舟六号(第一次完成多人飞天)、2008年9月的神州七号(标志着我国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技术)、2012年11月的神州九号(第一次完成载人空间交会对接)、2013年的神舟十号(意味着我们已经拥有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和2016年的神舟十一号(通过30天时间进行了重要相关科学技术研究)这六次任务,都有航天员在航天器上一起执行,区别是神舟五号只有1名航天员,而之后的那几次都有三名航天员。

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载人航天不等于载人的航天器,正如在我国进行6次载人航天飞行之前,首先进行了四次无人试飞来打下基础,而之后的神舟八号飞船虽然没有现实有宇航员同行的信息,但是,其自身通过技术上的重要改进,实现了在与天宫一号对接后形成一个小型空间站的任务目标,任务的完成也标志着我国不仅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同时也拥有了合体运行相关的诸多可为后续载人航天奠定基础的重要技术。

我国4年没有发射新的载人飞船,这与美国超过50年登月有什么区别?

如果一定要跟时间较真,那我国神舟七号和神舟九号这两次载人飞船的发射时间,其实也间隔了大约4年左右的时间,我国近四年没为什么没发射新的载人飞船,这样看来本身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要从时间长度上来说,4年和50时间的确是相差巨大,但载人飞船航行和登陆月球两者之间的执行难度实际上也并不相同。

尽管,至今依然很多人质疑美国当年有没有宇航员登陆月球,但不管是从月球上带回的尘埃,还是当年登月留下的足迹和其他飞行器遗留物体,又或是月球上收集地震仪器传回的月球地表也会发生震动等信息,都表明了美国阿波罗系列载人登月任务的真实性。

但是,不管是我国为什么有一段时间没发射载人飞船,还是美国为什么几十年不再登陆月球,两者之间的确至少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没有必要。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意味着人力和其他成本,如果不是为了实现某些技术上的突破,那么宇航员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来执行。

必须承认,所有任务都有发生意外的概率,技术的进步只能将风险降低,却无法保证0意外,即便是宇宙探索方面曾领先世界多国的美国也一样,如果他们再次踏上月球的土地还是做和以前一样的事,那这样的任务执行起来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大家稍安勿躁,请耐心等待下一次更具有突破性的任务执行吧,而下一次很可能就在不远的未来。




2018年我国进行了35次发射,2019年是34次发射,今年截至现在已经有35次,可能最终突破40次。然而在这样高密度的发射中,我国却不再进行载人航天,原因很简单:暂时无必要。

从200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一系列载人飞行任务,从杨利伟的在轨21小时,到天宫实验时的在轨30天,从神舟5号的载一人还相当狭小的飞船,到后来载3人还能解决个人卫生问题体积更大的飞船,总共6次载人飞行中步步精进,掌握了载人航天所有的技术,当然包括返回、飞船自动或者人工操作的对接、出舱行走等。自2016年我国第六艘载人飞船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天宫实验舱中驻留30天的任务之后,我国的载人航天暂时划一段落。该掌握的都掌握了,可是仍缺少一个能使宇航员长期太空驻留的设备——空间站。

其实发展载人航天的中长期目标就是轨道驻留,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实验,而实现在轨驻留就需要空间站,国际空间站不跟咱合作,咱就只能自己搞,而空间站实验舱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都已经可控坠毁地球,目前我国没有适于宇航员中长期驻留的航天设施,载人飞行任务的用途就小了很多,仅仅是靠载人飞船那点容积,上去转7天左右就得下来,没什么意义,还不如发展其它的项目,北斗、高分等工程就是中间这几年迅速搞起来的。而我国空间站将在明后两年开启建设,届时空间站就可以开启驻留任务,然而这几年其实载人航天的相应工作一直没有停止

