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怪象:有房不住,有车不开,有地不种,专家不解,为啥?

没啥解释的,农村有房有车有地,但沒地方挣钱,当今社会没钱怎么生活呢,所以农村的房只能空着,过年回去团圆住几天,地只能荒着不耕种。

家在青山绿水间

终年无人门常关

游子远方务工去

白发忙碌在田边















农村有房不住、有车不开、有地不种,看起来有一点反常,其实,只要你是农民,你就觉得,这些事并不奇怪,为什么这样说呢?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这方面的话题。


有房不住


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建了新房子,现在有不少家庭,常年大门一把锁,空着不住,只有过年过节,偶尔回家住上3~5天,又急急忙忙又外出打工了,到了城市,一个月花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租一套便宜的房子居住。



原因是,有房的地方,找不到工作,有工作的地方自己又买不起房,农村与城市相比,各方面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交通闭塞、信息不发达,导致就业困难。



而城市各种加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迅速,就业的机会多,农民工到了城市,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工作岗位,如果自己有经验、有技术、有资金,还可以选择投资当老板,赚取更多的钱。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要想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确实不容易,普通的小县城,一般的房价都要6000~7000元/㎡,买一套要70~80万,地理位置稍微好一点的地方,买一套房子,要花100多万。



做为农民,绝大多数在城市做的是普工,在工厂既不包吃,又不包住,每个月除了房租、水电、生活费以外,剩余的钱并不多,根本买不起房子,所以,农民选择在老家建房子,这样既可以节约不少的建房费用,又可以解决一家人的居住问题,一举两得。



在旁人眼里,农村人有房不住,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农村的房子并不是不住,只是住的时间相对较少,只有每年的过年过节,大家从四面八方回到农村,和一家老少欢聚一堂,况且,以后年纪大了,不能打工了,落叶归根也要回到农村。



有车不开

近几年,农村发展越来越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水泥马路村村通,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有50%的家庭,都买上了各种各样的私家车。



然而,有个别农民,虽然买了车,可一直停在家里,也很少开,有些不知情的人,认为车主买车是为了要面子,有的人认为有钱买车、无钱养车,地地道道小气鬼,果真如此吗?



事情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我有一个邻居,在深圳打工多年,由于每次回家,出去办事、走亲访友,由于自己没有车,很不方便,2019年便买了一辆车,有了车出行确实方便了很多。



可是,他开到深圳后,自己的出租房所在的地方,没有免费的停车费,要么办月卡,要么办年卡,由于他是在小厂上班,每天开车去上班,一次收费20元,一天两次40元,再加上办月卡,每个月要300元,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停车费,就要1500元。



还要买保险、加油、修理费、过路费,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于是,他决定干跪把车停放在家里,过年过节的时候,回来开几次,可以节约不少的开支。



有地不种

农民不种地,主要是农民耕地面积少,粮食价格低,农民种地不赚钱,特别是在我们南方,人均耕地面积一亩左右,正常一个家庭,只有4~5亩地,一年从头累到年尾,除了一切种地的开支以外,收入在2000~3000元左右。



这点收入还比不上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多,就算到城市最廉价的清洁工,一个月也有1700~1800元,一年就有两万元,相对于7~10个农民种地的收入。



农村上到七老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儿童,大家都知道,种地既辛若,又不挣钱,改革开放,有了党的好政策,农民工可以进城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以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总之,农村人有房不住、有车不开、有地不种,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读者朋友,不知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谢谢!




这不是什么怪象,是社会发展,农民生活提升的常态!

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大多数农民离土进城,收入提高,城镇置业。这就形成了农村空房率高,种田的人数减少,就是留在村里务农或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为了生活的便利,购汽车用的少,闲的多也是正常的!




