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是什么含义?今年会很冷吗?

又是一年的冬至要到了,天气会越来越冷吗?老话说,“该冷就冷,明年好收成”!今年冬至是月初还月中呢?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2个节气,是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或22或23日,今年冬至是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冬月)十八。冬至一到天气将进入寒冷时段,也就是咱们老百姓说的,要开始“数九”了,老话说,“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等到了三九天,天气也会变得异常寒冷,不过今年是不是暖冬现在还不好说,据农业农村部发布预测,明年1-2月份将会迎来寒潮天气,对我们越冬作物上的管理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

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像我们东北这边冬至是要吃饺子的,现在年轻人可能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因为,时代背景不同了,文化也在随着人文环境在改变,但是老辈人留下的老传统还是要了解和传承的。

咱们老辈人管冬至叫作“亚岁”,也有的地方叫“小年”,还有的地方叫“冬节”,“大冬”,“履长节”等等。这一天在古代仅次于过年了,这么重要的节日,在当时即使再不富裕的家庭,也会借钱给自己和家人弄件新衣服穿,弄点好吃的一家人一起吃,还要去祭祀祖先。

过冬至这个习俗已经由来已久了,相传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他在当时发明了“土圭法测影”。这个方法按当时人的理解就是将“日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岁首”,也就是现在冬至前后的这几天。古人的智慧总是让人感到博大精深,短短几个字就能总结的很到位,即使拿到现在还是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说是字字珠玑!

按“土圭法测影”的说法,过了冬至这一天,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会越来越短,我们从老话,“冬至一阳生”中也是能说明这一点的。

对我们农耕生产中,古代对冬至这一天也是有说法的。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蚯蚓打结和泉水流动这个从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来,比较容易理解,对咱们农耕生产也是有帮助的。但是,这个糜角是什么意思呢?一说糜就会想起鹿,我们通常把它俩说成是一科,咱们现在感觉没什么不对。但是,在古代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糜和鹿完全是两个阴阳不同的东西。因为,糜的角是向后的被称为“阴”,而鹿的角是向前的被成为“阳”。也就是,糜角是阴气减退,所以才解角。这多少也有点迷信的,但是,也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

现在,冬天已经快过去一半了,天气怎么样了呢?东北虽然冷,但是还不是十分寒冷,河南温度在处在3-15℃左右,相比往年要暖和一些。但是,是不是说今年就是暖冬了呢?这可不一定。咱们知道每年下雪最大的时候不是“大雪”,也不是“小寒大寒”而是在“雨水”,我们回想一下是不是这样。

老话常说,“冷在三九”,也就是说我们冬天进入冬至这一天才刚刚开始,数九也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计天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春天是咱们农民最忙的时候,种下希望等待收获!

那么,“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子过冬”有啥寓意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文章前部已经说了,冬至都是在每年的12月21-23日这几天,但是农历不好说,不像阳历那么准确。所以,冬至这一天可能出现在冬月的月初,也可能出现在月中,出现在月底的情况不多见。今年冬至是农历十一月(冬月)十八,也就是,今年冬至是在“中”的。

按字面上理解,如果冬至出现在冬月的月初,那么这个冬天就会非常寒冷,甚至把老牛都冻死了,这个说法还是有点夸张的成分的。不过,作为农民来说还是希望冬天寒冷的,最好能多下点雪。老话说,“该冷就冷,来年好收成”,因为冬天如果太暖和,明年春天可能会发生倒春寒和干旱的情况,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农村老话,“大雪半溶加一冰,明年虫害一扫空”,“瑞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

雪是大自然给越冬作物的馈赠,大雪覆盖在麦田里就像盖了一层保暖的棉被,松松软软的白雪温度低的时候并不会融化,里面的空气不传热,里面的出不来,外面的也进不去,起到防冻的作用。等温度上来后,冰雪开始融化,缓解春季旱情,给作物提供水分和营养。雪多,里面的氮就多,有利于给小麦的返青提供营养,这也许就是老话“麦盖三层被,连年枕着馒头睡”的道理吧!


但是,从阴历上来看,今年冬至是在月中了,也就是说今年冬天会比较暖和。从这几天的气温来看,确实是比较暖和的。但,作为农民来说,越是这样越要做好防冻措施!