空间站的核心舱直径4米多,以往的火箭都不能承担,天宫实验舱主体直径3米左右,是依靠长征二号F T2运载火箭发射的,而这款火箭的主体芯级直径3.35,显然它承担不了空间站核心舱的发射,所以需要等待一枚更大更强的火箭,那就是长征五号,主体直径5米,可是前几年长征五号发射存在失利的情况,所以没有贸然发射空间站。其实空间站的设计和制造早就完成了,近两年实践二十号在轨实验平台和嫦娥五号(两个都是8吨多)的发射,再次验证长征五号的可靠性,接下来就是利用长征五号发射空间站的主体核心舱。所有这些任务都是有联系的,无人的任务相对可以承担更大风险,载人任务却需要更高的可靠性。

另一方面是宇航员的培训工作。杨利伟等早先的一批宇航员目前已经不承担载人航天,但是他们有的却开始参与宇航员的培训工作,据搜索到的资料,杨利伟目前已正常转岗,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相关管理工作。目前太空长期驻留对人体是有一定危害的,所以如果空间站建成之后,那么会需要更多的宇航员,就像咱上班一样,上久了换俩宇航员交接任务,所有必须要有一定的宇航员储备,才能承担空间站建设成功之后的日常维护和驻留任务。不过这方面的消息似乎比较少,目前已经开始宇航员选拔,除了原来的从飞行员队伍选拔,可能还会包括具有科学和工程背景的平民,适应未来空间实验需求。

近年没有进行载人航天只是暂时没有必要罢了,一旦空间站建设起来,我国就会像俄罗斯一样,隔三岔五派宇航员进驻空间站,而且和我国合作的欧洲国家,想要去空间站,也得跑咱这坐咱的火箭。而这种景象不会让我们等太久,大约到2023年我国就会有自己的重达66吨的首个商业应用的空间站。




跟需求有关吧,单个的航天飞船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上去的全是亏军人,也没有科学家,纯粹上去展现能力的话,没必要搞很多次。现在我们的资源集中在空间站,能长期驻人,能上去多名科学家,更多实验设备,这个才是能有回报的花钱




因为没地可去啊。

天宫一号设计寿命2年,11年发射,16年销毁,天宫二号16年发射,19年销毁(天宫一号和二号只有8吨多,官方正式名称为“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大概是想把“首个空间站“的殊荣留给将来的正式空间站)。而原定于2018年建设的正式空间站由于长五的缘故,已经推迟到2021年。




好消息、好消息,我国已经确定在今年春季进行神舟12载人飞船的发射计划实施。按照国家航天局公布的最新消息来看,今年春季我国将会正式开始首个空间站核心舱发射工作,随即将会发射神舟12载人飞船前往天和号核心舱实施长期在轨停留航天任务。

按照计划从2021年年开始空间站建设到2022年全部建设完成期间,我国将会利用长征5B运载火箭发射包括天和号核心舱、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的发射计划,同时长征7号也将完成至少2次以上天舟货运飞船发射任务。现阶段承担载人发射任务的长征2F运载火箭则将在两年内发射四艘神舟载人飞船、将至少12名航天员送到天和号核心舱内实施为期6个月的在轨停留运营。

至于为什么从2016年神舟11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后的五年时间里,我国再也没有进行过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这个需求所以就没必要发射。

其实回归我国载人飞船发展史,从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搭乘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顺利返回后,我国先后用多艘神舟载人飞船实施了多人同时发射、航天员出舱、航天员长时间在轨停留、神舟飞船先后与天宫一号、二号目标飞行器对接等多项航天活动,在累计六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先后有14名航天员搭乘神舟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截止神舟11号载人飞船发射完成后,我国也通过六次载人发射任务,全面而系统性的掌握了航天员进入太空、返回地球、长期在轨停留、出舱、航天器对接等多项航天技术,为未来我国发射空间站在轨运行提供了基础。

按照2010年制定的航天十年发射白皮书计划,本来2016年神舟11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后,我国将会利用最新研制的长征五B运载火箭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发射首个空间站核心舱,但是受限于长征五号大型火箭技术复杂、研制进度缓慢的问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首飞时间也从2012年推迟到2016年才完成首飞发射任务,所以天宫空间站的首个核心舱发射计划被迫推迟到2018年末、2019年初发射。

