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退休金的多少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工龄是否作为主要依据?

目前,我们养老金有基本统一的计算方式,说实话从计算公式来分析,工龄还是非常重要的。养老保险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每多缴费一个月,养老金都能够多提升一点。

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三部分。

200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按照文件规定制定了养老金构成的三部分计算公式,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

(一)基础养老金主要和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相挂钩。按照缴费年限和平均缴费指数发放一定的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简单点儿说,如果按照100%基数缴费,每12个月可以领取1%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但是并不是完全成正比例的如果是60%基数和300%基数,分别领取0.8%和2%。

基础养老金跟缴费年限密切相关,每多缴一个月多领取上述所说的1/12。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也是跟缴费年限密切相关。个人账户养老金主要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余额,确定了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高低。

每多缴费一个月都会按照缴费基数的8%多记入个人账户一部分。比如说按照5000元基数缴费,每月多记入个人账户400元。如果按照60岁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计发月数139个月计算的话,每月可以多领取2.8元左右的个人账户养老金。

另外个人账户每年还会计算利息,每一年都会增加一部分。工龄越长存的时间越长涨的利息越多,不过之前的缴费基数比较低,相对来说也不是特别多。

(三)过渡性养老金,是由各省市自行确定的,不过主要是跟实施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缴费年限挂钩。

一般来说,只有工龄较长的老职工在1992~1997年当地建立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前参加工作,有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的才会有过渡性养老金。

所以,各地的养老金计算大体就是以上三部分构成,缴费年限跟养老金密切相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还是要理解,缴费年限并不是养老金的唯一决定因素。另外还有社平工资、退休年龄、缴费基数等多种因素。




我认为,退休人员退休养老金的多少,是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以及法定的计算方法,经过严格的“一对一”计算出来的。

比如,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是按照本人退前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出来的。决定退休后退休金的高低多少的关健因素,是看你退前工资的高低,以及个人工作年限的长短。退休金的替代率水平,可以达到退前工资的70--90%左右不等。

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是按照缴费性的待遇计发办法,是在严格采集本人相关重要参数的基础上,按照全国统一的制式公式准确计算出来的。可以看出,决定退休后基本养老金高低多少的关健因素,是本人排它性的缴费工资的高低,以及缴费年限的长短。

总而言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后的退休养老待遇计发,尽管时移世移,时过境迁,但是,退休后的养老待遇计算本身,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退休老办法的养老待遇水平,是与本人在职工资水平紧密相联的,而工作年限的长短,则决定着本人的工资替代率,即退休待遇水平的高低。养老并轨改革后的基本养老金计发,是依据缴费性的退休养老待遇计发办法,是严格遵循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与制度进行计算与核定的。

感谢阅读,请点关注!欢迎广大读者和网友朋友们批评指正。




是这样的,养老金是根据每个人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也就是工龄),养老保险缴费指数以及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等来综合计算的,计算公式是这样的:养老金等于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等于社会平均工资*(1+养老保险缴费指数)/2*养老保险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养老金计发月数。

可以看到,工龄是影响养老金待遇水平的一个因素,同等条件下,工龄越长,养老金也会越多一些。但是工龄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工龄长的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低的话,最终拿到的养老金也并不多。

因此,个人想要获得较好的养老金,必须同时具备相对较长的工龄,且养老保险缴费水平不能太低,最好还是在一线城市办理的退休。至于说如何计算个人的养老金,那么可以通过社保平台查询一下个人的养老保险缴费情况,看看自己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有多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多少,再计算个人的养老保险缴指数,通过上述的公式可以大体估算一下。

@社保当家,感谢你的阅读。




退休费的计算公式并不复杂。退休费的高低跟每个人的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以及当地的社平工资密切相关,工龄是计算退休费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情况下,工龄越长,退休费越高。

要精确的算出每个人的退休费,必须要知道从缴费之日起每个月的缴费基数与当时社平工资的比例,这个是按月结算的,只有到退休的时候由社保机构进行核算。如果自己要算,只能大概的估一下,并不精确。

计算公式为:

每月实际领取的养老金=月基础养老金+月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

  1、月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其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2、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存储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个月、55岁为170个月、60岁为139个月)。

上述公式所指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计算方法是,把你每年的缴费基数与当年的社评工资计算一个比例,所有缴费年度的这个比例进行相加再除以所有年度总和,得出一个总数字,这就是你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这个可以在你退休的时候由社保系统自动算出来。

有部分年纪比较大的人还涉及到有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长的话比较划算。




工龄不是主要!主要是你在什么单位!一样工龄,不一样单位退休金有4倍差距!大家看合理吗?烟草烟厂,供电电厂,事业等等这些单位退休金是普通企业4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工龄   退休金   退休费   过渡性   养老金   基数   养老保险   年限   个人账户   主要依据   待遇   工资   因素   指数   年度   基础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