天气暖和会导致小麦年前出现旺长,这样的小麦,上部分长得比较旺盛,甚至有的会出现挑旗的现象,但是底节位长得比较细弱,后期容易出现倒伏。如果,冬前出现分孽,大多都是弱孽,不能形成有效穗,对后期越冬和最终产量都会有影响。

对于这种旺长的地块我们可以喷施磷酸二氢钾+黄腐酸或者是海藻酸来控制旺长和增强抗冻能力。我们还可以喷洒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或三十烷醇+吡唑醚菌酯来增强小麦的抗逆能力。

总之,冬至是非常重要的一天,过了冬至就是小寒和大寒了,也就到了年根底了,回家过年的人也要开始做准备了。不过,现在交通那么方便,不会显得那么忙碌,从这一天开始就要更加寒冷了,多注意保暖!

全文完,看到这了,就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冬至”以后天气变化的一句谚语。

完整的应该是: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不要棉被。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天中的第四个节气。

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我国古代先人第一个确定的节气,有的地方俗称“小年”。

“冬至”这天,日照时间最短,黑夜最长。

以后白天逐渐开始长,黑夜越来越短。

谚语: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说的就是“冬至”以后的白天黑夜长短变化。

“冬至”之后开始“数九”,进入天寒地冻的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就是那段著名的“九九歌”了。

“冬至”每年的阳历时间是比较固定的,一般在12月份的21、22、23三天,都在下旬。

但我国古代人是没有阳历的,是以阴历来计算节气的。

“冬至”的阴历时间非常不固定,月份基本固定在阴历11月份,但日期不固定在月头、月中或者月尾。

所以,就有了上面的俗语。

冬在月头,冻死老牛。

意思为:

如果“冬至”这天在阴历11月上旬,天气寒冷,耕地的老黄牛都会被冻死,说明天气会极端寒冷。

冬至在中,单衣过冬。

意思为:

“冬至”这天在阴历11月中旬,是个暖冬,穿一件单衣也能过冬。

冬至在尾,不要棉被。

意思为:“冬至”这天如果在阴历11月下旬,冬天天气会很暖和,睡觉不用盖棉被。

但也有另一句谚语:冬至在尾寒二月。

意思是说:如果“冬至”在月尾,冬天暖和,但肯定明春有“倒春寒”,有一个寒冷的春天。

今年的“冬至”日期是阳历的12月21日,阴历的11月18日,按谚语的说法应该是个暖冬。

但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冬将形成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天气,活动频道、势力偏强,我国可能发生极端寒潮天气。

这个预测,与谚语中的“冬至在中,单衣过冬”的预测明显不相符。

我们还是要更多的相信科学手段的预测,毕竟我们已经过了那个“靠天吃饭”的时代。




冬至是廿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素有:冬至十日阳历年之说,也就是说,冬至过后再有十天就是元旦新年了。

冬至也是交九的开始,一年中有九九,最冷的时候处在三九;从冬至开始,我国北方地区,也就进入全年最寒冷的阶段。

按农历来说,每月的天数有二十九和三十天之差(二月除外),再加上闰年闰月的因素,冬至有可能在十一月初某一天,也可能在十一月中的某一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才有: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冬,单衣过冬的说法。它的寓意是说,如果冬至处在月初,这一年的冬天即漫长又寒冷,把老牛都能冻死;以此提醒人们,早做防寒防冻准备,避免给农牧业生产带来大的损失。如果冬至处在月中,就象今年(十一月十八日冬至)一样,这个冬天与往年相比,可能相对要暖和一些,出现极寒天气的概率很小;以此来指导人们,对农牧业生产做出充分的预测和调整。

现在,我们潍坊地区的气温就相对较温和,白天十几度,夜间最低温度还两三度,小河里的水都没结过冰。这也充分印证了,冬至在中,单衣过冬的说法。




这是古人的总结,用现代话语来讲,这是上千年的大数据分析结果。

完整谚语是: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没有火炉要后悔。

冬至是在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地球南回归线,对处于北半球的我们而言,这一天太阳光最为倾斜,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但是,农历每年的冬至节气交节时间不一样,相距很大,在月初,月中,月末都有可能。

冬至是寒冷天气到来的象征,而农历十一月,俗称冬月,是冬季第二个月。如果冬至过早到来,即冬至交节在月初的话,说明冬天冷空气来的比较早,那么,后期冬天非常寒冷,冻死老牛;冬至交节在月中,说明冬至来的比较晚,前期天气比较晴好,气温比较高,非常暖和。

