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学生为什么很多患有抑郁症?

我女儿十七岁,抑郁症三年,住院治疗四次,门诊复查N次,经历太多太多。

“青春期学生为什么很多患有抑郁症?”

提的问题一点也不夸张。

门诊挂号要靠抢,网上一放号,很快就无号了。住院要预约、要排队,床位十分紧张。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抑郁症越来越低龄化。2019年第一次住院时,14—15岁为主流,有一两个12岁的小孩。但到了2021年一看,12—13岁成了主流,最小的8岁!多么触目惊心。

老家的两个镇也正修建精神病医院,一个医院1000个床位,另一个医院350个床位。

所以说,提的这个问题绝对很客观,很现实,绝非虚言侗吓,博眼球!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孩子生病?我们又该如何防患于为然?如果孩子已生病,又该怎么行动,“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肯定很多人第一时间会让学习背锅。

的确,过大的学习压力、过高的学习强度、长年累月的缺觉、无休无止的排名……让人不寒而栗,难以忍受。

但这些只能算诱因,而且社会大环境除了适应,普通人也无法去改革。

我认为根源在于原生家庭,在于不幸福的童年。

不幸福的童年,早已剪断了孩子高飞的翅膀,蒙上了孩子探索世界的眼睛,熄灭了快乐新奇上下求索的心,造就一颗伤痕累累的心,一个惊惶惶、不快乐、缺少勇气和信心的灵魂,怎么有能量去经历人间风雨、去承受压力?

我猜想,现在的孩子回到我们的过去,一样能健康成长。而我们穿越成如今的孩子,大概率一样心理不健康。

想想我们的童年吧,那是真真正正金色的童年,亲近大大自然,野蛮生长,轻松快乐,向阳而生,很少彷徨。

第一、学习压力小到几乎不存在。

每天上课时间较短,课后作业很少,老师不逼,家长不迫,顺其自然的态度。我有一次考了八十几分,到外公家做客,外公得意地到处炫耀,心里美极了。现在呢?八十几分铁定被打个半死。

现在呢?焦虑的老师、家长、孩子!随着“中考定终身”的教育制度改革,焦虑感直线上升。长期严重的睡眠缺失,也增加了患病风险。

上学、补习、刷题、排名、上重点……缺少娱乐、运动、放松,缺少快乐作为坚持学习的动力和底气。孩子们承受的压力和焦虑,不是一天、一月、一年,而至少是十二年!这种无边无际的绝望,了无生趣,真的让人抓狂,何况是小小的孩子。

第二、信息量少;

从前,是“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的时代。

我是一个农村孩子,交通不便,连路边偶而经过一辆汽车,也会成群结队去看、去追随。电灯,没有,是煤油灯。手机,没有,连电话都从未听闻过。电视、电脑,更是天外之物。

所以我们生活的半径就是自己生产队。去乡场赶个集就算出远门了。因此认识的人就那么固定一群,接收的信息较纯朴单一,内心的冲突很少。

第三、劳动健壮了我们的体魄,哺育了我们的心灵。

专家李玫瑾教授就多次提到,现在的孩子们患病率这么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身体锻炼得太少。

我们小时候,田间地头,帮着大人伺弄庄稼、收割粮食、打猪草、上山打柴等,劳作健壮我们体魄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丰裕的心理营养。

还记得小时候赶做农活看见过的满天星光、皎皎明月、旭日东升、彩霞满天的绚丽景象吗?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满满的感动和向往。

还有一位专家曾经提过治愈抑郁症的方案,让病人去农村种庄稼,去亲历播种、发芽、吐穗、结果、采收、晾晒、装仓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四季的变化,感受挥汗如雨的酣畅,感受植物生命的历程,感受天地灵气,感受丰收的喜悦。这样,病就好了一大半了。

第四、相爱相杀的同胞姐妹、小伙伴们。

我们那时候,家家都有好几个孩子,独生子女是不存在的。好多家聚集在一齐形成一个大院子。每到傍晚,一群同龄的孩子欢笑着,追打着,多少的憋屈、伤痛随风而散。

第五、满足生理需求即为幸福。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吃一顿可口的食物,穿一件漂亮的新衣,满满的幸福,纯纯的快乐,千金难买呀!