有房不住,有车不开,有地不种,这些情况在农村并不能称为“怪象”,而是很常见的。而那些不解的“专家”,他们只是不了解农村。

有房不住

现在农村的房子建的是越来越美观气派了,但很多房子都是大门紧锁,因为家里的人在城里奋斗,可能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来,所以房屋空置率比较高。

但即便是这样,农民朋友们建房的热情依然不减,房子可以不住,但你不能没有。即便是很多在城里买了房的人也会回农村建房,因为自己的根就在这里,落叶总要归根。等到以后退休了,农村老家无疑是更适合居住和养老的。

有车不开

现在农民朋友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买车并不是难事。农村地广人稀,公共交通又比较薄弱,没有车确实很不方便。加上现在村村都通了公路,也为大家买车开车提供了便利。

虽然有了车但使用场景却不是特别多,只有出远门或者逢年过节走亲戚的时候才用到。而农村虽然通了公路,但路况并不是很好,没事开车出去发生个磕磕碰碰就不划算了,加上油价也不便宜,所以用车的时候并不多。也有很多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车在车库里安心睡觉也不奇怪了。

有地不种

年轻人有志向,去外地打拼得比较多,留在老家种地的少,导致很多田地都荒在哪里,这在农村也是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以后的农村会发展的越来越好,房子越来越漂亮,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山好水好人好空气好,是更适合居住和养老的,大家觉得呢?




有房不住,是因为很多人在农村的房子只是一个显示自己过得好的摆设,是面子工程。这种人大多数城里也有房。有车不开,是因为没必要开。农村的车相当部分只是生活水平的象征,不是工作的必要条件,开车成本还高。有地不种,是因为价值问题,种地的成本高收入低,划不来,还不如打工简单实惠。




这有什么奇怪,到处都是这样,有房不住,还不是到处打工,有车不开,面子吗,村看村,户看户,现在车也不贵,有地不种,种地,小农种地,维持生活不够,何谈发家致富,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啊




这种事情很容易理解,只是那些所谓的专家坐井观天,不下农村调查,其实,有房不住,农民为了生计,都外出打工了,一年只住那十天八天,有车不开,能开吗,如今油那么贵,95井汽油八元多,生活费都困难,那来的闲钱加油,农村很多人买车都是跟风,有地不种,那他们为什么不种,当农民的谁不知道,地越种人越穷,想要改变生活,就要外出打工,不过,自己不种有人种就行。

谁都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老婆,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有谁愿意离乡背井,有的甚至拖家带口全家大小漂泊在外,这些都不是他们的本意,却是被迫无奈,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

现在很多人也想明白了,趁着现在年轻,有力有气,父母还能帮照顾孩子,夫妻出去多挣一点钱,改变一下家里的条件,现在不干,到父母身体不好,动不了时,想出也出不了在外打工。

不是农民不想住房,不想开车,不想种地,现实中根本不能想,在家种那几分地,别说发财,不饿死算万事大吉了。

谁是农民种过地谁知道,一亩田一年产一千多斤稻谷,按目前行价计算,总收入不到2000元,还没有除开成本和人工,有谁愿意在家种地,多数人都承包给别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农民也很聪明,要不然几千年来,也不会发扬光大,从当初两三百斤一亩,发展到现在将近千斤一亩,所以,农民的智慧还不错,至于那些所谓的专家不理解,那就由他说去吧。




题主所谓农村怪象“四不”,在农村中有没有呢?有!肯定有!但,只是一部分而已!并不能反映农村的全貌。笔者感觉,题主有“以偏概全”之嫌,值得商榷。

今年秋天,笔者利用假期回老家帮哥哥收秋,在体验农村生活的同时,也通过与屯中叔伯兄弟子侄交谈,对农村中的具体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老家那个村民小组(基本是以自然屯为主体),在新一轮土地承包时,共有75户,246人,截止今年秋天,有23户离开家乡去城里打工,并且有了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在城里买了楼房,家里的房子基本都处于闲置状态,这些人基本一年都回不来农村一趟。在剩余的52户中,有12户的子女(25岁以上)或考大学、或在城里打工已经离开家乡,也买了楼房,这部分人除过年过节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身体不适、去世或有大事小情外,也不回家乡,家里就是老人在留守;有8户在农村中,从事贩运、跑大集贩卖生活必需品、作木工、瓦工等营生;有4户从事蔬菜大棚种植;有9户从事养牛、养猪、养鸡营生、有5户家里主要劳动力在镇里上班(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职员);这些或在城里定居或子女在外或灵活就业等61户人家不种地了,都把自己承包的土地承包出去了。在剩余的种地14户中,只有3户自种自收,其余11户都是雇佣农机机械种植机械收割。