今年的冬至农历是在冬月十八,是属于月中的,目前来看,这个冬天还不是很冷,是否可以“单衣过冬”,我们拭目以待。




再过几天,也就是下周的12月21日就到了今年冬天的第四个节气冬至了。

冬至,是古代最重要的节气之一。按照古代文献的记载,冬至有三至:一是阴极之至,意思即是天然之气的“阴气”到了“极盛”。二是“阳气始至”,按照传统文化盛极必衰的道理,既然阴气到了极盛,那“阳气”就“开始”到来。三是日行南至,意思就是太阳运动到了最南边,以后就该朝着北半球运动了,也就是从这一天起,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会越来越短。

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冬至这个节气,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那个时候,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对这个机器非常重视——据南宋著名文人孟元老所写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到了阴历十一月份的冬至节,东京汴梁城里,即使穷得不能再穷的人,到了这一天也会患上新衣服,准备好最好的吃喝宴席,来祭祀自己的祖先,来祈福。


那么“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啥意思呢?

其实,谚语“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这句话,是人们在长期以来根据实践总结出的,按照每年冬至到来的这一天是在阴历十一月的哪一天,来判断该年的冬天会不会冷。因为按照农历的规律变化,冬至这一个节气并不像阳历一样会固定在每年的12月21日,而是会出现在农历十一月从初一到月末的某一天。然后人们根据经验就总结出冬至出现的先后和气候寒冷与否的关系: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

其实这句话很好理解,意思就是如果冬至这天是在当年阴历十一月的头旬,也就是农历十一月的初一到初十之间,则预示着这年冬天会特别冷,就是特别抗冻的老牛,也会难以熬过这个冬天而被冻死。

冬至在中,单衣过冬:

明白了上面的“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后,后面的两句话就不难理解了。

冬至在中,单衣过冬——意思就是,冬至这天出现在农历十月十一到二十的某一天,寓意这个冬天会比较暖和,人们凭着单衣也能过冬了。

但是,很明显的,冬至出现在农历十一月十一还是十一月二十,还是不同的。

正如今年的冬至,就是十一月十八,按照“冬至在中,单衣过冬”的意思,说明这冬天不会太冷。


冬至在尾,冷得较迟:

相应的,虽然题主没有问及这句话,我还是顺着解读下后面的这句“冬至在尾,冷得较迟”的意思。

顺下来,“冬至在尾,冷得较迟”的意思,就是冬至这天出现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一到月末的某一天,也即是十一月的下旬。那么该年寒冷的天气也会相应地来得比较晚,一般情况下,即使到了春天,天气也会依然寒冷,甚至春天的花开了,也会雪花飘。

以上是几千年来祖先们总结出来的关于冬至和气候寒冷相关的谚语。

但是,如今正值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大变局当中,就是冬天再寒冷,也冷不过过去冰冻三尺的历史,更况且我们今天的生活处处有暖气和暖风。

但不管如何,古训谚语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

你觉得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关注我,用严谨态度,科普健康;用爱心,传递快乐。




按照古人谚语分析,冬天冷不冷,就看冬至是在当月的月头,还是月中,或是月尾了。“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其实告诉我们冬季是冷冬,天气是会很冷的,而“ 冬至在中,单衣过冬"说明冬天暖和,是暖冬。

今年的冬至是月中,今年冬天真的可以“单衣过冬"吗?我们拭目以待




俗语说:“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可以发现,谚语意思是说:如果冬至节气这天出现在农历十一月的前面,也就是头里,比如初一到初十。那么这个冬天将非常寒冷,甚至连抗冻的老牛也难以熬过寒冬,可见数九寒天确实寒冷。

俗语说:“冬至在中,单衣过冬”。也就是说冬至节气这天位于农历十一月的中间,也就是中旬,通常是指农历十一月十一到二十,也就是冬至在中。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人们穿个单衣就能过冬了。寓意整个冬天不会太冷,应该是个天气温暖的暖冬现象。

俗语还说:“冬至在尾,冷得较迟”,这就更好理解了,假如冬至节气出现在农历十一月的二十一到三十,也就是下旬,十一月末了。如果是这样的,那么寒冷的天气通常来得比较晚,一般情况下,到了年后,春天到来之时,反而天气寒冷,甚至雪花飘飘。