还记得小时候吃过的爆米花、红薯干、牛肉干(生产队耕牛病死了),真的是天下美味,难以替代。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第一、生理需求;

第二、安全需求;

第三、社交需求;

第四、尊重需求;

第五、自我实现需求。

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衣食无忧,生活方面得到很好的照顾。获得幸福感的起点本来就高,但父母们还停留在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不重视,对心理营养的供给缺少认知。

您看,大部分的父母在照顾孩子吃喝拉撒时,无微不至,和蔼可亲,宝贝幺儿温柔呼唤。但一遇到学习,但立刻翻脸不认人,凶言厉色,面目可憎,宝贝幺儿已变成了动物“笨猪!”,甚至直接“摘除掉”孩子重要器官:“你这么蠢,是没长脑子吗?”更甚者,怒下逐客令:“你考这么点分,对得起父母的操劳吗?不要你了,滚!上街讨饭去!”

我女儿生病后,经常会问:“你们爱的是我这个人,还是我的好成绩?是不是我成绩差了,你们就不要我了。”

唉,这种极端分裂的“爱”,真的会让孩子惶恐不安,缺乏安全感,受伤的孩子久病成疾,也是在所难免了。

综上所述,让这些生病的孩子们穿越回从前,他们一样能健康成长,一样能磕磕碰碰、跌跌撞撞闯岀一片天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青春期的学生为什么很多患有抑郁症?

在很多人眼里,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有什么,就是生活在蜜罐里,比我们小时候强的太多了,现在有资料显示,现在患上抑郁症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让人理解不了。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现在的孩子确实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给什么,什么都不用做,最后什么都不会做,别说自己的房间卫生,就是洗碗,扫地都没做过,甚至学校的值日卫生都是爷爷奶奶作去做,实际动手能力很差。溺爱严重,不懂感恩,不会换位思考,将来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就会差。家长不懂孩子的成长规律,只要求成绩,总拿别人比较,考试丢一点分都不行,这样的环境,孩子形成自私,害怕失败,敏感多疑,不敢面对,不敢担当的性格。

任何人都不会一帆风顺,成功的人经历的挫折更多,但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失败,就会高度焦虑,自卑自责,放大自己的缺点,觉得自己没有希望,没有将来,这就是抑郁症形成的主要原因。

调整治疗就是发现抑郁症患者的优点长处,并引导他去尝试,通过成功来提升自信心,把我行,我可以做好的思维成为自动化思维。

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自控力差,管不住自己,暴饮暴食,想熬夜就熬夜,现在青少年患上慢性病的也很多,这是主要原因。

再就是孩子成长没有底线,太随性,这样的孩子一旦患上心理疾病,调整康复的难度很大。




父母没有给自己有力的庇护和足够的安全感吧……我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未来有期盼,但同时又很迷茫,学习的压力又让他们难以同时面对情感方面的纷扰。总之,这个时期的孩子应该还是脆弱的。




压力太大,比如学习压力,升学压力,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的心理压力,比如有同学因为父母离婚导致抑郁,有同学因为校园欺凌导致抑郁……关键原因在于父母关注不够




青春期的学生没有那么多抑郁症!!!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家长看到孩子较长时间的情绪低落,表现为“什么也不想干、不学习、黑白颠倒玩游戏、紧闭房门不和家人说话”等等,就会带着孩子去医院就诊,医生拿着量表一通对比,就会判定孩子得了抑郁症。