但是2017年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的发射失利,再次让长征五号发射计划受阻,科研人员只能先搁置先前制定的诸多由长征五号执行的发射计划,埋头重新开始查找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失利原因,为后续长征五号复飞解决难题,就这样天宫空间站的首个核心舱发射时间再次被推迟。

直到两年半后的2019年末,经过重大修改后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复飞,先前由长征五号发射的诸多航天发射任务再次提上议程,好消息是在2020年全年时间里我国先后完成了三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彻底保证了长征五号的发射可靠性,所以在2021年伊始,国家航天局就迫不及待的公布了新一年的航天发射计划,在2021年初也就是新年前后,我国便会利用长征五B运载火箭发射天和号核心舱,紧接着由长征2F运载火箭发射的神舟12号载人飞船也将随后发射。

当然按照国家航天局公布的航天发射计划来看,随着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顺利发射返回后,神舟载人飞船在未来几年能够发射的次数真的不多了,或许在2022年天宫空间站三个舱段全部建设完成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会连续发射一艘伴飞天宫空间站的巡天号“太空光学望远镜”用于宇宙星际探索。而新一代载人飞船也会随着天宫空间站的任务补给,先进行物资货运飞行任务稳定可靠后,最早在2025年前后“全面替代”神舟载人飞船实施后续载人发射、无人货运任务。




主要是近几年,载人航天飞行的任务,能够实验到的东西都实验到了!现在主要的规划就是为接下来下一个阶段的航空航天计划做准备!

首先先解释前面一句话,大家有没有觉得前几年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行的计划很密集,而且它其中的任务的一次比一次高大上!比如说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然后到第一次双人航天飞行,然后就是出舱进行太空行走,接着的就是建设一个比较具有实验性的太空站,然后进行第一次对接,然后在太空站里面进行生活记录数据,接下来太空站完成任务,然后人员返回地面太空站自行太空解体……

这个实验很密集,而且任务一次比一次庞大,可以说不断地在挑战中国航天航空飞行器的极限!为什么很简单,你的每次的任务变多,这都是重量往上增加,所需要携带的物资也会增多,此时你的航天器是否稳定,是否能够承担得起这样的一种?运送任务,这个是很重要的事情!

很显然,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航天器它所需要承担的任务会越来越大,中国急需要一个大力士,能够帮助中国完成接下来一系列雄心壮志的航天飞行任务!

就是前几年中国一直在研制大推力的火箭发动机的真正原因。(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中国的雄心壮志绝不只是单纯的止步于去实验一个实验性质的太空站。中国要在太空里面建设属于中国的太空站,去发展自己的太空空间!

无论是大推力的火箭,无论是接下来的航天的任务时期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以及所需要计算的数据,还是一个庞大的空间站,这都需要时间!说白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中国现在正在静静地蛰伏,等待着自己各项的。准备能够完成之后来一个壮举!

那有人就会说了,平常的载人航天任务不就行了吗?为什么一定要蹦着越来越大,越来越强这个概念不断前进的,这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很大!

曾经前苏联的科学家在验证太空站这个论题的时候,就像当时的政府解释道,要在太空建设一个平台,如果方向通信设备,它就是一个太空信号中转站,如果放上武器。他就是太空的一个武器战,如果给他放上各种实验设备,它就是一个太空的实验站,总支空间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这都是战略武器。其战略程度不亚于航空母舰,这是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支柱,也是未来全球化战略必须要走出去的一步!

如果没有GPS定位系统,美国不可能制霸,全球也不可能提出所谓的72小时打遍全球计划!没有阁楼曼斯系统,前苏联也不会走出国门,前苏联也不会对全球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没有伽利略系统,欧洲人也不会走出自己的大门去和美国人去整理一下这个航空航天市场!

总之,这个航空航天是一项百年大计!是未来一个综合性的大国必须要具备的一项素质和技能,同志们,我们必须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的太空任务必须要奔着,更高,更大,更强,这个目的过去,去建设属于我们中国的太空空间!