今年的冬至在农历的十一月十八日,就可以说是“冬至在中,单衣过冬”,今年应该不会太冷了,我们可以过一个暖冬。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通告,2021年冬季将出现拉尼娜现象,普遍认为会出现冷冬现象。正常来讲,冬季受拉尼娜事件影响,使我国冷空气活动的更加频繁,更容易造成冷冬的出现,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种影响并不绝对。根据历史数据,15次拉尼娜事件中导致我国冬季气温偏低的有10次,但还有5次导致气温升高。

但是至今为此,全国各地气温并不低于往年,甚至略高于往年,所以冷冬并没有来,下面就是观察数九寒天的天气情况了。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没有火炉要后悔,这句俗语是说如果冬至在月头,那么这年的天气是非常寒冷的,也许老牛都会被冻死,而冬至在月中,那么这年的冬天穿着单衣都是可以安全度过的,如果冬至在月尾,那么这年的天气将会非常的寒冷,没有火炉的人家就会非常的后悔。

今年冬至十二月二十一日,所以属于月尾阶段,但不特别靠后,按俗语,数九寒天应该冷,但俗语也不绝对正确,大家观察观察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于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交节,它是反映农时及气候变化的一个节点。今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农历的十一月十八。


冬至节气虽然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但还不是最冷的时候,由于地表还存在一定的“炽热”,真正的寒冷开始也就是冬至以后了。

冬至节气虽然在公历上有着固定的时间,但在农历上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就有了冬至出现在农历月的月头、月中、月尾。一个月30天,前十天为月头,中间十天为月中,后十天为月尾。

如果冬至节气在农历月前十天交节,就称“冬至在头”。如果冬至节气出现在农历月中间十天,就称“冬至在中”,如果冬至节气出现在农历月的后十天,就称“冬至在后”。民间俗语就这样,这也是不好理解之处。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冬至出现在月头,天气就会很寒冷,甚至能把耕牛冻死,这也是古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总结的经验。

在古时候,老百姓生活困难,整天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由于天气寒冷,人尚可在简陋的茅屋躲避风雪的寒冷,而耕牛却拴在四面透风的牛棚,冻死牛的现象发生也不是没有。因此,也就有了“冬至在头,冻死老牛”的说法。


“冬至在中,单衣过冬”意思就是说,如果冬至交节时间出现在农历月的中间十天,将预示着以后的天气就不会很冷,是温冬。

这在以前也是穷苦人所盼望的,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就会少受冻,能够顺利渡过冬季。但对于农作物冬小麦来说却不是好事,由于温度偏高,冬小麦害易旺长,也容易发生病虫害,导致粮食减产。常言道“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今年的冬至交节时间是农历十一月十八,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冬至在中”,由此推断,今年的天气虽然还会冷,但会比往年同时间段要暖和一些。


当然了,俗语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局限性,我国地域辽阔,并不能一概而论。凡事没有绝对。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还是要以实时的天气预报为准。




这几句话是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俗语,也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天气变化的一个总结,虽然说不上多么精准,但是大体上还真差不多。

咱们先说冬至在头冻死老牛这句话,所谓的冬至在头,指的是冬至这一天如果赶在当月阴历的上旬,那么就说明这一年比较寒冷,有冻死耕牛的可能,当然了这只是比喻,说明这一年寒冷的残酷性。

冬至在中,单衣过冬,指的是冬至这一天,如果赶在阴历中旬,那么说明这一年冬天是一个暖冬,穿着单衣即可度过冬天。其实这句话里边含有夸张的说法。

今年的冬至发生在阴历11月18,是在阴历11月的中旬,按俗语上讲应该是一个暖冬。还有一句话,如果冬至在月尾,发生倒春寒的几率比较大。

天气变化应该有一个自然规律,早冷晚不冷,晚冷早不冷,不可能整个冬日寒风呼啸,让人难以忍受。从冬至这天到立春还有四十五天时间,立春过后即便再冷,有24节在那摆着,也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冬至这天不要忘了包饺子,因为这一天,古人称为小年,也算是一个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单衣   老牛   冬至   月尾   节气   暖冬   阴历   谚语   俗语   月中   暖和   农历   含义   寒冷   冬天   天气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