在我家乡屯子里,购买小汽车的有43户,经常不开只有两户,主要是不咋出门,另外,是珍惜车辆,其它各户的车都在运行。

我家乡屯组临近的屯组大致相仿、差不多。

专家对题主“三不”不解,那是他(她)没有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缺少必备的第一手材料。没有调查当然就没有发言权了!

我看到的农村里,无论是种地的还是不种地的,都比较富裕!但,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劳动力占比非常小,不到5%,而这都是流转承包土地的种粮大户,每户流转承包的土地在100垧左右、50垧左右不等,总产量在200万斤左右、100万斤左右不等。

据屯里儿乡里乡亲讲(我也看到了),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农田基本建设还有很大短板,比如,今年秋雨大,雨水在地里排不出去,导致农机作业,常常陷到泥里!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屯道路都硬面化—水泥路,通信网络也都进户,村容村貌也都整洁干净。但,急需有适合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连成大片的土地政策出台。若此,农业农村将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前景广阔。

另外,撤村并镇也势在必行!若此,按我们一个村10个屯组,每个屯祖所占生活区的5垧土地左右,一个镇14个村,一个县有16个乡镇计算,一个县就会复垦耕地9600垧左右,一个省呢?全国呢?估计得复垦耕地几千万垧吧。这是多么大的农业红利啊!当然,撤村并镇后,农民的养老社会保险等配套政策要跟上,这样,农村发展才有后劲!




有地不种好解释。一亩地。按一年两季,一季小麦,一季玉米。除去种子,灌溉,耕种,化肥等成本,净收入不到一千元,但是需要出多少人力物力?出去打工,轻轻松松一个月工资等于种几年地。有些专家不食人间烟火,观点适合自娱自乐




这并不是怪象,可能有些专家对农村的实际情况不太了解。


有房不住,不是这样的

有房不住主要是在城市打工,城里又买了房的年轻人,他们是为了方便工作,逢年过节,一定要回家住上几天。

老年人留守农村,一般都是终生居住在农村,在城市工作的企事业退休职工,家在农村,落叶归根,也是要回农村居住的。

然而在城市有房的必竟是少数,除非是有钱的城市人,老家在农村,又有宅基地,唯恐房子不存在,宅基地被集体收回。因此破了修,塌了盖,总是要保持房子的长期存在,日后想落叶归根,返乡养老。

所以有房不住只是暂时的。



有车不开,也不是这样

农村人买了车,不像城市人那样,上下班开车,因为农民工流动性大,没有固定的就业岗位,时常到遥远的外地打工,不需要开车,车就要停在家里。

我们这个地方,因比较富裕,几乎家家都有车,一家有两部的已不出奇。

日常走亲戚串朋友、进城赶会、架车旅游也是要开车的。说有车不开,是不附合实际情况的。


有地不种,专家不解,其肯定不会是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

农民不是不愿意种地,而是年轻人要出外打工,留守的都是老年人,老人既要种地,又要照顾留守儿童,不堪重负。

政府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在保证土地承包政策不变的原则基础上,提倡土地流转,交给有能力有经验的农民集约经营,既鼓励和支持了大部分农村年轻人能出外挣钱,又缓解了留守老人的沉重压力。


以上这三种现象不是怪象,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

前几年在农村,“房子、车子和票子”是富裕家庭的标志,近些年,城市有房、家中有车,已不足为奇,票子的多少,才是真正的衡量标准。

所以,农村人拼命到城市打工,就是为了更富足,有房不住是为了挣钱;有车不开也是为了挣钱;有地不种更是为了挣钱。

难道这是什么怪象么,专家还有什么不解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怪象   农村   专家   逢年过节   在外   农民工   老家   城里   不解   家乡   家里   房子   土地   收入   农民   社会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