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为何农村孩子上高中的特别少?是读不起吗?

我曾记得,在六二年以前,城市学生升上高中的比较多,而农村学生升高中的特少,一个地方若能有升上高中的学生,像出了一个状元似的,那么的稀奇,那么的荣耀。在六二年以后,农村学生升高中的比例,虽说没有城市学生高,在录取的比例上大为上升,办得比较好的学校一个班几乎超一半以上考入高中或中等专业学校,我就是六四年升高中的,当时在班上只能算是中等成绩。

那时,不是读不起高中,读高中的学费基本上一学期的学费下致在10元左右,但农村基本上没有高中,要到城里去有高完中的学校就读,在就读期间必须是住读,伙食费除星期天回家以外,每月只需五、六元,作为那时一般的农民,为了子女的前途,想尽办法也能承受的。

対有十分困难的学生,学校也有相应的助学金,甚至是全免,我班就有全免的同学。当时我的家庭条件不算很差,每月就有4元的助学金。另外每个农村生只要出具农村基本口粮证明,学校就有追补粮达到三十二斤半的口粮标准,可以领现粮票。还有的是因农村学生缺粮票,可以交大米,麦子、红薯等折合为粮票给伙食堂,所以说,那时在高中学校读书没有好大的困难,但要考得上。

在那个年代,一个人的文凭不是很重要的,即使是去工作或者当兵,一般初中文化也就够了;有的是因家庭缺劳动力挣工分或照顾老小,还有一些其他等等原因,所以造成了有的家长或者本人不愿去上高中念书。当然最主要原因还是没考上。作为当时的人们,对上不上高中也无所谓,农村天地广阔,照样养活人生,就不像现在的人把读书上高中看得那么的重。




六七十年代城市和农村一样上高中的都很少,并不是农村上不起高中,当时因文化大革命取消了高考,城市里有的初中毕业十几岁就参加了知识青年下乡运动,学校已经几乎不上课每天参加游行批斗会,哪时子女多下乡是头等大事都早早下乡了谁还顾的上上学。农村孩子看到上学无望也就早早回家参加了劳动,根红苗正劳动积极表现优秀可参加上大学的推荐,哪时有被推荐上大学的有连小学都没读完。城市下乡的也靠推荐回城参加工作或者是上大学,但推荐上大学的很少,城市农村的孩子还有参军表现好的可提干就业跳出农门,所以才会造成六七十年代农村上高中的几乎很少。




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有三个特点:一、普及率非常高,村村有学校,社社有高中。二上学费用非常低,不记得学校收过什么钱,只记得交过书本费,那时一本书几角钱,一学期下来也就三五几元。三、辍学率很高,小学毕业上初中会减少三分之一,初中毕业上高中会减少二分之一。我们队同龄人有六七人,上完高中的只有二人。

为什么收费很低,而辍学率非常高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多数人觉得上学没多大用处。文革的十年,取消了高考,那时大学招生是推荐制,我队有一个完小都没毕业,却被推荐上了大学,而高中毕业且学得好的基本上与大学无缘,所以那时不存在通过上学能改变人生的范例,因此大家觉得上学没用。二,大部分人辍学是回家当了农民,那时每个家庭孩子较多,一般有五个左右,家里的老大、老二都是因为家里人多,而劳力少,认识了几个字后就草草的当了农民。三,那时没有私有经济,待遇最高的是工人,到城里当工人是人们追求的,而工厂招工也不唯学历,只要厂子有人就可能被招上,那时管这种现象叫“走后门”。县城里有人脉的,一旦有机会就去县里当了工人,因此就辍学了。




六七十年代正是斗私批修,砸烂公检法,造反有理的动乱年代。文化人被称作臭老九。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文盲农民再散育。学校都停课闹革命了,哪还有高中给你上,交张白卷保送工农兵大学吧。







我正好是那个年代的学生。为何农村孩子上高中特别少?

一,农村落后。

二,那个时代,农村人对文化高低的观点,完全没有什么认知。

三,要读高中,学校离家乡很远。单是返家一次,因交通不便,起码要四个小时以上。(从学校返家,要转三次车,车费不算贵,加起来也只是0.5元左右)。

四,受上山下乡影响,农村人更觉读高中完全没有意义。




这个问题应该说是60年代以前,因为当时政府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这个普及率是相当高的,而且当时农村还有一些识字班,让一些旧社会过来的文盲青壮年,利用空闲时间,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这些人进行识字培训,70年代后期又出现过一些扫盲班,就是一些农村的文盲,进行文化普及,使他们摘掉文盲帽子。

所以当时国家就正式向外宣部,中国已经彻底消除了文盲。

60年代前由于受国力,教育资源等限制,高中普及率相当少,就我们县的情况而言,只有一个高中,六个班,每个年级只有两个班,所以他们招收的学生是受严格限制的,这就是那个时代高中比较小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后,国家政府把教育普及提高了重要议事日程,而且在教育界实行公办,私立双规制,政府不但加大了教育资金的投入,而且尽最大可能地增大教育资源,私人企业也对教育进行了相当大的投入,这样社会的教育高等普及率就大大提高,不但是高中,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各种大学,他们每年招生几千万人,

当然,教育领域也真正的捞到了真金白银。因为社会现在把教育做为了些产业,他们教育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他们的产品。




我国是1986年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就是说,我们从1986年才开始了九年义务教育,那么,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我们没有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的孩子别说是上高中,就是上初中也是要考试录取的,而且那个时候,不是每一个农村的人民公社都有一个初级中学的,在我过去生活的农村,是三个农村人民公社才有一个初级中学的,一个县里只有一所,或者两所高级中学的!