为什么近几年我国没有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了?

2003年,我国神舟5号飞船顺利升空,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位乘坐载人航天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我国也因此进入世界第三个可以实施载人航天的国家。到2016年为止,我国又开展了多次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将越来越多的宇航员送入太空。但从2016年至今,这4年来我国载人航天发射工程似乎一下子就停滞了,再也没有将任何一位宇航员送入太空。有的人不禁纳闷了,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暂时没有必要。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并启动实施,从而确立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其中,第一步是在全面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基础上,设计研发和成功发射载人太空飞船,并同步建设实施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之后开展相应的太空空间应用实验。我国从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无人试验飞船-神州一号,一直到2002年发射的神州4号飞船,这些密集的发射,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对载人飞船性能以及安全性的格外重视,同时也为真正的载人发射奠定坚实的基础。到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州5号飞船顺利升空,完成了相应的预定任务后,在太空中经历了60万公里、21小时23分的行程后安全返回,从此我国载人航天的“第一步”战略完美完成。


第二步是要实现更多的技术突破,比如宇航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实验室、飞船本体与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等等,同时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空间应用问题的人工短期维护和照料工作。2005年10月,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州六号飞船进入太空实施多人多天太空飞行实验,首次成功往返轨道舱。2008年9月,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三位宇航员乘坐神州七号飞船进入太空,成功进行了出舱太空行走,同时成功发射了一颗伴飞小卫星。2011年11月,神州八号飞船成功发射,顺利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对接任务,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的国家。


2012年6月,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宇航员乘坐神州九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开展了多项太空任务,比如实验手控交会对接、检验飞船保障功能、地面与飞船之间进行人员、物资运输以及开展相应的航天医学、科学实验等,为未来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在2013年和2016年,我国又相继发射了神十和神十一飞船,分别对自动、手动空间交会系统进行验证和技术升级,以及实施与天宫二号的对接任务。至此,我国载人航天的“第二步”战略也顺利完成。


从1999年到2016年的这17年前,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战,我国成功将5艘无人飞船和6艘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升空,共将11名宇航员、14人次完成载人航天任务。

从2016年之后,我国的载人航天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建设空间站阶段,其目标是在2022年前后,自主建造完成60吨级的空间站,进入更大规模、频次更高、难度更大的一系列太空实验,同时解决较大规模、长期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从之前我国顺利完成的前“两步”战略可以看出,无论是发射火箭、载人航天、与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出舱太空行走、飞船支撑保障系统等等方面,我们已经几乎全部完成了空间站开始建设之前的所有任务实验,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里面所指的“东风”,无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火箭运载能力,另外一个是空间站的核心舱建设。今年5月,我国成功运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了新一代载人试验飞船,无论是发射入轨的精度,还是返回舱落点位置的精确度都非常高,火箭运载和安全保障的关键技术已经进一步得到深入和全面验证。关于空间站的核心舱建设问题,目前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了近80%,待建造完成并顺利通过各项检测之后,通过长征5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只是时间问题了。




为什么近几年我国没有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了?其实这个问题跟美国为什么没有继续载人登月是类似的,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暂时没有必要再继续进行载人航天了。我国最近一次载人航天是2016年10月17日,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搭载神舟一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航天员是景海鹏和陈冬。

最后一次载人飞船完成了和天宫二号的自动对接任务,两位宇航员此次任务飞行时间33天,成为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航天任务。神州11号的成功发射,被认为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完美过渡,这也意味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第三步,准备工作已经做完,开始建造自己的空间站。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最早是由钱学森在1941年4月提出来的,因此又被称之为“714”计划,但当时考虑到经验、科研团队以及关键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个计划被推迟。直到1992年9月,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确定“三步走”战略:

1、首先设计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的同时,要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这第一步,从神州一号到神舟四号,都是无人的试验飞船,因为涉及到航天员的安全性问题,所以必须要足够的谨慎。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这也是中国首次把航天员送入太空。