孩子表现出来情绪低落是事实,但很多家长们有没有想过,有很多孩子只是因为长到十几岁,被家长被学校逼着学习了那么久,突然发现不知道“”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起早贪黑地上学,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写那么多作业?为什么不喜欢的科目还要拼命学习?”,他们心中有很多疑问,却没有人能够解答,即便有,得到的答案也往往是“别人都在学习,你咋那么多事?”“别人都能好好学习,就你不行?”,还会被家长和老师质疑为学习态度不好。这些心思敏感的孩子,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和努力的目标,就会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下去,没有动力再去继续那些需要付出心力的学习。

当然,还有生理发育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也会造成孩子心情不好,情绪容易反复无常。

现在,国家层面上先是“双减”,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然后重拳出击“限制游戏时间和时长”,把孩子们从游戏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给还出去。

为了保证国家的花骨朵们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身体,国家从宏观上已经做了这么多,但从微观上来说,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具体到每个家庭,我们父母又该做些什么呢?

国家出台的政策如果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家长的全力配合,但怎么去配合?不是对孩子玩游戏围追堵截,也不是紧盯着孩子的学习和作业不撒手。

对青春期的孩子,不如放手(不是放弃),在能力范围之内无条件地满足孩子,去用心地陪伴孩子去爱孩子,同理孩子,相信孩子生命的本能是向上向善的,没有一个人天生是自甘堕落的。给孩子以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内在动力慢慢生发出来,内驱力慢慢恢复起来。

迫切需要改变的是家长和家庭氛围,而这些孩子们可以慢慢来。

另外再说一句,垃圾游戏确实应该禁止,但很多家长提出的一刀切我是不赞成的。禁止了游戏,孩子就会自动去学习、去阅读、去锻炼身体了吗?在家里,家长能否放下手机,创造一个温暖、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去多陪陪孩子呢?还有一种可能,游戏可能是某些孩子现在唯一的精神支柱,如果不由分说把这条腿给砍断了,也许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现在很多孩子学生产生了抑郁,这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的单一。

从70开始算,70后80后的童年是相对快乐的,90后00后的童年压力相对就大了很多。原因很简单,七十八十年代,我国经历过风风雨雨,稳定下来开始发展经济。生活质量的改善,让大多数父母辈们要么满足于现状,要么拼命赚钱,加上父母辈的文化水平低,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并不重视,而且经历过苦难的父母给了孩子更多自由和溺爱,所以7080后的童年相对自由,压力小快乐多。但是也因此造成7080后成才较晚,长大后的他们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以至于他们更重视孩子的教育,就是90和00后。

当7080后成长起来时,社会也在高速发展,由于童年教育的不足他们发现自己很难跟上社会的发展,感觉到生活的辛苦,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他们把这种经验,运用到孩子身上怕他们走自己的老路,于是开始花大量精力培养孩子,给孩子更多的压力,逼迫他们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只为自己心安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同时高速发展的社会,资讯网络的发达,衍生出炫富攀比等等的不良风气,以及小明星和童星越来越多,这进一步增加了父母的自卑心理以及对成功的渴望,他们把成功寄托在孩子身上了。同时把炫富攀比的风气也慢慢灌输给了孩子。网络的发达,使得财富开始向更年轻的群体流动,为了利益,成人也是不择手段,许多包装出来的虚假的视频直播网红,不仅诱惑着成人,也影响着孩子,这是90和00后面对的现实。

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变得单一,大部分人心中认为的成功就是有钱有名,这种不正确的观念也被灌输了给孩子。炫富攀比不仅仅体现在成人之间,学校孩子之间也是互相比来比去,面子问题在孩子心里占据越来越多的位置。加上父母和学校对孩子心理方面辅导的忽略,造成孩子更多的玻璃心。

总之大环境的风气,使得成人孩子的心理开始两极分化,自负和自卑。两种心理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让他们变得更脆弱,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被心理困扰的孩子会越来越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青春期   心理   作业   床位   焦虑   成人   童年   家长   父母   压力   需求   孩子   环境   社会   快乐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