这就是说,农村的孩子在小学读完六年级之后,要考试进入初级中学的,而且那个时候,农村初级中学录取的比例是相当低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公社有10个生产大队,每一个生产大队有1所小学,10个生产大队就有10所小学,三个公社就有30所小学,如果每一个小学六年有40名小学生的话,那么三个公社30所小学就有1200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当时我所在农村三个公社一所中学的初中招生名额是四个班级,每个班招生60名小学毕业考入中学的学生,四个班只能招收240名小学毕业生,这样就得出了小学考初中的招生比例,就是小学生升入中学的升学比例是20%,而那些没有考入中学的小学生们,也是读书无门,也只能留在农村种地了!

而高级中学招收初级中学毕业生的比例也是20%左右,就拿当时我们三个公社一所中学的情况来说吧,这240名升入初中的学生,在初中三年毕业考试之后,从理论数据上来说,也只能有48名学生考入高级中学的,而那些没有考入高级中学的学生,也是读书无门,也只能是回农村种地了,自从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当时农村所有的人民公社都办起了一所初级中学,小学毕业生可以100%的进入初级中学学习的,那也是1986年之后的事了,而这些100%进入初中的学生,想进入高中学习的话,也是要考试的,而且考试招生的比例也是相当低的!

所以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孩子进初中,进高中学习都是要考试录取的,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就是1966年发生文化大革命之后,一直到1976文化大革命结束,全国所有的初中高中,基本上都是处在停课状态,这样,那个年代生活在农村孩子,也是没有很好的坐在教室里学习的!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1、那个年代,首先是教育资源稀少,一个县只有一所高中;

2、60年代中叶,碰上“文化大革命”这个运动,读书无用论成为当时束缚家长送孩子去上学的枷锁,当时的初中高中生,都基本被“文革”所驱,成天忙于“造反”和批斗“臭老九”“当权派”等等活动中,所有的初高中学校,几乎都停课去“闹十革命”了;

3、那个年代,到了17岁以上的城镇年青人,绝大部分是要去“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而农村的适龄年青人,一般不允到县城上高中,如有那也是由大队或公社一级基层保送的,并且要“苗红根正”,拥护“文化大革命”的人;

4、当时国家搞“三线”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很多适龄青年都去参加建设而没机会进入高中学校学习。

以上是那个年代造成读高中的人少的原因。




答:沒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就不知道那个时代的真实背景。

我在一九六六年上的小学一年级,正好赶上红卫兵大串联,老师都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去了,老师在上北京去之前,他们按排了初中同学,来给我们这些小学生上课。

六十年代,党和国家推行的是,全民办教育政策,意思是农村教育,要发挥集体优势办学,学校建设用地,都有本村无偿提供,学校老师也从农民中选拔,这就是民办教师名称的来历。

因此,由于教育资本,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集体经组织,我们当时只需要,向家长要三毛二分钱,买语文算术,两本书之外,其他的学费和学杂费,都要通过学校组织,勤工俭学来解决,所以,六七十年代的教育,都是免费教育。

那么既然是免费教育,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农村孩子上不起学呢?我认为有两个问题,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个问题是当时农村经济,却实是很困难,农民干一天活,只能挣到三四毛钱,家里孩子又多,当父母的却实是,书本费也拿不出来。

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农民都没有文化,在他们看来,种地不需要文化,文盲也会把地种好,所以,六十年代的农村,读书无用论比较盛行。

不过,到了七十年代,农村经过了农业学大寨运动之后,农村经济才开始发展好起来,我们这里从一九七五年,就开始普及了高中免费教育,当年我考上了高中。

由此可见,你说的农村孩子,上高中特别少的现象,在我们这里是七五年以前的事,而七五年代以后,并不存在这个问题。

(原创于2021年12月16日)




作为70后的我,回答这个问题颇具代表性。

是的。但细究起来有如下几点:

1,经济因素

60,70年代,人们生活刚过温饱线,读书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2,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不够

正所谓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时,人们刚能吃饱饭,物质需求刚能满足,还没达到精神需求,只有比较有远见的家长才会送孩子读书,一般的家长都是希望孩子成年后甚至未成年就要挣工分或者出去打工混生活。

3,遗留的封建思想

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余毒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

有的家里,若是孩子比较多。一般舍女子保儿子。6070年代,为家庭牺牲自己读书机会的女孩子很多。

总的来说,“穷”字概括所有,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了很多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文化大革命   生产大队   高中   初级中学   文盲   公社   比例   初中   年代   农民   农村   孩子   小学   农村孩子   学校   社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