首次载人航天真正的试验任务非常少,杨利伟在太空完成了21小时23分钟的行程之后安全返回地球。因此很多探测任务要等到神舟六号来完成,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顺利升空,此次航天员是费俊龙、聂海胜,完成了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

2、第二步要完成航天员的出舱任务、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对接任务等等;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此次完成了出舱行走的任务。在此后的神舟八号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无人对接任务。

在此后的神舟九号、十号和十一号相继成功,彻底地完成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前两步,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建造我们国家自己的空间站。

3、第三步建造空间站,开启太空实验任务。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都是一环扣着一环的,目前已经完成了载人航天的大部分技术验证工作,简单来说:我们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完成了太空行走技术积累、完成了载人飞船与天宫号的对接任务、也完成了从天宫号上脱离返回地球等等,也就是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而这个东风就是空间站的建成和发射。

因此在神舟11号载人飞船成功之后,到今天我们没有再进行载人航天,这就是最本质的原因。除此之外近几年,我国的嫦娥工程也马上进入后半程,天问系列探测任务也逐步的开启。可以说中国航天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稳定快速,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

很羡慕以后的孩子,有机会登上我们国家自己的空间站。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自从神舟十一号飞船于2016年11月返回地球至今,已经有四年多时间中没有神舟飞船的发射任务,我国也没有航天员随其他航天器发射上天,看上去我国的载人航天发射活动似乎处于停滞状态,实际上并非如此!

神舟飞船发射活动暂停,宇航员4年多时间中没有上天,是因为之前我国需要进行的载人航天活动都已经执行完毕,相关的技术已经验证,经验已经收获,而后续需要进行的航天活动则正在筹备,下一代的空间站和载人飞船等装备的也正在制造和实验中,这期间也有载人航天活动的技术试验,比如今年的5月份长征五号B型火箭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了我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并顺利回收,验证了新飞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热、控制和群伞回收等关键技术,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阶段的开启。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上天并顺利回收,是不是意味着我国的载人飞船需要更换之后不再使用“神舟”号飞船了呢?也并不是这样。新一代载人飞船将来将主要用于载人登月和载人登火(登陆火星)方面的应用,虽然应该也会应用于新一代空间站载人往返,但很可能只在试验阶段应用,我国新一代空间站的航天员往返任务,仍将有神舟号飞船承担。

如今我国新一代空间站的核心舱“天和”号正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与长征五号B型遥2运载火箭合体,将于春节前后发射升空,这标志着我国新一代空间站的建造工作正式开始,而建造空间站的目的就是要供航天员和科学家驻留进行相关科研工作的,因此当空间站核心舱发射到太空之后,我国的航天员也将随“神舟”号飞船进入其中。

因此,在长征五号B遥二发射天和一号核心舱之后,预估大致在明年6月份,长征二号F型遥十二运载火箭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此之前的4月份将由长征七号遥三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两者将与空间站核心舱对接并进行相关试验与科研任务,它们回来之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也将升空与之对接,这些航天任务基本都会在2021年完成,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将长达半年左右,因此明年“神舟”号飞船将“两连发”,“天舟”号货运飞船也将两连发。我国载人航天将进入“高密度发射”的新常态。

我国的新一代空间站主体舱段将于2022年底之前建成,这意味着在天河号核心舱升空之后,“问天”号和“梦天”号两个实验舱也将在不久后升空,因此在。天和号核心舱升空之后,问天号或者梦天号两者中的一个实验舱也有可能在2021年发射升空。

到了2022年,除了将空间站核心舱建设完毕之外,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天舟四号与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也将发射舟升空,这也表示在未来两年之内,我国在载人航天方面将至少有11次发射任务,标志着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参考资料:

《中国航天报》12月25日文章《明后两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预计实施11次发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7-24

标签:飞船   神舟   我国   运载火箭   航天员   宇航员   空间站   天宫   美国   中国   航天   太空   顺利   核心   科学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